《我愛台灣小而美》
二次大戰後的全球首次糧食危機發生在一九七二年至七四年間。由於連續兩年的惡劣氣候導致穀物產量下降,七二年與前一年相比,北美減產一千三百萬公噸,蘇聯減產一千三百萬公噸,亞洲減產八百五十萬公噸,總計減產百分之二.七。蘇聯是當時的糧食生產大國,每遇年景不濟之時,蘇聯通常用屠殺牲畜以肉代糧的方法應付糧食不足,不料七二年蘇聯擠入穀物市場,購進一千九百四十萬噸小麥和一千二百七十萬噸粗糧,這一大筆買賣使該年世界穀物庫存量下降到百分之十四(僅夠全球五十一天的消費)。全球搶購糧食的結果是糧價飆漲兩倍,缺乏外匯購買力的缺糧國家遭到挨餓。據調整在這些國家,約有四分之一的兒童因此營養不足而發育不良,那兩年的嬰兒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五倍。 二十三年後的一九九五年響起了第二次糧食危機的警報,發警報的單位是美國農業部。根據該部的預測,因氣候因素九六年全球穀物將減產百分之三.七,而穀物的消費量繼續上升,於是穀物庫存量將降到消費量的百分之十三.四(僅供四十九天的全球消費),玉米和小麥及稻米通通減產,庫存的安全係數各下降到:百分之十一、十八和十二,都是最近十五年來的最低點,都不符合聯合國糧食組織FAO的安全規定(百分之十八即六十六天的庫存標準)。 關於各類危機資訊的報告,最近幾十年來人們聽到的太多,既不可以充耳不聞,也不可以囫圇吞棗照單全收。危機資訊本身只是數列符號,政治上本應是中性的東西,可是集團利益各異,政治需要有別,因此之故,危機資訊常常變成政治菜肴的調味品,這倒需要注意,如果對糧食危機的形成因素逐一分析,也許會減少危機識別的盲點。 糧食危機是否為人類不可避免的馬爾薩斯現象,這是必需明確回答的第一點。馬氏在一七九八年的「人口原理」著作中說:人口若不設限將呈幾何級數成長,而生存手段(尤其食物)不過是算術級數成長而已。所謂幾何級數是指某種倍數的成長,如二、四、八等,所謂算術級數,即一、二、三等。馬氏認為人類自身的再生產速度快於生存資料的成長速度,貧病、饑餓乃至戰爭由此而生。兩百年來的實證研究,說明馬氏的成長方程不對,實際上無論人口或糧食都服從數學上的指數方程,這種成長類似銀行的複利方式,如每年一分的利息,本金一百元時,一年後本利總和為一百零一元,兩年後為一○二元一分等等,同時實證說明人口的成長指數低於糧食的成長指數,例如一九八○年至九三的十三年間,人口的成長率平均每年為百分之一.五,而同期農業生產的年成長率是百分之三,換句話說,每個人口的農產品擁有量每年以百分之一.五的速度成長。工業和科學技術的潛在力量是馬氏生活的十八世紀所不易識別的隱性因素,正如幾十年前人們沒有識別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將改變人口和生存資料穩定關係的隱性因素一樣。假定人類生活在一個沒有國家和制度隔離的大同世界,生存資源由世界統一的需要而分配,糧食問題實際上只是單純的土地總量問題。我們知道上帝賦於人類的土地是常數,工業化和生態惡化的結果,可耕地日益減少,據理論的推估全球有十五億公頃的可耕地,二十年來因沙化和工業化損失了一億二千萬公頃,是大陸全部可耕地的一.二五倍,這種土地減少的趨勢將長期的越來越明顯的,就此而言,糧食危機實際上是土地危機,是人口的正指數成長和人口平均的可耕地的負指數成長的矛盾,只有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成長速度超過人口成長率和可耕地衰減率之和,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饑餓。鑑於人類科學技術「無限成長」的理論,科學技術有能力保證此點實現,因此,馬氏的悲觀論調在根本上不足以取,饑荒絕不會是長期現象。 遺憾的是現實世界是兩個利益衝突的大板塊,一塊是人多地少買不起糧的窮國,一塊是人少地多出賣餘糧的富國,兩個板塊的發展差距越大,富國「多餘」的土地就越多,在這種惡性組合的條件下發展農業,常因下列因素的變化而使均衡破壞:氣候變化、買糧國人口成長率乃至他們經濟成長的變化(影響到糧食消費)以及賣糧富國土地休耕政策及農業補貼政策的變化等。其中氣候變化是週期性的,其餘因素的變化本身雖不具週期,但相互組合卻具有週期性,綜合而言,由於技術發展的階段性、氣候變化的週期性、、休耕期限的週期性而形成了糧食產銷均衡的週期性,而且技術和氣候的週期主導了均衡週期,這個主導週期大約是二十至二十五年,在鄰近週期的時刻偶然出現的大買主加劇了均衡的移動,這就是糧食危機的來龍去脈。 一九九五和九六年正好是烏拉圭回合後各產糧富國大幅調整農業政策的兩年,例如歐共體調降農業出口補貼,而將使穀物出口量下降百分之二十,美國休耕的農田近一千五百萬頃。推測到中國大陸將擠入買糧市場,加上氣候惡化這項重要因素,這便製造出九六年糧食危機的警報。不過就我看法這一波危機即使到來也不會那麼嚴重,因為在得到危機的警訊後糧食買賣的雙方都在調整活動,例如賣方的歐共體在減緩出口補貼撤銷的速度,美國將減少休耕地,而大買主中國大陸也在尋求自力更生的方法,大陸主管農業發展的副總理姜春雲提出三大對策:開發三千萬公頃荒地、投資一億三千萬人民幣改良三大作物品種,減少浪費(僅種子用量若達到先進國家水準每年可省八百四十萬公噸糧食)。儘管如此分析似有道理,但也擋不住全球的各路政客炒賣危機的企圖。 (本文原載於一九九六年一月二日《中國時報》) |
[ 上一篇 ] | [ 回《我愛台灣小而美》目錄 ]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