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台灣小而美》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19.   預測鄧後局勢 大陸何去何從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

  研究穩定問題,比方一個彈簧跳來跳去,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觀察者,一種是彈簧跳到那裡與自己利益不相干係,有如隔岸觀火;另一種相反,彈簧的旁邊有一盒屬於自己的雞蛋,彈簧的最後位置與利益相關。前者觀察側重過程,後者側重結果,香港和台灣對大陸穩定性觀察類似後一種情況。

  據說大陸有一位高官視察農村,問道:大陸最需要什麼?答曰:陳勝與吳廣,真是乾柴待烈火。難道人們可以由此引出結論:大陸已臨「革命」前夜,鄧後有農民起義之虞嗎?最近幾個月來,北京市黨政長官被捕的被捕,自殺的自殺,盛傳這是「上海幫」奪取針插不進的北京地盤,難道可以結論:「上海幫勝、北京幫敗」嗎?最近幾週來外電報導,大陸「原子彈之父」物理學家王淦昌與眾多名流連署中央要求改善人權,難道可以說「六四」平反在望嗎?把以上幾點加起來取和,最後推論:大陸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難道可以這樣嗎?

  研究社會變化重要的是分析變化的動力,而不是動態,觀察的要點是慢變數,而不是轉眼即逝的快變數。不如此,就容易犯以偏概全之錯誤。

  社會變化的動力因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特質而異,以大陸社會而言大致可分為三段。一九四九至文革(一九六六)是為第一段,那是一個以功能主義為主的社會,即「螺絲釘」的社會,每個個體像機器上的螺絲釘,各司其職各安其分。統制者號令一出,全社會便如機器一般運作起來,在這樣的社會裡像雷鋒這樣的「普通一兵」就會出現,像焦裕祿這樣的「好幹部」也會出現。

  一九六六年至七六年是為文革時期,大陸社會變化到衝突主義為主的社會,毛澤東的「與人鬥其樂無窮」的哲學統治了整個社會,黨內鬥走資派,黨外鬥牛鬼蛇神,兒子揭發老子、老婆告老公這種「大義滅親」的咄咄怪事嘆為觀止,鬥來鬥去國之將破,而家呢,其亡者已不乏數。

  一九七六年末,四人幫倒鄧小平出,大陸進入第三階段,一個逐漸多元化的功利主義階段,「向錢看」、「抓到耗子就是好貓」統制了社會的價值觀念,誰也不想再當不給錢的活雷鋒(功能主義解體),誰也不願不賺錢而開罪他人(衝突主義破產),好壞、善惡的標準由單一的階級對立觀轉為多元的功利觀,權力與實惠相互補償,有錢未必一定要有勢。「光明日報」幾年前曾有一個七萬份的問卷調查,結果說明儘管一等公民是公僕高高在上享清福,但下海經商仍是多數人的第一志願,所謂十億人民九億商,剩下一億在學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事層出不窮,據說沿海某省某個縣長是用錢買來的。又據說這位縣長正在向買副省長的征途上進軍。這個「據說」其實是真言,並無小道消息的誤差,真言又何必非點穿不可而佐證呢?

  目前大陸社會由「向錢看」的初級階段發展到「向他人的錢看」的新階段,因而衝突主義的理論似有抬頭,不少人推論由於收入分配不均,地區差異拉大,鄧後「諸侯經濟」將引發大陸危機云云。其實換一個權力結構的觀點來看,結論可能恰恰相反,一九五四年以前大陸實行三級控制:中央、區和省,「三大改造」完成之後取消了東北、西南等六大行政區,中央直接管理省。三級管理時省所分配到的相對權數較大,更具有「諸侯經濟」的特徵。實際上「諸侯」削弱了中央瞎指揮的趨勢,有助垂直權力結構的改善,因而有助於長期發展的穩定性。廣東省是諸侯中的大老,它對中央的制衡作用已十分明顯,在逐漸明瞭地區比較利益的今天,諸侯經濟不會導致省際之間的恐怖。

  目前大陸貪官污吏橫行,不少分析認為這是導致「不安」的另一因素,筆者用統計中相關分析的方法求證這個結論,結果發現「社會不安的事件」只與通貨膨脹率相關(相關係數是零點七二)而與貪官案件並無顯著相關關係。綜上所述,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平均度,這兩個慢變數才是決定大陸長期穩定性的主因素。

(本文原載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日《中國時報》)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 回《我愛台灣小而美》目錄 ]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