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台灣小而美》
很難找到另一個地方像台灣,舉國上下連續四年大談競爭力,也很難找到另一個地方像台灣,凡談競爭力必以GNP(國民生產毛額)和高科技掛帥。甚至連組閣都出現了「競爭力內閣」的說法。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段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難道不是這樣嗎?天下以GNP為美,以競爭力為善的時代其實在八十年代已經結束。正如日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在「第二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上的演講中指出:如果我們再盲目的從事經濟競爭,人類面臨的環境惡化將越來越嚴重。 台灣為什麼畫地為牢,跳不出GNP競爭的框框呢?有以下幾種可能的因素:一、把GNP當做國力和福祉的符號;二、提倡競爭可以紓解惡性政爭造成的民眾心理壓力;三、中國大陸經濟逐漸走強,台灣國際空間的最後「堡壘」--經濟優勢日益式微;四、由於被排擠出聯合國和相關的國際組織,政府缺少義務完成全球責任分擔;五、儘管媒體開放言論自由,然而大眾傳播唯利是圖,非營利而富前瞻的「全球變遷」論壇無立錐之地。 五種因素中只有第一項是經濟因素,其餘均為政治文化因素,而這唯一的經濟因素實際上產生於第四和第五項非經濟因素。當一九九三年聯合國開始執行GNP衛星系統校正GNP錯誤時,當一九九五年奧地利、英國、美國完成ISEW(永續經濟福利指數)「審判」傳統GNP種種不可原諒的錯誤時,當一九九五年德國提出生態平衡表重新評價經濟發展時,台灣政府竟然發動一場傳統GNP排名榜競爭賽的全民運動,孰可笑,孰不可笑。當然並不可笑,因為這段時間在台灣歷史上號稱「憲政改革的時代」,政客們採用惡性鬥爭手段攪得社會安無寧日,於是第二項因素起了作用。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規定的義務與責任也無需向國際交代;而暢銷全球的羅馬俱樂部,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最新報告,諸如「我們的生態腳印」、「系數四」,缺少大慈大悲的書商認賠出版,因為他們估計與「自殺手冊」相比一定是冒高風險的愚蠢。 台灣的未來並不取決於政府倡導的盲目經濟競爭,而取決於台灣整體社會的進化。何故?原因在於:第一、以最新的人類智慧而言,經濟競爭已是過時的概念,因為傳統的經濟競爭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而最後是人與自然的大廝殺,當自然不容於人時,人只有走在自然之下,請進地獄。十六世紀笛卡爾的人與自然分離的二元論哲學已被「天地人」的一體論所取代。 第二、台灣的經濟問題並非數量成長而是質量之改善問題,譬如失業,許多人仍舊沿用需求理論作為藥方,用刺激GNP成長的方法以圖解決,而不循國際上利用縮短周工作日、提高生活品質的方法,真夠怪怪的。說穿了是利益集團在作祟,他們害怕利潤不最大化。 第三、據我估算大約從一九九○年開始,台灣的真實福利指數開始下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外部不經濟性」和「自然財」的磨損過速,因此未來投資方向並非高科技,而是環境和生態,尤其是社區的小生態環境。「自然」並非機器加多少油出多少力,也不服從牛頓力學「動者恆動,靜者恆靜」,「自然」需要人格化的尊嚴。 第四、所謂社會其實是一個雞蛋殼裡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總和,作為胚胎它們在內部不斷競爭和互相擠壓,結果只有兩個,或互相協調脫穎而出或胎死殼中,人類社會一直在這樣緩慢運動著,僅當上述各種成份按照自己的要求互相爭奪,舊平衡範式(Paradigm)破壞,而新範式產生,於是社會進入高一層級的有序結構,是為進化也,不過並非如此簡單,前提條件是各種成分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 對於台灣而言,「超越自我」乃是整體進化的最大困難,因為面對中共強大的壓力,台灣的蛋殼持別薄,不服輸逞英雄的思想成為盲目競爭的哲學基礎。當台灣真正國際化時,台灣進化的新範式便誕生。 (本文原載於一九九七年八月十六日《中國時報》) |
[ 上一篇 ] | [ 回《我愛台灣小而美》目錄 ]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