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

 

如果你對人冷淡,別人也會回以冷漠;如果你經常批評別人,你也會接收到許多的批評;如果你總是擺一張臭臉,沒錯,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所有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套句詩人奧登(W.H.Auden)的話:「人受惡意之作弄,必作惡以回報。」如果你陷害別人,哪天你也會遭人陷害。

 

同樣的道理,當你帶給別人歡樂,你就會得到歡樂;帶給別人祝福,你就會得到別人的祝福;如果你經常讚美別人,不久你也會聽到有人在讚美你,「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

 

許多人一定聽過,格林童話中有一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碗也常打破,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兒子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消木頭,他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結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

從此以後,年老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農夫的哲理

 

地球是圓的,整個世界都在繞著圈子,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所以,如果你佔了別人什麼便宜,先別得意,很快你就會為此付出代價;反過來,若是別人對你做了什麼,你也無需氣憤,不必去報復,任何他們所做的,他們都將自食惡果。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有一個農夫的玉米品種,每年都榮獲最佳產品獎,而他也總是將自己的冠軍種籽,毫不吝惜地分贈給其他農友。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方?他說:

「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籽,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因此,我很樂意其他農友都播種同一優良品種。」他的話看似簡單卻深富哲理,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

 

 

保證有效的秘方

就像那個農夫一樣,如果你想要得到冠軍的品種,就要給別人冠軍的種籽。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這是一個保證有效的秘方,可以適用在任何情況。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須先對朋友真心,然後你會發現朋友也開始對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不久你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快樂。

明白了嗎?我們所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為他人多做點好事。己所欲,施於人。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驗,就給予別人;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待別人。

 

 

                          做就對了!

以下是育達商業技術學院創辦人-王廣亞 博士的一段勉勵話
以前有一位太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曾跟兒子說:「我總有一日會往生,過逝之後,你打算如何料理我的後事呢?」兒子回答:「看看母親的意思如何,一切都依照您的指引去做。」母親表示:「那我要你為我賑濟貧民,做四十九天功德,這段期間,每天要救濟一百戶貧困人家。」兒子聽後,答應依其吩咐去做。

母親接著說:「我要你現在就開始施行,在我還沒死之前就為我累積功德。」
兒子覺得很訝異:「母親身體還好好的,我要麼做呢?」她說:「照著我的話趕緊去從事,你就當作我已經往生了,現在做,我能親眼看到,否則等我兩眼一閉,你們做些什麼我也不知道了。」

她的兒子十分孝順,當真順著母親的話,設了一個壇場,場外每天放置一百包白米,四十九天布施貧民,每天濟助一百戶人家。期滿之後,她告訴兒子:
「我很歡喜,哪一日我往生了,仍然可感受到你孝順之心。」比起一些人家對過逝的親屬大設排場般的辦喪事,這才是真正的孝親之舉。

我們若真正孝敬長輩,一定要及時行善。而這個勸世向善的故事,讓我聯想到當今教師們在課堂上苦口婆心的教育景況。
在每年與老師們開會座談時,或多或少聽聞一些老師們反應當前同學們競業心不足,非但課堂出席率差、上課漫不經心,甚至不少人還呈現連續幾節課打瞌睡的情形。據我瞭解,有些同學還會因教師們的諄諄勸勉而感不耐,甚至頂嘴說:「反正你講的是理論,不切實際!」

以生產球鞋起家的耐吉(Nike)集團,一向以「Just do it !」為廣告口號,宣揚其企業型象富含著勇往直前的衝擊精神,也期待消費者會認同這種理念而購買他們的產品;宗教團體慈濟  證嚴上人也常勸化世人「做就對了!」,同樣是期勉大眾發揮慈心之餘,別忘了「口說不如力行」的重要性。

回首檢視求學的歷程,是就業前的熱身賽,並非不相關的兩件事,同學們便需務實在求知的本業上,別以為一切唯有等到出社會再說。什麼叫「社會」?學校就是社會中的一分子,你的求學生涯就是社會化的歷練。

切記!競業的起跑點隨時在你心中,不該推委外界環境會框限自我的努力。

             

 

 

             Yours sincerely : 趙 永 祥   200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