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下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所教授    田效文 博士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所研究生  莫淑淳

壹、    前言:

目前先進國家普遍面臨少子化的趨勢,其中尤以臺灣最為嚴重,對整個社會造成許多影響,首當其衝的便是學校的就學人數,有些學校因為招生不足而面臨減班、併校,甚至裁撤的命運,社會新聞也多次報導有關流浪教師的現象,在如此的環境下,學校該如何有效經營是最主要的課題之一。

為了因應少子化現象,我國除了繼續推動原訂之「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畫」外,國民小學一年級編班人數於96學年度起逐年降1人,已由每班32人至99學年度起降為29人,同時,自96學年度起,國小9班以下且學生人數在51人以上者,每校增置教師編制員額一名。(教育部全球資源網,2009)

許多學者針對少子化的現象,研究學校的經營策略與應變措施,石幸真(2009)指出國民小學因應少子化行政經營策略實施程度最高為「強化競爭優勢」,表示學校需發展創新經營特色,以達永續經營的發展;教學策略實施程度最高為「重視人際溝通」,使學校與家庭、社區觀念得以統整,以獲得家長與社區的支持認同;而不同背景的教育人員對學校經營策略的知覺有所差異,表示少子化現象確實影響了學校的經營。吳明隆(2004)提出,以學校教育而言,變革速度太慢,便無法因應外在社區的需求與整個社會改革的趨勢。吳清山(2004)亦提出「力求突破,不斷創新,追求卓越」,將是學校教育未來發展的主流。由上述學者的研究中,可知學校創新經營實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面對三EExcellence卓越、Efficiency 效率、Equity公平)時代之來臨,各國教育改革均致力於健全優質教育環境、落實適性學習教育、提升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強化國際競爭力、追求卓越發展等。當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在全球各地顯現,證明擁有知識本身已不再具有優勢時,如何啟動孩子的創意引擎,激發孩子的創新、創業精神,應該是臺灣教育需要認真思考的重點。因此,學校如何創新經營,發展學校的特色,以因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厚植學生的競爭力,並提升學校之效能,儼然已成為各校的願景與目標。

貳、少子化的成因與衝擊:

少子化是先進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為何先進國家會產生少子化的現象?蘇銘勳(2007)認為少子化是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不可預知的因素導致出生率下降或幼齡人口減少,而造成社會結構改變的過程。

李光廷(2005);鍾俊文(2004)將人口少子化趨勢之成因歸納成以下原因:

(一)   家庭計畫實施結果:多數家庭趨向選擇生育一個或二個來用心栽培,每個家庭的子女數一旦逐漸減少,少子化便是必然的現象。

(二)   經濟負擔壓力增加:臺灣社會隨著失業率高升、薪資萎縮等因素,大家對於社會及生活充滿著不確定感,覺得生活愈來愈辛苦,組成家庭及養兒育女形成一種經濟及心理上的壓力及負擔,使許多年輕人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再者,都市化的結果造成撫養嬰兒的成本大增,但是嬰兒的經濟價值(至少對父母而言),則較農業社會大幅下降,有一些人養不起小孩,會在經濟考量下,為了避免增加經濟負擔,不敢生孩子。

(三)   社會價值觀念改變:現在父母很難再指望『養兒防老』,反而許多人認為子女是重大負擔,觀念一百八十度改變,成為『養老防兒』。同時,有許多人對世界未來發展持悲觀看法,認為下一代的生活會比這一代差。

(四)   科技文明發達影響:拜網路及電腦普及所賜,許多人因此遲婚、不婚或不生育。並且因女性主義的興起,強調生育自主,以及墮胎合法化、墮胎藥物之普及化、E世代嬌生慣養、不願意負擔養兒育女的辛苦責任,視生育為畏途等都是原因。

(五)   晚婚與晚育的結果:近年來,現今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升,女性在學歷與工作上的能力都不輸男性。因此,造成女性結婚年齡大幅延後,女性適合生育年限因而縮短,且在觀念上傳統的婚姻對於現代女性已不再適用,追求獨立及自由為現代女性所標榜,使得頂客族(夫妻都工作,家中無子女)增加,造成生育率下降。

少子化讓台灣人口結構產生改變,不僅青年人口對扶養的老人負擔越來越重,更使教育現場直接面臨前所未有的空前挑戰,在出生率不斷下降的情形下(如表一;圖一),國小的班級數也不斷減少(如表二),學校依法辦理採取減班方式,因而造成教師超額,為超額教師安排去處,更讓各地方政府頭痛不已,在職的正式教師則因為超額問題而致人心惶惶,心中充滿著不安全感,深怕自己因減班而超額,多少會影響其教學情緒。

表一  2000-2008年中華民國嬰兒出生數統計表

年別(西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嬰兒出生數

307,200

257,866

246,758

227,447

217,685

年別(西元)

2005

2006

2007

2008

 

嬰兒出生數

206,465

205,720

203,711

196,486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圖一 出生率下降情形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本研究自行繪圖

        表二  2000-2009年中華民國公私立國民小學班級數與教師人數統計表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班級數

62,443

63,172

63,679

64,000

63,447

教師人數

101,581

103,501

104,300

103,793

102,882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班級數

62,634

62,011

61,655

60,630

59,496

教師人數

101,662

100,692

101,360

100,206

99,164

資料來源:教育部

隨著少子化的現象加劇,班級數與教師人數將會逐年降低,對於教育現場的影響如下:

一、教師超額情形日益嚴重:

隨著學生就學人數不斷下滑的情形下,班級數也隨之減少,間接造成師資過剩而產生超額教師,目前各校對於教師超額問題所提出的方案中,以「後進先出」以及「積分制」最為常見。「後進先出」是指最慢進到該校者,優先超額至他校;「積分制」則是由學校制定出一套計分標準,每位教師統計出計分後來做比較,積分低者優先超額。

二、小班化教學:

班級人數多寡也會影響教師教學效能,學生人數多,教師所要批閱的作業增多,相對的對於每位學生所能付出的時間則會減少。在就學人數減少的情形下,配合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之政策,並順應小班小校教育發展與學齡人口減少社會趨勢,修正每班學生人數國民小學以三十五人為原則。因此,教師的負擔減輕,學生所受的關注將更周全。

三、大專院校面臨倒閉危機:

教育部從學生人數預估在民國一百一十年,現在的一百六十四所大專院校將會有三分之一,大約六十幾所因為招生不足而倒閉,數千名的教授也因而被解聘而失業,為此教育部已經積極輔導大專院校轉型或是退場,以降低少子化對高等教育所帶來的衝擊。

四、學齡人口異質化:

隨著外籍配偶人數不斷增加的情形下,「新台灣之子」的就學比率也越來越多,再加上每個家庭的生育率越來越低的情形下,獨生子女的情形日益普遍,每個子女備受呵護,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讓學齡人口呈現異質化,教師在教學上的困難度也增加許多。

五、學校減班,造成空間閒置:

因學生人數減少而造成的減班效應,原有的教室將面臨閒置問題,造成教育資源浪費,該如何善用這些閒置的教室,也考驗著各校行政人員的智慧。

參、學校創新經營的定義:

         創新經營(innovation management)一詞,乃是創新與經營結合而來,將創新的觀念引入經營管理的作為,讓組織透過新的思維、創意的方式來進行管理,使組織的效率提升、目標達成。

        學校領導者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以迎接少子化現象的挑戰與衝擊,因此導入企業經營的創新思維,期待能為學校開創新局面,以贏得社區家長的肯定,並吸引更多的莘莘學子前來就讀,讓學校在激烈的教育競爭環境中屹立不搖。

張輝政、洪榮昭(2003)認為經營創新乃是將企業經營創新的理念作為學校經營的借鏡,進而發展出學校經營特有的創新策略,即為「學校經營創新」,其意涵包括突破挑戰現況的過程、組織文化的推波助瀾及謀求組織的永續發展。

吳清山(2005)將學校創新經營界定如下「在學校場域中,採用創意點子,將其轉化至學校的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行動過程,透過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以發展學校特色、提升學校效能並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在此定義中,創新是學校變革的起始點,藉由創意點子的發現運用至學校經營過程,完成目標。

范熾文(2006)提出創新管理以知識管理為基礎,以新觀念、新作法追求組織之永續的經營發展,亦即校長要激發成員創意活動,有效運用領導策略,整合學校系統運作,並利用資訊科技,以滿足組織、團體與個人的需求,達成學校教育的目標。具體而言,學校創新管理具有四種意義:學校創新管理兼重認知與行動、學校創新管理是一種發展過程、學校創新管理是一種價值革新、學校創新管理涉及組織、團體與個人。

        作者針對學校創新經營所下的定義為:在學校場域中,學校成員為提升組織效能、達成組織目標,以創意的方式進行管理經營的改革,以期發展學校特色,達成組織願景,使學校得以永續發展。

肆、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

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層面極廣,學校在面臨社會觀及家庭觀快速轉變的時勢中,需思考各個層面的創新精進,以因應外在環境變化的挑戰,許多學者已針對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提出具體的面向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自2003年開始舉辦InnoSchool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比賽至今,將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分為五類,分別是:(一)行政管理革新組:加強行政效率與品質,提昇組織績效;(二)課程教學領導組:建構有利教師進行創意課程與教學之平台或活動;(三)學生多元展能組:推動學生課內、外活動,發展學生多元才能;(四)校園環境美化組:規劃校園環境,通暢學生學習動機與品質;(五)社會與環境資源應用組:建立良好公共關係,引入社會與環境資源,提升學習效益。該活動結合資訊網路科技,推動多元創新的教育措施,進而帶動國民中、小學校建立學校特色,創新其學校文化。

吳清山(2005)指出學校創新經營的內容可從觀念、行政、教學、課程、學習及環境等面向思考,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八項:()觀念創新:學校人員價值、思考方式及意識型態的改變。()技術創新:學校教師教學、評量、工作方式、資源運用等。()產品創新:如學生作品、教師教具、著作與課程設計等。()服務創新:行政、杜區及家長的服務。()流程創新:各處室業務處理程序及開會流程的改變。()活動創新:包括各種典禮、活動舉辦的突破。()環境創新:建築物造型的美化與改變、室內設備擺設的調整、學校環境空間的規劃、教學與運動場所的布置。()文化創新:如發展學校特色、形塑學校獨特文化。

楊嘉玲(2007)研究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現況,將面向分為:行政管理創新、課程教學創新、知識分享創新、資訊科技創新與校園環境創新等五項。

作者將學校創新經營的構面一共歸納為五個面向:

(一)       行政管理創新:指學校行政管理上能發展創新的方案與技術,並隨趨勢注入新思維、文化,精簡作業運作流程,運用e化管理,使學校資訊管理系統化,鼓勵團隊合作並營造良好工作氣氛以達成共識,提升工作效率與品質,進而提升學校績效。衡量內容包含:

1.      行政人員能提出創新方案,鼓勵教師參與。

2.      校長能激勵創新思維,廣納同仁意見。

3.      學校積極運用新方法以簡化行政作業流程。

4.      學校能建置資訊網站,使同仁隨時掌握活動訊息。

5.      行政人員經常提供協助,提升工作效率與服務。

6.      學校能因應變革,整合資源與人力。

7.      學校能建立完善機制,處理校園危機與突發事件。

(二)       課程教學創新:指學校能以學生為主體,鼓勵教師在教學策略與班級經營上的精進,並能提出創新的教學方案,與同仁之間互相觀摩學習,藉由交流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衡量內容包含:

1.      教師能提出創意課程方案與教學技巧與同仁交流。

2.      教師能依學生需求,設計適性的教學方式。

3.      教師能善用資訊科技或網路資源融入教學。

4.      教師能積極參與校內外舉辦的教學觀摩或競賽。

5.      學校能建立課程發展小組,經常分享與創新不同的教學方案。

6.      教師經常參加創新教學能力與課程設計等相關研習。

7.      教師引進創意有趣的教學活動,提升班級經營的管理。

(三)       校園環境創新:指學校為了建立永續校園環境,規劃創意的空間運用,更新充實教學設施,引進新技術與設計,以符合教育發展的趨勢及學生學習的需求。衡量內容包含:

1.      學校能營造永續校園環境,充分運用每個空間。

2.      學校建置完善的資訊科技設備,如:電子白板與e化教室等。

3.      教師經常更新教室佈置,營造創意活潑的學習空間。

4.      學校空間佈置有特色,並結合社區文化與趨勢。

5.      每個班級能擴充資訊設備,有助教師教學運用。

(四)       學校活動創新:指學校能引進新技術與思維,規劃多元的活動項目供學生參與,透過日常活動與社團才藝等,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衡量內容包含:

1.      學校能突破傳統,經由各項典禮儀式與校內外活動中展現創意點子。

2.      學校辦理多元的社團活動,培育學生特殊才能。

3.      學校能提供學生表現的機會,並給予適度的獎勵。

4.      學校經常舉辦多元的競賽或活動,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表現其才能。

5.      學校能有計畫培育學生才藝,並發展學校特色。

(五)       資源運用創新:指學校能建立良好的公共關係,鼓勵社區與家長參與學校相關活動,促進學校與社區合作,整合各項資源,提升學校辦學的效能。衡量內容包含:

1.      學校與社區建立良好合作關係。

2.      學校能開發並善用家長及社區資源。

3.      學校能建置人力資源機制,如:晨光義工、導護志工等,協助校務推展。

4.      學校與其他學校或機構建立策略聯盟。

5.      學校能多方面募款,引入社會資源。

6.      學校能整合家長及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涵及活動。

學校創新經營是一個多面向的經營,學校因應時代變革的趨勢,為了提升競爭優勢,迎向現實環境的挑戰,追求卓越的辦學績效,已達永續經營的目標。

伍、學校效能的定義: 

        學校乃非營利性質的機構,學校教育使命在於培育人才,亦是國家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有效能的學校方能提供優質的教育品質及環境,發揮學校的影響力,使每一位學生在經過學校教育後,展現良好的學習成就,因此,學校效能是學校運作的終極目標,也是教育研究的主要課題之ㄧ。

        Elliot(1996)提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環境設計、對學生的獎勵、學生學習目標及教師期望、教師行為管理等具有良好的表現。

        Cheng(1996)指出學校效能是學校促進學校功能最大化,或可表現學校功能程度之能力。其功能從個人、機構、社會、社區、國際等層次的技術;經濟、人文;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等面向功能來論述。

吳清山(2003)將學校效能定義為: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包括學生學習成就、校長領導、學校氣氛、學校文化與價值、教學技巧與策略、教師專業成長、社區家長的支持等,因而能達成學校所預定的目標。

        李瑞娥(2004)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績效而達成目標的狀況,包括課程教學發展、教師專業品質、行政績效表現和社區認同參與等面向。

作者對學校效能所下的定義為:學校能促進各方面組織績效發揮至最佳程度,以達成組織預定之目標,包括行政管理的效率、教師教學的策略與品質、學生學習與行為表現、家長與社區的參與等的表現。

陸、學校效能的特徵與指標:

效能是組織理論的核心,將效能的概念應用於學校教育中,將可藉以檢視學校教育的成效。Grift Houtveen(2006)認為學校效能的特徵為:()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安全且能起刺激作用的學習環境。()學生有充裕的學習機會。()學習內容經過有效率的組織及良好的結構化。()有清晰的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連結其背景知識。()學生被活動化涉入課程中。()學生的進步有規律紀錄。()校長是有效能的首長。

侯世昌(2002)歸納學校效能的特徵分為三個層面:()行政層面:包含完善的組織和計畫、明確的目標、良好的氣氛和學校文化、合宜的校園規劃、強勢的領導、良好的公共關係、民主的決策。()教師層面:包含師資水準優良,教師流動率低、教師研究進修風氣盛行、教師對學生有高度期望。()學生及家長層面:包含學生的表現優異、家長支持並參與積極。

學校效能的特徵涵蓋層面相當多元且廣泛,大都著重在學校行政方面的規劃管理、教師專業成長發展與教學上的能力、學生成就表現及家長社區的參與和支持。本研究歸納整理文獻,將學校效能之特徵分成四個面向:()行政作業效能;()教師教學效能;()學生表現效能;()家長與社區參與效能。

學校效能是一個包含多層面的議題,因此必須建立可評估的具體指標才能有所依循。學校效能指標是指對學校教育實施的表現客觀評量的標準,Hoy Miskel(1987)將學校效能指標分成四方面:()適應力(彈性與革新):專業教育人員感受到變遷力量而推動新政策,以適應緊急需要的能力。()成就:學生在標準化認知技能測驗所得分數,有時會思考學生的動機、創造力、抱負及自信心。()工作滿足感:在教育環境中,個人對其工作角色感受的反應情形。()主要生活興趣:個人在選擇有利活動表現偏好的態度,即對學校活動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承諾感。他們於2005年提出學校目標完成的指標是學校產出表現觀察的指標,學校效能表現即為預期產出與實際產出一致的程度,並分為五層面,分別是:成就、工作滿意、學生缺席或教職員曠職、學生中輟率、整體教育表現品質。

侯世昌(2002)則將學校效能指標分為七項:目標計畫、教師素質表現、教師工作滿意、校園規劃設施、校長領導、行政運作與學生表現等。

仲秀蓮(2004)的研究把學校效能指標分為五個層面:學校領導行為、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學習表現、社區家長支持、環境設備條件等。

作者將學校效能的指標及衡量內容整理如下:

(一)   行政作業效能:

1.      校長領導有方,帶領學校進步成長。

2.      行政人員會充分協助解決師生的需求與問題。

3.      校園氣氛佳,教職員間關係和諧。

4.      學校成員溝通良好,訊息傳遞順暢。

5.      學校行政工作有效率,資訊簡化有條理。

6.      學校能充實各項必要設備,並有效管理。

(二)   教師教學效能:

1.      教師善用教學媒體或設備,增進教學效果。

2.      教師運用多元的評量結果,調整教學策略。

3.      教師積極參與專業成長研習及進修。

4.      教學課程能以學生為主體,兼顧個別差異。

5.      教師有專業自主權,有良好的班級經營策略。

(三)   學生表現效能:

1.      學生學習動機良好,主動參與學習。

2.      學生常規品行佳,重視團體及個人榮譽。

3.      學生善用學習資源,如:圖書館、愛的書庫。

4.      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比賽,並獲得佳績。

5.      學生能確實做好整潔工作,維護校園環境。

6.      學生能主動參與多元的社團活動,增進自身才能。

(四)   家長與社區參與效能:

1.      學校與家長及社區保持良好互動的關係。

2.      家長樂於參與學校活動,並提供協助。

3.      家長及社區願意提供必要資源及經費。

4.      家長踴躍擔任學校志工,協助校務推展。

柒、結語:

國民小學在少子化潮流的衝擊下,為了減輕少子化所帶來的減班壓力,創新經營為主要提升學校效能的途徑之一。教師教學成效佳,使學生學習有好表現,學校辦學能力受到家長肯定與支持,便能成為有效能的學校。然而,要能衡量出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現況,需有具體客觀的衡量構面與指標,其結果可供學校參考。

教育乃百年大計,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學校不斷創新、追求卓越是目前及未來的趨勢,唯有不斷向上求新求變,才能因應外在環境的瞬息萬變,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石幸真(2009)。台中縣國民小學因應少子化經營策略之研究。

2. 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3. 李光廷(2005)。不可逆潮流下的少子化對策—日本與瑞典的比較。載於2005年臺灣人口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口發展:趨勢與挑戰』。2005.3.14取自:http://faculty.nccu.edu.tw/pop/download/1-3-2.pdf

4.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5. 吳明隆(2004)。新時代有效能的學校特性與校長角色。學校行政雙月刊,30127-136

6. 吳清山(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台灣教育,6192-13

7.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8.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9.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4-26

10.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1. 楊嘉玲(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12. 鍾俊文(2004)。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的成因、衝擊與對策。臺灣經濟論衡,11-46

13. 蘇銘勳(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少子化現象下學校本位經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桃園縣。

14. Cheng, Y. C. (1996). The pursui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H K: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5. Elliot, J.(1996).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its critics:Alternative visions of    schooling.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6(2), 199-244.

16. Hoy, W. K, & Miskel, C. G.(1996).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7. 教育部全球資源網址: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