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歌仔戲劇團行政組織的演變及現況之研究

邱灝芝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戲劇與劇場應用研究所 三年級

一、           前言

史坦納[1]說:「發生在人身上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影像,其原型是在宇宙進化歷程中,與人的存在息息相關的若干巨大事件中。」[2]

因此一個團體無論如何發展,都跟人的策略或是決定有很大的關係。對發展型的管理者來說,他們關心的不是量,而是質。或者是跟人有關的部份,或者是成長中,質的屬性。

    從史蒂芬[3]的分類看來,薪傳綜合了任務團體、指揮團體、利益團體、聯誼團體的屬性。從一開始的聯誼性質的非正式團體,直到後來的任務性質的正式團體。到目前為止薪傳已經十六年了。從創團到現在,中間經過轉折與改變,目前更面臨繼續與否的關鍵點。

    本文將試著從Ronnie Lessem[4]的「發展型管理」來看,薪傳是否符合不斷更新的過程,並且能夠進行「組織變革」而繼續下去?在組織變革的途中,領導者的個性和決策也參與了影響的過程,本文也將觀察與分析它的組織結構和發展,如何受到領導人的影響。

 

二、           薪傳創團者及創團歷程[5]

(一)    創團者廖瓊枝女士

廖瓊枝女士素有「台灣第一苦旦」美譽,其專擅之「哭調」獨具特色,可稱為「東方最美的詠嘆調」,就其藝術成就與文化使命觀之,女士實不愧為台灣歌仔戲的國寶級藝師,更是「歌仔戲國寶」。

1935年誕生於基隆,四歲即成無父無母的孤女,十四歲時,茹苦養孫的阿嬤又因病去世,廖老師因此四處流浪。

1947年進「萬富賣藥團」學歌。

1950年被縛進「金山樂社」當縛戲囡仔,開始其歌仔戲生涯。

1953年加入「金鶴劇團」演出。

1956年入「龍霄鳳劇團」學習苦旦精華。

1958年入「瑞光歌劇團」並參加「汪思明廣播劇團」,活躍於舞台及廣播歌仔戲。

1961年以《三娘教子》一劇獲最佳青衣獎。

1963年隨「牡丹貴劇團」赴東南亞巡演,聲名大噪。

1967年與陳剩老師組「新保聲劇團」,走紅北部戲界。

1968年加入中視「明霞」劇團,後因電視禁演歌仔戲,旋即赴美僑居,而漸淡出舞台。

1980年受民族音樂學者許常惠教授之邀,開使始從事歌仔調及福佬民歌之示範演唱,展開歌仔戲的薪傳工作。

1988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該獎項歌仔戲類首位獲獎者,同年成立【薪傳歌仔戲劇團】,歷年來赴各地巡演,皆廣獲佳評。

1992年起指導高雄「南方文教基金會」歌仔戲研習班,為港都歌仔戲紮根工作立下礎石。

1994年「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成立,廖女士獲聘為創科專任教師,同年12月獲「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所頒發的推動獎,更加肯定廖老師在推動戲劇文化的藝術成就。

1997年獲得教育部第二屆「重要民族藝術藝師」;19986月獲得「財團法人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台灣文化學院」榮譽台灣文化博士、8月獲得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同年8月榮獲第二屆「國家文藝獎-傳統戲曲類」。

1999年,復興劇校改制成「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廖老師出任首屆歌仔戲科科主任。

2000年,獲「亞洲傑出藝人~終身藝術成就獎」。

致力於傳統歌仔戲的薪火相傳,廖女士每週授課時數超過五十小時,授課地點分佈台灣全省,並包括了社教館、國中小學社團…等地,此外廖老師亦從事編劇及導演的工作,其薪傳事業所需之教材均不假他人之手,為眾藝師中唯一自創教材者。她披星戴月、四方奔走的最終心願,是成立一個專屬於歌仔戲的基金會。

1999年,「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成立。

(二)    薪傳創團過程

1989年          廖瓊枝老師集結各地學生成立【薪傳歌仔戲劇團】。

1990年          1991  薪傳歌仔戲劇團正式立案。

1991年          19911996年間,【薪傳】始終只以《山伯英台》﹑《什細記》及《陳三五娘》等三齣戲巡演各地。

1996年【薪傳】演出了廖女士新編的歌仔戲《寒月》

1997年【薪傳】推出了取材自大陸新編戲的《五女拜壽》,採用了團員自行修編的劇本、劇團培養出來的導演

     1998年更創作了戲曲史上史無先例的「兒童歌仔戲」《黑姑娘》

     1999年再演出廖女士整編的內台經典《王魁負桂英》,邀請了其它知名藝人來豐富演出,並提供團員觀摩學習的機會

     1999年再推出第二齣「兒童歌仔戲」《烏龍窟》,2001年第三齣「兒童歌仔戲」《三個願望》,導演、演員仍不必假手外援

     19941999年【薪傳】兩度美國紐約及休士頓演出

     2000年 申請扶植團隊第一年

     20008月遠征法國巴黎,參加「夏日藝術節」演出。
     1996
年 承辦歷時三年的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之「台灣傳統歌仔戲藝術薪傳計畫」

     1996年 【薪傳】自辦表演班,廣徵社會上對歌仔戲表演熱衷及有興趣的大眾,一起來學習甚至投入關於歌仔戲的各種工作........

     1999年,廖女士的基金會【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終於成立了,【薪傳】當然是基金會最主要的贊助對象之一。

     2000年,【薪傳歌仔戲劇團】推出了整編自外台歌仔戲的《親與仇》,這是【薪傳】首度向外台學習經驗、汲取精華的成果

     2000年末,更跨領域地結合了知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曹復永、黃香蓮、鄭榮興、呂福祿等,與廖女士共同演出經典名劇《碧玉簪》

     2001年 申請扶植團隊第二年

     2002年 申請扶植團隊第三年

     2003年 申請扶植團隊第四年

     2004年 申請扶植團隊第五年。

     2004年 十一月廖瓊枝老師宣佈退休,將薪傳歌仔戲劇團傳承給團員當家。

     2004年又策劃/推廣社區與戲曲融合以現今全球e化、地球村形勢產生的環境,在歌仔戲劇團林立的局勢,劇團努力建立台灣文化、努力製作屬於歌仔戲、努力樹立屬於劇團的特色,不疑餘力的發展傳統戲曲文化。
    2004
年特別規劃「週末戲棚-歌仔戲社區表演活動」〈顏世昌反奸、採花薄情報、薛丁山與樊梨花、玫瑰賊、水萍怪影〉五齣活戲

    2005年 薪傳並未申請扶植團隊。演出新編大戲落花空遺恨。

    2006年 年度大戲兒童歌仔戲「人鏡人境變變變」獲文化局補助。申請國藝會補助歌仔戲校園推廣專案。

    2007年 年度大戲兒童歌仔戲「花仙奇緣」獲國藝會補助。申請文化局補助推廣歌仔戲校園推廣。

 

 

三、           從發展型管理看薪傳組織演變與結構分析

(一)    組織發展的階段與結構分析

    發展型管理學說源自20年代的史坦納,中間經過荷蘭的李夫高德[6],再連結當代美國的「組織更新」學派。李夫高德的組織發展靈感,來自史坦納有關發展組織的論點。他們皆認為組織進化會有一種發展模式,並且是盤根錯節的。

    各類發展皆遵循同一套通則;這些通則適用於活的有機體,也適用於企業團體。李夫高德真對這些通則應用於發展中組織時,詮釋如下:

1.      時間上,發展歷經一系列階段。

2.      發展基本上是不連續的。

3.      每一階段內皆有一種特定的結構,主導發展。

4.      每個階段都比前一階段複雜。

5.      新結構並非附加在舊結構上;而是一套全新的關係模式的產生。

6.      發展過程不可逆轉。

下圖1[7]可看出整體的發展過程:

    發展的過程可用階梯或圓型擴散圖(2[8])表示,從階梯式圖中可看出重點由中心轉移到新中心的過程,顯示完全轉型的階段。但事實上這很少發生在組織成長歷程中。前階段往往留下一些影響,丙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於新階段。

    因此圓型擴散圖比較能顯示組織發展的實際情形。我們可以看見當組織進化時,前面階段的特色仍有殘存的現象。

    根據李夫高德的說法,企業發展時,結構改變肇始於某一尚未分化區隔的總開端,然後接下來每一階段的複雜性越來越高;每一個持續發展的階段裡,各由一個不同的次系統主導。

    第一階段是「先鋒期[9]」。在此期間最具主導力的是先鋒者本身。先鋒者針對目前的需求,做出回應與決策。然而,當組織成長到某一個階段,先鋒者無法親身認識每一個員工,或者市場大到某一個程度,便是先鋒者的極限。緊接著,先鋒者組織不是過度成熟而開始解體,就是被迫進行結構重組。

    理論上,此時先鋒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經濟動力,他運用個人在員工心目中的聲望與地位為基礎,以獨裁的方式經營公司,深獲員工的信賴。他對員工瞭若指掌,且親身參與每一個工作。

    特色:在此時期組織內溝通是很直接的,先鋒者開門見山、直截瞭當的和部屬溝通。因此公司的組織很單純,不需要正式溝通管道,也不需要以詳細的工作權責表來規範員工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工作風格也是即興式的。所有問題也以即興方式解決,而非透過縝密的計畫。這種風格讓工作變的很有彈性。工作人員就像一個大家庭,共同發揮效能。

    然而,「緊密結合」是先鋒型企業的優點也是弱點。外來的影響,包括科技、文化、經濟結構都會動搖先鋒型企業的成長,一但先鋒型企業過度成熟,第一件事發生的就是員工對老闆產生懷疑,無論是什麼原因,當聲望開始下降,錯誤就有可能出現。一但錯誤轉變成整體的調整失敗,對整體性的結構造成影響,就是一個極限與轉型的到來。包括:利潤降低、顧客抱怨增加、溝通不良、操控容易度減少,以及工作意願下降。

    從先鋒期過渡到下一個發展階段,可能遭逢阻礙而行成以下三種作法:

1.      卡特爾:一群公司互相結合。

2.      多角化:原來的企業被劃分成許多較小的單位

3.      家族企業:以家族為基礎的密實結構,可以代代相傳而不衰。

    第二階段「分化期[10]」中,先鋒者不再具有主導地位,這時「技術次系統」才是最受重視的事情。如果有良好的技術次系統,則原先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組織結構,將可借助於科學化的經營技術,而轉型成講求邏輯性、不重視個人因素,以功能取向的新結構。人的重要性被系統所取代。然而此階段也有其極限,當有關人員的工作動機降低,而使發展進度減緩時,對系統的無力感就會悄然出現。

    針對先鋒型企業過度成熟的問題,傳統的解決方式是實施科學管理。根據李夫高德的說法,分化期主要原則有四[11]

1.      機械化

2.      標準化

3.      專門化

4.      協調聯繫

    整體來說,分化期與先鋒期完全相反。分化期重視理性而非直覺。儘可能排除人的因素,而非事事以人為出發點。奉行組織管理原則,而非隨機管理原則。

    然而分化的極限在於出現下列的問題:

1.      僵化的層級體制。

2.      過度控制。

3.      疏離感滋生。

產生上述現象時,公司就會變成退化公司,員工也開始用激烈或消極的方式對抗,

生產利降低,此時彈性的調整又即將來臨。

在托佛勒()的「第三波」中,把這種現象稱為「分眾化」,也就是公司又開始講究

個人化、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且越來越需要容許彈性的工作模式。若有此現象的出現,顯示所謂「三階段進化」的第三階段已經到來。第一階段重個人,第二階段重組織,第三階段尊重個性、重視整體。

 

    第三階段「整合期[12]」能夠成功建立,僅憑添加若干人際關係因素在既有結構上是不夠的,而需要重新思考整個組織結構。此時關鍵的因素是,團體成員是否能相互激發創意與熱忱,同心協力位共同目標而奮鬥。

    對李夫高德來說,整合期是以發展組織裡的社會次系統為重心,同時也注重已經發展出來的經濟與技術次系統。而發展第三階段的前提在於:任何個體皆有發展的潛能與意願。在此前提下,個人為有追求持續發展的需要被滿足後,才可能獲致真正的工作成就感。而這有賴一個成熟的社會次系統來促成。而任何一個組織如要容納新的社會次系統,必須先具備新的組織形式。

    先鋒期組織是淺而寬的形式。分化期則是具縱深的金字塔形式—負責指揮控制的董事會在塔的頂端。整合期需要的模式,是李夫高德所謂的「苜宿葉型組織」。

           3苜宿葉型組織[13]

    在苜蓿葉型組織中,最高執掌不再高居金字塔的頂端,而處於組織的中心,恰好在各種資訊與溝通管道的交會點。他的任務是統整四種次系統,或管理下四類活動:

1.      關係管理

2.      流程管理

3.      資源管理

4.      資訊管理

 

    事實上,一個組織要能夠生生不息,必須要謹慎的評估各個階段,做出因應的改變與策略,或者進行組織更新。組織更新的理論建構在李夫高德的三個階段,許多學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看法。

 

    以下將根據李夫高德的三階段,分析薪傳的組織結構。

 

(二)    薪傳的組織分析

從時間來看,薪傳大致分成個階段:

1989-1996年:劇團成立階段。傳統歌仔戲巡演階段

1996-1999年:戲路創新階段,打開劇團知名度。創辦歌仔戲表演班、師資班。

2000-2004年:文件會扶植團隊階段。

2005至今:轉型階段。

第一階段 劇團成立階段(1989-1996)

    廖瓊枝老師集合各地學生,廖瓊枝女士因學歷不足資格不符,故擔任藝術指導,由團員分攤行政業務。成立「薪傳歌仔戲劇團」。此時仍在草創期,沒有制度也沒有規章,只有熱情與希望。由廖老師決定方向,大家集資並且接受政府成立表演團隊的補助。行政事務由團員學生分攤,沒有固定薪水或正職人員。

   19911996年間,【薪傳】始終只以《山伯英台》﹑《什細記》及《陳三五娘》等三齣戲巡演各地。沒有新的作品。

 

第二階段 戲路創新階段(1996-1999)

   此階段廖老師做出了新編歌仔戲【寒月】,並且加以巡演。此時承辦歷時三年的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之「台灣傳統歌仔戲藝術薪傳計畫」。還有自辦表演班,廣徵社會上對歌仔戲表演熱衷及有興趣的大眾,一起來學習甚至投入關於歌仔戲的各種工作。

   這可算是薪傳將要蓬勃發展的階段,前一個階段累積的能量在此開始被使用,新的作品產生,包括自創並且頗受好評的兒童歌仔戲等等。且有餘裕招開表演班。接受國家補助到國外演出。儼然是一個小有成績的歌仔戲劇團。

   此階段行政工作仍然由團員兼任,職責也劃分不清,雖有一個掛名團長,一兩位固定的團員兼任行政和執行製作。但基本上是以演出和活動作為行政業務的主導方向。換句話說,就是有活動的時候辦活動,有戲的時候大家集合,沒有活動沒有戲的時候,廖老師以個人的方式繼續行動。劇團名稱是使用在有活動有戲的時候。而1999年成立了廖老師「廖瓊枝文教基金會」,贊助目標一開始是薪傳歌仔戲劇團,但實質上它是以廖瓊枝老師為主的基金會。此時劇團演出的戲碼,也大多還是由廖瓊枝老師為主要的演員。

 

第三階段 文建會扶植團隊階段(2000-2004)

   2000年申請通過文建會扶植團隊,有計劃的重新組織劇團內部人員,規劃劇團演出與發展方向。廖老師仍然是藝術指導,行政的人數(包括團長)也有固定的規模。到1993年時重新編修劇團組織與章程(附表)。但組織的人員分配仍是模糊的,看起來雖然龐大,但是仍是由有限的團員和學生們兼任。畢竟劇團經費有限,工作量大,所以流動率高。一連五年的扶植團隊申請,表面上的補助卻造成劇團很大的負擔。有限的經費要負擔每年計畫中大量的演出,並且要不斷推陳出新,保持品質,而不穩定的行政結構造成連年的虧損。再加上劇團的學生急欲從傳統中開創新生,在此階段後期的一些作品,受到媒體和同行的質疑,劇團內的發方向產生歧異,再加上廖瓊枝老師在2004年從劇團退休,將團長職務交給當家小生黃素茹以後,申明薪傳歌仔戲劇團從此由學生當家,原本的行政人員紛紛求去,另闢新路,薪傳從此走入另一個階段。

 

第四階段:轉型期(2005至今)

    新任團長黃素茹結報了2004年的扶植團隊成果之後,評估劇團的虧損與組織狀態,決意不申請2005年的扶植團隊。並且決定當務之急是將劇團照舊運作下去,聘請新的行政(仍由團員兼任),新的執行製作,其餘皆按照以往的規模。但少了廖瓊枝老師的光環,劇團申請經費不若以往順利,團長只是兼職,加上行政人員在宣傳行銷業務上的不熟練,兩年間薪傳的演出機會銳減,雖然有到各校做歌仔戲巡演的工作,但人員的倦怠與疲憊顯而易見,熱誠不若以往,人員開始產生浮動流失於其他歌仔戲劇團,或者退出圈子等現象。

    2007年五月薪傳召開內部團員大會,討論關於薪傳的未來,大多數的團員還是不捨將劇團就此結束,決定由曾經擔任過薪傳團長的許嘉仁接掌團長的職位,也重新聘任行政,創造薪傳另一個新的紀元。

 

(三)階段分析:

1.先鋒者個人魅力的號召。

    在薪傳第一階段以李夫高德的理論來說,可說是「先鋒期」。廖瓊枝老師的個人魅力召集了人員,組成了劇團。廖老師節省而積極,許多事情親力親為,然而畢竟年紀的限制,許多事情都由團員代勞,但劇團的走向自然是由廖瓊枝老師來決定。此時廖老師和薪傳相輔相成,廖老師有展演的空間;薪傳也以建立「薪火相傳」的名聲為途徑,漸漸打開彼此的知名度,建立成長的基石。

2.矛盾與衝突的階段。

    事實上薪傳的第二階段仍是屬於「先鋒期」,但是和「分化期」有著複雜難分的交會。這種以個人魅力組成的團體,越來越龐大的結果,就是需要制度化的管理。但是團長只是掛名團長,劇團決策仍要透過藝術指導廖瓊枝老師,表示「先鋒期」的主導力並未消失。而技術系統(劇團行政組織)仍持續建構與發展,進行到第三階段的扶植團隊時期,最後達到一個「先鋒」與「分化」的矛盾與衝突。

    在極度「分化」的組織當中,個人的魅力還是要透過規矩來行事,就會變的綁手綁腳;再加上組織縝密發展並且茁壯以後,次系統中的個人聲音,或者是整個次系統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彰顯。此時若是和先鋒者產生歧異,就會動搖整個看似完整的組織結構。薪傳於是進入第四階段,但是卻無法明顯看到他進入李夫高德的第三階段「整合期」。

 

3.無法動彈的階段與領導者性格產生的影響。

    在先鋒與分化的相互作用下,薪傳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階段。缺少的前提就是如前面所述:任何個體皆有發展的潛能與意願。在此前提下,個人為有追求持續發展的需要被滿足後,才可能獲致真正的工作成就感。而這有賴一個成熟的社會次系統來促成。而任何一個組織如要容納新的社會次系統,必須先具備新的組織形式。

    另外,原本的先鋒者兼領導者的性格也開始產生影響。如果領導者與團體本身達到「相輔相成」的共識,在劇團成長到一個階段以後,應該對於領導者的名聲或價值更有幫助。但廖瓊枝老師卻在這個時期選擇離開薪傳。2004年他召開記者會宣布將薪傳正式交到學生的手裡,她想要準備退休。而劇團仍然繼續經營下去。事實後續卻並非如此,廖瓊枝老師離開時,基金會也離開薪傳,薪傳進入一個單打獨鬥的階段。接掌的團長欲以相同的模式維持劇團的運作,卻在各方面四處碰壁。當初以廖瓊枝老師之名而獲得的許多方便與好處,如今也隨廖瓊枝老師離去。

 

四、           結語:渾沌不明的現況

    接手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新團長[14],與新的劇團行政人員,日前(966)正為了交接而忙碌著。究竟在接任以後,薪傳要朝著哪個方向前進,目前還沒有定論。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薪傳不跳脫出以往「先鋒者」的模式,並且改變心態與路線,勢必會是一條很難行走的路。當然,只要存在,就有希望的未來,相信希望劇團繼續維持的團員,心裡也都是這麼想的。對於薪傳的未來,我們可以繼續觀察,並且拭目以待。

 

五、           參考資料

Holistic Business。台北:天下文化。

Ronnie Lessem,、周旭華譯(1994)。發展型管理 Developmental ManagementPrinciple of

Stephen p. Robbins著、李茂興 李慕華 林宗鴻譯(1994)。組織行為。台北:揚智。

李漢雄(2000)。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揚智。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台北:天下文化。

薪傳歌仔戲劇團網頁資料http://hsinchuan.myweb.hinet.net/index_01.html  96.6.11

 

[1] 1929年生,牛津大學博士,歷任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日內瓦大學及牛津大學比較文學教授,2001年起任哈佛大學諾頓講座教授,為當代重要文學評論家,其著作多年來深獲好評,其《巴別塔之後︰語言翻譯面面觀》(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與《藍鬍子城堡︰對文化再定義之討論》(In Bluebeard’s Castle: Some Notes Toward the Redefinition of Culture)均已成為經典著作。

2 Ronnie Lessem , p91.

3 Steph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本書在說明人們在工作中的行為並非隨機而無法預測。由三個測驗的層次來研究:個體、團體和組織系統。書中分析團體的層次,並探討角色、規範、領導風格、權力關係,以及其他類似的團體因素,如何影響員工的工作行為。

4 倫敦市立大學企業改革講座教授朗尼雷森姆(Ronnie Lessem)

5 參照薪傳歌仔戲劇團2006年舊網站資料。

6 同註2 , p91.

7 同註2 , p94.

8 同註2 , p96

9 同註2,p95-97

10 同註2,p97-101

11 同註2,p102-110

12 同註2,p110-115

13 同註3 , p112[1] 許嘉仁,曾擔任過薪傳團長。

 

 

 

【薪傳歌仔戲劇團】 組織體系表

 

 

文字方塊: 服裝組:服裝統籌、執行及管理文字方塊: 容妝組:容妝統籌、執行及管理文字方塊: 道具組:舞台大小道具統籌、執行及管理文字方塊: 行銷組:行銷、宣傳文字方塊: 公關組:後援會、薪傳之友、募款文字方塊: 投影組:字幕、宣傳等投影資料統籌、執行與管理文字方塊: 舞台組:舞台軟硬景、燈光音響、舞台監督文字方塊: 企宣組:企劃、宣傳工作執行

文字方塊: 前台組:演出前台規劃、佈置文字方塊: 影像組:相關活動拍攝、錄影工作文字方塊: 後場組:後場資料、物品統籌、執行及管理文字方塊: 總務組:出納、會計、總務文字方塊: 資訊組:活動資料蒐集及建檔、網站規劃、架設、維護文字方塊: 執製組:演出、活動、票務工作執行文字方塊: 義工組:義工組織、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