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策略「討論教學法」之教學研究
邱俊智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在眾多教學法中,討論法是教師所熟悉之教學法當中的的其中一種,所強調的是師生、同儕之間的互動,彼此想法與意見上的溝通討論,藉由言語的彼此交流,產生出多元的意見
。
但是可惜的地方是,在實際的教學現場上,「討論教學法」的教學方式仍是停留在制式的簡單問答,教師掌控全場的發言與討論,學生依舊處於被動的角色,單純的接受老師的授業;另一方面,真正的討論法教學頗費時費力,因此對一般教師而言,為了配合課程上的進度與時間上的限制,使得「討論教學法」並不常被教師所採用,導致討論法的功能逐漸減弱。從此點出發,我希望能夠再深入探討「討論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背景、實施內容以及該注意的事項,以期得到「討論教學法」的教學目的。
一、討論法的意義與功能
在教學現場當中,討論法是一種介於教師主導與學生自我探究之間的教學法,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與答」的過程,其中更強調透過主題的討論,所有參與者在說、聽與觀察的過程當中,彼此溝通意見,進而達到教學目的的方法。
由於討論法是介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法,所以在此就分別以教師的觀點與學生的觀點說明討論法的功能:(洪子晴,2004)
(一)
就學生學習的角度而言
1.在討論的過程中,會使學生藉由口頭上的表達對主題的意見與看法,使他們的想法概念更為清楚。
2.在討論的過程中,為了解釋有關主題的問題,學生會利用之前所學的知識與舊有經驗來幫助思考,有助於新舊概念的融合。
3.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意見的交流,增進人際關係的互動,讓學生學習如何與他人互相合作。
4.在討論的過程裡,由於學生可以針對主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期間會出現一些充滿想像力的意見和各角度的思考,可以讓學生學習到以多方面的角度來看事情,增加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二)就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角度而言
從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討論法通常被歸類為三項功能,分別以認知、情意、技能三項來說明
1. 認知部分:
(1).熟悉教材:由於參與者(在此指學生)開始針對主題進行探索,必須以自己的舊經驗與舊知識為出發點,也因為如此,有助於心之事與舊知識的融會貫通。
(2).發展對事情的批判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參與者(在此指學生)
在提出自己的觀點後,會隨時接受到其他各組意見的挑戰,所以在
提出論點之後,會尋找適合的理論與知識來驗證自己的論點;同
時,再聽到別人的觀點,也會從中尋找對方論點的缺失,在這樣反
覆的過程當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2.情意部份:
(1).激發學習的興趣:參與者(在此指學生)在討論的過程由於大家的身分都是學生,可以讓人更放鬆、更自由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增加了主動學習的興趣。
(2).促進團體與自我的了解:在團體的討論過程當中,組內彼此之間的意見交換,進而討論出共同都可以接受的觀點,在這個過程裡,學習到尊重與彼此接納,形成了良好的團體氣氛。而自己也在這個討論的過程當中,重新了解自我。
3.技能方面:
(1).增進溝通的技巧: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參與者(在此指學生)必須透過語言,將自己的論點很清楚的敘述出來,除了表現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心之外,也讓聽者可以很容易就了解到自己的論點,聽者也可以藉此訓練自己聆聽的能力。這樣反覆的過程,可訓練學生彼此溝通的技巧。
(2).培養民主的技能:配合適當的發言規範,可幫助學生培養尊重彼此發言的學習態度,不會因為組員提供錯誤的意見,而過度責備或排擠該組員。討論的時候,參與者有機會發言來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而且也必須聽取別人不同的意見,還可以針對問題再發出疑問,這些聽、說、發問的技能正是當今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技能。
因此,討論法的意義與功能即在於從教學情境中,打破傳統教師主導的教學環境,透過一個開放的討論空間,促進多元意見互相交流的學習風氣,同時也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對主題的深入探討,培養出他們獨立思考和價值批判的能力,甚至是接受不同觀點和意見的民主素養。
二、討論法的類型與教學流程
討論法的方式有很多,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全班式的團體討論:是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彼此對話,是教師
主導討論的問題與對話的過程,帶領學生做彼此之間意見的交
換。所以老師在討論的過程中,扮演了參與者、主導者及
糾正者的角色。
(二).組別式的團體討論:並不只是將全班分為各個小組分別討論,
這樣就叫做組別式的團體討論,最重要是否有達到以學生為主
的學習方式(上述所說的討論法功能),學生的討論是否有圍繞
著主題,這才是組別式團體討論的最大用意。以下分別介紹幾
種討論法的實施方式及流程。(洪子晴,2004) (黃炳煌,2002)
討論法進行的模式繁多,教師需考慮討論的目的與學生的能力,以及各種討論模式實際運作的教學流程,才能有效使用。以下研究者針對腦力激盪法、飛利浦六六、角色扮演、討論會等四種,適合國小階段來進行的討論方式,加以歸納比較
1.腦力激盪法:
a.實施方式:採用集體的思考,讓大家的意見彼此激盪,引導出
創造性思考的結論,是一種集思廣益的論類型。
b.注意事項:在討論的過程中必須遵守「尊重」、「不批評」、「鼓
勵發表」及「表揚發言者」。
c.教學流程:
d.特色: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滿足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及增加勇於發表自己意見的慾望,可增進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的解決問題能力。
2.飛利浦六六:
a.實施方式:由六人組成一組,每組討論六分鐘
b.注意事項:
(1)教師的任務只在於決定所要討論的主題、分組、觀察小組討論的情形及總結。
(2) 發言時應去除客套話,越簡潔越好, 而且在實施前應有帶動討論氣氛的暖身活動
c.教學流程:
d.特色:
(1) 由於有時間上的壓力(每組只有六分鐘),所以學生可能會有還沒充分討論到就結束的感覺,可讓學生有希望能夠繼續討論的意願,增進學習動機。
(2) 可培養討論會的主持領導人才及記錄人員
3.角色扮演
a.實施方式:透過故事或者是問題情境的設計,讓學生扮演所分配到的角色。
b.注意事項:不需限制太多,給學生自由的空間。
c.教學流程:
d.特色:
(1).學生可在扮演的過程中練習口語表達和肢體扮演活動。
(2).讓學生在扮演中,親自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情意與行為特徵。
(3).同一角色也可以有不同的扮演方式,不同的人來扮演也會有不一樣的效果,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而且也可以探討不同的結果所帶來的影響。
4.討論會:
a.實施方式:教師準備與教學目標相關的主題來進行討論。
b.注意事項:討論會中分為兩種角色,一種為討論會的出席者,需
要將自己的論點陳述出來;另外一種是討論會的參與者,可自由
的發表意見。
c.教學流程:
研擬主題: 教師拿出預先準備討論的主題。 陳述觀點:討論會出席者利用三至五分鐘的時間陳述自己對主題的論點
公開討論: 討論會的參與者開始對出席者的論點進行討論。 總結和摘要: 最後由討論會的出席者做出總結。
d.特色:
1.可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2.從討論中對單一主題,產生多方角度的看法,獲得更多元的觀
點。
3.學習客觀、獨立聽講及討論的態度。
從以上四種教學法就可以看出,「討論教學法」有很多種實施的方式,而在這些不同的教學方式之下,師生彼此之間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所得到的教學目的也會因此而改變。所以教師在選擇「討論教學法」裡享用哪種方法才呈現,必須在事先先做好規劃,並對所選主題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在實施的過程中,適度引導學生進入討論的情境。
三、討論法的限制:
在現場教學環境當中實施討論教學法,可能會因為某些因素而沒有辦法達到教學法的功能與目的,因此在這裡筆者先跟大家介紹這些限制因素,希望讀者能夠在實施討論教學法以前,盡可能排除這些限制因素,以順利的達到教學目的。(張貴雄,2005)
1.需要適當的準備工作
a.分組時應常態分組,讓組內成員互相學習
一般來說,在分組討論的時候常態編組會比能力編組來的好,因為就討論法的觀點而言,就是要讓成員彼此互相學習,若是以能力做為分組的標準,都是資質高的組別可能不需討論就已經知道結果,資質低的組別可能不明瞭要討論的主題是甚麼而不知所措。但是常態分組可讓小組內資質比較好的成員帶領資質差的成員一起學習,增加資質差的成員參與學習的意願。
b.培養討論的規範守則
在討論法實施之前,必須先讓學生具有發問、傾聽及討論技巧,在成員彼此之間討論時,不可在言語上攻擊對方,必須對別人的論點採取接納的態度,並且在眾多論點當中達成共識。
c.主題生活化,提升討論動機
實施討論法教學,討論的主題不可以太過嚴肅刻板,否則引不起學生的討論意願,造成討論法的失敗。而且主題必須要讓學生有發揮想像力的空間,這樣可以產生出不一樣的想法,彼此思想激盪出更多元的想法。
2.課堂討論受時間因素限制
a.課堂時間限制:
因為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完成討論工作,所以學生會在時間壓力下盡量的將組內所有的意見整合統一,達成共識。但是相對的,也帶給學生無形的壓力,所以當組員間的能力差距過大,資質較差的學生需要較長的時間思考時,可能沒有辦法在時間之內完成,所以在這一點就仰賴教師在最後的總結,進行統整歸納,以彌補來不及完成討論的學生。
b.課堂討論需要長時間發展:在討論的同時,有些地方是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觀念,例如之前所說的「討論的規範守則」,就必須先培養學生這樣的觀念,討論才可以順利進行。
參考書目:
1.黃炳煌(民91)。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2.洪子晴(民93)。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張貴雄(民93)。小組討論中的社會互動-以小學五年級數學課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