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職體系出身之經驗淺談技職教育

鄞樹富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技職行政管理碩士班研究生

 

 

壹、前言

    技職教育長久以來被一般大眾視為非主流教育,是那些上不了一流普通高中的學生之第二選擇,出身於技職教育體系的人,當然不願這種低人一等的看法繼續存在。政府部門雖然也為了盡力扭轉此種情況,相繼提出了各種改善政策,然而時間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了,技職教育發展的方向、綜合高中、專科學校是否存在、技職教育課程及整合等問題,各學者專家的看法仍然莫衷一是。縱然學者專家各有其看法,是學術自由、民主社會發展的正常表現,但是最重要的應該是勿讓每年數萬學生成為教育的實驗品及犧牲品,身為技職教育體系出來的一份子,技職教育的冷暖好壞也算是親身體驗過,本文將以本身當時就讀技職教育之情況,與技職教育體系之現況及未來,提出淺見及論述。

貳、分流是否過早

每一個人的生理條件及狀況各有不同,成熟的時間也有所不同,有一些人也許需等到高中之後才適合分化,太早的分化可能會使學生失去探索其他領域的機會。以本身例子而言,因小學時提早一年入學,國中畢業時還未滿15歲,心智尚未成熟,根本還不知將來應走那一個方向,但為了避免再次升學的煎熬,就與一些同學捨棄普通高中而選擇了就讀民國73年時剛剛改制,全省唯一國立高工的機工科,即使就讀前對機工科根本都不知道是在做甚麼?(當然還是有一些早熟的或兄長已在此就讀高工的同學比較沒有這個困擾)。一般的普通高中在二年級時才開始分自然組及社會組,而就讀技職教育體系者國中剛畢業就須決定未來的性向,是否分流過早實為技職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問題。

 記得國中時老師們都只注重升學,學校的目標只注意到本屆本校上了幾個一流普通高中,相對的缺乏對學生的生涯規劃加以妥善輔導。現今雖有國中技能班或技藝教育學程等措施,但恐又淪為讓性向選擇更早分流的惡夢,所以對國中學生的生涯規劃加強妥善輔導與介紹,個人認為應為較佳改善之道。

直至現今,為了因應此興趣分化較為遲緩學生需要的問題,有了綜合高級中學的規劃產生,此綜合高中乃是同時開設普通課程及該科所需的職業課程,意即結合了高中與高職之課程,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性向選讀,讓學生能有機會跨科選修學習,並可強化通識教育的需求。學生可依個人目標,決定報考大學轉往一般學術研究領域、報考四技二專技職教育體系或直接就業,來修讀所需課程,所以算是立意甚美的一個教育制度。然而綜合高中仍然還有一些教材缺乏及師資轉型之困難等問題,仍然需進一步的研究解決。

參、課程不符合時代需求

    以當時高工的機工科實習課程來講,一週有2天,其中一半的時間在學習鉗工,但只全部著重在如鋸、鑿及銼刀磨平等手工技術。記得在學習鑿削工作的時候,大部份同學的手都被榔頭鎚到腫脹了,老師就說「手腫得越大,將來的成就會越大」,豈知,這些工作本來就可以使用銑床、鋸床、磨床及放電加工機等工作母機來完成即可,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精確,實在沒有必要學精到手腫脹為止。而機工實習的另一半時間在學習並熟練傳統的車床技術,這種同樣是當時快被CNC車床淘汰的技能。

個人認為,技職教育應以實務為導向,在高職的教育,應廣泛學習學科各種的基本能力即可,更不應熟練一些即將過時甚至早已過時的技能,因為大部份較為精進的技能仍需在企業中接受教導及學習。高工機工科的實習課程應廣泛的學習各種工作單元,例如測量機械、焊接、各種工作母機,以及包含當時學校已經有的CNC綜合切削加工機、CNC車床等,也都需要有一些初步的實習操作與認識。

這種民國40年代從美國引進的單位行業學制,課程專業化,技術專精化,在那個年代應已不適合。所以民國73年進入高工的同學有一點生不逢時,因為74年在國立教院附工(現彰師大附工)開始試辦,75年起全省正式實施的群集教育課程,已因應了上述廣泛學習各種技能及第二專長的觀點。

肆、升學的問題

    民國70年代中期以前的技職教育體系升學管道相當狹隘,因為技職教育一直被視為一種終結教育,畢業後應立即投入就業市場,當時的校長林克禮先生也是這樣鼓勵同學,應先至社會上歷練一段時間,學得實務經驗後,如自己覺得有需要才再繼續進修,也就是說不鼓勵馬上升學。但顯然這種政策當時就已不被同學們所認同,因為幾乎全班的同學畢業後都繼續升學進修了。

並不是校長鼓勵的話不中聴,畢竟現實情況,注重學歷實無可避免。眾所周知像王永慶只有國小學歷,但其所屬的企業召聘技術員時,都要求專科以上學歷,而且還要國立的,只有高職學歷連門檻都跨不進去,遑論學得實務經驗後再繼續進修。上述之言並非認定升學最為重要,所謂「行行出狀元」,仍有許多未升學的同學能憑實力及努力,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所以升學或就業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技職學校要能因應學生的需求做一些調整。

    所幸後來的技職教育在升學管道上已有了相當的改變,從77年起陸續開放多所五專增設二專部,84年起修正發布增訂專科學生法第三條之一,賦予績優專校改制為技術學院,85年亦公布大學及分部設立標準,賦予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之法源依據,直至現今,如二技、科大等學校數量已相當充足,技職教育發展「上移化」的成果算是豐碩。但因學齡人口的急速縮減,技職學校數量的增加應不可再為主要的訴求,在面對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及國際化的趨勢下,技職體系學校的發展及定位,需再一次有更清楚的探討及認知。 

伍、結語

    現今大學錄取率幾乎已達百分之百,高學歷的普及化,大學學歷已經不再是就業的保障,所以專業度強、具特色的技職學校體系畢業的學生,反而可成為就業市場的搶手貨。技職教育體系所培育的專業技術人才,一直以來是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要角,在正值現今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之時,技職教育體系之人自是責無旁貸的負起經濟復甦的工作,也期盼政府及各界再付予技職教育更多之觀注,以迎接技職教育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楊朝祥(2001) 單科高中設置優劣面面觀

練有為(2002) 我國高等技職教育專業分工之研究

阮大年(1999) 技職教育現況探討與未來發展芻議

林榮泰(1999) 營造務實的技職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