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意見領袖的形成與信任關係之探討—以PTT運動彩券版為例
第一作者:陳威諭
第二作者:王皓昀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班
壹、緒論
一、 研究背景
運動彩券於
運動彩券,本質為一藉由運動賽事預測分析之獲利方式,因此只要對運動賽事略有關注瞭解者即可購買,而對於無賽事收視習慣之消費者,也有諸多媒體管道來源可供跟牌下注之參考。因此其進入門檻相當低,且低消只要100元的消費方式使學生族群也可一圓中獎夢。故吸引了許多學生族群進入這塊市場,而運動賽事之本質也連帶促使了運彩成為球迷觀看球賽時的新寵。
因此,在媒體的宣傳和前述群體的期待下,運彩板在開賣4天後(5月6號)旋即開板。而版友們的陸續出現,也使運彩板的討論現象越來越熱絡,現在每天任一時段均能保持在人氣HOT的狀態,亦即PTT前百大熱門討論板之內。
而仔細觀察運彩板,網友主要的互動方式為報牌分享、賽事轉播文、跟牌者發錢文感謝等文章。而諸多報牌分享者中,較為持續性且預測準度較為精準的網友即成為了意見領袖,亦即版友口中的「大大」。而這些意見領袖報牌方式各有千秋,有些是從球迷出身,以自身對賽事的了解去寫分析文;有些則是參考賭盤變化以賭徒心態去預測賽事走向;有些則是以靈感去抓牌推測…等等不同形式。報牌者的出現也導致了跟隨者的出現,以自身相信的報牌者為方向去下注。
在運彩版中,版友也會轉錄傳統媒體上,以運彩分析為職業的分析師的牌,但參考價值並不預期中的高,且往往成為版友揶揄目標,專業報牌不如業餘分享之地位也是板上特殊的生態現象。
而在運彩版的眾多意見領袖內,有幾位是特別突出的人士,較受版友推崇愛戴,知名度也因此水漲船高。部份意見領袖隨著於PTT運彩版內的名聲上漲後,開始出現一些在運彩版外的活動,如架設部落格報牌、自行建立運彩社群網站、或是被付費報牌網站挖角成為職業分析師之一。這些現象或許也說明了路人報牌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值得花心思與時間投入。
二、
研究動機
而近年來,電腦中介傳播已是相當普遍的傳播形式,藉由網路溝通形式在線上交換資訊已蔚為常態,不同類型的網站、論壇、部落格漸漸出現所謂的「達人」分享著其所專精的資訊而影響他人,如:「魔鬼甄與天使嘉」以分享美食品嚐試吃經驗進而號召瀏覽者團購而聞名。然而要說服素未謀面的網友們信任己身欲傳達之訊息,且具投資風險性的,如股票、房地產、期貨等等資訊則尚無明顯的意見領袖出現於網路溝通情境中。而運動彩券本身亦為一具有投資風險的產業,卻於PTT運彩版內產生了數個意見領袖,且建立起跟隨者的信任,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此種建立在風險投資上的不確定性之信任是如何建立於電腦中介傳播之中。
三、
問題意識
正如上述,於PTT人氣居高不下的運彩版中每日持續著熱烈的資訊分享與交換現象,同時逐漸形塑出特定的「意見領袖」。然而,若仔細探究這些擁有各自死忠跟隨者的意見領袖的身分背景,其實大多與社群中其他成員相同,並不特別具有專業的身分背景。換言之,廣大的運彩迷寧可捨棄傳統媒體上具有「專家」背景的消息來源 (如專業球評、分析師),轉而信賴網路媒介中業餘的、陌生的、甚至素未謀面的意見領袖,並參考其意見做為運彩下注獲利的依據,實為值得觀察探究的有趣現象。
因此,本研究主要的問題意識為,探究電腦中介傳播中的情境,是如何影響運彩圈中意見領袖的形成?在電腦網路中介傳播的情境之下,跟隨者對於意見領袖的信任是如何被建立起來?試圖藉由對上述問題的探討,描繪出電腦中介傳播下,意見領袖是如何建立信任感予其團體成員們。
貳、文獻探討
從前述觀察到的運彩版現象中,可發現在網路溝通情境中,產生了無數的不同類型之意見領袖,影響著跟隨者的投注行為,使其信任意見領袖分享之資訊,並跟隨之。故以下將分三層面作為文獻探討方向:
一、
意見領袖
(一)
傳統意見領袖定意
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最早為Lazarsfeld(1948)在其兩級傳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概念中所提出,其認為大眾傳播媒介最初將訊息傳至意見領袖,再經由意見領袖將訊息傳給跟隨者並影響其態度行為。而Webster(1970)則認為意見領袖藉由擁有資訊和資訊傳遞的權力進而影響他人。亦即為在團體中,為其行為和意見有可能對其他成員產生影響力的人。Myers&Robertson(1972)將人們對於特定產品知識、對於該產品的興趣和人們討論該產品等三項因素列為意見領袖之衡量指標。Hawkins、Best、Coney(1992)則認為當人們產品知識不足,或是對產品購買涉入程度較高時,尋求意見領袖看法的可能性也較高。
國內學者蔡美瑛(1994)則匯整了過去兩級傳播理論的相關研究,提出意見領袖的四項特性:
1、
消費者可以分成「領袖」與「追隨者」二類。
2、
意見領袖除了具備追隨者所敬重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為追隨者所接受或信任。
3、
意見領袖接觸於大眾媒介的頻率,會較追隨者為多。
4、
意見領袖與其追隨者很相似,並且常屬於同一個團體。
而王柯斐(2008)整理了過去研究中關於意見領袖的特性,說明如下:
1、
社交形式:喜歡參與社交活動。
2、
人格特質:不固執武斷,有較開闊想法無偏見、社交積極。
3、
媒體接觸習慣:接觸媒體的特性上傾向接觸資訊型導向大於娛樂性導向的媒體。
(二)
網路意見領袖
從上述學者歸納出的意見領袖特色可發現,意見領袖對於跟隨者的影響力是相當巨大的,且通常為一個團體中才會出現,而意見領袖對於產品的了解和專業度受到跟隨者一定程度的信任。不過,隨著傳播科技的進步,於新
傳播科技中如電腦網路亦出現了意見領袖,相關研究如下:
孫崇義(2006)於其部落格意見領袖研究中歸納出四個構面的特性:
1、特質面:親和力、幽默感、敏銳度、投入較長的時間於部落格上。
2、內容面:提供的內容需豐富且及時、見解需獨特、掌握對的時機點發表文章。
3、社群面:與讀者互動、形成口碑、於社群中建立起人際網路。
王柯斐(2008)則歸納孫崇義之研究重新歸納,發現部落格意見領袖具有以下特性:
1、特質面:親和力、幽默感、專業性、獨創性、敏銳度。
2、涉入程度:相當高。
故可發現,電腦中介傳播中的意見領袖,會隨著其場域不同的特性,發展出有別於傳統意見領袖研究中不同的特質,發展出有別於傳統意見領袖研究中不同的特質,包括建立人際網絡的社交形式、發揮影響力的手段方法等等。但傳統的意見領袖特質如對跟隨者會產生影響力或具備專業性的知識以及對於資訊尋求的主動性仍存在,故研究者認為意見領袖會隨著其所使用的媒介之演變而產生不同的特性以達到適度融合。
而在運彩版中的意見領袖報牌情況,亦為一種電腦中介傳播中的意見領袖塑造影響力現象,藉由傳統的意見領袖和近年來關於部落客意見領袖特徵之整理,有助於本研究對運彩版內的報牌者做更為深入的剖析,探究其形成之背景和傳播狀況為何。
二、
電腦中介傳播
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為近年來盛行的新傳播體系。Culnan&Marcus(1987)定義電腦中介傳播為「利用電腦來幫助人們進行資訊交換以達成其他傳播行為的方式」;Herring(1996)認為電腦中介傳播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透過電腦來傳遞的溝通。而目前學術界普遍將電腦中介傳播定義為「利用電腦作為傳播中介的溝通形式」(Mcleod,1996;李淑芬,1997)。
而當代的電腦中介傳播透過電腦網路的發展,具有相當多的特點,如:互動性、非同步性、非線性和打破時空限制等等重要特性影響著此種傳播形式的發展(Rice,1987;Rogers&Rafaelai,1985;柳林緯,1996),由於其特性偏多,因此以下將擇和研究者所觀察到的現象介紹之:
(一)
互動性
互動性(interactivity)是新傳播科技的主要特性(Rogers,1986;Rafaeli,1988), 電腦媒體和以往的傳統媒體(如電視、收音機等)比較起來更具吸引力的原因,主要在於電腦有互動性,對傳播系統最大的改變是傳播接收者的受眾已從被動轉成主動的角色(Hoffman&Novak,1995;Ghose&Dou,1998),電腦媒體的互動性提供使用者更有效地控制和使用資訊。
Rogers將互動性定義為:傳播過程中,兩造雙方角色可以互換並控制彼此間論述的參與程度;Rice&Williams(1984)則認為互動性為具有雙向即時交換資訊的潛力。Rafaeli(1988)的定義是:在一連串的傳播交換過程中,後來的訊息內容與先前傳送內容或更早先的傳送內容相關連的程度。
因此可由此發現互動性具有雙向互動的特性,打破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模式,使受眾得以回覆訊息予傳播來源,電腦媒體的使用者得以享有更多的主動權去接近資訊。而在互動的過程中,受眾後回覆的訊息將影響傳播方先前之訊息,得以做出適度的回應。
(二)
非同步性
非同步性的定義為,在電腦中介傳播過程中,傳播雙方並非需要同時處於線上才可溝通。由於電腦具有儲存資料的功能,因此允許使用者在任何時間都可傳出訊息或者閱讀他人的資訊,藉此增加使用者的使用彈性(Rogers&Rafaeli,1985;柳林緯,1996)。
(三)
打破時空限制
電腦中介傳播溝通可使身處不同時間跟地點的人均可透過電腦網路之聯結彼此交換訊息,因此即為打破時空限制,不必受限於特定時間才能進行資訊交換。(Kiesler,sproull&Mcguire,1986)。
(四) 網路溝通人際關係
-而在電腦中介的傳播過程之中,透過網路溝通情境也產生了相關性的研究,如Walther(1992)以社會資訊處理觀點檢視電腦中介傳播過程中的人際關係發展,其認為有以下三個過程:(1)、有明確的趨力(certain drives)或發展關係的動機(relational motivators),Walther認為電腦中介傳播是否能夠發展人際關係取決於使用者是否有相關動機。(2)互動雙方透過訊息的解碼(decode)也能對對方產生人際印象。Walther發現,以簡單的字元組成的情緒圖示亦有助於電腦中介傳播人際關係的發展。(3)藉由電腦中介傳播溝通互動的雙方會有其策略了解對方(psychological-level knowledge);例如透過字句的觀察或對方的自我揭露等(楊淑婷,2005)。
Walther(1992)並將電腦中介溝通視為一個互動場域,經由文字、語言產生人際印象,並發展人際關係,網路中的文字和語言即為認知他人的「社會資訊」。因此經由此互動場域中的參與者使用口語化的語言行為,一方面尋求資訊、另一方面也在傳遞關於個人意見與態度的訊息,此種語言溝通的累積能夠減少參與者彼此不確定性,得以進而發展人際關係(Walther,1997)。
至於在回饋過程(feedback process)方面,Walther認為互動雙方會彼此影響,經由不斷的行為確認(behavioral confirmation),對彼此的印象形成一種強化迴圈(intensification loop)進而將人際關係發展至更進一步的關係。
因此可由以上文獻發現,網路溝通情境是有其人際關係發展的空間和策略性存在,一如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場域般。透過文字語言等周邊線索,和互動、回饋過程,使得使用者得以進行交流與人際關係之發展。
而電腦中介傳播的特性使得運彩版中的意見領袖分享資訊情況,有別於傳統研究意見領袖之行為和特性;另一方面,跟隨者在僅透過網路身份和網路溝通情境的交流下,是否得以藉由意見領袖所揭露出之社會資訊進而互動之,以建立起人際關係,亦為本研究之問題意識所在。
三、
信任
由於信任是個牽涉相當多領域的概念,因此也在諸多研究中被提出不同的定義。Golembiewske&McConike(1975)認為「A對B有信心,認為B有能力與意願執行對A有利的結果」。Smith&Barclay(1997)認為「信任是一種承擔風險的意願與情感或認知期望」。Gefen(2000)認為「信任是根據以前的互動,人對於其他人將作的行為抱持正面的期望且覺得有信心並值得信賴」。Camerer等學者(1998)則認為「信任是一種心理狀態,由對他人的行為有正向的預期而願意承受傷害的意圖所組成」。
Golembiewske&McConike(1977)則萃取與匯整了一些關於信任的意義:
1、
信任意指個人的依賴或信賴某些事件、某些過程或他人。
2、
信任反映了個人在看法及生活經驗之上對結果的期待。
3、信任是個人的預期與其實際意圖之間的一致。
4、信任意指在期待有所獲得時,必須承受某些風險。
5、信任存在於結果具有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時。
6、信任存在於對於結果抱持希望和樂觀時。
因此由以上諸多關於信任的定義整理,可發現在信賴關係的建立前提之下,受信任者必須具有先前曾反覆執行過的經驗,供信任者抱持期望並留下可預測性以供日後信賴之。且信任者在建立信賴關係的當下,對於其所欲之期待是存有風險性質和不確定性的,但最終仍期盼能從這份信賴關係獲得有利的結果。而一旦信任關係建立起來,信任者通常都會對結果抱持著正面、樂觀的態度與期待。
運彩之投注行為本身亦為具有風險性之投資,因此跟隨者是否藉由電腦中介傳播中,人際關係之建立,以進而建立起信任感,使跟隨者願意信任意見領袖分享之具有不確定性結果之資訊,為本研究亦關注之焦點。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PTT中的運動彩券版進行個案研究,主要考量因素由於個案研究主要希望瞭解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而本研究欲探討的即為網路溝通情境中信任關係被建立的過程,因此採取個案研究的方法。此外,資料蒐集的方式採用個別的深度訪談,選取運彩版內兩名具代表性的意見領袖,以及三位資深版友作為MSN訪談對象。
肆、資料分析
一、 運彩迷對電視媒介的態度
(一)電視的娛樂性
「他們可能因為電視的關係做些效果,可以參考,不過我還是當作娛樂看看。」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你想想,電視購物會成功,靠得是一張能說會道的嘴,民視那些分析,聽起來 根本不會讓我想去跟牌。」 (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緯來跟民視的節目我有看過,不過我都是無聊轉到,聽一下就轉檯了。通常那節目娛樂性質比較高,專業程度性沒那麼高。專業度還是有,只是有時候去電視上報牌,總要說得天花亂墜,觀眾才喜歡看。如果只是分析打法、數據、球員近況等等,觀眾應該馬上會轉台吧。」 (編號C,男,運彩版版友)
(二)電視資訊的不可靠性
「電視跟報紙我都偶而才看,看了我不會去跟。」 (編號A,男,運彩
版版友)
「就緯來和民視這兩台來比較,民視的運彩節目,我真的感覺是來亂的。
如果你在電視上看到那個分析師,雖然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但他看起來就
像在拐你的樣子,你怎麼可能會去跟他的牌。」 (編號B,男,運彩版版
友)
「對我來說,看看就好,實際的參考價值不大。而事實證明,目前為止
的參考效果也有限。專業性的話,有些分析者連球員也會講錯,你要我怎
麼跟。」 (編號C,男,運彩版版友)
(三)電視資訊的有限性
「他們有些東西給得太少,像是數據之類的。」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節目時間總是有限,那些分析師講的都很籠統。之前不小心有看過幾次民視的,我覺得他們蒐集資料很有限,而且講起來也不專業。」 (編號B,運彩版版友)
(四)電視資訊的低即時性
「電視的運彩分析節目太晚撥放,通常電視做的時候,我都下注完了,那到底是誰跟誰的牌阿。所以電視上的運彩預測節目,我沒有在收看,除了有轉台到,然後正在說明自己已下的場次。」 (編號C,運彩版版友)
(五)電視的非互動性
「電視上的報牌者,真的很難跟人互動,彩迷的親切感無法建立。」 (編
號B,男,運彩版版友)
二、 運彩迷對網路媒介的態度
(一)網路資訊豐富性
「其實最多的資訊都在PTT。」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網路比較豐富沒錯,同樣分析來說,網路上我會看的報牌者,他們分析的內容,比起電視上的分析師要來得紮實多了。」 (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二)網路資訊多元性
「網路上無奇不有,從研究盤路、莊家、到心理,可以閃掉一些黑暗的
比賽。我玩到現在,每天都在參考網路,不管是數據派或是心理派的。」 (編
號A,男,運彩版版友)
「我會認為說,出現意見分歧,還是能客觀就客觀。至於足球,因為我
自己對這領域比較不熟,所以不會跟特定的人的牌。當然,我會先挑幾個
我覺得可靠的,然後看完他們的分析,再來從其中串關。」 (編號B,男,
運彩版版友)
「每個人都有喜好,觀點就會不一樣。網路有形形色色各種網站,資訊的獲得也比較快。」 (編號C,男,運彩版版友)
(三)網路資訊即時性
「他們大多都會在開賽前一段時間,或是前
(四)網路的互動性
「那天半夜在看球賽,推文時閒聊,後來他自己問我msn。現在偶而還會聊一下,有時候也會喇賽,聊一些無關的,他講話還滿好笑的。就推文之間喇塞一下,或者問他問題,他也會跟你說,感覺不會有所保留。」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我們一開始本來都不認識的,藉著討論球賽,或是轉撥一起加油,才慢慢熟悉。都是在批踢踢上丟水球之類的,除了運彩,其實生活上沒有太多的交集。」 (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三、 閱聽人的被動性
「我玩到現在,每天都在參考網路,不管是數據派或是心理派的。我比
較不會自己去想今天要下哪些,會先看別人怎麼下。」 (編號A,男,運
彩版版友)
「反正足球我也不懂,就交給高手。所以就是默默的跟,他的牌就跟跟
跟…。」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四、 閱聽人的主動性
「我下足球前都會參考一些文章,然後蒐集,找出共通點。」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我幾乎都是靠網路上的資訊,除了運彩板外,也會去運彩官方網頁蒐集資訊,其他有關運彩的網站偶爾會去,但沒那麼頻繁。」 (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我下棒球,都是自己先去看數據之後,再來看版上的分析文。例如取三個我信任的棒球分析者,看完之後發現有共鬥的,我的信心就會增加。」(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非報牌者也要自行收集阿,第一手資料總比別人的結論強。網路有形形色色各種網站,資訊的獲得也比較快,不懂什麼東西GOOGLE上去就知道了,報紙電視等等
都只是別人的東西。」 (編號C,男,運彩版版友)
五、 運彩版中的人際關係發展過程
(一) 發展關係的動機(relational motivators)
「我報牌只是好玩、興趣,在網路上可以說說看法而已。就把自己平常 看球的經驗,配合數據,然後分析說誰贏的可能性比較大。只是希望看法可以得到贊同,並不會想從中得到什麼現實的利益。就比如說,希望很多人說『你的看法不錯喔,我都沒注意到耶』,或者可以引起討論」 (編號
D,男,運彩版意見領袖)
「我本身就喜歡幫助別人,我也樂於在推文間與其他板友互動,我們會一起交流對球賽的看法,這也是交朋友的一種途徑,也是累積人氣的方式,算是報牌的好處之一吧。」 (編號
D,男,運彩版意見領袖)
「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跟我一樣只是想單純的分享看球經驗吧,很多人是抱著培養粉絲的心態。也許她們沉浸在網友的簇擁,也許她們想以此當作志業,現實中的志業,所以把運彩版當作跳板。」 (編號
D,男,運彩版意見領袖)
「在運彩版花時間報牌,是因為我想要推廣足球。至於和其他版友交流,主要會當作交朋友聊天,就聊比賽,到了最後才會發表我想要下的牌的看法。想當朋友的原因,也許是緣分吧。也許沒見過面,但我相信見了面後,也可以當真實生活的其他朋友一樣,很熱絡地相處的。」 (編號 E,男,運彩版意見領袖)
(二) 人際印象的感知與塑造
「他報牌的方式跟其他人差不多,可能他看足球的經驗比較豐富,有時候問他問題,他也會跟你說,感覺不會有所保留。」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棒球方面我信任的意見領袖是Wondafrog,第一次跟他的牌是在美國職棒,我覺得…他很神。甚至他都可以說,九局的比賽,第幾局會得分、失分,最後比數是幾比幾。」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說實在有在花時間玩運彩的人,一看分析文大概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
在用心。所以我會覺得,好的報牌者充滿支持者,是理所當然的。運彩
就是三分實力,七分運氣,運氣在於串關,那三分實力,可不是隨便打
打幾個字就能有的。」 (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在網路上,態度絕對占很大的因素。像你說的,原本素昧平生,為什
麼會能擁有支持者?好相處、態度謙卑,我真的認為是不二法門。我信
任的板友,並不因為有支持者就沾沾自喜、趾高氣昂。我覺得這個部份,
是一大關鍵。一個態度好的人,即使有時候報牌失靈了,也不會獲得怨
言。」 (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三) 策略性地瞭解對方
「我原本和Wondafrog (意見領袖之一) 是不認識,是那天半夜在看球賽,推文時閒聊,他主動跟我要msn的。也算是從完全不認識到有點交集,現在偶爾還會聊,他講話還蠻好笑的。」 (編號A,男,運彩版版友)
「同樣是報牌,我信任的板友推薦的,幾乎不是靠直覺,而是以對戰紀錄、投打成績等數據當基礎。接著把球隊近況也會做個簡介,然後才加以推薦。比起那種靠直覺取勝,或是不做功課就PO文的,這些板友的可信度,當然高出很多。」 (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我下棒球,都是自己先去看數據之後,再來看版上的分析文。例如取
三個我信任的棒球分析者,看完之後 發現有共鬥的,我的信心就會增
加。」(編號B,男,運彩版版友)
「至於對可靠性的評估,第一個,看那些人在版上的報牌時間長短,而
不是那種隨便來插花的。第二個,不免俗的還是看內容。」 (編號B,
男,運彩版版友)
伍、初步訪談結果與反思
一、
閱聽人的媒介功能形象感知
由資料分析中可觀察出,閱聽人對傳統媒介電視與網路媒介的態度和印象差異,造成了使用運彩資訊時的媒介選擇與偏好。對於電視媒介的娛樂性形象感知,以及對於網路媒介的資訊性形象感知,影響了閱聽人使用媒介吸收資訊時的選擇與判斷。換言之,不只消息來源如運彩分析師的本身因素、特性會影響閱聽人信任的建立,閱聽人對不同媒介的功能性形象感知,也是影響到其對媒介中資訊的可信度評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影響信任建立的網路溝通特性
此外,從訪談資料中也證實了網路溝通情境的各種特性確實有助於閱聽人對於線上意見領袖的信任之建立。首先,網路的互動性使得閱聽人有辦法藉由各種管道、方式與網路上的運彩意見領袖們進行人際互動,並藉由互動的過程深入了解對方,進而評估對其信任的程度與意願。
其次,網路的非同步性使得多數資料得以保存,也讓閱聽人能夠在判斷是否信任意見領袖之前,藉由對其發表過資訊的歷史紀錄進行觀察或檢視。另外,網路媒介更賦予了使用者一個塑造自身形像的空間與機會,意見領袖可藉由各種可能的方式塑造一個能夠吸引其他閱聽人,並且使閱聽人採信的形象身分,同時閱聽人也經由對於意見領袖形象的感知及認同進而建立起各自的不同程度的信任關係。
三、
閱聽人的主動與被動
從資料中分析整理出網路上使用運彩資訊的閱聽人所展現出的主動性與被動性,而不管是其主動或被動性,都與信任關係的建立有不同面向的關聯。首先,閱聽人的主動性促使了他們對網路上的資訊與信任對象進行評估、互動、過濾與選擇。至於閱聽人的某部分被動性,則成為促成自身對網路意見領袖依賴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在於資料蒐集的方法上具有某種程度的限制,由於採用個別深度訪談法,將運彩版內的活動成員二分為意見領袖或跟隨者兩種類型進行訪談。然而,在運彩版上,此兩者的身分定義仍處部分重疊且具變動性的模糊狀態,不容易簡單劃分。因此,或許可試著採用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暫時擱置此身分定義的問題,藉由訪談成員透過自身語言的互動、激盪以及互相挑戰,嘗試找出更恰當的界定方式,彌補此部分的限制。
參考資料
王柯斐(2008)。《部落格意見領袖特質與互動性之關聯研究》。世新大學企業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奇峰(2008)。《台北地區樂透彩券與運動彩券購買動機與行為之研究》。華梵
大學工業工程與資訊學系碩士班論文。
高維良(2009)。《台北市運動彩券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書祺(2001)。《企業運用網路公關之研究初探---從電腦中介傳播談起》。國立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豪(2007)。《虛擬社群信任與社群滿意度對購買意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韶云(2008)。《國人對運動彩券的認知與購買意願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
體育系碩士論文。
黃卉怡(2002)。《影響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間信任取得之因素》。國立中正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Weimann, G. (1991). The Influentials: Back to the concept of opinion leader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5(2), 267-279.
Ridings, C.M., Gefen, D., & Arinze, B. (2002). Some antecedents and
effect of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11(3), 27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