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教育與資訊融入教學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所 周蕙茹
壹、前言
隨著資訊設備及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全球已成為資訊化的地球村,為了讓我國跟上這股知識潮流,資訊教育已是現今我國教育發展重點。
中小學課程不斷地修正,從六十四年舊課程、八十二年新課程到現在的九年一貫課程,都是為了順應時代趨勢,而其中資訊教育相關議題,融入教學的比例越來越高。中學部分在八十七年時,教育部已經將資訊課程(電腦)列入正式課程(何榮桂,1996),小學部份則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列為六大議題之一,資訊課程也以「實習」方式從事教學(何榮桂,2001)。由此可見,資訊教育在中小學課程結構中,涵蓋各個領域,不只是單純電腦課程。中小學的資訊教育也會因此持續不斷的進行發展茁壯。
貳、資訊教育
泛指與資訊相關之課程、教學師資等教育措施與活動,包括政策、設備、課程、教材、教學、師資、學習、能力指標等;從狹義觀點看之,資訊教育就是電腦教育(何榮桂,1998)。
「資訊教育」可英譯為「information education」,中國大陸稱為「訊息教育」,日本稱為「情報教育」,歐、美國家或東南亞國家大抵用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這些名詞都是相同意涵(何榮桂,2002)。
參、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
台灣已邁入資訊化時代,全台一半人口的生活都與電腦科技息息相關。但根據資料顯示,中高所得的家庭設置網路與電腦設備都是因子女所需;擁有電腦與網路的比率從都市的九成逐漸下降到偏遠地區的很少,這顯示著城鄉差距、社經背景影響著資訊化的學習。而城鄉差距、社經背景等因素卻會複製原有的不平等,讓下一代的教育無法改善既有的差距。所以在推動資訊化的同時,為了避免惡性循環的後果,中止原有不利條件,於是在中小學義務教育中推動資訊教育,以期縮減數位落差。
資訊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非屬領域課程,而是融入六大議題中,但是仍訂有課程綱要,教育部預定達到之目標如下(教育部,2001):
1、奠定學生使用資訊的知識與技能。
2、導引學生了解資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3、增進學生利用各種資訊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應用的能力。
4、培養學生以資訊技能作為擴展學習與溝通的習慣。
5、導引學生了解資訊與倫理及文化相關之議題。
6、啟迪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至少可以包含三種意涵(王全世,2000;徐新逸、吳佩瑾,2002):
一、資訊科技與其他領域充分整合,整合於課程、教材及教學活動中。
二、資訊科技被視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與學習工具,就像教師手中的粉筆與黑板。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焦點是「教學」本身,而不是資訊科技。
肆、台灣歷年來推動資訊教育的成效
伍、影響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
推動資訊教育除了需硬體設備完善外,教師也是其中影響的一環,而會影響教師資訊教學的因素如下:
一、教師資訊能力基本素養
身處在資訊社會中,教師們除了本身的專業教學領域外,為迎接資訊化時代,也為徹底發揮教學效果,必須再具備專業的資訊素養(吳正己、陳美靜,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已經將資訊教育列入六大議題中,教師們的責任更是責無旁貸,但根據一份針對中小學教師進行的「運用資訊與網路能力」問卷調查(天下雜誌,2000),結果顯示,只有19.9%的小學教師在課堂上使用電腦或網路輔助教學,至於國中方面更是不理想,只有15%。影響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的原因:
(一)性別:
根據研究,男性的資訊素養程度都比女性來得高。
(二)年齡
台灣中小資訊教育是在近十幾年才大力推行,而電腦、網路等相關資訊設備,進步且汰換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但因為都是屬於高科技產品,對於年齡層較大的人而言,確實有使用上困難,進而產生排斥心理,甚至為了躲避而辦理提早退休。
(三)資訊教育程度
這邊所指的教育程度是指教師資訊而言,一般而言,如果是資訊相關科系畢業的教師,資訊能力會比其他教師高出許多。在師資培育法尚未修改前,中小學的師資幾乎都是來自師範體系,而師範體系的學校幾乎沒有資訊專業科系,所以就沒有相關的專業資訊人才投入中小學教師行列。但師資培育管道開放多元之後,來自各大學各種科系的人才就相繼進入中小學的職場,從此時就開始有比較專業的相關資訊專長教師。但是這一類背景出身的老師,在一個學校當中,所佔的比例並不是相當高,還是有待努力。教師資訊能力的提昇除了傳統式的訓練外,未來更應走向「學習社群」模式,應用學習理論,發揮團隊默契,以利提昇素質。
二、學校環境設備
在一項碩士論文研究中,針對學校環境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做了分析(張文嘉,2002),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一般基層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還是持正面態度,反而會影響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學校環境,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跟沒有充足彈藥就無法上場打仗是一樣道理。再來便是課程方面問題,如何設計相關資訊課程?如何充分使用資訊設備融入教學?也是一大難題。
三、教師在職訓練
1、學校舉辦研習
一般而言,周三下午是教師進修時間,學校如欲提昇教師專業素養,通常都會利用這一段時間,舉辦方式可由校內有研究的同仁或是外聘講師方式擔任。
2、縣府舉辦研習
縣府上級單位為配合教育部推行各項資訊教育計劃,會不定期舉辦資訊教育相關研習活動,鼓勵基層教師參加。寒暑假期間另行舉辦資訊教師或網管人員研習,以充實維護人員專業素養。
3、研究所進修
部分教師亦會利用自己時間,攻讀研究所進修,提昇本身專業素養。
4、特殊計劃
行政院曾於民國72 年頒布實施『資訊人才推廣教育五年計劃』,計劃中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委由資策會自民國七十三年七月起遴選高中(職)及專科學校等在職合格教師進行訓練,使其具有資訊教學及研究發展的專業能力(李進寶,1985)。中等學校師資推展較為順利,中小學部分的資訊師資卻很顯缺乏(吳鐵雄,1988),直到後來才有關於中小學資訊教師的培訓計劃,列舉如下:
(1)資訊種子教師培訓
民國九十二年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舉辦第1251 期九年一貫課程資訊教育深耕種子教師研習班,縣內中小學教師各選派一名參加,學員主要任務就是協助縣市政府自辦研習,帶領國教輔導團,培養縣內資訊種子教師,學員為現任教師者,可減抵10 節課。
(2)資訊種子學校團隊計劃
當年教育部部長曾志朗(2001)宣佈「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總綱」,預計四年內編列100億預算,達到國中小學「師師用電腦,班班上網路」的目標。計劃皆是教育部為學校資訊教育發展而規劃,也期望能讓學生輕鬆邁入資訊社會。使用資訊融入教學課程,既可提升學童學習興趣,也可讓教師在傳統教學方法外,發現不一樣的教學模式,提昇自身專業教學素養,並鼓勵各校成立各領域資訊教學小組,內容如下:
設立種子學校建立教學特色,發展多元教學模式,並透過種子學校引領並協助提昇同一地區學校資訊教育的水準,包括培訓教師,分享及傳播本身經驗,組織評審委員會以評定校群內各學校資訊教育的表現。為讓種子學校能夠在校內及校群產生示範作用,亦鼓勵推動校內或縣市內成立各領域資訊教學小組,形成學習型組織,學習共同拓展資訊融入教學之各種教學模式。
學習型組織的理論來自於企業界,也廣泛用於企業界,但是用在學校上,目標方面可能會與企業有些許不同,不能完全採用。學校目的在於培育人才、創造知識,所以應該有學習型組織來修練,重點在於「團隊學習」,知識的共享有助於團隊的創造力。共同願景則是此團隊成長及學習的原動力,就因為有共同目標,才能有團隊合作的默契。
資訊種子學校團隊培訓計劃,便是以此理論為基礎而發展,鼓勵學校教師組成團隊,共同發展學習,為提昇學校資訊教育而努力,進而推展到其它學校,辦理教學觀摩及輔導工作。
(3)英特爾教師e 計劃
台灣師大資訊教育系接受Intel 公司委託辦理之「英特爾e 教師計劃」(Intel,2001:吳正己2001:台灣師大資訊教育系,2001),利用最短時間協助台灣教師提昇資訊專業素養,至2002 年止,台灣地區將有10000 名左右中小學教師接受36 小時之資訊專業訓練。
陸、資訊融入教學應該考慮的因素
影響資訊融入教育的因素相當多,根據現實情況的差異,要真正資訊融入教學之前,要顧慮的因素也相當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5W(何榮桂、顏永進,2001):
一、Why
1、為何要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2、對於所要進行的課程之性質、單元內容,是否真的有其必要性?
3、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理解程度是否會因為資訊科技的融入而提高?
二、Who
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者與對象為何?
2、教師本身已具備何種資訊素養?
3、學生具備何種資訊技能才能接受教師的融入教學?
三、When
1、何時進行融入教學最有效?
四、Where
1、實施地點為何?
2、是電腦教室或配有「教室電腦」的一般教室或特別教室?
3、電腦與學生人數的比例為何?
4、有無廣播系統與單槍投影機等輔助設備?
五、What
1、哪一類型的資訊科技可以融入教學之中?
柒、資訊融入教育可能遭遇到的困難
目前中小學資訊教育,無論在課程及實際課程實施方面都不盡理想,有學者認為是教師使用資訊設備技巧不夠,也有學者認為課程內容設計不好。Persichitte.Caffarella.與Tharp(1999)的研究曾經指出,傳統上阻礙教學科技有效應用班級的因素包括時間、專業智能、設備取得、資源與支援等。國內也有幾項調查指出相似結果。
李雪莉(2000):中小學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阻礙來自於電腦設備不足(40.5%)、害怕或不用使用電腦(25.3%)、負擔過重(13.1%)、維修支援不足(9.5%)。
林紀慧(2000):
一、補助經費
在一份淡
二、設備維護
維護人力不足是學校推行資訊教育一大困擾,很多資訊教師都會抱怨花在維護電腦設備上的時間過多,但相對報酬只是減課1-2 節,更有教師自稱是廉價勞工。不像大學或較大規模的市區學校,可以有專人管理,不用分心而影響教學進度。
三、時間
教師會普遍覺得,用資訊融入教學,所需要的備課時間會比平常更多。沒有時間利用電腦準備教學,沒有時間選擇課程所適合用的電腦材料,而且課堂時間也有限。
四、資訊融入學科的迷思
很多學校或教師為了響應資訊融入教學政策,也為迎合趨勢,純為融入學科而融入。但實際上,不見有多大成效,變成任何科目任何領域都用資訊科技來上課教學,似乎就矯枉過正。舉個實際例子,如果連作文都是用中文打字輸入,那國民教育階段的孩童,可能連筆都不太會拿了,在適當情況下,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當中,才是重點。
捌、結論
教育部推動資訊融入教學課程,讓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提昇自身專業教學素養,並提高學童學習興趣。有計劃執行,就一定期待有執行成果,必會規劃成果訪視及評鑑,作為參考用。只是台灣教育界的計劃實施成效評鑑,往往流於形式,就像教學觀摩一樣,可以事先準備好,不至於當場漏氣,但評鑑者所見,大多是表面情形。資訊教學也不外乎如此。資訊融入教學在實際上的實施成效評鑑,只能流於教學觀摩,看到表面情形。許多資訊種子學校最後在成果發表時,半天時間展示課程網頁及活動記錄,又要看實際教學,往往只能從表面過程判定成效,很難真正評估資訊融入教育是否已達要求標準。
然而有計劃必定有預算,經費動輒數十億元,師生的資訊素養有無提昇?軟硬體設備有否達到標準?這都是計劃所必須達到的終點目標。所以如何將錢花在刀口上,並達到預期目標是必須考量。如果資源分配不平均,或是經費挪做他用,甚至評鑑資料造假,這將會與預期目標相去甚遠,資訊教育的實施也將會事倍功半。
玖、參考文獻
施俊良(2004)。【中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現況與困難因應--以中部某縣資訊種子學校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徐瑞甄(2005)。【資訊種子學校之社區行銷策略資訊種子學校之社區行銷策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蔡耀德(2005)。【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教學之成效評鑑-以一所初級資訊種子學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蘇子仁(2004)。【國民小學教學資源服務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資訊種子學校為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楊秀全(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資訊種子學校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拾、意見交流
(一)蔡惠文
1、目前資訊教育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電腦的普及情形應該跟電視差不多了。教育本來就需要投資, 不過以單純的交作業、打報告,
應該不會花到大錢的!最令人擔心的是,孩子們會因為玩電腦而怠惰了學業,究竟是否開放使用電腦時間就跟可否自由看電視一樣,讓家長陷入兩難,請教各位的看法?
2、在過去十幾年中,各式各樣的資訊科技新產品已經使我們的工作、生活起居發生了變化,社會也隨之逐漸轉型。自從個人電腦、網際網路、衛星及個人通訊系統等迅速普及以來,資訊科技對於我們人文、社會的影響更加快速、更加深、加劇;這情形是許多人都親身感受到的。各種媒體的報導和廣告,更對資訊科技寵愛非凡,似乎資訊科技真成了靈丹妙藥,有百利而無一害;於是有些樂觀進取的人們不暇細思,沈緬於資訊科技的炫耀光彩,似乎只要好好發展資訊科技,前途便是一片光明。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二)簡宇瑄
資訊教育已經是教育發展的重點,在台灣的實施也多年,且編列了許多的經費推動相關的資訊教育計畫,然而教給孩子的究竟是什麼?這的確值得深思...
資訊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學習善用資訊科技,以培養懷抱科技時代的人文情懷。
但不可否認的是,資訊教育普及化後也有許多問題的發生,例如:學生沉迷於網路世界之中荒廢課業、網路交友、援交、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資訊教育的課程中,除了教會學生怎麼用,我想更應該在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上多加留意,許多的教育改革或推行本意本來都是良善,但因為太過了,都會造成反效果,所以我覺得現在應該注重正確的使用比教導他們如何使用來的重要。
資訊教育會加深城鄉之間的差距,對於中上階級的家庭來說,資訊教育的發展可以教導他們如何藉由這個平台與世界接軌,但對許多位於較偏僻的地區來說,資源教育對他們來說是奢侈也是負擔,因為從小就沒有電腦的他們,要在學校的生活中學會電腦,這對他們來說是增加負擔的,於是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了。如何去克服這之間的差異,縮小城鄉的差距也一直被探討,但究竟改善了多少?
(三)陳慶裕
新的作業平台,如WEB2.0,讓網路的參與者也可以是知識的創造者和提供者。維基百科和台灣大百科都是類似的模式,因此學生也可以是主動的學習者和知識的建構者,這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當成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和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的資訊融入教學有所差異。同時資訊設備含軟硬體都需不斷的升級改版,造成不同社經地位家庭擁有相關設備的重大落差,如果網路學習型態是未來的趨勢,而不同的家庭能擁有和更新資訊設備的能力又如此不同,資訊教育是不是又深化階級複製而已?
(四)徐忠詣
1、『資訊教育』目前仍然存在某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
(1)教師年齡差異容易造成學習資訊教育的瓶頸,資深教師恐懼接觸新的資訊工具間接造成數位落差,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師教授意願及主導權不一。
(2)社經背景不高或是家庭經濟情況不佳的父母,對於接受新知的型態不同,面對學校及教師所要求學生的資訊教育類作業或相關配合,感到憂心及困惑。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淪為「資訊奴隸」,精於電腦的各軟硬體操作,卻沒有電腦使用之相關人文素養能力,而迷失在網路領域中,缺乏篩選資訊及彙整之能力;迷惑於青少年網咖文化。
2、資訊融入教學的價值在於教學內容的廣度呈現,在多元價值的世界下,對「目標命題」有不同的詮釋方法,而以往對於外顯知識的表達常桎酷於媒體的呈現,但透過資訊技術與通訊技術把同一範疇的詮釋,整合在一起呈現出來,讓我們能夠聚合更多瞎子的探索結果來得到「更完整的象」。然而有了更完整的資訊會讓人更接近真實嗎?
(五)戴毓玲
1. 為了縮短數位落差,常見的政策性作法是「補助偏遠學校購買電腦」。然而,使用電腦的情形直接與家庭有關,也與地區網際網路佈線密度有關。若這兩個條件未改善,僅靠補助偏遠學校購買電腦,似乎沒有多大成效。
2. 資訊教育在某個程度上來說,是展現了西方甚至是美國文化的優勢。在進行資訊教育的同時,我們要如何避免網際網路可能發生的文化美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