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融入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林銘傑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自九十學年度開始,國中小陸續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在基本理念中,應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九年一課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為主要目的,協助學生發展成為「全人」,因此各學習領域的目標應該兼顧認知、情意、技能,認知是情意學習的起始,情意是認知學習的動力,而技能與行為的實踐則是學習的自然結果(教育部,2003)。而鄉土教育不只是教導學生認識自己的鄉土環境,更要藉著學習鄉土知識,培養出自身對鄉土的情感,進而發展出在技能上、態度上和鄉土依存的關係。
鄉土教育是社會學習領域的主要學習內涵,而研究者亦在宜蘭縣某國小擔任社會領域課程教師,便一直希望透過課程裡有關的鄉土教學活動,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且培養出自身的鄉土情感,進而在未來能讓學生貢獻於鄉里、回饋於社會。在進行鄉土教學時,應對鄉土教育的性質有多方的了解,且在教學上達成生動化、活潑化以收預期的教學實效(林昭賢,1993)。因此研究者曾選定在宜蘭縣三星鄉的某寺廟進行戶外的鄉土教學活動,配合社會課程單元的學習,達到九年一貫中
然而以戶外教學的方式學習鄉土教學,學生雖然都很有興趣,但學生在開放空間的聆聽、觀察、探索等是否有真正吸收相關知識?班級導師、行政人員、廟方人員是否能提供最大的配合協助?有時又受因於天氣的影響或是學生的身心狀況,導致於較無法顧全於每一段課程的學習,因此在今年研究者嘗試另以「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使用PTT簡報播放的教學方式,透過資訊融入教學法,針對某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以寺廟為主題的鄉土教學活動, 先將與家鄉相關的地理環境,該寺廟的建廟歷史、祭祀主神及建築藝術等圖片、文字,以電子化方式製作成簡報檔,進行資訊融入鄉土教學活動。並以行動研究的流程,教學實驗的精神,分析統計學生學習成就測驗的前後測分數,探討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並做為日後相關課程教學的參考依據。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曾在教學中,看到學生在鄉土教學這一方面的學習成就如此低落,因此興起了以資訊融入教學的動機與目的,期望以另一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針對本研究內容,提出以下的待答問題和研究假設:
一、待答問題:
(一)如何在國小五年級的社會課程中,使用「資訊融入教學法」進行以寺廟為主題的鄉土教學?
(二)教師實施資訊融入鄉土教學時,師生的互動情形如何?
(三)教師在使用資訊融入鄉土教學後,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何?
(四)參與此次研究的研究者的省思與經驗為何?
二、研究假設:根據以上待答問題,提出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進行資訊融入的教學後,學生在「鄉土知識測驗」的成效優於教學之前。
(二)進行資訊融入的教學後,學生在「鄉土態度問卷」的成效優於教學之前。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資訊融入教學
在本研究係指教師使用PTT簡報播放方式,將寺廟相關的地理環境、建廟歷史、祭祀主神及建築藝術等圖片、文字,以電子化方式製作成簡報檔,以進行資訊融入鄉土教學活動。
二、寺廟鄉土教學
指研究者透過文獻分析與整理,與實地調查寺廟的地理環境、建廟歷史、祭祀主神及建築藝術等,配合國小社會領域課程,設計主題式的鄉土教學課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黃冠達(2004)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指教師為提升教師教學或學生學習效果,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考量資訊科技的特性與教學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使用資訊科技。
劉遠楨(2004)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有其定義:將電腦資訊運用在教學上,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使學習能夠在預定的進度時間內,達到更大的效果、在教學互動過程,教師選取適當的教學軟體,配合原設計的課程,將口述或圖片顯示的教材媒體,以動畫或模擬式的方式,進行更生動的教學演示。
蘇芳如(2004)提到目前在社會教學活動中,已廣泛使用PowerPoint進行教學。藉由媒體聯結功能,在簡報過程中,音樂、相關地圖、照片、文字、動畫、影像等,都可相互運用,加深學生印象,提升教學效果。
本教學是以三星鄉的昭靈宮做為資訊融入鄉土教學的主題。首先由研究者自行蒐集有關於昭靈宮的各項資料,包括製作數位化的照片、訪問廟方人員,將這些文字或相片檔案,製作成多媒體簡報(PowerPoint)的方式,在課堂上來讓學生觀察、認識、了解寺廟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並能欣賞相關建築藝術。為補充學生在外在環境下無法常常以戶外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因此讓學生從觀察簡報圖片中學習,並配合社會課本,以及老師的帶領說明,到學生學會認識、記錄,並能完成心得分享或書寫學習單、測驗卷。期望學生透過本次活動,增進對在地鄉土知識的認識以及鄉土態度認同的提升。
第二節 鄉土教學
黃玉冠(1994)認為:鄉土包含地理空間、生活經驗與情感認同等層面。其代表的不僅是個人生長或所居之地,更是對於個人具有高度意義的主體空間,自我對其具有深厚情感具受其影響之地。而鄉土教育是指給予學生認識生活鄉土環境的教育。其內涵包括認知、技能與情意三方面。主要目標不僅在使學生認識、瞭解所居住的鄉土環境,更在於建立情感的認同與聯繫,進而使鄉土居民能貢獻心力於鄉土建設之發展。
鄧天德(2000)認為,鄉土教育要教人們有關鄉土的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讓人們認識其鄉土環境,以作為培養鄉土感情的基礎及建設鄉土的基本知識;人們對鄉土有愛並具有責任感,鄉土概念才能形成,顯示鄉土教育具有情意的教育功能。
姚誠(2000)定義的鄉土教育:受教者經由教育的過程,去認識其家鄉(鎮)的地形、河流、氣象、天文、民情、風俗習慣、制度及產業等之地理要素,及動物、植物、礦物、自然之景觀現象,人類物質之進化,土地開發的起源及發展,有關於鄉土之各種傳說、遺跡、紀念碑、以及社會的法制、生活的習俗等,並培養其愛鄉愛國之熱忱的一種教學。因此鄉土教育是包含了對鄉土的認知、情感的增進和行為變化等方面的學習,是形成學童鄉土認同的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化過程。
綜合以上的文獻,研究者認為「鄉土教育」指的是:教育學生認識自己的鄉土,了解鄉土的意義,再以學校為範圍,學習相關的鄉土知識,並在課堂的師生互動之間,漸漸引導出學生的歸屬情感,並能培養出尊重本身鄉土的態度,可望在往後的日子裡,進而再貢獻或以實際行動於原有鄉土環境的建設與改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根據前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文獻探討,建構、設計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架構。利用相關統計方法分析資料後,透過分析結果的討論,以期能獲得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工具
本教學行動研究工具有「鄉土知識測驗」、「學生意見調查表」。以下分別就各項研究工具做說明及相關資料分析。
一、鄉土知識測驗:
本「鄉土知識測驗」之前後測題目是依據國民小學三、四年級上下學期社會領域教科書(南一版)內容,並參考宜蘭縣三星鄉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手冊 (1996),以及張瑛純(2008)的「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唭哩岸慈生宮鄉土知識測驗」的測驗題目等編製而成,將本研究之預試題目分為「地理環境」、「寺廟的歷史故事」、「寺廟的建築藝術」等三大項目。
二、學生意見調查表
在教學實驗結束後,請學生填寫「資訊融入教學法應用在寺廟鄉土教學之意見調查表」。並於各班抽取五位學生,進行訪談來了解學生在學習寺廟鄉土教學中的看法及意見。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PTT簡報的資訊融入鄉土教學方式,對於學生在學習有關鄉土知識成就以及鄉土學習態度之成效。本研究之行動研究架構如圖3-1。
圖3-1 本行動研究架構流程圖
第三節 研究方案的擬定與行動
一、研究對象:
實驗對象為宜蘭縣某國小的五年級學生,男生24人,女生9人,共計33名。學生在去年已學習在社會領域中的寺廟鄉土教學活動,經過課本的學習以及教師課外的補充,從下表3-2可知顯然學生在「鄉土知識測驗」前測的作答情形普遍不佳,平均分數為75.03226,下表3-2為該試題前測相關作答分數。
表3-2 學生填寫鄉土知識測驗前測相關平均分數
二、擬定教學計畫
透過文獻蒐集,並以學生先備知識為學習背景,加入在實地調查寺廟的相關資料,配合國小社會科課程架構,設計出適用於該校的「PTT簡報教學檔」,以準備進行資訊融入教學的班級授課。以下為課程設計架構,如表3-3。
表3-3 課程設計架構
三、教學歷程
社會課本(南一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家鄉的故事與早期建築」,這一個單元應該是小朋友很有興趣的內容。但是在進行過教學後發現,課本裡的圖片完全沒有一張是這個年紀小朋友熟悉的景物:桃園大溪老街的和平老街、花蓮光復的阿美族傳統住屋、彰化鹿港的天后宮、臺中石岡的劉家三合院等。這些地點的探索,如果沒有家長帶著孩子拜訪或遊玩,很難有親身體驗的感覺。況且,這些圖片介紹的地方也不是孩子真正生活的場所,整個單元裡連一張宜蘭縣的圖片或照片都沒有,很難讓孩子引起共嗚,發出真正的愛鄉愛土之情。
有鑑於此,研究者曾經帶領這群五年級學童,以戶外教學的方式,實地體驗、參觀該學區中社區重要的建築和公共設施,包括了該學區內最大的寺廟——昭靈宮,以及重要的公共場所——三星農會,除了讓學童認識寺廟的建築與功能特色外,也讓學生了解一般金融機構的基本運作過程,了解一所寺廟對於一個村莊象徵的意義,也讓孩子懂得在農會裡上班的叔叔、阿姨平日忙些什麼。在本學期初,研究者設計以寺廟為主題的「鄉土知識測驗」,想了解這些孩子到底記得了多少相關的鄉土知識,又對我們居住的環境瞭解了多少。然而在經過施測過後的成績大多不理想,因此興起了另一種教學的方法——資訊融入教學。
研究者帶著相機將昭靈宮寺廟內的重要裝飾、神像、楹聯、器物等相關建築構造以及廟方器具一一拍照,並製作成Powerpoint簡報檔,且設計相關教學流程,如表3-4,並利用五年級鄉土課及資訊課時間進行教學。
表3-4 宜蘭縣三星鄉昭靈宮社會領域鄉土教學課程活動設計一(資訊融入教學)
教學省思:
三星鄉的範圍對孩子來說是如此的廣大,當然不可能使用戶外教學法帶領他們到達三星鄉所有重要地方,來了解全鄉的地形景觀、水文設施;又以課本上的內容無法針對任何在地的特色做一詳盡的介紹,因此除了研究者利用數位相機拍攝,或以蒐集相關網路圖片,藉以協助學生了解三星地區全鄉的地形樣貌、特殊地景,當然還有人文景觀和重要物產。無法以實景、實物完整呈現,也可以透過簡報播放的方式,給予學生視覺上的刺激與學習。
表3-5 宜蘭縣三星鄉昭靈宮社會領域鄉土教學課程活動設計二(資訊融入教學)
教學省思:
一群學生在寺廟裡觀看開漳聖王的神像也容易因為角度的關係或是他人的推擠導致觀察效果不佳;在戶外的空曠場合自然也不像教室一樣每個角落可以讓老師仔細顧及每個孩童。因此透過簡報播放的方式,確保每位孩童的眼神都可以凝視在教室前的大螢幕,再透過老師的解說、學生的發表討論,認識以前模糊的開發故事內容,以及寺廟內各位神明的傳奇神蹟。
表3-6 宜蘭縣三星鄉昭靈宮社會領域鄉土教學課程活動設計三(資訊融入教學)
教學省思:
寺廟內的格局、裝飾,如能親臨現場,直接觀察,自然有不可取代的優點。然而使用簡報內容的圖片來播放則可以將寺廟內上方或壁堵上不易觀察的景點,拉近、放大來觀察,這應是使用資訊科技上最便利的地方了。透過簡報圖片的觀賞,可以隨時將各類的石雕藝術、木雕藝術做一比較,也可以將高高懸掛的匾額、書寫兩側的楹聯同時欣賞,這是使用資訊融入教學時極大的便利性。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量化資料分析
一、教學前後的測驗成績分析
本節主要記錄學生在進行教學前的前測成績,以及在教學過後的後測成績。並加以做前後測之分析,其結果分析如下:
表4-1 鄉土知識測驗前測成績表
表4-2 鄉土知識測驗後測成績表
表4-3 鄉土知識測驗前後測分析統計表
圖4-1 鄉土知識測驗個人前後測分數統計圖
由表4-3及圖4-1,可以看出五年級共33名學生,在經過資訊融入的教學之後,原本前測的平均分數為 75.03226分,學習後的立即後測平均分數為86.76923分。幾乎每位學生普遍都有進步的情形。可見使用資訊融入教學法在以寺廟為主題的鄉土教學在立即學習的成效上,有一定的功效。
第二節 質性資料分析
本節主要記錄並分析關於在行動研究教學過後的相關質性資料呈現,也可以記錄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互動的過程,和學生的自我感受、心得感想,補充說明量化資料的結果,做為輔助量化分數不足的說明。如:(1)學生填寫的「寺廟鄉土教學之意見調查表」;(2)訪談學生記錄表;(3)教師的教學觀察記錄表;(4)研究者的自我省思記錄表等。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透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以及依據前一章的資料分析處理,可以得到以下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 結論
本節依據研究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一、資訊融入鄉土教學的立即學習成效相當理想。
教師以資訊科技的方式,將有關寺廟的圖片、文字等資料製作成電子檔案,學生透過具體化的圖象,進行社會領域中的鄉土教學,在立即的學習成效上反應出學習的成效相當良好。
二、資訊融入鄉土教學使學生學習意願提高
課本裡介紹家鄉的寺廟都是學生沒有相關連性的生活經驗,受制於外在環境因素,無法也不可能每節課都到戶外進行教學,因此教師能蒐集相關資料,尤以學生的生活圈為主的鄉土資源,以簡報播放的方式呈現,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提高孩子的學習意願,也像是為教室裡多開了一扇通往知識的窗戶。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一) 資訊融入鄉土教學的立即學習成效相當理想。教師可在每個單元的教學 結束,即進行立即性的施測,除了加深印象外,也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隨時調整課程進度或是授課方式,提早發現問題,解決遇到的困難。
(二) 本次研究的後測內容,是以學生在學習簡報式的資訊融入教學後進行立即施測,因此只能看出學生在學習的立即成效。可以教學過後的三個月或六個月後,再施以延宕後測,或是相關階段性的形成性評量。以了解學生經過資訊融入式的教學後,在長時間內無進行授課的情況下,能否持續長久的學習能力。
(三) 教師除了在進行鄉土教學時,提供、講述大量的鄉土知識外,別忘了情意上的學習目標也是鄉土教育重要的一環,因此,也應在教學中,多多和學生的生活情境多加結合,以培養學生積極、正面的鄉土態度。
二、對編寫資訊融入教材的建議:
(一) 在社會領域中,介紹家鄉的部分常常以全國性著名的景點為主,無法適合當地的學生使用,因此授課教師皆應要有編撰在地化教材的能力,結合社區資源,以適合學生使用的補充教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以寺廟為主題的鄉土教學,內容從寺廟的人文歷史、建築藝術甚至是神明的典故傳說等,題材包羅萬象,內容豐富多元,因此在蒐集的教材上,不論是圖片、文獻或是相關教具等,都可以加以分類。以簡報檔案做為教學上使用,不僅瀏覽圖片便利,分類介紹清楚,更可以在無法前往戶外教學的前提下,進行最適合的教學方式之一。
參考書目
林昭賢(1995)。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66-83頁)。台北:漢文書店。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教育部:作者。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冠達(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遠楨(2004)。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44(6),2-6。
鄧天德(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3(3),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