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教學模組生態解說之研究林園紅樹林生態區混生植物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生

朱永昌

第一章                       緒論

現今的環境思潮,越來越強調「草根性行動,全球化思考」的概念運用於教學上。在教材、教學活動的設計上,強調實際的訪查與調查記錄,透過師生教學互動,最後完成教學模組。在過程上:強調老師扮演鷹架學習理論的角色,再經由師生實際的調查及蒐集資料,並發掘問題、進而找尋資料、透過實作驗證發現、提出行動方案。

研究動機

高屏溪以前舊名叫作下淡水溪,全長約 171 公里,面 3275 平方公里,雖然不是台灣最長的河川,但流域面積卻是最大的,發源於玉山束山和秀姑巒山,流經高、屏二十四鄉鎮,在高雄縣林園鄉出海,注入台灣海峽,是孕育高高屏三縣市民生、化的重要泉源。林園紅樹林生態區位於高屏溪出海口西側,沿台 21 線公路南下至終點,右邊是林園工業區,越過左邊堤岸柱下走就是本區”早期的高屏溪口是紅樹林生長的地方,在過去受到人類惡意破壞之下而消失。

民國八十三年起縣政府鑑於孕育高雄地區化的高屏溪幾達沉苛難起,為尋求拯救之道,積極推動環境教育保育活動,結合環保人士與民眾熱情的投入,有計畫的在高屏溪出海口復育紅樹林,教育民眾落實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歷經潮汐影響,汛洪洗鍊,颱風肆虐,人為干擾,垃圾污染,高屏溪口紅樹林終於枝葉扶疏,綠蔭成林。每年隨著季節變化,規律的開花、結果、發芽、成長,如今已繁殖了好幾代,如今沿著河流西岸復育面積約有4.5公頃,此處已呈現一個完整生態系統,枝葉扶疏、綠蔭成林的觀光休閒環境,又可作為學術研究,也是學校生態教學、環境教育、自然教學、鄉土教學極佳素材與場地。

 本區具有四個重要特色:

1.  最早復育紅樹林:

2.  本區創下台灣地區最早進行人為復育紅樹林的紀錄,不但成效顯著,而且發展成為生態區。

3.  台灣四種紅樹林兼具:

4.  台灣現存四種紅樹林,分別為海茄苳、水筆仔、欖李、五梨跤,本生態區中四種都有種植,而且成長狀況良好。

5.  延伸水筆仔的存活範圍,突破獻的紀錄:

6.  根據調查記載,水筆仔主要生長在台灣北部、中部,最南到台南地區,少數散佈在高雄縣永安、梓官鄉。本區因為復育水筆仔成功且成林,使得水筆仔的生存範圍延伸到高屏溪口,高屏地區的民眾不再遠赴北部觀賞水筆仔。

7.  在石化工業區污染的夾縫中爭取環境保育的機會:

8.  林園石化工業區緊鄰高屏溪口西岸,因為石化工業區的設立,使林園鄉成為「污染之鄉」。在地方熱心保育人士的努力下,選在高屏溪口復育紅樹林,使得紅樹林生態區卻與石化工業區相鄰,成為國際生態保育成就的特例,具有啟發重視環境教育及生態保育的作用

研究目的

壹、研究目的:

本模組設計以自然與生活科技、六大議題中的環境教育為主,並融入自然環境、人與生態保育為議題。

教育方式多元化,學生的學習教材已由室內延伸到室外,更應融入地區性的自然環境、族群生態學來增加學生學習資源,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愛鄉土的情操。

把生態區調查所得植物資料,編排成具創意且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推廣環境教育教學,讓學生經由各種創意學習方式,深刻學習效果,激發探索動力。

經由現場體察,透過師生互動,啟發兒童創造潛能,研發以紅樹林生態區混生植物為主體的創意教材,提升教學成效,啟發學生親近自然,珍惜自然的情操。

導覽來生態區參觀的民眾,藉以增進解說實務與技巧,教育生態保育觀念與行為。

研究方法

壹、研究方法:

 本創意研究的研發主要考量取向:

(一)具多向性:師生互動,腦力激盪。

1.活潑多元

  教學方法必須推陳出新及具有彈性,需要結合知能、用心及巧思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善用資源

  利用圖書館、網路資源收集資料並透過主題網頁設計,有系統、有組織的方式呈現出來。

3.取材在地化

  生活化、鄉土化,兒童學習教材是生活上的,是周遭環境的,深感親切,興趣相對提昇,學習和生活結合,有真實感、踏實感,這樣的教材兒童喜歡,也易接受。

(二)可體驗性:就近觀察,現場感受。

  從有趣的事物或現象學起,外型奇特,如花、葉,果實等易引起注意的,藉以引起好奇及學習動機,並從活動中適時切入生態保育觀念。

(三)可操作性:親手把玩,直接操作。

1.力求從操作、實驗中學習

      親自動手操作,實驗、觀察、增加體驗活動,兒童較有興趣參與,因為小學生認知發展剛好處在具體操作期,任何概念、認知、需透過具體操作,學習較有效。

 2.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

      學習除了重視自我成長之外,也應該兼顧同儕的學習有群性,那麼透過合作學習,可以互相討論,又可增進人際關係,又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拓展視野,彼此互補與增強。

(四)可互動性:設計可以提供雙人或多人互動學習活動。

  建置網路創意教學學習社群:自然科創意教學工作坊,透過資訊創意融入自然科、環境教育、生態保育教學。

(五)有化性:田野調查,鄉土教學。

1.尋訪發掘與該種植物有關的鄉土文化,結合先民的生活記憶與智慧。

2.鄉土教學的內容是本鄉本土的(居住環境)、是可以經驗的,以感官教學、經驗教學為重心,鄉土教學的內涵似乎應以日常生活中交通可抵達的範圍為界,而以感官能經驗的事物為主,再逐漸提升層次,如鄉土實查活動(戶外教學、環境教育)以及其蘊含其中情意及技能教學。

 

(六)有童趣性:研發成可供兒童遊戲的自然素材。

  喜歡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因此教學時能將環境教育、生態保育觀念,透過設計的遊戲方式來達成教學目標。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環境教育:

     

一九七七年,聯合國教科組織 UNESCO 在蘇俄伯利西( Tbilisi ) 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是-種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王鑫,1999)

族群生態學:

研究生物群落與環境問的關係。包括群落的成因、組成、分工、分層等,同時也可探討氣候、季節、緯度等環境因素對群落的影響(朱錦忠,2007)

 

紅樹林:

因為紅樹林大多生長在河口或潟湖等濕地環境,在以往不重視環保的年代,往往成為工業發展的犧牲品,所以全世界的紅樹林都面臨嚴重的人為破壞問題 , 但若從環境功能來看,紅樹林發達的根系在河口所發揮的過濾功能,讓大量有機碎屑被留存在樹林下的泥沼裡,這些都是魚蝦、蟹類最好的營養來源 · 而隨之前來的兩棲類、爬蟲類、鳥類等,讓紅樹林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也是許多生物賴以維生的棲所,因此紅樹林在生態上其實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生態教學:

生態教學是在教育人們認識人與大自然和諧對等、脣齒相依的關係,進而關心及保護大自然(劉冷琴,2002)。體驗學習是生態教學的重要歷程,所謂體驗教學乃是從學習者之具體經驗出發,過程中伴隨者反省、討論、分析與評估而獲得放示、發現與瞭解,師生在此教與學的過程中,共創意義。就體驗學習目的而言,在於學習者之經驗轉化及意義建構,體驗係指在真實情境中與環境的種種事務接觸而產生之經驗,學習者透過反思的作用,將直接性經驗 ( directed experience )重新組織及改造,建構內化自己之意義。就體驗學習內容而官,在於擺脫傳統學科知識的束縛,學習的內容不再是繁雜瑣碎的知識,而是學習者在情境中的探索、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體驗學習之實施而盲,在於學習者之主動建構,而不是被動由外界灌輸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教學重心由「教師教」轉移至「學生學」,體驗學習強調的是過程,不是結果。(吳木崑,2004)

鄉土教學:

鄉土教學活動的認知領域包含地景生態系的每一個組成因子,以及其間的互動關係,鄉土教學活動的情意及技能領域學習也可從地景生態系統的每一個組成因子中取材,鄉土教學活動中,實可融入知識、情意、技能三個領域的學習。只要掌握生活化、地方化、以及趣味化的原則。

科學遊戲:

科學遊戲對於科學課程的學習有肯定的功效,實施科學遊戲教學對兒童而言,具有絕對的吸引力。而由教師指導遊戲可以幫助兒童與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豐富彼此的談話內容,兒童也在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係中獲得良好的認知機會。進行科學遊戲的方式、時間、地點亦相當多元化,遊戲實施不論是在課外的活動營,或是融入課程教學中,對兒童的科學學習有提升的意義,且能使科學課程更活潑化。將科學遊戲教材設計於教學單元中,能讓兒童在學習科學知識上有更快樂的學習氣氛。教師若能夠規劃出適合的科學遊戲,就可以實施活動,甚至是變成教材的一部份。

科學遊戲只是一種手段,真正能使兒童學得有意義的科學知識,就是將科學遊戲引入教學活動中。學生從遊戲中,經由教師的引導,將遊戲視為探索科學原理的一種過程。(徐慶雲,200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意教學的內涵

根據 ERIC Thesaurus 的定義:「創意教學」( Creative Teaching)是發展並運用新奇的、原創的或發明的教學方法 (林偉文,2002)進一步引伸為:「教師構想、設計並運用新奇的教學取向、方法、教具或視訊媒體,以適應學生的心智發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協助學生產生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等等,以便更有效地達成教學或教育目的。

(毛連溫,1988) 指出創意教學就是教師透過課程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及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亦即配合課程進行教學,讓學生有應用想像力的機會。(張振成,2001) 認為創意教學就教師而言,乃是鼓勵教師因時制宜,變化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創造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張惠雯,1999) 則提出:創意教學應是一種原理原則,在傳統教學方法中,加入一些能啟發學生創造思考的歷程,以提高學生創造力。

學者賈馥茗( 1976 )提出:創意教學對於教師而言乃是鼓勵教師採取因時制宜,變化教學的方式。

    學者羅綸新和許育彰( 2003 )則認為:創意教學是教師創造思考的成果,也是教師創造力的發揮。

綜上所述,創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創意,教學方法或策略,使得教學具新意與變化,鼓勵學生思考、樂於學習,進而提升學生能力的一種教學歷程。

       第二節  創意教學的特點

研究者整理毛連塭( 1988 )·張振成( 2001 )羅綸新( 2003 ) 等人對創意教學的看法,可將創意教學的特點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教師會不斷地創作出新的教材及組織教學內容,使得教學內容豐富,且在教材的組織與結構上有變化、創意,能深入淺出。

(二)創意教學可以兼採其他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不枯燥、有活力、別出新栽,師生在互動時會不斷提出新奇的問題、學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饋。

(三)以創造性或生產性的思考活動來敔發學生的想像力,並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即學生是教學的主角,而教師只是屬於協助指導的角色,在教學時間方面,教師不能獨佔,而是師生共享的。

(四)教學環境特別注重生動活潑、自由、安全、無狗無束的氣氣及良好的師生關係。

(五)創意教學並不侷限於某一領域的實施,它可以在各適合的領域中實施。

(六)在評量的方法及技術方面,除了設計多元的、含過程性的、變化題型的評量外,有時還可跳脫傳統或現存的方法,以更不一樣的評量工具或程序來達到評估學生的方法或技術。

      第三節  創意教學的相關研究

 

作者/年代

   探討主題

      內容

蔡忠課 ( 2006 )

國小彈性課程創意教學之實驗研究

探討創意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創造力、多元智能是否有所提升,以及學生的人格特質、家庭社經地位對創造力之影響。

蔡坤村 ( 2004 )

運用創意教學模組提昇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思考智能之研究

發展創意教學模組,探討模組應用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於學生思考智能之影響。

夏可泰(2006

國小教師成長團體運用校園生態資源發展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

探討國小教師參與成長團體,運用校園生態資源,在發展創意教學的歷程中,何發展創意教學及團體成員的互動對於教師專業成長的關係。

林麗真(2004

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與網路輔助教學以促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

透過發展及實施適合國小兒童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來了解其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的影響。

許銘津(2005

應用創意教學策略與網路輔助教學以促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

藉由創意教學策略,結合網路輔助教學之特質來培養國小四年級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進而促進科學創造力表現。

第三章                       究步驟與實施

一、研究步驟:

1.搜集資料:

     (1) 參考有關於林園紅樹林生態區的編著獻。

     (2) 紅樹林生態區實地蒐集。

     (3) 參考與紅樹林生態相關的資料。

2.實地看查,選定研發植物。

3.田野調查與資料分類整理。

4. 編擬開發成各種創意教學生態解說模組教材。

5. 配合生態教學日(每年11月),進行試教,檢討修正與評鑑。

6. 徵選高年級學生,培訓小小解說員。

7. 聘請生態教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協助教學、徵詢與解決問題。

二、研究架構:

  發現問題

                       

                       

  教學回饋

  獻蒐集

 

 

 

  模組設計

學習

討論

試教

反省

    執行

步驟

策略

方法

模組

 

 

 

 

 


三、研究內容:

1.林園紅樹林生態區混生植物(以鄉土性、特有性、普遍性為主)。

2.各主要植物相關的生態知識之創意體認。

3.混生植物在生態區中生態系統互動情形之創意探討。

4.混生植物與人類角色互動之創意探索。

5.落實師生教學解說技巧培養與實務。

四、研究範圍:

在教學團隊多次開會復決定以生態區內的混生植物:篦麻、長柄菊、南美假櫻桃、盒果藤、倒地鈴、甜根子草、盧葦、美洲含羞草、棟樹、台灣樂樹、濱虹豆、濱刀豆、食茱萸、狗尾草、長穗木、藍猿木、馬鞍藤、蒺藜草、牛筋草、黃荊、車桑子等21種混生植物作為主要教學之題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結果

一、成立研究團隊

在校長帶領之下,結合校內自然與科學領域教師成立生態教學研究團隊,並甄選高年級對生態有興趣之學生成立生態教學小小解說員社團進行培訓,沒想到報名踴躍,為了考量前往實地教學時的交通問題,最後不得不以 40 人為限。

二、進行確定研究場域範圍:以方便觀察的高灘地和棧道旁為主。

經過教師團隊開會決議以林園紅樹林生態區為主要教學場域,為方便觀察、解說與操作以高灘地和棧道旁為主。

三、研究場域植物勘查

教師利用週三研習時問前往生態區實地勘查、選定實施創意教學之植物。

四、選定主要解說植物:

蓖麻、長柄菊、南美假櫻桃、盒果藤、倒地鈴、甜根子草、蘆葦、美洲含羞草、楝樹、台灣欒樹、濱豇豆、濱刀豆、食茱萸、狗尾草、長穗木、藍猿木、馬鞍藤、蒺藜草、牛筋草、黃荊、車桑子、黃槿、狼尾草。

五、解說植物田野調查與資料分類整理

利用週三下午校內分組研習,教學團隊教師前往生態區做田野調查、實地察看,加以採集、拍照,記錄。小小解說員則是利用每週二、四早上晨間時問到電腦教室及圖書館蒐集植物相關資料。

六、解說資料創意研發

教學團隊利用每週三午餐會報時間討論出教學模組,將生態教學解說架構訂為:

1.認知:基本結構與特徵解說

2.情意:鄉土性、化性、生活化、趣味性介紹

3.技能:實地操作體驗活動、科學實驗遊戲

七、編寫解說重點教材初稿,並進行討論修改。

八、編寫每種創意解說學習單,印製解說員培訓教材。

九、輸出主要植物圖片,作為解說教學與環境教育展示。

張貼至學校佈置牆,強調美觀、環保及教學示範

十、進行解說學生徵選,實施解說培訓,實地體驗與解說。

十一、進行生態教學解說模組試教與成果發表。

 二、結論與建議:

透過創意生態教學解說讓師生及民眾了解先民對鄉土生態賦予的歷史故事、人情懷,並藉由植物童玩、科學遊戲操作中體會從前兒時的田野樂趣,從「遊戲中學習」進而激起對鄉土生態、環境教育、生態保育的重視與關懷,是此教學活動深層的意涵所在。

一、結論:

(一)植物生長隨季節變化而有特別的特徵,在特定時間往往只能就當時生長狀況做解說。有些一年生植物甚至還沒萌芽生長,而無法介紹。

(二)解說場域經常每月定期割草,很多植物難以完全成長,甚至夭折,不利生物多樣性發展,影響解說選材與內容。建議在保留特定區,或在單車道兩旁種植主要解說植物,可以達到永續生長與解說導覽之功能。

(三)感潮帶的環境較潮濕,環境複雜原始,考慮參觀者的設備與安全,無法做近距離體驗,因而不選做主要解說植物。

(四)有些植物的器官可以食用,甚至雖然可能具有療效,但未符合科學與醫學之客觀根據,擔心學生任意嚐食,產生中毒或有害健康,解說與教學時盡量不做嚐食活動,只做口頭解說,甚至不做強調療效的介紹。

 二、建議:

 

(一)生態區中頗多混生植物已生存長久,與社區居民之生活產生頗多交互作用,甚至成為生活化的層次,是一件值得繼續探討的主題。

(二)建議相關單位可把本研究的內容擇要製成自我導覽解說牌,以收寓教於樂的效果。

(三)為避免定期割草而影響物種消失,建議選擇保留幾個特定區,僅作簡單的整理。或在單車道兩旁種植主要解說植物,一面方便解說導覽,一面可以保留物種與永續生長。

第五章                       參考文獻

君影著(2004)。台灣海岸植物。台北:人人。

林德勳 鍾國基(2008)。植物解說圖鑑晨。台北:晨星。

林伯昌 林有義(2008)。蝴蝶食草圖鑑。台北:晨星。

林春吉(2008)。台灣蝴蝶食草與蜜源植物大圖鑑。台北:天下遠見。

鄭元春(1999)。台灣的海濱植物。台北:渡假。

2006)。林園紅樹林生態區植物解說手冊。林園鄉紅樹林保育學會。

郭智勇(1995)。台灣紅樹林自然導覽。台北:大樹化。

薛美莉(1998)。消失中的濕地森林--記台灣的紅樹林。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毛連溫(1988)。創造思考與學校教育。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王鑫(1999)。鄉土教學概論。環境教育季刊,401-4

朱錦忠(2007)。環境生態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

吳木崑(2004)。國小六年級綜何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 、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徐慶雲(2007)。實施探究式科學闖關遊戲提升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

張振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124),66-99

張惠雯(1999)。在生活科技教育中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2674-81

林麗真(2004)。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與網路輔助教學以促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未出版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坤村(2005)。運用創意教學模組提昇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思考智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忠課(2006)。國小彈性課程創意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銘津(2005)。應用創意教學策略與網路輔助教學以促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未出版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