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作一張明星臉~以從眾心態看整型

 

彥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生)

一、            前言

     2009年10月5中時民調曾針對台灣民眾美容整型現況大查,以七百一十三位的民眾作研究,將近有四成的民眾「不排斥」透過整型或美容,讓自己看起來更美麗漂亮。同樣的,假如整型的話最想整型的像誰?在台灣,多數的民眾到整型醫院都會指定要整成「侯佩岑的眼睛」,水汪汪的大眼、賦有靈性,至於臉型呢,則是以名模林志玲最常被拿來當作範本;以整型為風潮的韓國,20071022影視新聞指出,整型諮詢網的票選活動中,韓佳人及張東健整體最受網友青睞,得票率奪冠。韓佳人外型清秀讓許多喜愛的她粉絲想整型像她,其被票選為「最佳嘴唇整型範本」及「最佳整鼻範本」。

    以上兩則新聞皆顛覆傳統大眾的觀點,打破了天生麗質的概念;換言之,姣好的外貌不再是天生擁有的本錢,只要透過後天的「加工」仍可擁有。這不但反映了外貌能訂做,可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並且還有「公認範本」提供參考,似乎就如同於一件商品或一種流行趨勢,被大眾所購買及認同。「公認範本」的出現,顯示人們對於外表有高度的一致性認同,認為美就應該符合某種標準,於是,人們為了達到標準,一窩蜂人朝向整型之路邁進,渴望透過醫療技術,替自己訂作一張明星臉。

二、            「美的認同」是一種社會行為

     人與人互動產生了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無法與他人區隔開來,「被捲入」巨大的互動過程是必然的,人們得不斷透過變換自我的行動來調適,一方面要向他人展現自己的作為,另一方面要解釋他人的行動意義(潘智彪,2005)。換句話說,在無法避免與他人相處互動的情況之下,必定得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因應模式,及對社會行為的解釋,以便能適應生活。第一個研究人群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認為,在集合體中的每個人,不論情緒和思想都是一樣的,並且朝向同一方向前進,在前進的過程中,他們的個人意識消失了(潘智彪,2005)。也就是說,人們身處在這樣的一種集體意識裡,團體似乎影響個人對自我的覺察、想法、情感與行動。團體中『個人』的意念消失,只剩下『整體』的概念,於是大家便盲目地朝向一致性目標邁進。

    相對來說,人們對於「美的認同」亦是如此。社會創造美的概念,而「美」原本是抽象模糊的意向,但是現在卻透過「具體」的特徵來解釋「抽象」意念,因此我們對美的認同開始有了框架。「美」不外乎是身材窈窕、豐滿胸部以及性感翹臀等等,除了這些,似乎也就容不下其他。漸漸地,我們相信的美只有一種,並把有別於此的認定為「醜」,將其區隔開來,於是美麗的標準出來了,參考範本也緊跟著出現。在有參照標準的情況下,便造就一股瘋狂的整型熱潮,大家趕搭流行列車,就怕成為社會標準外的人。一套受到社會認可的標準,大家忘我的遵循,這便與從眾的概念類似。

三、            從眾的意涵與概念

    社會心理學將從眾定義為個人在社會群體的影響下,對於自我的意見會採取放棄的態度,進而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陳鳳梅,2005)。亦即,個人對某事件所抱持的看法受到團體的壓力影響而改變,放棄自我的想法而遵從與多數人相同一致的行為。雖然從眾的產生可能來自於內在自身主觀的原因,也可能來自於外在社會客觀的影響,但不論原因為內在或外在、主觀或客觀,改變的結果皆是為了要和社會大多數人的信念與行為一致(陳鳳梅,2005)。因此,在社會的壓力影響下,個人改變原本對事物的認知,即使這樣的想法與自己有所牴觸,卻仍選擇和大眾相同一致的行為表現,這便是從眾最典型的模樣。

    一項著名的研究便說明了從眾的概念(Taylor, 2006)。阿希(Asch)在實驗室中設計出一種情境,研究者阿希把受試者安排在一群人中,除了受試者本身外,其他的人皆為研究者指派的暗樁,然而,受試者並不知情。接著,阿希把一個有明顯答案的圖示秀給所有人看(如下圖),然後告訴他們現在正在進行一項「視覺認知」的實驗,請受他們看看左邊範例的棒子,與右邊ABC三隻棒子,並選出與範例一樣長的棒子。而除了受試者本身之外,其他的人皆在事前先套好招故意選擇「C」,在實驗過程中,等所有人都回答完後才輪到受試者,以便觀察受試者的反應。

    研究的結果發現,對每個受試者進行多次的實驗,在50個受試者中,有37個人在十二次的實驗測試中至少有一次選擇了多數人的答案並且是錯誤的,37人之中甚至有14個人在測試中超過半數選擇錯誤的答案。研究結果證實了一件事,個人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影響,即使這件事情的是很容易做出判斷的。然而有個重點是,如果個體獨自一人時可做出正確判斷,那麼便顯示了人們縱使知道正確答案,卻仍會從眾。從這個研究便可說明從眾對人做決定的影響有多大,即便在這個實驗中並沒有明顯的團體壓力,也沒有答對或答錯的處罰與獎賞的給予,人們還是選擇從眾。

  圖一

四、            從眾發生的原因

     然而,人在何種情況下會從眾呢?或者是說,什麼原因促使人們漠視自己的想法而去遵從團體的壓力呢?從上述阿希的研究可歸納出兩個主軸原因:希望正確以及希望被喜歡。

 ()希望正確

    人們習慣處在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裡,一旦外在環境與個人內在認知不一致時,個體會本能的主動尋求改變以求安心。當一件事情在缺乏參考標準的情況下,個體對自我所持的自信心與判斷力不堅定時,便會由內心深處竄出不安全感、焦慮的感覺,從眾從此開始,於是多數人的意見便會成為個體遵循的標準。縱使所追尋的答案不一定正確,但人似乎極為相信「人多就是力量、多數便成真理」的觀點;也就是說,與他人一致性的行為與表現,就會使人產生「正確」的感受,而正確無誤的答案是帶給人們安全感的最大來源。

 ()希望被喜歡

    每個人皆有被他人喜歡的需求與期待,尤其在團體中更是如此。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無法脫離社會而獨自生存,因此為了能融入群體,絕大多數的人會忽視個人內在的需求,而傾向於迎合大眾,「與大家行為一致」這便是最安全的作法。在社會團體中,我們害怕被孤立、害怕與眾不同,希望被喜歡、避免被他人責難,種種的深層渴望,便步步促使人們朝向一致性的行為表現邁進,從眾的心理機制亦是從這裡開始。

五、            整型中的從眾行為

    整型風潮的流行正是從眾的最佳範例,整型就好比購買一項流行商品,大眾隨著流行的腳步起舞。在整型醫療機構中,將自己送上手術台,挑選一張名模範本,麻藥一打眼睛一閉,醒來後便成為眾人矚目的人工美女,「完美」似乎很容易。躺在手術台上的人們,除了因意外受傷而進行的修補動作外,不論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如希望擁有吸引人的外貌,或是擁有姣好的身材,所有行為背後皆是從眾的表現,因為整型的動機是企圖要符合美的標準。

    社會大眾對「美」有一致性的認同,並把「美」具體化,而個體對於社會所加諸於個人身上的美的價值觀妥協,於是越來越多的樣本範例提供人們參考。一股整型風潮裡,個體對自我的價值判斷不堅定,無法確立自己該站在什麼樣的角度看世界,於是湍急的整型潮流沖走我們之間的個別差異。當分不清我與他人之間的差別時,有參照標準出現,便很容易傾向與他人保持一致的行為表現,甚至是外貌,以「跟別人一樣」的心態來尋求安全穩定的感受,從眾之下的結果,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

    把社會價值觀加注自我身上,個體努力迎合社會大眾的胃口,為了符合美的標準,我們訂作明星臉,將自己分割成幾塊,透過醫療行為加以改造。從眾心態下,不能再用整體的概念來觀看一個人,而是將身體拆成部份來審視,每分每吋經由精密的儀器測量是否合格,一旦不小心未達標準,個體可就得焦慮擔心,因為從眾最初的根本就是希望正確、希望受他人喜歡,所以「一模一樣」便是從眾最極端的表現。因此可預期的是,未來的日子將看到許多人跟我們長得類似,以及穿著同款式衣服走在路上,談論著哪家整型機構又推出了新樣本,且有優惠價格。從此,已沒有「我」的存在。

六、            討論

    然而,從眾心態下的整型結果,對社會與個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以下分別以社會、個人面向來敘說。

一 、對個人而言

1. 自我價值與自信心的缺乏

    阿希(Asch)研究中歸納出從眾兩個根本的原因希望正確、希望被喜歡,這些原因背後其實隱藏的是個體對自我價值與自信心的缺乏,沒有思考與價值判斷能力。人們沒有自信,極度渴望透過他人認可來鞏固自我,從眾下的整型其實只是突顯自我的不安全感罷了,我們不明白如何看重自己,不明白如何欣賞天生的美。當一個人企圖去迎合社會價值觀,將其用力套進自我意識中,在「我」不能只是「我」的情況下,就是自卑的表現,我們無法接受「不完美」的出現。越奮力展現美的人就越卑微,對自己也就越沒有自信。

    我們挑戰了上天賜於我們的先天樣貌,利用科技改造自我,然而,我們難道不會擔心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盡是人工堆積而成的假象,這樣我們真的可以得到心靈的滿足感嗎?可以因為此而發自真心的欣賞自己嘛?自我價值與自信心因此而提高嘛?筆者持高度懷疑。

   2. 個別差異性消失

    人們總說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雖然都是一張臉、一雙眼、兩隻腳,但我們還是認為自己跟別人不同,並且為此感到驕傲。在我們身上總可說出自己不同於別人的地方,是我們一貫以來對自己的肯定,這也是對自己信心的來源。

    然而,隨著時代轉變這種肯定感似乎日漸微薄,當我們開始拿誰誰的美腿、誰誰的瓜子臉來套用在自己身上時,我們跟其他人的差異點就越來越小,所有一切都從同一種模子刻印出來,我們極度的相像,相像到幾乎無差別。此時的我們,可曾冒出對自我的疑問?可曾懷疑過我到底是誰?我還是我嗎?從眾的後果使得個別差異消失。

二、對社會而言

 1. 盲目的遵從,抑制多元發展

    在有規則可遵循下,從眾使人產生惰性,抑制人的多元發展及創造力,逐漸地我們放棄追尋自我的突破,忘記如何實現理想,更忘記自我是獨特個體的驕傲。我們沒有思考能力只有全盤的接收,淪為有心人士的操控,盲目地隨波逐流,個體變成空殼的容器,如同行屍走肉般的遊走,曾擁有接受新事物挑戰的能力及勇氣喪失殆盡。整個社會一片死寂,我們再也聽不見新穎的創見,再也看不到有個性的打扮,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活死人整日循規蹈矩的盲從,「多元化」這詞早已成灰。

     久而久之,社會群體便無法朝向更進一步的地方發展,沒有辦法透過各抒己見來激盪彼此的思考,社會即將喪失顛覆傳統、除舊佈新的挑戰力,「一面倒」的趨勢指日可待。 2.促進社會群體的統一

    事情總是一體兩面,從眾也不完全只有壞事,轉個念頭思考似乎也有其優點。從眾雖然使人喪失主見,但在社會上,大眾對某件事若能擁有共同一致性地看法,彼此有共同性的感受與語言,這對國家統治而言,未嘗不是件好事?過去的戰國紛爭不都是因大家各持己見,無法達成雙方的和平下於是挑起戰火,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而從眾似乎可以掩蓋這種不利群體的情況發生。大家都一樣就如同學生穿起制服,站在平等的地位一起生活,人與人彼此之間和平交流互動,亦有利於社會的維持與運作。

七、            資料來源

中文部分

最想整型像誰?「韓國首席帥哥」張東健奪冠(2007)20071022,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2/35/mtuj.html

中時民調。愛美無敵 4成民眾不排斥整型(2009)2009105,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05/4/1sbzl.html

陳鳳梅(2005)。從眾現象的分析與應用。承德民族師範學報,25(3)77- 79

潘智彪(2005)。尋找有意義的另一個人-談審美活動中的從眾心理機制。中山大學社會學報,6(45)34- 38

英文部分

Taylor, S. E., Peplau, L. A., Sears, D. O. (2006). Social Psychology. New Jersey: Perason Education. The Lehig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