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教科書中看「兩性議題」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郭彭淇

 

一、     前言:

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莫過於教科書,因為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被使用的最頻繁,它不但是提供知識的來源,其內容往往也反映著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與價值觀念,所以當一個專制政府想要控制他的人民思想最快的方法,就是掌握教育與教科書,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不知不覺的被洗腦,這可能包括你和我。在教科書還沒開放的時候,國編本的教材是唯一的授課來源,也是考試的來源,所以影響是很大且普遍的。根據學者(歐用生,民74,民83;黃政傑,民77)研究發現,舊課程的編排受到傳統社會父權文化的影響,處處充滿了男尊女卑的思想,無形中又複製了性別偏見、刻板印象及不當的意識形態。

1988年婦女新知基金會曾經就對國中小的國語、社會、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歷史、高中國文做過兩性觀的體檢,發現課文中有很多男尊女卑的觀念,並且希望把教科書的編印的權利下放給民間的業者,以市場競爭的功能來提升教科書的品質,來打破統一教材的思想控制,但是教育部只做了局部開放的決定,而且針對於國語、社會、歷史、地理、公民等和思想有關的科目仍不開放,這些科目只肯做間斷性的修改,可以看的出來國民黨當局利用政治權力對國民思想緊緊抓住不放。1996年國小教科書終於開放由民間編印,打破了多年由國立編譯館壟斷的局面,新版的教科書如何面對正確的兩性觀呢?值得我們審慎樂觀的期待。

 

二、     舊版(統編本為主)教科書中「兩性議題」的現象:

舊版教科書在國黨政府意識形態的主導之下產生了下列幾個問題:

1.      男尊女卑不滅定律?

學者歐用生(1985)及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所質疑的國小國語課本(統編本)第一冊第三課「誰起的早」原文:

 

「 誰起的早/媽媽起的早/ 媽媽早起忙打掃/ 誰起的早 /爸爸起的早/爸爸早起看書報 」 【附圖一】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一篇課文中有很明顯的男尊女卑的觀念,例如:課本中媽媽好像很倒楣,每天早上早起來就必須要天天忙打掃,忙東忙西;而爸爸就不一樣了,早上起來可以喝茶看報。女性難道就是一定天性要打掃家裡嗎?男性一定是什麼不管,只坐在椅子看書報嗎?本課在當時婦女新知基金會抗議之下已經將「忙打掃」改成「做早操」了【附圖二】,但是還是可以看的出來早期教科書字行字句都顯著男性尊貴女性卑微的偏差觀念。

2.      隱藏在女性崇拜中的男性沙文主義:

教科書中對於女性崇拜的部分其實並不多見,在十二冊(統編本)的國語課本當中只有提到孟母、花木蘭、媽祖、及國民黨的革命新娘卓國華…等,但是這些女性是否真的都是值得效法的典範嗎?還是她們只是在男性沙文主義潛意識的寫照呢?例如在八冊第八課花木蘭一文當中:「……軍中的同伴,都認為她是一位傑出的軍人,沒人知道她是女孩子。」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文句當中得知木蘭的同伴欽佩她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很傑出而是她是女孩子,做了一般女孩子做不到的事情。這是不是潛意識的男性沙文主義作祟嗎?【附圖三】

第十冊(統編本)第八課的「革命新娘」是說明推翻滿清時的女性革命家卓國華,把自己化妝成新娘偷運軍火至廣州城來準備起義。簡單的說,以往參加的革命起義的主角多為男性,卓國華之所以稱為「革命新娘」是因為角色是女性吧,教科書所要傳達的部分是對國家的效忠,而不是景仰那位女性,而且也因為她是女生做了一般女性做不到的事。

卓國華和花木蘭兩位女性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為她們超越了傳統女性單單照顧家庭的角色,甚至還對國家之愛還有貢獻,在男性為主的課文中插上一角。而這正也是男性沙文主義潛意識的寫照。【附圖四】  

3.      「齊人之福」當中的女性悲哀

高中課本第三冊選輯了孟子的「齊人」這篇文章,「齊人」的主旨主要是諷喻世間上的人不要貪求富貴而寡廉鮮恥,但是當齊人的妻和妾發現她們的丈夫得到富貴的方法,竟然是在城中當乞丐的結果,妻妾不但不能嚴加大聲責罵或離她們的丈夫遠去,只能夠互相擁抱哭泣在中庭當中。這故事告訴我們封建時代的女性的悲哀,只能在男性霸權的羽翼之下才能生存。【附圖五】

4.      高中課本的兩性問題

      古時候的封建社會「兩性問題」特別嚴重,這種狀況到了高中隨著選錄的古文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嚴重,我們可以從下列幾段文句觀察,如:

1)「夫男而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雖奮鬥而死,亦大樂也。」(第一冊第二課,赴義潛稟父書)

2)「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託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第一冊第七課,祭妹文)

3)「汝之女,吾已代嫁……」(第一冊第七課,祭妹文)

4)「天下之人,教墮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們。」(第二冊第五課,教戰守則)

5)「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第四冊第十一課,琵琶行)

6)「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於衣食,以長以教」(第五冊第九課,瀧岡阡表)

7)「男有份,女有歸」(第六冊第二課,大同與小康)

男性沙文主義在高中國文當中,我們可以從上列課文中歸納三個部分:(1)男主外,女主內(2)女性守貞是德性,男性招妓是正常(3)女性的名字是柔弱,男性有權支配家庭的一切。

就(1)「男主外,女主內」而言,我們可以從(赴義潛稟父書)和(大同與小康)中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男有份」就是「男生有其職業」,女有歸的意思就是「女生有其歸宿」的意思,以前中國人理想的家庭狀態就是男生主外,女生主內的理想分工狀態,所以方聲洞(赴義潛稟父書的作者)就可以很慷慨激昂談論男兒在世該如何奮鬥救國、革命死也不惜;而歐陽修的母親在二十八歲守寡,有了「歸宿」之後就不能改嫁,守寡一生不改嫁這難道是女性的「美德」嗎?由此可以看出來男女的不平等。

就(2)「女性守貞是美德,男性招妓是正常」而言。我們可以從課文中看到歐陽修的母親、袁枚的妹妹孤苦的守寡,這不就是封建舊時代的不平等兩性關係嗎?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官不順利常常被貶官,後來貶到到江州召藝妓作琵琶行一文。藝妓沒有好的歸宿而委屈嫁給商人,商人重利益而輕別離,白居易卻說她們「同為天涯淪落人」,難道女性守貞是美德,男性招妓是正常嗎?

就(3)「女性的名字是柔弱,男性有權支配家庭的一切」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從蘇軾的「教戰手則」當中的譬喻,蘇軾把驕傲懶惰的人比喻成婦女和小孩,因為她們整天都足不出戶;袁枚自己作主把他妹妹的女兒嫁給他自己中意的人選。這裡也看的出來以前對男女偏見與差異。

5.      歷史課本中的男性霸權現象

統編本中的歷史課本中很少有女性人物的出現,即使有武則天和慈禧太后這類的女性人物,她們也比較少有好的描述。如國高中歷史課本第二冊二十頁中的唐太宗為了要和吐番交流,竟然將文成公主當作禮物下嫁給吐蕃,由政治因素決定一個女性的終身大事,對文成公主是不公平的。高中歷史課本的第一冊121頁描寫晉朝賈后亂政,「…其為臣賈充之女,為人凶悍陰狠,素懷干政野心…」,教科書當中鄙視的意思可以很清楚的看的出來。第二冊中所提到隨文帝失勢的原因是因為受到皇后的影響,也可以得知歷史課本對男性霸權的吹捧以及對女性的鄙視現象。

6.      國語課本中男女出現比例與人格特質之比較

舊版的國語課程當中,男女性出現的比例差異很大,根據婦女新知基金會的調查統計,國語課本中男性人物出現次數有103人,比例高達90.35%;而女性人物出現的次數只有11人,比例也只有9.65%,差距不可不大,而且女性人物當中有幾的都是偏向不好的描述。而男女性的角色及人格特質也有相當的差別,見下表:

 

 

男性

女性

父親、兒子、學生、教授、校長、科學家、礦工、消防人員、交通警察、作家、軍人、醫生、水利專家、冒險家、建築師、工程師、帝王、大力士、警察局長、太空人、外交大臣、部長、宰相、革命先烈、學者、思想家、列車長等……62

母親、女兒、學生、外婆、老師、育幼院園長、妃嬪(褒姒)、革命新娘(卓國華)、作家(劉俠)

只有9

人物

103人(90.35%

媽祖、嫦娥、西母王、鐵扇公主---(神話人物)、孟母、歐(陽修)母、岳母---(無姓氏)、褒姒---(負面評價)、卓國華、花木蘭、劉俠

11人(9.65%

人格特質

勤學、胸懷大志、勇敢、聰敏、百折不撓、有恆、信義、堅毅、誠實、公德、英勇、科學、睿哲、悲天憫人、決策者、能幹、禮讓、合作、賺錢、養家、愛國

孝順、友愛、慈祥、合作、感性、誠實、操持家物、禮貌、熱心助人、愛國

 

三、新版教科書中的「兩性議題」

自從教科書開放民間出版社的編寫之後,在兩性議題的部份已經改進了許多,我們一共檢視康軒、國立編譯館、牛頓、新學友、明倫、聯教、南一等版本,以文字部份而言,人物出現的性別比例較舊版有明顯的進步,與過去的統編本相較,內容也明顯豐富活潑許多,但是以下仍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1、家庭型態過於單調:

現今的課本的家庭都以父母雙全、子女各一的理想狀態出現,但是多元性不足,尤其缺乏弱勢家庭的呈現,如喪偶、單親、無子女或不婚的家庭。現在台灣社會越來越多元化,這麼單薄的家庭樣貌已經不足以反應現實的家庭狀況,現在都會地區的單親家庭比率高達四分之一,如果刻意把「單親家庭」排除在教科書之外,是否是將「單親家庭」視為「破碎、不正常」的非主流價值觀呢?【附圖六】

 2、性別分工依然刻板:

      以前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統編本名句是「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這句在現在幾乎已成為一個笑話。事實上,這樣刻板的男女分工在新教材還是可見,家裡做家事大多是女性的事,而且課本中也很少有職業婦女的描述,這也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現象。

3、男性中心思想未除

      強調以男性為中心的父系家庭承傳,女性成為家中的隱形人,以「明倫版」下冊第八課「大榕樹」為例,強調曾祖父、祖父、爸爸、我(課本照片為男孩)及我的小孩一脈相傳的父系家庭的傳統【附圖七】;第十四課「祖父的搖椅」也是祖父、爸爸、我三代,不知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到底在哪裡?或者是沒有女性的位置呢?【附圖八】

4、男女角色及其多元性

      大部分的出版社都以男性呈現教多元的角色型態,男性角色配置從老師、主任、校長、校警、工友、醫生、郵差、售貨員、司機、警察、祖父、父親…等;反觀女性角色的配置,只出現老師、主任、母親、醫護人員、圖書館管理員等比較文靜的角色,遠遠不如男性多元。

5、性別行為特質:

*      男童角色的刻板化:男童的動作傾於多樣化,較為激烈、活潑、主動;負面的腳色以男童居多;戶外活動也以男童居多。

*      女童角色的刻板化:女性的個性傾向聽話、乖巧、文靜;動作傾向於優雅、拘僅、較不變化;多穿裙子,即使從事戶外運動也不例外。

*      男性成人角色的特質:爸爸負責上班、煩惱工作、事業;在家的工作多為澆花、喝茶看報、陪孩子玩。

*      女性成人角色的特質:主要的角色扮演為居家帶小孩、做家事、侍候客人等主婦的角色,孩子生病的時候也照顧著。

6、插畫女性形象單一:

      此部份尤其以插圖最為嚴重,有些部份課文沒有加以陳述,但是插畫者都自己加以詮釋,譬如介紹端午節,當其他人都在快樂過節的時候,媽媽卻獨自在家辛苦包粽子。插圖中的男女打扮截然分明,在許多版本中,不論女生在做什麼活動,在室內或戶外,都一率穿短裙、小洋裝,不何常裡。男生動態活動多樣,態度積極,女生活動少,常在一旁觀看或觀賞。【附圖九】

 

四、教科書的內容分析:

我們進行分析國小新版國語科教科書的部分,分析的範圍只限為國小一、二年級的課本,即第一冊到第四冊。一到四冊出版社分別為國立編譯館、南一出版社、新學友出版社、牛頓出版社、明倫出版社及康軒出版社;由於聯教出版社只出版一到二冊,所以聯教出版社只分析一到二冊。所以全部共有26冊予以分析。

〈一〉課文人物的分析:

1.      男女出現的比例:全26冊中,七冊是女性人物出現的比例多於男性人物出現的比例,  十八冊是男性人物的比例多於女性人物出現的比例,一冊男、女比例相同。整體而言,康軒本和國編本兩性的比例是最平均的;相對而言聯教本的兩性比例差異最大。

2.      男、女職業分析:課文中各本版男性的職業均比女性職業多元。全部二十六冊,男性職業共出現了二十八種,女性只出現了兩種,可見女性的職業不如男性種類多元。女性出現教師和保母兩種行業,男性則有太空人、交通警察、警察、農夫、魚販、醫生、校長、教師、詩人、將軍、科學家、木匠、鐵匠…等,由此可見,女性多擔任與照顧、教育有關的行業,男性的行業則較包羅萬象,有較需體力的行業,亦有較需專業知識的行業,所以男性職業比女性職業較具廣泛性。

3.      兩性的角色特質:各版本人物中的媽媽,常出現做家事的角色,包括煮飯、買菜、洗衣、端菜、打掃、洗碗…等,也常出現育兒的角色;爸爸雖然偶而也會做家事,但出現做家事的角色沒有媽媽出現作家事的角色頻繁,爸爸多從事休閒或知識性的行為,例如:爬山、帶小孩出去玩、到海邊玩、放風箏…等等;媽媽則較少出現從事休閒的活動,等多插插花、跟家人出遊、看廟會湊熱鬧。媽媽出現的時候大多是被描述的辛勤做家事,每天早早起床,照顧家人,擔心家人;爸爸若忙,不是因為家事忙,是因為工作忙。可見得媽媽在課文中多配描述成家庭主婦的形象,爸爸則為工作忙碌,或從事休閒活動、知識性的行為。兩者角色的特質存在著傳統對兩性人物的刻板印象。在兒童的角色特質方面,國編版和聯教版中的兒童多一起玩遊戲,未發現男童教活潑好動的特質,或是女生多從事較文靜的活動;其餘各版本,男童多傾向較活潑好動,而女生多從事內的活動,所以這些版本的課文的男女童的特質亦有被刻板化的現象。

〈二〉圖片人物的分析:

1.      成人男女出現的比例:七版本圖片中成年男女出現的比例,除了國編本女性出現的比例高於男性出現的比例之外,其餘六的版本男性在圖片中出現的比例均高於女性出現的比例。而以國編本的差異最小,南一版的差距最大。

2.      成人男女職業:圖片中的兩性職業,男性共出現三十五種行業,女性出現二十種行業。女性職業內容不如男性職業內容多元。

3.      兒童出現的比例:各版本圖片中兒童出現的比例,男童出現的比例皆高於女童出現的比例,其中以國編本及聯教版的差距較小,明倫版的差距最大。

4.      兒童的衣著特色:除了新學友第四冊中的女童、康軒第三冊的女童、明倫第三冊的男女童,衣著為呈現區隔的刻板現象外,其餘冊別中的男女童衣著顏色,皆出現刻板化的現象,男生多穿著藍色系的衣服,女童則傾向穿著紅色或紅色系的衣服。

 

五、未來的具體改進建議:

〈一〉課文部份:

1.性別出現的比例要均衡:

     在男女出現的比例上,編者已能注意整體男女出現比例的均衡,主要是在戶外活動或是動態的學習活動時,仍會有顯著的性別差異,仍帶有傳統男動女靜的區隔。

2.對男女人格特質與社會期待要更具體些:

教科書不應該讓女生都是以乖巧、柔順的標記出現,而男性則是以活動、頑皮的形象出現。應該讓安靜的小男生和愛講話的女生交叉出現,而讓小朋友有更多的學習空間,與認同的楷模。

  3.以男女為中心人物的次數應更拉近些:

       整個教科書的內容主要還是以男生主導教學的主題,學習活動以男性引導學習的機會,雖然教科書中的男女意識形態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進,但要填滿這個空間,仍需多多努力。

  4.以女性為章節的內容應提供:

       能被當作是章節的人士比較有成就的人,歷史上重要的女性人物都被在歷史中省略了,但現代的社會中有不少對社會有貢獻的女性,編者應該多多在教科書中引用,以提供更多性別學習楷模的空間。

  5.打破女性在家庭的社刻板印象:

       教科書中家務的角色,仍大部分是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刻板化印象。雖然圖片當中有爸爸在做家事,但只是「幫忙」家務,而不是「分擔」家務,而這種情形也不多,大部分還是由女性負責所有的家務事。

6.均等男女職業角色:

       職業角色在教科書的性別區隔仍是非常明顯,未來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二〉觀念部分:

1.      開放的做法值得肯定:

在台灣經過數十年的爭取,總算解除了國小教科書統編本獨占的狀態,陸陸續續開放了民間審定本。開放教科書的結果讓每一個版本都編得十分活潑生動,良性的互動必定會帶來教科書新的生機和新氣象。

2.      兩性平等觀念仍有待加強:

新教材的教科書,雖然仍然有很多落入刻板印象之中,但是和以前相比以前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以後希望教材編輯男女參與的比例應達到平衡;編輯委員(含美編)應該要修習一定的性別課程、參與相關的研討會、或閱讀有關的資訊。在編輯的過程中,可以邀請相關專長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提供參考意見。教材每年應該開放檢定審核,逐步一一的修正。而插畫美工者的地位應給提升,並且全程參與編輯討論,以掌握主題意涵,以便變縮小文字敘述與插畫在詮釋上的差異。

3.      教師的角色不容忽視:

教科書改進的速度不可能很快的反應實際需要,老師也無法坐等完美的教材,因此,教師如何扮演積極的角色去解構學生已被灌輸的性別刻板化知識,如何平衡教材中可能出現的性別偏差,相當重要。

4.      語文的使用應合乎時代潮流:

          人稱代名詞的用法當中,幾乎在所有的版本當中,文字敘述一律使用人字邊的代名詞,如:你、他、你們、他們等,而不用女字邊代名詞的傾向。這種將人中性化的做法,固然較為方便、安全,不會惹來批評,然而是否造成女性主體完全被男性含括的後果,值得進一步討論。

 

六、結語:

假如整體以平等的兩性觀出發來教育台灣未來的學童的話,教科書不一定只能寫花木蘭、孟母、媽祖等女性,其實台灣的近代史上一樣有很多傑出的女性,如謝雪紅、葉陶、許世賢…等不同職業女性的例子可以來編寫在課本上,以平衡男女角色在課本上懸殊的情況,除了讓孩童詳讀台灣史之外更可以學習正確的兩性態度,而女人除了做贒妻良母之外,其他的貢獻也可以受到社會認真的肯定。「兩性議題」目前除了已納入九年一貫六大議題之中,教育部更已完成「性別平等教育法」,確立性別教育為可長可久的教育政策。隨著教科書的開放和不正常性別「意識形態」的解放,教科書在兩性平等的議題上已經不斷的再進步,每一年都在逐步檢驗,雖然還是有很大進步的空間,但是比起以前統編版已經有大幅度的改進,並且希望教科書的兩性觀的改變不只是在課文表面上的刪減增加而已,而是在整體的意識形態的改變才是永久的。七、參考書目

專書

1.      石計生等(1996)。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2.      吳密察、江文瑜編(1994)。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3.      林玉體(1987)。台灣教育面貌40年。台北:自由晚報。

4.      林玉體(2002)。台灣教育的主體性。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5.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形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

6.      謝臥龍(2002)。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台北:五南。

7.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期刊

1.      白慧捐、王舒芸(1998)。體檢國小教科書-小一道德與健康篇。台北:教育研究期刊1998.7.41輯。

2.      李瑞娥(2001)。國小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內容之分析研究。屏東:屏東師院學報第十四期。

3.      陳永安。檢視小學體育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現象。台北:中華體育第十五卷第三期。

4.      黃婉君。國小新版國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五期。

碩士論文

1.許毓峰(2004)。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台灣圖像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