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落實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休閒事業管理組研究生高玉樹

 

摘要

我國政府自民國九十年實施週休二日之後,對青少年而言無異是一段自由時間時間,由於空閒的時間增加,可從事休閒活動的時間亦隨之增加。但由於青少年時期在生理、心理及心智發展不穩定,容易造成情緒及行為的不安,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輔導,容易產生偏差行為,對發展將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對於這個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學習、如何休閒,對他們而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若能順利發展,對其身、心的成長將會有良好助益;否則,適應不良,將產生偏差行為、危害社會與國家。因此,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落實;從青少年發展,探討休閒活動對青少年所產生的效果,並強調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的涉入對青少年休閒活動的落實之可能,以培養青少年建立對人生正面的看法。

 

關鍵字:青少年、休閒、休閒活動

 

一、前言

青少年時期是人類生理、心理發育成長的主要階段,也是成長過程中容易造成角色混淆的時期,因為有時父母或長輩會期待青少年行為舉止如同成人一般,然而某些時候又期盼他們保有兒童的天真風貌,因此這段成長階段是屬於最富挑戰性的時間(陳冠儒、李三仁,2003)。由於青少年身心尚未發展健全,又加上升學及課業壓力,在情緒上表現強烈、不穩定,具有暴起暴落的現象。

根據Erikson1963)提出心理發展階段認為,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其既定的任務,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自我統合對角色混亂,是人格發展歷程中多個關鍵中的關鍵(張春興,2005)。此時期青少年藉由自己的認知探索自我為何,也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如何。若他們能正確地辨識及接納自我,形成自我認同的價值觀、態度與人格特質,以找到人生發展目標,瞭解生存的目的;反之若引發角色的混亂,因而迷失人生方向,不能承擔角色任務,就會產生發展性的危機(顏妙桂,2004)。因此青少年若無適當的情緒支持和宣洩出口,將會產生偏差的行為。諸如翹課、自殺、飆車、吸毒、抽煙、喝酒,賭博性電玩以及其他種種不適應行為。對於偏差行為不再只是消極的禁止,更應加以疏導。

研究結果指出,趙善如(1995)休閒活動對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休閒活動是陶冶性情,發展自我的一個途徑;(二)休閒活動是青少年交朋友,建立同儕團體與參照標準的機會;(三)休閒活動具有調劑、舒解生活壓力的意義。高俊雄(1995)參與休閒活動可以讓個人獲得均衡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涵、提昇生活品質利益。涂淑芳(1996)休閒最大的任務在提供青少年各種促進正常社交活動的機會,以體驗不同的生活角色及行為,並供應青少年身心平衡的調適,以減少他們為肯定自我而做出許多矯往過正的行為。楊敏玲(1996)正常的休閒活動之提倡已被認為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休閒能帶給人們許多正面的效益,藉由增進休閒參與,來提昇個人身心健康(丁光華,2008)。

由以上文獻得知,休閒活動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至鉅,不可忽視,透過參與休閒活動能增進自我調適、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創新生活,豐富個人生活經驗,提昇自我之效能。

 

二、休閒活動的基本概念

(一)休閒的意義

    在英文裡,休閒(leisure)這個字源自拉丁語,其拉丁字源為licere,源意是「被允許」(to be permitted),而希臘字scholeskole,其涵意即為休閒(leisure),它所衍生出來的拉丁字schola,和英文school(學校)、scholar (學者),可以看出,休閒與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密切關係。而從中文的字義來看,休閒則包含了「休息」與「閒暇」這兩個層面,係指在閒暇的自由時間中,從事足以令人恢復精神或體力的休閒活動(林東泰,1992)。因此從字源來分析休閒的原始意義,休閒乃是一種不被束縛的自由時間中,參與自己意願的、不被強制的活動,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提昇人文價值的自我效能。

    而對於休閒的定義,BammelBurrus-Bammel認為,沒有任何單一的定義能將休閒的面貌全部呈現,休閒是一種社會現象,沒有全球通行的定義可以解釋休閒在不同社會、不同狀態下的意義,因為不同社會可能提出獨特、不同於其他社會的理想休閒意義。過去文獻曾以多種方式解釋或定義「休閒」的觀念。但由於休閒本身的複雜性,學者們強調的重點及角度不同,使其意義之界定具有多樣性,並不完全一致(引自陳進豐,2002)。許多研究者對休閒的定義可以從時間、活動形式、體驗、行動及自我實現的五個觀點來探討休閒,歸納如下:

1.時間的觀點:

休閒時間是剩餘的觀念,亦即工作或生活上義務性活動以外的剩餘時間。換言之,休閒工作以外的空閒時間。

2.活動的觀點:

  休閒是在工作、家庭及義務活動之外,依照喜好選擇所要從事之活動。

3.體驗的觀點:

  包括參與者的心理狀態、態度傾向、參與體驗,是一種主觀情緒與心理上的感受體驗。

4.行動的觀點:

  休閒是付諸實踐且又影響人生結果的行動。而Kelly(1996)認為休閒是為自己選擇活動,而一個活動是不是休閒,則是參與者的行動來定義(引自鄭味玲,2007)。

5.自我實現觀點:

  休閒的英文Leisure源自Schole,而Schole所衍生出之ScholarScholasticSchool等字,都具有透過專業訓練來改善或提昇個人能力之意。因此古歐洲時間,休閒需要投入很多的精神與努力,以達到完成、實現並提升自尊(Self-esteem)的境界(引自陳進豐,2002)。

  綜合研究者經常使用之時間、活動、體驗、行動、自我實現的觀點,休閒是除了工作時間外,在自由支配的時間,自主反省選擇喜好的活動參與,並藉由行動中體驗生活、享受生活,以健全生活內涵,並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二)休閒活動的功能及分類。

  休閒活動是利用空閒時間,基於個人內在需求而選擇適合個人興趣的各項活動,並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精神的放鬆與愉悅,並有再造與創新之感(許志賢,2002)。而對於休閒活動功能與分類,每位學者的定義不盡相同,茲依據張宮熊、林鉦琴(2002)對休閒活動的功能歸納如下,:

1.鬆弛身心理狀況

  人們從事休閒時,在無約束性與商業利益的狀態下進行,因此能有效將不愉快的人、事、物殘餘印象掃除,進而達到放鬆身心的效能。

2.獲得謀生工作以外的滿足感

  休閒活動本身可以幫助從事者得到工作以外的滿足感,諸如親子關係及人際關係的和諧等。有助於從事者身心穩定。

3.拓展生活經驗

    藉由休閒活動增進對週遭世界的了解及關懷,拓展從事者人生觀及視野。達到遠觀的人生。

4.促進身心平衡發展

  休閒的體驗與經驗可幫助從事者肯定自我,達到身心穩健的發展。有助於從事者在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5.強國強民的效能

  休閒促進國人身心的建康,進而提高工作效率與降低犯罪率等功能,達到國家基本面的穩定發展。

  而若將休閒活動加以分類,依據王煥琛(1994)、王水文(1994)、趙善如(2008)提出的觀點歸納如下:

1.體育性:能鍛鍊體魄,培養技能與體型美。如田徑、球類、體操、打球、登山、游泳、划船、國術等體能性的休閒活動。

2.學術性:能增進個人的心智能力。如閱讀、朗誦、寫作、實驗及研討會等學術性的休閒活動。

3.藝術性:可陶冶性情,養成優美的情操。如音樂、繪畫、雕塑、晝法、刺繡、插花、舞蹈、歌劇、縫紉及烹飪等藝術性的休閒活動等。

4.娛樂性:可歡悅耳目、能調劑身心。如下棋、橋牌、攝影、觀劇、國內外旅遊等。

5.服務性:能培養服務社會的意願及手腦並用的勞動習慣。如清潔房屋、打掃庭院、整理花園、種菜種花,或從事公益活動:孤兒院、養老院、紅十字會等義務性服務工作等。

6.社交性:能學習社交關係,增進人際關係。如拜訪朋友、探親、宗教性活動、聚會等偏向情感交流的活動。

三、青少年休閒活動

(一)青少年的意義

  所謂的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介於幼童期(childhood)和成年期(adulthood)之間。廣義的青少年期,是指12歲到21歲之間的歲月,其間並區分為三個階段:青少年前、青少年早期及青少年後期;狹義則介於12歲至18歲之間的階段,相當於我國國中、高中階段(林政龍,2007)。本文所指青少年定義:「青少夫係指年齡介於12歲至18歲之人,亦即相當於我國國中、高中職階段的學生」。

(二)青少年的特徵

  根據張春興(1996)的研究分析,我國青少年的特徵,包含下列五項(引自陳啟榮,2008):

1.青少年的期限不定:在心理學上對青少年的界定並沒有確定的年齡界線,而是以個別的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發展程度為標準。

2.身心發展失卻平衡:由於社會的進步與變遷下,當前的青少年因生理年齡大於心理年齡而形成身心發展失衡,所以青少年階段並非是無憂無慮,相反地,他們的情緒喜怒無常、難以控制,這與其生理和心理成熟不同調有關。亦即表示,其心智能力無法掌握因身體成熟而產生的衝動,如同一個初級騎士要駕馭一匹野馬,其後果必然是人仰馬翻。

3.不連續文化下成長: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現今的科技革命,環境瞬息萬變。因此,父子兩代就產生了所謂的代溝,尤其是指代與代之間因生長的環境有所差異,因而在各自的觀念、行為或價值觀上產生的落差,此乃社會變遷所形成的必然結果。

4.自我追尋中感困惑:在多元的社會中有很多的選擇機會,但青少年卻不知自己想要什麼?想追尋什麼?優柔寡斷不知要如何抉擇,造成自己也不清楚的心理壓力。

5.不覺自身是在福中:現代的青少年乃為戰後嬰兒潮所生的下一代,由於沒有經歷過戰爭與飢荒,再加上父母親的溺愛,從小就享受富裕的生活環境,覺得這一切是理所當然,殊不知自己身在福中。

(三)青少年休閒活動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重要的探索期,因為他們有認同的危機,所以他們急切向外界探索環境,以及向內在探索自己的身體、能力,他們還非常需要在同儕間找尋到一個介於成人和孩童間的定位。因此休閒活動是一項幫助他們瞭解世界、瞭解別人、和瞭解自己的重要媒介(葉秀琴,1998)。在此時期,青少年在生理及心理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改變,此一發展順利與否關係到青少年一生的辛福與適應。

陳皎眉(1992)指出,對正處於生理的成長變化,升學的壓力,同儕相互影響之下,休閒活動對青少年而言有其特殊的意義:

1.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休閒活動是陶治人格,發展自找的另一個途徑。

2.休閒活動是青少年交朋友,建立同儕團體與參照標準的好機會

3.休閒活動它具有調劑、抒解生活壓力的意義。

  詹明倫(2001)說明休閒活動對青少年有三方面的意義:

1.它可以陶冶性情,發展個人特質與人格,促進創造力與自我表達的能力,培養健全人格,幫助青少年發展自我及自我肯定,而使學業進步。

2.它可以拓展人際關係、社會技巧,使青少年自我實現發現個人的人生意義,並且有機會體驗成就與能力,而在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共同建立人生的方向。

3.它可以消除生活緊張,排除壓力,抒發過剩精力,達到或維持身體及心理健康。

許義雄(1993)、嚴祖弘(2001)、嚴敏秀(2000)指出,從事休閒有助於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幫助自我概念的發展,增進自我實現的機會,及獲得成長學習與充實新知,更能減少青少年犯罪等功能(引自李三仁,2007)。

Kleiber and Rickards1985)亦指出休閒在青少年發展歷程中具有的三種重要功能(引自楊敏玲,1996):

1.透過休閒,達到釋放壓力、鬆弛緊張的目的,對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調適的功能。

2.透過休閒參與,達到社會互動(socail interaction)的目的:由於青少年的同儕團體在休閒參與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藉由同儕團體的互動,青少年在休閒中建構其人際關係的網路,以休閒的型式,去結交朋友,除了達到探索異性並滿足其好奇心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休閒的參與,青少年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進而學習社會參與的溝通技巧(socail skill)。

3.透過休閒,青少年得以摸索、認清自我、拓展自我,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由於青少年階段正面臨自我肯定與自我認同的壓力,在休閒活動中,他們於摸索自我興趣的同時,也正同時進行著自我的認識與自我的拓展。

Bloland1987 and Dowd1982)休閒活動對青少年有八大功能:1.促進創造力與自我表達。2.使學生自我成長與自我定位。3.使學生自我實現與發現毎個人的人生意義。4.使學生有機會體驗成就與能力。5.發展個人特質與人格。6.發展人際與社會技巧。7.達到或維持心理健康。8.促進學業進步(引自嚴敏秀,2000)。

綜觀上述有關休閒活動的研究,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重要性,已被廣泛的研究與支持,透過休閒活動幫助青少年獲得生理及心理、內在及外在的效益,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可以達到紓解身心壓力、促進身心健康、滿足心理需求、拓展人際關係與互動、促進學業進步、減少犯罪及不當行為、自我的認識與自我的拓展等目的。

(四)青少年休閒活動的落實

  我國政府自民國九十年實施週休二日之後,青少年的休閒時間增加,而對於時間的增多,休閒生活的安排與規劃對於過去顯得重要和迫切。如何給予青少年正確休閒觀念及促進休閒活動之意願,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青少年在發展的階段中,能以健全的成長。因此,對青少年休閒活動的落實,提出下列作法(張憲庭,2005、徐易男2003)。

1.落實親職教育,發揮家庭功能,協助子女健康成長:

父母應體認自己對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應在子女年幼時發展出家庭共同的休閒活動,藉由家人的參與,凝聚家人共同參與的過程,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可以減少青少年時期因身心發展不穩定,所產生與家庭關係的疏離感。

2.建立正確的休閒價值觀,將休閒教育內容融入於學校課程內容設計中:

正確的休閒價值觀必須透過休閒教育的方式來達成,經由正式課程將休閒教育的內涵融入,帶給學生休閒的正確認知,增進他們休閒覺察能力,使休閒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休閒的功能必能在其成長的生活中,發揮正面的作用。

3.豐富學校社團活動,擴大學生參與休閒活動機會:

落實學校社團活動,並豐富社團活動類別,以多元機會提供學生適性參與休閒活動機會,提昇學生休閒活動參與意願,以及學習休閒能力。

4.加強教師休閒教育之研習,提昇加強休閒教育輔導知能:

不定期舉辦休閒教育相關研習活動,增進教師休閒教育輔導知能,藉由教師的參與,進而引領學生,以減輕因升學所造成的壓力。

5.大眾傳播媒體的自律:

在消極方面,不傳送危害青少年的錯誤訊息,政府應要求執法人員貫徹行政公權力,共同維護良好健康的環境,積極方面則應主動加強宣導正確休閒觀念,並舉辦有益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休閒活動及資訊,讓學生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6.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擴充休閒活動設施場所,形成貼近青少年生活的休閒資源網絡:

增加休閒活動設施的軟硬體設施,可提供青少年休閒活動的場所;這不單靠政府提供的資源,也要有民間團體的參與合作,以減輕政府的負擔。例如運動場所、社區公園、活動中心、圖書館等,將設施場所與日常生活結合,以增加其使用的頻率。

7.了解現行青少年休閒活動的需求,提供更多元及創意的休閒活動:

可持續對青少年進行休閒活動需求之調查研究,以提供政府機關、各級學校及社團推動、改進青少年休閒活動相關工作之參考。

8.設立青少年休閒活動諮詢機構,減少休閒阻礙:

此機構可提供休閒活動及場所的資訊,對青少年進行培訓及教育,並且協助解決青少年在休閒活動中所遭遇的問題,使休閒阻礙降至最低,以促進青少年自我認同、自我成長以及人際之互動。

 

五、結論

  青少年正值青春洋溢的時期,也正是他們學業發展的關鍵歲月。因此,青少年應妥善規劃自己的空閒時間,藉由參與休閒活動,紓解生活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人際網路,適應未來生活並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換句話說休閒活動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催化劑,所以無論家長、學校、社會、政府都應重視、鼓勵並倡導青少年的參與休閒活動。在青少年發展時期中,培養青少年建立對人生正面的價值觀。如此,在求學階段和成長的過程中獲得實質正面效果,穩健地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

 

七、參考文獻

丁光華(2008)。青少年課業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某高中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水文(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探討。台灣教育,5239-14

李三仁(2007)。休閒涉入對青少年價值性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84-190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政龍(2007)。臺北市青少年的休閒參與特性對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易男(2003)。淺析青少年休閒教育的輔導與實施。學生事務,421),58-60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生命週期:兒童與青少年。台北:桂冠出版社。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宮熊、林鉦琴(2002)。休閒事業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張憲庭(2005)。談青少年休閒教育的重要性與落實。北縣教育,5220-23

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陳冠儒、李三仁(2003)。休閒與人類生命週期之探討。中華體育,174144-152

陳啟榮(2008)。臺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592),40-41

陳皎眉(1992)。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桂冠。

陳進豐(2002)。休閒教育與能力。國教世紀,20367-78

楊敏玲(1996)。無聊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測驗與輔導,1372830-2833

葉秀琴(1998)。休閒與我-輕鬆休閒操之在我。高雄:復文。

詹明倫(2001)。談青少年休閒活動與教育。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183-190

趙善如(1995)。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3992-97

趙善如(2008)。青少年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71),179-223

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經驗-民主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顏妙桂(2004)。青春活力-從心理社會發展觀點論述青少年的休閒投入。學校體育,142),14-21

嚴敏秀(2000)。加強實施青少年教育的努力方向。學生輔導通訊,70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