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融入於國小課程教學領域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系研究所在職碩士班周逸婷

 

  

      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之技巧,從事於學校課堂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則,自發性地與群體及外在接觸。在指導者有計劃與架構之引導下,以創作性戲劇、即興演出、角色扮演、模仿、遊戲等方式進行。讓參與者在互動關係中,能充份發揮想像,表達思想,由實作而學習。以期使學習者獲得美感經驗,增進智能與生活技能(張曉華,民83)。

      教育部推行的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創作性戲劇」,擷取了歐美學校啟發式的「創作性戲劇」教學法。希望經能更活潑傳統的教學課程,也讓學生擺脫傳統的單方向思考。進於活潑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最終更能讓學生與歐美教育接軌。

 

關鍵字:教育戲劇、創作性戲劇、國小課程

 

壹、前言

      教育戲劇是一種任課教師在課程內可以靈活運用的教學方法。不拘泥於任何劇場形式,也無人數多寡的限制。它是一種研習實作(workshop)的性(Frigerald, M. in Swortzell,1990.p.4),重點在於課堂內的即興演出,角色扮演與模仿,常被稱之為過程遊戲(Richer, M. and  Swortzell, N. 1992),所以一般教育戲劇常以戲劇發展的架構與程序為主軸。

目前已經到了21世紀,台灣政府從上世紀末致力於教育改革,期望提昇學生之素質及國家競爭力。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依據行政院核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鑑於學校教育之核心為課程與教材,也因此成為老師教學之根據,是以九年一貫課程之規劃與實施為首要。國民小學課程改革尤為要務,教育部在民國893月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將國中小課程分為語文、社會、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與科技、藝術與人文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希望讓國民中小學課程能順應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並適應時代變遷。

壹、教育戲劇的定義與概念

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DIE),是許多國家將之列於學校課程內作戲劇教學的統稱。隨著戲劇教育專家的推廣與研究,戲劇用於教學的方法很多,其中以DIE的戲劇教學及戲劇作為媒介用於其他科目的教學,最為廣泛的應用。DIE是教師在課堂內能自由靈活運用強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它是運用戲劇與劇場之技巧,讓參與者在指導者有計畫與架構下,發揮想像,表達思想,在實作過程中,以建構式的教學模式進行學習。其功能可以促進學習者在個人行為、想像、語言、思考、合群、心裡、意志等方面的表現。

基本上教育戲劇部以演出為取向,而是由教師在課程內容與學生互動的教學,來達到教育之目的。在世界許多國家中,目前教育戲劇已成為中小學教師應用在戲劇、語言、社會、歷史與統整課程教學之主流。

 將戲劇作為教學一種教學法的運動是起源於法國教育思想家,吉安─賈奎斯.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兩個教育理念「由實作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與「戲劇的實作學習」(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美國教育思想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 1857-1952)的主張實作學習理論,便引用戲劇性的方法,作了部分的教學實驗。杜威在《藝術之體驗》(Art as Exper-ience, 1934)書中指出:

教育全部活力的主要泉源是在於本能,及兒童衝動的態度與活動,

而不在於外在素材的表現與運用。因此,不論是透過他人的理念

或是透過感知,以及這些按著無以計數的兒童自發性活動,如:

裝扮(play)、遊戲(games)、盡力模擬(mimic efforts)………

都能被教育所運用;這些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

 

這個概念於1896年,首先在杜威任教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一所實驗室學校(Laboratory School),展開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與學習歷程進行實驗。

 

貳、教育戲劇的定義與概念

目前由戲劇教學專家們在理論上依據戲劇與劇場藝術,及相關之教育、心理、社會、文化人類學之教學原理,按學習認知能力提出了各階段學習的目標。一九一九年,庫克(Caldwell Cook)在《遊戲方法》(The Play Way)一書中認為的「遊戲」階段,是基於三項基本原則:

1.      熟練與學習不是來自於閱讀與聆聽(reading and listening),而是來自於「行動」(action)、「實作」(doing)與「經驗」(experience)。

2.      好的作品很少是來自「逼迫與壓力的運用」(compulsion and forced application),卻往往是「自發性努力」(spontaneouseffort)與「自由意志」(free interest)的成果。

3.      早期的自然學習法就是「遊戲」(play)。

     庫克所稱之「遊戲」,在兒童戲劇性的語彙就是指戲劇扮演。隨著理論發展的成熟與多元化,真正在學制和學習上的階段學習理論是始於一九三○年瓦德(Winifred Ward)出版了《創作性戲劇技術》一書後,戲劇教學活動便將「遊戲」稱之為“Creative Dramatics”(創作性戲劇技術)。瓦德創作性戲劇技術的活動包刮下列四大項目:

一、                戲劇性扮演(dramatic play):兒童在想像的戲劇中,表現出熟悉的經驗並以衍生出新的戲劇。

二、                故事戲劇化(story dramatization):由教師引導,根據一個故事,不論是現有的、文學的、歷史的或其他來源的故事,創造出一個即興的戲劇(improvised play)

三、                以創作性之扮演,推展到正式的戲劇:在藝術與技術課程內由學生蒐尋所選擇故事的相關背景及資料,設計並製作簡單的佈景與道具。發展成一齣戲劇,以便在學校演出。

四、                運用創作性戲劇技術於正式的演出:

(一)        當兒童聽過劇本的朗讀後,自設配樂與人物,以自發性的對話扮演一場短劇(short scenes)

(二)        將正式的戲劇場景,暫時改變成即興表演,以避免背台詞下的表演。

(三)        以即興式的對話發展成群眾的戲劇場景。

九年一貫課程遂於90學年度開始實施。經「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實施,民國92 年又公佈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現今九年一貫教育的實施即是對於傳統的教學方式做了重新的調整,而其所注重的培養學童適應來生活的基本能力,讓學生將知識轉化並應用至日常生活中,因此以『創作性戲劇』教學法融入課程的技巧,可說是一新的嘗試與創舉。

 

肆、名詞解釋

一、創作性戲劇Creative Drama

      依據美國兒童戲劇協會(The Childrens Theat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 CTAA  ,在 1977 年定義為:「創作性戲劇是一種即非正式展且以過程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在其,參與者在領導者引導去想實作並反映出人們的經儘管創作性戲劇在傳統上一直被認為與兒童及少年有關,其程序卻適用於所有的年齡層。

十七、八世紀瑞士的教育家斐斯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因反對歐洲當時呆板的抄寫與背誦填鴨教育法,而提出;教育在於塑造<>的概念。稱為「具體課業」,可惜並未受到當時歐洲社會的肯定。一直到十九世紀末,美國紐約的一所師範學院校長邵爾登(Edward  Sheldon)使用,後來經杜威(Hohn Dewey1859-1952和帕克(Francis Parker)二位教育家倡導之下影響深遠。目前歐美學校幾乎完全運用這個理念在教育學生。

而在1930年美國戲劇教育學      溫妮弗列       (Winifred Ward)出版創作性戲劇,介紹了創作性戲劇的特色和使用的方式。因此「創作性戲劇這名稱,可以說是由她率先使用、奠定基礎的。

二、九年一貫

       台灣在二十世紀末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與世界各國之教改脈動,政府提出了教育改革,期以整體提升國民之素質及國家競爭力,以符合國家發展的需求。

       盱衡當時世界發展情勢,國與國的界線逐漸模糊,國際社會、地球村的概念已然成形。因而國內必須積極進行教育改革,以激發個人潛能、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由於課程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故須不斷檢討改進,方能創造更優質的學校文化與教育成果,促進國家發展。
      
再者;當時社會各界對學校教育改革的期許頗為殷切,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有關促進中小學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改革課程與教學、提早學習英語、協助學生具有基本學力等建議,適為民意的反映,故在國民教育的改革行動中,必須進行新觀念的課程改革,以滿足社會期待。
     
因此;現行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分別於八十二年及八十三年修正頒布,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於民國九十年實施。

三、健康與體育領域

教育部有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七大領域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規範。

 

伍、國小創作性戲劇教學實務經驗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講求循環的歷本研究藉由分析學生經討論議題、健康與體育領域之目標、內涵能力、創作性戲劇之教學策略等,設計合適之課程設計,透過蒐集並分析教學活動課程實施後的資料,在                進行課程評鑑與檢

一、設計來源

本教案之設計,乃參考翰林版健康與體育第四冊第五單元,及配合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期望學生能獲得最大的收穫。

()課程架構

()主題概說

在〝身體是什麼構成的?〞這個單元裡,主要以認識自己的身體構造為主軸,共設計四節課。在影片欣賞單元,選用「翻滾吧男孩」,讓學生了解體操選手是如何練習及付出,設計學習單請學生寫下喜歡的選手?為什麼?自拍一張相關自創肢體動作黏貼。

在第一小單元「皮膚」中,皮膚最外面是一層排列得很緊密的細胞,在身體表面形成一道屏障,可以防止灰塵和細菌侵入人體。此外,它還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身體的溫度太高時,皮膚會流汗;汗水蒸發時會帶走熱量,體溫就會下降了,進而讓學生認識保護身體的皮膚還有哪些?第二小單元「血液循環」,是身體裡的運輸小快遞,負責運送所有細胞必須物質到身體各處,讓學生主動探索,身體的運輸工具還有哪些。

     第三小單元「人體的骨架」之主要內容為認識人體骨骼種類,及討論促進骨骼生長的方法,講解平日應如何落實促進骨骼成長的生活習慣,閱讀課文內容,了解骨骼生長就是身高的成長,發表有關促進骨骼生長的方法。第四小單元「肌肉的運用」則是要知道活動力量的來源,介紹肌肉功能與討論可強健肌肉的方法。教學評量中,讓學生可以自我評量在日常生活中,骨骼和肌肉的保健習慣。

     最後,發展活動單元「變身活動」則是要引導出自我身體的認知以及肢體潛能開發,讓學生可以運用肢體發展能力做出適當的身體活動,培養控制能力、想像力、互助合作的精神。

 

                         長方形

 

 正方形                      千手觀音

                   

 

陸、結語

       教育戲劇在世界許多國家早已成為一門「顯學」,而目前在國內已成為中小學教師應用在戲劇、語言、社會、歷史與統整課程教學之主流。

       研究者希望將教育戲劇之創作性戲劇教學法應用國民中小學的健康與體育領域。期望能在未來能分享給更多的老師,讓學校的各項專業領域與九年一貫能密切的結合。

 

柒、參考文獻

1、張曉華著(93),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2張曉華著(民88),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3、張曉華文章「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

4、黎淑慧(2004)創作性戲劇應用於國民小學國語文課程進行角色扮演教學活動---以中山國小四年級為例論文

5、教育部(民92)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6、兒童小百科 風車書版集團出版

7Dewey1934in Courtnety1989p.21

8Courtney1989p.21

9Courtney1989p.27

10Ward1961p.132-158

11Viola1956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