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Mail,MSN,IM,Facebook,Skype網路人際關係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黃政閎
從E-mail開始談起
在印象之中E-mail和網路聊天室是差不多時間興起的,數年之前奇摩聊天室可能是很多人的共同記憶,而E-mail的設定與收發則是電腦應用的最基本課程,在網路連線還不普及的時候,人們不會有一開電腦就連上線的想法,網路是一種工具,有需要才會連上線,也因為是中央網絡的緣故,會有一個主機作為其他電腦的聯絡中介站。
E-mail的歷史(http://zh.wikipedia.org/zh-hant/电子邮件)
第一封電子郵件內容
歷史上第一封E-mail確切的發出時間、地點、人物有所爭議。
1.《互聯網周刊》報道為:「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2.1971年由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Tomlinson測試軟件(SNDMSG)時發出的,並且首次使用「@」作為地址間隔標示。
什麼是 E-Mail(http://infotrip.ncl.edu.tw/www/plugin.html)
E-Mail 是 Electronic
Mail 的縮寫,中文叫做「電子郵件」。顧名思義,就是經由電子通訊技術,達到傳遞信件的目的。這裡所謂的「信件」,內容可以是純文字,也可以是各種格式的檔案,就好像我們在郵寄包裹時,可以寄各式各樣物品一樣。經由 E-Mail 的協助,遠隔重洋的友人,可以在彈指間互相交換訊息,不必曠日廢時的等待郵務往返,節省許多寶貴時間。在一切講求效率的今天,E-Mail 無疑是革命性的新世代通訊工具。
在 Internet 的世界中電子郵件伺服器就如同真實世界中的郵局
真實世界 |
E-Mail 對應關係 |
郵局 |
郵件伺服器(Mail Server) |
向郵局申請一個郵政信箱(含信箱號碼和鑰匙) |
向 ISP 申請一個電子信箱— E-Mail帳號(含使用者名稱和密碼) |
信箱地址(第xx號郵政信箱) |
E-Mail地址 (username@mail_server) |
SMTP 與寄信過程
真實世界 |
E-Mail對應動作 |
拿出紙筆 |
啟動「E-Mail程式」的寫信功能 |
寫入書信內容 |
輸入電子信件資料(編輯文字) |
裝入信封,寫上收信人姓名地址 |
輸入收件人的 E-Mail 地址 |
寄信人將信交付發信郵局(投入郵筒) |
連上網路,利用「E-Mail程式」的寄信功能將信件傳遞至寄信伺服器(SMTP Server) |
發信郵局將信轉寄至收信郵局 |
發信端的寄信伺服器透過網路將信件傳送到收信端的收信伺服器 |
收信郵局將信件投入收信人的信箱中 |
收信端的收信伺服器將信件儲存在收件人的電子信箱中 |
POP3 與收信過程
真實世界 |
E-Mail對應動作 |
到郵政信箱查看是否有新進信件 |
在個人電腦上啟動 E-Mail 程式,利用取信功能連接至收信伺服器(POP3 Server)察看電子信箱中是否有新進的電子郵件 |
拿出鑰匙打開信箱 |
輸入密碼進入電子信箱 |
有信則取回至家中 |
有信則取回至自己的電腦中 |
拆閱信件 |
瀏覽檔案內容 |
電子郵件作為人際關係的維繫工具
在沈寶仁、黃鐘毅《五步驟讓電子郵件成為人脈養成工具》(http://pcuser.pixnet.net/blog/post/25865723)
一文中指出電子郵件有管理人脈和行銷的有效性:
1. 方法簡單快速
2. 最少成本持續曝光
也提到一些需注意的事項:
1.用Email讓客戶獲得你的專業與現況
2.內容對他人有幫助,避免成為垃圾信
3.讓你的電子郵件更加個人化
4.記得使用密件副本與回條功能
5.為你的聯絡人做好分類
Email可以作為文章分享的管道,和其他的網路通訊方式相比是比較被動的,所需要告知的訊息集中寄到信箱,使用者只需要打開信箱做瀏覽確認的動作,而不用到各個訊息提供者的所在地收集訊息,能夠附加各類型的檔案存在伺服器而不需要對方同時上線,也是被廣泛用於工作、師生聯絡的原因。
在資訊圖書館的所做的資訊之旅網頁中將網路聊天的途徑(http://infotrip.ncl.edu.tw/method/bbs.html),概分為三大途徑:
1.文字模式
就是透過鍵盤和螢幕,以打字的方式聊天這是最傳統,也是目前最多人使用的方式,較具代表性的為:
BBS 線上聊天選單
WWW 聊天網頁
IRC 多人交談系統
IRC 是 Internet Relay Chat 的縮寫,通常翻譯成「多人線上即時交談系統」,是 Internet 上唯一以「交談」、「聊天」為主要服務的系統。要進入 IRC 系統,必須先準備一套 IRC Client 程式,然後連上 IRC Server。在 Internet Explorer 家族中,有一個叫做 Microsoft Chat 的傢夥,就是一個不錯的 IRC Client 程式。
2.語音模式
利用麥克風和喇叭,直接對談。較具代表性的為:
Netmeeting 網路會議
Netscape 會議室
I-Phone 網路電話
Skype網路電話
3.視訊模式
利用數位攝影機、麥克風和喇叭,不但可以直接對談,還可以看到對方。
然而BBS的主要介面和功能並不是線上聊天室,而是佈告欄系統,以下是批踢踢實業坊網站對BBS的介紹:
BBS是什麼?(http://www.ptt.cc/index.bbs.html)
電子佈告欄系統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最初的設計是與一般的佈告欄一樣,提供讀者查詢各項資訊;而與一般傳統的論壇不一樣的是,在電子佈告欄上面溝通是雙向的,每個人都可以是讀者,也都可以是主筆;加上現今網路是相當便宜容易取得,並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電子佈告欄上的作家可以分散各國,可以從小孩到老年人,每個人都可以發表以及回覆自己的看法,正因此,在 BBS 上的資訊,總是最新並且開放,不會有一言堂的情況發生。(筆者註:bbs的註冊資格是可以受站務權力所限定的)
為了可以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討論話題, BBS 按照不同主題分成不同的「看板」,若該主題仍然太過廣泛,則再按照細類分成許多不同看板後,再將這些看板集合起來放置與一個「群組」底下,以方便找尋。例如,關於偶像影星方面的資訊,皆放在「視聽劇場」裡,底下再按照區域型態分成台灣、中港、日本,在台灣偶像裡面,又再細分成男、女、團體群組,其下才是各個偶像的看板。
有趣的是, BBS 使用的是純文字的介面,所有的功能,都只需要透過鍵盤,不需要將手從鍵盤上移開去動滑鼠,就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由於 web 介面的盛行,若干 BBS 提出各種不同的方式,將原來純文字的 BBS與 web 介面進行整合。不過仍有相當多的使用者覺得直接使用純文字模式更為快速便捷。
BBS的其他使用(http://baike.baidu.com/view/66.htm)
如果需要私下的交流,也可以將想說的話直接發到某個人的電子信箱中(筆者註:bbs內的信箱只有純文字)
。如果想與正在使用的某個人聊天,可以啟動聊天程式加人閒談者的行列,雖然談話的雙方素不相識,卻可以親近地交談。
BBS的歷史(http://baike.baidu.com/view/66.htm)
BBS系統最初是為了給電腦愛好者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地方。70年代後期,電腦用戶數目很少且用戶之間相距很遠。因此,BBS系統(當時全世界一共不到一百個站點)提供了一個簡單方便的交流方式,用戶通過 BBS可以交換軟體和資訊。到了今天,BBS的用戶已經擴展到各行各業,除原先的電腦愛好者們外,商用BBS操作者、環境組織、宗教組織及其它利益團體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只要瀏覽一下世界各地的BBS系統,你就會發現它幾乎就像地方電視臺一樣,花樣非常多。
起初的BBS系統是報文處理系統。系統的唯一目的是在用戶之間提供電子報文。隨著時間的推移,BBS系統的功能有了擴充,增加了檔共用功能。因此,目前的BBS用戶還可以相互之間交換各種檔。只需簡單地把檔置於BBS系統,其他用戶就可以極其方便地下載這些檔。
1978年在美國芝加哥開發出一套基於8080晶片的CBBS/Chicago(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Chicago),此乃最早的一套BBS系統。之後隨著蘋果機的問世,開發出基於蘋果機的Bulletin Board System和大眾資訊系統(People,s Message System)2種BBS系統。1981年IBM個人電腦誕生時,並沒有自己的BBS系統。直到1982年,Buss Lane 才用Basic語言為IBM個人電腦編寫了一個原型程式。其後經過幾番增修,終於在1983年通過Capital PC User Group(CPCUG)的Communication Special Interest Group會員的努力,改寫出了個人電腦系統的BBS。經Thomas Mach整理後,終於完成了個人電腦的第1版BBS系統——RBBS-PC。這套BBS系統的最大特色是其根源程式全部公開,有利於日後的修改和維護,因此後來在開發其他的BBS系統時都以此為框架,所以RBBS-PC贏得了BBS鼻祖的美稱。
但在當時,如何實現站與站之間的聯繫問題並未解決。1984年美國的Tom Jonning開發了一套具有電子功能的電子公告板程式FIDO。由於該軟體具有站際連線和自動互傳資訊的功能,所以站際間彼此可以在一個共同的預定時間傳送電子郵件,使得BBS網路化有了一線生機。
BBS發展至今,目前世界上業餘的BBS網路除了FidoNet(惠多網)以外,幾個較具知名度的還有EggNet、AlterNet和RBBS-Net等等。由於這些網路和FidoNet之間的資訊交流不成問題,這就實現了所謂的跨網。
BBS的特色(http://www.eroach.net/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16)
陳豐偉認為BBS有幾個特性:
一、開放性。以中山 BBS 為例,任何人皆可取一綽號註冊,再由中山轉上臺灣所有對外開放的 BBS,不必擔心你的言論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但有不妥言論如 fuck、三字經或人身攻擊時,BBS 站會有專人刪除。 )網路的維持費用由政府負擔,使用者只需負擔市內電話費。
二、廣泛的交流。歷史較久的 BBS
站,具有從政治、職棒、文學、愛情、跳蚤市場到電腦專業等近百個留言板。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幾個屬於自己的園地,也可以在這裡交換售物、尋人、活動的消息。例如筆者在交大校園板蒐集
BBS 和交大學生運動的關係, 一天內就收到十三封信,超過五萬字的資料。隨時提出問題,就有全台各地各領域的網友解答。
三、即時性。棒球比賽的「現場轉播」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地下電台抄台那天,全台的 BBS
站馬上出現「聽不到廣播」的消息。晚報還沒上市,正反兩面的意見已經在政治板上吵得火熱。
四、充足、多面向的討論。和電視、廣播不同的是,在 BBS 上不只迅速,還能做充足、多面向的討論。 例如 lady 板上常見男性觀點和女性主義交戰,兩岸交流板上可見大陸人嘲諷台獨思想的打油詩和台灣學生的反擊。誰在政治板上大聲說:「我支持陳水扁」,就會引來一陣對陳水扁的贊同和批評。在 BBS 上可以培養對不同意見的瞭解和接受能力。
台灣BBS的發展
相較於國外或者中國大陸,台灣BBS似乎是十分熱絡的,在國外討論的主要介面不是BBS,而是線上論壇,筆者認為台灣的BBS可能和學生社團的推廣有關,在過去幾乎每個大專院校都會有自己的BBS站台,雖然感覺台大批批踢站台十分熱絡(同時上線可達十幾萬人,十五萬一千是系統負載上限),但是可能相較於其它學校BBS的逐漸冷清,產生的集中化所導致,整體BBS的沒落一部分是沒有傳承之外(BBS的操作指令若有指導會比較好上手),應是和其他通訊科技的發展有關,例如:手機、網站和E-mail的普及、即時通的發展,但BBS雙向交流與多人討論的功能、純文字介面的連線速度都是其他通訊介面無法取代的優點。
即時通訊
回到之前聊天途徑的分類方式來看,即時通訊可以說是結合了文字、聲音和視訊的通訊軟體,以下介紹即時通訊的定義和特性並討論這樣的特性構成了怎麼樣的網路人際關係?
目前台灣的即時通訊主要是以MSN及YAHOO即時通為主,中國大陸則是用QQ
即時通訊(http://zh.wikipedia.org/wiki/即時通訊?variant=zh-tw)(Instant messaging,簡稱IM)是一個實時通訊系統,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路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訊交流。
即時通訊是一個終端連往即時通訊網路的服務。即時通訊不同於e-mail在於它的交談是即時的。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狀態資訊的特性──顯示聯絡人名單,聯絡人是否在線上與能否與聯絡人交談。
在早期的即時通訊程式中,使用者輸入的每一個字元都會即時顯示在雙方的螢幕,且每一個字元的刪除與修改都會即時的反應在螢幕上。這種模式比起使用e-mail更像是電話交談。在現在的即時通訊程式中,交談中的另一方通常只會在原生端按下送出鍵(Enter或是Ctrl+Enter)後才會看到訊息。
在網際網路上受歡迎的即時通訊服務包含了Windows Live Messenger、AOL Instant Messenger、skype、Yahoo! Messenger、.NET Messenger Service、Jabber、ICQ與QQ等。這些服務的許多想法都來源於歷史更久的線上聊天協定 -IRC。
起源
最早的即時通訊軟體是ICQ,ICQ是英文中I seek you的諧音,意思是我找你。四名以色列青年於1996年7月成立Mirabilis公司,並在11月份發布了最初的ICQ版本,在六個月內有85萬使用者註冊使用。
早期的ICQ很不穩定,儘管如此,還是受到大眾的歡迎,雅虎也推出Yahoo! pager,美國線上也將具有即時通訊功能的AOL包裝在Netscape Communicator,而後微軟更將Windows messenger內建於Microsoft Windows XP作業系統中。
騰訊公司推出的騰訊QQ也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即時訊息軟體。
特質與功能
特質 |
功能 |
1.多工作業 |
1.文字資訊交流 |
2.長短溝通 |
2.多媒體方式交流 |
3.媒介轉換迅速 |
3.語音 |
4.互動性 |
4.視訊 |
5.不受距離限制 |
5.傳送檔案 |
社會影響
早期的即時通訊是屬於Unix使用者的專利,隨著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即時通訊成為人與人溝通的另一條管道。
即時通訊在2003年後與WWW、e-mail共同成為網際網路使用的主流。
MSN(http://zh.wikipedia.org/zh-tw/Windows_Live_Messenger)
Windows Live Messenger(WLM)是微軟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8.0版本之前稱作MSN Messenger。符於Windows系統之中,是微軟線上服務Windows Live的一部分,Windows Live Messenger包括MSN Messenger的全部功能,並再加上新的連線和共享檔案方法,例如支援了MSN Messenger所不支援的離線訊息以及離線共享檔案。同時,微軟也從Windows Live OneCare中提取出一個防毒元件,專供Windows Live Messenger用於掃描接收到的檔案。
Windows Live Messenger是最多人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之一,現時的版本除了有基本的文字通訊之外還支援視訊會議、語音交談、多人會議、連線遊戲等等伸延功能,並且容許使用者在對話中插入它提供的圖示,也容許使用者自己添加更多圖示。自第6版起它更能使用者個性化,例如自訂表情符號、對話視窗的背景和主題、顯示圖片等。除此,還有一群軟體設計師為它製作第三方的附加軟體。
影響
Windows Live Messenger普遍之後,為人際傳播帶來很大的影響。主要是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尤其與國外聯繫之間,只須透過Windows Live Messenger的軟體即可溝通與交談,只要雙方或多方都在網路線上,馬上可以進行立即性的互動交談。此外,除了利用文字進行溝通,還可以透過視訊系統,馬上聽到聲音與看到影像。此類新科技的發展,還大量運用在商業溝通層面,許多跨國性的大企業也採用網路視訊會議進行溝通,節省了往返時間與花費。
Windows Live Messenger除了在人際傳播上打破傳統觀念,帶來現代人的便利性之外,另外也為人際傳播創造娛樂性。自從MSN Messenger 7.0版問世之後,其最大特色就是動畫圖像代替文字的溝通,也就是「表情符號」。許多字以動畫或圖像來代替之後,使用者之間廣為盛行,而後續MSN Messenger 7.5更將表情符號發揮最高娛樂性,連載的動畫式的表情符號為使用者們帶來更多樂趣,也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使用。
Skype(http://zh.wikipedia.org/zh-tw/Skype)
Skype(以國際音標標音為[skʌɪp],與英文 type 同韻),是支援語音通訊的即時通訊軟體,由KaZaA開發人員所研發,採用P2P(點對點技術)的技術與其他用戶連接,可以進行高清晰語音聊天,連線雙方網路順暢時,音質可能超過普通電話。
Skype軟體會在電腦上開啟一個網路連線埠來監聽其他Skype用戶的連線呼叫;當其他電腦能順利連線到這部電腦,Skype稱呼該用戶為Super node!Super Node 在該 P2P 環境中的角色,即為提供其他無法被連線的用戶的之間的中繼站,借用諸多Super Nodes的些許網路頻寬,協助其他的Skype使用者之間能夠順利的互相聯繫。這種行為,在P2P環境中,這算是相當常見的手法,也是點對點連線的精髓之一。Skype是第一個將此種做法運用到網路語音通話與即時訊息應用層面上。
特點
穿透防火牆
全球通用
傳大檔案
跨平台使用
多方通話
撥打傳統電話
傳遞內容避免被管理
通話加密,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傳遞能具高保密性
使用簡單方便
缺點
使用80Port穿透防火牆
通話加密,無法管理傳遞內容
資料竊取風險大
後門開啟
仍然無信號表及音量調節
非開源通訊協議及軟體威脅用戶隱私
客戶資金如果經180天未被使用則過期,很多客戶發現事實上很難從Skype得到退款。
不提供技術支援及客戶服務電話,針對其服務及收費的投訴相當多
即時通訊的應用與管理
政府部門使用skype做諮詢服務,雖然是少數但顯示skype有其便利性,內容如下:
skype諮詢服務:宜蘭縣政府地方稅務局http://www.iltb.gov.tw/onweb.jsp?webno=3333333146
Skype稅務諮詢服務
本局為提供更多元便捷的稅務諮詢管道,新增了skype即時通稅務諮詢服務,民眾只須安裝skype程式後,將本局的skype帳號加入聯絡人之一,即可輕鬆上線與本處做交流,歡迎多加利用。
而在企業方面則利用即時通訊機器人作行銷工具,(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231&f_ART_ID=206178)
即時通訊機器人是一個會自動回覆訊息的機器人,會做簡單的問答,製作者有設定對話的才會,不然會一問三不知,也會隨著企業的活動,傳送訊息小廣告給聯絡人,如統一超商Open小將。
但是即時通訊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如當通訊服務故障時,可能會影響工作。(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AdmMG&offset=360&MMContentNoID=12392)
管中祥提醒對新傳播科技的依賴,是我們操縱了新科技,還是受制於新科技呢?這也讓我們反思新通訊科技,雖然高度與生活結合,但我們要視為工具的運用而不是被其所受制。
企業對即時通訊也進行了管理(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6326)
,iThome在2005年8月也針對企業使用即時通訊做了調查,結果為完全開放、有條件開放、完全禁止各約占有3成,過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我們抽取出,這次同樣樣本的前60大企業的調查的結果發現,完全開放則為21.7%,完全禁止則為26.7%,企業在完全開放以及完全禁止的比率都減少了,企業在有條件開放的比例增高了,占有43.3%。
除了少數企業之外,多數對即時通訊是限制的態度,而政府部門也有對即時通訊進行管理,臺北縣政府的機關學校還設置了使用管理要點:
臺北縣政府所屬各機關學校即時通訊系統使用管理要點(http://163.20.3.33/board/200812100929051.pdf)
一、臺北縣政府(以下簡稱本府)為管理所屬各機關、學校(以下簡稱各
機關)即時通訊系統(Instant Messaging Systems)之使用,以降
低資訊安全風險及頻寬成本,特訂定本要點。
二、本要點管理機關為本府資訊中心(以下簡稱資訊中心)。
三、本要點所稱即時通訊系統,指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和特定對象以
語音、文字、影像或檔案進行互動溝通之軟體工具,包含Yahoo!
Messenger 、MSN Messenger 、AIM ( AOL ) American Online
Instant Messenger、ICQ(I Seek You)及其他目的及效果相近之
軟體。但不包括資訊中心統一建置功能相近之同類軟體。
四、各機關員工有使用即時通訊系統需求者,應敘明理由向所屬機關提
出申請,經首長或其授權代理人同意後,始得安裝及使用即時通訊
系統,並應移由資訊中心處理後續之權限設定及管制作業,其有變
更時,亦同;各機關義工、志工及其他業務相關人員,於本府網路
範圍內有使用即時通訊系統需求者,亦得比照辦理。
五、各機關同意所屬員工使用即時通訊系統者,應負管理、督導責任。
六、本府網路內使用即時通訊系統,應避免作為私人用途,並嚴禁討論
及傳輸機密及敏感性資料。
各機關發現所屬員工有前項情形,應予勸阻。經勸阻無效者,得通
知資訊中心取消權限設定。
七、資訊中心於監測即時通訊系統使用異常或有危害資訊安全之虞時,
得逕行暫停管制,並於機關提出說明或危害情況解除後,恢復正常
連線。
八、使用者發現即時通訊系統自行傳送資料,或傳送出之資料與輸入時
之資料不一致等其他異常現象時,應即停止使用,並通知資訊中心
處理。
九、使用者發現不明人士要求加入其個人通訊錄時,應予拒絕;如他人
傳送訊息內容與平時明顯異常有冒用之嫌,或已知該帳號被盜用
時,應立即封鎖該帳號。
十、各機關員工使用即時通訊系統,如經資訊中心發現任何違反本要點
或危害資訊安全之行為或意圖時,得立即取消其使用權限,情節重
大者,並得移請有關機關處理。
而隨著即時通訊的發展,也出現了即時通訊整合軟體,如Pidgin和Digsby,以下為簡介:
Pidgin(http://pop.so-more.com/pidgin/)
Pidgin是一款功能強大支援多個協定的開源即時通訊軟體,有了它,你就能夠極其方便的在聯絡人清單中同時與使用MSN、Yahoo!即時通、QQ、ICQ、Gtalk等各種即時通訊軟體的好友開聊,再也不必同時安裝和開啟多套即時通訊軟體了。
Pidgin以前是叫GAIM,這是一個大名鼎鼎的即時通訊軟體,經過不斷的改良與更新,現在Pidgin擁有了更便利的操作和更強大的功能,使用者不僅可以用它來聊天傳訊,還能方便地收發檔案。此外,Pidgin即時通訊軟體基於GTK+,並以GPL 許可協定發行,支援多平臺、多語言、多服務、多插件。
Digsby (http://briian.com/?p=5342)
這個Digsby要稱作IM界的「大食客」實在很有資格,除了常見的MSN Messenger、Yahoo!即時通與Google Talk之外,digsby還支援最近很熱門的AIM、以及已經被台灣網友遺忘的ICQ跟Jabber通訊協定。重點是他還支援了Email來信通知與其他「Social Network」社會化網路服務的通知與更新功能,還真的是吃通海的啊!
除了通吃常見的IM軟體,還把美國一堆超火紅的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服務的訊息更新功能都包進去了,只要你的Facebook或Twitter有新訊息,他會立刻通知你。而且他還一次推出Windows、Mac與Linux等3種系統的相對應軟體版本,除此之外還有網頁、BLOG專用的Widgets聊天面板,野心也真夠大的。
即時通訊整合軟體提供了以一個軟體開啟不同即時服務帳號的功能,甚至包括電子信箱與線上社群網站。
Facebook http://zh.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Facebook是一個社交網路服務網站。於2004年2月4日上線。
Facebook的創辦人是Mark Zuckerberg,他是哈佛大學的學生,之前畢業於Ardsley高中。最初,網站的註冊僅限於哈佛學院的學生。在隨後的兩個月內,註冊擴展至波士頓地區的其他高校(如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史丹福大學、紐約大學、西北大學和所有的長春藤名校。第二年,很多其他學校也被邀請加入進來。最終,在全球範圍內有一個大學後綴電子郵箱的人(如.edu, .ac.uk等)都可以註冊。之後,在Facebook中也可以建立起高中和公司的社會化網路。而從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戶輸入有效電子郵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齡段,即可加入。用戶可以選擇加入一個或以上網路,例如中學的、公司的、或地區的。
就筆者的經驗來說,開始收到Facebook的好友邀請通知,大概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而在這個暑假像突然間的Facebook火紅的起來,結合hotmail聯絡人的交友邀請是一個特色,但這是許多交友社群網站都有的功能,以網絡、點連結數為概念的找尋好友功能是其他網站沒有的,而現在和兩年前的明顯差異為:之前只有英文介面、小遊戲的推出,小遊戲不同於其他網站的做法一開始是免費的,到兩三個月後才開始有付費機制,更有新聞以小遊戲為標題(Facebook 以小遊戲找回失散的朋友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231&f_ART_ID=196921)
,也許小遊戲不是Facebook成功的原因,但對擴展的速度有一定的影響。
另一個不同於其它網站的概念是Facebook創辦人佐克伯(Mark Zuckerburg)再三強調的網站精神:Facebook不是網路交友工具,而是讓真實的人際關係延展到網路上。Facebook的長處在於從網海中,找到現實生活中本來就認識的人。
這也意味著對網路的概念想像從陌生的、未知的轉變(或許說是被創造出來的條件適切)到真實世界的關係,網路是人際關係延伸,或者可以說把現實的關係網移到網路這個平台上。
結語─網路人際關係的虛擬與真實
本文僅從E-mail、BBS、即時通訊與Facebook來探究網路人際關係,但此一定無法涵蓋所有的網路人際關係,如線上遊戲,而線上遊戲也有遊戲中的規則,本文所要說明的是通訊方式所給予的特性(框架),也決定了網路人際關係的特性,如果要拿來和真實世界做對照,會有以下的配對:E-mail─郵件、聊天室─陌生社交情境、BBS─報紙論壇或留言板、即時通訊─雙向互動、Skype─電話、Facebook─各種通訊方式整合、人際網絡連結的圖象化
如果做一下次序上的安排,其實某種程度上也與網路傳播的發展相關,從無規範的網路相遇到模擬真實世界的規則,不過若不是網路品質的改善與科技的進步,即使有模擬真實世界的概念想法,也難以實現。最後要說明的是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的根本上差別,透過網路而造成不在場的互動、兩地時空的消失,網路可以忽略時空的交換許多物件如文字、聲音、影像,但卻終究不是真實可以觸碰得到的東西。
後記
在台灣有另一個社群網站「地圖日記」,是以地點的概念去紀錄日記與事件,使用者可以透過地點尋找另一個使用者,也可以發現有誰曾經和自己在同一個地點附近,但是地圖日記並不算是一個熱門的社群網站,以地點做為網路上連結邏輯是另一個方式,那麼也不免發現到在網路上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聯繫來創造特色社群網站,人─地─人、人─事─人、人─時─人還有就是人─人─人了,不過如果地圖日記可以做到全球地圖說不定會更有發展性。
課堂上老師強調網路人際關係的關注,應該在各種通訊方式所形成場域的發展,它和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的差別和影響為何?老師也提出了三個思考的方向:
一、同步/非同步。例如:通訊介面的差異?有何特性?
二、認識/陌生人。網路上的關係網絡和真實世界的差別?
三、強化/取代/擴大。網路人際關係是真實人際關係的關聯性?
參考網站
資訊之旅>網林祕笈>bbs http://infotrip.ncl.edu.tw/method/bbs.html
批踢踢實業坊(web版) http://www.ptt.cc/index.bbs.html
百度百科-bbs http://baike.baidu.com/view/66.htm
陳豐偉的Xoops愛玩站《知識份子的地下電台---BBS》 http://www.eroach.net/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16
維基百科-即時通訊
http://zh.wikipedia.org/wiki/即時通訊?variant=zh-tw
管中祥《即時通訊掛點等於工作癱瘓?》廣告Adm雜誌
[Digsby]支援MSN、Yahoo即時通、Twiter、Facebook…多合一的即時通訊軟體
Pidgin——支援多個聊天軟體和帳戶同時登錄的即時通訊軟體http://pop.so-more.com/pidgin/
林怡晨《企業使用即時通訊,一年來走向積極管理》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6326
羅之盈2009/08/21《即時通訊機器人 最立即有效的行銷工具》數位時代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231&f_ART_ID=206178
張艾咪2009/06/18Facebook 以小遊戲找回失散的朋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231&f_ART_ID=196921
臺北縣政府所屬各機關學校即時通訊系統使用管理要點http://163.20.3.33/board/200812100929051.pdf
資訊之旅>進入www世界>電子郵件 http://infotrip.ncl.edu.tw/www/plugin.html
維基百科-電子郵件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电子邮件
《五步驟讓電子郵件成為人脈養成工具 http://pcuser.pixnet.net/blog/post/25865723
維基百科-Windows Live Messenger http://zh.wikipedia.org/zh-tw/Windows_Live_Messenger
維基百科-Skype http://zh.wikipedia.org/zh-tw/Skype
維基百科-Facebook http://zh.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徐子婷
人際關係在網路上似乎很容易就建立起來,而且也為我們省去不少的麻煩,我們可以在與他人聊天時同時在電腦前做自己的事,這是人面對面時不太可能做的事,或是有些人生性害羞,可以藉由網路上虛擬的角色為自己建立信心,甚至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
但是,網路上的人際關係常常也是令人無法掌握的,這幾天看電視,無意中轉到一台談話性的綜藝節目,許多女藝人在節目中談論男朋友心虛的行為,其中有個女藝人說,之前她有個朋友在情人節的時候接到男朋友的來電,說因為女生在台南,男生在台北,距離有點遠,所以希望今年的情人節就不要一起過了,在找個時間見面就好,可是這個女生有天在瀏覽無名小站的精選相簿的時候,發現了男朋友的照片,所以好奇的點進去看,沒想到看到的是情人節當天他男朋友與另一個女生一起過節的照片,除了照片也連結到女生的無名,證實了男朋友劈腿的事實。
先不論男生劈腿的對錯,而是這樣的交友、分享的空間變成是沒有秘密的,只要有一些關鍵字就可以輕易搜尋到你想知道的東西,甚至搜尋人名或是常用的帳號也可以從網頁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在觀察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是被觀察的對象。
網路使用者學生佔大多數,而有些學者專家特別將青少年的網路交友看成重要的課題,例如:如何提醒學生不要沉溺在網路中,或如何面對學生網路交友的問題等。在我看來,每個世代有不同的問題,只是我們處於網路普及的時代,所以認為網路遊戲、網路交友很平常的,對其他人說人際關係的改變是重大的改變,因此會特別的重視或是放大這個問題。
參考網站:
http://web.tiec.tp.edu.tw/otiec/teacherland/catalog/upload_file/15615.pdf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江盛維
在現代資訊爆炸的時代,網際網路似乎已經成為人人必須會使用的一項重要工具,不會使用網路的人也似乎會和這個世界脫節,不可否認的,網際網路確實帶給人們在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便利,人們可以在網路的世界中與人交談,而且透過網路的連結,可以更進一步的認識許多你未曾謀面的人,像是facebook等等。
這似乎也成為了社會上的一種熱潮,從網路中去認識新的朋友可以不用碰面,直接從網路上連線就可以輕鬆對談,不用顧慮面對面聊天所該注意的禮節,也不用害怕第一次見會會有沒話聊得尷尬場面,而是可以透過網路,把人們帶到一種可以暢所欲言的情境中,即使一時沒話聊也不擔心冷場,但這樣的網路交友模式,似乎衍生出一些人只能夠在網路的世界中與人交談,等到需要面對真人交談時卻是呆若木雞,這樣的現象不禁開始讓人擔憂,是否在未來的日子裡,人們只能藉由網路來溝通,卻喪失了與人對談的能力,喪失了面對面談話所擁有的表情與肢體動作,讓溝通變成只是一成不變的文字而沒有了生動的語氣呢?讓冰冷的螢幕取代了人們的互動嗎?這是值得人們深省的問題。
推薦的網站: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4&f_SUB_ID=2922&f_ART_ID=212903
最近facebook的快速崛起,是否讓人們的互動更往網際網路上面發展?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陳賢隆
網路時代的來臨,傳統資訊的傳遞方式從書信、電話到目前的電子郵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網路而更容易接觸,即使不用面對面也可以相互溝通,網路發展至今,已經讓人幾乎離不開它,甚至沉迷於此。
然而在網路上,人們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網路人際關係,透過BBS、MSN、即時通等等的通訊軟體,來相互聯繫溝通,透過這類平台,人可以不同的地點,但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個網路空間來取得聯繫,不只可以一對一,甚至可以一對多,例如MSN,你的好友可能不只一個,而是好幾個群組,同一時間聊天的對象也可能不只一個,而是一次同一時間跟很多人聊天,這一類通訊軟體為使用者提供一些個人的隱私,但有一些網路平台卻無法有效的隱藏個人隱私,例如部落格、無名小站等的在這類屬於自己的網路平台上,人們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想說的話,也可以讓不同的人來瀏覽,一個人的心情可以藉由這類的網路平台,讓很多人知道,甚至是分享,但卻沒辦法讓別人看到自己不想分享的文章,雖然可以隱藏但是卻可以破解,個人的隱私似乎無法保留。
網路所帶來的新的人際關係,的確比以往還要更便利更快速,只要會善用網路,個人的人際關係不再侷限幾個特定區域,而是大範圍的或是國際的,但網路交友帶來了這些好處,但也暗藏許多危險,因為網路上的人都不需要面對面,所以根本無法知道對方是什麼人,再者,網路上的匿名也無法確定一個名稱是一個人在用,還是多個人用同一個名稱,容易造成混淆,因此引發了許多的犯罪事件,所以在利用網路來建立人際關係時,也要多注意一些網路的不真實性與危險。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張麗繐
電腦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讓人足不出戶也能知天下事,並能完成很多事,這造就了許多所謂的宅男和宅女,而這些宅男、宅女一般是指常在家裡不出門、愛打線上遊戲、或是沒女朋友、穿著不修邊幅、講話遲鈍的男女,因為家中只要有一部能上網的電腦,利用網際網路就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感覺上是擴展了人際關係,但實際上卻是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疏離,而且它會讓我們忽略了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變得孤立且封閉。
另外,網路的匿名性,也可能讓彼此之間的溝通只停留在虛幻的層面,因此也常讓一些有心人士可藉此運用文字的美化,來達成其居心叵測的目的,然而網際網路也常讓人沉迷於其中,特別是所謂的線上遊戲,為此,坊間也流行所謂的網咖,無所事事的人常流連其中,並且成為社會的亂源之ㄧ,因此,我覺得網際網路雖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可釋放部份內心的壓力並可獲得認同,但其中卻也危機四伏,因此身為網路E世代的我們不可不慎啊!
參考網站:http://ericwang750222.pixnet.net/blog/post/18474071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林醇檍
當我回顧著課程表BBS、E-mail、MSN、
IM、Facebook、Skype網路人際關係~這個下週報告的重點時,首先讓我想到的是這裡面的分類,我們可以將這些甚至是其他網路人際關係的溝通方式大致分成兩類,分別是具有匿名性以及不具有匿名性,這項分類另外加上溝通議題對於雙方的重要性,也就成為了推動上述這些網路人際關係軟體發展的動力。
溝通,必定是來自雙方的互動才叫做溝通,無論是聊天,分享檔案,所以我將他粗略的分為雙方彼此認識,以及彼此不認識兩種,依據這樣的分類原則E-mail、MSN、Skype、Facebook
這裡頭雙方要能夠溝通必須要雙方同意成為朋友,也因此雙方彼此是認識的,儘管藉由某些電子代號、暱稱,然而對於雙方的真實生活中,他並不具有匿名性,可以將你隱藏起來不曝光,而我們很少會與我們不認識的人主動接觸並成為朋友,除非有某些特定的目的,所以當人們追求某些特定目的,無論是好玩好奇,單純想聊天,分享檔案資訊等等,而與網路上某些不認識的人發展了人際關係,可能是藉由聊天室,BBS,在這當中不僅是具有匿名性而已,更是藉由這種匿名性加速推動了彼此之間溝通的發展,而發展產生的需求也間接帶動了網路人際關係軟體的演化。
當然有些人會說MSN、Skype、facebook也有許多人是原本不知道是誰,是加了朋友聊天後才認識的,有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從這些網路溝通軟體的的歷史演進去解釋,歷史演進通常也包含著人類需求,從最早的E-mail開始是私人的,朋友彼此之間不具有匿名性,除非使用帳號產生器才能大量向不認識的人發送E-mail,接著是BBS,以及聊天室的興起,在這當中借由匿名性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人們可以在網路上大方向人訴苦聊天,可以展現平時被壓抑的人格的隱性特質,這些分享除非刻意藉由侵犯他人隱私方能獲取這個人的個人資料,否則是具有匿名性的,在這個從E-mail到BBS討論區的轉變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並不排斥這樣轉變,所以在之後的MSN不僅保有個人的隱私(使用者握有加入和刪除聯絡人的同意權)也讓我們能夠與不認識的人相連結(藉由公開發布自己的帳號),乃至於之後擴增的群組聊天室討論功能也都是以此為延伸。
Skype和Facebook也是相同的原理,只是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能夠存活下來,各軟體之間所強調的主軸不同罷了,Skype主打會議視訊和網路電話,Facebook則是藉由上班族和學生對於電腦網路的可及性,以心理測驗和線上開啟關閉快速的Flash小遊戲來提高自己的市場佔有率,我們可以觀察到無論軟體如何演變,沒有一個捨棄了聊天室的功能。
參考網站http://cai.cis.scu.edu.tw/C21/ch11/file/11-2.pdf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鄭憲聰
網路的普及化已經不同於十年前的台灣社會,十年前的台灣社會手機不發達,一旦出門了除非自己想要聯絡他人,否則都是隱身的狀態。但是十年後得社會發生了大轉變,不只有在手機的發達上,就連網路也變成最熱門的溝通工具。尤其是IM軟體的發明,讓人們不需要依靠手機或電話便可以互通往來。曾經我想過一個念頭,網路的匿名性大大地增加了人們對於往外溝通時的勇氣以及自信,這是不是和面具的概念相符合呢?又像老師所說得,網路社會已經勢在必行那麼人與人的溝通是不是應該要重新檢討,或許在網路上面展現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這樣一來便可以挑戰高夫曼對於人類行為的文化研究理論,究竟什麼是前台什麼是後台,如果在網路上展現出來的概念是一種可以真正表達自我的場域,那麼所謂的後台可能會在網路上展現,而不是在人類社會中的隱匿面。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許禓庭
話說,一談到網路人際關係的議題,這真是非常弔詭的人類有機體社群的資訊化學效應。從我的主觀感受而論之,若排除駭客的干擾,一般的網路平台使用者(user)享有絕對的主導權,在我認知中其可概略性的略分為二:
(一)資訊的建構與主導:包括使用平台類型選擇權、資訊分享的最大與最小程度、網路人際網絡之蜘蛛網建構,甚或網路議題區的設立..等。
(二)資訊的隔離與解組:例如網路平台所建立的封鎖、隱藏與刪除系統、平台類型的「跳槽」現象..。
從上述二點,可得到一個直覺性的初級結論,意即就目前的網路平台的系統選擇,資訊使用者多半能瞭解該網路平台所提供的功能,並運用其照個人意識的走向而加以運用,進而提供個體進行社會關係塑造的彈性與廣度,加深世界視野觀點(world view)的訓練。
依上述,回歸人性(或者社會人、世界人)的層面進而初探資訊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可以發現除了提供生活上的便利,「網路記者」的角色扮演正逐漸崛起,比起傳統記者需要扛著沈重的機器四處奔波,才有辦法取得資訊,現代人直接藉由科技練就了資訊領域的「一指神功」。
東方不敗需切宮才能練功,我們只要伸伸食指,不費吹非之力就能練「神功」。這根神奇的食指不只可以挖自己的鼻孔,還可以挖別人的鼻孔,大家還記得哈利波特第一集鄧不利多深思熟慮的伸進怪異口味豆盒中嗎?最後他吃到了鼻屎口味的豆子…
回歸人性,還是自己的鼻孔自己挖比較有安全感吧!這就是一種矛盾的弔詭人際現象。我們周圍常發生挖到別人鼻孔而產生衝突的情形,因為我們已經越界了,而別人還沒授權呢!
「在發明一種毒藥前,必須先有解藥」,網路資訊帶給人類文明的衝擊究竟是哪一種藥,似乎難以界定,這也是弔詭的地方。或多或少,好奇心的確幫助人類在生活上創造奇蹟,網路交流的平台也很稱職的把距離感從地球上消除,但是網路畢竟是一種靜態交流,就連視訊也是隔著一層電腦,許多生活的方便性慢慢變質,例如人際之間的冷漠、只使用簡語、資訊恐懼,甚或人際情感會因平台的多樣性而解組、影響健康、過度在意他人資訊等,這些變化的好壞,繫於資訊使用者的觀感,我想這都是這股網路潮流所帶來的風險,假設這風險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相信終究還是有另一種方式可以做調整,避免資訊過度氾濫而影響生活的品質。
推薦網站: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30/115/1s2cm.html
網路與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黃勇勝
資訊傳輸飛快進步,IM軟體除了應用在個人電腦上之外,也漸漸的往手機等攜帶型通訊設備上發展,人與人的溝通變得比受限於電腦前的模式來的更據能動性,不像以前(以前也不過幾年前)需透過個人電腦才能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現在只要身上有手機、筆記型電腦,就能隨使享用網際網路上的各種資源,加上電信業者也將費率調降,使原本需要有高經濟負擔能力的行動上網變得更加普及。而即時通訊軟體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因為都已經擁有「手機」,為何還要在軟體設計上應用功能有互相重疊的通訊方式?我認為是因為即時通訊的優勢在於即時通訊上的溝通對象不限於日常生活中「現實」所能接觸的對象,而可能像是還有網友或是沒有手機通訊方式的對象,像是在FACEBOOK或是部落格上結識之朋友,大家不會有手機的聯絡方式,而這手機結合網際網路通訊軟體的功能,造福了對於資訊掌握非常需求的使用者。不過這樣便利的取得網路資源會不會也造成過度依賴。
網路與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蔡婉玲
常常在想一個問題,到底甚麼人這麼有空隨時掛在網上?那些經常使用MSN跟人聊天的都是些甚麼樣的人?都會聊些甚麼?一直很想知道答案。後來才從統計數字和各個聊天室中發現,掛在網上的除了所謂的「宅男」、「宅女」和學生之外,其中不乏是工作忙碌各種族群,而這些族群經常都是「特地」抽空上線的。聊天的內容包羅萬象,大從科技世界小至牙膏品牌,甚麼話題都可以有一連串的回應。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電子媒體成為對外溝通的管道,已成為不可替代的溝通方式,這也透露了一個訊息,現代人在忙碌擁擠的工作環境中,極欲尋找對外宣洩的一個窗口,不管這個窗口是否真實的扮演了溝通的管道。
而在虛擬又似真實的機器背後,到底又隱藏了多少未可知的人性另面?透過機器,每個人都可以在幻想與真實之間構築自己的世界;在虛實間馳騁,隨時將自己放逐在想要的場域裡,也隨時選擇溝通與不溝通,而關了這扇窗,我就是世界。這種半真實的溝通方式,提供了一個自在空間,讓每個人有充足的時間隱藏自己,隱藏來不及面對真實世界的自己。這種透過機器所形成的人際關係,對人性渴望伴侶、尋求精神慰藉的基本人性所形成的衝擊,也成為新的受矚目議題。
推薦閱讀文章及網站: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405
網際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
http://blog.yam.com/retribalize/article/7899927
誰綁架了你的孩子
http://blog.yam.com/hkkgundam/article/21897844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戴君瑞
文獻中所提到ICQ、Skype等工具,可要我們瞭解不同功能與特色,來討論網路的匿名性與現象,而不同的網路溝通工具的進步,也代表人類學習使用科技的產品,也越來越快速,最後會成為一種新興的人類,有別於過去使用工具的程度。
資訊社會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生活的結構,一種講求快速、效率的溝通工具紛紛出現,透過簡單好下載的軟體,例如:BBS、E-Mail與即時通訊等,讓大眾習慣用電腦來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用簡單的文字與圖像來表示自己的想法,但是簡短的訊息可能讓收聽者有不同的詮釋,與說話者有的表達有落差,會不會造成溝通上一種衝突?例如資訊社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就是文獻中提到「網路宅男(宅女)」,少部分的族群使用電腦一把罩,但是對於日常生活溝通卻不行,到底資訊社會所帶來是風險?還是好處?
網路人際關係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林佩蓉
在部落格、微網誌還未盛行前,BBS是學生群間最熱門的的網路社群交流空間,大家可以透過在BBS上Po文來分享自己的日記、心得。在台灣,BBS的熱潮是乎還沒有退燒反而越演越烈,尤其是在台灣最大的BBS路口網站PTT上,上面鄉民的號召能力更是不能小覷,前陣子的野草莓事件及八八水災的災情即時傳遞和物資及救援的號召能力更是有目共睹,上面的鄉民一號召,有能力的鄉民馬上義不容辭的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前往四處協助。
近幾年來,新聞台更會關注PTT上鄉民的發言,並將鄉民的感想及心得當成新聞一樣播報出來,像是前幾天一個鄉民在PTT上po文說在玩facebook開心農場偷菜時真的發現隔壁家真的有小偷的這個新聞,如此像這類的新聞及鄉民生活所遭遇的事情就這樣被新聞播報出來討論,這樣的情況非常特別。
同時,也讓我不禁懷疑新聞節目的篩選問題以及這個BBS輿論社群的影響力是多麼的廣大。而個人也經常會上PTT瀏覽各個站版,參考上面鄉民對於某件事、某家商店或某樣產品的評價來購買或消費店家,且上面也有許多特別的站版,像是贈與版,這個站版是讓大家能夠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達到環保、二次利用的目的。同時這個BBS社群也是一個資訊相當豐富的交流空間,還可以透過丟水球或回應別人的文章來認識很多朋友,是個很有趣的網站。
相關的網路新聞、文章: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10/35/1opxm.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5/35/17oxn.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116/35/1d3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