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動台灣社會力:談服務學習的理念及其在社區參與上的實踐

劉瓊華 台北市立師範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研究生

 

摘要

    服務學習的觀念來自於21世紀的一股重要思潮-志願服務(Volunteer Service),學校能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將教學的場域由學校擴展至社區,讓課程與豐富的社區資源結合,然而服務學習在理念的美好與實施的現實之間,有著重要的落差;因此,本文章希冀探討的問題包括:服務學習的理念為何?從服務學習進入社區參與時,應如何進行相關規劃?並且也檢討落實服務學習在社會功能上可能隱含的問題,其中「社區參與」的概念是在思考著如何體現服務學習的精神,並且進一步從實踐的過程當中,尋找突破服務學習理念只停留在狹義教學層次的可能。總而言之,服務學習可以被視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教學策略,但需要建立有效率的學校與社區組織間夥伴協力關係。

 

關鍵字:志願服務,服務學習,社區參與


Rolls up and pushes along the Taiwan society strength:

Discussed the idea of Service-Learning

and participates in on in the community the practice

 

Chiung-Hua Liu

Graduate student of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Public Affairs of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service study idea comes from 21st century important ideological trend - wish services (Volunteer Service), the school can penetrate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utilization, expands the teaching field territory by the school to the community, lets the curriculum and the rich community resources union, however the service study in the idea with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reality, has happily the important dropping varia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oped for the discussion the question includes: Service study idea why? Enters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hen from the service study, how should carry on the correlation plan? And also examines the realization service study the question which possibly conceals in the social function, among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oncept is in was pondering how manifests the service study the spirit, and further from the practice process, seeks the breakthrough service study idea only to pause in the narrow sense teaching level possibility.In brief, the service study may regard as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mportant teaching strategy, but needs to establish effectiveness the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organizes the partner to unite efforts the relations.

 

Key words: Volunteer Service, Service-Learning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前言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的志願服務參與方式,已經成為校園及青年重要學習方式之一,而結合社區服務和學習目標的「服務學習」方案,也開始推展;為了推動服務學習的觀念,許多大專院校將服務學習納入通識課程中,藉由提供青年志工社區志願服務的機會,由學校與社區機構結合,共同協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能去服務他人,並且在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與成長(林義勝,2001) ,因此,服務學習無疑是一種「服務」與「學習」的結合,也就是在服務的過程中達到學習的效果,正如杜威(John Dewey)所提及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觀念。

    而服務學習的觀念來自於21世紀的一股重要思潮-志願服務(Volunteer Service),在歐美國家的公民社會中,志願服務走向制度化、專業化,志工資源與 NPO 的志願服務也成為各國持續交流的平台,同時,志願服務工作也被視為公民參與社會的途徑;而台灣,在2001年元月二十日公布了「志願服務法」。潮流所趨,志願服務在全球已普遍成為公民參與和實踐公民責任的新策略。

    另外,近年來,民眾開始積極的參與生活環境改造的工作,學習尊重環境,從改善自己所隸屬的社區開始,對於即將成為國家主人翁的青年學生們而言,社區的事務是他們應該主動且積極參與的公共事務。因此,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從以往各自封閉的獨立個體,轉化為合作互助的伙伴關係,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校能透過社區資源的運用,將教學的場域由學校擴展至社區,讓課程與豐富的社區資源結合,使青年學生在自己居住生長的地方,透過潛移默化的學習,分享經驗、交會心靈、轉化能量、創造成長,進而營造社區永續發展的潛在機制。

    有關服務學習,國內外皆有大量的研究探討著它的意義,而「服務學習」在教學中發揮理想的功能,使學習者從服務的準備、計畫、執行、反思與修正當中獲得全方位的學習並獲得公民意識的陶冶,一直是眾多研究中共同的結論。然而,透過學校服務學習課程及社區參與的歷程,卻發現服務學習在理念的美好與實施的現實之間,有著重要的落差值得進一步探索,面臨的問題如:學生對服務教育意義之瞭解與學校有相當程度的差距而產生抗拒,以及學生雖然參與社區服務,但卻缺乏深刻體驗及實現自我等,因此,本文章希冀探討的問題包括:服務學習的理念為何?從服務學習進入社區參與時,應如何進行相關規劃?推動後的成效為何?面臨的問題有哪些?並且也檢討落實服務學習在社會功能上可能隱含的問題,其中「社區參與」的概念是在思考著如何體現服務學習的精神,並且進一步從實踐的過程當中,尋找突破服務學習理念只停留在狹義教學層次的可能。總而言之,服務學習可以被視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教學策略,但需要建立有效率的學校與社區組織間夥伴協力關係(梁明煌,2004)。

 

貳、服務學習的發展及意涵

 

一、服務學習的發展

 

服務學習的概念延伸自志願服務的理念,林萬億(1983)指出現行的志願服務乃源自於西方的福利思潮,以基督教之愛、正義、憐憫的教義期許人們促進共同福利,而工業化及現代化更促使志願服務的興起。而美國致力推展志願服務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美國拓荒時期,為了在農牧社會中能夠生存,在農事繁忙時,農人需要互相幫忙以及合作來完成工作,不管是小孩子還是年輕人,都需要互相幫助,甚至連學校都需要配合停課,這樣的過程逐漸演變成美國人喜歡服務他人的個性與習慣(郭芳妙,1996)。

在台灣,大學的服務教育最早起源於東海大學1955 年創校時,而臺灣大學、成功大學、靜宜大學及元智大學等都設有服務學習課程相關實施辦法。台北市則於2000 11 月起在國中以上學校全面推動「服務學習」,每一學生一學期必須參加服務學習8小時並強調利他性、自發性和教育性為原則。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簡稱青輔會)為讓青年及早學習關懷社區、服務人群,養成服務的態度與習慣,也於民國2000 12 月訂定「推動中等學校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實施計畫」,透過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及方案彙編、辦理服務學習種子教師研習營及補助學校推動服務學習等一系列措施,希望服務學習在各地方各學校落地生根、形成文化,對社會產生延續、擴散的效果,這是政府輔導學校推動服務學習的開始(溫貴琳,2002)。2001 年我國公佈施行「志願服務法」,則為推動國內志願服務的法源依據。

 

二、服務學習的意涵

 

美國學者肯多爾(Kendall)在1990年的報告就曾指出,從文獻上找到174個有關「服務學習」的定義,現在必然更多。可見服務學習的定義,各研究者的詮釋不同,並無統一的定義。

這些定義之中,比較被常引用的是1990年美國「國家與社區服務法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包含四個要點:1學校與社區結合:學生從「積極的參與」服務活動中,獲得有組織的服務經驗,學習並發展,但服務活動應由學校及社區協調,以符合社區真正需求;2強調學習的重要:提供結構式的時間規劃,針對服務活動中所見所為,進行思考、討論與寫作,以達成真正學習;3服務與課程結合:提供學生在社區真實生活情況中,應用課堂中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機會;4重視自我發展:將學習場所從教室擴展到社區,可以加強學校所學,並且發展關懷他人的能力(引自徐小薇,2008)。

Fertman , White White1996)認為服務學習是一種方法,讓青年人透過經驗思考並透過有組織的服務經驗來學習及發展;故服務學習是配合社區需要的;而學校及社區的合作是對等的;是結合每個青年人的學校課程;是提供結構化的時間給青年人思考、討論,並寫下他在真正服務期間所做的或所聽到的;是提供機會給青年人,讓他們應用課堂所學之技術及知識於社區真實生活情境中;是藉由教室外的學習,擴大學生的學習,提昇學校的教學;是幫助提高關懷他人的觀念。

國內學者黃玉(2000)則認為服務學習是包含「合作」、「互惠」、「多元」、「學習為基礎」、「社會正義為焦點」這五個重要元素的學習過程,希望學生透過以學習為基礎的多樣服務學習活動,以滿足各種需求的人,並從中培養出與人互助合作的精神,並且強調服務者與受服務者皆能獲得利益與滿足,進而激發出團體動力,而達成最大效益;過程中,將重點放在社會正義,強調被服務者並非長期的依賴與缺乏,在被服務的過程中應看到自己的能力及資產、看到問題的癥結,進而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青輔會(2002)的服務學習指導手冊指出服務學習的本意,是由學校與社區結合,共同協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能去服務他人,並且在服務過程中不斷學習及成長。所以,「服務學習」是服務與學習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合作。

綜合以上定義,「服務學習」強調合併社區與教室學習的服務過程,其中必須要以有計畫的設計來規劃學生所學得到的經驗反思活,而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增進學生個人能力發展,也能加強學生身為社區一份子的社區責任感,讓學生參與在處理社區議題及需求中,積極投入所有決策過程,增進學生公民能力。

 

参、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

有關服務學習理論基礎的探討,可以從心理學、哲學、和社會學等三個角度做簡要介紹,並提供一個服務學習的協力模式:

一、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及其行為的科學,包括:智力、人格、感覺、知覺、記憶與學習等都是心理學研究的範圍。而服務學習的基礎首先重視參與者的動機,學習如果沒有強烈的需求與動機,是不容易對學習產生興趣並採取行動的。黃明月(1999)提出學習動機包括六個重要的因素:(1)態度:幫助人們察覺所在的世界,並暗示人們在環境中合宜的行為;(2)需求:藉個人內在趨力引導人們轉變他們的目標方向,有強烈需求就會有很高的動機;(3)刺激:個人知覺的改變或對環境的經驗,直接幫助人們學習的維持;(4)情感:來自個人及團體學習的經驗、感受、關懷與熱情,學習者在學習時會感覺到情感因素的刺激而產生動機;(5)能力:當人們發現其能力精通某一學習任務時,便會提高對自己的評價,而增加學習動機;(6)增強:任何使人們增加或維持反應可能的事務都是增強,最好的增強就是告訴學習者其實際成效如何,以支持他們學習的自覺。

 

二、哲學基礎

    服務學習是強調服務與學習並重,也是經驗教育的方式之一,Dewey 等人的經驗哲學都認為經驗和課程的統整是建構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透過經驗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林至善,2002)有關服務學習哲學基礎的討論,主要涉及本質、價值與功能的分析:

 

()Dewey 進步主義教育

 

Dewey 是美國二十世紀偉大的哲學家與教育家, Dewey 的教育理論中,相當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為在所有不確定的情況中,有一種永恆不變的東西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便是教育與個人經驗的有機聯繫,他主張真正的教育是從個人經驗中產生的。Dewey 認為「經驗」其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完整性」,因為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學習者是否能斷的經新的經驗,而是在於學習者在親身經驗過後,是否能對於自己經的經驗進,進而獲得成長,這才是Dewey 所強調經由反而得到的經驗的重要性與完整性(黃明雪,2008)。

Dewey 主張教育是經驗的繼續斷重新組織或改造的程,由實際經驗中所求的知,是有效用的實用知,能增進生活斷的生長,學校教育內容要包括經驗改造的教材。

而「做中學」是提供真正且持續的經驗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將自己的觀加以應用。因此,服務學習課程要能實成功的秘訣在於讓學生斷的經驗,並從經驗中學習反,而促成學生下一次的再學習,在「經驗 - 斷的循環的過程中,情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課外具體生活情境好的學習環境,知和經驗可互相輔助產生交互作用,可幫助學生在服務學習過程中獲得多寶貴且真實的經驗。

 

()Kolb 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Kolb表示當個人從事經驗學習時,開始於具體的服務經驗,然後從經驗中從事一系列的反思活動,並從這些觀察中進行分析,下一步驟的反思加深學習者對這世界的了解,在最後一個步驟,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測驗這些概念,經驗學習的歷程乃依此四步驟不斷重複循環。

由下圖可知,Kolb  認為要進經驗學習,需要有四種能,包括:(1)具有開放的意願,願意把自己置身於新經驗中;(2)具有觀察和反思的技巧,以從各種同的觀點檢視新經驗;(3)分析的能,及透過觀察創造出統整的觀;(4)做決定及解決問題的能,以新的觀可以在實務中應用(黃明雪,2008)。

 

 

 

 

 

 

 

 

資料來源:Kolb,D.A. Experiential Learning.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4,p42.

   

    服務學習重視社區經驗的學習,以學校的課程為出發點,擴展至校外的社區經驗,並重視學生個人的需求與興趣,以適應社會並重建想的社會。而經驗學習結合教育、工作與個人發展,是一個學習的程,從具體經驗、觀察、抽象思考到試驗,以工作場地為學習環境,可以補充正式教育的足,所以,服務學習可以去除傳統教育與社會生活脫節的弊病,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結合校外生活經驗,使知與經驗獲得活用。

透過 Kolb 的經驗學習循環,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在規劃各種學習方案時,解經驗如何轉變成觀,再將觀用於新經驗作為選擇的指引,但實際經驗並一定帶學習和悟,因此必須透過「反思」能產生學習。因此反思是經驗學習最重要的一環,也為服務學習所特別強調與重視的重點。

然而Kolb 的模型並沒有明白的說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及教師引導學生從「服務至學習」的轉變歷程,一個現代的服務學習模型,需要除了Kolb 提出的「個體經驗」、「反思」、「概念化」、「試驗」之外的元素,來說明「從經驗中學習」這當中不可缺少的學生合作性的社會歷程。以下介紹相關的社會學基礎。

 

()社會學基礎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學習」是內化(internalization)和具體化(externalization)交互進行的過程,前者是指人們被客觀化的文化影響的過程,後者是指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將社會系統中的成員塑造成能夠說話與行動的主體,因此「服務學習」的本質和社會文化間有相互影響和互動的關係。另外,從社會學的觀點來加以分析,可以從社會變遷與社會流動兩個角度來探討服務學習(曾慧媚,2002)服務學習須在急速變遷的價值觀念與社會角色發揮功能,以維繫整個系統的平衡,並保持穩定發展,馮莉雅(2003)亦提出「服務學習」重組教師權利、及分擔決定促成改革,所以服務學習也是促使社會流動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

1972 年,Herbert Thelen 以學生在合作中做決定及問題解決的經驗學習為中心的社會化測量研究提出一個團體研究模型,模型是立論在Dewey Lewin兩學者所提出與經驗學習有關的社會化觀點及認識論觀點的命題之上。Dewey 認為具功能性的學習過程「是發生在一個學生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及彼此交流,且其學校具有具體民主結構及運作模式的社會化情境中,而且給予學生適當的責任可以影響並指導自己的工作,如此,學生對學習會產生興趣」。對此,Herbert Thelen加上「學校應藉由學生面對待解決的議題時,鼓勵其反思,並讓學生參與找尋答案的方法訓練」。並且指出:「透過團體合作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生們,能學術性的學習並且也學到民主及科學的問題解決技術」(Pritchard, F. F. and Whitehead, G. I. III 2004)。

當教師、學生、社區夥伴一起設計、完成、評價此種合作模式的服務學習時,他們營造了一種能加強學生智力成長、學業進步、發展決策及問題解決技巧的情境,而當學生參與此種社區協力服務學習方案時,也能夠讓學生發展社區觀及覺知他們是社區中的一份子,更能扮演好社區成員的角色。在今天中等學校的服務學習計畫中,Herbert Thelen 的「合作服務學習模型」提供了一個結合經驗學習及社會化歷程學習理論的新典範架構(Pritchard, F. F. and Whitehead, G. I. III 2004  

2:中等學校合作服務學習模型(Pritchard, F. F. and Whitehead, G. I. III 2004

                                                                                                                                                                                  

肆、服務學習與社區夥伴關係的探討

 

Jacoby2003)在「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Service-Learning」一書中,強調服務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就在於建立「服務機構或社區」、「學生服務」和「高等教育機構」這三者之間良好的夥伴關係,「服務機構或社區」、「學生服務」和「高等教育機構」都有各自的目標,透過彼此互惠和協同合作來達成。因為服務機構或社區所提供的是真實世界和問題,讓學生在真實世界的服務中去體驗、反思、增進問題解決能力和自求改善,而學校則因學生的真實服務增進自我學習而獲得教學改進的功用,所以在服務學習的夥伴關係是「三者具有共同焦點、責任和權利的團體,彼此信任、互惠、緊密協同合作及以學生學習為目標的關係」。交集的部份越大、服務學習的成效就越大,而良好的服務學習夥伴關係則必須重視下述六個原則:(1)瞭解社區、(2)重視社區的發展、(3)正確的領導、(4)良好的溝通、(5)研究和評量、(6)永續的服務(Gelmon2003p47

3: 社區、高等教育與服務三者關係圖

資料來源:引自Gelmon200345

 

Ramalry 2000 年,從實際運作經驗中,提出校園/社區夥伴關係基準的九項原則:(1)夥伴關係的建立應考量彼此組織歷史、能力地位、文化、使命、期待與挑戰等因素。(2)理想的夥伴關係應結合學校的專業課程特色目標和社區的資產與需求。(3)社區無法於短時間內完全符合學校的預期效益,通常學校應先符合社區的需求。(4)學校若非全面性地參與,並提供完整的資源與支持系統,服務學習的涉入層面將僅侷限於個人或部分團體,而無法發揮足以改變社區的影響效果。(5)服務學習的成效必須有賴學校進行相關研究,若一般大學無法有足夠的研究能力,則建議發展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模式。(6)學校與社區的協同合作必須透過面對面溝通互動,並運用新方法,以促進彼此的夥伴關係。(7)規模較小的社會機構應與學校建立有效率的協同模式,以避免無法負荷學校的需求與期待。(8)初期協同合作的積極與熱誠,會隨時間而疲乏,學校與社區間應不斷發展與更新協同模式。(9)社區間的夥伴關係深受文化因素影響,因此必須傾聽與參考所有涉入者的意見和觀點(黃明雪,2008)。

Gugerty Swezey1996)指出:「協同合作與社區增能(empowerment

是學校與社區關係長期成功的必要條件」,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建立方法有三

:(1了解社區與社區需求要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與社區共同建立服務學習的項目與目標,首先必須了解社區與社區的需求。而要獲得社區正確的資訊兩大途徑,包括:由靜態的資訊了解社區和由動態的互動中了解社區。(2破除對社區的刻版印象:在與社區發展夥伴關係的過程中,學校教師與學生首先應破除優越的態度,視社區是一個能經由自我檢視而獲得發展,且能在協助下增能並解決自己問題的社群,而不自恃專業的知識與技能,甚或貶低社區領導者的能力;否則在高傲的心態下,社區的人士只會自慚形穢的自責,而在挫敗的心態下與學校保持距離。要破除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優越的心態,除真摯的了解服務學習的真意和精神之外,也要破除一般對社區的刻板印象,打破一些看似真確但毫無根據的迷思,包括優越和殘缺文化的迷思、知識與專業的迷思以及智慧與能力的迷思。3)承諾與社區協同合作和一起工作:為了與社區發展有效的夥伴關係,學校的教師和行政人員首先應建立與(with)社區一起工作,而非給予或為(do to or for)社區工作的信念,邀請社區領袖與相關人士共同規劃服務學習的議題與相關事宜。並建立社區名人錄(stakeholders)、使社區參與者相信他們平等的參與服務學習的過程(引自徐明、楊昌裕等,2008)。

總之,學校與教師應主動與社區溝通以維持社區發展長期的夥伴關係,在設定服務學習的議題與內涵時,應借助各項資訊並輔以動態的訪談探索以了解社區的需求;在服務學習實作的過程中,應具備聯繫的機制及定期相互回饋;在服務學習結束後,應評估服務學習對於學生與社區的相互效果,從累積的經驗中與相關機構建立長遠合作的夥伴關係。讓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發展出「我們」的感覺,一起致力於社區的改造與學生的學習。

 

伍、服務學習在課程設計上的融入

  良好服務學習課程設計,將促使服務學習推動更具效益性

 

一、服務學習方案之實施原則

美國經驗教育學會(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簡稱NSEE),強調服務學習在教育機構中的主題、方案的發展和持續力,並且要能反應正常的教育方案,這樣才能使服務學習方案在學術制度下成功實施,提出十項有效實施原則:(1)方案的實施要能鼓勵人們以負責任和挑戰的行動參與並致力於公共福祉事務。(2)方案能提供人們結構性的活動機會,讓他們從服務經驗獲得批判和反思的能力。(3)每位參與服務者,都能清楚並確認其服務學習的目的。(4)方案的實施能允許每位接受服務或是參與者服務者,決定他們的需求是什麼。(5)清楚的釐清每位參與服務者、受服務者和組織之間的責任。(6)在不斷改變的環境與過程中,努力結合受服務者的需求和提供服務者的能力。(7)參與服務者,能夠以真實、主動和持續的投入活動中,並許下服務的承諾。(8)所有的訓練、督導、觀察、支持、了解和評估,都須符合服務學習的目標。(9)服務和學習的時間是有彈性、整合且恰當的,對所有參與者都是最具吸引力的。(10)服務學習,要能結合不同背景的人及多元的方法,為不同背景的人進行服務(Honnet Poulsen, 1989)。

 

二、服務學習方案的課程設計

服務學習是透過課程的實施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因此必須先清楚服務學習課程方案發展的課程設計, Fertman, White White1996)提出服務學習的模式,他們認為設計服務學習方案時需具備準備、服務、反思及慶祝四階段:

 

(一)準備階段

準備的重點在連結服務學習活動到正在進行中存在的課程上,並且確立學習的成果,另一個目的在使學生發展出明確的意識,包括:計畫要達成什麼、他們自己要從服務學習活動中學到什麼。

    曾慧媚(2002)認為一份具體可行的服務學習方案,在設計準備時,需要從事多方面的考量及計畫,包括:(1)分析學校資源與社區需求,學區、社區、政府機構、學術團體等都可以作為學校外部資源,使資源更向外拓展,並且在計畫開始前就獲得支持,期許方案進行更為順利。(2)當進行學校與社區資源的評估後,即可著手擬定服務學習計畫,第一需要選定服務主題,第二依據服務的主題擬定計畫目標,第三才是設計服務計畫。(3)學校在推動服務學習計畫,如能建立服務學習的支持體系(資源運用、教育宣導),包括學生、家長、教師、行政人員及社區或機構人員的支持,使其覺知在服務學習方案實施時所扮演的角色,增加其參與協助的動力。(4)進行服務學習的訓練工作,讓整體的服務過程更加順利,因此學生在參與前需先施以適當的訓練。(5)服務學習方案實施之過程中,教師必須清楚的對方案充分的了解並且願意帶領、指導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活動及課程。

 

(二)服務階段

在實施服務學習活動時,除了考量學生與社區的發展及需求、進行訓練後,在學校教師與被服務機構或人員的協助指導下,開始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服務活動,讓學生得以真正落實服務。此外,服務必須符合社區真正的需求,這樣學生才能瞭解服務活動和他們的參與是適當且重要的,他們必須相信他們所做的能有所改變。

    而服務方式可分為直接服務、間接服務與倡導或公民行動(Maryland Student Service Alliance, 2004);直接服務是安排學生進行直接接觸,間接服務是參與者透過不接觸對象,而卻可解決問題的服務方式,如募款、打掃等活動,倡導或公民行動是協助社區活動的籌備和政策的推動。例如:參與社區鄰里之公民活動,協助政策的宣導和執行等。

 

(三)反思階段

   在服務學習中,反思(reflection)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將服務經驗轉化為學習的酵素,是發展批評思考能力的途徑,也是為了加強服務與學習的聯結。同時,反思也是區隔社區服務或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不同的最大特徵,透過反思才能幫助學生在服務學習的歷程之中建立認知行為的改變,因此反省活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幫助學生瞭解他們努力的意義及影響,提高學生對服務學習的肯定,並讓學生連結他們所學與他們所做的,可讓學生經歷並合成他們在教室及服務中所獲得的知識和理想,以提高學習潛力,以及自我評價及個人批判的能力,創造積極正向的經驗。

    反思是要鼓勵學生仔細思考他們想到什麼,在反思中學生必須沈思,目的就是要達到更高層次的思考,所以有效的反思具有下列要素。(1 反思是結構化的,具有明確的目標。(2)反思方法須配合學習成果作一貫性的收集,如日誌的撰寫可促成服務者的個人成長,小組討論可促進服務團隊的建立。(3 所有學生皆參加反思,並將經驗連結至生活中。4幫助學生進行他們所學的評估,並裁判他們的進行。(5 反思須持續進行,它出現在整個服務學習中,而不只在活動的結束。

 

(四)慶祝階段

老師、校長、服務機構人員、父母、社區成員都是服務學習中的夥伴,而慶祝是這些所有參與服務學習的系統、組織和個人分享的活動。在慶祝中,承認所有參與者的付出,以證明他們的參與及貢獻。學生透過慶祝服務的學習與成就被承認所給予的服務符合社區需求,且亦證明學生能從真實生活中學習,承認學生所進行的服務,可增強青年在社會上的價值,這也就是呈現出青年是服務的資源及提供者,而非被動的服務消費者。簡而言之,學生肯定自己的貢獻與成就,以激起其終身服務的決心,被服務者亦可藉由慶祝及分享瞭解自己帶給學生的成長,以重新建立自信心。

    另外,評鑑更是服務學習非常重要的部份,透過評鑑可以確認與解決問題、檢核目標、提供資源與評量學生的整體表現,服務學習的評鑑工作,應重視過程及結果,亦兼顧到對於方案本身,提供服務者(學生)及被服務者或參與者有機會參與,評鑑給予參與者隸屬感,且可以提供不同的意見,可以滿足學習者及參與者的需求。

  

三、服務學習方案的類型

Jacoby1996)曾依據服務學習價值發展五階段模式,將美國服務學習分為下列幾種類型:(1)一次或短期的服務學習:新生訓練中安排一日的服務活動,學校於一學期安排一次的全校社區清潔日,一日的醫院志工服務等均屬這類型活動,這些服務活動目的在介紹、引導學生進入服務領域,認識服務機會,培養服務興趣以為日後長期投入服務做準備,屬試探階段;(2)長期的課外服務學習:學校服務性社團或班級團體、宿舍團體長期固定參與某一團體的服務,則屬於這一類型;(3)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例如建築課程安排學生為低收入社區修繕房子,或進行社區營造,兩性教育安排為女權團體服務,經濟課程安排學生為非營利事業機構募款等,均屬於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4)密集經驗的服務學習:一個暑期與被服務者生活在一起的山地服務隊或社會服務隊,或參加世界青年和平團到其他國家服務兩年,均屬於這種密集經驗的服務學習(引自陳怡芬,2005)。  

我國服務學習類型,學者林勝義提出以學校為主體的方式,所推動之服務學習類型,有以下六種:(1 學生社團定期服務:運用學校的社團,由社團成員自行規劃,定期或定點從事各種服務活動。這是一種比較簡便的做法。(2 學校安排之後分類服務:學校在規劃服務學習計畫之前,先與社區或校外可提供學生去服務的機構取得聯繫,按照其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請各科教師配合課程及教材的需要,提出服務學習的項目,並加以分類。(3 學校安排之後統一服務:由學校統一與校外可提供學生去服務的機構進行聯繫,然後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於約定時間一起前往服務地點展開服務,此方式與美國所實施的社區服務課程類似。(4 學校安排藝文展覽:由地方教育主管機關,依據實際需要劃分區域,由其中一所學校擔任召集學校,邀集區域內相關學校的代表共同討論,決定藝文展覽或表演的時間、地點及項目。(5 學校推介個別服務:由學校調查附近社區(機構)所能提供的服務機會,篩選後建檔管理,做為學生申請服務機構的參考。(6 學生自己安排服務(引自陳怡芬,2005)。

 

陸、服務學習在社區參與上的實踐

 

一、台灣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發展與現況

2000 年起,台北市教育局規定公私立高中職學生,每學期都必須從事八小時「公共服務」,期許透過社會參與及付出的過程,來激起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2001 年為「生命教育年」,教育部把「服務學習」納入生命教育的一環,鼓勵青年學子以學習、參與的服務心,將人文關懷的精神根植為優質校園文化。  

    從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2007年社會福利志願服務志工職業的統計資料得知,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人數有明顯的成長,96年的人數比起95年的人數提升不少,由此可見,學生在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方面人數逐年成長,並成為志願服務工作重要的人力來源之一,所以,學生在志願服務工作方面將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為志願服務的生力軍,而參與志願服務的經驗,也會成為學生生涯中重要的磨練機會,使學生透過實際參與社會的各種志願服務活動,深入了解社會現況,擴大生活領域,實際體驗社會生活本質,以喚起他們對公共事務的關心 (曾騰光,2001)

   為協助學生學習團隊合作、關懷、利他及負責等核心價值,教育部亦於2007定「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就組織運作、課程規劃、師資培訓、推廣深耕、獎勵與評鑑等五方面擬定實施策略,鼓勵各大專校院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規劃服務學習課程,涵蓋品德、生活及生涯規劃輔導,以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與責任感。將原有學生的志工服務活動結合訓練課程,或將原有課程結合社會服務活動或實習服務活動,以推展並落實服務學習。

    相關執行事項包括: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執行大專校院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辦理教育優先區寒暑假中小學營隊活動、大學關懷偏鄉數位應用計畫、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及補助大專校院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等,以鼓勵學校結合課程教學及潛在課程(如社團活動、志工服務等)落實中心德目,實踐做中學的服務精神。

    另外,教育部也擬定了大專院校服務學習獎勵補助辦法,將各校實施服務學習方案之成果,納入相關訪視與評鑑及訓輔經費、整體發展經費獎補助的考核指標中。

 

()台灣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模式與類型

行政院國家發展有一個重點計畫:「挑戰2008- 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活化學習性志願團體組織」,舉凡教育輔導、人權教育、社區營造及發展、創業及就業輔導、兩性平等、文史調查及導覽、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媒體傳播或促進公民社會之議題倡導等,目前推動方案模式如下:(1)各團體招募十二至三十歲之在學志願青年,組成青年志工隊,持續在機構、鄰近社區或其他機構從事志願服務。(2)各團體於寒暑假推動辦理返鄉青年志願服務方案。(3)各團體於寒暑假推動辦理青少年服務學習體驗營。(4)各團體與當地學校合作推動服務學習方案。(5)各團體為中等學校學生規劃辦理客製化的服務學習方案( 如滿意一學期服務八小時)。(6)各團體為中輟生或弱勢青少年辦理志願服務方案。(7)配合政策推動之青年參與志願服務方案。

    另外,根據學者黃育智的分類,大專學生的社會服務大致分為四個領域:(1)社區服務:以某一社區為主,從事平時週末假日的社會服務活動,或於寒暑假期間自組「假期社會服務隊」,如:山地社區服務隊、鄰近社區服務隊等。(2)機構服務:以慈善性的機構為主要的服務對象,諸如:育幼院、孤兒院、未婚媽媽之家、養老院、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張老師基金會、少年觀護所等社會福利機構。(3)校園服務:服務校園內的學生或協助校園內的事務,包括輔導義工、環保志工、生涯志工、服務身心障礙學生等。(4) 其他方面:如工廠青年服務隊、救傷隊、救護隊或協助家扶中心、基督教青年會(YMCA)等機構的活動(引自吳建隆,2007)。

    而在另一位學者吳烟村(1996)的研究中,則將大學生的社會服務分為「社團性的服務」、「社區性的服務」、「校際性的服務」、「政策性的服務」四類,其中校際性的服務如數個學校與其他NGONPO組織共同舉辦大規模的義賣活動等;政策性服務如教育部推動的攜手計畫等。

    另外,為了增進學生社區參與學習、志願服務的精神,提高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意願,教育部訓育司以下列七點為其重點策略:(1)將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納入九年一貫課程設計及高中新課程綱要草案,融入各科課程教學之中。(2)於教師法中增訂教師升等時列入教師參與服務之百分比。(3)補助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合作計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團,藉以培養群育、發展興趣並進行社會服務工作,以倡導正當休閒觀念。(4)鼓勵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志工,服務教育優先區中小學提供更多學習資源。(5)推動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社團發展活動及學生社團志工服務社區業務。(6)利用學生工讀的機會,培養學生對學校的關懷及認同,並加強對社區的互動。(7)輔導示範學校結合社區資源推動服務學習。

 

()青輔會推動青年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方面的成果

    近年來青輔會引領發展青年參與的新模式,提供青年社區及國際參與的機會,使年輕人在賦權(Empowering)過程中發展自我能力,創造青年實踐夢想的機會與新的公共參與新議題,並以更積極、實際的方式直接幫助社區弱勢族群。 分項說明如下(青輔員會施政績效報告,20032007):

1.    辦理服務學習相關活動,設置服務學習資源網,建立服務學習鼓勵中職辦理服務學習活動,結合民間團體及中力量推動服務學

2.    舉辦青年國會議;推動「青年公共參與學多元服務,辦理審議民主、社行動、青年工、助青年公共參與研暨舉辦成發表會、研討會等,加強NPO培訓;由大學及重點NPO合作專案,建青年參與NPO的橋樑等。

3.    推動「全球青年服務日(GYSD)系列活動

4.    鼓勵青年參與志願服務1,500,推動多元化主題式志工服務方案間團體與大及中合作,建立夥伴與服務學習,以社區志工、教育志工、工、工為推動重

5.    推動「青年參與社行動計畫」,提青年參與社改變社之機會。

6.    強化青年工服務之組織絡,7 個區青年工中及國際服務與資服務2 個專案性青年工中,。

7.    教育部合作辦理「---國民小兒童推動計畫」、「教育活動計畫」,與會合作辦理「化青年工服務計畫」,與會合作辦理「際青年海外服務」,與業合作辦理「業社會公」活動計畫。

8.    構完青年工服務:成7 個區青年工中,以構友資源環境、落實化組織形成、促進公民培導向的志願服務

9.    建置並充實青年工行動:配合各項主活動運作,招募與媒合

10.建立青年諮詢導度:諮詢導力量校園影響校方家長及學化青年工行動校園耕耘參與,青年

    另外,2008年與2009年,青輔會為了鼓勵青年關心國際社會,關懷本土發展,並接受服務學習的焠鍊,目前配合馬總統的政見,正積極規劃「台灣小飛俠計畫」,成立「區域和平志工團」,藉由整合性網絡的建構,連結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各部門資源,打造青年志工服務新風貌,此外,將持續推動全球青年服務日(GYSD)系列活動,鼓勵青年關心社區問題,以創意提出具體的服務方案;同時將持續建構青年志工服務網絡,召喚台灣青年在台灣與國際間積極參與扶貧、濟弱、永續發展等志工服務,讓青年從服務行動中體驗志工的精神,進一步深化志工的價值(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98101年度中程施政草案)。

 

三、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後的成效

 服務學習為何重要,需要政府大力推動、學校提倡、學生參與,最主要是因為我國的教育制度受到傳統升學主義的影響,一切都以學生學業上的表現為主,而導致學生缺乏參與社區、忽略全人教育的觀點;而服務學習重視學習者從服務中學習,還強調學校與社區的結合,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因此所帶來的利益不只是服務者本身,對學校、社會更是有所貢獻與功能。青輔會鄭麗君主委2007 年在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頒獎典禮上闡示:「透過服務,體悟自己存在的價值,建立利他與服務的價值觀」,Pearson2002)說「服務學習對於達到學術及社會教育目標是一個很有力的工具,它可以藉著激勵創造學生關懷社區的能力,改善學校文化,活化教育改革運動且對世界產生正面影響」。

茲將服務學習的功能分學生、學校及社會三方面,說明如下:

 

() 對學生個人而言

依據相關的研究指出,服務學習可增進個人的自尊、促進學生道德發展,且獲得自我滿足,尤其青年被要求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時,他們會認真的去著手,而圓滿完成事情時,就會獲得自我滿足。透過服務學習將使學生個人認知上增進其批判分析、思考能力的發展;在參與能力上可以增進溝通、表達、理性說明能力的增進;公民態度方面則可增加學生公民判斷、公民想像的機會。

    Billig2002)研究參與服務學習者其對社會正義、服務等價值觀會因此而改變。總之,對學生而言,服務學習可以發展學生智力、學業成就、公民能力。

 

()對學校而言

就整體面而言,學校與社區是相輔相成的共同體,學校需要社區的資源,社區需要學校的協助,因此透過學校的服務學習課程,學生進入社區進行服務,深入社區服務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已經替學校打了知名度。

    再則,校園中推動服務學習,可以帶動校內的新思考,讓傳統過去只重視成績,忽略品德教育的教育環境有一個新的思維,發展出全人的教育。整合學科成為單元實施服務活動,以減少學科分化,促進學生的學習更活潑且有效率,增加發展比較與批判思考技巧的機會,反省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使學科與社區發生連結,強化社區對學校的支援,並且產生伙伴關係。Billig2002論及:「服務學習漸漸吸引教育者,因為他們相信,它能對學生、學校及社區產生重要教育成果。」

 

() 對社區而言

學校在社區中,學生來自社區中的家庭,也反映了社區人士的行為。學校培養的學生到社區中,又支持維繫了社區的發展。因此學校教育的成敗往往是社區興衰的重要關鍵,而學生自然應該在社區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是達到這種理想的最佳途徑(江雪齡,1999)。尤其,服務學習可以當成一種社區發展模式,納入環保、飢餓、無家可歸、多元等議題,社區因此可以變的更好。運用「學校社區」的夥伴關係,社區提供安全且具公民實踐意義的學習環境,經由青年人和社區成員的直接參與合作,可以活化教育,增進學校學術成就,也提供社區良好的改造模式(梁明煌,2004)。單文經(2002)也指出要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可以加強「社區服務與服務學習」的連結,例如同儕輔導、資源回收、環境清潔、各種志工活動等,

    被服務的人體會到溫暖與關懷,得到生活上需要的滿足,甚而體會相互學習及給予的快樂。被服務的社區或機構能有更充足的服務的人力,提高服務的品質,改善機構的氣氛。藉著學生或校方,社會或機構亦能獲得對外溝通的管道。因為學校師生的參與,為社會或機構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衝擊,必會促使社區或機構產生新的思考或服務方向。社區或機構中的負責人,面對學生體會到負起社會教育的責任(尹美琪,2002)。

 

() 對整體社會而言

    經由從服務的過程中,讓參與者發現社會中的差異,發掘、了解、解決社會問題:透過實地的參與,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生活經驗,了解社會問題,學習社會的另一面,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進而學會尊重和瞭解差異的存在,並且讚賞不同背景的人事物,除此之外,更能養成尊重、學習其他文化。

    另外,對整體社會而言透過服務學習可幫社會中的利社會行為增加,出於自願而表現出有利於社會的行為包括了:合作、安慰、同情心的表現、捐贈物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援助他人的行為等。

    綜合言之,服務學習對社會整體而言,學生提供直接服務讓社會充滿溫馨情懷與互助精神,除了可以使社會資源得以有效充分使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形塑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理性社會。

 

柒、服務學習在理念上與推動上的探討

 

一、服務學習實施的理論探討

    根據服務學習實施的理論,希望能進一步探討服務學習落實需要注意的問題。而服務學習究竟如何產生,將是重要的焦點,以下分為「如何從服務當中獲得學習」、「如何產生反思」、「反思引導的提問與限制」,以及「教師是否具備反思引導能力」等四部分說明(洪靖雅,2008):

 

()服務如何產生學習?

既然服務學習被期待著可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並且使學生的個人發展、社區的需要、課程的目標同時獲得滿足,那麼要使服務學習的推動達到這個效果,其間必然有值得探究之處。

Sally Berman2006)在服務學習如何發揮效果這個問題上,提出了五大實施步驟:(1)收集服務的需要:在擬定服務學習計畫之前教師與學生要先針對社區的需要進行資訊的收集,並且衡量學生的能力與興趣,找出適合的服務主題,使得社區的需要、學生的興趣與學習的主題能夠達到平衡。(2)找到社區合作伙伴:學生從與社區組織或伙伴的聯繫、參與觀察、行程規劃、討論互動當中,可以學到更多問題解決、決策以及合作的能力。(3)結合服務經驗與學習目標:教師要協助學生在服務過程當中仍然清楚自己的學習目標,隨時進行反思。(4)管理計畫方案:發展一個方案管理計畫,是一個結合創意、彈性以及常識的複雜過程,教師與學生在這當中一起腦力激盪,通常在課堂上進行對計畫的評量、重新探討與回顧。(5)透過計畫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透過各種反思工具(反思學習單或作業的安排)的協助,使學生鳥瞰自己的學習歷程,並瞭解這個服務經驗如何與所學作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這五大步驟的 Berman提供了所有想要將服務學習結合到課程當中的老師們一個清晰的指引。然而,這當中還有些隱而不顯的問題,例如:發現收集社區需要的資訊並沒有那麼容易,即使有了接洽的單位,學校沒有與這些單位建立好的關係並且長期經營,與社區一起成長的話,不僅沒有辦法真正瞭解社區的需要,貿然將課程的學生帶入社區,反而會形成對社區的一種打擾(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2008)。

另外,Don Bagin Donald R. Gallagher 在探討學校與社區關係時提到「合作教育」的概念,指的是:使學生一部份的日子在課堂中學習,另一部份在與其所學課程相關的場所工作,會與社區的人士直接接觸,並且透過學生塑造學校的形象及傳遞學校的訊息(洪福財、謝如山、林曜聖譯,2003),相關研究者認為:此處合作教育所牽涉的學校與社區關係,與服務學習實施時所面臨的狀況相近,都會讓社區民眾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當中,留下深刻、難以動搖(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一面)的印象,因此如果貿然地讓沒有準備好的學生進入社區進行服務學習,不僅服務學習的理想不容易達到,連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也會受到影響,而且必須在合作過程當中不停地澄清、分析、修正、再定位與確認才有辦法真正掌握社區的需要。

總之,進入社區該有什麼樣的準備,值得深思。

 

(二)服務學習如何產生反思?

    國外學者TooleCress, Colloer& Reitenauer, 2005)曾經提出服務學習的反思應該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從方案計畫的確認、計畫、籌備、實施、觀察、分析、得到新的理解到產生新應用的歷程,學習者應該隨時都在進行反思與學習。然而,真正在進行服務學習計畫的時候,教師該在什麼時間協助學生進行反思?反思的形式有哪些?一次服務學習計畫進行下來,要填寫多少次反思札記?而學生的改變與學習,真的是反思札記可以立即呈現出來的嗎?相關研究者發現:學生們在參與的過程當中,並不一定有心力可以做到維持良好的反身性(reflexivity),往往過程當中緊湊的步調與接踵而來的任務,會使用掉參與者所有的時間與心力,如果指導的老師沒有安排好協助學生反思的討論或作業,學生往往會疲於奔命後不清楚自己學到了什麼,值得注意。

    因此,反思是在服務學習過程當中,一個持續進行的狀態,透過反思學生可以思考他們的經驗、知識與技能,提供學生在持續變化的過程當中有暫停(Pause button)的時候,可以探索、回顧他們究竟學習到了什麼,對相關事務越深層地反思會使學生對自己、對課程、對社區有越多的發現與瞭解。

 

(三)反思提問的引導與限制

    關於反思的層次,Berman 在《Service Learning》書中指出: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可以依據其認知發展程度或參與程度,給予不同深度的反思引導學習單,延伸出不同的提問層次,透過適合的問題來引導反思才能夠讓學習者在面對夠有挑戰性的問題時,真正獲得引導與學習。例如,如果拿抽象、概念性、哲學性的議題問國小學生,或以具體、簡單、操作紀錄等方式問大學生在服務學習過程當中獲得什麼,都可能產生學習者與課程引導脫節的情形,並且,服務學習的反思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或讓學習者對「反思」產生不耐煩的態度。

    然而,協助學習者達到深度反思,除了要注意引導提問的設計之外,相關研究者認為不做任何限定範圍的觀察記錄,也是能否促成服務者學習與成長的關鍵。推動服務學習課程的時候,如何觸發學習者自發地使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觀察與省思,成為推動服務學習之教師很重要的著力點,若學習者有了這一層的動力與覺知,各種形式的記錄在過程中就不會成為被學習者討厭、疏忽、認為是麻煩的工作;學習者本身也將從練習記錄的過程當中,看見自己的轉變與成長,這部分是課程反思作業以外值得被教學者與學習者注意的地方。

 

(四)「教師」是否具備反思引導的能力是關鍵

    另外,值得被關注的是,台灣雖然在各大學校院鼓勵推動服務學習,但是服務學習方案指導者(教師)有沒有能力看見學生在過程當中經歷了什麼樣的學習,面對到什麼挑戰,並且提醒學生將這些寶貴的收穫記錄下來,成了另一個關鍵,服務學習並非只是設計方案、進行服務、填寫反思札記,當中真正會觸動學生改變的關鍵之一是「教師」這個引領學習發生的觸媒角色。由於服務學習中,學習者會面臨實作時產生的各式各樣困難與問題,許多是不可預期的,因此這些推動服務學習的教師們工作量比一般課程是多出許多的,不僅要與社區溝通、協調;對學生要授課、帶領討論、反思引導以及開放課堂以外時間供學生諮詢;還有平時研究與教學事務的常態性壓力存在著,因此,不管在時間調配上、指導所付出的時間精力上、或是自己生活調適上都必須走出學術的象牙塔而有很好的調適、適應能力。

 

二、台灣服務學習推動的潛在問題

     如前所述,關於服務學習,台灣首度推動的經驗是1999 年首先於台北市中學推動的「公共服務課程」,2000 年將課程名稱修正為服務學習。而服務學習強調從與社區結合的課程當中,學生可以得到既廣且深、培養可遷移到不同情境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從過程中增加理解、表達、腦力激盪、問題解決、遷移等認知技能,另一方面可增加個人領導、溝通、團隊工作的經驗值,同時經由對自己生活社區的問題進行探索、與各服務機構進行連結,可加強學生公民責任的意識(Berman, 2006),但台灣1999 年在中學當中推動的服務學習只有在勞動服務、環境清潔等層面推動,受限於中學生在專業發展上的不足、升學壓力的籠罩、家人不一定採取支持的態度以及學校指導服務學習只為了對教育政策交差了事等限制,往往不能真正體現服務學習的精神與內涵。

    檢視 2000 年推動服務學習以及2001 年頒訂實施志願服務法以來,行政院青輔會曾於2004 年針對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及服務學習情況進行調查(朱美珍,2005),資料中顯示僅有15%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內曾經參加過社會服務工作,當中又以「環保及社區服務」、「教育服務」、「社會福利服務」三項的參與人數較多,從事社會服務之前沒有接受過事前訓練的比例為59.5%,沒有為進行服務的志工投保保險的社會服務單位比例也有61.40%,但是,在這些過受訪者當中,竟有高達79.39%的比例認為自己對於所從事的社會服務工作感到滿意。當我們回頭檢視調查中各項服務學習的內涵,若要透過「沒有培訓經驗」、「服務單位沒有為參加者進行保險」這樣低準備度的方式進行,卻仍可獲得高達八成的滿意度,可以想見參加這些社會服務的青年志工們所從事的志願服務或服務學習,並沒有在良好的「兼重服務與學習」的概念下被推動。

    調查資料中,另一項針對未來一年青少年參加社會服務活動的意願訪問中也顯示,青年組參加相關社會服務的比例較高,參加的自由度也較大,未來參加的意願卻比少年組來的低落,著實反應出國內大專校院在推動服務學習上,值得詳細探究其實施內涵與困境。

    對此,專家學者提出服務學習在校內推動經常遇到的困難有:(1)主事者沒有志願服務方面的思維:當一個學校的主要領導人不重視志願服務,或根本不了解社會服務的概念與學習可以如何做結合時,服務學習在這樣的學校中就只會與童子軍、綜合科、社團活動有關,而不會廣泛地與各課程、學科產生關連。(2)種子教師培育的缺乏:不管從大學校院課程著手還是從學齡前兒童開始扎根,各層教師對於服務學習的課程設計、規劃、執行、評量等能力的培養,皆非一蹴可幾,建議要從師資培育過程中著手建立服務學習課程的經營能力。(3)大環境升學壓力與教育政策:大環境的升學壓力以及教育局的諸多教育政策,導致學校與老師進行服務學習課程時只能蜻蜓點水。

    台灣各大專院校服務學習的推動到現在還不到十年,在政府近期出版的研究報告上,我們可以知道:服務學習課程,不論在實施的廣度或深度上,都還有許多困境要突破,是否達到「兼重服務與學習」只能停留在策略面、課程案例的交流討論上。究竟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是否只是口號與空談?透過服務學習課程,大學生學習到了什麼?

    而「服務學習」的實施雖然立意良好,可以做為高等教育中提升人文素養與社會正義關懷的重要媒介,但是並不是「服務了,學生就自然而然會獲得學習」,從服務前的準備、時時刻刻的反思、參與服務的堅持、指導老師的知能提升、反思內容的再精進等,都是服務學習歷程當中影響學習者學習成效很重要的環節,當然也與社區合作伙伴究竟是被服務還是被打擾,有很密切的關連。

    國內外諸多大學已經以服務學習、經驗學習、社會貢獻等概念,發展有系統的課程、教學甚至研究模式。他們的辦學宗旨或因社會經濟條件、或因研究型大學的使命感,都將大學與社會做整體、價值性、與在地結合、與社會脈動貼近的連結。他們不是將「志願服務」、「地域貢獻活動」當作大學與地方聯誼的手段,也不是將企業與組織當成金主或學生實習的場域,而是將學生學習的整體性、地方的需要共同考量到大學的課程規劃、組織變革當中。

    因此,在台灣,一所大學應該審慎地回顧自己所在的位置、具備的資源,瞭解社會發展的趨勢,並審慎定義大學辦學的理念與目標,這樣的大學就會因應環境變化而改變,大學若能釐清上述條件並且具有前瞻性地帶動地方建設與改變,將從各大學競爭的共同方向上脫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透過大學教育真正落實服務學習的理想。大學不僅要教學與研究,更進一步要帶領學生共同面對真實的世界,接觸真正的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讓學生從「參與」當中得到Dewey所說的Learning by Doing 的豐富收穫,同時使社會結構產生改變,這與服務學習的核心精神「兼重服務與學習」已經是不同面向的關注了。關於服務學習的課程如何使大學與地方共存共榮,或許要交給時間來催化、累積出成果,但大學與社區民眾、組織的直接互動的方向,不論稱做服務學習、社會貢獻還是社會參與,顯然是國際間各大學不約而同的趨勢。

 

捌、結語

美國總統甘迺迪名言:「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而是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社區服務絕非新的名詞,因為自有人群聚落以來,人類互助的現象早已存在,而藉由諸多非營利組織與媒體的報導,更加激發個人的善念與匯聚「共善」的行動。也許單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對社區產生貢獻,但集合更多人的力量,的確可以發揮改善社區的功能。經由服務學習課程或活動,學生可以做社區參與,找出服務議題與對象,不僅對社區產生認同與歸屬感,更可直接對社區做出貢獻。

馬總統競選時推出的九大青年政策的引言中,也有一段動人的文字:「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青年都是時代改革的領航者,同時也是新觀念的見證人,青年的態度決定了國家未來的走向」

是的,尤其在當前少子化的趨勢下,青年的素質與動能更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為因應全球化時代的競爭,世界各國莫不傾全力投資於青年的教育與發展,希望能培育出有公民意識及公民素養的健康、成熟而又有創造力的現代公民。而公民意識的喚起,不能等到學生長大成公民;公民力量如何展現,更需要從小學起。學校教育工作者要能革除保守怕事的心態,以嶄新的視野,為台灣社會培育知道如何參與社會生活的國民。因此,即使是在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更應該提供學生社區參與學習(community participation learning)的機會,讓學生在周遭真實世界中試驗和探索,以萃煉其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能,為公民社會的到來鋪路。

建議未來持續推動志工團體、各級學校推廣服務學習的觀念,並提供產官學之志願服務/服務學習平台,以整合各項資源,並提出辦法將學生志工的生涯延長至生涯志工的觀念。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1.尹美琪,2002專責單位主導之「服務-學習」課程-以輔仁大學為例〉。《通識教育季刊9335-72

2.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2服務學習指導手冊。http://www.nyc.gov.tw

。取用日期:2008626

3.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298101年度中程施政草案。http://www.nyc.gov.tw。取用日期:2008718

4.行政院青輔會服務學習資源網。http://www.nyc.gov.tw。取用日期:2008718

5.江雪齡,1999服務學習與社區發展〉。《中等教育506):26-31

6.朱美珍,2005九十三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及服務學習現況調查。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7.吳建隆,2007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培力經驗之研究-以中原資管系「因為愛」計畫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台北。

8.吳烟村,1996國內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現況與未來展望訓育研究35(3)64-71

9.義勝 ,2001服務與學習指導手冊。台政院青指導委員會。

10.萬億,1983公務機關義工人運用情形之探討,台:研考會。

11.林至善,2002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以東吳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例學生輔導8182-93

12.洪福財、謝如山、林曜聖(譯),D. Bagin, & D. R. Gallagher 著,2003與學校外部人員的溝通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市:五南。

13.洪靖雅,2008從服務學習進入社會參與—大學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14.徐明、楊昌裕、劉杏元、劉若蘭、林至善、楊仕裕、葉祥洵、邱筱琪、黃玉(總校閱),2008,。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

15.梁明煌、顧瑜君,2004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以東吳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例服務學習主辦學校與社區組織間的夥伴關係〉。《2004 年東區服務學習專業人力培訓營第二梯次研習手冊,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16.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17.陳怡芬,2005,《中山大學學生服務學習參與現況及參與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18.陳怡君,2006國中實施服務現況分析暨服務教學模式的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19.許小薇,2008,《花蓮女中根與芽服務學習計畫的實施與評量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20.國立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2008華盛頓大學體驗學習中心(The Center forExperiential Learn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EXP):大學生的社區學習、研究、和獎學金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21.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教雙月刊52 31-37

22.黃玉,2000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新教學法之一〉。「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台北市: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3.黃明雪,2008《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台北。

24.單文經,2002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作法《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育資料集刊27 19-20

25.曾騰光,2002實施勞作教育制度的教育功能學生輔導8148-49

26.曾慧媚,2002台北縣中小學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台北。

27.馮莉雅,2003國內外高等教育推動服務學習現況與趨勢之研究。青輔會92年度委託專題研究。

28.溫貴琳,2002漫談服務學習-從美國看臺灣學生輔導81 40-47

 

二、英文部份

1.Billig, S. H. (2002). Service Learning, Research Roundup, Vol.19 , No.1, Fall,pp.3-6.

2.Cress, C.M., Collier, P.,&Reitenauer, V.(2005). Learning through serving. Richmond, VA:Stylus.

3.Fertman, White & White1996, L. J.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 (OH, Columbus: National Middle SchoolAssociation, 1996).

4.Gelmon, S. B. (2003). Assessment as a Means of Building Service LearningPartnerships (p.4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5.Jacoby, B. and Associates (2003).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Service-Learn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6.Kolb, D. A. (1984). Experience Learning :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7.Kendall, J., and Others (Eds.). (1990).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AResource Book for Community and Public Service,Vol. 1-2, Raleigh, NC: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nships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8.Maryland Student Service Alliance (2004). Marylands best practices: Animprovement guide for school-based Service-Learning. Maryland: MarylandDepartment of Education

9.Pearson, S. S. (2002). Finding Common Ground: Service-Learning andEducational Reform: A Survey of 28 Leading School Reform Models. fromhttp://aypf.org/publications/findingcommonfround.pdf.

10.Pritchard, F. F. and Whitehead, G. I. III (2004). Serve and Learn: Implementingand Evaluating Service-Learning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1.Sally,Berman, S.(2006). Service learning: a guide to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assessing student projects(Seco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12.Toole, J., & Toole, P. (2001). The service-learning cycle. Minneapolis: The Compass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