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教育營造班級閱讀環境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

 

 

劉容枝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班級導師將「讀報教育」帶入教室,對於「班級閱讀環境」的影響。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結果分析與討論、第五章為結論。本章緒論共分四節,主要在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價值,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在世界各地推廣的兒童閱讀活動,在家庭、學校、社會團體的響應與配合下,對兒童的閱讀興趣、習慣,多少都會產生一些改變。但是,所謂兒童閱讀,並非僅是提供閱讀運動即能促成,對兒童而言,閱讀是本能,是遊戲,只要是可以舞動、品嚐、觸摸、傾聽、觀察,並且感覺周遭的各種訊息,孩子們幾乎沒有任何學不會的事情。所以,促成閱讀行為的關鍵要素之一,即是閱讀環境的營造。在營造中以身作則,在營造中重視孩子的主體性與自主性(林文寶,2000)。

面對現今台灣社會形態的改變,現代的父母們為了生活經濟、家庭開支而忙碌工作;孩子在學業的競爭壓力下,安親班、補習班與才藝班填滿了孩童的生活。在家長與孩童繁忙的生活步調之下,再加上電視與網路進入家庭環境之中,於是造成在家庭環境中,親子之間透過閱讀行為而產生的相處模式與對話情形逐漸減少,間接地也造成家庭中價值觀念澄清、心靈溝通的功能消失了。因此,學校教師成為與孩子共同討論,並指導孩子正確、客觀面對社會事件的重要引導者。

班級則是學校組織的核心單位,也是教學活動進行的主要場所,班級教學的效果在學校教育中,是最直接而顯而易見的(方德隆,1999)。兒童閱讀行為會因為班級閱讀環境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張怡婷,2003),由此可見班級閱讀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力。教師對閱讀的評價以及和學生分享自身對閱讀的熱愛,還有教室閱讀資源豐富、讓學生有選擇書籍得知新書訊息的機會、提供適當的獎勵等都能促進學童閱讀(Gambrell1996)。

研究者參閱台灣有關於學齡兒童閱讀之相關研究中,大多以書本、繪本、故事書與系列叢書等為閱讀的文本,鮮少有以「報紙」為讀本的閱讀研究。然而,在現代多元媒體豐富的環境裡,閱讀並不應局限於捧著書本翻閱。看報是一種閱讀、圖像是一種閱讀、在網路上瀏覽網頁也是一種閱讀。李秀美(2007)認為當我們隨著媒體形式的演進同步賦予閱讀多元的樣貌,才能藉助新的閱讀能力,奠定孩子良好的學習基礎。報紙可以養成學生天天閱讀的習慣、補足課本教材的不足、提供時事可供思辨討論、補充課本來不及編寫進去的事件與知識,讓學習不再侷限於課本裡,而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在台灣引介「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陳世敏教授將它譯為「報紙當課本」,國語日報社與各縣市教育處進行策略聯盟所推動的「NIE」則稱為「讀報教育」。

研究者透過與國語日報社進行策略聯盟,參與了國語日報社於96學年度與97學年度兩梯次的的讀報教育實驗班,以取得讀報教學所需的資源與援助。但是,要運用什麼教學方法,才能將「讀報教育」融入於高年級的班級閱讀環境中,讓進入小學階段的六年級學生可以透過閱讀報紙自我學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閱讀報紙的行為?「讀報教育」對學生在學習領域中是否有任何的幫助與影響?如何有效地運用報紙資源以豐富教學資源?「讀報教育」對於班級閱讀環境的營造之成效為何?這些都是研究者感興趣與期盼探討的議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以「國小高年級學生」做為研究對象,探究班級導師在平時的班級閱讀教學與活動中,運用「讀報教育」是否能對營造「班級閱讀環境」發揮任何影響?因此,本研究的具體目的有下列三項:

一、瞭解學生閱讀國語日報的情形。

二、瞭解讀報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情形。

三、班級閱讀環境營造成效之現況分析。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讀報教育

    Newspaper in Education」在歐美先進國家被簡稱為「NIE」,就是「報紙當課本」,也就是拿報紙當作教材,來教育孩子學習新知,而「NIE」在台灣翻譯為「讀報教育」。這樣的教育是教師上課時,拿整份報紙當教材,用在許多科目上歷史、閱讀、作文、社會、公民、健康。這份報紙是綜合性教科書,在教室上課時使用,它可以取代課本,也可以補充課本內容之不足、不新,目的在於教導學科知識、不在於教導媒體知識(吳翠珍、陳世敏,2007)。

本研究將「讀報教育」定義為:將整份國語日報視為現有課程之補充教材,透過閱讀報紙的活動來活化班級閱讀教學、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培養學生讀報習慣、增進學生閱讀理解,進而成為快樂的讀報者。

二、班級閱讀環境

本研究引用周芷誼(2006)將班級閱讀環境分為「教師對閱讀的支持」、「同儕間的閱讀互動」、「班級閱讀資源」三個層面,作為本班閱讀環境之觀察與分析向度。「教師對閱讀的支持」反映出教師與班級學生一起參與和閱讀有關的活動時,師生之間討論、指導與鼓勵的情形;「同儕間的閱讀互動」反映出班級學生一起參與和閱讀有關的活動時彼此互動的情形;「班級的閱讀資源」反映學生班級教室中閱讀讀本資源以及提供借閱情形。

本研究所指的班級閱讀環境,為班級導師將「閱讀」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以教室為閱讀教學的主要場所,研究者提供國語日報的閱讀材料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採用Chambers的閱讀循環理論,帶領班級師生一同進行讀報教育的活動,以培養學生閱讀報紙的習慣,同時引發師生彼此的閱讀互動,創造出該班級專屬的班級閱讀特色。

 

三、國語日報

   國語日報是國內唯一一份有注音符號標示的報紙,自民國三十七年創刊以來,就以「推行國語、發揚母語」為辦報宗旨,以奠定並提升學童以至一般社會人士國語文的基礎和素養。但隨著時代轉變,內容不在侷限於語文教育,而是涵蓋兒童整體生活的一份報紙,內容包括國內要聞、國際脈動、社會科學、醫療資訊、法律常識等,成為適合全家閱讀的一份報紙。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價值

本節將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價值,分成兩部份加以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內容

探究讀報教育實際運用在班級閱讀活動中,國語日報肩負班級閱讀教材的任務、教師身為有能力協助學生閱讀的大人、教室規劃獨立閱讀時間與「NIE讀報分享」活動,三者共同為學生的閱讀奠定基礎,已建立學生主動閱讀習慣,並且透過閱讀進行學習之行動歷程。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的個案是彰化縣讀報國小(化名)六年愛班,也就是由研究者自九十六學年度(20079月起)擔任五年愛班級任導師的班級,在接續一年的教學相處後,進入九十七學年度(20089月)六年級的學生。班級中共有35位學生,包含18為男生和17女生。

二、研究價值

將本研究在研究價值的說明如下:

()了解高年級學生對讀報教育促進班級閱讀的看法,並提供推行讀報教育的實務經驗,以補充現有研究之不足。

文獻發現目前國內對於「讀報」的研究多以傳播媒體的角度,來分析各大報紙新聞內容所報導之社會、政治、性別、宗教、環境、醫療、經濟等熱門議題,對於社會現象、民眾觀感與閱聽者概念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的對象多設定為身心發展完全、具有社會經驗的成人,報紙的選取則多以國內前四大銷售量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為主,鮮少有以兒童報的內容對國小學童閱讀影響的研究。

國民小學階段的班級閱讀研究中,閱讀讀本多以書本、繪本為主,若以「報紙」為閱讀讀本之讀報教育相關研究卻十分貧乏,唯呂淑梅(2006)以閱讀國語日報做為閱讀書籍的暖身活動。李曉媛(2003)設計閱讀一般報紙之課程融入社會科教學。顏湘婷(2007)以教師篩選出的新聞討論主題進行讀報教學。賴如足、洪月女、黃龍欽(2007)挑選適合融入自然課程的國語日報科學版內容進行教學。在這些研究中缺乏以學生為主動閱報者,將整份報紙做為培養班級閱讀讀本的研究。

本研究對象設定為高年級學生,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讀報教學活動,忠實的報導高年級學生對於閱讀國語日報的想法與經驗,將閱讀教學的主體與焦點回歸到學生身上,透過讀報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記錄與反思,以了解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教學活動的成效,進而了解學生在讀報教育上的學習,做為教師教學改善的方向,並提供為來有興趣從事讀報教育之研究者與教師參考。

()提高研究者的省思能力與專業成長

    成虹飛(2004)把行動研究定義為:「把『研究』作為一種知識生產方式和『行動』作為一種生活實踐的方式相結合的活動過程。行動研究包含雙重目的:一個是『了解』(做為研究的目的),一個是『改變』(作為實踐的目的)。只要是為了一種追求了解與改變而做的持續探究努力,再將此努力的經驗加以分析、統整,賦予深刻的意義,並能與他人分享。」教師因省思而改變,行動不只是實踐了研究者對讀報教育的推動,實質上也結合了生活議題與學校課程,為學校教育與社會現況搭起了橋樑,豐富了教學內容,更提供了檢視自我教學的管道,以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增進教師效能,讓教師成為提昇學生閱讀能力的協助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閱讀與班級閱讀環境

(一)閱讀的定義

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技巧是一項基本必備的能力,唯有具備此種能力,才能從浩瀚的知識大海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對於閱讀,各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以社會學之觀點來看,閱讀可看成是一種舉止或行為;以休閒之觀點來看,閱讀是一種愉悅的享受過程;以知識獲取之觀點來看,閱讀則可增廣見聞(謝彩瑤, 2001)

(二)班級閱讀環境之研究理論

Holdway1986)主張:「學習環境只要有一些根本上的改變,就可以把自然學習的原理體現到某種顯著的程度。」他發展出一種分享書籍經驗(在美國通常是叫做「分享閱讀」)的教學方式,也是自然學習教室實務中的一種基本教學策略。這個自然學習教室模式包括:示範、參與、練習或角色扮演、成果發表四部分。

Chambers (1996)認為每次閱讀時,總是遵循著一定的循環歷程。其間的每項環節都牽動另一個結果,並非直線關係,而是一個週而復始的循環,所以開始正是結果,而結果又是另一個循環的開始。「閱讀循環」如圖1

1:「閱讀循環」示意圖。資料來源: Chambers (1996 : 3)

Gambrell (1996)的研究中提到,教師為明確的閱讀模範、藏書豐富的教室環境、可供學生選書的機會、提供學生與他人做閱讀互動的機會、得知書籍訊息的機會、提供適當的獎勵,都能協助創造出良好的的教室閱讀文化。

綜合上述所言,在本研究的班級模式採以Holdway所提之自然學習教室模式;在讀報教學的設計上,研究者採取Gambrell的研究規劃了學生自主閱讀方案:「獨立閱讀時間」、「NIE讀報分享」,透過以最新且豐富的國語日報作為充足班級閱讀讀本、在晨光讀報時間研究者確實陪伴學生共讀閱讀、透過「NIE讀報分享」活動進行師生、學生同儕之間的閱讀分享,同時配合班級與學校獎勵制度提供適當的獎賞,以營造較佳的班級閱讀環境。

二、台灣的報紙閱讀環境

(一)台灣報業新聞內容的煽色腥

號稱台灣發行量為三大報的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的地位,都抵擋不了200352日出刊的蘋果日報。時自今日,蘋果日報不僅打進了台灣報業前四大的市場,更顛覆了台灣報業的編輯方式和報導內容。隨著時代變遷,年輕的讀者慣於看圖像,過去的「讀報」行為已轉變為「看報」。依陳順孝分析,蘋果日報其實是利用做電視的手法來做報紙,運用有邏輯的影向來呈現新聞事件,其所定的目標群就是觀看電視長大的讀者(陳延昇,2003)。

蘋果日報從一開始被同業發動抵制、嚴禁派報系統派送(黎智英,2007),到因報紙風格過於腥、色、羶而被相關婦女團體聯合發起抵制行動連署。這種種的疑慮或爭議事件過後,如今的蘋果日報已是大眾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份報紙,鮮少有人再為它的腥、色、羶抗議或發起拒讀拒買的行動。更值得注意的是,蘋果日報的腥、色、羶手法正逐漸影響本土報紙。

根據「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所公布的2008年10月《蘋果日報》平均每日有費報紙發行量:526,221份。林淑欣(2008)的研究歸納出蘋果日報頭版照片慣有的六項符號元素為:「拼貼組合」、「人物百態」、「苦多於樂」、「死亡與驚懼」、「血腥與暴力」、「旗幟或標誌」。針對此六元素進行符號分析後,發現蘋果日報使用照片顯現意義的模式可歸納為三個步驟:「刺激」、「建構事件原形」、「讓觀者成參與者」。綜觀蘋果日報頭版照片的呈現,含括有六元素和三步驟以及此兩者交互作用下的結果,成功融合形塑出蘋果日報頭版照片的風格與意義。

可惜的是,報紙在台灣走普級制,並沒有類似圖書、電視、電影、網路等傳播媒體進行分級制,也就是是所有杜會大眾都可以閱讀報紙來獲取資訊,但是往往會看到在報紙裡一張血腥誇張的照片或是詳述過程的報導方式,讓報紙煽色腥十足。陳楚孟(2002)研究中指出煽色腥新聞中的色情新聞可分為情慾(情色)、裸露、色情、猥褻及性暴力五個層次;煽色腥新聞中的暴力定義為:「以任何形式的言語或行為意圖傷害他人之情況皆屬於暴力。」其展現的方式歸類為:口語暴力、肢體暴力、武器暴力、物品暴力。煽色腥新聞中的血腥新聞新聞可分為:照片有血,足以使人產生噁心或不悅的感覺;或者是沒有血跡,但是照片的處理手法足以使人產生不舒服或噁心的感覺。在如此蓬勃發展的煽色腥(sensational)新闈內容或報導方式之下,對於心智判斷能力尚未完全發展成熟的兒童與青少年,將造成無法估計的影響。

(二)兒童閱讀成人報 家長要設防

講義2007「小朋友幸福大調查」,其中針對小朋友閱讀報紙的情形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調查中顯示,有看報習慣的學生占35.2%,偶爾看的占39.1%,沒有看報習慣的占百分之23.4%,未作答的占2.3%。至於學生看些什麼報紙?蘋果日報占28%,國語日報占24.9%,自由時報占百分之16.6%,中國時報占10.2%,聯合報占9%,人間福報占2.2%,其他占2.1%,未填的占7%。

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驚訝,有這麼多兒童看蘋果日報,她認為,媒體有社會責任,應多報導一些具有典範作用的正面角色,學校也應多提供這類題材,讓學生學習。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蘋果日報有學生喜歡的體育新聞,但也會有色情、暴力的內容,兒童看這類新聞令人擔憂,他提醒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討論,讓負面新聞發揮正面價值。
  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陳世敏表示,有看報習慣的成年人大約五到六成,有看報習慣的受訪兒童卻有三成五,可見看報紙在兒童獲取資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兒童最常閱讀的報紙若排除國語日報,與大人的閱報排名相近,推測兒童多半是家裡訂什麼看什麼,並不是認真看報;兩成五的兒童會特別閱讀國語日報,比率不低,國語日報扮演的媒體角色相當重要(國語日報97313日)。
   
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教授柴松林提到,媒體對於社會事件或校園安全的相關報導,也可能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因為媒體說問題很嚴重,所以兒童也覺得很嚴重,甚至比他所想像的嚴重。媒體固然有報導事實真相的職責,但若報導浮誇,導致兒童或社會感到恐慌與不安,就值得檢討。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管中祥表示,通常兒童都是看取得方便的報紙。父母提供什麼資訊,孩子就會看什麼。因此,當家長買一份報紙回家,應該想想,是否會讓孩子接觸到不好的內容,或如何跟孩子討論這些內容。

  綜合專家們的想法與講義2007小朋友幸福大調查的結果,小朋友的幸福與閱讀報紙情形有關,而報紙的取得與家長的喜好有關,報紙的內容影響了孩童的心理,孩童即使是隨意瀏覽報紙或不經意的翻閱報紙,那第一眼所觸及的頭版照片總是會深深的烙印在孩童的腦海中。因此,選擇一份具有倫理責任、教育責任的報紙,除了能給予孩童正向的價值觀、對社會產生信任感與安全感,亦能協助家長引導孩童面對媒體報導時該有的批判思考。在此突顯出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訂閱或購買報紙的行為,家長若能將孩子的閱報因素納入思考:「這份報紙適合孩子閱讀嗎?」「這份報紙是否能帶給家中的閱讀者快樂嗎?」「這份報紙可以放置家中的每一個角落嗎?」那麼,家中孩子的幸福感將會增加。

三、讀報教育

   讀報教育,顧名思義便是指拿報紙當作教材,教育孩子學習新知,提升閱讀、語文能力及公民涵養。在歐美被稱為「NIE」教育,即「Newspaper in Educat ion」的簡稱。NIE始於一九三○年代的美國,當時是由美國《紐約時報》協助推動大學的活用新聞運動(李秀美,2007)。一九五四年美國愛荷華川調查中學生閱讀的情況,發現受訪的五千多名學生居然有四成學生在教室外完全不閱讀文字。這個現象震驚了當地的報社,於是在美國教育協會的協助下,開始推動NIC(報紙教室: Newspaper in Classroom)運動,進而成為全球性的NIE運動,目前全世界已經有五十多個國家,亞洲區至少有十一個國家加入此一運動的推行行列中(張學喜, 2005)

(一)報紙當課本的優勢

李秀美(2007)提出傳播學者陳世敏教授的考證,在一七九五年六月八日美國緬因州波特蘭《東方前鋒報》(Eastern Herald)的社論中,已經出現了最早鼓吹用報紙當課本來教育兒童的建議:

報紙的用途說多了,也寫多了,但這些出版物的主要優勢一直被忽視了:我們是指兒童在學校閱讀、在家裡閱讀這檔事。試一個攣期吧—你希望兒童改善閱讀,就給他一份報紙—報紙內容繁多,其中有一部份一定會觸動他內心的悸動。你希望教他地理學,沒有比報紙上刊載的新聞和事件更能確切地反應各地的最鼾情況。到了時候,你希望他熟悉國家或城市的樣貌、經商方式、公私應對,或者希望他涉獵每一種科學以廣見闌、博取一粲,就給他一份報紙吧—報紙數量多,又便宜—這是最便宜的讓本,你買愈多,對你的子女愈有益處,因為報紙的每一部份都提供了若干新而有價值的訊息。

報紙每天追蹤社會脈動,其寫作文類屬於高度情境化的新聞體;而新閒語言從社論到廣告,橫跨了人類的許多生活領域。故報紙語言的使用奧妙,經常表現在文辭的細微差別上,對於學習語文的人提供了豐富多元的範例。吳翠珍、陳世敏(2007)也提出報紙在教育上有優勢的理由:1.報紙是活教科書。2.報紙記錄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是生活的紀實。3.資料最新,不論何種主題。4.是教室裡的市場,告訴買什麼,到哪裡買,價格如何。5.是邁向未來的一扇窗戶。6.是學生會繼續讀一生的唯一「文本」。

(二)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教育之比較

在現今多元的媒體環境中,培養學生對於媒體的應變能力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教育的積極面上應該協助學生學習選擇、分析、評估媒體訊息,思辨媒體訊息產生的過程及其真實性,主動對它存疑,進而能分析、解讀與批判訊息內容不被媒體左右。期望能發揮公民權監督媒體運作,進而表表達自我意識與傳遞訊息(教育部,2002)。吳翠珍、陳世敏(2007)則指出,媒體識讀教育有「解讀媒體的符徵與科技」、「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和近用媒體」五大內涵。

「報紙當課本」的讀報教育之目的大致尚可分為三項:一、將報紙視為現有課程之補充教材;二、是將閱讀報紙作為提升學童語文知能的手段;三、則是著重於以報紙新聞作為延伸視野的管道,並強調閱讀新聞後批判能力的養成(嚴湘婷,2007)。因此讀報教育之目的主要在於教導學科知識,不在於教導煤體知識。

由此可見「NIE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彼此互補,是媒體教育的雙軌。但兩者在極不相同的媒體與社會關係脈絡下出現的,無論思想、方法、目的、適用範圍均有不同,因此陳世敏教授對NIE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進行分析比較,如下表:

1:媒體素養教育與「報紙當課本」教育比較

 

媒體素養教育

報紙當課本教育

思想基礎

預防接種

報紙是活教材

方法

剪報分析

整份報紙

目的

認識媒體

吸收學科知識

適用科目

選定科目

所有科目

主導者

教育界、媒體

教育界、媒體

教學方式

融入或單獨開課

融入或單獨開課

實施地點

學校、家庭、社會

學校、家庭

資料來源: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p354

四、台灣讀報教育現況

一份報紙敢讓人攤開在陽光下逐字逐句閱讀、檢視、解剖、註記,表示這份報紙達到了相當的專業水準,經得起考驗(吳翠珍、陳世敏,2007)。《國語日報》從2005年起開始實施讀報教育,至200810月,分別在桃園縣壽山國小、澎湖縣龍門國小成立了讀報實驗學校,在全台有129個讀報實驗班。是台灣唯一推動「報紙當課本」計畫的報社,也是關注台灣學童教育、肩負媒體教育責任的報社。

在此挑選出三個各具特色的縣市:2004年國語日報編輯部成立「讀報教育小組」發源地的臺北市、20074月第一個設立NIE讀報教育實驗學校的桃園縣、以2008年以國語日報做為兒童節禮物的台北縣。本研究依照台北市97學年度國民小學試辦讀報教育實施計畫、桃園縣推動讀報教育三年計畫、臺北縣97年度試瓣「早讀10分鐘一讀報教育」活動實施計畫,加以分析,以供讀報教育尚在起步的縣市做參考。

(一)「讀報教育實施計畫」之背景

    此三縣市推動讀報教育之緣起都是有鑑於:近年來台灣的兒童受到網路、影視等聲光媒體蓬勃發展的影響,兒童閱讀習慣改變,接觸文字機會減少。「2006年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ISA)與「2006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的研究結果,瞭解除了培養閱讀興趣及習慣外,還要增進學生之閱讀理解、閱讀素養及批判思考能力。

    在國語日報社引進國外NIE教育經驗與成果之下,讓國內學術界、各縣市政府與學校教育對即將被網路新聞、電視新聞所取代的傳統的媒體「報紙」賦予教育的新地位,並為兒童的閱讀搭起與社會環境脈絡相連結的橋樑,也為校園的閱讀增添了有別於書本的素材。報紙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拓展學生學習的視野、彌補教科書的不足、提供學生思辨探究的社會時事,因此各縣市希望能藉由「讀報教育」提升學生越獨立與思考力,進而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優質公民。

(二)「讀報教育實施計畫」之內涵

1.「讀報教育推行計畫」的目的

依照桃園縣、台北縣、台北市的讀報教育計畫文本中所提到的預期達成目標,加以整理,分析如下:「讀報教育實施計畫」的目的,主要涵蓋(1)提供多元閱讀素材,拓展閱讀媒體的深度與廣度。(2)結合品德、人權、法治教育,提升學生公民素養。(3)運用班級讀報教育,加強學生語文能力。(4)建構校園讀報風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但因為各縣市的教學環境與實施讀報教育歷程的不同,而有了各自的發展目標。台北縣讀報教育實施計畫強調消弭城鄉學習落差、活化零碎閱讀時間;臺北市讀報教育實施計畫則著重於培育學生國際化視野、具備新世紀的能力;至於桃園縣讀報教育實施計畫,則在民國96年一年的規劃階段中,經過了三次計畫的修正下,才訂定了「創意閱讀  開拓桃園NIE」的讀報教育三年計畫,計畫中強調結合該縣國小學生國語文與寫作基本能力測驗,透過學生閱讀學習量表,以探究並改進讀報教育實施成效。

2.「讀報教育實施計畫」的對象與實施期程

    臺北縣國小學生在九十七年收到一份來自教育局的大禮。從四月一日起,縣府將提供臺北縣公立國小普通班級特教班(音樂、美術、體育等特殊教育班級不含資源班及啟智班)共9144個班級,每日每班一份國語日報,供教師教學及學生閱讀使用,讓讀報教育在北縣國小落實生根,同時再度突顯出台北縣期望透過讀報教育消弭城鄉學習落差。實施期程為974月至6月;979月至12月,共計7個月,實施期程跨越了兩個年段。

台北市讀報教育實施時程則依照97學年度上下學期時間來規劃,分別為9711月至981月;983月至986月,共計7個月。實施對象由學校自行申請,透過該市「讀報教育推動小組」擇定24個「讀報種子學校」,再由「讀報種子學校」中擇定一班為「讀報實驗班」,分別提供給「讀報種子學校」每班一份報紙、「讀報實驗班」每生一份報紙,然而報紙的提供與讀報的教學則以中、高年級為限。

    依據桃園縣推動讀報教育三年計畫,鼓勵各公、私立國民中學自由參與,至於該縣各公、私立國民小學則分三年逐步全面實施。第一階段(自9711日起至民國971231日止) 三分之一的國民小學至少選定一個班級實施讀報教育、第二階段(自民國9811日起至民國981231日止)三分之二的國民小學至少選定一個班級實施讀報教育、第三階段(自民國9911日起至民國991231日止)全體各國民小學至少選定一個班級實施讀報教育。對於讀報實驗班的教材提供應以每個學生一份報紙為原則。

3.「讀報教育實施計畫」的教學人員與教學時間

依照台北市讀報教育實施計畫中,「讀報實驗班」需每週以固定的課程時間(至少每週一節)、「讀報種子學校」需適時以報紙為教材進行教學活動。台北縣則建議指導學生活化零碎時間,並且利用導師時間、晨間共讀、彈性課程或閱讀課進行閱讀活動。桃園縣則希望各國民小學能夠在每週實施40分鐘以上的讀報教育。在三縣市讀報教育實施計畫中,沒有明確的說明進行讀報教學的教師由誰擔任,但從「讀報實驗班」與善用導師時間、晨光時間等字詞,可以推論出此三縣市的讀報教育計畫希望由各班的導師引導、帶動。

4.「讀報教育推行計畫」的經費與策略聯盟

    分別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台北縣政府教育局與桃園縣政府教育局補助相關推動經費。桃園縣政府的預估讀報教育三年計畫自96年度起至99年度止,全部所需經費共計1582萬元。三縣市均與國語日報社進行策略聯盟,因此,國語日報社不僅提供讀報實驗學校、讀報實驗班在教學過程的服務與指導,也以訂報價格九折的優惠方案減輕縣政府經費預算的壓力,更辦理「送報到山巔」的捐款活動,以及國語日報社公益計畫來捐助偏遠地區學校的讀報教育。

5. 「讀報教育推行計畫」的獎勵

    對於推展讀報教育工作績優人員從優敘獎是每縣市有提及的獎勵方式。其中較特別的是桃園縣在經費需求規劃第九項提到鼓勵學生投稿方案:就讀桃園縣國小學生作品若刊登於國語日報者,每人每篇(件)及贈送一個月國語日報,每人每年最多以九個月為限。同時也擬定的「桃園縣推動讀報教育獎勵學生投稿活動實施計畫」:國中小學生參加國語日報投稿活動 ,其各類藝文作品榮獲刊載者,累計第一篇及第二篇作品即可獲頒學校獎狀各乙紙,累計達三篇或三的倍數即可獲頒縣長獎狀乙張。桃園縣96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師專書閱讀測驗實施計畫的專書閱讀書目中包含了:《讀報教育指南 語文篇》、《晨讀10分鐘》、《思考力決定孩子的競爭力》、《教出寫作力》。參加測驗的老師只要測驗分數高於60分即可依照分數核24181510時不等的研習章。

綜合上述三縣市讀報教育實施時程與實施對象加以分析:台北縣與桃園縣的實施時程跨越了兩個學習年度,分別是該年度的下學期與新年度的上學期,因此學生可能會在讀報興趣才剛被激發、讀報習慣才剛要養成時,卻要面臨換班級、換年段的情形,而造成讀報教育課程的中斷;而對老師而言,在一學期的辛勤耕耘讀報教學後,尚未感受到辛苦付出的成果,就得面臨新班級的讀報教學,一切的努力又要重頭開始。再者,若以一學期為申請單位,只會徒增教師的負擔而降低了教師申請的意願。因此對於台北市讀報教育實施時程以學校學習的年度規劃最為妥當。在讀報教育相關的配套措施中,桃園縣不僅以三年的實施時程,結合了讀報教育實驗學校、種子學校、種子班及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共同積極推動讀報教育下,更搭配了獎勵學生投稿計畫、教師專書閱讀計畫以及民國98年推動「UP 5-39桃園縣愛進偏鄉~讀報教育方案」的全面性規劃,適足以供其他縣市參考學習。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於200710月∼20086月(96學年度)參與國語日報第一梯次的讀報實驗班作為本研究之試探性研究。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同時與教授和20089月發展讀報教育行動方案,進行國語日報第二梯次的讀報實驗班教學(200810~20091月),在整個行動方案中不斷的做修正、反思與檢討,以使讀報教育對班級閱讀環境的提升。本研究之行動方案架構如圖2

2:讀報教育行動方案價構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所要探討的目的,研究者主要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利用觀察與訪談的方式,進行教師之觀察紀錄與省思札記,以分析教師推動讀報教育的想法與所遭遇的問題與實施心得;藉由學生之讀報日記、學習單內容,進行學生學習情形之分析與紀錄;藉由研究者所設計之「期末問卷」,調查學生對於讀報教育的看法與對個人閱讀和學習上的影響;引用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之研究」之「班級閱讀環境」問卷對學生施測,以幫助研究者瞭解、分析在讀報教育活動中,教師對閱讀的支持度、同儕間的閱讀互動與班級閱讀資源的情形。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

(一)訪談記錄:1. .隨機抽取學生:瞭解學生對於讀報教育推動的看法或學生於讀報日記中所描寫內容與看法之澄清。2.全班性訪談:由研究者根據分析資料之需要,在上課中進行全班性訪談。3.半結搆式的訪談:研究者事先擬定訪談大綱,針對大綱訪問最受學生推崇之學習對象以及教師觀察在讀報教育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訪談。

(二)文件資料:1.學生文件:讀報播報單、讀報日記、學習回饋單。2.教師文件:觀察記錄、省思札記、教師回應學生讀報日記的資料。3.問卷資料:研究者設計之期末讀報分享問卷、獨立閱讀調查問卷與周芷誼(2006「班級閱讀環境問卷」。

(三)資料編碼:

2:資料分類編碼表

資料類別

資料代號

範例說明

訪談

971001S1

表示在中華民國97101日對研究班級之1號學生進行之訪談。

971001M1

 

表示在中華民國97101日對研究班級之1號學生母親進行之訪談。

971001F1

 

表示在中華民國97101日對研究班級之1號學生父親進行之訪談。

文件資料

971001觀)

表示中華民國97101日研究者觀察之紀錄。

971001省)

表示中華民國97101日研究者個人省思之內容。

971001S1日記)

表示中華民國97101日,研究班級之1號學生所寫之讀報日記內容。

(回應971001S1日記)

表示中華民國97101日,研究者回應研究班級之1號學生所寫之讀報日記內容。

971001文件S1

表示中華民國97101日,研究班級之座號1號學生所寫之學習回饋單內容。

971001文件M1

表示中華民國97101日,研究班級之1號學生的母親所寫之學習回饋單內容。

問卷

(980108問卷S1

表示中華民國980108日「期末讀報分享問卷」中,研究班級之1號學生所寫之內容。

(980109問卷S1

表示中華民國980108日獨「立閱讀調查問卷」中,研究班級之1號學生所寫之內容。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可分為量的分析與質的分析,茲將其分述如下:

1.量的分析:本研究量的分析部分,包括學生家庭閱讀文化的基本資料調查、教師對於閱讀的支持度、同儕閱讀的互動情形、班級閱讀資料情形。

2.質的分析:內容包含教師的觀察記錄與省思札記、學生與家長的問卷中開放式問題及訪談資料、讀報日記與學習回饋單中的回應與留言,將資料分類及編碼,經三角校正後引用。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閱讀國語日報現況之分析

一、學生閱讀的動機

    依據(980109問卷)的內容,歸納出學生閱讀報紙各版面的動機共有六點,包含:

1、瞭解時事,與社會、世界連結:在焦點新聞版中,能讓我們知道各國發生的新聞(S3S5S19S26S33)。可以讓我吸取一些資訊(S25)。可以知道今天重要的事是什麼(S17S23)。.在文教新聞版中,日日談可以讓我知道社會上誰需要幫助(S16)。日日談可以聽到重大消息,以及這個消息所要傳遞的意義(S14)。在兒童新聞版中,讓我知道世界各地的兒童有什麼豐功偉業(S11)。

2、抒解壓力帶來好心情:在漫畫版中,學生認為故事中的人物很有趣、內容風趣逗笑、劇情高低起伏,令人會心一笑(9人)。可以抒解壓力,把考試的事一時忘記,讓自己的心情變好(11人)。在兒童文藝版中有好看、溫馨或好笑的故事(S19)。在家庭版中,「童言妙語」讓我看完以後會不禁的笑了出來(S31)。

3、個人興趣引到閱讀版面:在科學教室版中,S7說:「爸爸常帶我去山上或海邊玩,我都會看到或抓到一些的小動物,我也會養一些昆蟲。」所以S7不管是分享那一個版面的文章,都與動物、昆蟲等生態相關連,難怪成為學生們眼中的「科學小飛俠」、「科學小老師」(970924S7)。在生活版中,我在星期三的閱讀時間最有精神,因為這一天的生活版有體育專欄介紹。(971007S4)。可以看到一些運動,就覺得我越來越喜歡運動了(S15)。可以知道有哪些棒球資訊(S2)。

4、獲取新知、滿足求知慾:在科學教室版中,讓我們認識許多的國家風景區、植物、動物的習性,以及許多新的科技發明(S10S20S27)。可知道科學的來源,學習到新知識(S5S12S17)。「美語科學」可以讓我們按照步驟做簡單的實驗(S9)。

5、增進語文能力,奠定寫作基礎:在青春版與兒童園地版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新的詞語,可以看見大哥哥大姊姊們較深入的優美文章與修辭增進我寫作的技巧(S29S31S32S34)。我喜歡看「長歌短吟」,它能讓我學到如何寫詩(S26)。讓我學習到怎麼描述人、事、物,怎麼寫文章(S8S24S26S35)。看他們的優美文章使自己進步(S11)。讓我學習別人如何寫故事、文章(S21)。

6、解決生活問題,增進人際關係:在青春版中,會提到一些跟朋友之間、家人之間要如何相處(S23)。因為它反映出我們生活中的事情,也說中了我的心聲(S20)。少年法律的文章、內容,讓我具備法律常識以及避免做出犯法的行為(S16S18S21S24)(980109問卷)。我都看青春版的內容,因為我即將升上國中了,我可以知道我未來即將面臨的問題,並且可以參考這些作者的解決之道」(980106S27)。

二、學生閱讀男女有別

   男女生對版面閱讀喜好的排名上:「漫畫」版、「焦點新聞」版、「兒童園地」版都受到男女生的喜愛,唯一不同的是女生所熱衷的「青春」版,未受到男生的矚目,而男生所熱衷的「科學」版,則是女生最常閱讀版面排行榜的倒數第二名。女生的閱讀傾向於文學與心靈寄託。

男女生對版面閱讀的分佈上:除了「漫畫」版是全班學生的最愛之外,男生的閱讀版面較為廣泛,並未明顯的集中在某一個版面。女生的閱讀版面則較集中在「青春」版上。

三、學生眼中的《國語日報》

    在長期閱讀之下,學生對於國語日報的版面內容與屬性更加熟悉,對於《國語日報》的譬喻,以下就(980109問卷)的內容加以分析歸納整理分析。

3:學生眼中的《國語日報》

國語日報像什麼?

(代表物品)

學生的說法

1.      資料蒐集補給站

(書本、電視、電腦、知識庫、百科全書、科學小百科等。)

看國語日報中的每一個版面彷彿看一本書,所有的版面集合起來就是一個圖書館(S35)。

裡面有許多課本裡沒有出現的字或觀念(S7)。

像一口井,有著取之不絕的知識;是個知識寶庫,讓認真閱讀的人增廣見聞(S31)。

2.      亦師亦友好同伴

(家人、朋友、玩伴、老師、萬事通、作家、情報人員、助理等)

它是個作文小老師,讓我學習到優美語句與文章欣賞(S27)。

家中剛訂閱的自由時報裡都在說陳水扁洗錢的事,就像一個令我討厭的大人;班上陪伴我一年多的國語日報是我親密、溫馨的好玩伴(S7)。

國語日報教我許多知識、天天都陪著我們,是我的良師益友(S31)。

3.      生活所需必備品

(日用品、書包、鉛筆盒、早餐等)

因為我在早上看著國語日報,吸收到很多的知識,所以它是我的頭腦早餐,(S27)。

就像是我每天都要帶的書包和不可或缺的鉛筆(S29)。

牙膏、牙刷是我每天刷牙的日用品,當然國語日報也是我每天要使用的物品(31)。

四、班級固定的讀報時間養成讀報習慣

    在校的「晨光獨立閱讀時間」雖然僅在週三、四、五早上800820分鐘的時段,學生們不僅感受到這段時間是安靜的、享受的、愉快的、充實的,同時也習慣於規定的讀報時間主動進行閱讀的行為。閱讀幫助S8在語文表達能力更順暢,同時養成自我閱讀的好習慣(M8)。感謝老師,為同學們指導課業以外的教材,S20每天利用一點點時間看書寫讀報(M20)。他比較好動,所以心靜不下來未閱讀的書籍,剛好這個課程可以讓他多多閱讀一些文章(M16)(980108問卷)。學生的閱讀行為拓展到文字書的閱讀,閱讀的地點延伸到家庭的生活中。

   

第二節  讀報教育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分析

一、能掌握不同文體閱讀的方法,擴充閱讀範圍與視野

學生在長期接觸《國語日報》的報紙文體與編輯模式之下,學生增加了閱讀新聞報導的倒金字塔文體、短篇小說、說明文、散文、社論、詩歌等文體的機會。

二、閱讀認知、技能、情意的提升

在閱讀認知方面:讀報增加了學生的字彙量、學到更多佳句美詞、認識大量課本未提及的新知識。在閱讀技能方面:讀報讓學生學會把語句寫通順、整理分類資料、摘錄重點並運用在生活上,但對於寫作的意願偏低。在閱讀情意方面:讀報提升兒童的欣賞別人作品的機會、閱讀的興趣、增加同儕、師生間與家人間的話題。

二、議題關懷與討論,培養學生的多元觀點:

   在《國語日報》各版面中,對於社會事件與議題有著不同見解與論述。透過師生共同的討論與分享下,學生瞭解人們對事情常有不同看法、同時也認識世界上許多國家、瞭解台灣各地的特色與風俗民情,對於社會與世界有了更多的關懷。

四、散播讀報種子之公民參與活動:

    實施讀報活動期間(97學年度上學期),全體師生已分別到7個班級進行讀報分享模式示範,學生們樂於到各班進行讀報分享,以推動校內讀報活動;全體師生以實際的捐款活動,支持《國語日報》舉辦的「送報到山巔」活動,贊助校外讀報教育。學生學習到如何將所學貢獻給生活周遭的環境,瞭解到小學生也有具有公民參與的能力。

五、同儕間相互學習、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參與「NIE讀報分享」活動與「讀報日記」書寫中,學生扮演著播報員、記錄員、解答員、提問員、觀眾等不同的角色,其中有高達43%的男生樂於擔任播報員的角色,高達61%的女生樂於擔任記錄員。S11S23則是本班師生公認的最佳讀報全方位角色。學生對於自己的學習方式滿意,也期許自己能多方面發展。

第三節  班級閱讀環境營造成效之現況分析

    引用周芷誼(2006)「班級閱讀環境」問卷對本班學生施測。

4:國小學童「班級閱讀環境」現況各層面分析

 

研究者

周芷誼(2006

本研究(2009

層面名稱

題數

每題平均得分

每題平均得分

教師對閱讀的支持度

11

2.69

3.59

同儕間的閱讀互動

7

2.24

2.88

班級閱讀資源

9

2.78

3.35

整體班級閱讀環境

27

2.60

3.33

就整體班級閱讀環境而言,其平均值為3.33,其他各個層面中,以「教師對閱讀的支持度」的得分最高(M=3.59),「班級閱讀資源」的得分次之(M=3.35),「同儕間的閱讀互動」的得分最低(M=2.88)。從「教師對閱讀的支持度」與「班級閱讀資源」來看,其每題平均得分都高於每題總分的平均,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本班學生對於「教師對閱讀的支持度」得分高於「班級閱讀資源」得分,可見教師對於班級閱讀活動的推廣所投注的心力獲得學童普遍的認同。但在「同儕間的閱讀互動」這個層面平均得分只得2.88分,表示在班級閱讀環境中,孩童對於與同儕進行分享閱讀感想或討論的情形還有待加強。但整體而言,本班的班級閱讀環境各層面得分均高於周芷誼(2006)研究所得的結果,可見在教師致力於讀報教育的推動下,可以提高整體班級閱讀環境。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學生閱讀國語日報的情形:學生對於《國語日報》有著正向的評價與高度的接受度,認為《國語日報》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滿足了學生多樣的閱讀動機與興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與充實,進而培養閱讀報紙的習慣。

二、讀報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讀報教育讓學生瞭解學習並非侷限在課本上,閱讀《國語日報》也能增進學生學習的範圍與能力,拓展學生各領域的學習,開發學生參與公民活動的潛能。除了教師,同儕也是學習模仿的對象,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三、班級閱讀環境的營造成效:《國語日報》是推動讀報的好文本,豐富了班級閱讀資源;推動讀報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閱讀的支持,也增進了同儕間的閱讀互動。

第二節  建議

一、在政策面上:1.響應台灣報業,參與讀報教育行列。2.政府經費補助,精簡申請計畫方案。3.學校行政協助,支援讀報教育教學。

二、在教學面上:1.積極參與讀報實驗班,為班級帶進更新、更豐富的閱讀讀本-《國語日報》。2.增加學生自主的獨立閱讀時間,在教師陪伴閱讀下,養成讀報習慣。3.尊重學生的學習模式,鼓勵同儕間的閱讀分享,帶動班級閱讀環境提升。4.嘗試不同的教學與活動方式,改變教學慣性,為教學帶來新氣象。

三、在研究面上:1.報紙文本在學校的閱讀活動中應該受到重視。2.長期追蹤記錄參與讀報教育學生讀報行為的影響與改變。

第六章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德隆(1999)。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139-178)。台北:師苑。

林文寶(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台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7-9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陳延昇(2003)。蘋果vs.台灣三大報180天攻防。數位時代雙週,第55期,頁62-69

成虹飛(2004)。行動研究。載與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李秀美(2007)陪孩子善用媒體。臺北市:慈濟傳播文化至業基金會。

張學喜(2007)。臺灣讀報教育的新紀元。讀報教育指南(語文篇)。臺北:國語日報社,P 2

謝彩瑤(2001) 。台東師院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怡婷(2003)。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楚孟(2002)。從報紙煽色腥內容探討報業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淑梅(2006)。以鷹架教學促進兒童閱讀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個中年級班級閱讀活動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欣(2007)蘋果日報頭版照片呈現之風格與意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研究所論文。

顏湘婷(2007)。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Holdaway  Don1986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earning as a Basis for Literacy Intruction. In M.Sampson, ed. The Pursuit of LiteracyEarlly Reading and Writing. Dubuque, IAKendal/Hunt.

Gambrell, L. B. (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Chambers, A. (1996). The reading environment: How adults help children enjoy books. York, Maine : Stenhouse.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