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選用制度及影響因素之探討
鄭嘉佳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教育乃國家百年大計,係一國的立國基礎,更是提昇國民人力資源品質的重要指標,其目標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故教育之良窳與國家興盛、國民素質有著極密切的關係。隨著社會愈趨民主、自由化,各界體認國際的潮流和民間的需求,莫不冀望透過改革來解決以往教育所產生的問題與陳痾,進而開創出更優質的教育環境,培養出更高品質的教育成效。
綜觀我國近十幾年以來教育環境受到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快速變遷的影響及受到全球化、知識經濟等新觀念的衝擊,學校教育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正經歷教育史上頭一遭的大轉變。
首由民國七十八年起,教科書從以往國立編譯館統籌辦理至開放國中藝能、活動科目審定本;八十年國小此兩科目教科書也隨之實施;八十二年社會人士「教改行動聯盟」,以「教育改革」為訴求主題,促使教育部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對教育改革的目標提出五點基本訴求:『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及十二大項目:『健全國民教育、普及幼稚教育、健全師資培育及教師進修、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推展家庭教育、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暢通升學管道、健全學生輔導新體制、充實教育經費與加強教育研究』,後續更促使「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的產生;此方案代表著教育改革人士及教育行政人員對教改工作推展之共同願景,更是當前教育改革之總體計畫;接續八十五年全面開放國民小學民間編輯審定本教科書;九十一年全面開放國中審定本教科書。至此確立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全面由民間出版商依據教育部所頒訂之綱要來編輯教科書,經審查通過後,供教師自行選用政策。即為我現今國中、小學課程教科書「一綱多本」的制度。
由此看出教育改革措施在社會各界的教改殷盼並配合社會走向多元、開放的目標下,不斷推陳出新,從課程改革、教學創新、多元入學方案等一波波的行動方案來落實教育改革的理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其中改革措施首當其衝者為教科書的改革。
教科書是課程落實在教學的重要媒介,更是最具體的教育內容,不單僅是教學的主要資源,更擔負起重要的角色。故教科書的良窳,不但與師生教與學的成效密不可分,更是國內的教育革新與發展最直接的影響因素(黃政傑,1997;林玫伶,2002)。儘管處於電子時代的現今,隨著視聽器材的發明創新並普遍運用於各學校教學課程之中,但是教科書的地位卻不曾被其取代。縱使諸多學者們認為教科書不應該等於學校課程教材,更不應等於課程的全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教科書卻是長久以來支配、引導著學校教育的具體施行,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研究的顯示,學校教師的教學約有70-90﹪是依據教科書(Wolfe, 1982;Muther,
1985;Solomon,
1978;English,
1980),更有90﹪的教師授課內容和活動是依據教科書和教學手冊(教師指引)(高新建,1991),學者McCutcheon指出,教師在上課時,雖然不至於完全按照教學指引或教科書一字一句照念不誤,也不一定完全將教科書視為聖經,但是教師對教科書或教學指引的依賴程度,可說是如影隨形、缺它不可的地步(葉彭鈞,2002)。
由此可知,教科書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著教育系統的核心角色,如此對教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學校如何掌握選用時可能會出現的影響因素,如何從合格的各版本教科書中,選用出適合老師教學使用與學生學習需要的教科書,即身為國教所研究生不可忽視更須深入研究探討的動機。
貳、我國教科書演進歷程
任何一項教育的改革都有如一場社會的革命,不僅是制度的改變,更象徵著價值文化的調整,因此改革要落實並不容易,而這正是改革必須不斷推出的原因(Coombs, 1993)。俗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端看我國國小教科書的演進歷程,似也應驗了這句話,研究者蒐集文獻整理出歷史脈絡如下表
表
國小教科書演進歷程
年代 |
演進 |
光緒23年 (1897) |
陳懋治、杜嗣程、沈叔達等人自編「蒙學課本」三冊,為我國正式自編小學教科書之始。 |
光緒27年 (1901) |
張百熙奏稱:「泰西各國學校無論蒙學、普通、專門皆有國家編訂之本,按時卒業,皆有定章。今學堂既須考究西政、西藝、自應翻譯此類課本。此為由政府編輯教材之始。 |
民國初年 |
民國肇興,小學教科書沿清末審定舊制,元年,商務印書館編輯「共和國小學教科書」,暢行全國,教育部並訂定「審定教科用圖書規程」,各書局及教育團體因而競相編輯教科書,審定本教科書風行一時。 |
20年代 |
1.
1932年教育部公佈「小學課程標準」,同年設立,「國立編譯館」,編輯中小學教科書。 2.
1937年教科書由政府編制,民間書局負責聯合印行。 |
40年代 |
1.
1952年教育部局部修訂課程標準以符合「反共抗俄」之基本國策。 2.
1959年起全面修訂課程標準。 |
50年代 |
1.
1962年頒布實施課程標準,此次修訂國小部分採「六年一貫制」。 2.
1968年頒布「國民中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此次課程設計以小學六年及國中三年,共九年為範圍,採「九年一貫之精神」,力求密切銜接為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開一新紀元。自民國57年以後,教育部依據「革新教育事項」將所有國中、小學教科書統一由國立編譯館負責編制,此後二十餘年國小教科書全部為統編本。 |
60年代 |
1.
此時期之教科書,國小均為統編本。 2.
教育部從1971年開始籌劃修訂課程標準。 3.
1975年修訂頒佈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
70年代 |
1.
為配合教育政策及社會需要,1985年,國民小學教科書經匯集使用意見,並配合「標準國字」之推行,開始進行再修訂工作。 2.
1987年政府宣布解除戒嚴,教科書自由化開始起步。 3.
1988年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建議中小學教科書應逐年開放為審定制。教育部並承諾教科書編印將採「逐年開放」的原則。 4.
1989年同時開始著手修訂「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此時期的國小教科書仍為統編本。 |
80年代 |
1.
1991年為因應時代潮流及多元化需求,國民小學活動、藝能科目教科書,分低、中、高年級,逐年開放審定。 2.
1993年教育部於9月修訂公佈「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3.
1994年教育部組成「研擬擴大開放國民小學教科書審定事宜專案小組」。 4.
1995年2月教育部宣布國民小學教科書配合新課程之實施。 5.
1996年起全面逐年開放為審定本,國小教科書市場進入百家爭鳴的自由競爭新世代。為達編審分立,教育部將國小教科書審查之行政作業委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辦理。 6.
7.
8.
9.
10.
11.
|
90年代 |
1.
2001年國小一年級實行九年一貫新課程,英語從五、六年級開始正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從二、四、七年級同步實施。 2.
3.
4.
5.
有九縣市支持教科書統一版本,並高達九成教師贊成教科書部編,七成贊成統編審定並存。 6.
9月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中進行10年教改總檢討,93學年國教向下延伸一年與教科書恢復部編本獲得共識。 7.
2004年九年一貫數學自然兩領域94學年推出部編本教科書,預計10月送審,將先試教,售價與民編本相當並推出網路版。 8.
嘉縣教科書改用共同版,93學年度起精選三版本,列出優先順序,供各校選用,消弭版本太多現象。 |
註:研究者整理自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研究小組(1988)、藍順德(2006)、謝慧伶(2003)
從上表可知,其實每一年代的教科書都有其發展過程和重點,從光緒年間開始了我國正式自編國小教科書;繼政府遷台至戒嚴時期,因應當時政治環境的因素,「國立編譯館」出現,教科書統一供應;而解嚴後社會風氣趨於自由化,民間的報紙、輿論……等大幅鬆綁,包括了教材的開放,教育部並承諾教科書編印將採「逐年開放」的原則;在近十餘年來民主的呼聲高漲,多元化、國際化的時代來臨,為了滿足社會要求,國內中等教育以下各級教育,進行了一連串的課程改革,歷時多年的教科書龍頭「國立編譯館」不再一枝獨秀,國小教科書市場進入百家爭鳴的自由競爭新世代,把教科書的供需回歸消費者主導的市場機制,有助於教科書品質的不斷提升。
參、教科書選用制度之探討
教科書選用是一種具有專業性、自主性與責任性的行政程序,以學校為主體,付予教師以專業的角度對各個教育部審查合格的版本,根據學校特性與教學需求,及配合學生學習,進行綜合性比較的自主權與審慎選出教科書的責任,其主要目的為提供適宜的教科書以達到提升教學的品質。
教科書選用制度在國外行之有年,它代表地方學校對於教育的自主和參與之關懷。透過教科書選用制度,增強了地方與學校對課程的控制能力,並彰顯了教師專業自主與民間共同參與教育的力量。一般來說,教科書選用制度具有以下幾點特徵(黃志成,1997):
一、能反映出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互動、提昇專業能力。
二、凡是能使學生獲得學習經驗的內容,都是選用教科書時要考慮的範圍。
三、經由合理行政措施,配合教學需要,由學校教師及直接受到影響的相關人員進行選用。
四、重視學校選用人員的自主與責任
五、以地區或學校為主體,能夠選出最適合社區特性與學生需求的教科書。
六、打破了教科書選擇與教科書使用兩者分離的現象,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效果。
林玫伶(2002)則指出教科書選用具有以下三項特徵:
一、就範圍而言:應該切合「課程綱要」所揭示的學習階段範圍。
二、就參與人員而言:應重視教科書選用人員的專業自主能力,打破選擇與使用分離的情形。
三、就選用流程而言:應經由合理的行政程序,配合教學需求,由選用人員依據教學活動、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教學環境佈置等進行選用。
研究者綜合上述選用特徵,並配合嘉義縣、市目前教科書選用的制度,在本研究中將針對「選用層級」、「選用人員」以及「選用流程」三個層面作為選用制度之說明:
一、選用層級
所謂教科書選用層級即意指決定教科書版本的權責單位,其在教育行政體系中之階層地位而言。張祝芬(1994)研究指出,若將教科書選用視為課程決定的一環,其層級大致可分為國家(中央)層級、地方層級、學校層級與班級層級,以下將四個選用層級其優點與限制列表介紹:
表
不同教科書選用層級的優點與限制
選用層級 |
優點 |
限制 |
國家統一選用 |
1.
統一教科書內容,齊一教育水準。 2.
維持各年級間教材的一貫性。 3.
降低教科書成本。 4.
便於師資培育與在職訓練。 5.
彌補教師能力不足。 |
1.
難以達成教科書多元化的理想。 2.
學校教育內容缺乏選擇性。 3.
內容無法適應各地師生需求。 4.
忽視基層學校聲音。 5.
削弱教師專業自主性。 6.
易使教科書淪為政治的工具。 |
地方學區選用 |
1.
符合地區性與需求。 2.
教科書市場大小適中。 3.
學區內學校可共議教科書版本。 |
1.
學區內文化仍有差異較大者。 2.
難以協調分配學區內選用業務。 3.
費時費力,溝通不易。 |
學校選用層級 |
1.
可選用最適合學校與學生的版本。 2.
重視教師專業自主。 3.
配合學校社區的教育需求。 4.
溝通協商較為容易。 5.
提供較為多元的教育內容。 |
1.
學校選用人員專業知能有待加強。 2.
教材連貫性與統整性欠佳。 3.
學校行政措施常會干預選用。 4.
教師選擇意願不高。 5.
校長主導選用大權。 |
班級選用層級 |
1. 教科書內容較能符合班級教學及學生需求。 2. 教師專業自主能充分發揮。 |
1.
教科書品質可能因教師專業知能不足而下降。 2.
學校教師無法協同合作。 3.
各班教學難以溝通協調,造成彼此競爭比較心理。 4.
學校採購作業困難,採購成本亦較高。 |
註:黃志成(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頁34)。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其中張祝芬(1994)研究指出以縣市或學校為選用單位較為合宜,但不論是以縣市或是以學校為選用層級,都均有其優缺點。若教科書選用的層級提高,其優點有:(一)選用狀況較嚴謹,較能確保選出較優良的教科書。(二)大量印製、出版與採用,教科書價格較為低廉。(三)可以節省選用的時間與人力等成本。(四)利於學生轉學課業的銜接及不同學校教師教學的相互切磋。
但若將教科書選用的層級下放至各個學校,甚至每位教師的手中,雖然高選用層級的優點或許會有所失去,但選用層級的降低亦有其優點(張祝芬,1995):
(一)維持教科書的多元性。
(二)確保教師專業自主的知能與空間。
(三)促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四)避免中央層級意識型態傳輸等等。
二、選用人員
教科書市場開放後,誰有權決定教室裡使用哪一本教科書?是教科書選用中值得探討的一環。教科書的選用牽涉到整個教育品質的好壞,所以教科書選用人員應具有相關的選用專業知能方能勝任,而為求教育的民主、公平和集思廣益之效,一般學者認為組成教科書選用的團體組織成員至少應包括教師、行政人員、學者專家及家長或社區人士,還有學生(陳月英,1991;陳埩淑,1995;張淑芬,1995;黃振球,1996;Keith, 1981;Al-Moh’d,
1987;Moore,
1988),其各個對象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分述如下:
(一)教師
教師是教育現場的先鋒,也是運用教科書進行教育工作最直接最頻繁的人,對學生狀況和教學情境擁有第一線的經驗與專業知識,教學活動的設計也多從教科書延伸出來,可說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執行者,因此選擇教科書版本時,教師應該是扮演最核心且最關鍵的角色。
研究者整理文獻發現教師參與教科書選用各有其利弊,支持教師參與選用教科書的理由為,教師參與教科書選用,有助於教師了解教材與課程架構,並能增進教師專業自主的權力,進而提升教科書的使用效能(Talmage, 1981;West,
1982;Hampton,
1988)。而國內在教師專業自主的呼聲下,教師也已逐漸成為教科書選用的主體(詹志禹,1995)。但同時,對於教師參與選擇教科書也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學者藍順德(2001)及詹志禹、吳璧純(1995)指出,大部分的教師缺乏評鑑教科書的能力,且教師決定教科書時,常有從眾行為,即教師們較關心自己的決定是否與同仁一致,而較不關心教科書決定的正確性(Fogarty,1979);而康瀚文(2003)則認為教師在教學現場可能會受到外界,如行政人員、家長和出版商等影響;還有教師本身的意識形態、價值觀也可能使得選用過程不客觀。
(二)學校行政人員
在學校裡,為了使教學順暢、增進教學效率,並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行政人員必須成為教學現場先鋒─教師的有力支援,一同負責處理選用教科書的相關行政工作,以協助完成教科書選用的進行。
行政人員負責處理選用教科書的相關行政工作,可有助於行政資源的合理分配,來使教科書的選用順利完成,如黃志成(1997)的研究指出,選用教科書的相關行政配合與資源的取得,由行政人員協助較為便利。然國外的經驗使得Cody(1991)指出,行政人員常會發揮影響力,使選定的版本符合選用權責單位的意向,且容易為了行政的方便而避免選用具爭議性的教科書版本;在國內的研究,康瀚文(2003)也提到,行政人員在選用過程中往往也有發揮過度影響力的情形,也就是在教科書選用時,為了配合行政的便利性或是公共關係的因素影響,而忽略了教科書選用時的專業知識判斷和公平、公正、公開的民主性,是故行政人員參與教科書選用時,期以行政支援、諮詢的角色參與選用,應避免於選用的過程中進行過度的行政干預。
(三)學者專家
學者專家包括教育行政學者、課程學者、及其他與教科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其隨著教科書選用層級的高低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教科書選用層級較高,牽涉範圍廣時,為考量教育品質的水準,需憑藉他們的理論學養,使選用情形更趨於理想;但,若教科書選用層級較低,Tyson與Woodard(
近十年來,台灣的教科書市場從藝能科逐漸至九年一貫課程所有學科教科書全面開放,從教科書選用的相關實證研究(張祝芬,1994;康瀚文,2003)發現,學者專家實際參與學校層級的教科書選用比例相當低。但學者專家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學者專家的功用,有助於在學校層級選用教科書時,從旁提供相關的諮詢經驗和理論基礎,更在師資培育方面及與教科書相關的在職進修時扮演著啟迪教師選用專業知能的責任。
(四)家長或社區人士
教育觀念的轉變,許多教科書的設計強調家長共同參與,學童的學習不僅止於學校教師教導,更需要家長的配合(歐用生,1990)。因此教科書選用過程中也應該尊重家長意見。國外的研究(Almoh’d, 1987)指出,家長或社區人士參與教科書選用委員會能夠增加選用委員會的代表性,廣納不同的意見,同時也能事先預防一些爭端。但是畢竟一般家長或社區人士多半欠缺評選教科書的專業知能,吳正牧(1993)針對國內情形所作的研究指出,有高達60.4%的受試者反對家長參與教科書的選用。但是康瀚文(2003)的研究中卻發現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在大台北地區有不少家長實際上參與教科書選用,同時,有35%的受試教師支持家長參與教科書選用。可見在教科書政策開放後,國內對於家長參與教科書選用的態度也開放多了。
(五)學生
學生是教學現場的主體,也是直接接收到教科書所要傳達訊息的對象,照理來說應該是最有權參與選用教科書的角色。但是對於學生是否參與教科書選用從相關的實證研究顯示出不同的看法(吳正牧,1993;張祝芬,1994;鄧鈞文,2001;陳錦波,2001;康瀚文,2003):
學生的年齡與成熟度是考慮學生可否擔任選用委員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國小學童,多半不被認為具有選用教科書的相關能力,所以學者張祝芬(1994)建議可由校內其他選用委員收集學生的意見、能力、學習表現等資料,讓學生以間接的方式參與選用。但近年來的研究也發現,似乎受到教育改革大環境的影響,教科書選用現場的教育人員逐漸出現同意讓學生參與教科書的選用(王天福,1997;康瀚文,2003)。
三、選用流程
「教科書選用流程」是指為選出適合學校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需要的理想教科書,盡可能的權衡各套教科書之利弊得失,從中選擇一套較佳教科書,以增進學習效果的歷程(黃儒傑,1997)。國內、外對於教科書選用流程皆有為數不少的研究和建議,教科書的選用流程會因選用層級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本研究主要是以學校層級的教科書選用,所以以下所列表整理的文獻主要皆以學校層級的教科書選用流程為主。
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所歸納,教科書選用流程大致可依黃志成(1997)研究所分:準備階段、評選階段、評鑑階段三階段,如圖
圖
註:黃志成(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故本研究參酌黃志成(1997)將教科書選用流程區分出準備階段、評選階段、評鑑階段三個階段分別為:
(一)準備階段
指的是在教科書選用過程之前所做的預備工作,包括瞭解教科書選用相關的法令及政策、先行確認學校本身的需求並做好事前準備工作、並蒐集備選的教科書與選用相關資料以供參考、以及組成專門負責的教科書選用委員會、且舉辦教科書相關的研習與活動以增加選用人員的選用專業知識。
(二)評選階段
指的是正式選用教科書的過程,包括建立選用教科書的選用規準,並依據選用規準針對備選的教科書進行分析、比較與評價、甚至試用的過程,據此而決定出教科書的版本。在決定版本之後,應公布選用程序、決定版本的理由及說明教科書的使用方法。
(三)評鑑階段
在評選階段完成之後,選出正式使用的教科書並非代表著選用流程的結束,學校仍需對選出的教科書使用後進行追踨與評鑑,並定期收集教師、學生、家長等與教科書使用相關人等的意見,以做為下次選用的依據並回饋出版商予以改進。
肆、影響教科書選用因素
在影響教科書選用相關因素的探討上,國內、外有相當多的文獻加以討論,張祝芬(1994)整理國內、外學者討論教科書選用相關影響因素之文獻(高新建,1991;Apple, 1984; Armstrong & Bray,
1986; Dole, 1989; Keith, 1981; Marshall, 1987; Muther, 1985; Wernersbach, 1987;
Woodward & Elliott, 1990),歸納出影響教科書選用因素可區分為「校外因素」及「校內因素」兩大層面,如下表
表
影響教科書選用之相關因素
校外因素 |
社會文化 |
社會變遷 意識型態 壓力團體 |
制度及法規 |
考試 教科書相關制度 法規命令 |
|
教科書出版商 |
發展原則方面 編輯策略方面 行銷策略方面 競逐市場力量方面 |
|
校內因素 |
教師特質 |
理論取向 選用知能和意願 個人教學風格 |
學生狀況 |
先備經驗 反應和意見 |
|
教學情境 |
教學設備 班級規模 |
|
學校組織特性及行政措施 |
選用人員之間的社會關係 容許教師作決定的時間 選用前提供人員相關的研習 |
註:張祝芬(1994)。國中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而陳政宏(1997)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高新建,1991;張祝芬,1994;游淑燕,1993;Keith, 1981; Posner, 1992; Powell, 1987),提出影響教科書選用相關的八個因素:1.學校規模:張祝芬(1994)發現學校規模的不同,會造成選用過程如「蒐集備選版本數」、「學校決定版本方式」、「教學研究會選用共議的人數」都有顯著的不同,學校規模可能會從參與選用人員的人數、組織方式與氣氛等因素來影響教科書的選用過程,所以學校規模在教科書選用上是值得重視的相關因素。2.使用者特質與素養:使用者包括教師與學生,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對於教科書的選用決定可能有其影響力。除此之外,教師的個人特質、參與意願、在職進修的程度都可能與教科書的選用有關。至於學生,主要以學生的程度與學生的需求為主,由於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必須注重學生的先備經驗與學生真實的需求,選擇適宜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教科書。3.學校行政:學校行政措施包括行政人員與選用人員間的互動關係、行政程序、組織氣氛等因素,如果行政人員在資訊的提供、聯絡、諮詢、乃至於資源的給予和支援方面不足的話,選用的過程往往難以順利的推行下去。4.政治法規:上級的教育行政機關所制定的法規會決定教科書選用的方向、流程、時間,如授權學校自主的程度、官方的價值觀念與權力關係,都可能會透過相關的法令規章來規範教科書的選用制度。5.家長參與: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家長意見不容忽視。但家長並非教育專業,過多事務要求家長參與可能會面臨家長代表不願參與的窘境,但如果排除家長在外又可能會錯失家長意見。於是,提供溝通的管道與相關的訊息來讓家長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有助於教科書選用意見的多元參與和達致公開、公平的選用原則。6.時間多寡:教科書選用過程的時間多寡也會影響教科書的選用。如前所述,選用時間的不足可能會導致討論與共識不足、倉促選用而出現所選教科書不適宜的情形;而選用時間過長反倒會造成無效率的開會與無謂的人力浪費。是故時間的多寡也與教科書的選用有關。7.出版商:出版商的好壞是選用人員決選教科書的規準之一,包括出版商的服務態度、提供的誘因與其他服務、是否配合教師要求等行銷策略,出版商的目的是商業利益,會以各種行銷的策略來增加教科書被採用的機會。8.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包括價格、學校區位等因素,價格過高會使得家長和學生的負擔過重,而學校位處於都會或鄉村地區,則出版商的服務與行銷態度也會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前人的研究多列舉許多相關的因素,其中或從空間大小分類、或是直接列舉而未分類。若從社會互動的角度做出發點,本研究參酌張祝芬(1994)的區分方法(如表
一、校內因素
本研究所指之校內影響因素包含以下四項指標:
(一)教師特質
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對於教科書選用有影響力(Farr & Tulley, 1985; Marshall, 1987)。教師本身的個人特質,例如對教育的看法、意識型態與價值觀念等,均可能影響了教師對教科書的選用過程。教師特質除了教師本身教學風格外,還可分為:(1)教師專業知能:包含教師在教學、課程、評鑑等有關教科書選用的專業知能、過去的教學經驗,可能從師資培育過程、教學過程、在職進修管道裡獲得。教師是否擁有相關的選用知能,決定了選用過程的客觀與專業與否。(2)教師的社會關係:教師與行政人員、家長、出版商、甚至校外人士的互動關係,均可能影響了選用的結果。例如出版商如與教師互動良好,則較易在教師選用時受到青睞;而家長與教師間的互動,家長的意見亦成為教師在教科書評選時的參考之一(謝育音,2002)。(3)教師的參與意願:教師對選用過程的投入程度,也是選用好壞的相關因素。黃儒傑(1997)曾對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的情形進行研究,發現選用過程的投入型式將會影響教師對整體選用過程的滿意度。一般來說,積極參與的投入型式教師對整體選用過程的滿意度較高。
(二)學生狀況
Posner(1992)認為個人特質的因素對於課程實施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其中個人特質的因素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的需求、能力、興趣等先備經驗均會影響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理論上來說,教師在選用教科書時會衡量所教學生的程度來選用合宜的教科書。教學是一種互動關係,其意義是師生雙方互動時所建構出來的(陳奎憙,2001)。教科書是教學最重要的材料,教科書的好壞會直接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效果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視學生的反應與意見而對所選用的教科書進行評價,並可能依此做為下次選用教科書的依據。
(三)教學情境
張祝芬(1994)的研究指出,學校規模不同會影響選用情形;六班以下的小型學校其教科書選用狀況不佳。而陳政宏(1997)研究提出,學校規模可能會從參與選用人員的人數、組織方式與氣氛等因素來影響教科書的選用過程,所以學校規模在教科書選用上是值得重視的相關因素。
(四)學校組織特性及行政措施
學校組織特性及行政措施可分為(1)行政人員的支持度:行政人員在選用過程中,對於教師的支持度、行政的配合與否、給予選用人員的選用時間均影響了選用的好壞。如果行政人員均能配合教師的選用、即時地提供教科書選用的資訊給選用人員、舉辦相關研習與說明會,當有助於選用制度的順利運行。反之,如果行政人員對教科書選用制度持保留、不予支持或是控制的態度,則會影響選用整體的好壞。(2)行政人員的社會關係:行政人員與教師、家長、出版商、及其他校外人士的互動情形,也會影響整個選用制度。例如學區內各校間的互動有無、行政與其他人員間的互動關係是否良好等可能因素。(3)行政措施:包含各校自訂的教科圖書選用辦法、選用的時間長短、各處室的配合與行政程序等等。良好的行政措施有助於選用過程的流暢與順利,由於目前國內有關教科書選用的法令大多只是原則性、方向性的規定,各校需依據各校實際情況在校務會議中訂立各校的選用辦法,各校傳統上的行政措施與流程也透過此而在教科書選用的過程中運作。
二、校外因素
(一)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包括社會風氣、社會關係、社會組織和行為模式(高新建,1991)。我國社會普遍存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氣氛,則學校教師在選用時可能會就升學的必要性來選用升學導向的教科書。在教科書選用的過程裡,家長及學者專家的參與亦是可能影響因素。教育觀念的轉變,許多教科書的設計強調家長共同參與,學童的學習不僅止於學校教師教導,更需要家長的配合(歐用生,1990)。家長擁有為子女決定教育的權利,學校許多的決策均需要家長的支持才得以推動;另外,學者專家在教科書選用上可能的著力點在於直接參與教科書的選用過程、提供專業的諮詢與協助、訂立可參考的指標與模式、提供客觀而獨立的意見以改善整體的選用制度或學校的選用過程,發展適宜的理論便是學者專家的工作。
民間教改團體、利益團體、壓力團體等社會組織,對於教科書的內容與市場有關或有興趣的團體,透過遊說、利益交換、甚至自編教材等行為模式,以求能將聲音反映於教材與選用過程之中亦是影響因素之一。
(二)制度及法規
雖然目前教科書選用是以學校層級為主,但學校仍受到上級教育行政機關的督導,上級教育行政機關透過選用的相關法規命令、督導與評鑑的職責對學校內教科書的選用產生影響,教科書在評選結果出來後,學校在法令上、使用上、評鑑上必須對上級行政機關負責,如有更動或突發的情形也必須經由上級的審核通過後才得以實施之。故制度及法規可包含教育行政機關有關選用的法規命令、採購方案、教育法令、經費預算、甚或組織規章等因素,均會影響學校進行教科書的選用。
(三)教科書出版商
教科書出版商負責教科書的編輯,其最終的目的在於獲取商業利益。在選用的過程,出版商在教科書的編輯、行銷、市場競爭上均可能影響了教科書的選用,出版商在競逐教科書利益的同時,可能採取以下幾種策略以影響選用過程(張祝芬,1994;Apple, 1984;Farr,
Tulley & Powell, 1987;Wong & Loveless, 1991):
1.
出版商在編輯制度、行銷策略、售後服務上會盡量迎合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方便性,例如強調教具的豐富、教師手冊的完備、多媒體教材的提供等等。
2.
出版商基於利益的考量,往往懼怕制度的改變。在教科書的修訂方面,常墨守成規、自我設限,以降低不必要的風險。這種「自我設限」、「事先避免」的原則,使得發展出來的教科書內容均很相似,無形中減少了教科書選用的選擇性。
3.
出版商會加強作者群的知名度,以求得選用人員對知名作者的喜好而選用之。
4.
出版商會加強教科書的美編與視覺效果,以博取選用人員的喜好。
5.
出版商會透過各種管道以影響選用的關鍵人員,保持與選用人員的良好關係,甚或有利益交換的情形出現。
6.
必要時出版商會聯合起來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7.
出版商往往會迎合社會上主流團體的需求以獲得選用的機會。
綜上所述,學校選用教科書時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因素彼此互為關聯、不易劃分,形成教科書選用時複雜的現象。因此,選用教科書時,必須充分了解教科書選用的各項影響因素,以尋求最適切的選用方式。
伍、結語
教科書制度的開放,旨在希望民主的社會下也能透過教材市場的良性競爭,提升教科書的品質;並藉由課程權力的下放,提升教師的專業自主。讓老師選用適當的教科書不僅僅在教學上如魚得水,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上事半功倍,因此有賴於健全的教科書選用制度。
研究者者認為要使教科書選用制度日益趨近於完備,首先,必須先建立評鑑制度嚴格把關市場上的教科書,是否符合教育部所訂定之課程綱要且內容系統結構嚴謹;接著,舉辦相關研習活動加強有關人員對於教科書選用之專業知能,並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增進學校團隊的互動;最後,建立完善的專業團隊,對於教科書選用的事前準備工作與擴大參與選用的人員和事後的檢討與改進,重視學校人員的自主與責任。
教科書雖非師生「教與學」活動依據的全部,卻是最重要的一環(何福田,1996)。教育活動中教師具有選擇教材與設計課程內容的重大任務,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教科書選用的專業知能,且學校必須擁有專業的教科書選用團隊,並為了避免「選用者」與「使用者」分離的狀況產生,需多增進教育人員間的互動以共同選用讓學生得以適性發展的教科書,以達成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天福(1997)。提高教科書品質,選用適宜教科書。教師天地,88,48-49。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咨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何福田(1996)。漫談國小教科書開放。國立編譯館通訊,8(4),9-10。
吳正牧(1993)。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玫伶(2002)。社會領域教科書選用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國立編譯館(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台北:正中。
康瀚文(2003)。台北縣市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祝芬(1994)。國中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祝芬(1995)。如何選用教科書。臺北:漢文。
陳月英(2001)。教科書評鑑的最佳規範。師友,40(3),82-86。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政宏(1997)。國小教科書現況及其改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陳崢淑(1995)。國中教科書研究。教師天地,85,25-34。
陳錦波(2001)。國小數學科教科書選用規準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游淑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黃志成(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院,花蓮。
黃政傑(1997)。中小學教科書的審查與選用。教師天地,88,22-26。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儒傑(1997)。國小教科書選用方式及其合理性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之初步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院,臺北。
葉彭鈞(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科書選用狀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詹志禹(1995)。台灣教科書制度之探究。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與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邁向課程新紀元(三)-教科書往何處去?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頁208-22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詹志禹、吳璧純(1995)。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挑戰與因應。國立編譯館通訊,8(4),15-20。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鄧鈞文(200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謝育音(2002)。台北市家長參與教科書選用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謝慧伶(2003)。雲嘉地區小學教科書選用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藍順德(2001)。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編審制度的回顧與前瞻。國立編譯館通訊,14(2),2-9。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
外文部分
Al-Moh’d (1987). An
investigating of textbook, selection, adoption, and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public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
Apple, M. W. (198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ext publishing. Educational Theory, 34(4), 307-319.
Armstrong, J.,& Bray, J. (1986). How Can We Improve Textbook? Colo: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2208)
Cody, C. B. (1991).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 (pp. 89-99). N. 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oombs, C. R. C. (1993). Educational change and the pathology of
leadership. In Riecken, T.,& Court, D.(Ed.), Dilemmas in educational change.
Dole, J. A. (1989). Improving
the textbook selection process: Case studies of the textbook adoption
quidelines project.
English, R. (1980). The politics of textbook adoption. Phi Delta Kappan, 4, 275–278.
Farr, R., & Tulley, M. A. (1985). Do Adoption Committees Perpetuate Mediocre Textbook? Phi Delta Kappan, 66(7), 467-471.
Farr, R., Tulley, M. A., & Powell, D. (1987). Th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basal reader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7(3), 267-281.
Frogarty, J. S. (1979). A case
study of textbook sele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 Pa: The
Hampton, P. K. (1988).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as textbook selection participa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1(3),
Keith, S. (1981). Politics of
textbook selection. CA:
Marshall, J. D. (1987). Better Textbooks, Better Criteria: The Role of Research in Directing Efforts for Refor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5251)
McCutcheon, G. (1980). How do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lan? The nature of planning and influences on i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1, 4-23.
Moore, K. M. (1988). Influences
of censorship challenges on state textbook adoption criteria which affect
school curriculum.
Muther, C. (1985). What every textbook evaluator should know.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7), 4-8.
Posner, G. J. (1992).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Powell, D. A. (1987). Retrospective
case studies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in district-level
elementary reading textbook sele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
Solomon, M. (1978). Textbook selection committees– What teachers can do. Learning, 6(7), 43.
Talmag, H. (1981). Selecting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part I: The antecedents of selection. Curriculum Review, 20(1), 9-13.
Tyson, H., & Woodard, A. (
Wernersbach, R. E. (1987). Textbook adoption procedures in public
schools of large urban-school distric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7),
West, T. (1982). Teaching: Using a textbook effectively. Arithmetic Teachers, 30, 8-9.
Wolfe, L. G. (1982). Focus on these 4 factors to affect what students learn. Updating School Policies, 13(6), 1-3.
Wong, K. K., & Loveless, T. (1991). The politics of textbook
policy: Proposing a framework. In P. G. Altbach, G. P. Kelly, H. G. Petrie,
& L. Weis(Eds.), Textbooks in
American society (pp. 27-41).
Woodward, A., & Elliott, D. L. (1990). Textbook: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 In Woodward, A., & Elliott, D. L. (Eds.), Textbook and schoolin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