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蘋教育時事評論

 

施翠蘋

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假考部隊』 假正義之名, 動用私行

日前報導有人為了消滅辦學品質太差的大學科系,從網路號召社會人士參加指考,填志願的時候就專填那些評鑑差的學校,等到放榜了不去報到,讓系所沒人念又不能候補,這些系所自然被淘汰而「猝死」。

發起人聲稱為了拯救學生,不要再去唸這些品質差的大學,繳了學費卻沒什麼也沒學到,導致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所以發起這個運動,

但我也有朋友大學沒考好,唸的並不是名校,但後來找到方法及自己的興趣; 發憤圖強一路唸到博士呢,現在也有不錯的工作,這樣的人大有人在;每一位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要念什麼樣的學校與科系,應由考生自行決定,「假考部隊」這樣激烈的方式,只會剝奪了學生的選擇。

    「假考部隊」攻擊的對象,是教育部評鑑不通過的幾個系所,而此一評鑑仍在檢討修訂,其中許多評鑑的方式與項目,也遭致許多批評,例如:重科技輕人文,一套標準評鑑所有的學校,不注重各校的特色等,這樣的評鑑是否能確切反映出各大學的優劣及特色,值得商榷,因此教育單位應思考該如何健全評鑑的標準,及輔導各校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與水準。

    再者,教育部的評鑑與退場的機制,雖然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一切仍應循正當管道,怎可因嫌教育部動作太慢,就動用「私刑」,如此非但剝奪學生選擇的權利,更不符合法治的精神,如發起人想要維護學生權益,不妨建立相關的討論區,邀請各校學生發表意見,結合教育部的評鑑結果與曾經或獲正在就讀大學的學生提供其各校的績效資訊,將各大學的辦學績效透明化,就不會再有學生受騙,如此不是更適當的做法嗎?學生更應體認到大學學歷並不保證未來前途,而應注重自我充實與生涯規劃。

 

大學推另類能力分班,違反「教育機會均等」

近幾年國內大學爆增,造成各大學間的競爭激烈,爭相吸引優秀學生就讀,昨天報導部分大學推「菁英班」,菁英班的學生享有特殊待遇,如大師開課指導、保障住宿、優先借書、選課等福利。各校均表示這類計畫同時強調「社會關懷與回饋團體」的價值,但菁英學生畢業後是真能秉持此核心價值回饋社會,而非陷入個人名權利的追求,值得商榷。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的高等教育也急速變遷,其中菁英大學的影響力,更是受到廣泛的討論,畢業於菁英大學的學生,挾其大學的聲望,享有較豐沛的人脈,也因此較易進入大型公司就業,造成學生與家長爭相進入名校就讀,部分國內大學更推出「菁英班」,因名額有限,大都要求特殊資格或另外甄選,形成變相的「能力分班」,學生除了要擠進好大學外,還要擠進菁英班,難怪學生的壓力指數不減反增,教育部的「教育鬆綁」政策,又有何意義?

   目前的國中小乃至高中,皆強調「常態分班」,大學卻堂而皇之進行變相的「能力分班」,看來何其矛盾;如此將大量經費與資源集中於少數人身上,其他的同學繳了相同的學費,卻沒受到相同的栽培,彷彿淪落為二等公民,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更違反「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

大學不是補習班,有其社會責任,因此,各大學在重視優秀學生之餘,也應多關照一般學生,協助學生認識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生涯規劃,讓每位學生發揮潛能,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學生與社會的整體素質。

 

讓學生自我肯定,勿標籤化

       一位國三女生是校園大姊大,常欺負同學,師長都拿她沒辦法,如今已換了三所學校;醫師甚至建議儘快就醫診斷有無反社會性人格疾患;另一位國二女生,疑在網路聊天室結識損友蹺家,還下海當傳播妹。

       目前社會充斥各種亂象,孩子一不小心就會迷失自我,青少年處於身心調適期,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因此很有主見,父母應多了解孩子的交友及身心狀況,壓抑或強迫的方式會造成反效果;學校應鼓勵學生參加正向且符合學生興趣的活動,藉此發洩旺盛的精力,也讓學生有自我肯定的機會,曾經有一位學生調皮好動,常與其他同學有衝突,但他參加校慶活動表演,獲得一致好評,他得到成就感,覺得受到接納與鼓勵,不必再用激烈方式吸引大家注意,和同學間關係也大大改善。

       學生年紀還小,可塑性佳,學校與家長及早輔導,應可儘快將學生導入正軌,首先,校方與家長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以耐心與愛心多加關懷,傾聽他們的心聲,勿把她們標籤化使她們在學校得到認同,才能喚回她們純真的心靈 

 

大學學費又要漲?

根據報導大學學雜費,今年可能非漲不可了!包括台大和政大,計畫調漲百分之三到百分五,漲價之後,一個學期的學雜費就要大約兩萬五千元,學生的負擔將更重了!

    大學學費不斷調漲,大學文憑將越來越貴, 但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大學文憑其實越來越不稀奇,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勢必想報考研究所,如此一來,進入社會工作時間延後,學費又變貴,是否只有家庭經濟較好的學生才能獲得較好的教育,是否會加速M型社會的形成?

   如果物價及學費不斷飆漲,但只有薪水不漲,那是否又會造成大家不敢生小孩,而造成生育率下降,這都是政府所要思考的大問題?

   學費不斷調漲是各國皆然的問題,短期內這個趨勢應該不會改變,身為一個研究生, 因應學費調漲的唯一辦法就是及早畢業,以免加重經濟負擔!

 

混畢業的文憑,該如何在就業市場立足?

       網拍什麼都賣,現在連報告都可以在拍賣網站上請人代寫!居然有大學生上拍賣網站花56千元,請人操刀代寫報告,校方得知消息後表示,將會依校規處分。

而又有學生說, 不愛唸書但又得給老師交代的學生,花錢找人寫報告,在大學根本已經不是秘密了。   

            的確在做報告或論文的過程中,常會遇到瓶頸,甚至有不知如何下手的窘境,學生應該多請教師長同學,也可以與同學組成讀書小組,彼此激勵,有問題互相幫助,如果只是不勞而獲的互相抄襲,非但遭受校規懲處, 更讓人質疑現在大學生的素質。

   寫報告的過程中,必須經過蒐集資料、實驗或訪談等過程,老師想看到的不只是最終的結果,過程中的嘗試與所累積的經驗與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花錢請人代寫報告, 並沒有自我的創見與成長,如何累積足夠的專業知識?將來又如何在就業市場上與人競爭?

 

繁星計畫真能減輕煩惱?

     教育部當初訂定繁星計畫,是要落實照顧弱勢、區域平衡,不論是公立、私立,偏遠、都會,社區高中或是明星高中的學生,

只要學測科目成績達到頂標或前標,在校成績達到前百分之一,都可以參與繁星計畫,成績互相比較,最後再由大學挑選成績

最好的學生進入大學。繁星計畫標榜照顧偏遠弱勢學生,不過繁星竟多集中在都會區閃耀!今年錄取的一千四百五十名學生

中,高達五成學生來自都會區,和繁星宗旨形成強烈諷刺。

        繁星計畫的確有很大的瑕疵,先撇開各明星高中學生認為不公的問題,繁星計畫本身就是一個不公平的體制,先從它最推崇校內成績百分比來看,在採計時校內成績時自然組竟與社會組一起算,難道自然組的物理化學,可以考的跟歷史地理一樣容易嗎?更何況還有數學 生物...

       更有學校發生竄改成績的不法情事,學校和家長若不能擺脫升學主義的包袱,教育當局的美意將大打折扣!

 

為還沒有投票權的孩子們投下神聖的一票

擔任國小教師已有12年時間,許多同學朋友也從事教職,談起這幾年學校的運作,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是廁所老舊,卻苦無經費修理,學生必須長期忍受異味,有的是教室西曬問題嚴重,沒有足夠的經費裝置窗簾,連學生參加各項比賽或活動的設備與經費,也沒有著落,各校經費短缺問題日益嚴重。

朋友也感嘆這幾年家庭經濟狀況大大影響了學童的生活,有一位小朋友的父親,因為收入不穩定,夫妻關係緊張,小朋友經歷家暴,被安置到寄養家庭,最後面對父親自殺的悲劇,這樣的社會事件時有所聞,但當它發生在自己身邊,更是令人感到痛心,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失去父親,又何其無辜?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公佈的資料,2006年台灣政府教育經費占GDP(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為3.8%,遠不如英..法的5%~6%;甚至漸漸低於香港,所以台灣學生所享受的教育資源,大不如先進國家。OECD(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2004年公佈的資料,各國國小班級人數,德....土耳其等為22-26人,盧森堡.葡萄牙等16個國家皆為15-20人,上海22-24人,這些國家班級人數遠低於台灣目前的30-35人,班級人數降低,有助於老師充分關照每一位學生,兼顧每一位學生的個別差異。

而要提高教育經費與降低班級人數,需要經費來支持,所以國家經濟衰退,所影響的層面甚廣,尤其,孩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在投票進入倒數之時,身為選民的我們,應仔細比較哪位候選人的政策較具體,規劃較明確,認清誰才能為台灣帶來美好的未來,政黨更該多想想還沒有投票權的孩子,發揮愛民如子的精神,理性提出具體的政策,如果只是一位情緒性的謾罵與抹黑,將永遠失去選民的信任與支持。   

   

教育部長為何「難產」?

   新內閣首長名單中各界關注的教育部長人選到目前仍然「難產」。前教育部長楊朝祥是準閣揆劉兆玄屬意的第一人選,也是多個家長團體、教師會、教育界大老極力推薦的人選,但楊朝祥曾涉及景文案,雖然司法也還他清白,獲判無罪。但楊朝祥表明這是拒絕接任教育部長的原因之ㄧ。

   有趣的是從馬英九、劉兆玄到楊朝祥, 在他們參選過程中或成為首長人選後,都被官司或黑函纏身,如果馬英九、劉兆玄因為特別費案或黑函就退縮,豈不是造成「親者痛仇者快」,抹黑的攻擊「奧步」更將成為政治鬥爭的常態?

   當前國內教育問題從基層教育到高等教育可說是千頭萬緒,複雜程度不下於經濟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兼具教育專業與能和家長教師作良好溝通對話的全民教育部長,大家也期許新任教育部長必須要走出象牙塔,傾聽人民的聲音、與國際接軌 ,更希望有能力的人接下重任,千萬不要再讓政治鬥爭影響教育的百年大計。  

 

對新任教育部長的期待

準閣揆二十八日公佈的第二波內閣人事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教育部長確定由前政大校長鄭瑞城出任。

在課堂上討論到此人事任命案時,教育界的學者教授表示教育部長由傳播學者出任,感到十分失望與不解,畢竟「隔行如隔山」,個人擔任國小教師多年,再進入研究所就讀,許多國內外不斷興起的教育及教學的理論與方案,確是永無止盡,再加上家長的期望,教育部長需有高度的專業,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本質,難道不能從「教育專業」人才中挑選嗎?

但坊間評論則認為傳播人擅長快速處理各項資訊,有助於解決當前複雜難解的教育問題,由此可見教育界與其他領域人士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教授們也普遍認同鄭校長的品德與溝通能力,所以建議鄭校長在走馬上任之前,除了馬英九提出的long stay,更應盡速展開與教育界學者、工作者的請益之旅,充分結合專業人士、家長、學生各方的需求與想法,拯救台灣的教育。

 

中輟生家長將挨罰

為了解決中輟生問題,桃園縣政府教育處篩選出一百零四名中輟生,要求各公所強迫入學委員會家訪、開出勸阻書或警告書要求家長督促學生回校上課,家長若超過卅天仍置之不理,強迫入學委員會將會開出三百元的罰單,並可連續告發,直到學生回校為止。理由是家長沒盡責讓學生回校。教育處強調,罰款只是手段,讓學生回來才是目的。板橋市一口氣開出八十餘張罰單後,中輟生都回校為例,證明開單還是有一定功效。

在我任教的學校中,也曾有學生好多天沒到校,導師告訴家長在這樣下去會被罰款,學生隔天的確到校上學,但隔了一陣子,又故態復萌,因此我個人認為現政府的利益雖然良好,但更應該深入了解學生中輟的原因,究竟是經濟困難無力負擔學費、父母離異、結交損友或是對課業沒興趣,然後結合各類資源加以輔導解決,讓學生真心喜歡上學,才是根本之道。

 

國中文憑當教授,學徒熬成講師絕非夢事

   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助理教授賴家慶,卅五歲的他乍看之下只有廿五歲,再問他學歷,專科被退學兩次,最高文憑是宏道國中的畢業證書。他應該是全台學歷最低的教授,自己忍不住笑:「有新聞性吧!」對於自己只有國中畢業,賴家慶不以為意。他說自己年輕時個性叛逆喜歡挑戰權威,總是被學校列為黑名單,但這並不表示他功課不好不愛念書。他說,早熟的自己依現代眼光是「音樂神童」。

   林靜心從小就夢想當老師,卻因不擅長唸書,原以為圓夢無期;沒想到因鑽研美容、美髮技藝,和一心想當老師的堅持,如今已從當年的學徒,搖身一變成了大學講師,指導女受刑人如何學當新娘秘書。

   這兩個例子證明了只要有一技之長且不放棄就能成功,也給學生老師與家長最大的激勵,學業成績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毅力與熱情。

 

網路校園霸凌影片之省思

    最近網路上流傳許多校園霸凌影片,台北縣教育局特殊教育科長歐人豪表示霸凌事件層出不窮,主要在於現在學生以手機拍照po上網非常方便,在媒體報導後擴大效應,卻讓學生忽略可能有觸法危險,他認為學校應再加強法治教育。

    澳洲南部維多利亞省更規定省內的一千六百所公立學校,不得進入YouTube網站。理由是「()政府從不容忍校園霸凌,零容忍政策也適用網路世界」。「所有學生都有權利,在安全與被支持的學習環境中學習...」。

     以上的新聞讓我想起在「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一書中,作者David Buckingham論及兒童與媒體的關係,就如他所說的:「我們希望能夠保護兒童免於接觸這樣世界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必須有勇氣準備讓他們來對付這個世界,來理解這個世界,並且按照自身的特點積極地參與這個世界。」
   
無論中外的政府,都將矛頭指向網路對學生不良的影響,但一味的禁止與防堵,真能解決這樣的事件嗎?

 

日校「怪物家長」反映社會病態

日本郊區的一所小學,小朋友表演《白雪公主與七矮人》。但台上有一堆白雪公主,七矮人卻一個也看不到?校方經過家長連日的威脅要求和電話騷擾攻勢,終於認輸屈服更動故事安排。

這些常向學校和老師抱怨、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講道理的家長被稱為「怪物家長」,令不少中小學老師感嘆,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已蕩然無存。但這些家長宣稱,她們只是維護基本的消費者權益罷了。

尊崇服從與紀律的日本父母,向來支持嚴厲管教的教育體制,沒想到現在卻有如此大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好或壞?

許多人相信,這種快速的轉變其實是日本核心價值崩毀的一種社會問題病徵,自1990年代日本經濟反轉以來便一直被壓抑住,只是最近才爆發出來。

    日本的民族性一向給人有禮嚴謹追求完美的印象,但在如此緊張的氣氛下, 再加上經濟反轉的壓力,這些負面情緒便一股腦傾瀉而出,新聞也多次報導日本校園出現喋血事件,不健康的父母觀念,也將導致子女的行為偏差,家長為小朋友築起一把保護傘,當他們成長必須面對殘酷的社會競爭時,又該如何自處呢? 

 

拒絕婚前性行為! 小學畢業生宣誓

高雄市愛國國小,幫應屆畢業生上了九堂兩性教育課程,還要學生簽下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宣誓卡,這是愛國國小送給應屆畢業生的畢業禮物,此舉引發各界熱烈討論,也有許多專學者不表贊同。

兩性教育當然不是只有「婚前性行為」這個重點,更重要的是兩性相處的方式、彼此尊重包容的藝術,建立和諧正確兩性交往的心態才是根本。

以個人任教國小的經驗, 現在網路普及,有許多國小學生有交網友的經驗,學校及家長應正視此一問題,灌輸學生正確觀念,而許多家長並不知道學生的行為及交友狀況,一昧的防堵與恐嚇並非良策;當詢問到學生為何想交網友甚至與網友見面時,大部分學生表示:「因為無聊,想打發時間」,所以幫學生舉辦一些健康有意義的活動,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教育部今年暑假推出2997項青少年暑假休閒育樂活動,包含:技能研習、休閒活動、體育競賽、服務公益、知性藝文等,諸如此類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暑假中從事有益身心的活動,也可拓展人際關係。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