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順雅言
陳奕帆
私立南華 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一綱一本還是一綱多本」的另類思維
關於教科書,近來最夯的話題就是「一綱一本還是一綱多本」。對於教育從業工會裡的一份子來說,這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因為家長總是會問「選這一版的教科書夠用嗎?」。其實,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夠用」兩字,因為,現在家長最大的迷思在於升學主義。正因為如此,不管一綱有幾本,要升學的孩子就得本本都讀,這也難怪孩子的學習壓力有增無減。
其實,我們回歸到九年一貫課程的本質,我們不難發現,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強調的取向是學生的基本能力,而非過去課程標準所偏重的學科知識取向。所以,我們要交給孩子是教科書裡面隱含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帶的走的能力。而那些知識性的課程內容素材,只是協助孩子建構自己知識的鷹架,應該不是學習的主要目標。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極為重要,這一個角色的重要目標應該在於如何協助孩子如何將課程知識與生活作結合。而九年一貫課程的另一項重要特色就是賦予學校及教師主動發展課程、自編教材,也因為這一項增權與賦能,各校可以依據學校特色以培養孩子需要的共同基本能力,又可以使課程符合地方與學生的實際需要。
所以爭論「一綱一本還是一綱多本」似乎意義不大,因為現階段教科書基本上還是「以出版商為本位」的一種課程實施方式。我們是不是應該再充分授權給第一線教學的老師,讓他們依據孩子的起點行為,設計適切的教學素材提供給孩子。我們應該重視的是孩子是否有達到他所屬階段的能力指標,而不是一再強調版本重要性。所以,學校老師應該編排適切學校孩子本身的能力指標學習階層,而出版商應該提供更適切便利的教科書使用方式,讓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搭配,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筆者以為每一版本都有其優缺點,讓第一線的教學者挑選最優於學習的單元提供給孩子,一綱到底要幾本的爭議自然會逐漸消失。
小秀才斷炊是教育部的錯?
日前呂副總統在小秀才學堂的募款餐會中當場淚灑,除期盼他與王院長創辦的小秀才學堂能持續之外,也痛批教育部的漠視。但是,我們來檢視一下教育部是否真的漠視弱勢學生學習輔導這一區塊。其實,目前公部門對於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的補助計畫,計有:教育優先區的學習輔導子計畫、攜手計畫。當然這兩大扶助學習弱勢的計畫是不能同時申請,以避免經費的排擠效應,而這兩大區塊受惠的弱勢學生族群有:原住民學生、單親、隔代教養以及經由學校認定在學習上需要輔導的學生。所以基本上教育部在推動弱勢學生學習輔導方面,的確是有其配套措施在推動的。
反觀小秀才學堂,雖言名由國際獅子會對外募款,但是實際推動上,卻也曾以電子郵件及公函希望學校再向教育部申請攜手計畫經費補助款項。對於有意願協助學習弱勢學生輔導的學校而言,卻也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就筆者觀察,小秀才這一項計畫雖有其美意,但對經費申請運用卻有檢討的必要性。因為小秀才的經費來源既然定位是對外尋求民間募款資助,就不應該再向教育部「申請」相關科目下的經費,為了不讓小秀才斷炊,而排擠其他有意願申辦攜手計畫學校及其學生的權益。該如何引進民間資源永續學習弱勢學生輔導,這應該呂副總統、王院長以及新政府應該思量的重點?
回應4月10日「邵族新立巫師祭儀 睽違10年再現」一文
邵族shinshi(俗稱先生媽)於4月10日在邵族族眾的期待下順利產生,日後將為族人消災、祈福以及擔任與祖靈溝通重要角色。其實,shinshi誕生有2個重要條件:1.夫妻健在,2.擔任過「爐主」。「爐主」即是在8月邵族祖靈祭中擔任統籌整個祭典進行的任務,和一般漢人廟宇每年重要祭祀的「爐主」身份相仿,所已被用來取代其邵語意思。
身為邵族shinshi,除需上述條件之外,也要前往lalu島取得最高祖靈同意之外,更須在家中接受其他shinshi為期3天的儀式教導過程,其中每天晚上不准在床上睡覺,必須睡在家門口,而且需要將門窗打開,老的shinshi更會不定時在晚間突擊檢查。根據shinshi與筆者在聊天過程中轉述,曾擔任過shinshi的祖靈,將在這三天晚上會出現,會在新任shinshi耳邊傳授祝禱相關細節,筆者與學生聽的直呼不可思議。
將族群特有文化以體驗參與代替課堂授課的方式,一直是筆者服務的學校-德化國小進行鄉土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孩子親自參與觀察體驗自己身處環境內的文化特色,除可降低對異文化的陌生與恐懼更可以提升孩子對於鄉土文化的關注與認同。藉由體驗與分享的過程,孩子將更可認同體會「生於斯長於斯」進而「熱愛斯」。
老師,你的職業道德在哪裡?
前教育部主秘莊國榮的教師評議案,也贏得不少媒體的版面。身為教育人,在評論這一件事情,總會手下留情。主要是因為身為教師的我們,總會留給犯錯小孩一些改善的空間,畢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可是,這一件事情卻也讓我們深深感覺到,在學術的環境內,我們的身份是老師,我們必須要有一份身教言教的自覺。所以,不論當官、下班、休閒與否,我們其實都必須帶有一份教師的尊嚴及標準,我們的言行其實都被世人所檢驗,雖然辛苦,卻也是一份榮耀。而對於犯錯的學生來說,我們卻又給予循循善誘、引人為善,偶遇一些頑劣份子,心中雖有萬般不願,但是教人為善卻是我們一輩子的職責。對於莊前主秘來說,的確,他的不當言行是在借調為官的時候所發生,可是他卻忽略他自己的本質為何?所以,嚴重損及教師形象,這的確需要處罰。可是,在於社會大學裡,我想莊前主秘應該還算是學生吧!身為社會大學教師成員的社會大眾,看到他錯誤的行為,我們應有的態度是循循善誘、引他為善還是要有更嚴厲的處分?我想這是有討論空間的。
可是,身為公行系助理教授的莊前主秘,應該也比一般百姓更清楚行政程序。或許,政大的處理方式有瑕疵。可是,再未尋求正當途徑救濟前,就在媒體恣意放話。這個行為卻又狠很傷了教師形象,也給孩子上了一堂錯誤的課。就我個人的立場,起初,我們尊重政大的處置。再者教評會是合議制,在尊重學術專長與教師言行上的取決上,政大的教授們心中應該各有一把尺。不過現在我總覺得莊前主秘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
社會責任與自我實踐
失業,過去通常是發生在,沒有一技之長,年齡稍長,健康不佳,體力不足的人身上。然而,在台北市目前最大的失業人口群聚,卻集中在20-29歲技術、體能兼備的青年人上。北市府勞工局近日指出,北市民眾失業率以20至29歲最高,其中20至24歲更是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失業。針對這個奇怪現象,雖然可以解釋為,現代人書 讀很高,多是大學畢業,並繼續向上攻讀碩博士,以致於20至29歲還是學生。但仔細調查卻發現其中一大群是,有恃家中經濟能力許可,遲遲不願就業的年輕男女。如何說服該年齡層中眾多宅男、宅女跨出家門就業,已是各個就業服務中心的一大難題。
至於過去幾年常出現的「中年失業危機」,實際上統計資料顯示,45至55歲中高齡民眾失業率甚低,只有2.5%,遠低於北市整體總失業率3.7%。「失業族群年輕化!」這是個相當嚴重的課題,誠實地反應出,過去二十年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因此造就出一群有專業能力、有強健體力、卻不事生產的年輕族群。
北市就業服務中心則公開表明,年輕族群失業率逐年升高,原因與家庭生活及個人價值觀脫不了關係。說起來,「失業族群年輕化!」這個標題下得不太正確。因為他們不是「失業」族群,而是「不願意就業」的族群。這群不願意就業的族群,年齡層不限於20至29歲,30歲到60歲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共同的特徵是,認為目前的工作,無法滿足「自我實現」,所以不願為五斗米折腰。
社會富裕才能給予這種不工作是「另類工作觀」的肯定,過去這二十年的教育體制,也無意中促成了集體不就業的現象風行。那是因為,為了矯正過去只談「成全大我、犧牲小我」,對個體意義予以全盤抹殺的弊病,後來的教育內涵多重視孩童的「自我價值」建立。師長們教導著孩子訂立「自我理想」,幫助思考所有關於自我的一切,引導他們自問「我是個怎樣的人?」接著助其「自我反省」、「自我努力」,計畫自己的未來,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能力,朝向實現「自我理想」目標邁進。甚至,對於人生挫敗,也培養其擁有「自我接受」的能力。對於下一代的自我價值觀建立,可以說是獲得全面性地成功。這種教育內涵也沒有錯誤,錯誤在於疏漏給予孩子們「團體」觀念,協助「責任感」的建立,讓其擁有「在別人的事上,看見自己責任」的認知。教育失衡,以致於「自我實現」成了這些人一生至高的奉行。於是,他們可以忍心無視自己雙親年邁還得辛苦工作繼續養活他們,甚至自私地認定這些親人們有義務供應自己滿足「自我實現」,天真地忘卻別人也有各自的「自我實現」得完成。
如何修正教育內涵,自我實踐與社會責任並重,讓下一代可以成為「負責任的自我實現」個體,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建立節能時代正確消費觀
有關「油供可能減少、油價可能大漲、呼籲世人要節能」的相關研究報告,不斷出現,但始終未受到相對等的重視。多數的人們還是照樣過著「花錢有理」的日子。
房子一定買在能力範圍之內最大坪數、中央空調的豪宅,甚至不少人是貸款買超出能力範圍的房子。管房子大到很多空間根本用不到,堆積無用的東西,放著生灰塵養蚊子也高興。老子有錢,為何不花?
汽車一定買在能力範圍之內最大馬力、最多汽缸的車子,即使在塞車如此擁擠的台灣,車子根本無法馬力全開、盡情奔馳。但是老子有錢,為何不花?
其實,汽車不一定買在能力範圍之內最大馬力,最多汽缸的車子。有錢想買新汽車,這時就會開始考慮柴油車,甚至是油電共用車,因為很可能五年後,即使有錢也難買到汽油。老子是有錢,但是也無法亂花。房子不一定再買能力所及的最大坪數、中央空調的豪宅。尤其中央空調所造成的能源浪費,老子是有錢,也怕到時撐不住貴得嚇人的電費帳單。沒有大坪數房子,也就沒有巨型衣櫃可塞衣服,老娘是有錢,但也會擔心未來丟衣服垃圾,得負擔政府徵收昂貴的資源處理費。
「危機就是轉機」,若把握住此刻,當下這個道德使命與個人私利如此有志一同的時候,面對能源危機,集全世界人類之力,徹底重審檢討清理過去消費觀念與生活模式,相信必能有一番作為,地球永續也不會再只是口號。 另外,有個問題來了。面對金字塔中下層長久習慣於「用力賺錢、花錢享樂」的大多數人們,如何自處於「有錢不能亂花」、甚至是「有錢不能花」的新時代,「滿足不再建構於物質上」的新日子?他們那塊需要被填滿的心靈空白。
研擬台灣教育的藍圖,開創台灣教育的新藍海
在各界揣測及爭議多日後,前政大校長的鄭瑞城以一匹黑馬姿態脫穎而出。不過卻也因為他沒有國民教育的背景,讓部分教育界人士質疑他的處理現階段國民教育棘手問題的能力。
筆者以為正因為準教長鄭瑞城沒有國民教育的背景,才更能看清楚現階段國民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裡。以跳脫舊有體制框架下的思維邏輯來思索未來台灣的教育方向,台灣的教育才能開創新的藍海策略。過去台灣的教育亂象,的確需要一股清新的氣息,使之撥亂反正。讓沒有包袱壓力的教長,規劃台灣教育新的願景,找回卓越的教學品質,讓孩子從A到A+,在政策、教學、家長、學習中找到平衡點,開創多嬴的教育新氣象。
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推計,台灣人口將於民國一百零七年進入零成長。人口老化、少子化,對社會與經濟的極大衝擊,已是世界各國頭痛的問題,莫不紛紛提出各項鼓勵生育的政策。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研究發現各項政策中,以「減稅」最常見,但效果極差,「直接現金補貼」效果稍好一點點。拿鄰國日本而言,曾擬定少子化對 策草案,將小孩成長期分為五階段進行各項補助。可是,生育意願未必能提高,但光主要補助政策就需數千億日圓,財源籌措問題難以解決。比台灣更早面臨少子化問題的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他們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上述兩項政策效果極差。目前被公認最有效的是,「提供幼兒照顧服務,讓媽媽無後顧之 憂」。政府是否提供三歲以下的托兒服務,跟生育率有顯著的正相關。這也解釋了北歐、加拿大、紐西蘭或美國等幼兒托育服務較完善的國家,生育率都高於平均值。
可悲的是我們台灣各縣市少數主事者,竟然還有的停留在「減稅」與「直接現金補貼」兩項效果極差的政策上。較好一點的是欲重振人民認同生養子女的價值觀,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讓傳統觀念生養子女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來進行宣導。
以過去的經驗來評估、去發現未來潛在的危機,有助防患於未來。但是面對時代的變動,有些時候,是不能隨便將變動等同為危機,直接用目前的眼光來解決問題。 就像過去人口不斷增加,經濟、趨勢專家們警告著將會有「地球人口爆炸」問題,但是,眼前令眾人傷腦筋的卻是少子化「人口不足」問題,誰還在憂心忡忡於「人 口爆炸」呢?因此,在面對少子化的因應之道,直線的思考提高生育率該被質疑,「地球人口爆炸」問題殷鑑不遠。倒是可以思考,自然增加人口越來越少的時候, 我們應該怎樣來調整過生活的態度?
因此,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問題,實在不能光從量來看,畢竟人多,不一定好辦事,也該看看質的改進。就拿上班族最頭痛的開會為例,不就是人少,好開會嗎?
教育”馬上”要往哪裡走?
日前網路串連「萬人考大學」假考部隊學生前往教育部前「快閃」。筆者認為,這應該也是給予即將上任的教育部長一個預習功課之一。520移交政權馬政府之後,新任的教育部長將引領教育人員往哪走?這是深為教育界的我們所引頸期待的。新的教育部長將許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這更是家長們關切的重點。我們不希望隨著政權的移轉,教育政策也跟著搖擺甚至於改變方向。我們希望的部長,是一個能許給構孩子未來願景的一位好部長。不是一個只會在公開場合「啄龜」、面對錯誤決策硬坳的學者。從天下雜誌記錄教改10年的紀錄片裡,希望能給新部長一個省思:「不要再有下一部記錄教改10年的紀錄片」。希望政府真的”馬上”準備好了,不要再隨政客隨意揮霍孩子的未來。
教育部出招 老師總要無條件接招
教育部於四月初釋放出閩南語正名、小一學生學習台羅拼音的訊息,筆者一直思索著這一個議題將在基層教育現場中引爆出怎樣的火花?仔細思量,建構式數學教學法也曾在中小學引發一陣學習的熱潮,這樣的主因來自數學自古以來是”主科”,對於主科的重視其來有自,所以基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家長群自然而然會一窩瘋的要孩子學習這一套教學法。但是,教育部,您準備好了嗎?只是舉行一連串的短期教師研習,就要老師們將艱深的建構觀念予以簡化而交給孩子,筆者認為,老師們在還沒充分掌握建構精髓的前提下,由於部長一句話就倉卒上路,難怪,一堆孩子都建構的奇奇怪怪的。
當然,閩南語這一學科依附於語文領域之下,基測學測都不考,就筆者觀察,能在教育現場中引發的效應至少會比建構式數學教學少許多,理由是:不考的東西,家長也不太會重視,學校怎麼教,就由他。但是,我們偉大的教育部長官會因為家長不重視,就放過基層老師嗎?我想這是不可能的,能力指標既然定出來,自然就會要求各校要做出成果。雖然成果的品質是各校各憑本事的作品,但是,語言這種東西是每星期只上一節課就可以看出成效的嗎?如果這麼簡單,世界上就不會每天都出現瀕危語言的死亡,在台灣已經消逝的平埔族語也能迅速復活。
教學講求先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然後規劃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輔以評量檢視教學成效,再由教師教學過程的省思中改進教學方法策略,最後以學生學習成效良好為最後目標。但是,教育部未考量整體施行的可行性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出招,要全部教師買單,貫徹教育部的政治化的教育政策,推動閩南語的優異成果鐵定”馬”上會讓長官滿意。但是,學生學習成效呢?筆者認為一旦將鄉土語言列入基測學測的考科之一,管他閩、客、原哪一種,我們的學生一定厲害到可以寫書。
最後的畢業典禮來看廢校問題
又到了鳳凰花開、驪歌高唱的畢業季,過了今年六月畢業潮後,台灣的小學也畢業了2所。有人說學校之所以關門是因為現在少子化的現象導致的結果,但是,少子化真的是原罪嗎?
小校的政策在過去源自村村有國小,在現在則是呼應四一0教育改造運動的訴求—落實小班小校。小班小校的目的在於當教師面對的學生人數少時,才能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生活,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與他做朋友。不只是為了減少教師的教學負荷,讓學生受到更好的照顧。進一步也是為了改善單向的講述式教學,以操作體驗方式,讓學生做中學,在學中思。其實,這在在的一些改革訴求,都是要讓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教學環境。但是,在教育成本的思量下,學校的存廢理由卻逐漸由教育的質(成效)轉成量(學生人數)。由於量的不足,結束部分學校是勢在必行的一條不歸路。但是我們不禁要反問,教育存在於社會的意義,應該是在於量的呈現還是著重於質的拓展?
在過去,台北縣漁光國小創造了許多關於體驗教育的台灣奇蹟,卻在政策面下吹起熄燈號。可是在不久的將來,籌備中的北投區秀山國小將肩負起體驗教育的工作。我們可以說因為教育地方化之後,因各地方教育政策的不同所以會有不一樣的考量。可是身為統管台灣教育方向的教育部難道沒有辦法居中協調?一定得要關掉一所,然後再開一所。原來的那一所放著養蚊子、衍生治安漏洞,而新的一所卻要讓納稅人再拿錢來。原來有經驗的校長、主任及老師放著不用,卻又要重新再培養一批新人。身在教育界的我,雖然知道其中的行政程序是複雜些,但是,只要有心想做,一定可以克服。可是我們的官員用心了嗎?
零體罰政策箭在弦上
1979 年瑞典通過零體罰的立法,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立法禁止體罰學生的國家。近日我國「校園零體罰」條款即將公告,生效後台灣將成為世界第108個禁止校園體罰的國家。零體罰入教育基本法,老師到底該如何管學生?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許多老師聽說不僅不能夠「打」學生,甚至連罰跑操場、扶地挺身、青蛙跳、罰寫、罰站……都不行;也不可以造成心靈上的傷害,諸如「你很笨」都不被允許,而紛紛感到憂慮。
一些老師們乾脆自掃門前雪,管學生品格、學業成績變得多爛,都不干他的事。校方更是聰明,很高興零體罰政策的施行。這樣一來,過去許多家長「這個孩子我管 不動,請老師幫忙管」將管教的責任推給教師,這回可名正言順,將管教孩子的責任還給家長,請家長來承擔。管教的責任,如今成了皮球,被人踢來踢去。
「零體罰」原本立意良善。因為過去教育多半以教師為中心,他就是教室裡的上帝,自行訂定教室各種規範、行為不當由他認定,忽略學生主動建構及自律的能力。「零體罰」把老師從上帝的位置請下來,這對教育本是正面的影響。但,若屆時公佈「罰寫、罰站」都不行,「零體罰」不啻於相當於「零處罰」。便如同國家沒有法律與警察,路上沒有交通號誌一樣,教室秩序沒有任何規範,學習進度也不受任何控制,必然亂成一團。這又過於高估學生的自律能力。
然而,「零體罰」政策已經箭在弦上,難以阻止。但,我們做老師的不能因此逃避管教問題,而是更該找學生來討論如何班級自治,透過民主程序制訂各樣班規,用 這些來幫助自律能力的不足。好比,有學生偷東西,要如何處置?有學生上課大聲說話影響其他人,要如何處罰?透過「法治」(班規)取代「人治」(老師)
剪不斷…理更亂的一中情結
這幾年中國在經濟上迅速崛起,順勢提供各國業界廉價的人力市場、也傾銷低價的商品,當然更開啟各國投資客的投資方向。不容忽視的是這的確個龐大的經濟實體,也是人人覬覦的金礦大餅。可是對於台灣,中國卻是個可以做,但是卻不能說的一個矛盾情結。
中國的廉價勞工、低價商品等已經悄悄的在台灣登陸,中國籍的外籍新娘也在誕生為數不少的新台灣之子,更甭提台灣不少的莘莘學子也正在中國各級學校就讀,這一些學生中不乏一些民意代表甚至於高官之子。筆者認為這一些儼然成為台灣社會的現況,為何我們的政府無法提出實質的政策來規範?
一時的低價商品的確會吸引廣大民眾爭相搶購,但是筆者相信在品質的要求與價格考量上,台灣人民會理性的做出市場區隔。大陸學歷的承認,難免會衝擊到台灣學校的種種問題,但是這不正為一些面臨退場機制的學校找到一個好的藉口。台灣學生現在要的應該不是讀書的問題,因為現在台灣的學校已經到了3步一小間5步一大間的地步,筆者認為現在台灣要求的是學生質的提昇而非量的增加。所以台灣政府應思考的是如何有計畫的提昇台灣學生的素質,而不是一昧消極的抵制大陸學歷。
台灣與中國中間微妙的情結與大環境經濟脈絡趨勢正巧妙的進行拉扯,如何達成平衡,考驗的執政者的智慧。這種剪不斷理更亂的一中情結,創造了藍綠政黨在選舉高亢情緒下的口水戰爭的一個議題。但是,三國的經典言論「和久必分,分久必和」,這似乎將預測大環境下的台灣與中國未來的方向。
國小模範生的選拔活像2008總統大選的翻版
近日,學校為配合人權法治的重大議題教學依往例舉辦校內模範生選拔。在法治教育的推展過程裡,這種將校內學生楷模結合小小自治市長、小小鄉長等的活動,在國內的國小教育體制下,並不少見。
在筆者任教的學校內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筆者發現今年的A、B、C三組模範生候選人中其中B組猛打A、C兩組家庭背景問題。在第1場政見發表過程中,一直狂打A組的爸爸酷愛杯中物,終日與酒精為伴,鮮有清醒之日;猛批C組媽媽鎮日死守方城之戰,連午餐費都當作籌碼。擔任評判的教師群無不搖頭,其中一名教師向B組模範生候選人問到「為何把同學的家庭問題做為政見發表的重點之一?」B組模範生候選人回答「我爸爸說,現在的選舉就是要把人家家庭的隱私及缺點挖出來,挖的越多、越深,那麼我的勝算就越大!」。當然顯而易見的,在接下來場次的政見發表,活像武林批鬥大會,讓校長與老師不得不出面緩頰,並重申強調選拔模範生的意義在於候選代表本身的行為是否足以擔當其他同學的典範,並非揭人瘡疤與隱私。
筆者任教的班級孩子回教室後問了一個令人莞爾的問題,他問到「為什麼我們選舉模範生,不能揭人瘡疤與隱私。可是,電視上的新聞報導都在播放總統候選人揭人瘡疤與隱私。老師,這一些人從前的老師難道沒有教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那你們為什麼又要選這一些人來當我們的總統呢?」
孩子思考的世界,直線又天真。在大人的世界裡,虛虛實實真假難辨,這一個問題,的確有些考倒筆者,要如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彙及邏輯來解釋現實矛盾難解的習題?這一些學校未教而應去教的課題,筆者認為應該是執政者在認真思考教育方針時應當著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