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見

 

鍾佳穎

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透過增加英語時數,就能搶救英文能力嗎?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擬推動國小活化課程四年實驗方案,將在部分國小設實驗班,九十七學年度週三下午增加三節語文新課程(2節英語)。希望藉此提升學生日漸低落的國語文及英文能力。但是透過網路民調徵詢意見,不贊成的比例佔了百分之七十,而臨時撤除該項民調。

    對於國小學童語文能力的低落,在教育現場的我,感同身受。提升教學時數或許能有所助益,但是我認為授課時數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對於學生明顯M型分配,同班學生英語基本能力相差懸殊,造成教師在教學上有很大的困擾。特別是在小型學校,一位英語老師不只同時負責四個年級的不同的英語教材,還因授課時數不足,尚須兼上英語以外其他課程,負擔不小。

     再者,英語教學列為正式課程多年來,適逢學校減班,或有缺額時學校又不能指定特殊專長需求教師,因而無法聘任正式的英語教師,多年來一直靠著2688的經費來外聘教師,教師無法在一個學校內穩定工作,也較無法有長期課程規劃。而要從學校內無英語相關背景之教師中培訓英語教師,也不是容易之事。因為教育部制定國小英語師資認證制度,無論是否為現職國小教師都必須先通過教育部主辦和委辦的檢核測驗或全民應檢中高級以上,或電腦化托福測驗213分以上另加發音測驗,才能在國小擔任正式國小英語教師。

 在此情形下,只是透過節數增加,並無法有效提升英語能力。應妥善規劃,不宜貿然躁進,各方面之配套措施,諸如課程規劃、師資安排等,應做全盤思考。否則學生覺得休息時間被剝奪,而老師亦無共識或心有餘而力不足,末了反而怨聲載道,則失去原來規劃之美意。

 

學校停車付費 窒礙難行

財政部今年初以一紙公文通令全國機關學校,應依「規費法」規定徵收使用規費,除了正副首長座車及公務車不需付停車費外,其他公務員及學校校長、老師、家長、洽公民眾,都一律要付停車費,不再享有免費停車福利。 

咋聽到這樣的訊息,真是覺得不可思議,偉大的政府,不思發展經濟,卻想盡辦法挖小老百姓的荷包,而且是以「從台北看天下」的方式在思考。

在大專院校實施長期停車收費是普遍存在已久的制度,要實施比較不是問題,但要在國中小實施,問題可多了。筆者在國小服務,一般國小根本連設置警衛的經費都沒有,要實施停車收費,除學校校長、老師成為必收對象外,何來人力向家長、洽公民眾收取停車費?難不成還得請個收費員在學校坐鎮收費?一天可能還收不到10個人呢!而抱著愛心免費到學校擔任志工的家長們,不僅要花費時間、心力協助學校學童,還得付停車費,可能也讓部分志工家長們卻步了。這個公文給人感覺就是拿學校教職員工來開刀的。

筆者在學校擔任行政工作擬定計畫時,總會考慮計畫可行性並經過討論才來制定與實施,為何政府在公佈實施政令時,其影響層面廣大,卻草率為之呢?

 

「技藝專班」,值得期待!

  教育部日前通過『加強國民中學技藝教育辦法』條文修正草案,九十七學年度將補助全國開設100班技藝專班,參加該班的學生每週最多可有七至十四節課接受水電、美容美髮、餐飲等提升技藝能力的課程。

  有人認為教改唯一的成就是--常態編班,在各式各樣巧立名目的技藝班下,使得常態編班名存實亡,若再加上補助100班技藝專班,將使常態編班消失無形。但筆者認為這是照顧學業低成就學生有效的方式。

  政府從八十二年起於國三開始推展「國中技藝教育班」,強調「學以致用」,學習技藝,使自己具「一技之長」。九十三年起,國中技藝教育班走入歷史,改以實施技藝教育學程,希望透過學程發揮生涯試探功能。不過仍不敵升學壓力,相關誘因(如證照制度)不足、學校人員之配合度不足而成果有限。

  每逢大考成績公佈,報章雜誌總有大篇幅報導哪些學校、多少學生滿級分,對這些菁英中的菁英疼愛有加,對這些學校諸多推崇。但是有多少學生成績是個位數甚至零分?誰關心他們何去何從?從幼稚園唸到高中,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學到了什麼?為什麼不能早些學習對他而言是有實用的技能。

  筆者服務於國小,雖只是義務教育,但有些學童在學科學習上已產生困難,常想這樣的學生,到了國中,還要跟著高成就學生一起聽著深奧的國、數、英、理化,對他們而言,是一種酷刑也充滿挫折,何不利用這些時間規劃一些技藝課程,讓低成就學生參加,讓他們也能有成就感。曾有學生返校時分享,在技職課程中,學到煮咖啡、做蛋糕,是他最有成就的與最喜歡的課程。李遠哲教授所提「教育要把每個孩子帶上來」,不把它設限在智育,讓孩子學習一種帶著走的技藝,也是一種成功。

  不過任何政策重要的是執行的成果,不要使技藝專班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獨厚資優生的資優班,他們本身的資源已夠多了。也不要使技藝專班淪為被放棄的「放牛班」,能把這些學生帶上來,更能顯出學校的功能不是嗎?「技藝專班」,值得期待,就看執行單位的良心與監督單位的用心了!

 

感恩心,今日不做,明日後悔

  日前於報上看到嘉義縣新美國小小朋友有個不一樣的兒童節,學校安排學生「家事闖關大考驗」,並且規定在旁的家長「只能看,不能做」,希望學生學習關懷家人,了解勞動的可貴,並獲得做家事的幸福感與溫馨感。對於這樣的活動安排,筆者深表贊同,不過光靠學校一個活動,是不足的。

  過去的活動總是替兒童慶祝,送兒童禮物。生日時,辦理生日會,買生日蛋糕慶祝,鮮少人告知當日是「母難日」,應向母親感恩為是。少子化下各個孩童成了長輩眼中的寵兒。同時離婚率高,單親兒童增加,父母補償心理下,有了過錯不忍責罰,有需求時有求必應。升學率掛帥下,讀好書成為一個小孩唯一的責任,看著已忙碌於才藝、學業補習的孩童,不忍再要求協助家事,因此學童遠離了家事、勞動。現代兒童接受來自父母的關懷與付出,成了理所當然,感恩的心日漸式微,同時挫折的容忍度也愈來愈低。

  教育單位學校體認到學生這方面的不足,希望透過活動引導,相關的活動最常見於母親節、父親節的主題活動,不過熱鬧的活動過後呢?筆者服務於教育界,也常需配合縣府辦理的活動彙報成果,常常感覺到許多活動的表面成效(熱鬧、可採訪)大於實際學習影響。

  教育是長遠事業,規劃長時間但不繁重的課程,常態實施,使其潛移默化,而非曇花一現式經營。同時也需多方配合,家庭教育更為重要。或許家長這關困難重重,雖現代已有家長體認「養兒防老」是不切實際,但感恩心若不從小建立,或許教育出來的是更多自私、無法認受挫折的未來兒童。

 

遷戶口為十二年國教準備

    新政府在五二○就任,多位重量級教育人士對教育政策提出建議。黃光國建議新政府停止實施九八課綱,針對目前的九五暫綱進行「宏觀微調、小步前進」,不要頻繁更動課程綱要,讓師生們無所適從。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也呼籲,新政府上台後「教育政策不要再改革了」,至於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經費不足恐成為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阻力。

    十二年國教構思醞釀已久,是自七十年代初期就開始討論的「政策」方向。「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計畫」,是十二年國教的雛型方案。而現在討論的「十二年國教」計畫取消高中職入學考試,以減輕學生壓力。作法是,讓高中職入學採學區制。筆者認為以台灣的升學考試制度來看,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宜再評估。台灣升學主義形式未改變,高中職採學區制後,大概就會再出現許多幽靈人口。偏遠地區家長把戶籍寄放在都會學校的學區親友家中以取得入學資格情形在國中已常見到,若高中再採學區制,使得家長又要提早幾年開始構思遷移戶口了!對升學與技職的分配與適性輔導配套措施若未構思完善,對念書實在沒有興趣的學生,可能覺得又得到多到學校關三年。徒增高學歷,所學卻未增加又有何意義?

   教育政策的改革措施影響深遠,請當政著審慎為之。

 

白老鼠的未來

   同一天中,看到學生及老師對「九五課綱」的徬徨與無力感,看到教育團體對「九八課綱」的不安。「九五課綱」下的教改白老鼠,明年將參加學測,學測涵蓋201本以上的教科書,其中的公民與社會更讓老師學生陷入焦慮?而「九八課綱」將高中國文授課時數由每週五節減為四節、文言文比例由百分之六十五減為四十五,以及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讓深信沒有中文,中華文化就無從附力的教育學者急於搶救國文。

   作為白老鼠的家長及學校的老師,筆者也有著不安與無力感。新教長說他不會讓政治介入教育,這是天方夜譚,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國內到國外,教材內容何曾脫離過政治?只是操作手法差別罷了。急進的民進黨,用粗糙、專制又不認錯的態度,使得大家對政治極度反感。「馬」上了,大家寄予厚望,但課程綱要已公佈實施,短時間內又能如何?後悔讓孩子出生在這個世代嗎?過去新課程的發展都須歷經編教材、試教、培育師資及評估的程序;現在的九八課綱又回到以前「九年一貫」初實施的情況,課本還沒編出就要實施,要授課教師自己都還摸不著頭緒就要面對學生,連老師都是白老鼠了,大家都自求多福吧!

 

教育經費 要用在刀口上

    「台大甄選放榜,明星高中82%,弱勢生僅3人」;「占錄取率5成,都會繁星閃耀,偏遠生乾瞪眼」。每到放榜時刻,類似的新聞就會出現,不過是年復一年,弱勢的聲音總是起不了作用。

   台灣雖只是個小小的島嶼,城鄉差距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台大甄選,台北縣市占五七%,越往南部比率越小。要說這是大學的錯嗎?可也不見得!可以選擇時,誰不希望為自己挑個優秀的小孩!而小孩當然也要選有資本的學校來當父母!除了有國家的公費挹注,有文化資本,畢業後又有學長姐的社會資本,,找起工作來,比其他學校更有利,然後更顯明星學校之光芒,獲得長輩(教育部)更多的關愛與補助。私立學校呢?苦幹實幹,還不見得受學生青睞,五年五百億的邊也沾不上。

    學測與指考考的是學生能力,基本上,城鄉差距已然存在,但希望透過繁星計畫及推甄能考慮除學生能力之外,照顧到弱勢及偏遠的學校。但現今看來,似乎是理想,因為縱使在鄉下學校的排名,這些弱勢學生能進入前3%的仍是有限。但是將成績懸殊過大弱勢學生強拉入明星大學,對這些學生可能是另一番挫折的開始,還是得厚實自己的能力才是根本。

    目前大學林立,錄取大學不是問題,如何提升大學素質,縮短公私立大學之間的差距,讓納稅人的錢均衡的用在納稅人身上,是教育當局要去思考的。否則集中各項補助予已是明星的公立學校,照顧到的又是這些明星高中的學生,對多數私校又弱勢的學生也不見得公平吧!  

 

選書季,老師的頭痛季

新內閣終於公佈第一批人事,熱烈討論的教育部長人選也已出爐,先前為了「一綱一本」或是「一綱多本」,多位學者各自表述。不過大家好像未曾注意過教科書開放競爭後,現行教科書的品質是比以前好或不好?

四月下旬開始,各出版社業務員開始勤跑學校,因為又到了學校老師選書的時間。選書這項工作,看似尊重老師專業自主,其實是無形中又給老師一項重責,一來每位老師不見得有時間針對一至六年教科書的一貫性徹底全面了解,僅就手邊樣書判斷。二來對小型學校而言,一位老師同時要選許多科目的書,又有多少時間可以每個科目每個版本詳細研究。三來就選書時間及階段性而言,班級教師人事尚未確定,評選人不見得是未來授課者。

各版本教科書皆有優缺點,而且現在教科書的整體性、連貫性、嚴謹性更不如過去的部編本。過去教科書的產生,是由一群編輯人員歷經長時間討論、編輯、試教實驗再修正之後才推出。現今的教科書,缺乏教育現場試教,急就章出版,先前還發生過送選樣書與正式出版後有出入情況。會有「一綱一本」的聲音,站在教師的立場,是希望給我們一套和過去一樣嚴謹而完整的教材。

「一綱一本」也好,「一綱多本」也好,請不要讓老師在一堆爛蘋果中挑一顆較不爛的,而是好還要更好的良性競爭。

 

體育班的未來不是夢

     報載彰化縣今年全縣總計有卅三所公立國中小學設有體育班,比去年成長二十二%。另載大城國中學生指學校未進行足夠體育訓練使體育班成變相升學班。

在普遍重視學科成績下,從學生多元發展的角度來看,設置體育班有其效能,但希望不是「王建民效應」,只為短期經營,缺乏長期與整體規劃。目前常有的現象是國中、國小各自申請發展,欠缺整體規劃。許多在國小「一校一團隊」下發展不錯的團隊,到了國中卻無法繼續,只能放棄或是離鄉背井到其他國中。既然有心推展,能做整體考量與輔導,讓國中小有更好的銜接,人才不易流失,也更有九年一貫之精神。

  再者,依據「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的法源設置的體育班,較不會像其他技藝班容易變成變相資優班,不過也需一改過去給人「四肢發達」之印象。大城國中希望學生能夠允文允武,因此體育及課業並重的作法,或許學生覺得學科壓力大,但筆者贊同,因為完全放棄學科專攻體育,是冒險。體育專長這條路,走起來是辛苦又難以掌握的,學科成績尚可的學生家長,都不願學生走這條辛苦又未知的路。如何留住人才,兼顧其未來發展之規劃,體育專長培訓重要外,全人教育、心智培養也不容忽視。

 

生育下一代也是「義務」

    報載台灣生殖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有24%不婚,不孕也增加,國人出生率逐年下降,台灣自2000年至2005年總生育率大幅下降33%,在2005年已降至1.12人。少子化的結果,將使台灣高齡化社會提前發生。

    生育率高的年齡層部分在過於早婚的不足二十歲年輕人,婚後又無法擔任襯職的父母,孩子反成為祖父母的負擔的隔代教養或單親子女,而這些又有很多將來都成為將來社會問題。而未婚或不生或少子的家庭,又多出現在高知識或經濟好的中產階級。多子家庭又多為經濟弱勢,近年來透過社會新聞也發現不乏無法負擔而尋求社會資助者。

    生育率低的原因不外乎是對現行社會的不安與不信任,經濟的考量,及只享樂不願擔負教養責任等原因,平均生育率降低的後果是未來一個孩子要負擔數位老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而不生育後代者,當然不必負擔孩子的教養費,但是未來由誰來負擔他本身以及他的父母的健保等醫療費用等社會成本。

    過去曾討論過對單身未婚者課單身稅,曾引發單身者之不滿。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對未來老年照顧社會成本考量,仍應有相關之政策因應提高高社經地位者之生育率。例如在課稅方面,鼓勵生育,不是生育補助費三萬元就能引發生育動機,而應衡量照顧幼兒年支出(如二十萬)做為減稅依據,對未生育子女者當然就無減稅需要,以實際對生育有實際的補助效果,並鼓勵高所得高社經地位者提升子女生育。

 

越來越重要的健康第十四章

    為保障懷孕女學生的受教權,教育部部務會報修正通過「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讓懷孕高中女生可請產前假、產假、育嬰假。

    這樣的政策,看起來是人性化,是對高中女生的一個保障。可是,這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補救措施。在積極面,應該是要教育女生如何保護自己。

    雖然在少子化的社會,應該鼓勵生育。但對於高中生懷孕,是否該鼓勵生下來?筆者持反對的意見。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十幾歲就為人父母者的確不少,但當時的十幾歲女性能持家、能吃苦,也多數任勞任怨,與現在社會多數的十幾歲青少年不同。因為現行社會中成人童年化,少了份責任感,許多孩子,到後來成了單親或根本是丟給老一輩成了隔代教養。在無任何經濟能力下,除非本身有厚實的金錢後盾,否則生下孩子,也是未來的社會大眾一起承擔的問題。不過做為這些青少年的父母,也真是勞碌命呢!

    兩性教育、性別平等法、性暴力防治法等等都要求學校每學年應授課至少二至四小時,可別流於形式或課程計畫的表格資料,告訴孩子們不注意自我保護的後果是多麼可怕吧!

 

成人兒童化 責任感待重振    

  報載「當媽拉拔四子女 當嬤苦命顧四孫」,從年輕時丈夫棄家不顧而獨立扶養四子女,臨老兒子不成材,入監服刑,媳婦亦離家,四孫仍由她照顧。另則新聞「母改嫁父病故 爺老殘 叔智障 3姊弟撐起家 不願分離。」最大十六歲,最小才八歲三姊弟,靠著爺爺退休俸萬餘元,不僅要自求溫飽,還要照顧爺爺與叔叔。同日內兩則新聞,令人不禁覺得現今社會中,成人「責任感」何存?

  當今社會,單親家庭愈來愈多,單親家庭下的長輩,有著負不完的責任義務;單親家庭下的子女,提早承擔成人世界的洗禮。居於童年與老年中間的成年,少了承擔責任義務的擔當。

  美國教育家尼爾。波茲曼1982所著「童年的消逝」ㄧ書中提到,不僅兒童成人化,而且成人也兒童化,可從二個地方看出:(一)老人之家興起是年輕人拒絕負擔照顧老人的責任。(二)結婚率降低,子女數少,婚姻期短成人對於照顧兒童的養育責任下降。對應我們的社會,佩服三十年前的教育家觀察之敏銳。

  「合則聚、不合則離」,對婚姻抱持態度改變了;女性也不再是需要為了家忍氣吞聲。看起來是進步了,不過對子女與對長輩的責任呢?除了自身的人權外,如何兼顧未成年的子女及年老長輩的人權?

 

看校長遴選之沸沸揚揚

    每年到六七月,是各縣市國中小校長遴選,主任、教師調動的季節,今年嘉義縣的作業特別早,於六月初即公佈,調動結果引發部分議員質詢不公,教師於論壇表示未對調動校長表示尊重,而縣府表示是為避免關說,因此事先保密,並明快作業。

    校長遴選方式,是地方自治事項,各縣市做法不一,有部分縣市是該校家長及教師代表參與,而部分縣市則是縣府單位直接裁量,縣府擁有絕對權力。引發質疑,當是作業方式、調動原因未公開之故吧,因此無法杜絕悠悠眾口。

    不論各縣市政府如何執行校長遴選作業,筆者認為校長調動作業中應有幾項應注意事項:

(一)  既然縣府手握調動權力,縣府就需能掌握全縣各校校務運作及各校長之領導狀況。如此才能適才適用,並適時調整,有所憑據方能免除是為達私人意願而影響決策。

(二)  配合前項,校長聘書為一聘四年,聘任期間內應尊重當事人,非有特殊事項,為學校校務推動,不應任意更動,校長每年都需擔憂是否被調動,這非常態。縣府諸多業務之推動其實常常仰賴學校,而這業務也常跟著校長走,不是嗎?

(三)  校長退場機制的建立。部份調動原因是因該校長在當校可能與家長或老師之間之問題因而調離。若是校長本身之問題,這個調動就值得討論,為何另一學校師生就要被犧牲?

 

看論壇帶來的衝擊

    本週的心情一直非常低落!

    事件起因:六月初學校校長無預警被調動,且是看到網路公告才知道。校長在學校是第五年,也就是連任聘書的第一年,未提調動,且學校也無特殊狀況,卻被調動,而學校本來預計今年底要出第三本本位教材,這部份有許多要仰賴有文學專長的校長領導,深覺這個調動對學校原本計畫產生影響,而且根本不尊重努力經營學校的校長,只能任由縣府想調動就調動,且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大家對這事件有不捨、有不滿,還有更多的無奈。

    有老師覺得欠缺對教育有貢獻的校長的尊重,在縣民論壇上表達欠缺尊重感受,事後該老師卻有種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感覺,因為校長成了風暴的核心,縣府或其他校外人士質疑是校長在背後策動,還使得校長在論壇中語重心長的澄清,該老師對校長造成的困擾覺得不知如何表達歉意。也沒想到自由時報記者還直接以此論壇意見編了一則新聞,字句更顯對縣府的不滿,代誌大條了!

    讓民眾發表意見的園地==縣民論壇的功用究竟為何?縣府如何看待這些論壇意見?是有則改之,無則勉之?或是從中發現異己,加以標籤,秋後算帳?教育界是最沒有聲音的一群,各項非直接屬於教師的工作、責任與評鑑一項項加到老師身上,只能默默承受。發表了意見者可能也被貼上標籤。心情真是低落啊!

    過去看到新聞事件,或生活中、工作上遇到事件,總是發發牢騷,大家口頭上抒發意見而已。雖然這學期老師讓我們多多寫論壇、社論表達對事件的看法,不過看到前項論壇的後續效果,讓我覺得投稿還是得保留些吧!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