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真的還可以帶動社區發展嗎??—以雲林縣水(車藏)文化祭為例

呂佳璟

 

壹.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雲林縣水(車藏)文化祭」這個舊傳統的延續,來帶動社區的發展。此文化祭約有一百六十幾週年之歷史,也是此村落一年一度最廣為村民所矚目的民俗宗教活動。但或許是隨著社會的變遷的影響,近幾年來,積極參與活動的村民越來越少,返鄉的人民也越來越少,村民對於此活動似乎只剩下一種儀式,而意義似乎已經改變。因此,本研究希望以「集體記憶」、「儀式過程」、「發明的傳統」三大理論等相關文獻來探討,每年都會舉辦的雲林縣口湖鄉水(車藏)文化祭。而研究的方法預計是先採用(1)田野調查的方法:於今年度的水藏文化祭時進行一連串的田野調查,將一整個活動做更完整的整理,並且於活動結束後進行(2)深度訪談的方法:訪問當地居民及負責廟會活動的工作人員…等,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來觀察表面上,我們觀察不到的民俗意義或是意象。希望藉由此研究希望能夠將這即將消失的傳統,以舊元素新組合的方法,再喚回村民的心中。能夠將這即將消失的傳統,以不一樣的型態,舊元素新組合的方法,將這個大家共同擁有的記憶再一次的喚回村民的心中,並且能夠更加深社區村民的社區意識,團結的力量。

 

貳.  研就動機與目的

「雲林口湖鄉一間廟宇今天舉行一場稱作「牽水(車藏)」的法會,據說可引渡在水災中喪生的亡魂,廟方因為見七二水災造成傷害,舉辦法會,祈求水災不再來。 法師口中念念有詞,在地上長得像燈籠的東西就叫水(車藏),民眾圍成一圈,手握竹竿不斷轉動,據說這樣,在外漂流的孤魂野鬼就會上身,果然有一位民眾突然快步趨前,把水藏拔起往廟裡衝。 上千位民眾聚集廟前共襄盛舉,雲林這間萬善爺廟舉辦「牽水(車藏)」已經成為地方習俗,廟方表示,因為萬善爺廟的來由,正好和水患有關。萬善爺廟委員李長發:「150多年前,我們在海邊的祖先,受到大水災難,被大水沖走。」﹙游勝龍,2004

 

.動機

A.社區落後,人口外移嚴重

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村(分港東村與港西村,一般都簡稱為金湖)位於口湖鄉西南角,此地地勢低窪,地層下陷嚴重。村民多以農、漁業維生。近年來,社會型態轉變以及加入WTO的影響,讓務農的家庭更難以存活,受到台塑麥寮六輕的興建,村莊中,許多年輕人轉移到那裡謀生,而六輕所帶來的環境汙染,本村的蚵農抑是受害者之ㄧ。久而久之,因為就業不便,造成人口外移嚴重,只剩下老年人與幼年佔多數。漸漸的,社區意識也逐漸模糊,很多當地的傳統節慶文化也一點一滴的消失中。

B.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缺失??

約在八十初期,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目的是希望帶動社區發展團結的力量,並呈現出台灣文化政策從中央走向地方的轉型。因此,在此地推動了水藏文化祭,希望能透過社區的民俗活動來帶動社區意識,並希望能夠將民俗活動傳延下去。然而,十幾年後的今天,以已經有一百六十幾年歷史的雲林縣水(車藏)文化祭這個活動來說,不僅活動的儀式過程簡略很多,社區的團體意識也漸減,每年回流的居民越來越少,所帶來的觀光客也沒有往年多,且村民對於祭典的過程,意義與對節慶的使命感也越來越淡薄。這樣的情形,不禁讓筆者質疑到,原本是讓居民充滿期待,而且可以爲了參與這個民俗活動,而放下手邊的工作願意去出錢出力的,反而會在政府推動計畫後的幾年,這樣的活動卻越被人們所遺忘。到底是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施政方針錯誤呢﹖還是社會變遷的影響呢?

C.新興觀光文化產業所帶來的衝擊

近年來,觀光產業發達,隨之很多縣市或社區會以代表「地方色彩」的歷史古蹟、文物或名產…等象徵物,來發展出地方性的節慶文化。然而,代表地方性的節慶文化也分很多種類1.以地方特產為主的,像是「古坑咖啡節」、雲林縣水林鄉的「蕃薯文化節」…等。2.以地方古蹟或象徵物的,例如:「三義的木雕文化節」、「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等。3.傳統節日,例如「過年」、「元宵節」…等。另外,還有因為休閒活動盛行而興起的文化,例如:「宜蘭童玩節」、「海洋音樂節」…等。最後一種,是以當地的宗教活動為主所舉行的文化活動,例如:「大甲媽祖遶境」、「雲林水(車藏)文化祭」…等。很多的新興節慶活動的出現,其實對於傳統節慶是一大威脅。以過年來說,自古以來過年是被我們所期待的。從除夕夜、收紅包、守睡、拜年…等等一連串的活動。都是被人們所期待進行的。然而,反觀近年來人們對於過年的感覺,似乎越來越淡薄,也許過年的形式還在,但意義卻已經改變了。另外,節慶的意義還存在於,可以帶來人潮、帶動商機或更是促進社區的發展。

「台灣人民的韌性在最艱困的環境之下,最是發揮得淋漓盡致。921地牛翻身重創全台,中台灣尤為嚴重,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及多方單位的輔助與社區居民的齊心協力下,歷經艱辛重建路,展現農村新風貌,創造前所未有的新契機,成為現在最HOT的農村旅遊景點,其中「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蛻變成功脫穎而出,成為「台灣咖啡的故鄉」,打造出「咖非故鄉、處處飄香」的意境,每年的「台灣咖啡節」,更為這美麗山村帶進了無限商機。」﹙行政院農委會,2006

以古坑咖啡節為例,古坑特產—咖啡為主,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或是以咖啡為原料的產品,紛紛上市來吸引觀光客,並也吸引了商家的進駐,販賣有關咖啡的產品。不僅帶來商機,也帶來了人潮更讓社區得知名度大增。相較於「古坑咖啡節」、「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等這種新興的現代文化節慶活動,現在我們轉來看筆者所要探討的「雲林水藏文化祭」這種形式的傳統文化節慶。

與像「古坑咖啡節」、「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那樣的新興的節慶對比起來也令筆者質疑,「傳統節慶真的可以帶動社區經濟發展與社會整合嗎?」,還是必須透過節慶型態的轉型,舊元素的新組合來重新為舊傳統帶起一線生機。此兩點是筆者想要研究的動機並且想深入探討。

 

.目的:

總括前面所提到的動機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最終目的則以以下的圖表來顯示出來:

原因→         方針             結果﹖﹖

               

.文獻回顧與探討

.牽水藏的由來

相傳百年前此地曾遭受到颱風引發海水倒灌,造成四千人死亡,為了感念他們,特別封了一塊萬善同歸的石牌並建廟以玆紀念。爲超渡溺水的祖先亡魂,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初八,村民宰豬屠羊,準備豐厚的祭品拜祀,同時舉行牽水狀(車藏)儀式,由於萬善爺即為千萬亡魂的神化,所以需要眾多水狀以做超渡之用,在佈滿水狀的祭祀廣場前,口湖鄉民一一穿梭、牽動水狀(車藏),象徵著每一條亡魂,將會輕鬆自在。

因當年死傷慘重,許多傳奇民間傳說不脛而走,如因聾龍王重聽惹禍而造成淹水等故事。此外殿內一尊身上背著八個小孩的塑像,為當時口湖先民陳英雄,當年他遇大水時欲回家搶救老母,途中見到鄰家即將溺斃的八名小孩,旋即奮不顧身下去搶救,結果不幸全數罹難,後人爲感念其英勇事跡,便塑像供於萬善爺中,以玆緬懷。

.水藏介紹:(詳見附件一)

.節慶的功能

社區發展,社區意識凝結的方式有很多。透過宗教節慶的傳承,或是社區文化資產保留、社區名產特寫、組織社區總體營造團隊做定期活動規劃…等。傳統節慶來帶動社區發展,為筆者主要的探討。

節慶的功能有1.凝聚集體記憶及共同感情   2.帶動地方發展及就業機會  3.改善環境品質及鄰里關係  

4.增加生活多元性及多樣化    5.喚回即將消失的宗教民俗…等。                      

筆者主要著重於傳統節慶能夠帶動地方發展、「儀式的過程」、「集體記憶」以及「發明的傳統」等相關文獻來探討。

民俗廟會,隨著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的代代相傳,經由地域或環境變遷的影響,而衍生出如今深具地方特色的台灣風俗,在歷史文化傳承與人們精神生活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臺灣,由於廟宇遍佈各地與宗教活動的興盛,舉凡神佛誕辰、建醮祭祀或安靈祈福,都會舉行熱鬧的廟會活動,而「王爺」與「媽祖」則是台灣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民間信仰神祇,並依據各方供奉背景、神像淵源,或是信眾祖籍等因素之不同,而各自呈現同中求異之習俗與特色。這些廟會活動,除了具有知識、藝術與娛樂功能之外,也兼具教化民眾、凝聚民心和保鄉衛民的特色,更促使民俗廟會朝向民間戲劇與傳統藝術表演的蓬勃發展。因此,廟會文化彷彿是台灣鄉土文化的縮影,從廟會活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台灣人民的信仰、藝術、人文的多元面貌,也真實地浮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價值觀。」(鄭東興,2005)。就如上文中說到,在台灣,很多廟宇會利用宗教的特殊性,各自呈現出不同風貌的文化活動。這些活動,除了具藝術與娛樂外,還兼具有教化民眾與凝聚民心,以推動社區發展的功能。

 

.政府及社區間政策的執行架構必須穩固

4-1「政府對於觀光產業的政策與執行」文獻回顧

在黃輝明﹙2004﹚碩士論文中提到,「節慶活動是否對地方文化觀光產業有幫助,答案是十分肯定的,地方政府有義務與責任辦理有關的節慶活動並振興地方產業是無庸置疑,所以地方政府應積極去推展、擔任地方的父母官應視為己任,如能將傳統、特色節慶活動來以企業化經營、行銷、提升,活絡觀光、創意文化、傳統工藝、繁榮地方,甚至推廣到國際舞台成為國際性的活動,地方政府更是責無旁貸。」,該文認為,節慶活動的辦理對於地方文化的觀光產業是有幫助的,且地方政府應該更積極的投入這樣的活動。然而,另筆者質疑的是,如果地方政府只是一昧的想要發揚傳統文化,然而對於節慶活動的計畫,卻不夠完整,內容創新度低,吸引不起大眾的注意,這樣的活動也許只是在浪費人力資源,對於社區,或許是沒幫助的。學者將大樹(2005)在台灣的社區與組織一書中提到「政府大致掌握未來趨勢需求,為其執行力之高低,是相關政策成敗的關鍵。無論計畫放案內容或是各部門的政策時務推動,仍存有許多亟需改進與改善之空間。」,舉個例子來說,每年的媽祖遶境在台灣各地各鄉鎮都在進行著,但為什麼就只有大甲媽祖的遶境,最為人所注目。也許是透過媒體的傳遞,或是其他的宣傳方式。然而,能夠被媒體所關注的活動內容架構就必須非常的龐大,也足夠吸引人潮。相對的,對於社區發展幫助也較大。

4-2政府洗牌後的地方文化觀光產業—「96年水(車藏)文化祭」

隨著社會的演變,許多傳統文化都隨著時間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甚至做為觀光景點。在90年代初期,雲林縣政府曾經有舉辦過水(車藏)文化祭,但因為活動當天面臨颱風過境,因此活動成效不大,隔年政府就沒在介入參與。今年經過筆者的田野觀察及訪問之後也發現到,以往的水(車藏)文化祭單純以宗教儀式進行由村民自行舉辦活動以追悼祖先,演變至今由於社區總體營造興起許多地方的特色都變成政府實施社區發展的源頭。以今年(2007)牽水(車藏)為例子,今年的活動主辦單位是由雲林縣政府文化局所主辦,廟方管理委員會為協辦,所有的活動當中除了傳統的儀式由廟方委員負責外,其他的活動設計、規劃以及宣傳方式都是由文化局為主,委員會為輔,透過有關單位的精心策劃及村民的配合,讓今年的活動不僅只是在於牽水(車藏),而更是將口湖鄉的農、漁產業都推廣出來,多媒體的宣傳手法也吸引了不少民眾前來參加,讓今年的活動比往年更盛大,當然也為當地的產業帶來一線商機。看到如此完美的成果,也讓文化局下了明年也要繼續辦下去的承諾,讓這個即將沒落的小鎮燃起一線生機。

 

. 哈布瓦赫(Halbwachs)「集體記憶」

另外在李雅文(2006)的碩士論文中有提到,不同的集體記憶如何在西螺這個大社區呈現「我們是西螺」爭奪的情形,看似多元紛亂的集體記憶,在一個嚴格的狀況下可能敵對對立,是否可能進而共構集體記憶,翻新節慶?此學者以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為例以「集體記憶」與「發明的傳統」兩大理論,以及節慶與觀光、地方文化產業等相關文獻來探討雲林縣每年所舉辦的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法國歷史學者哈布瓦赫(Halbwachs)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建構的過程(constructive process),而不是恢復的過程(retrieval process)”。時代給我們每個人都提供了口令或者密碼,一個人的回憶常常要借助別人的回憶,這種回憶常常由個人推及群體,注視集體經驗;透過集體記憶,判斷個人的立場。透過集體記憶在所有的村民心中都知道曾經有那麼一段歷史極使不是她們親身經歷然而這些記憶卻也由群體保留至今成為村民的集體記憶。

5-1「集體記憶」文獻回顧

   集體回憶,或集體記憶,是一種概念,最初由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裏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James E. Young提出跟集體回憶相對的「被收集的回憶」概念(collected memory),指出記憶本質是分散的,不完整的,是需要進行收集以及因人而異的。而阿斯曼(Jan Assmann)則發展出「傳遞性回憶」,一種建基於日常通訊交流的集體回憶的分枝; 回憶在這種形態下跟在口述文化中的類似,都是從口述歷史的過程中被收集和變得「集體」的;阿斯曼也提出集體回憶的另一些形態,即可以跟日常生活區隔開來,可以被實物化和固定下來的(fixed points),例如文字和紀念建築。集體記憶的可塑性主要是因為認知需要依賴某種物質來傳達,集體記憶本身非常依賴各種文化媒介,例如雕像、紀念碑、紀念儀式文獻、教科書、電影、戲劇、海報等等。做為傳達共同集體記憶媒介,這些文化形式體現、維持、形塑人們對過去的意象和感受。

哈布瓦克以社會群體的觀點來探討集體記憶,將分為下列三點(王明珂,1993Coser1992/澎邱生譯,1993)

1.族群凝聚:各種記憶體都有其對應的社會群體,共同的歷史對族群的凝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自我宣稱的血緣關係、傳承的文化解釋等。

2.認同變遷:歷史記憶可以凝聚族群,經由選擇性遺忘和記起,有了不同的認同,環境變遷導致人群認同變遷。

3.民族體形成:民族亦由集體記憶來凝結傳遞,以創造和追溯共同的歷史記憶,以維持修正族群邊界。

歸納以上的學者研究觀點正說明了集體記憶是群眾對群體、社會、民族和國家的認同,也說明了利用集體記憶來探討地方文化是一個途徑。

 

5-2(車藏)文化祭的集體記憶

擁有162年歷史的水(車藏)文化是金湖人共同的記憶,即使已經傳過了好幾世代,或許到我們這代已經無法了解為什麼老一輩的人口中會說,他們牽水(車藏)時都會發出陣陣的哀號聲,來悼念對祖先們的不幸,在他們的眼中這是個痛苦的記憶,但是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從水(車藏)莊嚴的儀式中去體會出當時人們心中的痛,然而,儀式又是如何來的?前人有了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記憶而發展出這樣的一個儀式,即使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了,這個儀式也許會被簡略或增加,但他一定會永遠存在,因為它是以人們的「集體記憶」所形成的,只要人民的記憶不斷,牽水(車藏)的儀式就不會被忘記,也因為有這樣的記憶,才會讓金湖人在面對這個活動時是以莊嚴的態度來配合。

.舊傳統的新轉型;霍布斯邦(Hobsbawm)「發明的傳統」

在汪玉頻﹙2004﹚的碩士論文中有提到,在廟宇的進香活動中,最早運用媒體推廣行銷的廟宇,當屬座落於台灣西海岸的大甲-鎮瀾宮。鎮瀾宮從七十年代起就開始以企業化方式經營至今,已在全省各地的媽祖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借助有線電視媒體的實況轉播,致每年參與進香人數迭創新高,推究其原因是否因其所使用的行銷策略,導致每年送隨行民眾逐年增加?抑或與台中縣政府的參與有直接關聯?英國左派史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彰顯「傳統」是人為創造的、是具有文化和社會意義的,了解周遭許多有形無形「傳統」的來由,可以發現近二、三百年,一方面「傳統」依賴「創造」而再生,另方面「創造」卻又需要「傳統」的啟發;「傳統」與「創造」之間是互動的,這是「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呈現辯證關係的明證。在台灣,廟宇的進香活動是最傳統,且非常的普遍。幾乎各鄉鎮地區都會有這樣的活動。然而,大甲鎮南宮以媒體推廣行銷的創新方式,來經營宗教活動,不僅將媽祖遶境形象知名度打高,也帶來了很多人潮及商機。相對的,社區經濟發展也變大。筆者以這樣的情勢,來看雲林的水(車藏)文化祭,是否也需要透過轉型,以不同的行銷方式(例如:傳統商品化)來引起國人的關注。讓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再燃起一線生機。

 

.研究方法

對於本研究,筆者主要是在探討,傳統節慶可以帶動社區發展嗎?及傳統節慶的轉型可以讓節慶恢復從前的光輝時刻嗎?該如何轉型?…等方面。筆者預計以「質性研究」,「田野調查」與「實地訪談」兩種作為我的研究方法。

 

選擇此種研究方法之原因:

1.筆者從小生長於此村落,對於整個活動的歷史文獻取得較容易。

2.筆者正好有經歷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以來,這十幾年間,整個民俗活動的儀式以及漸漸被刪減的過程。

因此,筆者將決定以這兩種方式來進行研究。

 

.田野調查

首先將於今年度的水(車藏)文化祭舉辦時(大約是今年得78月間),進行一整個禮拜的田野觀察,並且積極的參與每一個活動細節。(詳見附件二)

 

.深度訪談

在田野調查結束後,將對整個活動再加以進行深度訪談的方式,去尋找出活動表面上所觀察不到的總總細節現象。

 

. 預計訪談的對象

1.港東、港西兩村之村長:因為是一村之長對於村內的各大活動必會有更多方面的了解

2.廟方的主任委員、祭典組組長:透過訪問委員們辦活動經驗來看,是否也有覺得儀式的過程正逐漸被刪減?那麼刪減的原因何在?是政府的經費不足嗎?還是有其他方面的問題

3.當地村民:希望可以訪談到當地區民對於活動的心聲,到底是抱持著肯定的態度,還是否定的態度?

4.訪談外地來的遊客:從哪裡得知此活動的消息,及此活動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等方面的訪談內容來進行論述分析,將對「牽水藏」這個文化做一更完整的研究。

 

. 訪談大綱

訪談內容主要分成

(車藏)文化祭的活動策劃與執行(政府跟地方)

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關係

人們對活動的熱衷程度

對於社區發展的看法

 

.研究步驟

1. 收集相關文獻與資料內容。

2. 進行田野調查

3. 設計訪談內容。

4. 與受訪者進行訪談。

5. 整理訪談答案並加以分析、比較。

6. 進行分析結果的解釋。

 

.受訪者資料

受訪者

資料

港西村村長

港西村村長:在當地擔任村長一職有8年之久,因為是村長對於村內的各大活動以及社區內的事情有更多方面的了解,本身也是廟方委員之ㄧ對於廟裡的事有多年的經驗,而且透過村長與政府的協調彼此間活動配合度更高

祭典組組員呂先生

祭典組組員呂先生:居住在當地超過50年,對廟方的活動一直很熱衷,在祭典組有多年辦活動經驗。

村民A

村民A:當地居住超過20年,對於牽水(車藏)從小參與到大,現在在台北讀書,但遇到節慶時仍然會回來參加。

遊客B

從台中來朋友家玩,從朋友那邊知道有這樣的活動,在便利商店也有看到宣傳單。

早餐店老闆

兩年前由嘉義搬到口湖開設早餐店,覺得水(車藏)文化祭的活動很特別,活動期間也讓他的收入比平常多出一倍。

從本研究之5位受訪者的資料,筆者歸納幾點:

 

五位受訪者當中有3位是當地人居住超過20

五位受訪者中有2位是廟方管委會人員之ㄧ

 

.帶動社區發展的主角—人

在前面研究目的的部份,筆者提出了幾點之前觀察到的現象,發現到此社區目前所面臨了社區人口外移嚴重、社區意識薄弱、社區總體營造效益不大、傳統文化逐漸消失中、新興觀光產產業衝擊…等難題,然而經過文獻回顧及田野調查之後了筆者發現,社區總體營造是一個漫長的路程,必須有很多的時間跟經歷,更要有人們的大力配合,如果社區內居民沒有們沒有共同的社區意識便無法形成堅固的革命情感沒有了人們的執行要再多規劃完善的企劃也無於事無補有了共同崇拜的事物集體記憶之後才能凝聚力量共同完成一件事然而有了堅定的社區意識之後當然也必須要有完善的規劃所以說筆者認為在社區發展過程中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也是發展社區首當其衝要面對的問題。

在本論文的問題意識裡,主要是要求在即將消失得傳統中尋求一個轉型的機會讓傳統消失的危機變成轉機,另外也以此來帶動社區的發展。在還沒做深入研究之前筆者所接觸到的社造都是偏向藝文活動類的,可以每個禮拜聚集民眾對於活動的執行也比較容易;相對的,筆者所要觀察的社區是以當地特殊民情為活動主題,只有在特定時候才能聚集人民,對於活動計劃的執行次數比較少,所以要帶動社區發展就比較困難,尤其又是在偏僻落後連地方風情也都快消失的地方。  

 

.社會變遷為傳統文化帶來的改變—舊的、不去,新的、也會來

進行深入訪談之後發現到,雖然像這類型的社區總體營造每年只會舉辦一次,我們只能以哪唯一的一次作為評鑑成果的依據,既然只有一次機會所以必定更要好好的保握,就當地居民而言,除了對水(車藏)文化的集體記憶之外,平常居民之間的互動關係良好與否,也是活動能不能成功的舉辦完成之ㄧ,其次才是在於活動內容吸不吸引人。大家有了共同的社區意識後,再來談活動過程,在本文所提到快被遺忘的節慶中,也許社會變遷會讓他面臨消失,但這也是文化社會要進步所必經的過程。筆者起初以為也許要應應潮流改變一下活動內容,才能讓他不致於衰退,但在研究過程中看到有一些新的活動,像是水(車藏)裝置點燈藝術、千人平安宴…等等發現,即使跟以往一樣傳統儀式都還存在,只是加注了新的東西一樣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賞,也讓筆者赫然發覺,傳統如果他被更改了可能就會失去了他原有的意義,也許我們無法發明新的傳統,但我們能做的只是「創造傳統」,一樣可以帶來意想不到成果。

 

.政府與地方的帶動社區總體營造的企圖心

最後在訪談內容中筆者發現政府的政策確實也會影響社區發展,如果沒有政府的有引領也許他永遠只是個祭祀性的宗教活動,政府有企畫的的介入可以讓活動更多元化,畢竟社區總體營造是個漫長的路程,不完善的規劃社區總體營造的壽命可能沒多久就結束了好的計畫每一步都謹慎的執行當然也要地方與政府的幫助我相信還是可以將傳統文物保留下來。

 

.結論

在前面所提出的問題意識中,經過了筆者研究調查後發現,一個社區的發展成功與否必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企劃以及人民的配合。以雲林縣水(車藏)文化祭為例,筆者認為不是活動乏味必須被淘汰了,只是缺少規劃跟創新,只要有效的規劃加上人員的配合,即使只是短暫活動一樣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一樣可以凝結社區意識,因為整個社區的居民有必須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水藏文化祭),靠著平時的累積可以讓她們彼此很團結互動良好,社區居民有了好的關係代表著她們有共同的社區意識,這樣一來只要活動規劃完全即使有社會變遷因素的些微影響,節慶一樣可以帶動社區發展。

 

.參考文獻

Erick Hobawm(2002),《被發明的傳統》,陳思仁、潘宗億、洪靜宜、蕭道中、徐文路 譯,台灣︰貓頭鷹 。

Turner Victor(2004),《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國人民大學。

HalbwachsM.(2002)《論集體記憶》,郭金華 譯,上海︰世紀。

將大樹(2005)〈台灣鄉村型社區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創新︰「桃米生態村」的社區重建經驗啟示〉,收入於《台灣的社區與組織》,李天賞主編,台北︰揚智文化,pp.103-129

林崇熙﹙2000﹚,《文化撰造與歷史想像─雲林縣文化活動的歷史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理通識學科 。

黃輝明﹙2004﹚,《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瑞陽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所。

汪玉頻﹙2004﹚,《民俗節慶活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簡會貞﹙2002﹚,《外籍旅客對台灣民俗慶典活動參與意願之研究》, 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

李雅文(2006) ,《「我們是西螺」一齣集體記憶爭奪的戲碼-對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慶的探討》,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新欽﹙2003﹚,<口湖牽水(車藏)>,《台灣攝影學會》http://www.twphoto.org.tw/article/article1-469-26.as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6﹚,<2006台灣咖啡節,華山月夜越飄香>,《農村風情網》

 http://rural.swcb.gov.tw/news/news-1.asp?nid=121

鄭東興﹙2005﹚,﹙民俗廟會﹚,《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http://edu.ocac.gov.tw/local/web/Trad/Temple/about.htm

台東縣社區營造中心(2004),(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 http://elpueblo.ancc.org.tw/p_60.php#11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pp.247-296

柯賽(Lewis A Coser)/文‧邱澎生/譯,1993,〈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九十一期》,pp.20-39,聯報書報社,台北市。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當代雜誌社,pp.6-19,台北。

王雅芳(2004) ,《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的探討---以犁頭店「麻芛文化」為例》,王雅芳,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

 

.附錄

附件一

(車藏)的介紹

 

(車藏)」音讀「狀」,(車藏)對國人而言相當陌生,(車藏)屬於陰性宗教超度亡魂法事的紙糊祭物。在台灣「(車藏)」有血(車藏)、水(車藏)兩種,血(車藏)是超度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車藏)則是超度溺水或因水而死的亡魂,常見於醮典法會或中元普度。

金湖港牽水(車藏)習俗,溯源於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六月初七,颱風侵襲口湖鄉金湖地區,連夜的狂風豪雨,淹沒了金湖涗岸九個村莊,居民大多罹難,而後瘟疫肆虐,兩次死亡上萬人,清朝道光皇帝據報之後,乃敕封「萬善同歸」。水災之後,倖存的居民遷居下湖,為祭祀罹難先人,乃於咸豐元年(一八五一),集資於蚶仔寮西南萬人塚旁建「萬善祠」。部份居民在今濱海公路旁的新港集結成庄,每逢祭期均返回舊港萬善祠祭拜先人,後因交通不便,加上新港人多,乃於民國四十六年分露建廟,即為現在的金湖萬善爺廟,每年農曆六月初七至初八,兩地皆舉行牽水(車藏)法會,以告慰亡者之靈。

(車藏)是以細竹篾紮成兩圓圈桶狀物,並糊上花紙而成的牽魂祭器,上下中空,高度內柱約三尺四,外圍柱四尺二,頂部四方竹條各綁著一支三角旗,用來招魂之用。四方每邊上中下各貼一尊約二十六公分高的紙像,底層為觀音和善才、良女,主慈航普度救苦救難;上一層為城隍和牛頭、馬面,主區判善惡;再上一層為大鬼和中鬼、小鬼,主押解亡魂、看守獄門;最上一層則為水王和污穢神、魂身,前二者代表水中正邪兩種神,魂身代表亡魂自己。主(車藏)糊貼花紙,以白色或灰色系列為主,近年來由於此地超度也包含了其他死亡,所用花紙逐漸有其他顏色摻雜其間。

早年的水(車藏),都是各住戶自行糊裝,或向糊紙店訂購,並於水(車藏)上書寫亡者的姓名,而後放置家中到農曆六月初八早上,才送到廟埕前排放。近年來國內工商發達,各行各業、各司其職,加上金湖港牽水(車藏)法會,所需數量多達五、六千座,於是金湖港的蚶仔寮和新港兩廟,共同委託道士壇糊裝。新港原在萬善爺廟東廂糊裝,民國八十二年移到金湖國小禮堂,萬善爺廟前殿完工,始遷回廟前鐵皮屋。

金湖港牽水(車藏),所需水(車藏)相當多,蛤仔寮開基萬善祠一千座,新港萬善爺廟五千座,由於數量龐大,做水(車藏)時間必須提前,大約從農曆五月二十日六月初六。道士壇做水(車藏),竹工和紙工分開來做,新港萬善爺廟,水(車藏)竹框均在庄內民宅組裝,再運到廟前鐵皮屋糊貼花紙。每年此時學校皆放暑假,都偏用當地國小、國中的村童前來打工,兩三人一組,從花紙上糊、粘貼,到糊貼紙像、三角旗,完即為水(車藏)成品,水(車藏)就擺置鐵皮屋內,且一直往上疊放至屋頂,相當壯觀。蚶仔寮萬善祠則由李東芳道長家人,包括媳婦、女兒、孫女和村童共七人,從竹框組裝到花紙、紙像之糊貼,皆在廟旁鐵皮屋完成,因此在萬善祠可看到做水(車藏)詳細過程。

村童糊貼花紙或紙像,每座工錢五元,合計一座水(車藏)工錢約三、四十元,加上廟方固定利潤,然後以一座一百元價格賣給村民。村民購買水(車藏)數量,早年皆依祖先之收目,近年來包括後來亡故的親人在內,或量力而為,少則一兩座,多則二、三十座。通常在初七以購買放置家中,也有當天才來購買,並依例多書寫亡者的姓名或萬善爺,及供獻者姓名、住址,以示叩謝。

金湖港牽水(車藏)法會,聘請道士團設壇演法,超度水魂,於農曆六月初七、八舉行「一朝宿啟」法事,所行科儀法事,從初七下午道場佈置、請爐起鼓、發表請神、牛挑灣溪水燈及晚間走赦馬;初八上午誦念經懺、排(車藏),下午進行起(車藏)、牽(車藏)、倒(車藏)、淨筵普施、謝壇及燒(車藏)

初八一早起,村民提著水(車藏)或騎機車、或拉板車、或開小貨車,陸續運到預定排放的地方排(車藏),為了避免被風吹走,將水(車藏)固定於廟祠預先拉好的繩子,一排排的串聯固定,密密麻麻地沿著路邊成兩路縱隊排列下去,成為集體性牽(車藏)壯觀的場面。

(車藏)的地點,蚶仔寮早年都在祠前空地,後來移至祠後排水溝東側的道路兩旁,八十四年因戲台附近整地完成,又改到戲台後的魚塭旁邊。水(車藏)數量高達五千座的新港萬善爺廟,早年也在廟前排(車藏),數量多又集中形成全國獨有的「(車藏)陣」,由於廟埕建拜亭,才移到廟後一六四縣道兩旁,每屆祭期,水(車藏)由庄內橋邊向南排到兩公里外,氣勢盛大,蔚為地方壯觀的民俗景象。

初八下午三點過後,兩地分別準備「起(車藏)」,蚶仔寮萬善祠戲台旁的空地已準備香案,請來香爐後,就由李道長誦念超度水魂一番,然後道眾手執金紙在前淨(車藏),道長手握龍角不時吹號,右持七星劍不停舞動,開始巡繞(車藏)一番。兩地皆在香案旁邊設有象徵男、女孤魂的多座水(車藏),架在竹竿上。(車藏)身置於碗上,(車藏)旁則放置芭蕉、竹椅、水缽、木屐、掃帚及米、黑傘,並繫有公雞一雙。道士拜誦科儀之後,帶領庄民「起(車藏)」,一直轉動水(車藏)直到「發」起來,兩人拿起水(車藏)跑向(車藏)陣,在(車藏)陣「退童」,表示水魂已被牽起。就可行集體「牽水(車藏)」,道士走在前面敕水淨(車藏)後,隨後成排的村民進行牽動和「破(車藏)」,不分男女老少用手搖動並刃破紙糊的(車藏)身,將古早的上萬先人牽引上來,以便進行超度。

接著進行「倒(車藏)」,即藉推動水(車藏)送走孤魂之意。由法師頭纏紅巾,一人持牛角吹號,並舞動七星劍引路,另一人隻手緊握捲圓草蓆,頭尾各塞入點燃的紙錢,一路拍打地面和水(車藏),借由拍擊的威嚇聲,象徵押送,好讓孤魂能夠速速離去。(車藏)之後便可「燒(車藏)」,蚶仔寮因(車藏)數較少,通常當日下午四、五點即可集中在廟前溝邊焚化;而新港則因(車藏)數龐大,多延至次日上午集中兩地焚化。

儀式尾聲就是「淨筵普施」,各村每戶都準備山珍海味的祭品普度。在道壇設「救苦台」,道長頭戴五帝冠和道眾,登座說法和誦經招魂,使十方諸魂皆能聞經超度和享用祭品。同時道眾二人一組入庄巡筵淨化供品,讓孤魂順利享用乾淨祭品後離去。

八日傍晚,道壇進行整個超度法事最後的「謝壇燒(車藏)」由道眾拜誦謝聖科儀,以酬謝諸聖眾神的相助,並鳴放燒金。之後工作人員將道壇內普度的紙紮祭器,與倒(車藏)之水(車藏)一併焚化,至此一年一度的牽水(車藏)就結束。﹙林新欽 2003

 

附件二

田野觀察紀錄

時間:國曆77~722   

地點:雲林縣口湖鄉       

紀錄者:呂佳璟

 

隨著學期的結束,暑假來臨,筆者開始期待著「雲林縣口湖鄉水(車藏)文化祭」的到來,在活動的籌備前期筆者先到當地的廟宇「金湖萬善爺廟」收集有關今年的祭典活動行程。雲林縣水(車藏)文化祭這個活動在口湖鄉金湖已經有160多年的歷史,今年是第162週年。在往年的活動中,都是由村民團結組成廟方委員會來舉辦的慶典,活動費用來源除了部分的政府補助外,大部分多為村民所捐獻的,也因此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活動慶典的儀式一年比一年精簡,也讓出門在外的遊子返鄉的機會變少,知道這個活動的遊客更是少之又少。

今年在村民代表等人的爭取之下,縣政府也體會到這個特別的歷史文化即將消失,因此,今年的慶典活動改由縣政府主辦,並且在其他贊助商的宣傳之下,今年的活動不僅多采多姿,也成功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學生前來參與。接下來,就跟著觀察者一起進入牽水(車藏)的奇妙世界吧!

  

 活動過程

筆者心得

活動名稱:2007牽水(車藏)裝置藝術點燈啟動儀式

時間:國曆77 () 1900~1930

地點:金湖萬善爺廟

活動內容:

晚餐飯後,觀察者聽到一群村民們相約要赫著說:「呷飽緊來廟口看熱鬧。」聽這句話觀察者也就跟著村民們一起出發,就在快到廟口時,就聽到非常大的音樂聲,感覺很熱鬧。一到達目的地,看到舞台上有一群小朋友在上面載歌載舞的,非常的可愛,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那些小朋友都是來自村裡的幼稚園及小學的小朋友,特別為了這個活動而準備的,接著好幾台「黑頭車」映入觀察者眼簾,村民們蜂擁而上,一看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先生,受到雲林縣長的邀請,特別前來參與點燈的儀式。在謝長廷先生及縣長參拜完畢後,大約晚間7點,廟門口的鑼鼓聲越來越大聲,民眾聚集也越來越多,在廟埕右前方製作了一支超大型的水(車藏)燈籠並由謝長廷先生與縣長一同啟動主燈。大約兩個人高度的燈籠一亮,忽然覺得整個村子都亮了起來,霎時,煙火齊放天空,眾民歡聲雷動,好不熱鬧,也為今年的水(車藏)文化祭揭開序幕。謝長廷先生也稱許,這是一項非常珍貴的台灣本土文化特色,值得好好保存,發揚台灣特有的宗教民俗,帶動觀光發展。

 

這個巨型水藏燈籠點燈儀式是今年第一次舉辦,當然,它除了新鮮之,也吸引更多人的參與外,觀察者覺得除了是一個新儀式外,在觀察者心中,更覺得它是一個象徵,意味著這個水(車藏)文化,在當地居民心中的地位,是會永遠流傳的、是不會被忘記的。

   

接著,從714(農曆六月初一)下午,由全村村民們帶著豐富的祭品來到廟邊的大橋下祭拜,村民俗稱這個儀式為「啟燈走」簡單來說,就是要知會神明我們的活動要今天開始了,也祈求神明能夠保佑村民們平安順利,另外,也有要請祖先們回來,知會他們,我們要舉辦超度法會的意思一說。由於拜拜的時間約要2 3個小時,因此,可以看到橋下的陰涼處,都有很多平常不太出們或是不常見面的村民聚集在一起閒話家常,街上也開始處處可以感受到過節的氣氛,原本沉寂的村落頓時活絡了起來,到處可以聽到街訪鄰居在討論今年過節要辦幾桌來慶祝之類的話,很熱鬧。

另外,從717開始一直到721會開始有比丘尼到廟裡為已故的祖先舉辦誦經法會,從早上到晚上都不間斷,很多老一輩的人也都會加入一起參拜,而且比丘尼也會在這段期間內準備素食三餐,除了供自己食用外,也提供給辛苦的廟方委員食用,當然,村中的獨居老人或是外地遊客也都會到這裡來一起用餐,給人感覺很溫馨,有一種大家庭團結的感覺。

 

活動過程

筆者心得

活動名稱:2007牽水藏放水燈儀式

時間:國曆719(農曆六月初六) pm2000

地點:口湖鄉港西村西海岸邊

活動內容:

晚上在法師向萬善公請示完畢後,大約接近晚間八點,村民們敲鑼打鼓的一路來到港西村的海邊,法師在岸邊開壇作法後,由居民們一一捧著自己製作的紙糊水燈厝,在法師的引領下,陸續走上膠筏,二十艘膠筏同時出發開向外海,接著居民點亮水燈,並將水燈厝放進海裡,目的就是要邀引海難中過往的祖先前來接受普渡,一艘艘紙糊的「水燈厝」在夏夜昏暗的港中漂流,像是在指引明路、召喚過往的祖靈回返,也代表著子孫崇敬、慎終追遠的意義,最後,在村民返回廟宇的路程中,必須沿路插香,以讓隨著水燈上岸的祖先知道回家的路。

 

    其實在這之前,放水燈都就是很傳統的方式,村民直接到岸邊放開水燈,讓他自己漂流到遠處。然而,今年卻跟往常不同,不僅有膠筏還掛上了燈籠,多了一點莊嚴的氣息,整體的感覺是在傳統的儀式上點綴了一點點的藝術氣息,也讓身為當地居民的我感受特別深刻,也因為比往常更隆重的儀式,吸引了更多慕名而來的外地人前來觀賞這個獨特的文化活動。

 

 

隨著祭典的時間越來越接近,街上的攤販及人潮也越來越多,村民們也越來越忙碌,家家戶戶也忙著大掃除,因為對當地居民來說,這個文化祭就等同於過年,甚至會有比過年還多的客人來拜訪,所以通常這個時候一家大小都會一起來大掃除。

時間終於到了文化祭的當天,天還沒亮就聽到市場上(因為觀察者家住市場旁)吵雜的熱鬧聲,為了更仔細觀察今天的活動,於是觀察者也起了個大早,走出家門除了看到興高采烈的小朋友、還有提著滿滿貢品的婆婆媽媽們,偶而還可以聽到遠處廟宇裡傳來的誦經聲。吃過早餐來到廟附近,看到村民們,有的騎車、有的開貨車將寫好名子的水(車藏),一一拿到指定位子排放,全村的水藏數量排放起來大約有1公里長,放遠望去真的非常壯觀。觀察者試圖騎著車沿路從一整排的水(車藏)旁經過,真的非常的冗長,而且當觀察者經過時,竟然會莫名的起了疙瘩。熱鬧的時間總是過了特別快,一下子就到了午餐時間,說到這裡就又是一個大活動了,而且也是今年第一次聚辦的活動喔!跟著觀察者來看看吧!

 

活動過程

筆者心得

活動名稱:2007《來口湖、有口福》千人平安宴

時間:國曆721(農曆六月初八)  1200~1400

地點:金湖萬善爺廟埕

活動內容:

活動當天,觀察者從廟埕遠方觀望過去,密密麻麻的人坐在一起享用這頓既平安又美味的饗宴,每個人都笑的合不容嘴, 菜色內容幾乎都是由當地的特產做成的,像是香蒜烏金慶有餘(香蒜烏魚子)、馬蹄鳳翼福長生(馬蹄蛤鳳爪養生湯)、 蒲燒鯛魚聚太和(蒲燒鰻魚飯)…等菜色。其中有一位遊客還說:「可以吃到便宜又高級海產,能保平安,還有這麼特別的文化可以看,覺得真是來對地方了,只是唯一缺點是天氣太熱了。」的確,當天的天氣真的很謝謝老天爺給了個「大太陽」,真的很熱,我想大家不僅是吃到好吃的樂昏了,也因為好天氣而熱昏了吧!在享用過這頓美食之後,緊接著,就是我們的重頭戲要上場了,沒錯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2007牽水(車藏)祭儀大典」。

因為今年活動是由雲林縣政府擴大舉辦,為了因應當地漁民的文化,第一次舉辦了千人平安宴的流水席,推出了一系列以口湖鄉著名海產所做成的筵席。在活動前2個禮拜,透過贊助單位統一企業的宣傳下,以網路訂位的方式讓台灣各地的民眾可以上網訂位,在開放訂位的第一天,160桌流水席就被外地遊客訂滿。

 

活動過程

筆者心得

活動名稱:2007牽水藏祭儀大典

時間:國曆721 () 1430~1700

地點:金湖萬善爺廟

活動內容:

大街上的人民已經多到數不清了,家家戶戶門口擺起了兩大桌的貢品,一家比一家豐盛。隨著廣播的聲音催促著村民:「水藏祭典儀式就要開始了,請各位村民相約來牽水藏。」路上的大大小小民眾開始往廟方移動,當然,包括觀察者我,一到廟前已經看到好多人拿著相機、DV正蓄勢待發著。隨著法士的號角聲,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彷彿時空突然倒流似的。在儀式中最先上場的是「起藏」儀式。

「起藏」:由廟方人員準備三牲、四果祭拜、道士拜誦科儀之後,帶領庄民「起(車藏)」,一直轉動水(車藏)直到「發」起來,兩人拿起水(車藏)跑向(車藏)陣,在(車藏)陣「退童」,表示水魂已被牽起。「敕水淨藏 」,並由主壇道長帶領道士唸過「無上拔渡水藏科儀」,招引水魂來到藏腳下之後,其旁各置放置芭蕉、竹椅、水缽、木屐、掃帚(掃地上路)及米、黑傘,並繫有公雞一雙(帶路),水缽裡盛放淡水,是給亡靈上岸後洗手洗腳用的,塑膠鞋則是給水魂穿的鞋子,接著由道長龍角的吹號引魂下,水藏便算開啟了,從這個時候起, 就可以開始「牽」水藏了。

「牽水藏」:傳統的牽水藏方法是用手去拍,使水(車藏)旋轉,這也象徵著水魂已由水底浮升,但因為歷年來的水藏數量多,加上參與的人也多,所以現在都改由象徵性的輕輕碰過即可,但是對於祖先的緬懷之情是絲毫未減的。在活動當天,看到好多好多的人冒著中暑的危險,就是為了體驗一下牽水(車藏)的經驗,雖然要走好遠好遠的路,但似乎沒有擊退村民及遊客的決心。當然,觀看的人潮也很多,在觀察的過程中看到一幕是有一台車擋住牽水藏的路線,廣播了好久都沒人開走,但工作人員眼看著道士們就要到了,突然間一群不認識的人,一起使力將車子移開。雖然這只是個小小的動作,但卻深深的感動到觀察者,有那種過節時期,大家為了讓一件事情很完美,而一起團結的力量,即時我們互不相識,但我們都是一起為這個活動盡一份心力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團結力量大吧!題外話完後,當水(車藏)儀式完成,祖先們也在水(車藏)的牽引上岸,下一個儀式就是倒藏。

「倒藏」在牽完水藏之後,由道士手持捲蓆撲地巡遶一圈而後結束。傳說草蓆在陰事裡是一種 「草龍」,可驅邪押煞,這個時後的目的,就是在驅趕亡靈速速離去。倒藏象徵牽(車藏)已結束了,牽藏的人離去了,道士也回到道壇,堆成像小山崙般的水藏,等待焚化。 倒藏之後,接下來就近入尾聲了。

「淨筵普施」:這個儀式也稱為「化緣」,村民在自家門口普渡的東西,要經過道士以柳枝沾淨之後,在每戶人家插上一炷香,讓孤魂在享用完祭品後可以順利離開並保佑村裡平安。在這個儀式結束後,村裡各家各戶便會擺出筵席,以供親朋好友享用,以慰勞一整個禮拜下來的辛勞,到此牽水藏的儀式就此告一段落。

時間來到了國曆722(農曆六月初九),一大早起床,屋外一片寂靜跟昨天相比簡直差了一大截,突然覺的自己來到宮崎駿神隱少女動畫裡似的,一夜之間,吵雜熱鬧非凡的大街忽然變成空無一人的大街,覺得很神奇。但這也是每年文化祭過後會出現的景象,觀察者想這是因為這裡的居住人口多以老年人口為主有關係吧!年輕人都出外打拼了,只有過節才會回來。接著跟著觀察著去瞧瞧水(車藏)文化季的最後一個儀式「燒(車藏)

「燒(車藏)(車藏)象徵牽(車藏)已結束了,堆成像小山丘般的水(車藏),就等著村民將他燒掉,好幾十萬支的水(車藏)堆在一起,一把火點燃它,熊熊的火燄非常壯觀,在場也有很多攝影師搶著想要拍出著個雄烈的畫面。也在這2007(車藏)文化祭就在這裡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觀賞了整個活動後,雖然觀察者每年都會參與,但卻覺得今年的收穫更多、感動也更多。在辛苦的儀式結束後,村民就像是在慶豐收一樣,街上到處都可以聽到歡笑聲,路上的行人更是人擠人,煙火、天燈、攤販的燈照亮了整個村落,彷彿每個人都因這一次的活動而感動。當然,故事不是到這裡就結束了,晚上還有由政府主辦的晚會活動,請來了鼓隊、流行樂團、舞龍舞獅…等很多不同的表演,融合了中西方、傳統與前衛的表演,晚會也吸引了上百位觀眾的觀賞。一年一度的牽水(車藏)文化祭就在這暫時劃下一個逗號,為什麼說是逗號呢?雖然儀式都結束了,村民也都歡慶過了,但其實還有最後一個活動等著我們去發現。

    以上是觀察者參與完整個活動後,對於其中大活動的心得與紀錄。當然,縣政府也另外有舉辦了很多小活動,像是農漁特產園遊會、《大小腳ㄚ一起走》愛相愛土生態學習營、設置了馬蹄蛤主題館,讓許多外地來的小朋友及遊客體驗一下漁鄉生活。其中,更有以馬蹄蛤為材料,做成一支水(車藏),非常的多樣化。總而言之,就筆者觀察到,今年的景象與往年相比較,不僅熱鬧許多,而且覺得人潮也比去年更多,遊客的反應也很不錯。

 

 

   

附件三

訪談稿

以下內容是經筆者訪問後所做的整理

(車藏)文化祭的活動策劃與執行

 

1.每年都活動都是由誰主辦的?何時開始這樣的一個活動變成當地例行活動?

廟方管理委員會負責。早期只是一個祭祀性的宗教活動到了1990年左右政府剛好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要將當地的文化特色突顯出來帶動社區發展,於是有到此地第一次舉辦水(車藏)文化祭,但因為當年巧遇颱風過境活動成果不佳導致政府沒有繼續將活動延伸下去。直到今年由雲林縣文化局主辦,管委會協辦只負責儀式活動,而其他興新的活動都是由文化局策劃的。

 

2.辦活動的成員除了委員會之外還有哪些人?他們平時都有屬於自己的職業嗎?

以往都是由管委會策劃整個儀式的活動,另外有當地居民會自願性的加入幫忙,也會有社區愛心媽媽幫忙負責接待等工作。他們平常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是到了活動期間都會放下手邊工作來幫忙。

 

3.每年辦活動的資金怎麼來的?

大部分資金都是村民捐助,有些當地外移的民眾也都會回來捐款。而今年因為是政府主辦所以大部分資金由文化局負責。

 

4.覺的今年辦活動的感覺跟往年有沒有不一樣?參與的人數狀況如何?

今年返鄉的人潮比較多。可能政府另外策劃的活動吸引人,加上宣傳足夠有很多是外地來的遊客。

 

5.村里中也有很多大間的廟,為什麼這個活動會成為當地人最主要的節慶活動?這個活動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是大家有共同切身的記憶,那是與信仰媽祖不同的感覺,而且全台獨一無二也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活動當然大家會很熱衷。

 

6.每一年的活動策劃都跟往年一樣嗎?還是有新增或省略?

活動的儀式幾乎都一樣,只是有些活動會因為社會變遷或是其他社會關係而有改變。例如:水(車藏)的製作方式及材料會為了響應環保而有更動。

 

7.在委員會執行事務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大致上都沒問題,大家都很團結

 

(一)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關係

 

1.覺得這個社區除了水(車藏)文化祭可以吸引外人來參加外還有沒有那些地方可以吸引人潮?

當地的特產像是烏魚子、浦燒鰻…等產品是本地的特色,還有濱海風景區以及馬蹄蛤生態保育區…等都是近年來在政府的輔助下完成的。

 

2.社區內有沒有像是文史工作室或者是其他地方有放置水(車藏)文化祭以及跟社區其他活動相關的歷史資料

沒有文史工作室,但是在廟裡有很多相關活動資料。另外社區內也有文化中心,村民可以在那辦活動或是聚會。

 

3.政府有曾經在此地舉辦過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活動嗎?

由政府舉辦的活動是較少,大部分都是由社區所居民組成的,像是由社區媽媽所組成的愛心媽媽來辦活動,也有國小組成的舞龍舞獅陣頭由村民來指導…等等。

 

4.除了水(車藏)文化祭活動期間居民會聚集外大部分時間居民會有共同性的活動嗎?都在哪裡舉行?或者是大部分時間居民聚集的地方在哪?

固定的活動是沒有,只是有時候會有村民大會,或是其他廟宇要辦活動大家才會聚集。

 

5.居民對於水(車藏)文化祭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

非常熱衷,因為全台獨一無二

 

(二)人們對活動的熱衷程度及對於社區發展的看法

 

1.村庄中居民間的互動關係如何?

關係良好有活動大家會積極參與有困難也會互相幫忙

 

2.是否有人會主動出來負責社區的活動?

村長  社區媽媽所組成的愛心媽媽

 

3.知道社區發展是什麼嗎?

讓社區活絡一點 減少人口外流 辦活動彼此有交流

 

4.覺得舉辦活動對社區有什麼好處

感情變好,很團結。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