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高中生網路自我效能因素及相關研究

王日宏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中的E世代人才培育策略,其中特別強調推動全民網路教育,活力青少年教育,建立E世代終身學習的社會環境。其目的在建立一個青少年E世代的學習環境,提昇青少年學習效能,打造一個數位台灣的生活環境,以提昇國民生活的水平與國際競爭力。另外,在數位台灣策略方面的計畫目標,六年600萬戶寬頻到家,建設台灣成為亞洲最e化的國家(行政院,2003)。藉此策略推動後,2008年起台灣將成為一個數位寬頻生活環境,網路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在高中職網路設備方面,依曹元良、梁德照(2002)調查發現,高中職學校在台灣學術網路(TANet)的連線已完全達成,且多使用ADSLT1專線。至200506月,TANet國內骨幹全面提昇至10Gbps之網路環境。校園網路發展也由於Ethernet網路技術的提昇,將由10Mbps100Mbps提昇至1Gbps10Gbps,全台各級學校均有規模不等之校園網路(楊正宏、張俊陽、李長樹,2007)。所以,不論在公共場所、學校或在住處中,處處有寬頻,處處能上網將不再是夢,如此的數位網路環境,將更縮短學生在學習上的鴻溝。

學生在高中學習網路方面,在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修習26小時的資訊科技相關課程,除此之外,共同選修部分也開設電腦相關課程(教育部中教司,2008)。在高職及綜合高中方面,將計算機概論納入一年級核心課程中,並因應不同科別或學程需求開設相關網路專業課程,在綜合高中方面仍比照高中職課程安排(教育部技職司,2008)。所以,學生透過網路環境的機會與日俱增,而利用網路來解決問題,已成為學習環境中最方便快速的方法。

Bandura1997)的社會知理論及自我效能感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個人的成就表現有顯著關係存在,對於某一特質有較高的成就表現者,相對的自我效能感亦愈高(廖顯能,2002)。因此,這些從國民教育階段接受資訊科技融入各科學習領域及接受基礎電腦操作課程的學生,也接受社會大眾多元的網路素養教育資訊,如此的接受一段時間的資訊教育的薰陶,是否已真的具備有基本的網路素養及網路倫理,並是否對網路的自我效能感有正向提昇,而能接續高中職及往後升上大學專業領域的能力及接受數位台灣帶來的科技新知,頗值得我們入去研究及探討!

 

貳、名詞釋義

一、台東地區高中生:

本研究所指「高中生」系指目前在學之高中、高職學制之高中生日間部一、二、三年級學生,且包含兩者之綜合高中體制,其綜合高中即為學校中包含普通高中學制與高職學制兩種,綜合高中之精神為一年級不分科,經職業試探後,學生至二年級再選擇其志向為普通學程或高職學程。

二、網路自我效能

本研究所指的「網路自我效能」是從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延伸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其涵意是指個人確信自己在使用網路的環境中,能夠執行達成網路使用的任務,這個過程中的行為感覺所產生對網路使用結果的期待,也就是網路使用者自我察覺在使用網路時,對自己所認知的自信程度。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壹、 自我效能之理論基礎

「自我效能理論」是從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而發展出的,其涵意是指個人確信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中,能夠執行達成某種任務,這個過程中的行為感覺所產生結果的期待(Bandura1977),也就是對於事務的成功經驗,產生個人本身的能力的自我信心的感受度。以下就自我效能的理論與涵意逐一介紹如下:

 

一、社會學習理論

Bandura1977)綜合了行為學派的增強理論與認知學派的目的論,提出「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Bandura認為個人的知覺行為是透過不斷的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產生的結果,當一個人學習新的行為或技能時,是從觀察及模仿周遭事物而得到,也就是環境可以影響個人的行為表現。環境因素與認知因素不但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在交互作用之後還會共同影響個人的行為(張新仁,2003)。

因此,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藉由行為、個人與環境相互的觀察與模仿而得到學習的成效,而在行為模仿上,他歸納了注意(Attention)、保留(Retention)、動作重現(Motor Reproduction)和動機(Motivation),簡稱為ARRM四個模仿學習要素,其四個要素如下說明:

(一)注意:在模仿時觀察者要先注意被觀察者的行為訊息及特徴,特別是觀察關鍵部分的差異性。

(二)保留:即是將觀察所得到的行為模式,用語意或視覺影像儲存在記憶中。

(三)動作重現:將記憶中的訊息符號提取,將其所觀察的現象用具體或適當的行為模仿出來。

(四)動機:在模仿的過程中,個人要能夠有自我動機與意願,將其觀察訊息結果表現出來。

 

二、自我效能的理論

根據Bandura的理論觀點,複雜的技能習得不只是注意、保留、動作重現和動機這些歷程,個人的行為表現還受到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和自我調節系統,兩個因素所影響(歐用生、盧雪梅,1991)。

自我效能理論是由社會認知理論發展而來的,Bandura1997)認為這種個人掌握事物的能力與察覺自我能力表現的判斷力,除了可以消弭對個人對未知的恐慌外,並可以增加自我對成功的期待,更具有向前推進的動力。

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個人面對問題情境及努力程度,通常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面臨困難會更加努力,並積極找尋問題的解決方案加以決解,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遇到困難容易放棄或逃避而對自我信心動搖,而且通常無法正視問題的存在。

另外,自我效能也會產生長期效應,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追求有挑戰性,較高的目標而努力,即使失敗了也會認為不是沒有能力而是自己不努力,這種自我精進的行為,可以促進自我成長而邁向更高的目標,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會追求較小的目標,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身的缺點上,因而造成本身能力無法有效的發揮,這種逃避行為,也容易阻礙個人的發展。

因此,Bandura認為個人的行為不但會受到行動的結果所影響,而在行動之前還會受到認知與對結果有所期望而影響(黃希庭,1998)。

 

三、網路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基礎

對於個人而言,自我效能是個人是否具有某方面的能力的一種信念,並瞭解如何去將某方面的事情有效的完成(Schunk,1996)。這種肯定自我信念的觀感,在不同的個人議題中,皆能表現出其自我效能的信心程度,舉凡是個人的生涯規劃自我效能、健康自我效能、創新自我效能、電腦自我效能、遊戲自我效能等,而自我效能特別是對於學習能力上有具體上的表現。由於電腦網路科技的進步,當學習環境的空間轉移至網路上進行時,個人因特殊的學習環境需求與外在人為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所謂的「網路自我效能感」(Internet self-efficacy,ISE)(宋鴻燕,2004)。

所謂的「網路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於本身在操作與使用網路環境中,自我評估網路使用能力所產生的信心程度(Ma & Liu,2005)。另外,Wu Tsai2006)指出所謂的「網路自我效能感」是網路使用者自我察覺在使用網路時,所期望的自信程度。綜觀各學者所定義的「網路自我效能感」,以延伸Bandura自我效能感的「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將主題對應在個人的網路使用上,是否預期達成網路使用任務所期望的自信心,稱之為網路自我效能感。

網路自我效能感對於網路使用者,在接觸網路科技的動機扮演關鍵性的角色,Liaw2002)就指出網路使用者的網路自我效能感愈高,使用網路處理任務的動機也愈高。以電腦為例,在Sturgill, Martin Gay1999)的研究中指出,若學生不具備適當的電腦操作能力,將會在以使用電腦為學習、工作或溝通的工具時,產生挫折感而影響學習與使用動機。另外,Tsai Tsai2003)研究網路自我效能感發現,具有網路自我效能感較高的網路使用者,能夠應用較有效率的方法解決網路使用問題,並在網路學習上有較高的使用動機與學習成就。由以上所述,網路使用者的網路自我效能感,不儘影響使用網路的動機,也將成為網路學習的重要關鍵因素。

 

貳、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自從Bandura1977)提出自我效能理論之後,後續國內外學者對自我效能理論之相關研究相繼而出,並將其理論用於解釋各種行為改變的領域上,包括消除壓力、建立人際關係、增進學習認知與個人行為等領域,都可以看到其研究之成果。國內對於自我效能之研究,已有不少研究者在各領域中探討,也針對不同的對象做研究,在下表2-1列出部分自我效能相關文獻,以瞭解以往研究者研究之方向,做為本研究參考之依據。

2-1 國內自我效能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主題

梁家玉(2002

自我效能對網路合作學習之影響

薛世杰(2002

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陳貴慈(2004

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張美景(2005

大學生電腦學習經驗與電腦自我效能之探討

鍾滿英(2005

圖畫故事書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的閱讀動機、閱讀自我效能成效之探討

洪千筑(2006

個人主義與自我效能對部對格使用行為之影響

葉俞均(2006

探討大學生憂鬱症狀、拒網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在網路成癮模式中之角色

蕭正良(2007

情境察覺訊息於數位學習之自我效能影響研究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自我效能不但能評估個人對未來是否採取的行動,更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思考及情緒反應(吳國清,2005)。因此,將自我效能感的動機轉化而為實際行動,成為現代社會人們建構自我發展的動力,在不同時期針對各種自我效能之研究,有著不同的研究議題,之前學者多著墨於同儕關係的自效能,以及學習自我效能與電腦自我效能方面,表2-8僅列出近幾年學術研究相關文獻,提供本研究網路自我效能之相關文獻依據。

相關研究者梁家玉(2002)以國中生為對象,針對個人的自我效能對於團體的網路合作學習,兩者之間是否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做了其研究。研究者以實驗方法建構了一個「匿名」的網路合作設計環境,企圖探討個人所產生的自我效能因素,藉由自我效能感來找出較佳的合作分組方式,以改進教室內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直接教學與直接學習的呆板學習方式,進一步探討同儕間面對面合作學習的若干缺失,做為改進的依據。研究發現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合作知覺,自我效能直接影響小組互動模式,自我效能與能力表現具有正相關之關係。也就是說自我效能高的受試者,其網路合作學習的能力表現較好,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受試者,其網路合作學習的能力表現會較差。

而薛世杰(2002)研究國中生在網路遊戲使用動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學業自我效能、人際關係自我效能及人格特質對國中生玩網路遊戲時數的影響,以及玩網路遊戲時間對其學業成就及人際關係的影響。他認為網路遊戲與學業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也就是沈迷於網路遊戲的國中生,雖然在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較高,但相對的造成學業自我效能較差,以及人際關係互動不良,使致人際關係自我效能較差。因此,在研究結果發現,人際關係動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學業自我效能可以顯著預測國中生玩網路遊戲的時間,而人際關係動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越高及學業自我效能越低的學生,玩網路遊戲的時間越多。男生花較多的時間玩網路遊戲,違反社會規範動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較高,女生在人格特質的和善性、神經質、外向性較高,學業成就也較高。

陳貴慈(2004)探討國小教師不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不同學科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他認為一般教師在性別上的刻板印象,使致在教學上有對不同學科產生不同的自我效能存在關係。其研究結果發現國小男女教師之國語、數學教學自我效能與性別及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顯著相關,特別是男教師在數學教學自我效能較高,而女教師在國語教學自我效能較高。因此,研究者認為刻板的性別色,不利國小教師在某一學科的教學自我效能,這是需要在教育學程學習環境中,有必要改善且提出因應對策。

其次,研究者張美景(2005)以大學生電腦學習經驗與電腦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為議題,對於大學生的電腦自我效能與相關電腦使用經驗、電子計算機課程學習經驗及學業成就實際表現上是否有相關性做一探討,再根據實證結果,針對教育實務提出適切建議。其研究結果顯示電腦使用經驗豐富的大學生,其電腦自我效能越佳,電子計算機課程學習經驗也越理想,而學業成也就越佳。反之,其研究結果顯示電腦使用經驗較少的大學生,其電腦自我效能越差,電子計算機課程學習經驗也不理想,而學業成也就越差。

另外,鍾英滿(2005)以研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的圖畫故事書創造思考教學對閱讀動機、閱讀自我效能成效之做研究探討。該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圖畫故事書創造思考教學,以觀察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自我效能,其研究發現閱讀動機與閱讀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存在。也就是說接受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童,其閱讀動機比一般控制組較高,而在閱讀自我效方面也越高。

洪千筑(2006)研究以個人的文化傾向和自我效能來解釋部落格使用行為,並進一步探討在部落格中,文化傾向對自我效能之影響。他認為個人主義與自我效能在對於使用者使用部落格的行為有顯著的相關性,而在部落格的使用態度上,與自我效能也具有相關性。其研究結果顯示,自我呈現自我效能、資訊自我效能和關係自我效能均對部落格態度有正面影響。使用者對經營部落格的態度則會正向影響其部落格使用行為。也就是說自我呈現的自我效能足以影響部落格使用的行為,而資訊自我效能較高的使用者,對於部落格的使用態度越好,這與本研究假設網路素養越高者,則網路自我效能越好之定義,有不謀而合之成效。

研究者葉俞均(2006)則針對大學生在網路使用中,所產生的所謂網路成癮問題,研究學生網路成癮「憂鬱症狀」與「拒網自我效能」之間是否有相關性。其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憂鬱症狀越多,則拒用網路自我效能越低,網路功能使用時數越長,另外大學生的社會支持越低,則憂鬱症狀越多,越有可能網路成癮,網路的溝通功能使用時數越長。也就是「憂鬱症狀」與「拒網自我效能」之間有絕對的相關性,因此他建議以預防的觀點,設計介入計畫,以期能使學生遠離網路成癮的問題。

而蕭正良(2007)以國小學童為實驗對象,並利用情境察覺的觀點,來探討數位學習網站中情境察覺訊息的設計,對於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情緒狀態、學習行為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他認為利用情境察覺的網站來引導學童學習主題課程,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成效,也能提高學習上的滿意度。其研究結果則發現情境察覺訊息對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情緒狀態及學習滿意度均有顯著影響,而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與學習者自我效能、情緒狀態及學習滿意度之間有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學習行為較積極者,其在學習上的自我效能越高,情緒狀態也越穩定,而學習滿意度也越佳。反之,學習行為消積極者,其在學習上的自我效能越低,情緒狀態也越不穩定,而學習滿意度也越差。這也反應出自我效能在學習上是有絕對的提昇學習效果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壹、        研究工具與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採用問卷調查法,透過文獻探討後自行編制「網路自我效能」問卷,量表以Likert五點量表呈現其得分情形:符合程度為「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依序分別給予54321分;即「非常同意」5 分、「同意」4 分、「普通」3 分、「不同意」2 分、「非常不同意」1 分,將全部分數相加後算出平均,即為該向度之得分。

網路自我效能問卷量表,經由本研究之文獻探討與國內外學者對網路自我效能之定義,並參考國內學者范家敏(2005)所編製之「電腦自我效能量表」,將其電腦自我效能方面之定義,自行編製為「網路自我效能量表」。其網路自我效能之操作型定義係指,網路使用者自我察覺在使用網路時,所期望的自信程度。也就是說個人本身的網路能力所產生的網路使用及學習成就中,對自我行為感覺所產生結果的期待與感受度。

 

貳、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本研究在「網路自我效能分量問卷」之信度與效度考驗分析上,採用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與皮爾森相關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來檢定題目之鑑別度,並以因素分析作為效度考驗之依據,以及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來做信度考驗之依據。

 

一、項目分析

本研究為評估題目之鑑別度,在「網路自我效能分量表」經項目分析後,決斷值全數具有顯著性(p>.05),因此題目皆具有鑑別度。

 

二、相關分析

本研究以相關分析法計算各題與分量表總分之Pearson積差相關,本「網路自我效能分量表」經相關分析後,全數符合相關性(p>.05),故此相關分析階段不予刪除題目。

 

3-1 網路自我效能量分量表之項目分析

題項

內容

CR

與總分相關

刪留

01

我認為只要我肯努力,一定能增加網路的知識與技能。

8.907**

.696**

保留

02

我覺得網路帶來進步與方便,所以我樂於使用網路。

8.050**

.809**

保留

03

我有信心面對未來不斷進步的網路環境。

9.479**

.776**

保留

04

我會主動積極的學習網路的使用技能。

9.407**

.814**

保留

05

我遇到不會使用的網路問題,我有信心找到解決辦法。

8.831**

.824**

保留

06

我有信心正確使用瀏灠器、MSN、即時通、FTP、電子郵件。

7.022**

.701**

保留

07

我覺得部落格、網路家族社群、聊天室等很有趣,所以使用時讓我感到輕鬆自在。

8.221**

.778**

保留

08

我有信心從網路上下載安裝軟體,並很快學會操作。

5.908**

.689**

保留

09

我有信心從網路中搜尋到自己需要的資料。

7.953**

.733***

保留

10

我有信心在網路進行線上交易(訂票、購買遊戲點數、拍賣、購物等)

6.241**

.603***

保留

11

我有信心在上電腦課時,知道如何使用網路環境並完成課堂作。

3.922**

.532**

保留

12

我在使用網路時,比做其它事情還有成就感。

7.498**

.752**

保留

13

如果有機會,我以後願意從事網路相關工作或將網路當成工作中重要的工具。

11.04**

.751**

保留

14

我的網路技能不錯,所以上電腦課或使用網路時很快樂。

8.113**

.651**

保留

15

我有能力教導別人網路技巧,因此使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4.640**

.567**

保留

16

我覺得網路科技變化太快,所以在使用網路時會讓我感到不安

5.336**

.621**

保留

註:** p<.001

 

三、因素分析

在「網路自我效能分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取樣適切性量數KMO值達0.881,表示因素分析適合性佳,而球型考驗顯著性為0.000p<.001)表示相關係數足以作為因素分析之抽取因素之用。

 

四、信度分析

本研究以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數分析「網路自我效能分量問卷」中的總量與分量,其內部一致性總量係數為0.929,顯示整體量表之一致性頗佳。各分量之信度係數分別為0.8980.8890.841,皆顯示量表的信度良好

 

3-2 網路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表

構面

預試題號

因素負荷量

分量信度

Cronbachsα

總量信度

Cronbachsα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態度自我效能

08

0.825

0.175

0.132

0.898

0.929

09

0.824

0.154

0.231

05

0.729

0.449

0.220

07

0.712

0.350

0.256

12

0.629

0.280

0.388

能力自我效能

01

0.285

0.756

0.165

0.889

11

 

0.735

0.105

02

0.500

0.693

0.209

04

0.576

0.632

0.201

06

0.485

0.614

 

03

0.559

0.567

0.208

成就自我效能

15

0.119

 

0.829

0.841

14

0.329

 

0.821

13

0.281

0.312

0.757

16

0.106

0.261

0.746

10

0.182

0.465

0.425

 

特徵值

4.256

3.532

3.181

 

 

 

解釋變異量

26.601

22.076

19.879

 

累積解釋變異量

26.601

48.676

68.556

 

第四章 結論

透過本研究可以瞭解,高中生之網路自我效能目前現況,經過背景變項來瞭解學校、年級、學習過程等對於高中生網路自我效能所產生的差異性。研究者發現自我效能與中介變項是有正相關性,也就是中介變項成效越好者,相對的自我效能也越佳。因此培養個人自我效能感就成為生涯規劃上最重要的議題,如此才能提高學習力與競爭力來面對新世代的挑戰。而高中生在學習領域上亦是如此,本研究即探討高中生在網路使用上所具備之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之間的相關性,網路素養越高其網路自我效能則越佳。在網路上產生的自信程度越好,則面對學習課業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習網路的特性,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更好的表現,而如何提高高中生網路素養的建議與方法,這就是本研究最終之目的。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行政院(2003)。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539&ex=1&ic=0000015

宋鴻燕(2004)。大學生「網路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特質:以「文化與心理健康」通識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4),23-44

洪千筑(2006)。個人主義與自我效能對部落格使用行為之影響。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家玉(2002)。自我效能對網路合作學習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電資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元良、梁德昭(2002)。台灣學術網路在高中職連網的推展現況之調查研究。資訊管理展望, 41),117-131

陳貴慈(2004)。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8)。高級中等學校介紹。http://www.tpde.edu.tw/client/school/forward.jsp?ctycod=14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景(2005)。大學生電腦學習經驗與電腦自我效能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楊正宏、張俊陽、李長樹(2007)。台灣學術網路(TANet)沿革與未來展望。TANet2007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葉俞均(2006)。探討大學生憂鬱症狀、拒網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在網路成癮模式中之角色。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顯能(2002)。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盧雪梅(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心理。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英滿(2005)。圖畫故事書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的閱讀動機、閱讀自我效能成效之探。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正良(2007)。情境察覺訊息於數位學習之自我效能影響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西文部份

Bandura, 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Liaw,S.S.2002.Understanding user perception of world-wide web environments.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18,137-148.

Ma,Q.,& Liu,L.2005.The role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in the acceptance of web-based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171,38-57.

Schunk,D.H.1996.Learning Theories: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2n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tice Hall.

Sturgill, A., Martin, W., & Gay, G. (1999). Surviving Technology: A Study of Student Use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o Support Technolog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53, 239-259.

Tsai,M.J., & Tsai,C.C.2003.Information searching strategies in web-based science learning:The role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401,43-50.

Wu,M.ED., & Tsai,ED.D.2006.University studentsinternet attitudes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A study at three universities in Taiwan.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94,441-45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