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幼兒家庭探討與分享

黃懷德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社會型態快速轉變,家庭結構也隨之轉變,家長知識水準的提升,使得特殊教育越來越受重視。政府也受此波潮流影響,於民國八十六年頒定特殊教育法,至此,情緒與行為上需專業人士協助之學童,學校不得加以拒絕,且需提供相關服務。

以往嚴重情緒障礙的孩子,常會因為自身情緒無法控制,產生許多行為問題,學校常會以適應不良無法管教為理由,請家長自行在家教育。也因此錯失許多孩子學習的關鍵期,造成未來莫大的社會成本負擔。所以協助特殊幼兒矯正行為與提升家庭教育的親職功能,是我們學校教育應努力的方向。

一般私立幼兒園因為各種的考量,比較不能夠接受特殊幼兒入學就讀,往往會以許多理由來拒絕家長,但就以筆者所服務園所為例,其實特殊幼兒的家長是配合度最高的一群,經過一段時間與家長的溝通,都能達到教育特殊幼兒一定的共識,因此如何提升家長在教育特殊兒上的專業知識,並協助孩子成長,發揮親職教育的功能,是我們研究的動機。

 

第二節  名詞釋義

『親職教育』:所謂的「親職教育」包括了親子間的互動與情感的培養,是屬於家庭教育中不可獲缺的一環。隨著社會的轉變,在親職教育的內容與範圍會有所不同,但大致來說,其目的是提升父母能力使親子關係更為和諧,不論是在管教態度、育兒方式或父母所應扮演角色,只要是能增進這方面的能力,皆可稱之為「親職教育」。

『自閉症』:學者指出自閉症屬於腦障礙所引起的發展障礙,並非是心理性封閉心靈障礙或幼兒型精神分裂症,隨著年齡的成長會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自閉症兒智能發展會有遲緩現象,而百分之二十會有知覺和認知構造上的異常(曹純瓊譯,2000)。通常自閉症的兒童,約在兩歲半之後就可以被發現,他們會出現語言理解和情感表達上的困難,固定式行為並且很難與週遭人建立情感與依附關係。

我們日常常見的自閉症幼兒的特徵大約是以下三種情況(1)社會性人際關係(2)與人溝通上的障礙(3)重覆相同的行為。而根據最新的兒童精神醫學概念,發展障礙是由於「腦」的器質性障礙,所引起若干精神機能發展障礙。

自閉症基本的特徵在於社交情緒溝通等互動的質的缺陷。舉例來說,比起一般正常的幼兒,自閉症兒在與人溝通上,呈現眼睛不看人,次數少時間短等特質,很少以眼神來引導某人關心某事。而對於溝通上的差異與一般兒童更是有天壤之別。在實驗的情境來說,一位高功能自閉兒,雖然智商達到一般兒童的八成,但是卻沒有一位兒童可以聽得懂比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相關文獻

世界上並無完整的人,人生中總會有許多不同的障礙等待我們去克服,「自閉兒」也不例外,一般人會認為自閉兒聽不懂外界的語言,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當我們真正與他們相處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天真、單純、可愛等優點,只要以真誠的心對待他們,其實「自閉兒」是沒有心機,對人充滿信賴的一群乖小孩。

何謂自閉症兒童呢?根據深入的了解,目前世界通用最新版的診斷為ICD10

宋村維(1994)指出診斷的要件如下:

A.三歲前出現下列功能之發展遲滯及/或障礙,三項至少有一項:

 1.社交溝通情境之理解性/表達性語言。

 2.選擇性社交依附/交互社會互動。

 3.功能性/象徵性遊戲。

B.下列交互社會互動方面之質的障礙,五項至少要有三項:

 1.不會適當使用注視、臉部表情、姿勢等肢體語言以調整社會互動。

 2.未能發展和同儕分享喜好的事物、活動、情緒等有關的同儕關係。

 3.不適時極少尋求和利用別人情感的安慰。

 4.缺乏分享別人的快樂及/或與人分享自己的快樂。

 5.缺發社會情緒的交互關係。

C.下列溝通方面質的障礙,五項至少要有兩項:

 1.語言發展遲滯或沒有口語,也沒有用非口語來輔助溝通之企圖。

 2.不會發動或維持一來一往的交換溝通訊息。

 3.固定、反覆、或特異的方式使用語言。

 4.語言的聲調、抑揚頓挫、速率之異常。

 5.缺乏裝扮遊戲,社會性模仿遊戲。

D.狹窄、反覆、固定僵化的行為、興趣和活動,六項至少要有二項:

 1.執著於反覆狹窄的興趣。

 2.對特殊物品的依附。

 3.強迫式的執著於非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

 4.常同性的動作。

 5.對物品的部份或無功能的成分的執著。

 6.環境的同一性:不具功能或細微的環境變化引起極大的情緒不適。

E.不是有續發社會情緒問題的語言障礙,依附障礙,有情緒行為問題的智能不  足,精神分裂病等。(頁25

「自閉兒」在出生的前兩年,與其他幼兒並無太大不同,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行為漸漸與其他幼兒有所不同,對於情感和語言的交流通常視而不見,並會有反覆機械式的行為反應。許多家長會因為家中有了此類特殊兒而改變原有對小孩愛的付出,甚至會有父母轉而逃避照顧自閉兒的責任,如把小孩送給保姆照料等,造成孩子在成長路上更大的親情障礙。

親職教育在內容和範圍上會因社會變遷而有所不同,不過其主要目的是提升父母能力,使親子關係更為和諧並發揮孩子應有的潛能。其實自閉兒是可以和平常小朋友一起上學,並接受學校完整教育,只是在學校必須教育家長有關對特殊幼兒教養態度的方法,這是重要的一環。透過園方所舉辦的親職講座等活動,可將正確育兒知識傳達予家長,使他們不再徬徨無助,園所辦理特殊幼兒親職教育講座的功能大致敘述如下:

一、對家長提供正向的心理建設:一般而言當家長獲知自己孩子為自閉症幼兒時,會從拒絕、悲傷、失望、罪惡等過程, 最後達到接納的過程(胡心慈、劉毓芬,2005)。這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此時若沒有適當的給予支持,家長往往會因此而放棄對孩子的照料。透過園所對特殊教育的專業講解,能充分將正確訊息傳達家長。就以自閉症孩子來說,輕度自閉兒往往在國小三、四年級以後,學習程度與效果已經與一般兒沒有差別,只是在幼兒期必須給他們更多的關懷。透過親職講座的溝通,讓家長對特殊兒的未來不再悲傷自憐,對於未來有所期待是支撐家長願盡力付出的動力。

二、使家長與學校成為唇齒相依的夥伴關係:藉由親職教育活動的舉辦,可使家長與教師互相分享經驗,彼此可以了解自閉兒在家或學校的生活狀況,透過特殊教育理論與實際經驗的交流,找出適合每位特殊兒不同的教育方式,達成協助兒童成長的動力。

三、帶孩子參與親職教育,三方共同學習成長:家長透過親職教育可以了解各種教育方法與技巧,在活動中也可將自閉兒帶至會場,多製造他們與不同人互動的機會,大家並從中實際生活情境中觀察他們彼此互動的情形,楊雅填(2005)研究指出家長認為團體學習可吸收到新知、經驗並相互建立情誼,對於參加親職教育內容的反應都感到滿意。

四、了解學校運作,對學校教育有信心:往往親師間主要的衝突點在於對孩子教育觀點的不一致性,透過有效率的親職教育,可使家長更了解學校運作模式,與老師教學理念,減少不必要的疑慮。唯有家長能對學校教育充滿信心,才可使特殊兒的教養方針趨於一致。

五、指導父母扮演角色,發揮應有的家庭功能:幼兒雖然在學校生活時間長達八小時,但我們也不可忽略孩子在家也有段長時間與父母親相處,因此如何引導父母成為特殊兒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推手是必要的。在家父母可以陪自閉兒多談話,或許只是「鸚鵡式」仿說,但只要孩子願意開口,對其成長過程就向前邁向一步。睡覺時也可說說床邊故事,或撥放等柔和的音樂等,使孩子聽力能接受刺激。簡單的講就是應把自閉兒當成一般幼童關愛,並多加一些心力陪伴其共同生活。

然而自閉症兒童會有那些與一般幼童不一樣的特徵呢?常見的狀況大致敘述如下:

一、人際關係障礙:根據很多家長的反應,當會發現自閉兒,通常都是再有更小的小孩中,無意間發現正常孩子與不正常孩子成長過程似乎有所不同,這時家長才會驚覺須要做進一步的判斷。在此之前,約在孩子一歲時可能會覺得很「文靜」、一歲之後可能會覺得當父母給予抱抱,但孩子卻沒什依附行為、兩歲時發現無法以眼神集中看人等症狀(曹純瓊譯,2000),很多兒童由於單獨做自己的事情,與外人互動越來越少,由其在語言能力上隨年齡增加更是無多大進展,造成與人相處上的瓶頸。

二、物我關係的障礙:由於會有固定模式存在自閉兒的腦海中,因此如果改變不同方式呈現,可能引起相當程度的情緒反應,例如:原來上學的路線是從大門進入學校,某天母親將其由側門進入,此一舉動打亂原來所熟悉的模式,很多自閉兒無法接受而導致大哭大鬧。除了哭鬧之外,有些孩子甚至會出現自殘的行為。

三、語言障礙:以真實情況來說,只有少數的兒童能在語言發展上有極大的進步,即便是語言能力不錯的幼童,在語言的詞意理解上亦不完整,只能片段了解內容。而在這方面的發展上也會出現音調異常或反覆性語言(鸚鵡式說話)等問題。

四、智能障礙:由於自閉症兒童的智力並不容易精確施測而得,但是普遍施測的結果都傾向於語言表現較差,視覺空間反而較高,也有些幼童有超越常人的記憶力,如能記住一堆數字等,但並非所有自閉兒都有此能力。在大腦中「海馬回」負責記憶力形成,單獨記憶中樞(海馬回)不成熟或受損,則幼兒記憶力差學了就忘,造成學習障礙。

縱觀以上文獻可知,除了我們關懷「自閉症」兒童本身之外,給予家長適當的支持也是必須的。就以園所立場來說,所擔負的不僅僅於教育孩子,也要引導家長正確處理特殊兒的信念,透過學校教育讓這群社會的邊緣家庭能更快融入群體生活中。

 

第二節  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有許多以自閉症兒童親職教育為題的相關研究。筆者根據國內有關這部分之相關研究,以簡單說明方式,分別描述如下。

表一、有關自閉症兒童親職教育相關論文如下

論文名稱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究

汪麗真

學齡前自閉症幼兒母親,有效樣本共計132

郵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對自閉症兒的教養態度主要在於家庭社經地位

台北事出診斷自閉症兒童家長療育資源應用之研究

謝靖緹

五位臺北市初診斷自閉症兒童家長

訪談及分析資料

價值觀是決定療育態度的開始。

主動積極的態度是療育過程的核心。

增進專業知識有助於療育模式選擇。

學齡前自閉症兒童家長親子互動經驗之探討

林雅慧

九位的家長與五位孩子參與

研究者採取質化研究的方法來進行,以深入訪談法為主

學齡前自閉症兒童家長除了受到先天性別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親子互動經驗外,在親子關係的解釋、親子互動的態度與方式上也都可能因為父母個人因素如性格、對親子關係的期待等;家庭角色分工以及對病症的接受度而產生差異

自閉症者父母照顧需求之探討

邱毓玲

寄出1324份問卷,回收415份問卷

郵寄問卷方式進行調查

填表者家中平均月收入多寡亦會影響其照顧需求,月收入愈低者,需求程度愈高。可見,父母本身的經濟狀況確實會影響其照顧需求程度。

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

利慶松

參加各地方自閉症服務機構活動之自閉症患者母親為研究對象,取得有效問卷136

郵寄問卷方式進行調查

自閉症患者母親們大多數反應有生活適應上的困擾

自閉症兒童家長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

郭屏萍

選擇五位個案,以質性方法進行跨個案研究

為期半年的訪談與觀察

社會支持系統可減低自閉症兒童家長單打獨鬥的孤單感受

註: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筆者自行整理。

根據上表整理可知,自閉症兒童家長對於其教養方式有很大部分來自於家庭經濟情況,對於低經濟情況的家庭,由於經濟壓力,以致於接觸自閉症的相關知識較為缺乏,而上述研究也顯示,社會福利機構的介入,可以相當程度給予家長心靈上的支持,因此對於園所來說,盡力提供教養自閉症兒的經驗與方法,對家長來說是必須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質的研究

本研究是對於筆者幼稚園的幼兒進行質性研究,其理由如下:

一、本研究是從現場實際參與的立場出發,因此對於與家長和幼兒的溝通中筆者均親自皆參與。

二、自閉症兒童與其家庭的心理歷程是動態的,因此使用文字描繪所經歷的事件較為恰當。

三、對於自閉兒與其家庭的溝通方式與技巧是相當主觀且個別化的,因此無法使用統一量表來完整呈現資料。

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來詮釋特殊兒及其家庭,不論在心理、生活等層次所面對的問題,做完整的探討。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園目前共有五位自閉症兒童,依據身心障礙手冊的分類分別為輕度三位及中度兩位,研究者採取立意抽樣的方式,並經家長同意後,選取輕、中度各一位幼童進行探討。

案例(一)

小柏:中度自閉症兒童,六足歲,目前小學一年級。

母親:家管,生活主要照顧者。

父親:攤販。

小柏是一個外表可愛的小朋友,剛開始接觸他的幾秒鐘,很難發現他是與一般孩子不同的,但藉由溝通問候之後,可以讓我們感覺出「他」是真的與一般小朋友不一樣。當我們嘗試跟他講話時,很清楚的知道,小柏的眼神無法注視我們,而對於問話也只是跟著仿說,並無法與正常人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

當我們與小柏母親坐下深談之後,很清楚的我們知道,小柏是一位「自閉症」患者,在他大約一歲半時,母親就覺得他行為舉止與一般幼童不一樣,例如,對於他人指令無法注視,好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般。母親於是將小柏帶往醫療院所做檢查,當結果出爐後,她的心如刀割般,因為醫生判定小柏是中度自閉症。我們相信,不管是那位父母聽到孩子是這樣的情況,一定都會不願意接受。於是,母親和父親開始帶他到台灣各大醫學中心做評估判斷,可想而知,結果都會是一樣的。在近半年的檢查中,母親從每次到醫院詢問小柏病症的機會,慢慢學習到關於自閉症的相關知識,也了解到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比賽,唯有把握幼時黃金期,才可使一般人漸漸融入小柏的生活中。

由各方面的資訊得知,「自閉症」兒童在與言發展上相當的緩慢,這點也印證在小柏身上,據帶老師與媽媽表示小柏三歲時並無任何語言產生,只能夠發出哼、哼、哼的聲音,四歲時可以進步到仿說的階段,但也只限於吃飯說成「飯飯」、喝水說成「水水」這種雙字期的情況,到目前就讀幼稚園大班,雖然生活自理並無太大問題(偶爾會在花園隨意小便),但在語言理解與溝通上,是目前園方與家長所遇到的瓶頸。

然而,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有點讓我們好奇的是,幼稚園老師很少看到小柏父親的出現,當與母親閒聊時,母親很堅強但紅著眼跟我們說,當醫院診斷小柏是自閉症兒童時,父親便把所有「生下這個錯誤」的責任全往母親身上推。至此,所有養育孩子的工作都由母親承擔,父親總會以店裡忙碌沒空陪小孩的理由來逃避身為父親所應該負的責任。更令母親難堪的是小柏父親以此為藉口,在外面有了外遇,這點無疑是對整個家庭功能產生很大的衝擊,特殊兒需要更多的愛與照顧,但父親這樣的行為,母親也只能默默承受…..

案例(二)

翰翰:輕度自閉症兒童,目前五足歲,大班。

奶奶:家管,目前六十七歲。

父母親:台北上班的公務人員。

教師:兩位皆合格幼保師並修習特殊教育二十學分。

翰翰也是本園的另一位自閉症幼兒,家人發現他與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時,大約是在翰翰兩歲左右。由於父母親皆為公務人員並不與其同住,因此照料幼童生活起居的重擔便落在奶奶肩上,是屬於隔代教養的典型。

大約在翰翰兩歲兩個月時,奶奶將他帶至我們園所就讀,從與奶奶交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已經有多所幼兒園不願收留翰翰,在到處碰壁的情況下,她還是帶著孩子四處找尋適合自閉兒成長的教育機構。

在就學的第一學期,每日祖孫兩總是一同來上學,祖母會在不干擾教師正常教學的情況下與教師協助翰翰基本的生活自理,同時也會將在家孩子的生活狀況以DV的方式拍下,然後與園方討論適當的教導方法。目前翰翰會與人溝通,只是偶爾回答會文不對題,目光也不易集中,上課時會起來走動,並對「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相當執著。當每學期園方會舉辦親職講座或親子假日活動,這時一定看到他們全家出動參與,連在台北工作的父母也會到場,我們曾好奇的問父親,為何只要園方辦活動,他們夫妻兩一定到場呢?得到的答案令人感動,他說:「翰翰是一個特殊的禮物,對他,我們只有盡力照料,所以在忙也要盡量伴其成長。」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為實際參與教學者、觀察者及撰寫報告者。在文字陳述上,藉由非正式訪談中了解案件中家長的內心世界,並從親職講座中家長與專家對話的情形來敘寫。為求資料的完整性與一致性,所有資料搜集均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從文獻探討與案例探討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小柏、翰翰是很典型的自閉症幼兒(非典型如亞斯柏格症)(宋維村,1994),而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面對自己孩子為特殊幼童時,父母的心路歷程不外乎拒絕、悲傷、失望轉而接納。就以文中小柏的父母符合了Mullin(1987引自鄭翠捐,民93,頁11-12)整理特殊兒家庭生活方式的四個共同點(1)為求完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2)家有障礙兒的深沉重擔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3)父母對障礙子女常愛恨矛盾(4)如果能頓悟與之相處則覺得充實。

當學校成為小柏、翰翰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時,我們除了提供他專業教學的幫助之外(本園輔導自閉兒教師均修畢特殊教育二十學分,並參與關於自閉兒的各類研習),更重要的是讓家長能有情緒上的支持,因此我們與家長互動採取以下方式

(一)對於特殊兒在校行為只做陳述,不做價值判斷:教師是孩子在校最直接照顧的人,因此對於特殊幼兒必須將其生活動態盡可能的記錄下來,由於自閉症兒童很多行為是無法以一般眼光去評定對錯,所以在與家長談論幼童在學校活動情形,應平鋪直述(如:小柏今天在花園中尿尿),而不添加自己的評判(如:小柏在花園尿尿是很不好的行為)。

(二)當父母在照料上有困難時,教師成為一位忠實的聽眾傾聽了解:我們發覺家庭照顧自閉症兒童時,家長往往會把對他們的要求與一般幼兒一樣,往往因為教導多次,自閉兒無法學習,而大發疲氣,甚至夫妻對照料孩子方法不一,導致心情低落。當這時,如果家長願意將心中的話與教師分享,則應只當個真正的聽眾,必須避免介入家長間的爭執,使得一方覺得偏袒另一方。

(三)教師並非專家而是生活經驗的分享者:許多職場的教師與家長溝通時,會忘記對象是家長而非學生,因此應避免教條式的訓話,而是把關察到其他幼兒的生活情形,或其他父母處理同一狀況的方式,與家長分享。

(四)不預設任何立場,將心比心並給予正向的鼓勵:有些教師會對於特殊幼兒有岐視的心理,或是認為既然來上學就應和一般兒童一樣,不該有不同的待遇。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自閉兒是我們的小孩,我們是不是也同樣希望老師可以給予多點的關照呢?以同理心去對待自閉症幼兒及其家長,並予以最大的支持,是重要的。我們期許幼稚園能成為小柏、翰翰生活學習上的場所,也是家長可以紓解心情情緒的地方。就以小柏母親來說,經常會到學校擔任義工協助其他幼兒,也會常與園方訴說生活瑣事,在他人看來或許並不恰當,但是當我們轉換立場來想,或許母親日常照顧孩子生活上承受一定的壓力,聽她訴訴苦,把她當朋友一樣,又何訪呢!

在解決自閉症幼兒語言障礙方面,我們體認到要讓特殊孩子在學業上趕上一般幼童是有一定的困難度,因此當孩子進園時,園方就與父母親做溝通,我們給家長的觀念很簡單,就是以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慢慢的將其所想透過紙筆的方法表達出來,進而達到與外介溝通。這聽起來似乎有點抽象,有些人甚至認為「自閉兒」講話都有困難,怎麼可能透過畫圖的方式表現情感呢!其實這是有根據的,依據專家研究顯示自閉症者情緒表現會有兩點特徵(1)缺少轉折或複雜的情緒表現(2)具備初層次的情緒同理心。因此我們使用紙筆的方式就是要讓自閉兒可以將其所想的透過圖紙顯示出來,或許他剛開始畫一條直線代表一個人,另一條線代表另一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會察覺他已經慢慢將自己融入情境當中,並喃喃自語說出簡單的詞句,這也正說明在自閉兒與外人的世界或許不能溝通(在外人眼光),但在他自己內心卻不見得如此。

  

 

 

 

 

 

 

【透過圖畫,現在的小柏可以解釋畫中的意義】(目前小柏已受本園教育三年)

在克服人際關係障礙上,透過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親職講座的機會,園方會與其他家長溝通對特殊兒的態度,並利用上課時給其他幼兒的觀念是,小柏、翰翰是個小弟弟,因此很多事情需要大家的協助幫忙,所以大家都很願意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就如相片中穿桃紅色衣服的小朋友叫容容,她就很熱心的幫忙照顧小柏,帶他上廁所、喝水、吃點心等,由於兩人已經同班三年(從兩歲多至今),容容就像大姐姐一樣,慢慢引導小柏學習。當然會有人質疑,容容的母親同意這樣嗎?和一位特殊兒在一起,難到不會妨礙容容在學習上的發展嗎?根據園方與老師家長的觀察,這些疑問是否定的。為了教會小柏,容容會更努力學習,而且會因為當了小柏的小老師而有優越感,目前容容在認知的課業上,還是班上的佼佼者唷!至於翰翰目前已經可以與一般幼兒上課學習注音符號及數學等課程,在課業學習上,他的情形與其他正常兒童並無差異。

 

 

 

 

 

 

 

【自閉兒也能與同儕互動良好】   

 

 

 

 

 

 

 

【容容教導小柏填數字】

當然要達成以上照片中的教學成果,大家(全園家長、園方、小朋友)各方面都投入相當大的精神,就以上圖來說,小柏會填寫數字,是根據自閉兒會有反覆行為的特性,因此我們給予大量相同的教材,讓其練習,我們有時候是讓小柏聽錄音帶使其可以像鸚鵡般的背誦(但不了解意思),並請母親回家也按照學校的方式去做,使用同樣的教材,才不至於混淆。目前小柏可以認得1-100的數字,如當妳唸70,他可以找到7007的數字卡(應是空間觀念較差),但並不等於他會1-100數字的涵意與大小等。

一般私立幼稚園不容易接受自閉症兒童,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會哭鬧大叫,而影響到其他孩子的受教品質。對於這方面,園方也經歷了所謂的陣痛期,由於小柏為中重度自閉兒,因此哭鬧一直是我們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是經由家長與老師細心觀察,發現小柏很喜歡火車和零嘴,因此當小柏哭鬧時,只要跟他說火車快來了,他便會站到落地窗前看火車(由於幼稚園離縱貫線鐵路不遠),有時可能二三十分才會有一班火車經過,但他卻能靜靜等待,這樣便可立即平復其情緒。經過努力之後,現在,小柏可以很安靜的自己一個人拿線穿過珠子,如下相片所示,他能完成老師所交付的任務。至於翰翰,每兩年自閉兒必須重新評估是否還需要殘障手冊,令人驚訝的是根據醫生說法,明年翰翰可能無法通過申請。對於家長來說這是天大的禮物,因為在大家的努力下他已經擺脫「自閉兒」這個標籤了!

 

 

 

 

 

 

【拿線穿珠】

由於小柏的進步,平時逃避回家的父親也開始有了轉變,父親偶爾會打電話到園中關心小柏學習情形,如果天冷或下雨,我們已能看到父親偕同母親一起至園所將孩子接送回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小柏畢業典禮的晚上,全家人一同上台領取畢業證書時,父親在母親與孩子臉上的親吻,這是最溫馨的一刻。

這學期,小柏申請延緩入學,但由於各方面的評估都認為他生活能自理,也會乖乖聽話坐在位置上,因此經過市政府與聯合評估中心審核後,並未同意延緩入學,所以小柏已經與其他幼兒同一年上小學了。這是可喜的,也是小柏父母從未想過的,雖然很多課程還是必須到資源班就讀,不過對他的成長卻可以擺脫被標籤化的命運。翰翰也由於申請特殊幼兒教育補助資格不符,將於下學期停止申請特教補助。

 

 

第五章  結語

第一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僅僅於研究者所工作之幼稚園,而所取得的樣本數也只有兩位幼童,或許同樣活動類型如繪畫、寫字等在其他自閉症幼兒實施的成果會有所不同,而在親職講座時家長的接受程度也無法以標準化結果測量,因此本研究代表性可能不足,也無法做大規模的推論。

 

第二節  結論

曾看過一本書,書中有句話寫道「真正的平等是從他人身上望見自己的存在,從障礙的限制中感受扶持的必要。」對於家長來說,學校給予的是同理心的關懷,雖然我們不能感同身受,但卻可以設身處地為家長盡可能設想每一環節是否周全,當他們需要資源不管在醫療或是政府補助上,園所都盡一切努力協助並與醫療機構配合。

一路走來,我們教導(不用輔導字眼是因為我們把他視為一般兒)小柏、翰翰三年了,在這期間帶老師下很多功夫才有今天小小的成果,現在小柏就讀小學一年級,每天中午當我開車接他到安親班時,小柏也會跟二年級的姐姐走到等待地點,等待幼童車接送,每天下午,母親還是讓他和安親班孩子一樣作習,家長的要求不多,只是希望他可以融入一般兒的世界,儘早適應正常的生活…..目前園內還有兩位新進園的自閉症幼兒,我們並不預設任何孩子應該達成的目標,而是盡最大的心力去協助他們成長。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我們願與家長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宋維村。(1994)。自閉症診斷的演進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教師天地 7322-28

沈聖智。(2007)。溝通分析法在親職教育上之應用。教師之友,4829-33

林芬菲。(2005)。如何提升情緒障礙兒童的親職功能。諮商與輔導, 23516-18

胡心慈、宋村維、林寶貴。(2001)。自閉症兒童在引發情境下的表徵性遊戲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189-107

高楨檀。(2005)。星星世界裡的小孩。師友月刊, 45683-85

曹純瓊。(2000)。鷹架式語言教學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效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0193-220

黃湘儀。(2005)。天若有情天亦老---自閉症學生的情感世界。特教園丁季刊, 2131-36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