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校園英語生活環境與英語學習成就的相關性

李介耀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技職行政管理碩士班

 

壹、前言

隨著科技網路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英語文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世界許多國家已將普及英語教育列為重要教育方針。我國為順應世界主要教育趨勢,提昇國家整體競爭力,培育卓越學術研究人材,並期冀全體公民順利適應國際化、全球化的潮流,亦於九十學年度起全面實施國小英語教學。

在亞洲,不少非英語系國家都將英語教育當作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標之一。如日本、香港、南韓都推出重大行動計劃,為了增加英語的使用,引進外國教師,並加強本地教師培育。同時,英語教學的目的,也從原先強調文法與翻譯的學術工具語言,轉變為強調溝通的工作與商業語言。針對外語的創意作為而言,外語學習主要目的在培養溝通的語言能力,而且著重在營造語言的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所以英語教學最有效方法就是製造英語學習的環境。在學生初學英語之際,如果能用最口語、最日常化的英語來營造英語學習的環境,相信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更有自信,同時也才能引起其學習英語的興趣 (張湘君,2000)。因此,營造優質的校園英語生活環境,必然與英語學習成就有正向的顯著影響。

 

 

貳、營造校園英語生活環境的背景因素

台灣於2002年加入WTO以後,「開放」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大路。為了接軌世界經濟體系,行政院於20025月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深耕臺灣、佈局全球」的新世紀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為張本,各項方案掌握「全球接軌、在地行動」的發展策略。同年度10月訂頒「營造英語生活環境行動方案」,由研考會協調20個部會、25個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積極加強雙語環境整合,提供國際化生活服務,推動網站雙語化,製播英語廣播節目,推動中央社外法規英譯,加強英語人才職能培訓,建立服務機制提供諮詢輔導,擴大社會參與加強宣導觀摩,以期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營造友善的英語環境,吸引外籍人士來我國觀光、投資、工作或定居。「營造英語生活環境行動方案」為具多方面效益之策略性建設計畫,實施期程自民國917月起至民國9612月止,計56個月。此方案的總體目標為「2008年前將公共標示文字改為中英文對照,符碼國際化,網站雙語化,並提供國際化生活服務,建構專業人才引進機制,進駐台灣,提升台灣全球競爭力」。其中一項衡量指標為評定公私立機構英語環境推動成效,給予獎勵並頒給優質標章。92年度目標值為獲頒標章之公私立機關團體數150個,93年度累計至350個,94年度累計至600個,95年度累計至900個,96年度累計至1250個優質英語生活環境標章。並且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辦理外籍人士對各機關團體改善環境設施與生活服務之滿意度調查,藉以瞭解「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建設計畫」執行成效。92年度滿意度首次調查預定目標值為40%93年度為50%94年度為55%,95年度為60%,96年度為65(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工作手冊,2006)。為此,全國所有國民小學配合著九年一貫英語教育的實施,在校園中落實營造英語生活環境,積極推動雙語教育學習環境的相關建置。以下就校園生活環境、公共標示文字改為中英文對照、資訊雙語化、導覽服務、網站雙語化等五項推動主軸內容進行文獻探討。

 

 

參、文獻探討

一、校園生活環境

就校園生活環境而言,常懐生(1995)說明環境是包圍人們周圍一切事物、狀態以及情況的總合,其由自然、人工以及社會三種要素構成,各環境構成要素影響人的生理或心理,人們對這些影響也有適當反應或回饋等調適作用。依據于正倫(1999)所提出的環境對人產生的作用有親切感、認同感、指認感、文化性與適應性等五種作用。若要使人對環境產生親切感與認同感,在進行設計時須以人的行為或活動作優先考量因素,人們對環境感到安全與親切後會產生認同感。指認感是人們藉由校園環境的性質、方向,而對學校環境產生探索和期待意識。文化性是指校園實體環境透過造型、色彩、質地以及空間處理方式,傳達出較高層次的文化價值,並產生愉悅的視覺美感。適應性是以上各要素,在經歷校園環境變化過程中,仍不斷發展以滿足人們需求。無論是人對校園環境的作用,或是環境校園對人的作用,在本質上都是互動、相關聯的。楊榮祥(1997)將學習環境界定為師生在教學歷程中的知覺、情感的反應及態度的綜合表現。他強調學生是在環境中發生學習的,所以學習環境是教室生態的一種特質,足以影響老師和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教室環境包括有形的物質環境和無形的心理-社會環境。其中有形的物質環境包括:教室空間、教材與教學設備、以及儲存教材教具的場所;而無形的心理-社會環境指的是班級團體互動所形成的氣氛、結構、過程與規範等潛在特質。而這些潛在特質往往可以表現出班級團體的獨特風格。班級內的教師、學生和教室環境則構成了一個互動的環境。

 

二、公共標示文字改為中英文對照

標示的定義主要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讓人們能迅速瞭解其內容,可以順利行動,是標示所必須具備之功能,故標示之圖畫設計要領應為:1.可讀性高,容易理解;2.造型簡潔,容易複製;3.美觀。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如商業、公共建物、設施及交通事業等均普遍使用,亦是提供探路資訊及輔助使用者行為的一個重要工具。

所謂「探路」是使用者在陌生環境中,透過整體環境的導覽圖,明白目前所在地理位置間的相互關係,接著依循指標前往至目的方向,在到達目的地後以識別或說明標示確認目的地,這一連串複雜的行為過程,稱之為「探路行為」。王瑞卿(2002)說明探路行為的觀念首先在1984年由Romedi Passini所提出,Passini將探路過程定義為:擬定決策、執行決策與處理訊息三項空間問題的解決過程,王瑞卿更進一步說明探路行為是人們在陌生環境,以一連串辨識方向與空間認知,藉由標示設施的配置建構整體環境,用以找尋目的地或方向的過程。

廖志忠(1997)表示:視覺標識是以一種明顯易懂的方式,直接傳達環境結構,協助人們瞭解環境並提供行動效率。宮澤功(1998)認為視覺標識能清楚呈現環境結構,並突顯地區識別性。根據王瑞卿(2002)提到視覺標識能在複雜環境中,用來做建築設施的配置確認、指示方向或告知訊息的傳達工具,是提供探路訊息的設施。

校園英語生活環境除了提供視覺標識的探路訊息外,中英文對照的輔助標示更是國小學童面對訊息處理的極大挑戰。所謂訊息處理,根據Gagne(1985)所提出的訊息處理論,係指個體在環境中經由感官覺察、辨識、處理訊息、記憶與貯存訊息的心理歷程,進而加以運用。然而,面對中英文對照呈現的龐大字彙訊息,國小學童該如何辨識、處理、長期記憶與貯存?學者Thornbury(2002c,p23~26)指出,讓字彙在長期記憶資料庫永久貯存,有一些方法可以運用:1.重複(repetition)。當訊息仍在工作記憶中時,不斷加以發音複誦,念出聲音。2.檢索(retrieval)。給予學習者另一個新的情境,將學過的字彙自記憶中檢索取出,使學習者熟練檢索過程。3.測試記憶間隔(spacing)。當學習者面對一群單字時,先學其中幾個新字,就施予次小型的評接著隔一段時間再幾個新字,再評 次,等單字的數量增加時,評時間的間隔也要變長4.改變學習步調(pacing)。由於學習者在學習風格及訊息處上的,教師應在字彙教學後,給予他們一些記憶處的時間,讓學習者能再次組織、重整剛學習到的字彙5.使用字彙(use)與單字有關的任務及遊戲。讓學習者進字彙的比較及排也可進高層次的產出活完成子或未完的文章等。6.深層的認知(cognitive depth)。當學習者對單字解愈多,擁有深厚的語用知另外再給予學習者使用單字的機會,透過決定及選字的過程中,對單字的記憶保持愈佳。7.意象化(image)。學習者對能夠與心象掛鉤(hooked)單字記憶較為深刻。其中又以學習者自產生的意象較他人提供的意象好。8.情感層(arousal)學習者對於能引起較多情感反應的字,記憶則會為深刻。

 

三、資訊雙語化

雙語教學係指在教育過程中有規劃、有系統地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使學生在整體學識、兩種語言能力以及這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學習及成長上,均能達到順利而自然的發展(謝國平,1993)資訊雙語化,是將資訊教育拓展至多元文化的認知與學習。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首先在1953年的一項報告中揭櫫「語族是最好的教學媒體」(UNESO,1953:11)。該組織認為學校應該以學童的族語作為教學語言,所以雙語教學在當時意謂:在學校對弱勢族群人口施以族語教育,使之能在小學階段藉他已經精通的族語吸收知識,認知世界(黃宣範,1995;何德華,1995)。而美國在1960年以前,雙語教學是移民族裔為維護其族語文化所興起的私人教育。到了1968年美國通過「雙語使用教育法」,正式承認不以英語為族語的少數族群(包含華裔美人)學童,在公立學校合併使用自己族群的族語來上課,並且為了培養學童對於自己族群的認同感與榮譽,要求學校講授各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傳統(何德華,1995;湯廷池,1997)。綜合上述,資訊雙語化是一種教育措施,以幫助不諳強勢語言的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熟悉的語文去進行認知活動,進而熟悉強勢語言。

進一步說明,本研究所指的資訊雙語化專指學校校園出版品雙語化(含簡介、文宣、刊物、地圖、活動消息、公告事項等)。面對學齡人口數的逐年減少(全國國小學生人數91學年度約有192萬人,92學年度約有191萬人,93學年度188萬人,教育部,2005)、私立中小學的不斷興建,加上社區人士對於教育品質的要求不斷提昇,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讓社會大眾了解學校的辦學績效與所能提供的教育機會是很重要的。在現代生活中,閱讀與收看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幾乎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家長及社區民眾接觸與利用媒體獲取知識和訊息的機會與便利性增多,也成為獲取學校訊息的重要管道,再加上學校的服務對象與財力支持者都讓學校感受到來自四週的壓力與監督,此正意謂學校應以學生的學習為目標,接受多數家長的監督與尋求家長的支持。而出版品資訊雙語化,不止展現學校順應地球村國際潮流的雙語教學成果,也是檢視學生英語學習成就的一種教學評鑑呈現方式。

 

四、導覽服務

「導覽」具有誘導、引導、指導、輔導、教導觀眾對作品瞭解以達到欣賞為目的的多重意義(林吉峰,1993),導覽也是一種深具教育性及專業性之工作與活動,往往使平常沉悶之陳列室,成為生趣活潑而富親切感之場所(羅寶珠,1992)。導覽活動之實施也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延伸觀賞者對作品的認知,拓展知識領域和主題內容深度,藉此激發潛在的審美感知力,豐富美感經驗(陳秋菊,2003a)。綜合以上所述,導覽活動的存在其實是為觀眾服務,並帶領觀眾深入體驗展品的內在意涵,幫助觀眾建構知識,也是能為展場注入活力與生氣的一項重要活動。

「人」的導覽,其帶領者稱為:「導覽員」或「解說員」(DocentInterpreterGuide)Docent一詞則係出自拉丁文docere,為「教授」(to teach)之意(劉婉珍,200276~77)。而Interpretation(解說)源自拉丁文Interpretatio,為仲介、解釋之意。據1987年所出版之第二版英文辭典(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中所記載,將「導覽員」定義為:「一個知識豐富的引導者,是引導觀眾如何參觀博物館,並針對展覽提出解說論述之人 (a person who is a knowledgeable guide, especially one who conducts visitors through a museum and delivers a commentary on the exhibitions.)(劉婉珍,1992;余慧玉, 1999)。而波士頓美術館的秘書-吉爾門(Gilman),早在1951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的年會上,首度引用了「docent」一辭,稱呼負責博物館教育之義務工作人員。

解說導覽類型,可區分為人員導覽和非人員導覽兩大類型(Ryan and Dewar,1995;李青峰,1986;楊婷婷,1996;張詩悌,1997;余慧玉,1999;林佳靜,2000;王淮真,2001)其分述如下:

1.人員解說:包括一般性導覽、展覽室講解、專家或藝術家導覽、諮詢服務、導覽人員導覽等。

2.非人員解說:包括展示說明資料板、展示簡介/導覽手冊、語音導覽、多媒體型態(視聽媒體和電腦多媒體)等。

因此,培訓優秀的國小學童導覽員,可以凝聚學生對學校推動雙語文化的認同感與校園生活環境情感的依賴性。

 

五、網站雙語化

此外,學校建立雙語平台學習網站,也是校園英語生活環境建置創意作為的一大重點。網路學習的自我導向特性,源自於網路的超媒體形式提供學習者非線性與交談式的檢索資訊,讓學習者將注意力放在鏈結關係上並刺激學習者積極的下決定,讓學習者控制學習的主題、順序、速度、數量及路徑,並以自己的需要或興趣讀取知識庫中的資訊,而達到自我導向的學習效果。而校園網站與商業網站的不同處,就在於強調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成長。網路學習不受時空限制與兼具自我導向與合作學習的特性,使得校園網站擴展了學習的空間與時間,也建構了教師、家長、學生溝通的橋樑。

而雙語網站(bilingual websites)更是讓國際認識臺灣的最佳媒介,因此網站內容兼具中英雙語是首要條件。英文網站內所使用的詞彙、所提供的資訊是否正確;資訊時效性是否有效;網站的介面是否一致化等,均是建置與維護的重點(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工作手冊,2006)。而國小校園網站的社群鎖定在學生、家長與教師,讓教室的牆往外延伸,連接家庭、社區、社會,甚至與國際接軌;因此學校建置雙語網站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致力成為學生不打烊的家庭教師,讓學生從主動學習而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營造校園英語生活環境屬於硬體方面的建設,對於英語學習成就的提升有正面影響;而家庭社經地位、城鄉教育的差距與英語自我效能等軟體文化方面的干擾變項,也是影響英語學習成就的差異因子,值得進一步探討。

 

 

肆、英語學習成就的干擾變項

一、家庭社經地位

陳麗(1983)認為社經地位是根據個人或家庭的文物質和參與社會團體活動等標準來決定所居之地(1993)則以父母的教育程職業類別、所得差異、家庭大小即是社經地位的位置。社經地位是一套制依個團體的地位劃分成高低不同的幾個等級,其劃分標地位的標準或為權望、特權因不同社會或研究者的觀點而有差異。根據周天中、徐家玲(1989)在「兒童提前學英語其日後英語能力影響之研究」發現:影響英語能力(聽力及筆試兩方面)之最主要因素為學習興趣及家庭背景,父母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或職業為公教者,其子女的英語能力較佳。張芳杰和黃自來(1990)的「國中生提前學英語對其在校成績及學習能力影響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態度及家長的職業、教育程度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因。朱敬先(1997)指出學生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老師在教室中對學生的知覺與態度。邱才銘(1998)指出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會對學習的喜好情形、學習英語的態度造成影響,但是不會影響對學生參加學習的原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喜好。而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說,兒童家庭社經背景和語言學習的關係很密切,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也很大(彭美玲,1995)。楊懿麗(1998)的研究指出:嬰兒在出生不久就已經有很好的辨音能力,這樣先天的能力,一旦父母提供適當的語言環境,就一觸即發,使孩子很順利的學會語言。父母親用一種無私的愛在教孩子說話,包容孩子的一切,並且還適時的提供適當的語料,常常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氣氛中學習,而孩子就是在這種最完美的環境下學會說話的。因此,父母可以扮演孩子學習英語的啟蒙者(莊曉明,1999)

由上可知,學習者的家庭社經背景和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教導及語料運用等都會影響兒童的語言學習。

 

二、城鄉教育的差距

在民主進步的國家中,教育機會均等一直是國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標,而其中的一個要項是如何平衡城鄉教育的規劃(張雅卿,2004)。金車文教基金會於民國92年公佈一項國小英語教師問卷顯示,高達91%的受訪教師認為國內國小英語教育城鄉差距嚴重,偏遠地區因資源不足及配套措施不夠,將使得英語雙峰現象更加明顯(林麗雪,9282)。在國內,許多研究發現城鄉地區學生的學業成就有明顯差異。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其學業成就也有越高的趨勢(吳裕益,1993;馬信行,1992;譚光鼎,1992)。而黃毅志(1990)發現外省子弟的教育程度較高,但是在控制家庭背景及地區之後,即發現外省語本省閩南、客家人無多大差別,可見外省人的教育程度高乃是因為出生地都市化程度高及家庭背景,如家長為軍公教者較多或父親教育程度較佳的影響。尤淑純、蔡玉瑟(1998)的研究結果發現:排除智力因素後,不論國語科或是數學科的學習成就,都市兒童皆優於鄉村兒童。經過訪談結果,智力相當而學習成就差異較大的都市與鄉村兒童,其影響之主要因素為地區性之差異。

有鑑於台灣鄉村及偏遠地區學校,英語學習資源極度不足,基本學力測驗英語成績城鄉兩極化差異,如何平衡城鄉資源差距,增加英語教師下鄉意願,是極待突破之處。故為縮短城鄉差距,積極提升台灣英語教育素質,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E世代人才培育,就勾勒出平衡城鄉英語教育資源的願景。在平衡城鄉英語教育中所提出的具體措施,比如有關鼓勵優良中小學教師至偏遠地區服務、以及修訂就業服務法中有關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聘僱外籍教師許可管理辦法,及與英語系國家優良大學簽訂合作計畫,皆是為改善現有之缺失,以達成目標之作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

三、英語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這一概念,係Bandura1977年所發表,出版了全面論述自我效能的專書《自我效能:控制的運用》,在這本書中,Bandura系統性的探討了自我效能感如何和其他社會認知因素一起對人類的幸福發揮其個人和集體動力的作用。關於學習成就與自我效能之間關係的文獻相當豐富,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結果大多顯示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之間確實有相關性。當學生在從事學習任務時,可從中評估自己可能的學習水準或程度,一方面藉此評估自己的學習效能,以決定其後續的學習行為;另一方面在學習完成後,學習行為所造就的成果又可以反過來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

由此可知,學生的學習成就與自我效能是互相影響的,且此現象是可以跨越不同學科領域。

 

 

伍、結語

綜合以上的文獻探討與推論得知,營造優質的校園英語生活環境,透過公共標示雙語化、完善訓練的服務導覽以及友善國際化的雙語網站諮詢,確實可以提升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成就;另一方面加強親師交流降低家庭社經地位的距離感,教育單位重視城鄉教育差距的急迫性、教師溝通式教學提升學童英語自我效能的自信心,如此一來,每個校園英語生活環境儼然成為國際地球村的文化縮影,對於國內國小英語學習成就的文化水平將大大提升,進而厚植國家經濟與文化建設發展的國際競爭實力,成為地球村其中一員不可小覷的重要指標地位。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正倫(1999)城市環境藝術,台北:博遠圖書。

尤淑純、蔡玉瑟(1998)。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2,頁55-101

王淮真(2001),旅客對導覽解說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王瑞卿(2002),購物中心「探路系統」指標設計之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行政院(2002)。營造英語生活環境行動方案。行政院,200210

行政院研考會(2006)。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工作手冊。行政院研考會,200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9216)。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8)。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93911,取自http://www.taiwangofar.com.tw/index.html

何德華(1995)。雙聲帶與雙語教育。華文世界,77,頁17-34

余慧玉(1999),「博物館導覽原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李青峰(1986),「解說服務效果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

周中天、徐家玲(1989)。兒童提前學習英語對其日後英語能力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報告編號:NSC78-0301-H003-11),未出版。

林吉峰(1993)。<略述美術館出版品()-美術館導覽>。《現代美術》,第48期,頁33-34

林佳靜(2000),「考古遺址公園的解說探討-以卑南文化公園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資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林麗雪(9282)。問卷調查:國小英語教學城鄉差距大。民生報,第11版。

邱才銘(1998)。高雄市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教育實況之觀察、訪問與問卷調查。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宮澤功(1998)。指標設計與都市空間,設計82pp.71-73

馬信行(1992)。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19-56

常懷生(1995)建築環境心理學,台北:田園文化。

張芳杰、黃自來(1990)。國中生提前學英語對其在校成績及學習能力影響之研究。載於黃自來(主編),英語教學拓新與淡化,113-172。台北:文鶴。

張湘君(2000)英文兒歌教學點子100。台北:東西圖書。

張雅卿(2004)。國小英語教學城鄉差距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詩悌(1997),「板橋林家花園解說效果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教育部國教司(2005)。線上檢索日期:2005811。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declare/content.pho?ID=343

莊曉明(1999)。父母陪孩子一起學英語吧。台灣教育,582,頁44-47

陳秋菊(2003a)。<由美術館教育論導覽解說的功能: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2期,頁79-93

陳麗娟(1983)家庭社經地位、排行、家庭大小與國中生職業成熟的關係。教育學院學報,8,頁93-112

陳麗珠(1993)。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之研究。高雄,復文。

彭美玲(1995)台北市國小校內團體活動兒童英語組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廷池(1997)。族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華文世界51-61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均等。思與言,28(1),頁93-125

楊婷婷(1996) ,「解說折頁解說效果之探討-以台北市立動物園大鳥籠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楊榮祥(1997)。中學科學教室環境影響之本質與其影響因素。台北市:國科會微縮小組。

楊懿麗(1998)。童言無忌-從母語的習得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24,頁1-7

廖志忠(1997)。環境指標設計之分類研究及個案探討,我國專案設計人才培育研討會論文,pp.1323-131

劉婉珍(1992)。<美術館導覽人員之角色與訓練>。《博物館學季刊》,第6卷,第4期,頁43-46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O,1953:11)

謝國平(1993)。從語言規劃看雙語教育。教師天地,67,頁16-21

羅寶珠(1992)。<概述導覽與導覽員>。《現代美術》,第44期,頁64-66

譚光鼎(1992)。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中學童升學機會與社會階層再製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Gagne,R.M.(1985).The condition od learning the theory of instruction.NYHolt,Reinhert&Winston.

Ryan,C. and Dewar,K.(1995),Evaluat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between interpretatier and visitor,Tourism Management,  Vol.16,No.4,pp.295-330.

Thornbury(2002c,PP.23-26)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