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優勢策略

林巧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曾信榮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英文摘要

Dominant Strategi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

Through discussion on documents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e dominant strategi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dustries.  Having interviews on teachers and responsible authorities with experiences in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s well as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explored the key factors and core questions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the cooperation.  It then,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concluded the dominant strategies of 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collaborating with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s a reference for each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 to work with industries, as well as provided suggestion.

 

 

摘要

本研究經過文獻的探討與專家訪談後歸納結果,據以建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優勢策略。分別針對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有經驗之教師或承辦單位及中小企業進行訪談,探尋出影響產學合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及核心問題。再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為瞭解高等技職校院與中小企業辦理產學合作的優勢策略,以作為各技職校院產學合作之參考並提出建議

 

 

關鍵詞產學合作、高等技職校院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對新經濟時代的來臨,促成了教育與產業的緊密結合,朝更精緻、彈性化的合作模式邁進,以促進國家創新系統的成形及競爭力的提升。為達產學合作及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本研究計畫建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優勢策略,茲敘述研究背景如下:

一、新經濟拉近了教育與社會的距離

台灣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國內產業在此種腦力競爭的環境下面對全球產業市場的強大競爭壓力下,其優勢關鍵可能取決於透過教育結合產業的力量,以能相輔相成提升國人力素質以及國家競爭力。美國經濟自1993年以降即進入另一階段,按照不同於以往的經濟規律運行(朱磊,2001)。美國聯邦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FED)主席Greenspan稱當時的現象為新經濟(new economy)時代的到來用以描述美國當時經濟出現難得一見的穩定成長、低物價等現象(吳榮義,2001),將影響全球經濟與各國競爭力的表現。以現代觀點詮釋,是指跨傳統的思維及運作,成長的動力為創新、科技、全球化、競爭力,其運作必須依賴「知識」的累積、運用與轉化(高希均,2000),知識的處理(process)與產出(production)是新經濟競爭環境的競爭核心(Australia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 2001)。亦即21世紀新經濟時代將由過去「體力」、「天然力」的競爭轉為「腦力(brain power)」競爭。

二、教育界與產業界的合作將為重要趨勢

過去負起知識提供與人才培育的教育系統,目前已逐漸轉型為協助企業學習、取得創新研發技術的多元角色,教育與產業關係由原本的「教育生產基礎知識,產業學習並轉化為應用知識」成長為「企業直接進行參與教育單位生產知識的過程直接應用教育單位創造的第一手知識;教育單位經由與產業的合作換取資源、健全學校體質發展」,因此產學合作必然將成為世界各國大學與產業優勢創造的核心策略。WTO促成台灣與全球貿易的接軌,市場進入的障礙自然降低,企業也隨之搶攻市場,激烈競爭結果,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唯賴企業不斷的推陳出新,提高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之效率方能持續佔有並擴大市場。

三、中小企業與高等技職校院的現況與未來發展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技職教育一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郭為藩,1996),整個產業界的人才都是由技職學校培育出來的(陳德華,2000)。然而過去負起創造台灣經濟奇蹟重任的技職教育,90年代以前學校與學生數量呈穩定發展,但1995年教育部「放寬私校設立標準」及1996年推動的「技職校院升格改制」導致學生與學校數量遽增的結果,在教育補助有限前提下,資源自然造成排擠,品質也將不保,如何藉產學互動過程強化自身體質與資源獲取?以彌補教育補助不足情形,將是高等技職教育必須走的方向。

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佔全國企業家數96.91(經濟部,2005)。中小企業一般而言,規模較小、RD人才資源缺乏。研發上大都採取自行研發或與財團法人等研究單位合作等逐步改善的方式,較欠缺革新式創新能力不易與相關領域先進科技結合,更不利於產業技術及產品的長期發展及國際市場的競爭。特別是知識創新所依賴的基礎研究耗時耗力。若能有效運用70%集中於學校的高級研發人才(許文秀&張保隆,2000)使其與產業研發產生聯結,則學術界可將產生革新式創新的研發結果,提供給產業界,以強化其創新的研發能力。

由歷史角度切入,過去技職校院乃是配合台灣的企業主體「中小企業」調整結構,而呈現夥伴關係,高等技職校院的成長也是配合產業轉型為高科技的策略產業(楊朝祥,2002);未來因應新經濟時代與WTO的衝擊,應加強兩者間的互動並形成一強而有力、具彈性化與精緻化表現的產學合作系統。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經過文獻探討後,透過訪談調查法的方式,瞭解現階段高等技職校院與中小企業主管對於影響產學合作等相關因素的看法,以作為優勢策略發展的依據。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模式

(二)建構高等技職校院辦理產學合作的優勢策略。

(三)建構中小企業辦理產學合作的優勢策略。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從理論與實務兩面向研究,經過文獻的探討與專家訪談後歸納結果,據以建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優勢策略。

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政府公告等作為分析研究工具的選用、研究歷程與發展、研究重點,研究方法等以建構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研究設計的依據。其次,分別針對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有經驗之教師或承辦單位及中小企業進行訪談,探尋出影響產學合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及核心問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章文獻探討分述產學合作的意義、台灣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運作現況、高等技職院校產學合作所能達成的優勢。

第一節  產學合作的意義

一、產學合作的定義

蕭錫錡(1997)認為產學合作是教師或在教師指導下之學生,參與事(企)業單位有報酬的專案研究、產品開發、製成改善、研究發展等合作計畫。其以專科學校及企業主管為對象進行產學合作實施成效研究後發現,在教育設施、教師本身、課程結構、產學合作計畫本身、參與產學合作的經驗達到顯著差異,企業認同者有教育設施面與課程結構兩項。

江義平(2000)認為產學合作是學校資源及企業技術資源之合作策略,以達成共同培育技術人才之目的。其以台灣省高職學校與企業界合作進行產學合作專題現況為研究主題後發現,參與產學合作之學校與企業均對實施整體成效呈現滿意水準;公私立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間,對產學合作實施整體成效呈現顯著差異;性質不同、參與經驗不同及合作性質不同之企業間,對產學合作實施整體成效之看法呈現顯著差異;職業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對產學合作實施發展之需求程度顯著;學校性質不同、參與產學合作經驗不同、參與產學合作意願同及職務類別不同之職業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間,對產學合作之需求程度有顯著差異。

二、產學合作的方式

對於產業界來說,新技術是公司不斷地成長與取得競爭優勢的主要關鍵之一,企業可以透過內部自行研究或是經由外部來取得。雖然內在技術開發是必須的,然而外在技術的來源取得卻有愈加增高的重要性(Berman, 1990)。企業界對外在技術的取得與合作對象來說,包括業界本身間的合作、產研合作、及產學合作等,尤其是以產學合作已被世界各國認為是日益重要課題(Novozhilov, 1991)。

產學間之合作應並無固定形式,凡產(不限國界)與學(國內高等技職校院)間透過合法管道,在不影響國家利益下,建立任何有益於雙邊發展之合作機制,皆可稱為產學合作。美國Journal of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1987年發行,該期刊曾彙整1990年至2000年中,其已發行的所有期刊中,有關產學合作最常出現的20項主題及其定義如表2-1所示(Eva & Juan, 2002)。其方式至少

2-1  產學合作的主題及定義

 

 

終身學習及連續性的教育

在企業或大學裡的連續性課程

遠距教育

使用新資訊科技的訓練活動

從大學移轉至企業的科技

將研究成果移轉至業界的過程

企業的孕育

大學成立新企業的活動或服務

產品研究

大學中有關產品的提升及創造

科學園區

有關大學及企業在區域經濟中,及有關成立科學園區及其管理的事項

區域性經濟的群聚

工業的行程與群聚對產學合作的影響

企業教育

以成立已成立新公司為導向的訓練課程

智慧財產權及授權的事項

有關智慧財產權及移轉技術的合約事項

技術的需求

分析業界所需之技術需求

職業安置的計畫

大學教授及學生的職業安置計畫

資料來源:Eva & Juan, 2002

包括了:(1)一般性研究贊助:捐贈研究經費、儀器、設置講座教授等;(2)合作性贊助:針對企業本身需求為主以較少的研究經費獲得所需成果的契約研究、設備移轉及貸款、研究生獎助、、學生實習、產官學研究計畫、聯合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發展、共同發表論文、舉辦研討會、資訊交流;(3)知識移轉:技術諮詢、合聘教授、擔任諮詢委員等;(4)技術移轉:包括創新育成中心、科學/研究園區、衍生公司(spinoffs)等;(5)非正式合作研究,以研究人員為單位進行,相對於契約方式較具彈性及成效;(6)聯盟型態:以「多所大學-國際合作-國際廠商間的合作」的型態進行(Dornfeld, 2001Business-Higher Education Forum, 2001;戴曉霞,2000;曾銘深,1999,蕭錫錡,1997)

三、藉由產學合作所能帶來的優勢

教學、研究與服務三者普遍地被認為是大學的主要任務,但在大多數的國家中,研究的成果還是大學聲望的主要來源。來自產業界的經費以及和產業界的互動,讓大學更有機會從事先進的研究,保持學界領先的地位。政府為落實經發會決議,在一項鼓勵產業創新研發的政策說明上,指出政府為鼓勵業者從事研究發展,將推動許的相關措施,例如減免所得稅、加強產學合作、政府於大學及研究機構成立創新育成中心等,其原則是業者主導、政府輔導,其中在國科會有產學合作計畫,91年度的預算為3.1億元(行政院經建會,2002)。

產學合作對於大學研究品質的提昇,及對業界可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並儘快的打入市場等均有助益。因此產學合作符合大學及產業界雙方的利益,即可在大學與社會中創造出新知識。誠如許多大學與企業管理者所言,產學合作可達成許多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這在以往單獨只有大學或企業從事獨立研究時所能達成的。此外,最近蠻熱門的生化研究中,很多令人意外的研究結果,都需要複雜的技術,而大學便能提供產業界這樣的功能,例如在校園內的研究資金、人力資源等,這都比企業界輕而易舉取得。而產學合作的優點中,也包括了研究人才的互換性,這使得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可至業界進行研究,避免業界找不到研究人材的窘境。另外大學的師生也從產學合作中,獲得了市場上相關研究的主題及面臨較刺激的挑戰。

 

第二節  台灣高等職校院產學合作現況

一、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的背景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教育部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在「全面檢討技術與職業教育課程與教材、提昇技術與職業教育水準,並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之議題中提及,未來產學合作綱要之主要實施重點將為「以生涯規劃為導向」、「以學校為中心」,目的在強化學生技藝或學校課程與企業之互動(馮丹白,1996)。並形成教育部民國八十四年所頒佈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教育白皮書)之藍本,「規劃調整技職教育體系,推廣建教合作,結合生涯教育及終身教育」遂成為重點目標,而民國八十五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公布之「總諮議報告書」於第六節「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發展」中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量必須擴充、政府應儘速導引實務性大學之發展、強化社會與就業市場認同、配合產業發展對各種實務操作技術人力的需求,專校及實務性大學的學制及學程,應更多元而有彈性,以提供在職人員繼續教育之途徑、建立多元化師資審查體系,重視實務性師資之實務能力以及至於「落實證照制度」,「公家機關率先認同實務經驗」,「加強學校與業界的合作互動」,「結合教育、訓練與工作經驗」等。近年來則由於,雖然我國高等技職教育主要的功能在於培育各級技術人才,實務導向的教學與研究理應成為我國教育的主要特色。但受限於經費、人事、觀念等因素限制,技職學校設備始終與企業有著落差,再加上師資長久以來欠缺實務經驗的結果,學校與企業的交流管道尚未暢通,因此在產業及就業結構不斷的變遷下,往往出現學校與現實產業環境脫節的情況(教育部技職司,2002)。

二、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現況

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教育部成立跨部會「技專校院產學合作指導委員會」(92年改組,業界代表約佔50%),其後陸續成立「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評選小組」、「技專校院產學合作各區諮議委員會」,建構推動組織積極執行,並於同年三月公開評選出六所科技大學配合發展特色及區域產業需求重點領域(表2-2)。

2-2  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專業領域分配表

學校

領域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力電子、光機電整合、通訊、纖維高分子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製造與機電科技、能源與資源、4C科技整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機械產業、電子電力技術、環境與安全技術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農業廢棄物轉換技術、熱帶花卉極高經濟作物、動物基因轉殖及疫苗研發技術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電子通訊、微機電精密機械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模具、運籌管理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2003

各領域中心除作為產、官、研資源整合之窗口外,並依各項核定之專業領域開展業務。現階段資源整合為目標,並避免與相關部會產學合作工作相重疊,未來則期待共同成立研發實驗室、設立統一窗口、強化學校與業界互動、建立跨校研究機制與技術移轉制度等為目標(教育部,2003)。

 

第三節  高等技職院校產學合作所能達成的優勢

產學合作對於大學研究品質的提昇,及對業界可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並儘快的打入市場等均有助益。此外,最近蠻熱門的生化研究中,很多令人意外的研究結果,都需要複雜的技術,而大學便能提供產業界這樣的功能,例如在校園內的研究資金、人力資源等,這都比企業界輕而易舉取得。而產學合作的優點中,也包括了研究人才的互換性,這使得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可至業界進行研究,避免業界找不到研究人材的窘境。產學合作對於大學及產業界都有其有優勢存在,相關內涵詳表2-3所示(Business-Higher Education Forum, 2001)。

2-3 產學雙方進行合作所能達成的優勢

可提供給企業界的優勢

可提供給學校的優勢

使產業界能取得合作時的技術。

幫助公司科技的更新與擴展。

合作的大學學生將來畢業後容易成為企業本身的潛在員工。

可借用大學的實驗室以提昇業界本身的實驗研究。

可讓大學與業界預先從事較競爭的研究。

提力大學與業界雙方的研究能力。

可獲得業界的資金以從事大學本身的教育及研究任務。

達成大學本身的服務社會責任。

增廣師生的研究實務經驗。

可發現明顯相關或較具意義的研究問題。

增強區域的經濟發展。

增加學生畢業後受雇用的機會。

資料來源:Business-Higher Education Forum, 200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已於第二章文獻探討中,分別就產學合作、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運作現況、中小企業現況分析等進行探討,以作為研究設計的基礎。

第一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產業界及高等技職校院為研究對象。企業部分礙於研究時間、經費、人力等限制,本研究以經濟部登記合格之中小企業為研究範圍;高等技職校院部分則以截至2005年止設立的91所高等技職校院,內含科技大學22所、技術學院54所、專科學校15所(教育部技職司,2005)為研究範圍。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透過理論性的文獻探討、實務性的專家訪談,以瞭解目前產學合作的真實情況。研究工具為「建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優勢策略專家訪談大綱」。訪談分類為企業用及學校用,具有相互驗證的功能,目的在瞭解產學合作的相關現況表現,並作為優勢策略擬定的參考依據。

一、訪談大綱內容

訪談大綱分成兩份,分別為「學校用問卷」及「企業用問卷」,參考林憲政(2002)及吳天方(2003)之相關文獻後編擬而成。訪談大綱除包含基本資料外,共有機會、政府、相關支援與產業、需求條件、生產因素、組織文化、策略與結構等七個向度,及受訪者對優勢策略的看法,有關各向度及其代表的大綱內容,詳如表3-1、表3-2所示。其中「基本資料」與「優勢策略」兩個題向,此乃了解受訪者在產學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優勢策略的看法。

3-1  學校用訪談大綱

問題向度

大綱內容

機會

1.面對WTO與國際化的衝擊,目前學校的因應策略?

基本資料

2.產學合作的成功因素?

優勢策略

3.由學校的觀點出發,具競爭力的產學合作之優勢策略為何?

政府

4.希望政府提供的協助為何?(1.就學校而言 2.就產學合作的機制而言)

相關支援與產業

5.企業應如何配合學校,以順利進行產學合作?

需求條件

6.是否應針對參與產學合作的人員給予鼓勵措施?

生產因素

7.如何鼓勵教師參與產學合作?

組織文化

8.學校目前於智慧財產權領域所做的努力?與企業合作研發成果如何移轉?

策略與結構

9.對於目前新興的「策略聯盟」產學合作模式的看法?

3-2  企業用訪談大綱

問題向度

大綱內容

基本資料

1.企業方面創新研發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機會

2.面對WTO與國際化的衝擊,對一般企業有何影響?如何因應?

生產因素

3.企業爲何要尋求學校的合作?

相關支援與產業

4.學校應如何配合企業界,以順利進行產學合作?

需求條件

5.參與產學合作的人員應給予何種鼓勵措施?

政府

6.希望政府提供的協助為何?

組織文化

7.關於產學合作的智慧財產權應如何歸屬?

策略與結構

8.對於目前新興的「策略聯盟」產學合作的模式的看法?

優勢策略

9.產學合作的成功因素?

 

第四章  資料分析

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章以訪談結果的資料做為基礎,以瞭解填答者推動產學合作相關因素的看法,並與文獻探討交叉比對,據以據定產學合作優勢策略。本研究針對兩所高等技職校院,及八家企業進行訪談,目的在瞭解實務界在推動或進行產學合作的現況、相關問題與未來展望為何,以下分別描述訪談內容,並綜合討論歸納之。依因素分別對照整理於表4-14-2

4-1 技職校院訪談資料摘要表

問題向度與

大綱內容

  

學校一

學校二

學校三

學校四

面對WTO與國際化的衝擊,目前學校的因應策略?

1.加強外語能力,設備及課程調整。2.學術研討會提高補助額度。3.推導產學合作及國際交流業務。

1.整合學校資源,加強教師學術發展能力。2.落實技職教育精神,強調產、學、訓跨平台的合作。

目前在本校系上,大家似乎尚未強烈感受到國際化的衝擊。

 

1.實施雙語化。2.推展與他國技術院校交流、互訪及合作簽約。3.鼓勵師生到英語系國家遊學。

產學合作的成功因素?

1.清晰之合作目標及期限2.完整之人力、資源配置規劃3.雙贏模式4.產學雙方秉持誠信原則。

1.學校政策之配合。2.研究人員之支持。

1.產業界願提供合作機會給學校。2.有老師願意承擔學校與業界的橋樑。

1.尋求合作廠商2.商討合作內容及合作條件3.保持與廠商聯繫,隨時檢討進度與成效4.合作期滿,提出詳細報告及建議。

由學校的觀點出發,具競爭力的產學合作之優勢策略為何?

不同產業之產學合作優勢策略可能有所不同,學校的優勢在於優質人力培育及創意管理,雙方應可建立區隔性優勢。

1.推動學界合作。2.加強與學界與業界合作。3.推動創新應用整合研發。4.參與國際標準制定。5.強化經營智慧財產權能力。

1.學術界能提供業界的實質效益有限,學校本身幾無優勢可言(以商業類科而言)2.若是工業或工程類別,則研發成果較有實質效益。

1.配合學校發展目標與特色,尋求合作對象。2.合適的產學合作項目3.針對合作之成果,主動召開記者會或辦理相關的研討會以宣傳。

希望政府提供的協助為何?(a.就學校而言?b.就產學合作的機制而言?)

1.穩定及明確的政策。2.正確時機介入。3.有一個統一的運作平台。

簡化申請程序,提供合作機會平台。

 

1.由政府提供經費2.政府不應有太多限制來規範廠商與學校的合作機制。

1.提供合作廠商。2.經費補助3.結合他校4.合作簽約內容給予輔導與公證。5.擇優秀合作案補助。

企業應如何配合學校,以順利進行產學合作?

1.參與及授權,洽談合作。2. 對師生尊重及信賴3.長期性合作關係。

正確互利的心態,勿視學術研究為低價的研發知識。

應是學校配合企業。但先決條件是學校要有實力吸引企業的青睞。

1.設立合作對外窗口。2.提供可合作項目,尋求合作廠商。3.補助經費

是否應針對參與產學合作的人員給予獎勵措施?

應予鼓勵,並依各人員參與之貢獻度,作不同程度之獎勵。

同意,具體的鼓勵措施可由學校內部討論。

是,因為讚美激發潛在力,鼓勵激發進取心。

1.參與合作之廠商應予鼓勵。2.鼓勵措施儘量予以公開化。

如何鼓勵教師參與產學合作?

1.媒合機制要專業化、公開化。2.參與合作案者,減授基本鐘點。3.補助差旅或其他支出。

1.提供獎助金。2.列為升等時之加分條件。3.鼓勵教師跨系合作,並提供誘因。

可給予獎金,亦或產學合作衍生之利益,能夠提供若干比例,給予參與計畫的人員。

1.參與合作之數量與結果,作為升等或核薪之審核項目。2.參與合作教師,減授課時數。

學校目前於智慧財產權領域所做的努力?與學校企業研發的成果如何移轉?

產學合作案有第三者(如國科會、教育部)補助,應均攤應享智慧財產權益,移轉方式有廠商人員參與。

比照智慧財產局之規定辦理。

本校少有合作案,故目前無任何轉移之智慧財產權。

1.校內教職員所提出之專利或創新研究題目,均予以建檔。2.研發轉移目前本校未進行。

對於目前新興的「策略聯盟」產學合作模式的看法?

開發多元性及多角度營運模式錯,深耕基礎,人力統整及資源平均分配。

藉產學合作的機會,落實產與學術結合的理念,為培訓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專業人才。

實質的效益仍在評估中。策略聯盟參與的所有夥伴應坦誠佈公,為共同的目標努力。

結合各校廠商針對設備與人員作更有彈性的調配,提昇產學合作作量及質的內涵。

4-2 企業訪談資料摘要表

問題向度與

大綱內容

 

 

企業一

企業二

企業三

企業四

 

企業創新研發成功的因素

研發方向要正確

多參觀國內外展,收集各種產品資,每年固定提撥5%研發費用

1.事先的市場調查與評估2.資源掌握3.正確的方向

1.研發前的市場調查2.研發之產品符合市場需求

3.研發前的規劃要健全

 

面對WTO與國際化的衝擊,對一般企業有何影響?如何因應?

1.成本與市場的衝較大2.因應為尋求新創新思維

面對低關稅的來,企業要從生產流程降低不良率、成本(各方面)來因應這些衝擊,提升競爭力

1.影響:經營環境日益惡,成本提高2.因應:a產學合作b多元化調整各種策略

影響:紛紛轉向大陸購買因應1.因原本原物料皆在台灣採購,現轉向大陸,降低成本研發出更獨特極高利潤的產品

 

企業為何要尋求學校的合作?

1.學校創新思維較佳2.人力品質較優

因學校資源豐富教育品質不斷提升,人才濟濟,研發設備齊全

1.利用學校優質創意、人才、與技術

2.降低成本

1.企業本身技術不足2.預算有限

 

學校應如何配合企業界,以順利進行產學合作

1.要有計畫性

2.要充分溝通及了解企業界真正需求

學校訂定產學合作費用要降低,時效上要爭取最快以因應大陸的競爭對手

1.多溝通並了解企業真正需求2.時間要配合企業的需求

 

提供學界所能,創意、技術、人員

 

參與產學合作的人員應給予何種鼓勵措施

1.考績或成績加分2.給予績效獎金

訂定老師與學生獎金制度納入績優教學的評定

給予獎學金或津貼

可提出獎勵方案,如完成案子幾件,給予獎金或證書,並發表

 

希望政府提供的協助為何

人力、物力及資訊

政府能有預算,對企業界的輔助提高經費

降稅、經費補助

1.補助部分預算2.提供管道支援的資訊

 

關於產學合作的智慧財產權應如何歸屬

歸屬企業界

1.能用共用享有智慧財產權2.由學者自費買斷

歸企業界

站在公司的立場上,應歸屬公司全權所有,因當初案子是公司是公司所提出的,且由公司提出這個機會這樣才方便公司銷售。但公司必須給研發人員紅利

 

對於目前新興的「策略聯盟」產學合作的模式的看法

有利於產學交流及各種資源整合

應簽約(合作產品、資料外洩)保護廠商

1.策略聯盟:相互利用2.產學合作提供「智權」與「支援」

 

有好有壞,一方面能得到幫助,另一方面也怕對方偷取機密或不好的合作

 

產學合作的成功因素

1.時間及人力要能相互配合

2.提供預算少且可行的方案

1.研發費用低

2.資源(廣)

3.設備齊全4.研發人才5.資深教育群

1.溝通2.時間、進度配合

 

1.周詳的計畫

2.良好的溝通

3.完善的資訊及設備

 

問題向度與

大綱內容

企業

企業五

企業六

企業七

企業八

 

企業創新研發成功的因素

1.周詳的市場需求調查與規劃2.從不同角度集思廣益系統討論3.充足使用各項資源與學界創意等

1.以全球化思維,先進的科技技術配合專業的人才注意市場趨勢2.企業應快速的調整經營策略,留意新的訊息.

1.符合市場與客戶的需求2.考量自身製造能力及資金3.結合自身的企業文化及品牌風格4.產品的市場地位及製造成本的控制

1.快數條其經營策略加以因應

2.具備全球化思維並利用創新

3.全球化價值一體化,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以及專業管理人才

 

面對WTO與國際化的衝擊,對一般企業有何影響?如何因應?

影響:競爭壓力與成本增加因應策略:a調整全球經營策略b降低各項成本c人才培育與引進

此代表市場的開放,競爭更激烈。以全球化的思維因應市場競爭,加強產品的優點,以創新的精神迎向國際化

面臨全球化的競爭不在只是本地生產者相互競爭而是要與全世界比較長短。強化企業體質,全球分工加強競爭力

1.以全球化的思維因應全世界經貿新局

2.用創新迎向全球化

3.分享經濟與全球化利益

 

企業為何要尋求學校的合作?

1.資源不足(技術、人才等)

2.降低成本3.增加合作管道

1.政府提供補助, 2.促進產學交流,提昇產業的附加價值,並利用新資訊的擴散與應用

1.成本較便宜

2.思路不會被專業所束,雖然外行(對產業不了解)反而能自由發揮其創意,突破現狀

1.鼓勵學校研發能量釋放給業界,協助業界進行技術創新,促進資訊等新技術的運用2.政府提供補助。

 

學校應如何配合企業界,以順利進行產學合作

1.僅可能提供各項資源支援企業界2.事先充分溝通與規劃

應具備全球化的觀點,了解產業的競爭環境及投資瓶頸,共同合作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相互成長

1.費用儘量低廉讓企業能多多嘗試合作機會2.鼓勵多發揮創意

要具備全球化思維及利用創新,了解環境競爭力及投資的瓶頸,一起合作突破互相討論配方。

 

參與產學合作的人員應給予何種鼓勵措施

1.提供獎助金

2.提供紅利獎勵

應給予實質上的獎勵如獎金制度

獎金或工作報酬

獎金制度

 

希望政府提供的協助為何

1.預算補助2.稅賦提供

由政府提供補助並提供相應的訊息,以利相互間之設計,研發

1.資金的補助

2.通路、形象和廣告

提撥給企業以及學校經費補助,促進設計、研發等相關發展

 

關於產學合作的智慧財產權應如何歸屬

歸企業所有可提供獎金或部分紅利給學界

應歸屬企業

歸屬公司

歸屬企業

 

對於目前新興的「策略聯盟」產學合作的模式的看法

1.策略聯盟大多在於壯大聲勢及相互支援協助2.產學合作則著重協助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通路等

學校與企業間認知理念及思考方向不同,會產生衝突,理論與實際操作上往往有極大差異。

應簽訂「保密條款」避免資料外洩

學校及企業認知理念,有明顯落差、加強理論與實務並用,減少時間金錢成本,邁向成功

 

產學合作的成功因素

1.事先周詳的「計畫」與「溝通」2.進度(雙方)的掌控3.資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設備等)       

合作時應互相分工、協調,注意市場環境及未來趨勢,使產業支連結更為緊密,創造企業得競爭優勢來達成目標。

1.合作契約內容需詳實2.事前完整的溝通及計畫

3.報酬須明確,時間點即完成階段,及驗收合格標準   

注重管理策略與高知識人才的培育,競爭力最主要的瓶頸,同時創造更緊密的產業連結,完成其目標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歸納研究主要發現,作成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高等技職校院、中小企業之參考。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優勢策略」在綜合文獻探討、專家訪談後,根據研究目的歸納以下結論:

一、高等技職校院的產學合作優勢策略

 在經過對高等技職校院的訪談後,本研究對其產學合作在向度上的的優勢策略予以討論並整合摘要如下:

(一)行政的支援:由於高等技職教育的特色,即其培育具實用技術人才的教學特色,因此技職教育在國家經濟發展歷程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學校對參與產學合作的支持與否,是一項重要的關鍵。

(二)實務的課程規劃:此為高等技職校院在產學合作上的優勢策略之一,高等技職校院可依合作的企業的實務研發需要,開設符合企業界的實務性課程,藉由此課程的開設,不只企業上的相關人員可上課學習,也提供了參與合作或有興趣的師生學習。

(三)彈性的學制:高等技職校院的彈性學制化,滿足了不同需求的人士前來就讀,因為在政府推動回流教育與終學學習後,許多畢業已久的社會人士,基於工作與自身的需要,因而再回學校進修專科、大學或研究所的學歷。高等技職校院彈性學制的特色,將吸引學生就讀,因為其可根據自己許可的時間與需求來學校就讀,修業的時間可由自己決定(如假日、晚間等),此外亦可雙主修、跨校選修等,皆是高等技職校院學制上的特色。

(四)學生實習:實作課程與技術專業課程的實習一直是技職教育的特色,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真實工作世界中的技術,實習課程也一直貼近企業的實際需要而加以調整,因此學生畢業後至企業中服務,往往能縮短新進人員的訓練與適應時間,而馬上上線工作。產學合作中,學生實習亦是技職校院的特之一,因為研發團隊可說是是事業的核心群之一,最需要消耗腦力與心力的工作,因此往往企業的研發單位中,都有固定的研發人員,幾乎全年無休的絞盡腦汁的研發各種實用而具前瞻性的產品,期能造福人群,並為企業謀求利益。

(五)教材的編製:一般來說,由於技職校院的實作特色,其教材亦是根據理論基礎並兼重實務的術科特色加以設計,因此教材的編製可說是理論兼具實務經驗,尤其是學校可配合企業的實際需求,設計企業所需的教材,供企業員工的研習與進修使用,另外學校的學生若有興趣的話,藉著上課,提早了解企業界中真實的工作知識與實作課程的知識。

(六)完善的就業輔導:一般的高等技職校院中,會設有實習輔導處或就業輔導處,針對學生的實習予以提供相關的訊息與輔導,讓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能更容易的融入實作中,此外,學生若有工作上的問題,除可現場反映外,亦可提供給學校做參考。另外學生在企業中的實習情形,亦可讓學校做為改進的參考。

二、企業在產學合作的競爭優勢策略

在經過對企業的訪談後,本研究對其產學合作在向度上的的優勢策略予以討論並整合摘要如下:

(一)提供部份研發經費供學校從事研究任務:現在由於政府的經費拮据,使得政府對技職校院的經費補助,較不像以往來的充裕。因此技職校院在自籌財源的情況下,和企業合作是可行的方向之一。而企業往往和學校進行產學合作時,提供學校部份的研發經費,亦可替企業省下相關的設備添購、研發人力的成本,對企業而言,亦是節省成本的方式之一。

(二)提供實習的場所供學校師生實習與研發用:實際的工作場所是企業所擁有的優勢之一,在進行產學合作,學校雖能提供術科的操作與研發的實驗場所,然而真實的工作世界還是和學校有稍微的差異,因此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所若提供給師生使用的話,對師生在實務工作的經驗上與研發能力的提升上,應該是有所助益。

(三)增廣師生的實務研究經驗:高等技職校院的技術課程,學校雖有提供實作及實習課供學生練習,並體驗真實的工作世界所需的技能,然而,學生若能實際的到企業進行研究,首先對其實務的研究經驗有所助益,其次藉著在企業的工作中,體會整個企業的經營流程與產品生產過程,增進其在學科與術科學習時的印象與經驗,此亦為企業的產學合作優勢。

(四)提升區域的經濟發展:一般中小企業的市場導向,由於其規模較小,故較貼近區域經濟市場的需求,因此產學合作時,其在企業的經濟活絡上,有一定的助力,此外,多所企業如果和學校進行合作,彼此可互補長短,就其專長而加以發揮,自然的也就能帶動物料、人力及資源的需求,對區域的經濟發展,是有幫助的。

(五)提供學生畢業後受雇用的機會:一般而言,學生在產學合作的過程中,由於其在企業的工作經驗,使得學生對該企業的文化、經營風格等有一定的認識,因此學生畢業後若願意前往該企業工作,表示其對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有一定的認可。而企業由於在合作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等有一定的認識,其若願意讓學生進入該企業工作,則可省少新進人員的訓練與教育費用,縮短其適應企業的時間,學生到了企業馬上就能上工,這也是企業能提供的優勢之一。

(六)提供學校較具意義的研究問題:一般企業的經營目的即在獲利,因此其產品的導向一定是符合顧客需求的,貼近顧客的需要。企業在市場需求的敏銳度上,往往是學校所不能及的,尤其當企業有了構想,卻發現其人力、物力所不能及的情況下,產學合作或許是一條最近、最省成本的路時,會促使產學雙方合作的意願。因此產學雙方如果能進行合作,對學校而言,可達成其社會服務的責任,因為開發出具有實用的產品,對民生而言是有助益,也間接的完成大學所賦予的社會服務責任,造福人群。

(七)培育良好的社區關係:企業一般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提供部份經費供學校研發使用,除了能解決企業實際研發能力不足的問題外,也會提升企業助學的形象,增進其和社區的良好關係。因此其在經營的過程中,可能會獲得社區的支持而順利發展。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在根據文獻探討、訪談調查及研究的發現結果後,針對高等技職校院、中小企業,提出下列建議:

一、高等技職校院方面

(一)  主動找尋企業合作:高等技職校院一般設有眾多的科系,由於技職教育的強調實務技術的特色,且這些科系設立之初,大部份學校有經過市場的調查與評估,所以和目前的產業技術有著密切的關係。技職校院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學校的許多科系可以相互支援,完成任務。

(二)  學校可與其他區域性研究機構進行研究資源的整合:由於不同學校在合作方式與規模上,可能會與學校自身資源與特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各校對於產學合作的期待可能不盡相同。因此學校可與區域性的研究機構進行資源的整合,透過人才互訪、諮詢交流、研發分工等方式來進行合作,以強化學校在區域的專業地位,節省研究資源重複與浪費。

(三)  學校加強行銷產學合作的成功經驗:學校若能透過行銷的手法,以主動積極的角色讓企業知道有關學校所能提供的服務,甚至是成功的產學合作案例讓企業信任,增進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意願。

(四)  培養學生成為企業未來潛在的員工:學校在和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提早參與真實的工作世界,畢業後將來若有意願至該企業服務,相信企業對學生的了解,及減少新進人員的訓練時間與成本,也樂意讓學生成為企業的一份子,增進學生畢業後受雇用的機會。

二、中小企業方面

(一)尊重學校的組織文化與特色:企業與學校的組織文化可說是全然不同的,因此在產學合作的過程中,可能會因彼此的理念與認知不同而有衝突,企業的目標是盈利,而學校的目標是教學、研究與服務。因此企業若欲尋找學校合作,必須尊種學校的組織文化,彼此互信、互賴,創造雙贏的契機。

(二)訂定符合產學雙方最大利益之合約:在訪談的結果中,企業普遍認為智慧財產權應歸屬企業,學校卻認為可共享或屬學校,彼此看法甚為分歧,因此產學雙方有意願進行合作時,在合作前應在合約的訂定上,儘量對彼此的權益與任務詳細說明,例如研發的項目,彼此的任務分配,智慧財產權之歸屬、技術轉移及其他相關細節等,以使產學合作能順利進行。

(三)善用學校知識管理的專長:學校在知識管理的表現上,一般而言是極為優秀的,因為高等技職校院亦是大學之一,大學本身即有教學、研究、服務的責任,因此此三項和知識管理有極大的關係。企業可借重學校知識管理的專長,實際運用於企業上,讓企業以科學化的精神來進行經營與管理,期能控制各項成本,提升產品品質,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

(四)持續的培養研發人才:企業在產學合作的過程中,雖然研發的人力的質與量不如高等技職校院,然而研發乃企業經營之根本,唯有不斷的研發,開發具競爭力的產品,企業也方能永續經營,因此企業對於本身的研發人才須不斷的培育與鼓勵其進修,甚至可安排合作學校的教師至企業不定期辦理技術與研發課程的講習,讓研發人才能不斷保有創造力,開發更人性化、便民的商品,也為企業謀求盈利。

 

 

參考文獻

Berman, E. (1990 summer), “R & D Consortia: Impact on Competitivenes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Buniness-Higher Education Forum(2001), Working Together, Creating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itiative. ED457765.

Dorfeld, D.A.(2001, Dec).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ley.

Novozhilov, Y. V.(1991),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in Eastern Europe: the Experience of Some Advanced Universities in the USS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6, No.5,6, pp.469-477.

朱磊(2001)。新經濟對台灣關係的影響。台灣研究,2001

江義平(民89)。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台灣省職業學校產學合作實施現況分析。技術學刊,第15卷第一期,頁139-148

行政院經建會(民91)。落實經發會決議 -「鼓勵產業創新研發」政策說明。行政院經建會。

吳天方、樊學良(2003)。新經濟時代下兩岸高等教育產業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1),1-23

吳榮義(2001)。WTO時代-當前台灣經濟的省思與展望。台北市,時報文化。

林憲政(2002)。以波特鑽石模式分析兩岸醫院競爭力之比較研究-以台灣長庚紀念醫院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知識經濟之路(1-20),台北市,天下文化。

教育部技職司(2002)。教育部技職司九十一年度新興計畫說帖。http://www.tve.edu.tw/data

教育部技職司(2002)。產學中心、技術研發中心、育成中心、技轉中心之運作流程。http://www.tve.edu.tw/data/推動11.gif

許文秀&張保隆(2000)。中小企業創新模式之探討-產學合作計畫案例分析。科技管理學刊,51),167-187

許文秀、張保隆(民89)。中小企業創新模式之探討-產學合作計畫案例分析。科技管理學刊,第五卷第一期,頁167-187

郭為藩(1996)。技職教育的轉型與革新。技術及職業教育,312-7

陳德華(2000)。前瞻新世紀的技職教育-訪司長陳德華。http:/www.tvc.ntnu.edu.tw.

曾銘深(民88)。OECD國家推動產定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三期。

馮丹白(民85)。產學合作培育工業技術人力策略之研究。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編號:NSC85-2413-H-003-012

楊朝祥(2002)。建置產學合作新關係。http:/www.npf.org.tw/00202/theme-178.htm.

蕭錫錡(1997)。專科學校產學合作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NSC 86-2516-S018-009-TG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台北市,楊智出版社。

戴曉霞(民89)。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