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近十年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之碩博士論文內容分析

黃婷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內近十年的學位論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研究情形,經內容分析法探究各領域的採用分布。研究結果發現,截20071221止,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的的學位論文共258篇,其中,有115篇探討資訊科技採用。以領域別分析,以企業經營與消費金融領域的篇數最多,分別佔25.6%27.1%,其中,在企業經營、消費金融、教育學習及其他領域,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與無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各自並沒有顯著差異。在健康醫療、運動休閒及公共事務領域則逹顯著差異,以無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顯著偏高。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內容分析、科技採用

 

 

壹、緒論

人類基於改善生活而發展科技,廿世紀後資訊科技的發展快速,於生活各個層面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創新科技是否符合人們需求,為大眾接受及採用,長久以來為學者及業界所探尋的焦點(黃應欽,2006)。廿世紀電腦帶來數位革命,資訊科技是利用數位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謝清俊,1997)影響改變人類文明的重點不在於「發明」了哪些科技,而在於「選用」與「接受」了哪些「科技」(朱耀明,2006)Kwon & Zmud(1987)認為,採用是為能夠符合變革需要,作成資源投資的決策。採用是一種行為,人為有意識的個體,對於資訊科技的採用與否,影響著該資訊科技於組織中所帶來的效益。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企業導入創新性之資訊科技策略與企業電子化應用,以提昇企業競爭優勢,近年來,在資訊管理領域相關文獻一直受到廣泛的重視(張紹勳,湯宗益,2001白榮吉,2006)。由於一旦採用資訊科技,投入的金錢與人力龐大,因此學界與業界均深入對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進行研究,期讓資訊科技獲得有效益的運用。

對於資訊科技採用的研究中,各採用不同的理論觀點探討,其中Ajzen(1985)的計劃行為理論,探討人類採取某項行為的影響因素,認為行為意圖會影響實際行為的發生。Ajzen認為要預測或解釋個人是否執行某一行為及行為發生的原因,就必須瞭解他對該行為的意向。而意圖又受對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所影響。自Ajzen提出理論以來,許多領域採用計劃行為理論為架構,探討行為意圖或影響因素以預測或解釋行為。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在生活各層面都被採用,以加速工作的處理,提供便利有效率的服務。為了解國內各領域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情形為何,以國內近十年的碩博士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進行內容分析法以了解其應用現況。

根據上述理由,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1.了解國內近十年學位論文採用計劃行為理論的狀況。

2.了解國內近十年學位論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狀況。

3,了解國內近十年學位論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於各領域的分佈。

由於,各篇論文對於計劃行為理論的採用各不相同,部分論文整合不同理論或工具探討研究主題,本研究對於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的定義,是以該篇論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設計研究方法,不考慮該篇論文是否整合其他理論。

 

 

貳、文獻探討

一、計劃行為理論簡介

FishbeinAjzen1975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假定行為受行為意圖所影響,而行為意圖又受對行為的態度及主觀規範所影響。其中,對行為的態度反映個人的因素,而主觀規範則是反映著社會影響的因素。但由於此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類的行為的發生受意志的控制,但實際情況中,有些因素會影響個人意志控制的程度(Ajzen1985) 1985年,Ajzen根據理性行為理論為基本架構,提出計劃行為理論,認為知覺行為控制會影響行為意圖,其基本架構如圖一所示,許多研究也證實了TPB 預測行為及行為意向的能力明顯的高過於TRA(陳俊德、陳禹廷,2006)

 

 

 

 

 

 

 

 

 

 

 

 

 

圖一 Ajzen,1985

以下分別就行為意圖、對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做說明。

1.行為意圖:所謂的行為意圖,是指個人對於是否要採取某一個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它可以用以預測或解釋實際的行為表現。

2.對行為的態度:所謂的態度是指對採取該行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可以量化成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的乘積函數總和。當一個人認為從事此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和他對該結果的評價若是好的,則會產生正向的態度,進而有可能導致從事此行為的意圖。

3.主觀規範:主觀規範是個人對於做或不做該行為所知覺的社會壓力。可以量化成是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的乘積函數總和。簡言之,主觀規範取決於重要他人對於他()該不該從事此行為的看法與他對於重要他人看法的依從程度。若重要他人認為他應該從事此行為,而他依從重要他人的觀點程度高,則主觀規範強,進而有可能有較高從事此行為的意圖。

4.知覺行為控制:知覺行為控制涉及個人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履行此行為。可以量化為控制信念與發生強度的乘積函數總和。當個人認為自己執行此行為的能力愈強或相關的資源及機會愈多時,則他採行此行為的知覺控制就愈強。此因素不但可以經由行為意圖間接影響行為,也可以直接影響行為。

 

 

參、研究設計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國內近十年的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碩博士學位論文向來是學術研究領域中極為重要的參考文獻來源,它代表一門學問的研究特色(李家菁,2005)。以「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網站為搜尋工具,此網站為國家圖書館1997年負責教育部的專案計劃,建檔全國各大學校院研究所的學生學位論文。

網站搜尋採進階查詢不分欄位,針對「計劃行為理論」或「TPB」兩個關鍵字進行搜尋,粗步得到635筆資料。進一步瀏覽各「論文題目」、「關鍵字」、「摘要」及「論文目次」,找出於論文中採用計劃行為理論進行研究者,截至20071221,共獲得258筆資料。

 

二、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有定質分析與定量分析兩種,本研究對於學位論文題目所屬領域及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做定量分析,建立分析單位與分析類目,分析單位以「每篇」為主,因論文題目應明晰說明研究主旨,針對選題字面做文字分析。統計上因母群體分佈情況未明,採用無母數分析,以卡方檢定,做適合度考驗,以了解所要分析的類目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分析類目

()資訊科技採用

為了解各學位論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所探討的行為中,針對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進行研究的情形,依選題字面有資訊科技工具為依據,將採用狀況分成(1)有探討資訊科技採用(2)無探討資訊科技採用。

為了解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與否的篇數是否有顯著差異,針對題目及摘要進行分析,假定題目或摘要中顯示,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無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篇數相同,並做適合度考驗。

 H1: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論文主旨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無顯著差異。

()領域別

為了解各領域採用計劃行為理論進行研究的分佈,參考教育部(2006)公佈的「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並參考各論文題目,將領域分為:企業管理、健康醫療、運動休閒、公共事務、消費金融、教育學習及其他。進一步對於各領域所探討議題進行歸類。

1.企業管理:工作倫理、知識管理、知識分享、企業經營等。

2.健康醫療:健康、醫療、戒菸、酗酒行為等。

3.運動休閒:運動、旅遊、休閒及線上遊戲等。

4.公共事務:公共議題、環保、慈善、財稅、社會福利等。

5.消費金融:民生消費、行銷等。

6.教育學習:教育類。

7.其他:個人、家庭及其他不易歸入前六領域者。

為了解各領域所探討的行為中,探討採用資訊科技行為的狀況,假定論文主旨在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無顯著差異。

 H2:企業經營領域論文是否旨在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期望值相同。

 H3:健康醫療領域論文是否旨在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期望值相同。

 H4:運動休閒領域論文是否旨在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期望值相同。

 H5:公共事務領域論文是否旨在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期望值相同。

 H6:消費公融領域論文是否旨在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期望值相同。

 H7:教育學習領域論文是否旨在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期望值相同。

 H8:其他領域學位論文是否旨在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期望值相同。

 

 

肆、研究結果

本研究SPSS14.0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 領域別

國內近十年各領域碩博士論文採用計劃行為理論的分佈如表1。其中,企業經營與消費金融領域的篇數各佔25%以上,健康醫療與運動休閒領域各佔7~8%間。

1 國內各領域採用計劃行為理論的學位論文分佈

領域

企業經營

健康醫療

運動休閒

公共事務

消費金融

教育學習

其他

總數

篇數()

66

20

18

34

70

25

25

258

百分比(%)

25.6

7.8

7.0

13.2

27.1

9.7

9.7

100

 

二、 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篇數

國內近十年各領域碩博士論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分佈如表2。經卡方檢定,df=1X2=3.090P=.081P>.05,虛無假設成立。故應用計劃行為理論的論文中,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2 選題字面含資訊科技的狀況

「資訊科技」

總數

 

X2

3.09

篇數()

115

143

259

df

1

百分比(%)

44.6

55.4

100

P

.081

三、 各領域科技採用

()企業經營領域

針對企業經營領域,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3。其中,df=1X2=.00,以α=.05,進行考驗,關鍵X2=3.84,因X2<關鍵X2值,P>.05,無顯著差異,虛無假設成立。故企業經營領域採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3 企業經營領域選題字面含資訊科技的狀況

「資訊科技」

總數

 

X2

.00

篇數()

33

33

50

df

1

百分比(%)

50

50

100

P

1.

()健康醫療領域

針對健康醫療領域,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4。其中,df=1X2=12.8,以α=.05,進行考驗,關鍵X2=3.84,因X2>關鍵X2值,P<.05,虛無不成立假設成立。健康醫療領域採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有顯著差異。從百分比相較,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顯著偏低。

4 健康醫療領域選題字面含資訊科技的狀況

「資訊科技」

總數

 

X2

12.8

篇數()

2

18

20

Df

1

百分比(%)

10

90

100

P

.0

() 運動休閒領域

針對運動休閒領域,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科技採用行為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5。其中,df=1X2=5.556,以α=.05,進行考驗,關鍵X2=3.84,因X2>關鍵X2值,P<.05,虛無假設不成立。運動休閒領域採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有顯著差異。從百分比相較,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顯著偏低。

5 運動休閒領域選題字面含資訊科技的狀況

「資訊科技」

總數

 

X2

5.556

篇數()

4

14

18

Df

1

百分比(%)

22.2

77.8

100

P

.018

() 公共事務領域

針對公共事務領域,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科技採用行為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6。其中,df=1X2=5.556,以α=.05,進行考驗,關鍵X2=3.84,因X2>關鍵X2值,P<.05,有顯著差異。虛無假設不成立。公共事務領域採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有顯著差異。從百分比相較,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顯著偏低。

6 公共事務領域選題字面含資訊科技的狀況

「資訊科技」

總數

 

X2

4.235

篇數()

11

23

34

Df

1

百分比(%)

32.4

67.6

100

P

.04

() 消費行銷領域

針對消費行銷領域,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科技採用行為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7。其中,df=1X2=.570,以α=.05,進行考驗,關鍵X2=3.84,因X2<關鍵X2值,P>.05,虛無假設成立。無顯著差異。故消費行銷領域採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無顯著差異。

7 消費行銷領域選題字面含資訊科技的狀況

「資訊科技」

總數

 

X2

.057

篇數()

36

34

70

Df

1

百分比(%)

51.4

48.6

100

P

.811

() 教育學習領域

針對教育學習領域,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科技採用行為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8。其中,df=1X2=.040,以α=.05,進行考驗,關鍵X2=3.84,因X2<關鍵X2值,P>.05,虛無假設成立。無顯著差異。故教育學習領域採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無顯著差異。

8 教育學習領域選題字面含資訊科技的狀況

「資訊科技」

總數

 

X2

.040

篇數()

13

12

25

Df

1

百分比(%)

52.0

48.9

100

P

.841

() 其他領域

針對其他領域,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科技採用行為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9。其中,df=1X2=1.960,以α=.05,進行考驗,關鍵X2=3.84,因X2<關鍵X2值,P>.05,虛無假設成立。無顯著差異。故其他領域採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是否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無顯著差異。

9 其他領域選題字面含資訊科技的狀況

「資訊科技」

總數

 

X2

1.960

篇數()

16

9

25

df

1

百分比(%)

64.0

36.0

100

P

.162

 

 

伍、結語

本文旨在探討國內近十年來的碩博士學位論文,採用計劃行為理論進行研究的分佈,以及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採計劃行為理論進行研究的學位論文共258篇。以領域別進行分類,將領域別為:企業管理、健康醫療、運動休閒、公共事務、消費金融、教育學習及其他。其中以企業經營與消費金融領域的篇數最多,分別佔25.6%27.1%,健康醫療佔7.8%,、運動休閒佔7%,公共事務佔13.2%、教育學習及其他領域佔9.7%

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論文篇數有115篇,佔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的學位論文篇數的44.6%,經適合度檢定,與非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雖為人類各種行為中的其中一項,但在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所進行的學位論文研究中,已與探討非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無明顯差異,佔44.6%,顯示資訊科技的發展雖自廿世紀起,但相關文獻已重視採用資訊科技的行為的研究。

進一步針對各領域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企業經營領域中,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與非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並無顯著差異,從百分比來看,兩者各佔50%,符合在資訊管理領域相關文獻重視資訊科技採用的議題,也顯示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所探討的行為中,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研究比例不低。

在消費金、教育學習及其他領域,在健康醫療、運動休閒及公共事務領域所探討的行為中,資訊科技採用行為並非主流。

在健康醫療、運動休閒及公共事務領域,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所探討的行為中,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與非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有顯著差異,探討資訊科技採用明顯偏低。

在消費金融領域中,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與非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雖無顯著差異,從百分比來看,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佔51.4%,顯示在消費金融領域,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研究比例過半。

在教育學習領域中,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與非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雖無顯著差異,從百分比來看,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佔52%,顯示在此領域,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研究比例過半。進一步觀察各選題採用資訊科技的用途,探討網路學習與資訊融入教學的篇數為主,與目前資訊科技在教育學習的推展相符。

在其他領域中,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與非探討資訊科技採用行為的篇數雖無顯著差異,從百分比來看,探討資訊科技採用的篇數佔62%,研究比例過半。

 

 

參考文獻

Ajzen, I. & M. Fishbein(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kma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 11-39).

Fishbein, M. & I.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Boston, MA.

Kwon, T. H. & R. W. Zmud(1987). Unifying the fragmented model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 Critical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R. J. Boland, Jr. and R. A. Hirscheim (eds.), Wiley, New York.

白榮吉(2006)。資訊系統能力與資訊科技策略實施成效關連之芻議 TBI2006 台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朱耀明(2006)。科技發展的重要議題--科技選用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6)1-2

李家菁(2006)1994-2005年臺灣地區音樂教育研究論文之內容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高永菲(200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元照。

張紹勳,湯宗益(2001)。企業間電子商務採用前後使用信念之徑路比較。資訊管理展望,3(1)

教育部(2006)。大學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新舊對照表。20071128,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bcode/btype1.xls

陳俊德、陳禹廷(2006)。以TPBTTF探討+電子郵件安全管理政策對使用者行為之影響。TBI2006 台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黃應欽(2006)。創新科技產品採用之研究-以網路電話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南市。

謝清俊(1997)資訊、資訊科技及其應用。20071226取自: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2_0.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