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寫作、網路閱讀、網路學習

楊雅雯整理

南華大學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目次

陳炫婷

陳秀卿

魏劭楷

吳文祥

簡意惠

陳奕帆

蔡曉薇

陳麗麗

鍾佳穎

黃文彬

 

 

網路科技仍在不斷進展中,麥克魯漢早在他的「媒介即訊息」論述中強調,真正的訊息並非媒介傳達的「內容」,而是媒介的「形式」,因為它延伸了人們的感官,並因此改變人們的社會生活。

近十年來,隨著網路科技的進展,麥克魯漢的觀點再度獲得重視。網路終將改變我們的社會、日常生活與思考;網路也會改變未來將出現的文學。網路科技不斷發展,終有人人都能輕易使用網路、接近網路並且運用網路的一天,這一天不會太遙遠。

 

 

壹、    網路寫作

一、 網路作家

是將文學作品發表在網路上的作家,通過論壇、留言本、電子郵件,包括建立個人的作品網站等方式與讀者交流。

若其作品在網路上有一定的人氣量時,有些出版社會願意出版,有時也會加入一些沒有放在網路上的章節,或等出版後再放到網路上供大眾欣賞。一般而言,在網路上觀看這些文章是免費的,但作者本身仍享有著作權,在沒有經過作者許可的情況下將全文或大部份內容轉貼至他處就造成了侵權。

在部落格尚未流行起來的時候,有些網站以統一的發表平臺來聚集網路作家,而在故事達到一定的規模及人氣時,該網站則有優先出版的權利。

網路作家的題材是不受限制的,但很大部份的創作屬於以下幾類:

1.愛情故事、羅曼史

2.武俠故事

3.科幻故事

4.懸疑故事

 

二、 關於寫作-痞子蔡

「即使到現在我都不太習慣被稱作作家。」

博士班畢業之後,痞子蔡目前在系上擔任助理教授和博士後研究員,作研究之外也教書,他說寫作純粹是興趣,成名是意外。

他寫作的動機十分單純,從《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到《夜玫瑰》都是如此,寫作之前沒有所謂架構,對寫出來的東西也沒有預期,「我連小說都不知道能不能寫完 ……」痞子蔡說。

因為沒有必須寫完的壓力,文字反而自然地湧現。基於這種抒發心情的出發點,痞子蔡認為這也是現在網路上多是非科班的創作者的原因,而網路上沒寫完的小說可能比寫完的多。

對於以網路作為發表的媒介,痞子蔡認為它可以更快更廣地獲得讀者的回應,但是這應該是網路創作的好處而非目的,因為有的時候過多的意見有利也有弊,然而創作是很主觀的,只要把持自己創作最初的動機,寫小說就會是愉快的。

 

三、 發表平台

1.鮮網:http://ww2.myfreshnet.com/BIG5/

 

 

 

 

 

 

 

 

 

 

 

 

 

 

 

 

2.Web Book http://www.webbook.com.tw/other.php?ot_id=1

 

 

 

 

 

 

 

 

 

 

 

 

 

 

3.晉江:http://www.jjwxc.net/

 

 

 

 

 

 

 

 

 

 

 

4.四月天:http://www.4yt.net/

5.榕樹下:http://www.rongshuxia.com/rss/ld_index.rs?tp=1200841540

 

 

 

 

 

 

 

 

 

 

 

 

 

 

 

 

 

 

6.優秀文學網:http://www.yoshow.com.tw/

 

 

 

 

 

 

 

 

 

 

 

 

 

 

 

 

 

 

 

 

 

 

 

 

7.BBS

8.部落格

 

 

貳、    網路閱讀

一、 網路閱讀能否取代圖書閱讀?

網頁瀏覽本身就是一種「閱讀」的行為表現,只是閱讀的載體由紙本轉變成電腦螢幕,而現今人們主要在網路上閱讀的電子型態的文本有電子報、電子書、網頁形式的網路小說、隨選閱讀以及網路書庫(將傳統方式發表過的文章收集到網路上,提供給讀者搜尋用)等等。

此外,以閱讀活動來說,以前是書先出版才能閱讀,現在則是先閱讀才出書,如知名痞子蔡(蔡智恆)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紅色出版公司決定出版之前,就已經預知這本書會暢銷,原因是網路上的讀者的反應已經說明了一切,這一部網路小說在大陸的BBS站上也出現簡體字版,後來由出版社公開以紙本出版後,深受讀者喜愛並帶動了大陸網路小說的風潮。

 

二、 網路閱讀的問題

1.網路上自由、開放、多媒體的特色,加上數位文本,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更使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作者、讀者、文本間的角色認定。

2.網際網路無國界的特色,是否可以縮小閱讀的貧富差距,達到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

3.電子出版也因資訊科技的進步,愈來愈普遍。只是,網路上人人都是出版家,缺乏傳統出版過程中編審的機制,因此網路文本品質的問題,就只能靠讀者留意了。

 

三、 閱讀平台

1.龍騰世紀書庫

 

 

 

 

 

 

 

 

 

 

 

 

 

 

2.      金庸小說

 

 

 

 

 

 

 

 

 

 

 

 

 

 

 

 

 

 

 

參、    網路學習

一、 網路學習的本質

傳統學校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體,在這模式下,學習者單向地由教師那兒接受知識;但在知識經濟體制與資訊社會結構下,學習活動應與生活和工作融合為一,且知識是經由建構而來;傳統學校教育的模式是無法順應這種知識結構的變遷。網路學習呼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張,強調教育係在規劃一個真切的社會學習環境,讓學習者在這環境中,來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

由另一個角度來說,傳統學校教育偏重教師的教學設計,而網路學習則偏重學習者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活動規劃,兩者之間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別。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網路資訊科技之特性,網路學習應能讓學習者在網路學習環境中運用下列三種學習活動,方能獲致較佳的學習成效:

1.瀏覽的學習活動:此是指學習者運用瀏覽器,根據學習需求,主動在網路上閱讀各種學習資源。亦即學習者運用感官中的來獲致語意性知識,因此,瀏覽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具體的感覺學習活動。

2.學習檢視的學習活動:就學習階層理論 而言,學習檢視是一種比瀏覽更為高階的學習活動。學習檢視的學習活動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充份運用線上測驗、搜尋、作業、或呈現作品的方式,來評量或檢視自己的現階段學習成效,以獲致知識的活動。因此,學習檢視的學習活動是一種融合了知識統合與歸納之展示所學的學習活動。

學習檢視學習活動的主要功能,是讓學習者能暫停瀏覽的學習活動,而省思或反芻自己剛剛所瀏覽的資訊,並規劃未來的學習方向與重點。

3.人際互動的學習活動:人際互動的學習活動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討論、觀摩、與合作學習等活動。在學習理論中,人際互動學習活動是屬於最高層的認知性活動,學習者可以藉由人際互動來建構所謂的建構性知識

 

二、 優質的網路學習環境的特質

1.破除學習時空之籓籬:網路學習環境具有遠距學習之所有特性,因此,學習者只需坐在電腦前,便可以隨時進入學習之情境。也就是說,網路學習環境可使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入學習之情境,滿足「人人有書讀,處處是教室,時時可學習」的資訊化社會學習需求,亦即網路學習環境具有 anytime, anyplace 的特質。

2.動態式互動學習:互動是二個物件間的溝通行為,而網路學習環境是由人與資訊所組成,因此,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物件包含人、資訊、和他們所共同塑造的學習社群三者。所謂動態互動,係指整合人機與人際的互動。

以往的多媒體教材設計僅應用了人機互動,但在線上課程設計上,人機互動雖仍然重要,但若僅有人機互動,則未充分應用網路之人際互動功能,但若僅是應用了人際互動,則學習活動恐將偏離學習內容。

因此,線上課程設計必須同時整合多媒體之人機互動功能與網路之人際互動特色,此謂之動態互動。

在動態互動的學習情境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可以不斷地與本身也正在變異之中的課程進行互動,也可與他人就課程內容而進行人際之互動,而非僅是如傳統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之單一式或略嫌僵化的互動。在動態互動之下,互動的內容與情境皆時時在變化之中,也就是說,動態互動的線上課程設計,將徹底應用網路媒體之特色。

動態互動除了可以保持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之外,更可以使課程內容變動,並時時積聚更新之教材,使課程內容具有新鮮感,此亦可提高學習者對教材的注意力。

3.多元化與即時性的學習內容: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內容,往往具有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及動畫等多種型態,因此,教材可以透過多種型態的呈現,增加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瞭解,提高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使用多種媒體型態來呈現學習內容時,學習內容將更容易被記憶,也較能吸引學習者的注意。也就是說,多媒體網路學習內容透過多重的管道,提供視覺、聽覺、甚至虛擬實境的三度空間刺激,這種多管道的學習,使學習者在解讀所接受訊息時能更為正確。而多媒體往往可藉由資訊精緻化與組織化等多種方式來增強使用者的長期記憶。

網路學習內容的另一特色,為其即時性。網路學習內容因其數位化與容易編輯的本質,教材編著者甚或學習者可以隨時變動內容與增添學習資訊以反應現實,因此,網路學習內容具有即時性。

4.個別化與適性化學習:雖然個別化學習長期以來是教育的理想,但是要達到個別化學習,不僅僅是指一對一的學習,而是得根據學習者的個別需要,開出適合的處方以解決個人學習上所遭遇的問題。這樣的個別化學習,實際上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因為每一學習者本身的個別差異是如此的大,每一個人的學習特質與需求都不同,教育者要如何調適上課內容,實在是無固定之模式可資遵循。網路學習環境之所以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因為其採用學習者控制的設計,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來提供個別化的學習路徑、學習進度、學習方法﹐並可記錄下學習者的每一個動作,進而根據學習者的每一個反應,來決定下一個課程,因應學習者個別的需要,來呈現最適當的教材。

5.建構主義學習型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重心,在於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習者本人,它強調學習者在認知過程的主動性與建構性,把學習視為一種認知建構的過程,新的訊息必須與學習者的先前知識產生關連,經由外在刺激,學習者重新整理與調整既有的知識,統合新刺激與舊經驗,形成新知識。全球資訊中自行搜索相關資料的便利性﹐也是鼓勵學習者自行建構自己知識的重要因素,當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時,他們會注意自己的學習過程,他們會因而有達成自我學習目標的感覺,並從而產生願意接受指導的意念,此即建構主義的理想。在建構主義中,學習者的主動積極參與是學習過程的重要因素﹐所以學習者須要積極參與自己的學習活動,對於自己所要的知識,主動的去尋求。網路學習環境中的的學習活動,便是強調學習者主導的「內在控制」(inner control),學習活動的進行,要求學習者運用自己的學習策略來學習。由於網路學習環境具備了規劃完善之虛擬教室功能,使人際溝通便於進行,而網路學習內容的設計,也講求合作學習活動的規劃,因此,除了主動式學習之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重視的合作學習也得以在網路學習環境中落實。

6.家長的參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小學階段中,學童尚無自我掌控自己行為的能力,故在學校中,老師有指導學童的義務,回到家中,父母負有教養的責任,因此,父母應積極的介入學童的學習活動,此除了有助於學童的學習,也可增進親子關係。但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容許家長參與的學習活動實在太少。網路學習環境的遠距學習特色,除了可讓家長與學童一起在家中進行學習活動之外,也可讓家長藉由網路學習環境而成為學童的學伴,事實上,理想的網路學習環境應視家庭為學習中心,家長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地位更勝過教師。

7.教師角色的轉變網路學習環境中,教師必須由消極說書presenters)角色,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輔導者(facilitators)、伙伴(collaborators)、和學習資源提供者(brokersof learning resources) 因此,教師的直接教學的比重將漸漸減少,轉而除了須準備各種線上學習課程與學習資源之外,尚必須時時留意學生在線上學習的情形,並解答各種學習問題,故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將與以往有著很大的差異。

8.統整與主題課程:因網路學習環境已不受傳統分科設班的窠臼所限,而超媒體的資料處理方式又很靈活,且學習活動的進行,又可依賴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的方式,因此,在教學策略與課程設計上,可完全根據學習目標來規劃,並以主題研究(theme-based) 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活動,而不必考慮單元科目畫分的問題,在教學上,這是一項很大的突破。而這種實踐科際整合的統整課程特色,也正是目前廣受討論的九年一貫制課程與小班教學精神的重點。

9.虛擬與實體兼具的廣大學習社群:網路學習環境的主要特質,雖在於其能提供多元化的人際互動管道,但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者係處於不同時空之下,可說是「看不到、摸不著」彼此,這如何能產生人際互動?換句話說,若學習社群的意識無法建立,則學習者將不進行互動,故如何在網路學習環境中凝造出學習社群的感覺與意識,便非常重要。學習社群就如同一個群體的士氣向心力,或是一個學校中的校園風氣,它是一種文化,將會影響學習動機。學習社群可以讓不同時空的學習者成為一體,並藉由學習者的積極回饋而強化學習環境。

 

三、 網路學習應用現狀缺失

1.缺乏人際互動:網路媒體最主要的特色,便是在於其多元化的人際溝通功能,許多學者也強調人際互動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重要性,但即便目前許多網路學習系統提供了許多人際互動的工具,但學習者在網路學習環境中所運用的學習活動仍然僅只是瀏覽,屬於人際互動的成份實是鳳毛麟角。

2.缺乏認同感:學習者與網路學習環境間無情感因素存在,無法積聚形成一個有向心力的學習社群,因此,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無法產生認同感,連帶影響學習動機與學習效能。

3.學習專注力太低:學習者在網路上大多是不經意的瀏覽網頁的表像,又因超媒體所特有的資訊過荷現象,學習者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專注力往往太低,導致網頁之內容無法進入學習者之記憶中。

4.無法掌握資訊,以進行深度的學習:網路媒體的特點便在於其豐富、多元、與動態性的學習資源,但若無有效的資訊管理機制,則這些學習資源的應用價值將大為降低,更使學習者僅能在有限虛擬空間內進行學習活動。

 

四、 網路學習網站

1.中山網路大學

 

 

 

 

 

 

 

 

 

 

 

 

 

2.亞卓市夫子學院

 

 

 

 

 

 

 

 

 

 

 

 

 

 

 

網路科技打破疆界,打破時間、空間與對象的限制,把傳統教室延伸到課堂之外,拓廣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領域。自活版印刷以來,最大的學習革命現在開始。例如加拿大的小學生可運用「知識論壇」網站,在網路上分享或質疑彼此對問題的想法,建構起自己的知識與觀點,數位時代的互動式學習不再仰賴老師給予正確答案。這種建立在發現與參與上的學習模式、釋放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發揮思考能力與創造力,從學習經驗中,建立起價值觀與世界觀。    

 

 

參考資料

王梅玲,全球網路學習。

北京新浪網,(2007),網路閱讀連續6年增長。

向陽,(2003)三個瓶頸與兩個途徑   :當前台灣網路文學傳播問題析解。

林奇賢,(2004)網路學習內容的設計與學習社群的經營。

南華大學出版所研究生鄭茂禎,(2003),網路閱讀及其衍生問題。

桂傑,(2007),網路閱讀逐漸成為趨勢 書會不會被數字取代。

楊濤,(2006),網路閱讀無法取代圖書閱讀。

翟本瑞,網路閱讀與行為模式改變的社會學考察(初探)

 

 

陳炫婷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傳統的文人在網路上發表的文學作品,並不被台灣的讀者視為是網路文學。被讀者們視為網路作家和網路文學的主要的是所謂的「網路小說」,而網路小說是興起於讀者之中,其風格是由「網路小說社群」本身所創造出來的,這個現象,顯示出閱眾的力量,和傳統文學的機制有很大的不同點。網路文學在學術上慣稱為「超文本文學」或「非平面印刷的文學」,大體上指利用網際網路進行文學傳播,或將文字與動態網頁、動畫、超連結設計或互動書寫等形式整合,所創作出的文學作品。

    1988年在BBS上熱烈轉載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經過網友不斷轉寄流傳,從此備受注目,成為華人世界第一代的網路小說家之首。網路文學的崛起,從早期的蔡智恆到近期的九把刀,有許多的書迷都是先從網路文壇上認識這些作者,藉由網路的傳播力量,讓作者的文章和知名度迅速蔓延,甚至出版實體的書籍或成了戲劇的腳本,網路文學形成一股生氣蓬勃閱讀風潮,而網路文學也因其發表方式和網路媒介的特性,產生了傳統文學較難達成的互動性,網路可能是互動性最強的媒體,因此網路上的讀者應該有最多的選擇和創造力。而在網路小說的世界裡,讀者不僅是透過閱讀從事文化生產,不少讀者更進一步成為作者,使小說的消費者成為生產者。

像是網路作家九把刀以〈台灣BBS網路小說社群與其迷文化〉為其碩士論文題目,其中認為研究台灣網路小說要重視在BBS連載發表並且與讀者互動的作品,當中提出小說的重點在讀者,而台灣網路小說與其含有大量年輕人的「迷」社群文化密不可分,許多部份不能抽離迷社群的語境。而年輕的作者與讀者都希望生產、再生產作品來追求溝通與認同,則是此社群與作品的特色,也因為網路文學能有互動性,也增加了讀者的熱忱和高度渉入感,但也因網路媒體的開放性和轉載容易等特性,著作權的問題也更顯重要。

延續上週的線上學習,網路文學、網路學習等,皆是透過網路及數位設備等,讓傳統的學習和閱讀,有了更豐富的內容,而使用上也更增添互動性,相對於傳統的媒介,網路提共的空間,讓人更容易親近,也使得文學、學習等活動,有了不一樣的可能性,拓展更多元的發展。

 

<推薦網站>

智邦生活館,有關網路文學的討論,例如其特性、發展等。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turtle/7.shtml

聯合新聞網中,談論有關網路文學的各種議題,包括由網路寫手談網路文學現況等。http://issue.udn.com/CULTURE/NETLIT/terms.htm

 

 

陳秀卿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對傳統教學、學習、寫作產生了許多的改變與影響。傳統教學與學習大多發生於學校教育中,而其場域不外乎是學校圍牆內,如今網路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原本的場域徹底改變了,對「網路教學」與「網路學習」產生不一樣的思考與作法。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傳統文學的領域,無論是讀者群,消費市場,甚至是閱讀的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網路提供絕佳個別化學習環境,重視學習者個別差異,採用「學習者控制」的設計。在教學活動上,網路學習重視「學習者」的活動;在課程設計上,網路學習偏重對「學習者」的掌握自主,教師則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輔導者、夥伴和學習資源提供者。重視學習者、教學者或其他學習者的互動,此種「人機互動」能讓學習者有參與感,能增進學習效果。

網路閱讀提供斬新思維改變傳統習慣,重新思考作者、讀者、文本間的角色認定,因為閱讀紙本時,讀者循著編輯的邏輯依序看下去,網路文本編輯架構沒有固定的閱讀方式,每篇文章都像是一個別的創作,讀者要逐字閱讀,才能看出創作者熟練的寫作技巧。除此之外在界面上,藉由科技產物螢光幕或LED來產出;有著獨特排版模式,不但擁有和傳統書籍相同的文字,更添入了圖像、聲音、動畫,圖文並茂生動活潑。以後電腦螢幕可以作成紙本開闔的模式,拿起這本書,我們可以依照興趣喜好不同,調整字體大小,而小孩子則可以選擇動畫播放。屆時各位家中再也不需書櫃,只要有一本液晶書、可上線的網路以及一些相觀配備,無論是誰,都可能隨時做個歡喜讀書人。

網路寫作中是一種口語式的書寫,想到什麼就寫出來,沒有語言限制只要作者有需要而且文章語詞通順,諸如火星文、圖片、通通可以寫收納進入文章中,所以網路文章中充滿了個人的神韻,很多口語式的文字也不再是一種禁忌,全新的文體及閱讀方式也因之而生。

所以,傳統書籍的閱讀、寫作及學習和網路文學閱讀、寫作及學習,雖然在此刻有著極大的差異性,相信在人類日新月異的科技下及電腦喜好者的努力下,相信他們終有一天會統合在一起,成為我們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書籍。

 

<推薦網站>

WHO才是網路學習的真正主角?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人力資源組鄭意儒,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3/43-11.htm

網路文學:BLOG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紀佩君,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3/43-03.htm

 

 

魏劭楷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研究生

 

這次要探討的主題是網路寫作、網路閱讀和網路學習,乍看之下,三種模式好像是三個獨立個體,除了唯一的共通點是在網路上進行。但是,我覺得這三種模式是一種循環性的關係,具有先後順序,首先先是在網路瀏覽、閱讀,經由閱讀大量文章之後,從中學習到許多知識,最後開始嘗試於網路上進行寫作發表的動作,而經由寫作的過程再次學習進而精進自己寫作能力,所以我認為這三種模式具有循環的關係存在。然而,在這三種模式出現之前,必須有其架構背景,而這個背景就是網路文學的發展。

所謂的網路文學(或稱電子文學),根據目前的流行看法,可大略分為兩種:

1.                              是將傳統「平面印刷」文學作品數位化,而後發表於WWW網站或張貼 BBS文學創作版上;

2.                              是指含有「非平面印刷」成分並以數位方式發表的新型文學,學術上慣稱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第一種,其實就是將紙本數位化,藉由網路平台讓需要閱讀的讀者更加容易取得資料,方式大致上有免費與付費兩種;至於第二種提到的非平面印刷成分,比較明顯例子例如動態影像或文字、超連結設計(hyperlink) 互動式(interactivity)讀寫功能等。由於這些新元素的加入,擴張了文學創作的 表現形式,同時也催生了新的美學向度。因為,他打破了傳統紙本呈現的方式,基本上,第一類網路文學只是把網際網路當作純粹的發表媒介,而第二類則進一步將網路當作創作媒介,把諸多網路功能轉化為創作工具。

中文網路文學起源於1990年代初。19901128,中國正式在SRINIC(斯坦福研究所網路信息中心)註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而幾乎與此同時1991香港(HK)和臺灣(TW)分別在1991年連入NSFNET。網路文學在經歷了不斷的發展之後,成為了現代文學的主流之一。

網路文學具有以下幾點特徵:

1.          網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和空間不斷擴大:當今的網路盛行,使得人人能夠輕鬆的瞭解最近發生的大事件,同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透過網路傳播在極短的時間大量傳遞,造成網路作家爆紅。

2.          個性作品的出現、全民性的參與:網路文學作為文學形態,其創作過程是自然的,能夠使作者有更大的自由度在作品中充分體現個性和創意,或者得到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滿足,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現今正當紅的blog,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他的心情或是對某件事情的詮釋與看法。

3.          多媒體創作的運用:網路是複合科技,所以不但提供了文字,就連圖象、動畫、音樂等都相互結合,這樣的效果是傳統的印刷出版所無法比擬的。

4.          商業化趨勢:一方面是文學網站的商業化,如收費或者廣告的運用等,另一方面是網路作家在成名後走下網路去出版書籍。

最後,提一下網路文學所帶來的問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空間造就知識快速傳播,易於大眾閱讀與學習,但是卻也增加了抄襲的比例,就是因為方便,導致在著作權與智慧財產權上容易備受爭議,還有也是因為網路文學的興起,排擠傳統文學的發展空間,讓現在的學生文學素養普遍有下滑的趨勢,例如時常出現在國中生文章中的火星文即是一個例子,因此,要如何在方便的創作分享環境中取得平衡與取捨,必須要好好思考。

 

<推薦網站>

網路中的文學革命,http://issue.udn.com/CULTURE/NETLIT/news/news7-6.htm

網誌讀者認為網誌的內容遠比傳統媒介要來得「有用」,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3617,說明:Blogads針對網誌讀者生態進行的年度報告已出爐。在這項大樣本調查中,網誌讀者的媒介消費習慣頗引人關注。調查結果顯示網誌讀者不但偏好網路媒介多於傳統媒介,且認為網誌較其他媒介的內容,更值得信任。

 

 

吳文祥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網絡寫作應該是一個處于廣播與印刷品之間的交叉口,比印刷品更緊湊和有力,但比廣播寫作文字性更強而且更細致。線上的時效型資訊衝擊報紙、雜誌,最後也會影響圖書。儘管比例沒有那麼嚴重,但未來時效型紙書市場應該會逐漸消失,被數位化內容所淘汰。檢索型資訊包括百科全書、字典、操作手冊等。紙張的百科全書已經完全無力回天,字典產業則在最後的掙扎中。事實上字典商越抗拒線上化,反而越加速衰亡,每個搜尋引擎都會因為沒有好的線上字典方案,而來搶占這個市場。紙張在時效資訊和快速檢索上,完全不是電腦的對手,但要注意的是,紙書市場在這裡不是被電子版淘汰,而是被各種網路服務(包括部落格)和資料庫所支解。

網路寫作是一個巨大的多層次的超級文本,有擴展性、延伸性和跳躍性,它將破壞人們閱讀線性文本時能夠得到的邏輯思維的訓練。網路出版高度發達,也可能導致社會群體的閱讀能力下降。網路是一把雙刃劍,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黃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沉迷于虛幻的網路世界裏不能自拔而受毒害。學校有責任在網路出版大發展的年代,教育好青少年如何閱讀傳統的書籍,和如何線上閱讀與學習。

 

<推薦網站>

WHO才是網路學習的真正主角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D35377AB-3160-487F-9C95-F6E3E07311CF.htm

老貓學出版  http://b-oo-k.net/blog/blog.php/cat8

 

 

簡意惠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傳播學大師麥克魯漢的名言:「煤介及訊息」說明傳播煤介的改變,不但會造成社會文化的改變,更為新世代的學習模式產生變化,而台灣社會近幾年來,透過網際網路的普及,各種多煤體教學工具亦從教學輔助器材,逐漸成為教學核心,產生了各種網路系統及遠距教學,虛擬圖書館、虛擬博物館等等都是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教育。

而且隨著資訊時代來,傳統的「讀寫算」基本能力,也逐漸再轉變,例如,學習者能夠彼此團結合作,也可以接受競爭並尊重對手,透過網路上的尋找、分析、應用資訊,解決複雜問題等,這都是新的學習方式,借由這種新的方式來面對新的社會挑戰。

Lewis在〈零阻力經濟資訊時代的市場競爭策略,1997(The Friction Free EconomyMarketing Strategy for a Wired World)論及關於學習一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累進學習是一特殊資訊累積循環的過程以增加資訊之附加價值。所增加的價值可以創造出更多訊息,而更多的訊息則又產生更高的附加價值。因此,「累進學習」以無形的專業知識優勢,取代了有形的物質優勢,成為零阻力經濟重要的構成面,人們也必須以不同的學習態度來面對網路時代的學習模式。

事實上,我們可以說網頁瀏覽本身就是一種「閱讀」的行為,而且網路上的文字表達也大量注入口語化的成素。在資訊爆炸的情況下,精簡、通順、抓住讀者注意,成為網路寫作最重要的考量,雖然,文章是否能夠雋永留傳,內容還是最重要的考量,但是,迎合網民口語化的表現方式則正潛在地發起一場無聲的文學革命。口語化寫作、版本的流動與不定,讓人們在網路上建構出新的口說傳統文化。在這種思考方式的變遷下,間接也直接的影響到了網路文學的發展,也可以說,網路文學將會透過新的方式產生新的文學。

我們可以說下一世紀的文化,將會是由電子文本的符碼所構成,數位化時代的意義不只是所有資訊將轉成數位化,更意味著數位符碼即將成為主導文化開展的重要建構條件。

 

<推薦網站>

網路閱讀的感受。 雖然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但劉琪認為網路閱讀本身並不具有正或者負的價值判斷,它本就不應在閱讀市場上出盡風頭,也不應如過街老鼠被人人喊打。數字出版的產業整體收入逼近了200億元,網站推出收費閱讀,網路閱讀在中國已經成了一定的規模。http://big5.ccidnet.com:89/gate/big5/news.ccidnet.com/art/951/20070910/12064651.html

解網路閱讀的模式與影響乃成為當代重要的研究議題。  http://www.lis.ntu.edu.tw/main/journal/v1-1-5.pdf

 

 

陳奕帆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網路文學學術上慣稱為「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的文學」,大體上指利用全球網際網路進行文學傳播,或將文字與動態網頁、動畫、超連結設計(hyperlink)或互動書寫(interactive writing)等形式整合,所創作出的文學作品。

「網路文學」,就必須先對這四個字作一點清楚的定義,原因是,就像「資訊」兩字已經涵蓋太多太複雜的定義,同樣的,當大家提到「網路文學」,很可能是說到不一樣的定義指涉,因而往往造成雞同鴨講的混亂狀況。

網路文學至少有如下三種不同的定義:

1.在網路媒體上發表的文學作品。

2.文學作品中涉及「網路傳媒」內容的作品

3.透過網路媒體文本交織共同創作的文學作品

這種創作就理論上而言,最有「後現代文學」的調調。但就實際而言,這類創作也最容易「雷聲大雨點小」的無疾而終、或水準超低。原因是,參與者就算具有非常不一致的觀照,但仍必須有類似的創作水平與思想深度,否則文本的交織,會不斷在水平高低不一致中零散化,最後因接續不下而知難而退。當然,若真遇到若干高手彼此較量中產生初人意外的好作品,也的確最是大快人心。

 

<推薦網站>

九把刀。 網路文學經典製造機.http://giddens.twbbs.org/index1.htm

文學教學與網路: 多元刺激與自我創作,http://www.eng.fju.edu.tw/demo/literature_internet.html

網路文學,http://cls.hs.yzu.edu.tw/present/la910404-2.htm

網路文學-網路小說http://homepage13.seed.net.tw/web@3/arhsyang/lc1-1.htm

 

 

蔡曉薇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網路發展帶來寫作新的模式。早期創作,需要翻印書籍供人們觀看。這也使得有些創作人受到書本的限制,因此早時創作的身份並不多,大部分是作家或是學者。在此時期,很少有其他身份參與創作,或者說是公開自己創作。直至網路的興起,使得人們有一般平台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網路中供眾人的閱讀,而人們也在網路上欣賞作品。閱讀的形式不再是透過書本,是用電腦連結網路去閱讀。早期的閱讀是透過印刷的書本,但現在的閱讀是透過網路數位的時代。網路來什麼樣的創作可能。早期的閱讀,只是翻閱書籍而已,但透過網路卻可以達到互動。從電腦軟體發展,使得人們閱讀的文字,不只是黑白印刷的字,有時是活躍可變動的字,讓人們閱讀的方式更多樣。因此閱讀不再只是受限於書本,而是整個網路平台。

網路的革新,創造新的文學模式,文學變成一種新的可能。因為早期文學,人們只有單純的直接從書中閱讀,但網路的技術卻使得文學與網路技術創造新的閱讀模式。書是一頁一頁的翻,但網路閱讀文字,有時是透過各種連結找尋自己想要閱讀的文章,甚至文字與人們做互動。文字互動也帶給人們新的創作模式。而人們也透過自己的創作讓許多網民去選擇點選所要看的內容。網路提供興的可能,當一個技術突破對一個社會會有重大的轉變,網路突破人們時空的限制,所影響的不只是資任訓,而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形式。

 

<推薦網站>

《網路寫作》,2007/12/24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3/33-04.htm

 

 

陳麗麗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網路世界裡浩瀚無邊的知識與可以讓我們即時取得,也因為我們時時使用網路,曾幾何時我們的閱讀習慣從傳統的書本轉移到網路上的網頁,我們習慣在網路上閱讀新聞、查資料,這一切的轉變是這麼的自然,這麼的無聲無息,讓我們防不勝防,這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各方說法不一,也有待人各自評判。而也因為上網的人數增加更讓我們知道人的淺能無限與處處臥虎藏龍,因為網路的便利性、免費性與傳播速度快,也不需擔心出版的成本與銷路,因此讓更多的人願意嘗試去把自己的創作發表在網路上讓人自由瀏覽,而這也造就了很多網路文學作家,例如:藤井樹、痞子蔡,而因為網路的流通快速,更讓他們一夕爆紅,他們的成就也從網路上擴展到現實社會甚至還出書。除此之外,現在流行的網誌、部落格,常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抒發與意見陳述等,這又何嘗不是網路寫作的形式呢。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於傳統的教學產生了許多的改變與影響。學習不再侷限於學校中,教學中也不再以老師為主導,而由學習者自己掌握控制,它重視的是學而不再是教,不再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處處可學,時時可學,減少了教師權威的控制與學生害怕心理,學習較為主動,因此,以網路作為學習媒介,將有助於增進學習者與教學者或其他學習者的互動,目前很多網站皆有完整豐富針對某課程設計的趣味活動,相信它是我們也是學生學習的好管道,如果好好利用將有助於我們得到更多的收穫。

 

<推薦網站>

網路寫作的介紹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14.htm

網路閱讀及其衍生問題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9/29-08.htm

網路閱讀與行為模式改變的社會學考察(初探)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4/14-3.htm

誰才是網路學習的真正主角,提到學習中角色的改變,學習者可自己決定學習什麼,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3/43-11.htm

 

 

鍾佳穎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利用「部落格」寫作的方式,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言情、科幻、武俠、靈異、偵探、散文、詩歌、、、、,連上一個網站可能就有幾十萬部小說等著你。過去傳統的寫作、出版要求文字嚴謹,作家也須找到肯出版者才有機會將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來,完成自己的作家夢。有網路後,因為網路傳播成本低,作家也不必找尋與等待出版,網路使得每個人都成為作家,也激發了每個人的創作慾。透過網路,作者、讀者、媒體整合成一體。在資訊爆炸的情況下,精簡、通順、抓住讀者注意,成為網路寫作最重要的考量,而在網路上的寫作文體也很多樣,第一本完全由各篇e-mail排列所構成小說《騙子、午餐、電子郵件》」、故事接龍方式的「江西傳奇:贛林老木」,以及第一本在網路上發展完成的小說《253》,是以超連結的方式將7個車廂,253個人,253個獨立故事連結起來。只是網路世界芬華撩亂,作品優劣,可能只能從連結閱覽人數及樂讀者自身的評斷了了。不過以往加上「網路」一詞,可直接想到的是「免費」、「可流通」、「可儲存」,因此説到網路小說,的確存在著「既然可以在線上看免費的,為什麼還要掏錢去買實體書」的問題,這些虛擬作品成為實體出版品時,消費者是否仍會願意花錢消費?那網路作家能以此為生或僅只能當作興趣呢?

閱讀是近年來教育單位一直在推展的重點項目,網際網路的高度互動性,也讓閱讀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也因為互動性,讀者有較多主動性的選擇。而且網路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文字符號透過視覺、聽覺、知覺、想像讓讀者大眾更大的感官刺激,吸引著讀者。網路上自由、開放、多媒體與數位文本的方式,改變了不少人閱讀的習慣,閱讀報紙、雜誌、看電視、聽收音機的人都減少了,都轉向網路世界,這對出版者是不小的威脅。也因此逼迫著許多出版者,除了傳統書面印出版外,也要搭配電子版本出版品,如報紙。在E世代的閱讀,在網路上不只閱讀,也可以回應、書寫,讀者即作者,或與作者間能有很高的互動性,這是傳統閱讀所無法達成的。有些繪本透過電子書方式在網路閱讀,也提升了小朋友的閱讀興趣。不過網路閱讀是跳躍式閱讀,常常所得到的知識是片段,零散。而且並沒有審核機制,有些資料甚至是錯誤的,如何判斷,這又是另一層問題。

透過網際網路互動學習網學習,打破空間的限制,學習時間更有彈性,教學方式也更多元化,又有及時評量回饋的機制,是小朋友喜歡的學習方式。而大朋友,透過網路學習社群,經由網路溝通工具相互進行經驗交流與知識分享,彼此是知識或資源的提供者亦同時是接受者,藉由與他人的交流與互動,營造一個知識社群。另一種網路學習,則比較是單向的,以學習目標為導向,只求達成個人對於學習的需求,不需具備群體共同的願景,比較是瀏覽、下載上傳作業、或是線上測驗等。不論是何種方式,透過網路閱讀資料獲取新知,是快速且方便的方式,不過如何在眾多的資料中,培養察覺重點所在,並選取有用資訊的能力更顯重要。

 

<推薦網站>

建構大學網路學習社群之經驗及相關問題研究。http://www.gcsce.org/gccce2001/big5/peper/paper/%E5%AD%B8%E7%BF%92%E7%A4%BE%E7%BE%A4/F069-Chang.doc

網路閱讀及其衍生問題,南華大學出版所研究生所撰寫。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9/29-08.htm

 

 

黃文彬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

 

近幾年來,報紙的銷售量平均下滑,特別是年輕的閱讀群眾,轉而選擇包括像是有線電視和提供新聞訊息的網路媒體等,因此迫使傳統報紙業者要轉向挖掘吸引新讀者的經營方式。也因為如此,許多人憂慮紙張書的命運,擔心網路取代了書籍,生命中美好記憶將成為絕響。但也有些人不以為意,覺得紙張書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性:閱讀體驗和大腦獨占。

在閱讀體驗方面,紙張書有超高解析度、畫面穩定不閃爍、便宜、耐摔耐撞、免開機、永不當機、永遠不必換電池、可以折角、畫重點、寫眉批、轉手送人不肉痛、儲存期限長達二百年、使用者介面非常直觀不必學習、攜帶方便、有油墨香氣、可以拿來蓋泡麵碗……等特性;而在麥克魯漢的「冷媒體」和「熱媒體」觀點,紙張書是標準的冷媒體,讀書的時候它完全占有讀者的心智和情感。這都是網路閱讀所無法體現的。

談起網路寫作和網路閱讀,免不了會提起近來發燒的「部落格(Blog)」。Blog不同於以往個人網頁,可提供個人隨時登載日誌、轉貼圖文、對話溝通、網頁連結等功能。Blog中的文章表達著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意見,而在Blog中的讀者群之間,彼此會去閱讀彼此的Blog,每當一有人在自己的Blog上提出了甚麼有趣的東西,連帶著會有一群人也在自己的Blog上開始撰寫相關的題材, Blog當中的成員們彼此之間呈現的是持續交流與對話。在部落格的世界,讀者和作者在同一個平台上,人人成了讀者,人人也都是作者。

綜言之,紙本書與網路閱讀帶給人類不同的閱讀型態,兩者各有所長,似乎也無法取代彼此。如何能運用兩者的優勢,創造出有利於人類閱讀或書寫的情境,這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

 

<推薦網站>

老貓學出版。http://b-oo-k.net/blog/blog.php/cat8簡介紙張媒體寫作和網路媒體寫作的差別

網路閱讀會取代傳統閱讀嗎?http://www.singtaonet.com:82/culture/review/t20060529_223261.html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