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國小學童進行網路資訊搜尋之教學策略
林青麗、鄭承昌、孫宜旺、黃郁涵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要
「網路」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吸收更多的知識只要他懂得如何搜尋,懂得如何應用網路資源,那麼「網路」就會是他的良師,可以為他那源源不斷的問題解惑。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方法。」
本文經由文獻探討歸納出網路資訊搜尋之步驟,並從文獻中了解國小學童在網路資訊搜尋上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可以增進國小學童進行網路資訊搜尋之教學策略。分別在(1)定義任務方面:以名詞、獨一無二的語詞、特殊名稱和縮寫字為主題的重要概念,並深入探討主題了解資訊類別;(2)關鍵字的應用方面:使用多個語詞組合進行查詢,少用句子或單一語詞,以任務中所含之重要概念詞、資料類型、疑問詞、隱含詞和同義詞來建構關鍵字;(3)搜尋技巧的使用方面:強化搜尋的技巧可使用布林邏輯運算、「" "」進行片語搜尋、鄰近字查詢、和「“*”」切截技巧;(4)評估資訊方面:以合乎主題、網站有列出作者和聯絡方式、網站為政府或機關網站、網頁內容資訊有引用資料的來源、網頁內容清楚易懂不艱深、網頁內容具高正確率並含客觀且豐富之主題資訊來進行評估;(5)摘要方面:以刪除、歸納、建構和潤飾來進行摘要;(6)綜合方面:運用表格依概念整理摘取之資訊,架構大綱後組織內容,以合適的方式呈現。
壹、前言
於21世紀資訊網路時代裡,資訊科技突飛猛進,其中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網路資訊的快速傳遞與無遠弗屆,使得人們的生活與資訊科技已然密不可分,台灣的上網人口已達1,330萬人(交通部統計處,2007),而在未來的趨勢中網路與教育當密不可分,如同現居全球通訊硬體龍頭的思科(CISCO)總裁約翰錢伯斯所言,誰能掌握「網路」和「教育」兩大利器,誰就能掌握未來。目前教育環境裡主題探索教學因獲九年一貫課程重視,已普遍應用於國小教育中,學生常經由網路的資訊搜尋和整理來協助主題的學習(許意苹,2007),許多教師也善用網路進行教學,並引導學童從中學習。然而,在網路上進行資訊搜尋,卻不同於一般傳統之紙本資訊查找。在多元且複雜的龐大資訊量下,雖然網路環境讓資訊隨手得,但要在這浩瀚無垠的資訊裡找到自己所需的資訊,也並非易事。另一方面鑑於教師們在教育職場中常發現學生因缺乏網路資訊搜尋技巧,而苦於無法適時搜尋到所需資料。且在許多相關的研究中,也發現了學童在網路資訊搜尋上遇到了困難之相關探討,因此尋找可以協助學童順利進行網路資訊搜尋之策略與方法,將能為學童在網路浩瀚資訊下,提供並滿足悠遊其中之迫切需求。茲就網路資訊搜尋內涵、國小學童在網路資訊搜尋上所遇到之困難和可增進國小學童進行網路資訊搜尋之教學策略加以探討之。
貳、網路資訊搜尋內涵
一、網路資訊搜尋之定義
Web Information Searching意為在WWW上的Information Searching。資訊搜尋是指從圖書館、紙本圖書、電子資源、網際網路…..各種管道中尋找自己的目的資料,而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網路資源豐富且隨手可得,本文旨在探求全球資訊網上的資訊搜尋,故名網路資訊搜尋。所以,網路資訊搜尋(Web Information Searching)係指學生在全球資訊網上,利用搜尋引擎進行資訊搜尋,尋找自己的目的資料。
二、網路資訊搜尋流程
資訊並非因網路興起而存在,長久以來資訊即多樣化地與人們共處,只因在網路世界裡的數位化資訊使得資訊流通更方便,「網路資訊」這名詞因而大噪。目前學者們於研究裡所談的網路資訊搜尋流程多源自於過去發展已久的資訊尋求過程模式,在此,本文也藉由探討資訊尋求過程模式,以建立網路資訊搜尋之流程。
大六技能(The Big Six Skills,簡稱Big6技能)提出六個基本階段步驟:
1.定義任務。
2.資訊搜尋策略。
3.找出資訊。
4.使用資訊。
5.綜合。
6.評鑑。
其企盼的是能提供一個全面性的資訊問題解決方法,強調每一個階段都是成功解決資訊問題的必要條件。而其嚴謹的階層順序並非不變,它會隨著情境而在順序上有變化。且適用於任何有資訊需求的情境,並且終身受用(Eisenberg & Berkowitz, 1990)。
傳統上,對於資訊搜尋的研究大都強調搜尋者身體的(Physical)行動之改變過程。別於傳統,Kuhlthau(1991)說明其ISP是以使用者觀點為中心,採用Kelly、Taylor and Belkin在感情的(Affective)和認知的(Cognitive)概念為理論架構,與傳統強調身體的(Physical)行動進行整合,這三個經驗領域即是ISP的精髓。進而,經由一個以學校為對象的個案研究來形成ISP的階段步驟,並加上兩個歷經十年以上的縱貫研究和兩個大型的質性研究的測試而成立ISP Model。其六個流程步驟為:
1.開始(initiation)。
2.選擇(selection)。
3.探索(exploration)。
4.重點陳述(formulation)。
5.收集(collection)。
6.呈現(presentation)。
人們以這六個階段步驟進行資訊搜尋時其情緒(Feeling)、思維(Thought)、行動(Action)的演變和階段步驟代表的任務(tsak)即是ISP的內涵
Grover(1993)以不同的觀點提出了一套診斷資訊需求的流程,此流程為診斷需求、提供處理需求的方案、實現服務和評鑑成果。他指出專家可依循此流程來進行診斷行為,並且提出專家可從資訊使用者的行為來協助診斷問題。其模式之八個階段如下
1.察覺需求(Awareness of need)。
2.決定行動(Action decision)。
3.搜尋策略(Strategies for search)。
4.搜尋行為(Behaviors in search)。
5.評鑑(Evaluation)。
6.整合(Assimilation)。
7.記憶(Memory)。
8.利用(Utilization)。
此八個階段行為,即為Grover建議專家用來診斷人們在資訊尋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依據。專家根據與資訊尋求者的互動中,判別尋求者之困難屬於哪一階段,以尋求者的資訊環境、社會文化及尋求者本身的資訊能力、智能、情緒狀況為依據,給予搜尋計畫,讓尋求者執行,並加以追蹤成效。
由上述三個資訊尋求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資訊搜尋流程其內涵包含有四個部份(綜合如下),本文將之應用於網路資訊搜尋。
1.定義任務:此階段應為對自己的需求及搜尋任務的深入了解。
2.進行搜尋:此階段包含事前的計畫、策略的選擇和實際進行搜尋。
3.整理資訊:此階段即為找到目的資訊後,進行資訊評估、摘要與綜合。
4.評鑑與應用:此階段即為對整理後的資訊之呈現、應用與評鑑。
叁、國小學童在網路資訊搜尋上所遇到之困難
過去滿足人們資訊需求的主要對象為圖書館,但由於網路的興起使得資訊無國界,加上近年來使用網路的人口越來越多,在網路上從事資訊搜尋的行為也漸增,因而網路資訊搜尋此領域逐漸被重視,以教育角度觀之,豐富的網路資訊是座寶庫,國小階段的學童在學習上擁有如海棉般的良好吸收力,運用網路網路為教學資源,讓學童學習使用網路資源解決問題,對於國小學童的教育都將有很大的助益,故國內外學者也都針對國小學童的網路資訊搜尋進行相關研究,而在研究中發現了不少學童所遇到之困難,列舉於下表中。
表一、國內外國小學童網路資料搜尋研究羅列之困難
困難 |
文獻 |
對主題任務未能深入分析,以致關鍵字的使用不當,未能找到最好的資訊,或擷取到不正確的資訊。 |
歐陽誾(2002) 劉世雄(2003) |
使用完整句子或單一語詞為關鍵字,找到太多的資訊網頁或不合需求的網頁。 |
Schacter、Chung & Dorr(1998) Large & Beheshti(2000) |
無法善用布林邏輯運算、鄰近字、精確查詢、切截技巧、同義字、引號等搜尋技巧。 |
翁婉真(2002)、劉玉立(2003) 許意苹(2007) Schacter、Chung & Dorr(1998) Large & Beheshti(2000) |
對網路資訊少評估,深信之。 |
Schacter、Chung & Dorr(1998)Large & Beheshti(2000) |
對網路資訊少仔細閱讀多複製、貼上來取得相近之需求資訊,並缺乏摘要及整理資料的能力。 |
歐陽誾(2002)、許意苹(2007) Schacter、Chung & Dorr(1998) |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肆、增進學童進行網路資訊搜尋之教學策略
根據上述從文獻中所歸納出學童所遇到的困難,分別依序為定義任務、關鍵字的應用、搜尋技巧的使用、資訊評估、摘要和綜合的能力。以下提供可增進這些能力之教學策略。
一、定義任務之方法
於網路資訊搜尋上,首要步驟即為對主題任務的了解,學童常未能重視之,以致於影響搜尋的結果。通常主題內容中的名詞(如:星星、玫瑰花)、獨一無二的語詞(如:心臟、太陽)、特殊的名稱(如:凌波仙子、星空下的精靈)或縮寫字(如:WWW)就是主題的重要概念(Barker, 2002),教師可以此來協助學童找到重要概念,協助學童了解任務。此外,謝寶煖(2000)也提出在進行搜尋動作前,要確立主題範圍和資訊類別。資訊類別(如圖片、聲音、文字……)也是決定日後的搜尋方向和策略運用的重要因素,不當忽略之。因此,可以協助定義任務的相關技能為:
1.以主題內容中的名詞、獨一無二的語詞、特殊名稱和縮寫字為主題的重要概念。
2.深入探討主題,了解資訊類別。
二、關鍵字之應用技巧
此處所提之關鍵字為在搜尋引擎中的搜尋欄輸入要尋找資料的相關字詞。在關鍵字的應用技巧上可分為關鍵字的使用數量與關鍵字的形成。茲分述之:
(一)關鍵字的使用數量
學童常使用完整句子或單一語詞為關鍵字,在搜尋引擎中關鍵字的查詢若輸入整個句子為關鍵字則會讓回傳的資料不夠精確。例如:搜尋的任務為「為大眾呼籲應廣為保護的黑面琵鷺在台灣停留的時間大概為何時?」最主要的關鍵字應為「黑面琵鷺」,倘若我們輸入一整個句子,不但花太多時間打字,而且搜尋引擎回傳的資料中會有一些不相關的資訊,因為含有「呼籲」、「保護」……這些字的文章也會一併被回傳,這無異是浪費搜尋者的時間。但是,如果只輸入「黑面琵鷺」一個關鍵字,則回傳的資料也會太多,也許需要閱覽許多網頁才能找到正確資料,我們可以「黑面琵鷺」、「台灣」、「停留時間」為關鍵字,則將能更準確的查詢到所需的資訊。所以,只以一個關鍵字來進行查詢,並非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關鍵字的使用也不是越多個越好,太多的關鍵字,搜尋引擎得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關鍵字的比對,總而言之,關鍵字的數量應適中,宜以三至五個為恰當(謝寶煖,2000),但也應該視搜尋任務的繁複程度而酌以增減。
(二)關鍵的形成
關鍵字的形成之重要性尤勝於關鍵字的使用數量。在第一步驟定義任務的探討中可得知關鍵字由任務的重要概念和資料的類型而形成,如認識台灣客家文化所流傳的歌謠,此任務之關鍵字的形成,除了「客家歌謠」外,尚須考慮要搜尋的資料類型-音樂檔、文字、圖片,而另加「mp3」或「圖片」等關鍵詞。另外,任務中所含的疑問詞,也可協助關鍵字的形成,許意苹(2007)使用Who、Which、What、When、Where、Why和How七個問句,來分類問題,作為關鍵字詞形成的依據,用法為將問題中的疑問詞,轉換成關鍵字,例如:著名古典音樂「茶花女」、「弄臣」的作曲者是誰?這是Who疑問句,將Who轉成關鍵字,由於是問作曲者,所以關鍵字則為「作曲者」,加上重要概念「茶花女」和「弄臣」,則關鍵字一共為三個,分別為「作曲者」、茶花女」和「弄臣」。
謝寶煖(2000)的用法則略有不同,其建議利用5W(Who、where、when、why、how)這五個問句,來思考問題並形成關鍵字,雖然並非所有的問題都適用,但可用以協助策略的建構,如How:試想欲搜尋的任務中是否有特定的方法,如果有,應該也要列為關鍵字之ㄧ。例如:想搜尋有關知識管理的定義時,此時關鍵字就不該只有「知識管理」,「定義」也應列為關鍵字。鄭小祺(2006)在對於圖書資訊人員之網路資源檢索技巧研究中發現,「熟手」們在分析問題形成關鍵字時,的確運用了5W1H的面向來分析,如When:分析問題是否涉及時間性,在研究中的兩個任務裡,「熟手」們考慮時效性與新穎性,加入了2006的關鍵字。
綜合上述,在關鍵字之應用技巧上可以歸納如下:
1.在進行查詢時應指導學童少用單一語詞及句子進行查詢,應使用多個語詞組合(3-5個語詞)進行查詢效果會比較好。
2.在協助關鍵字形成的方法上,本文認為關鍵字的內涵宜以任務中的重要概念詞、資料類型、疑問詞和隱含詞來轉換。
(1)「重要概念詞」:是任務問題中的主要概念通常為名詞、特殊名稱和縮寫字,例如:介紹三種有毒的開花植物,重要概念詞即是「開花植物」、「毒性」。
(2)「資料類型」:是欲搜尋資料的型態,如文字檔(doc、pdf)圖片、影像、音樂。
(3)「疑問詞」是問句中的疑問詞(what、where……),例如:金字塔是哪一個國家的建築和文化特色?疑問詞所轉換的關鍵字則為「國家」或「地點」。
(4)「隱含詞」:是謝寶煖和鄭小祺所提的利用5W1H來思考問題找出其隱含的意思,例如原住民的服飾特色?在此問句下當考慮是指哪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原住民,加以了解後,加入「台灣」或「排灣族」……等關鍵字。
三、搜尋強化之技巧
俟關鍵字形成,其後之應用的技巧也對搜尋的結果有很大的影響,能運用各種可以強化搜尋結果的技巧可使搜尋速度更快速且得到更準確的資訊。網路上的資訊搜尋經常得仰賴搜尋工具,各家的搜尋工具都發展了各自的搜尋方式,雖然各家有所差異,但也有雷同之處,Chowdhury
& Chowdhury(2001)在Information
Sources and Search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書中提出一般的搜尋有詞語和片語搜尋(Word and phrase
search)、布林搜尋(Boolean
search)、切截(Truncation)、鄰近搜尋(Proximity
search)、領域或轉換焦點搜尋(Field or meta tag search)、限制搜尋(Limiting search)。另外,Gunn(2002)於研究中也提出熟手在搜尋引擎上關鍵字的使用會運用片語搜尋(Phrase
searching)、布林搜尋(Boolean searching)、鄰近搜尋(Proximity searching)、切截(Truncation
or Stemming)……等方式來幫助自己進行搜尋工作。而無法善用布林邏輯運算、鄰近字、精確查詢、切截技巧、同義字、引號等搜尋技巧,則是國小學童在網路資訊搜尋上普遍的困難(許意苹,2007;翁婉真,2002;劉玉立,2003;Large & Beheshti, 2000; Schacter et al.,
1998)。以下就學童無法善用之技巧進行探討,並以Google搜尋引擎為範例說明之。
(一)善用布林邏輯運算
在使用關鍵字進行搜尋的應用時,一般人們較常思考的方向就是擴大搜尋範圍以搜尋到更多的資訊、縮小範圍求最精準的資訊或是當資訊量非常少時改變關鍵字等方向。而布林邏輯運算則是擴大與縮小範圍的應用。搜尋引擎上的布林查詢即是布林值-AND、OR和NOT的運用(謝寶煖,2000;Chowdhury
& Chowdhury, 2001; Gunn, 2002; Harris, 2006)。
1. AND:在「AND」搜尋的用法裡,使用者可以用AND來聯合兩個或以上的語詞,搜尋的每一個回傳網頁都必須包含所有使用的關鍵字資訊,可以縮小範圍、得到較精確的結果。如以網路 AND 圖書館為關鍵字則只有同時有圖書館和網路相關資訊的網頁才會回傳,但是使用AND聯合太多語詞來搜尋,回傳的結果很可能會是零,一個網頁同時存在這麼多需求資訊的機會是很低的。
2. OR:在「OR」搜尋的用法裡,使用者可以用OR來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詞,搜尋的回傳網頁會包含所有使用語詞中的任何一個關鍵字資訊,可以擴大搜尋範圍,得到更寬廣範圍的資料。如以網路 OR 圖書館為關鍵字則回傳的網頁除了包含網路的所有網頁,也會回傳含有圖書館的所有網頁,但是若使用OR組合太多語詞來搜尋,搜尋量會太大以致於無法處理。
3. NOT:在「NOT」搜尋的用法裡,使用者可以用NOT來過濾掉不想回傳的資訊。如以網路 NOT 圖書館為關鍵字,則回傳的資訊中絕不會出現含有圖書館語詞的資訊。
有些搜尋引擎使用「+」和「-」來代替「AND」和「NOT」的使用。在語詞或字的前面加上「+」,就表示回傳的每一個網頁得同時符合所有的語詞,在語詞或字的前面加上「-」,則表示不想要減號後方語詞的相關資訊。
而在Google搜尋引擎的使用中「AND」的用法為「網路電話+使用行為」,前後不加空格,也可以用空格來代替+,為「網路電話 使用行為」;「NOT」的用法為「網路電話 -使用行為」,網路電話後面要空一格;「OR」的用法為「網路電話OR使用行為」,前後不空格,OR要大寫。
(二)運用同義字建立關鍵字
在關鍵字的建立上除了利用重要概念詞、資料類型、疑問詞和隱含詞來轉換外,使用同義詞也是一個好方法,在關鍵字建立或查詢結果不理想時,想想是否有同義詞或類似的用語,也許可以找到相關的文件,這時可以用OR來包含,求更完整地蒐集相關資訊(謝寶煖,2000;Barker,
2002; Eisenberg & Berkowitz, 1990)。例如:台灣東部的同義詞可為東部、台東、花蓮、宜蘭;台大的同義詞可為台灣大學、NTU、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三)使用引號界定片語和特定語詞
當遇到搜尋的關鍵字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具有專有名詞、特定片語或有次序關係的特性時,可以用「" "」使關鍵字完整的呈現(謝寶煖,2000;Barker, 2002; Chowdhury &
Chowdhury, 2001; Harris, 2006; Large & Beheshti, 2000),如想搜尋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則使用引號包含此片語"to be or not to be",這樣就可以更精簡搜尋結果,只出現此完整片語的相關資訊,而不會也一併出現含有NOT或not to be的網頁。在Google裡,使用引號搜尋to be or not to be,將可使網頁從6,400,000,000個縮減成2,530,000個。
(四)使用鄰近字查詢
此搜尋是使用兩個關鍵字來限定搜尋的結果,與AND相近,但AND的限制太多。(Chowdhury & Chowdhury, 2001)。有些搜尋引擎是用NEAR來執行近似查詢,例如:輸入knowledge
NEAR management,在knowledge和management中間最多可以夾若干個單字,這些單字的數量可能是5個,也可能是10個,因為每個搜尋引擎的預設值不同(謝寶煖,2000)。此外,Google搜尋引擎並無NEAR的用法,但可以使用“*”的用法來替代NEAR。
(五)使用切截技巧
很多搜尋引擎支援萬用字元符號,如“*”代表一連串字元,“?”代表單個字元等。切截技巧的使用是應用這兩個符號來進行查詢。例如:輸入「colo*r」,則會出現color和colour的相關資訊;輸入「資*策*會」,不但會出現資策會也會找到資訊工業策進會的相關資訊(謝寶煖,2000;Chowdhury
& Chowdhury, 2001)。在Google搜尋引擎上的“*”被當成是完整、獨立的字詞,如使用「flower
* pots」則會傳回「flower filled pots」,並不會傳回「flowerful pots」的結果(Google完全手冊,2007)。
(六)使用精確查詢
精確查詢即是回傳的網頁中所出現的關鍵字詞並須與輸入的字詞完全無誤,其查詢的結果精確度較高,在Google搜尋引擎中想要精確查詢可以使用「" "」來協助,如欲查詢電子圖書館的精確查詢,則使用「"電子圖書館"」,那麼回傳的結果資料只會出現包含「電子圖書館」的關鍵字資料,不會出現包含「電子」或「圖書館」的關鍵字資料。
四、資訊評估之方法
網路資訊眾多且紛雜,加上可信度不一,對網路資訊認識不深的學童總甚少質疑,大部分原因該為其不知從何評估,許多學者感同學童之困難,紛紛提出網路資訊評估的方法,本文將之整理如下表。
評估方法、項目 |
主題 |
研究者 |
範圍(廣度、深度、時段、形式) 內容(正確性、權威性、時效性、適用性、獨特性、與其他資源的連結、內文的品質) 圖形及多媒體的設計 設計的目標及使用者 評論 |
網路資源評鑑 |
楊美華 (1999) |
查看URL了解是什麼組織和國家所建置的網站 查看URL判斷是由誰建立的網站,或是張貼的內容 評估網路資訊品質(新穎、正確、作者、引證、偏頗、特色) 看看網站評估 |
評估網路資源 |
謝寶煖 (2000) |
網站的可及性(名稱、URL、個人或組織團體、下載速度……) 作者的權威性(作者專長、背景、服務機構、學術地位……) 內容(目的、對象、範圍、正確性、流通性、正當性) 資訊的架構與設計(資訊的組織、整體架構、介面設計、多媒體是否有利於瀏覽) 連結的品質(速度、對內對外連結、連結資源的可靠性……) |
網站評鑑 |
歐陽誾 (2000) |
是否合乎研究目的 檢視作者基本資料,以證明其身分且了解其聲譽 誰提供這些資訊 從資料的網址往上層回溯,了解資料的網站性質為何?(edu、com、gov……) 是否有提供引證或資料?是否有合適的引用? 是否能證實網站所提供資料的正確性?可否從其他的文件互相佐證? 作者有無偏見? |
網路資源判斷 |
劉玉立 (2003) |
網頁有列出作者、聯絡方式 網頁資訊的可信度 網頁內容豐富 |
網路資源評估 |
李坤益 (2005) |
原創性、正確性、權威性、完整性、新穎性、熱門性、相關性 |
網路資源篩選 |
鄭小祺 (2006) |
內容(Content)、可信度(Credibility)、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著作權(Copyright)、引證(Citation)、持續性(Continuity)、 審查(Censorship)、連結(Connectivity)、比較(Comparability)、 文章脈絡(Context) |
網路資源評估 |
Richmond (1998) |
作者(Author)、目的(Purpose)、截止日期(Expiration date) |
網路資源評估 |
Patterson (2003) |
連結的團體(interlinked
community of sites)、公正(to be fair)、 評鑑內容(evaluate the
content) |
網路資源評估 |
Notess (2006) |
Credibility:可信度(信賴的來源、作者的背景、經歷、支持的組織) Accuracy:準確度(時間性、完整性、對象和目的) Reasonableness:合理(公正性、客觀性、適當性、一致性和世界觀) Support:證明(引證、列出來源資訊) |
網路資源評估 CARS |
Harris (2007) |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在眾多學者對於網站和網路資源評估之建議方法中,大都有雷同之處,本文以國小學童為對象來考量並以網路資源的可用性為評估的重點,在上述的眾多方法中整理出六點較適合學童應用的方法以為學童評估網路資訊之可用性:
1.合乎主題。
2.網站有列出作者和聯絡方式。
3.網站為政府、機關網站。
4.網頁內容資訊有引用資料的來源。
5.網頁內容擁有高正確率、含有客觀且豐富的主題資訊。
6.網頁內容清楚易懂,不會太艱深。
五、摘要之方法
網路上的資源主題多元,資訊的呈現更是分歧不一,要想從中擷取需求的資訊,得懂得基本的摘要能力,才不至於被廣大的資訊淹沒,擷取需求資訊不能只將原來的資訊直接「複製-貼上」到文件檔案裡,需擷取重要概念加以組織才不會連不相關的資訊也一併取得,也才不至於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本文從國內對於國小學童進行摘要策略教學而的確有效提升摘要能力之研究(如下表)分析得知,其多探討及採用Kintsch & van Dijk、Brown & Day、Hare & Borchardt和Anderson & Hidi的摘要策略,而歸納出自己教學上使用的摘要策略,其步驟都具有一致性,簡略視之即為許意苹在2007年的研究中所提出之四步驟:
1.刪除。
2.歸納。
3.建構。
4.潤飾。
摘要 策略 |
提升摘要 能力之成效 |
研究者 |
採用何人 之策略 |
研究 對象 |
判斷重要訊息策略 詞語歸納策略 選擇與創造主題句策略 潤飾策略 文章結構策略 |
摘要教學有效提升摘要能力 |
魏靜雯 (2004) |
Brown & Day、Hare&Borchardt和Cook & Mayer的策略 |
五年級 |
刪掉不相關瑣碎重覆的訊息及劃重點 綜合一連串性質相似的名詞或動作 選擇與創造主題句策略 建構一個順暢的摘要 |
提升摘要效率、閱讀理解和後設認知;潤飾能力沒有提升 |
陳文安 (2006) |
依據Brown 與Day 所提六項摘要策略輔以Hare 與Borchardt
的潤飾策略 |
六年級 |
刪除(deletion) 歸納(generalization) 建構(construction) 潤飾(polishing) |
摘要策略教學有效(上傳率和摘要重點數提升、字數下降) |
許意苹 (2007) |
綜合Kintsch & van Dijk、Brown & Day、Hare
& Borchardt和Anderson &
Hidi的策略 |
五年級 |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六、綜合之方法
將來自不同來源所摘錄的資訊,選擇適當的呈現方式,呈現任務所要求的重要內容這即是綜合(Eisenberg & Berkowitz, 1990),也就是一般所言之統整。簡要明確任務的綜合即是摘要出來的答案,而複雜的任務就得經過一番的整理後將資訊改組包裝。而學童所缺乏的也是複雜任務的綜合技巧。
統整一詞在國內教育上大家多用於統整課程上的探討,而獨自探討資訊統整的文獻並不多,可見統整較少被國內學者深入探討,職場上對於資訊統整的教學也較不特別強調,多數不教導資訊統整的相關技巧,以至於學童在資訊統整上的能力較弱。劉玉立(2003)在國小高年級學童搜尋與統整網路資料之行動研究上讓搜尋者以利用文書或多媒體軟體進行資料的組織,將不同來源的資訊依照定義任務所設定的問題與概念予以分類和排列,組織成具有架構和意義的文章。而陳宜欣(2007)於國小四年級資訊統整教學課程之研究,運用概念圖與摘要來協助學童進行統整,其讓學童將所閱讀的多元資訊進行架構上的分類與釐清、找出所讀資訊的重點,再根據架構上的邏輯關係,刪除不適宜的資訊,接著合併與重整資訊,在不偏離原始資訊內涵的情況下闡述相關內容,藉以形成論點或幫助讀者對該主題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兩位研究者的方式可整理為:
1.了解主題並找出重要概念。
2.從不同來源資訊中摘要資訊。
3.依重要概念加以排列摘要的資訊。
4.合併重整以適當方式呈現之。
其中1和2以於前面提過,所以此階段要加強的是將相同概念的資訊排列整理後編排架構以適當方式呈現。本文擬運用表格(如下表)讓學童在WORD文件上整理摘取的資訊,再讓學童以概念編排架構,並進行版面設計以WORD呈現。
資料來源:本文設計
伍、結論
回顧上述所言,不難看出網路資訊搜尋是一複合能力,於諸多的步驟中,皆含豐富之運用技巧與方法,莫怪乎,多數國小學童在此領域上無法有好表現,茲將可增進國小學童在定義任務、關鍵字的應用、搜尋技巧的使用、資訊評估、摘要和綜合等方面之教學策略整理如下:
增進國小學童進行網路資訊搜尋之教學策略
學童具有困難之搜尋步驟 |
可使用之教學策略與方法 |
定義任務 |
(1)名詞、獨一無二的語詞、特殊名稱和縮寫字為主題 的重要概念。 (2)深入探討主題,了解資訊類別。 |
關鍵字的應用 |
(1)使用多個語詞組合進行查詢,少用句子或單一語詞。 (2)關鍵字形成的方法:以任務中所含之重要概念詞、資料類型、疑問詞、隱含詞和同義詞來建構。 |
搜尋技巧的使用 |
強化搜尋的技巧: (1)善用布林邏輯運算 (2)使用「" "」進行片語搜尋 (3)使用鄰近字查詢 (4)使用「“*”」切截技巧。 |
評估資訊 |
(1)合乎主題; (2)網站有列出作者和聯絡方式; (3)網站為政府、機關網站; (4)網頁內容資訊有引用資料的來源; (5)網頁內容清楚易懂,不會太艱深; (6)網頁內容具高正確率、含客觀且豐富之主題資訊。 |
摘要 |
摘要策略: (1)刪除 (2)歸納 (3)建構 (4)潤飾 |
綜合 |
運用表格,依概念整理摘取之資訊,架構大綱後組織內容以合適的方式呈現。 |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參考文獻
Barker, J. (2002). Recommended search strategy: Analyze your topic & search with peripheral vision. Retrieved November 25, 2007, from http://www.lib.berkeley.edu/TeachingLib/Guides/Internet/Strategies.html
Chowdhury, G. G., & Chowdhury, S. (2001).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Search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Norwood, NJ: Ablex.
Google完全手冊(2007)。使用Google的理由。檢索日期:
Gunn, H. (2002).
Seaching the web. Teacher Librarian, 30(1), 52.
Harris, R. (2006). Internet search tips and strategies. VirtualSalt. Retrieved October 20, 2007,
from http://www.virtualsalt.com/howlook.htm
Large, A. and
Beheshti, J. (2000).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eactions to the web as a
classroom resource. Proceedings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Retrieved
November 25, 2007, from http://www.cais-acsi.ca/proceedings/2000/large_2000.pdf
Notess, G. R. (2006). Re-evaluating web evaluation. Online, 30(1), 45-47.
Patterson, N. (2003). Becoming literate in the ways of the web: evaluating internet resources. Voices from the Middle, 10(3), 58-59.
Schacter, J., Chung, G. K. W. K., &
Dorr, A. (1998). Children's internet searching on complex problems: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analy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9(9), 840-849.
交通部統計處(2007)。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檢索日期:
劉世雄(2003)。提昇網路查詢過程技能的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第11屆ICCAI
劉玉立(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搜尋與統整網路資料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益(2005)。網路資源的引用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美華(1999)。網路資源的利用。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歐陽誾(2000)。網站品質評鑑之初探。初等教育學報,13,219-238。
歐陽誾(2002)。學生網路資訊檢索能力之評鑑研究。論文發表於第六屆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大會暨全國教育資訊劃論壇2002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市。
翁婉真(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意苹(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資訊搜尋課程發展與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寶煖(2000)。網站搜尋e網打盡--當滑鼠遇上知更鳥。台北縣:華文網。
鄭小祺(2006)。圖書資訊人員之網路資源檢索技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陳宜欣(2007)。國小四年級資訊統整教學課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安(2006)。國小學生摘要策略之教學研究---以六年級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