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家校合作與社區資源整合推動家庭教育之探討
黃敏菁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 緒論
以社會中心教育的精神而言,家庭、學校、社區本是教育中的三環一體,學校可作為社區民眾學習的資源與據點,配合推動社區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學校教師可提供最大服務,使學校成為最佳的活動場所,促進家庭、學校與社區教育有更多的資源共享。
「家、校、社區」其實是一夥伴關係,透過家庭、老師、學校、社區的連結及相互影響,對於學校教育者而言,生態學提供了一個的觀點,即是把焦點放在獨立的系統或團體的經歷或交互作用。這是一個「過程」的理論,而非靜止不動的。1987年諾曼強森(Norman Johnson)提出的「福利多元主義」主要是被要求傳達一個事實,資源與服務的取得可來自四個不同部門:政府部門、志願團體(如各種慈善團體)、商業部門(指營利的機構)、以及非正式部門(如家庭、親友、鄰里、社區)(引自古允文,1996)。拓展學校運用社區資源,有組織拓展及深化學生運用社區資源,並建立連繫交流網,學校有系統地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適應能力,按學生個別的學習目標,協助學生進行全方位學習。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家、校、社區的關係是多向性的(亦即家影響校,校影響家,且家與校皆影響社區,也都被社區所影響)。雖然對所有的孩子而言,家校合作是一項好的建立,但對於有危險因子背景的這些孩子來說,它特別的重要,例如,經濟貧困、缺乏親職教育、有壓力的家庭狀態、或在學校和家庭之間有文化裂痕的孩子。不幸的,社會和經濟弱勢的家庭,似乎缺成功的家校合作經驗。家長參與的文獻,從教育的系統建議學校可以改善這些家庭的家校合作透過資源整合的方法和聚焦於組織的改變。雖然所有的孩子在其家長參與教育得到好處,家庭和學校的正向關係,對社會和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更顯得重要。
身為一位教育者,我們要體認—與家長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從我們開始。在家長不參與活動時,我們檢查組織的氣氛來取代責備。在孩子歸因是學校問題之前,我們應該與社經弱勢的家長接觸。基於彼此尊重和信任來進行溝通。這對學校有負向經驗的家長而言是很重要的。所有的活動協助去定義範圍廣泛的需求評估,當介入大多數是個別的和重要的時間投資時,好的需求評估協助開始一連串的過程,同時盡可能的解釋短期和長期時間和資源的使用,也協助維持動力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貳、家庭教育與家校合作
一、家庭教育的內涵:
在家庭中,家人關係是互動的動態系統,不是固定不變,它隨時都在改變與調整(引自曾淑枝,2003)。家庭是孩子第一個且是最佳的學習場所,家人間彼此互動關係,對孩子而言,家是孩子發展中極為重要的關鍵。家庭教育是以教育觀點看所有與家庭有關課題的學問,包括家庭中人際關係之產生,擴展與消失,家庭之變遷與隨之產生的問題解決,家庭生活之管理與經營等都需要教育(林淑玲,2000)。
二、家校合作的推動:
(一)家校合作的核心信念:從文獻回顧中指出,很多學校行政人員必須改善提供給孩子家庭的家校合作方式。根據我們的學校經驗和文獻回顧,我們扼要概述有效的家校合作的最重要信念:
1.有效的家校合作是為了準備問題需要或改變而做的而非反應性的。
2.有效的家校合作對孩子和他們家庭的文化背景因素要有敏感性。
3.有效的家校合作認為家長最重要的貢獻是進行教育過程。
4.有效的家校合作透過家校合作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正向的進行有意義的溝通而引發家長的增能。
(二)家校合作政策 :學校與家長的共同目標,是輔助學生成長、促進大眾福祉和學業成就。因此,家校合作的主要功能,在於
1.發展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互信互賴關係。
2.增進家長與學校的合作關係和機會。
3.讓家長有機會參與學校各種功能活動。
(三)學校的家校合作政策:正如其他政策一樣,採取全校參與形式,以及多媒體、多渠道接觸。
1.學校相信家長希望 :
① 清楚明白學校的各種政策。
② 清楚知道子女在學校的表現。
③ 知道怎樣能更有效地教導子女以及和他們溝通 。
④ 能向學校表達意見。
2.老師的希望 :
① 能獲得家長的支持和合作。
② 知道學生在家裡的表現。
③ 能有效地與學校及家長溝通 。
3.學校的家校合作組,就是為滿足以上幾方面的需要而設。學校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強家長的參與面,以成立家長教師會為家校合作的第一個里程碑。
(四)發展家庭學校聯繫的範疇:
1.資料的溝通: 展板、通訊、校刊、家訪、電話、面談、家長報、座談會、家長手冊、學生手冊、社區資源、家長意見箱、學校政策文件、日常信件及便條。學校近況、學校政策和活動、家長興趣的溝通、對學生及家長的期望、家長的資源分享、學校的立場和原則。
2.使家長參與子女的學習: 參觀、運動會、課外活動、學校旅行、在校觀察、為家長補課、家長提供補課、家長參與課程設計、設計家長可以參與的學生功課、幫助家長為子女提供學習環境和資源
3.安排討論個別學生問題: 家訪、家長日、約見家長。功課、支持、交友、行為、態度、尋求辦法。
4.應用家長技能、興趣和經驗: 晚會、訓練班、插花編織、親子活動競賽、課外興趣小組、家長作專題講座、家長訓練其他家長、作校方活動領隊或評判、協助提供學校資源 (如戲劇表演的服裝、化裝、義賣會的物品及食品)。
5.發展家長對學校的興趣瞭解和支持:班際會議、非公事聚會、家長參與早會、家長福利工作、家長教師聯絡網、參與學校各類活動、特設家長聯絡主任、提供改進學校的渠道、校長校董會與家長的茶聚、鼓勵家長接觸教育事。
6.為家長自己的教育和發展提供機會: 興趣班、家長進修班、親職教育課程、家長學習做助教、座談會和研討會、提供社區資源和消息、各種類形的小組活動(如讀經班)。
7.積極主動支援家庭及其社區: 社工、家長聯絡網、利用社區資源、家長教師義工組、用學校作為投票站、家長教帥組成社區閞注組、利用鄰近社區中心的資源、家長教師組隊參與社區活動、提出意見建設社區 (如圖書館)。
8.收取家長對決策的意見: 偶遇商談、問卷調查、校規釐定、學科的增減、決策前的諮詢、設計和改善成績報告表。
9.協助管理學校。提供額外資源:發家長信、主持早會、與家長聯絡、提供獎學金、紀錄遲到學生、主持興趣小組、家長留意學生在社區的活動後回報學校。
(五)家長如何支持教育歷程:家長支持孩子教育的方法:
1.參與學校建設 (例如:教室內做義工,出席學校的協調)
2.透過在家的活動、支持孩子的教育發展 (例如:協助孩子做功課,閱讀給孩子聽)
3.和孩子的教育歷程同步學習(例如:參加親師會議)
4.和教師一同討論孩子的教育(例如:透過親師聯盟)
5.和學校的行政人員共同合作來發展方案或策略 (例如:學校本位課程)家長在支持孩子的教育上可呈現各式各樣的角色,使得家長的參與更多面向。再者,有些家長的參與是和學校面對面的接觸,其他的則是在家和孩子一起學習課程以外的活動。
參、生態因素與家—校—社區夥伴關係的相關性
很多種家庭因素(例如:家庭結構、父母社經、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態度)影響著家—校—社區夥伴關係的連結歷程。家—校—社區夥伴關係的理解,也必須透過教師、學校、社區在夥伴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將以生態模式檢視家、校和社區因素,對家—校—社區夥伴關係之影響力。
一、家庭因素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庭狀況和家長參與有強而正向的關係。雙薪家庭的母親比單親家庭的母親參與學校的活動來得多。高教育水準的家庭比低教育水準的家長,更常參與孩子的教育。家與家人對兒童教育之影響的結果已被廣泛地認定,隨著雙薪及單親家庭的增加,Brice-Heath和McLaughlin認為父母有較少的時間或精力去與孩子的學校教育連結,不論在家或在校。認定家長連結的重要性和試圖鼓勵連結的人應注意到,家長在試圖連結時所面臨的家庭因素的挑戰。除了家庭結構外,上有其他家庭因素影響著親職連結。
這些小系統的服務是必須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個案最立即性的需要,如避難所、安全和情感上的幸福感。家庭結構、社經地位、父母的教育程度等,都是影響親職連結的潛在因素。數位作者發現到,家庭社經地位與家長連結的交互關係。除了家庭結構外,上有其他家庭因素影響著親職連結。
二、教師因素
Epstein和Dauber's(1991)的研究,〝當教師使家長在他們平常的教學活動中連結,父母會增加在家與孩子的互動〞。教師不應以某些家庭狀況而先排除其家長參與連結的可能性,教師應扮演帶領者的角色,持續不斷地實施正向、可行性的實踐活動。教師的訓練與能力也很重要。高成就的父母鼓勵親子對話,追求學校表現和孩子間有溫暖的互動。低成就者,未生活在奮鬥,他們沒有能力關心孩子的學校成績表現,長期的絕望與無助。Hoover-Dempsey and Sandler (1997)注意到,雖然教師不能影響各種家庭狀況,但可以透過直接的援助和家庭訪問來影響家庭的歷程。
家校合作是一種交換,家校合作是家長和教師在教育上的一種回應(提供更好的教育歷程)。當
三、學校因素
過去與家長連結有關之學校層次的變數已顯示出,學校的領導有助於家—校—社區夥伴關係的提升,回應家長需求、對家長友善,並表示出歡迎,確定是能提高家長連結。此外,學校更是家庭及其所需資源的聯繫者(e.g.父母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提供孩子娛樂及照顧、健康及醫療援助),使家庭有餘力將注意力放在教育上。在社區中,學校可以是一個資源取得的途徑。
在這個領域的學校心理學者和研究者,需學習五種關於家校合作重要的課程:
甲、有意義的家校合作有助於學生的成功。
乙、雖然家校合作擁有足夠的內容和過程,但它並不普遍被採用。
丙、學校的行政人員要更積極的融入家長,而非僅是簡單得邀請。
丁、正向的溝通是有力的工具。
戊、了解家庭和學校對於學生的成就,彼此的影響是一項繁雜的任務。
己、有效率學校的首要因素:
(一)有效率的教室教育和教育行政人員。
(二)課程和其他科技資源,符合學生個別需求。
(三)創造和維持一個安全的學校環境。
(四)評鑑過程的態度和便利的資料,能監控學生的組成。
(五)在教育或行為的審議會上,各種學科的專家的介入是有用的。
四、社區因素
學校是需要社區支持的重要實體。社區的時代思潮可能影響家長、學生、老師、學校人員對教育的普遍看法,特別是親職連結上。Brooks-Gunn,Dunken和Klebanov(1993)描述〝集體社會化〞的現象,在任何一個社區可視為給教育和成功潛在機會的標記。在此模式當中,個人所擁有的經驗和鄰里是一致的,提供他們對教育和機會的觀念。在一個社區的經驗,教師和學校人員可能住在社區之中。他們可能被視為是社區中重要的成員,而與家長、學生、學校的個人之關係可能是延伸至校門之外的。同時,鄰里的成員可能以某形式集結人們鼓勵教育上的努力。這樣的經驗能提供一個家、校、社區合諧的夥伴關係之可能性。
將〝社區〞包含在家—校—社區夥伴關係中也確定了,社區中有效的資源將會在教育歷程中對家庭及兒童有所助益。建立社區本位組織的連結,會使得學術活動的關係、見習期、連結較為容易,也能有助於將學術技能轉移到職業與生活上,教給年輕人。將兒童照顧、醫療照顧、學術援助、類似資源等社區資源連結給家庭,能幫助家庭有空與教育相關活動做更多的連結。夥伴關係隨著社區開放了一個可能性的寶庫。這個議題在夥伴關係裡確定,個人、時間、技術都是牽起這個聯繫的中間因素。
肆、家校合作的組織原則
家校合作應該使用相同的組織原則以下四個原則是很重要的:
(一)用生態學的方法來分析和實施家校合作。
(二)需要去了解家長的教育觀點和學區。
(三)需要知道學校想改善家校合作實際推動上,相關的知識技術和資源。
(四)一套持續且強而有力的計劃過程。
例如:霍桑家庭支持團體的介入計畫:
南西.艾夏(Nancy Asher) 是SB65法案的顧問專員,描述了6種使用在霍桑家庭支持團體的介入計畫:
1. 對於被認為是需要家庭支持團體服務的學生,要建立家人之間的關係;傾聽學生、家長、祖父母或監護人等自己認為需要的需求和關心。這些過程可以幫助家庭學習說明或定義特別的社區問題。
2. 直接提供家庭需要的服務及指示,包括在教育上的教導;個人的、家庭或團體的輔導服務;醫療或牙科服務以及合法的資金援助。
3. 在滿足家庭的直接需要之後,邀請家長進入學校系統。提供課程使家長獲益成長,像識字課程、訓練課程、教室義工課程,這些互動加強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連結。
4. 組織家長的服務訓練,教他們學習一些適用於市場上,並且能增加個人的領導能力的溝通、寫作或增進團體利益的技巧。
5. 協助那些與家庭支持團體有關的家長們,讓他們與社區中其他家長組織起來,共同的協助在團體中被認為是需要幫忙的人。工作團隊中或許會包含學校中不同生態系統的成員,如學生、教師、學校行政人員、諮商師、以及其他學校的人員。並且建議在家中舉行會議,這樣會比在學校更能增進他們對於奮鬥過後而擁有的「家的感覺」。
6. 鼓勵家長去向外擴及到當地的機構、教堂、商店,並組織成一個更大的社區,而且中可以在社會行動的計畫中獲得他們的協助。
然而kris Perry,一位被派任到霍桑協助的的社工,他敘述了5項很明確的正面結果。
1. 學校擁有一個完整個案的管理部門和心理健康的課程規劃和醫療及牙科診所,那裡可滿足許多在學校社區裡的學生和家庭的健康需求。
2. 家長如今會出席所有學校的會議,包括管理部門的設立位置及預算委員會,這意謂著家長是學校裡做決議的一環。
3. 這樣的合作形式將一間教室改變成家長中心,提供家長使用電腦、資訊和提供工作機會、學校的教育研討會、識字的課程及照顧孩童。中心裡有許多孩子的玩具和遊戲,所以家長在那裡可以收集和分享工作資訊。
4. 社工實習生結合一個由拉丁裔的母親所組成的團體,共同解決週遭有關移民的問題。
5. 家長要求辦理一個合作案支持者的教育研討會。在一次熱烈討論的研討會中,許多家長提出存在於社區中的暴力、犯罪對他們生活造成負面影響的個人原因,因為這個學校的社區是存有多種語言人口的,因此用英語、西班牙語,或是越語的說明、翻譯後。經過研討會之後,不同群體的家長決定他們要組織起來面對在社區中的共同的一些暴力問題。
伍、討論與建議
父母教育程度、雙親的家庭結構和收入,都與對鄰里和學校風氣有較正向觀點有關。擁有正面風氣的學校,父母在連結上的阻礙會較小,並有較高程度的在家和在校連結。學校風氣也與教師努力鼓勵家—校夥伴關係的正向觀點有關。教師提供連結的機會呈現越高,對學校連結有顯著的影響,而對在家連結的影響則較小。另有一個意外的發現是,正向的學校風氣在父母對連結的態度上的負面影響。較高教育水準的父母對於教師鼓勵夥伴關係的理解是較負面的。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親職連結較有相關知識,因此對教師的努力懷著批判的眼光。不過,他們能克服對教師提供連結機會的負面觀點,如藉由教育和學校本位連結的直接途徑。教育並沒有被發現對在家連結有直接的影響。
強調在學生所處的環境以及學校機構之間的合作需要。對於在都市貧窮區域的孩子來說,這才是真實,因為他們很有可能的能擁有更多的權利以及相關的社會機構能介入他們的生活。如果能將家庭、學校、社區資源結合一體,讓學校可作為社區民眾學習的資源與據點,配合推動社區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培養個人興趣,訓練學生融入社會、發展家長與學校的伙伴關係,為家長尋找資源,解決困難、參與社區活動,促進社區人士認識及接納弱智人士、學校教師可提供最大服務,使學校成為最佳的活動場所,促進家庭、學校與社區教育有更多的資源共享。
參考書目
Clancy,J.(1995) Ecological school social work: the reality and the vision.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17, P.40-47.
Raffaele, L. M., Knoff, H. M.(1999).Improving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with disadvantaged families: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8(3), 448-466.
Smith, E. P., Connell, C. M.,
Wright, G., Sizer, M., Norman, J. M., Hurley, A., Walker,
古允文(1996)。台灣社區資源網絡的整合---混合福利觀點的構思。學生輔導,43期,頁70-79。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 五南。
林淑玲(2000)。家庭與家庭教育學。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4。台北:師大書苑。
曾淑枝(2003)。學校家長學習團體之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頁291-307。台北:師大書苑。
陳皎眉(2000)。 社會福利新紀元—談結合社區資源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社區發展季刊,89期,頁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