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在國民小學的重要性
蕭翠惠
彰化師範大學技職行政管理碩士班研究生
第一節 緣起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環境的變化,「全球化」、「資訊化」、「老年化」、「都市化」…漸漸成為潮流。志願服務的發展,已由早期民間宗教慈善的施茶、施粥、施棺、施藥、救災、救貧等活動,發展至新型態的志願服務,包括:旅行志工、翻譯志工、資訊科技志工、災變志工、志工人力銀行、外籍配偶志工、老人服務志工等等(賴雨陽,2005)。
為整合社會人力資源,使願意投入志願服務工作之國民力量做最有效之運用,證明我國已正式邁入志願服務制度化的時代。因此,學校教育不再是關起門來就可以辦好的教育,它必須充分的利用社區的資源,才能把教育辦好,以因應多元化社會的需求。
由於志願服務工作的推展,日漸普及,於是志工制度在各級學校便逐漸的推展開來。由於志工制度在學校的推行,增進學校家長、社區民眾的多元參與和教育的多元發展,因而學校的志工組織便形成了存在於學校組織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二節 學校志工之定義及內涵
壹、學校志工的定義與內涵
國小志工團隊為近年來在教育政策鼓勵親師合作下所衍生的團隊,其成員大多為社區家長。國小志工團成立以來,不僅使教師行政負擔減輕,也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服務,學校組織效能因而提升。
志工團隊本著關懷學校教育的精神,進而積極參與學校事務,主動服務學校,共同為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而努力。志工團隊也經由學校組織所提供的系統化學習經驗,不僅可以促進個人的工作表現與成長,更可以發展人的潛能,進而提升學校的績效。
總之,結合家長及社區志工等人力資源,協助學校推動校務相關工作,鼓勵社區積極主動關懷,參與校務推展,激發學生感恩心與行動力之熱忱,以提升學校教育整體之效能。
貳、志工與義工之異
類別 項目 |
志工 |
義工 |
定義 |
志願、志趣 |
休閒、空餘 |
法源 |
志願服務法 |
無 |
性質 |
所願為 |
所當為 |
範圍 |
無窮 |
有限 |
內涵 |
志願服務工作 |
義務服務工作 |
屬性 |
服務 |
責任 |
報酬 |
車馬費、誤餐費 |
無 |
英文 |
volunteers |
chivalrous people |
第三節 學校志工實施方式
壹、我國學校家長志工制度的起源與實施
我國近年來也一直強調及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西元1996年行政院發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強調家長應該參與學校事務。學校志工制度不僅解決學校人力的不足,更具有社會教育功能(薛明瑤,2003
) 。
本位式的教育改革來自基層具有實質的效用,單憑學校之力無法克竟其功,而來自中央的改革法案無法一體適用,所以各校若能充分開發運用家長的人力資源建立家長志工制度,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其時代意義與需要。國外學校志工制度的發展比台灣早,台灣由民國七十年代萌芽,直到近幾年來教育改革方興未艾,使學校志工制度逐漸受到重視,現今的國內、外有許多的學前教育機構及小學,都有不少家長自願到校擔任學校義務工作,像交通導護、補救教學、圖書室管理志工、午餐服務、校園綠美化、資源回收等工作。這些都是結合「家長參與」及「志願服務」的學校志工制度。
貳、學校志工制度的功能
有計畫性的發展、規劃志工制度,使學校志工制度的推展應趨向「制度化」、「組織化」、才能使組織的功能彰顯,將志工視為學校的一份子,但也需清楚界定學校人員與志工在任務與角色上的不同,兩者的服務動機不同,如能善加運用家長志工與建立制度化,除了可增進家長的歸屬感及參與動機,亦可減輕學校行政人員、教師的負擔,使家長有優質的參與。
第四節 家長參與志工組織之動機
壹、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家長的參與行為符合「公民社會」的理念,讓教育的政策面至執行面由過去「由上而下」的指導照辦,轉變成「由下而上」的全民參與。薛明瑤(2003)的研究指出,家長參與不僅提昇學校效能、豐富學校的教學資源,也促進學生正面而積極的學習態度。家長參與校務符合「全民參與」的共識,將「教育社區化」的理念落實。志願服務型式的家長參與,將參與從權利昇華成ㄧ種義務。
教改後課程步入多元,教材生活化,學校和社區的互動更頻繁了,依(林明地,民1998)的研究,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方式及類型,最普遍的有下列七種:擔任志工、支持學校活動、教導自己子女、面對面溝通、親職教育與代表其他家長做決定,其中並以擔任志工最普遍。如果學校有健全的志工組織,不僅可以做為學校行政的後盾,也可以成為教師教育學生的好幫手。
如果家長志工,能夠多方面參與學校的事務、多和老師接觸溝通,不僅可以協助學校辦好教育,也可以使其子女因而得到良好的成長。學校的志工組織,它是家長協助學校辦理各項事務,最直接、最有效的人力資源,也是家長參與學校最普通、最持續的類型(林明地,民1996)。
綜合以上,不論家長、教育學者、專家、學校和政策制定者都主張積極性的「家庭---學校夥伴關係」的價值。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與擴展,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也了解家長參與教育的重要,成功的兒童教育需家庭與學校緊密的聯繫與配合。根據上面的研究發現家長參與的影響有其正負面,
學校應擴展其正面成果,減輕或避免負面效應,提供適當的家長參與的機會與環境,在運作時,家長、教師與學校行政三者應形成共識,透過良性的互動謀求學童的最大利益。
貳 、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方式
家長參與的方式是豐富多元的,國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方式仍以傳統的模式參與親職教育較多,在非傳統的參與模式方面如依法制定學校政策、協助審定課程、教材;校長、教師甄選遴聘;參與學校評鑑等仍是近年來引自國外的做法,而以參與學校志工組織、家長會較常見,在家長正式參與學校組織的方式而言,家長到校服務也以協助行政等方面的事務工作為主,而協助教學、參與決策仍不普及。
叁、 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中的角色是不應缺席的,但在教育的現場中,推動家長參與需考慮校長理念、行政人員、教師的認同、家長的背景因素等,學校行政有責任營造利於親師合作的氣氛,將親師合作工作納入校務計畫運作,使家長成為教師得力的助手或工作夥伴。(張榮輝,1996)。對學校志工制度的規劃方面應多激發家長參與的意願、參與動機,提供家長親職教育的機會。
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如下;
影響來源 |
影響因素 |
家長方面 |
1.
家長個人的健康因素。 2.
家長的信念、觀念與態度。 3.
家長的工作與時間。 4.
家長的學歷、能力與語言文化。 5.
家長過度干預校務。 6.
家長與學校溝通不良。 7.
家長社經地位與生活環境。 8.
家長會組織不健全。 9.
家長不知道、不了解志工訊息。 |
學校制度方面 |
1.
行政階段學校科層體制的保守性。 2. 組織計劃的健全與否。 3. 教育訓練計劃是否完整。 4. 學校經費、設備與設施。 5. 工作網路平台是否健全。 6. 績效評鑑制度是否完善。 |
學校人事方面 |
1.
校長角色與態度。 2. 學校負責人能力不足。 3. 教師的教學效能、責任感、價值與態度。 4. 教師的時間與能力。 5. 教師教學的自信心。 6. 是否為夥伴關係。 |
子女方面 |
1. 弱勢家庭(單親、原住民、隔代教養等) 。 2. 子女身體病弱需照料。 3. 另有幼小子女需照顧。 4.
子女的表現不佳。 |
政府機關方面 |
1. 家長參與的相關政策、制度與法規。 2. 家長參與的經費支援。 3.
相關人員的訓練。 |
其他方面 |
1. 中國人觀念保守,家長參與校務較少。 2.
社會變遷、多元文化及教育觀歧異。 3.
民眾缺乏公德心、主動精神與服務態度。 4.
外力的不當介入(政治、選舉) 。 5.
學校所處社區環境(鄉村、偏遠、農業區) 。 6.
交通工具等。 7.
未重視家長參與的評鑑與研究。 |
第五節 學校志工面臨之問題
一、學校人員造成的困境有:
(一)學校主事者的偏差觀念:
部分校方會擔心家長參與變干預,所以對家長參與校務或擔任義務工作持有保留的態度;或對志工的管理、回饋幾乎全無,讓家長的參與意願減低。
(二)人力不足,缺少專責單位 :
目前各校辦理志工的制度的業務,權責不一,有的由訓導處、也有輔導室辦理,大多屬於兼辦性質,因而有的學校反應推展志工制度,會增加行政人員的工作負擔,而缺少推行的意願。
(三)教師認同度不足:
教師對於家長進入校園、教室與其他共同參與之活動,心理未能適應而持冷漠、抗拒態度,深怕家長的加入影響其教學權威或認為志工素質良莠不一,讓其外行領導內行的不舒適感也會讓志工裹足不前,減少參與的意願。
二、組織運作造成的困境:
(一)志工招募不易:
由於家長對參與學校事務及義務工作的認知尚未普及,動機不強烈,因此參加的家長仍是少數或找不到適當的人選。
(二)定向輔導未落實:
志工的定向即是志工加入學校的組織後,提供有關活動的計畫、目標、政策和程序的資訊,一般是利用志工成立大會或志工指導手冊,來指引志工值勤,但亦有學校由於人力的不足,往往省略這項活動,因此造成志工獨自摸索影響工作效率。
(三)志工訓練不一:
志工家長的程度不一,因此如何安排訓練課程,以防止志工因訓練過程的繁瑣而失去參與興趣。就服務內容而言,有屬於勞務性、庶務性、支援性、協助教學或輔導較專業的工作,訓練程度的分寸,
常令行政人員無所適從,有時又讓訓練流於形式。
(四)缺乏章程約束管理:
志工人員是志願的,又是協助性質,部分志工出席狀況不佳或有做出有損志工聲譽的事,學校通常不至太過要求,是志工管理一大陋習;有時校方單行規則章程也徒具形式,未發揮其約束力。
(五)經費與設施不足:
志工組織運作,有時需要經費辦理相關活動,但政府為補助學校,而由推動的學校自行籌措,因此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三、志工本身的因素:
(一)角色定位不正確:
學校志工參與學校工作由於角色定位不清楚,無法掌握權限分寸,因此發生有些志工干預育行政、教學的不良現象,造成學校困擾。
(二)參與的時間不能配合:
由於志工身兼數職,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婦等,甚或現在的家庭型態,學生家長都要上班,其參與的時段與時間,要能配合各種志工的需求,否則志工常會因參與時間不方便而影響參加的意願。
(三)志工的留任意願不高:
志工持續的維持動機是困難的,因為志工的工作為無酬、志願之服務,經過長時間之無條件奉獻之後,容易有倦勤的工作,如組織未能適時給予回饋或激勵,將造成志工流失。
(四)志工家人不支持:
家人的態度,影響志工人員的服務情緒,與是否繼續留任的因素。而家人的不支持緣於對志工工作認識不足,志工擔心如果自己成長後會帶給先生壓力,或遭致未把家庭照顧好的罪名(陳艾妮,1987)。
志工推展的關鍵因素包括學校人員、組織制度、志工本身等多重因素。學校的領導者、行政人員、教師的家長參與觀念深深影響著志工制度的推展,開放校園接納家長走進學校,與家長建立夥伴關係共同負擔教育的責任,是教育的潮流與趨勢。學校志工制度是引進家長參與的方式,藉由家長志工的參與了解學校,分擔教師的部份行政工作,如未能妥善規劃實施反而會成為學校的負擔。而家長對本身參與學校的志工角色、定位,需清楚掌握權限分寸,以免發生有些志工干預育行政、教學的不良現象,造成學校困擾。
第六節 結語
學校志工制度的實施,學校的志工管理人員具有關鍵性的主導地位。他的服務熱忱,不僅能活絡志工組織,增進志工隊員的服務士氣,而且還能帶動志工組織,吸引更優秀的人才來參加。
志工心甘情願的為學校服務,為的不是要從學校中獲得良好的報酬。而是學校提供優質的工作環境,學校的校長、行政人員以及所有老師適時的給予工作上的協助,志工可以在工作中獲得成長及學習。
家長及社區民眾參加學校志工組織,是否能夠持續不斷。其最大的動力是來自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同儕的互動以及和校長、學校行政人員、老師的接觸當中獲致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充滿政治傷痕與經濟壓力之不安,人們喪失了積極看待其賴以生存的「希望」,似乎人心的惶恐不但牽動了政局的替換,也不能讓自己為後代子孫深思熟慮,似乎真要應了那句不知是警語還是詛咒的「富不過三代」,這「富」指的是人心的富有熱忱、使命、正義,「富」不見了,人們茫茫然不知所措。失去了對土地最真切的愛,何來尋回對自我的肯定呢?
「志工」是一種使命---捨我其誰,志工的心永遠散發光與熱,那麼的吸引人,也那麼的有行動力,期待能找回每個人心中的那份感動,還給大地原有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7。
張榮輝(1996)。親師合作-共之教育前景。在於鄧運林(主編):開訪教育親師合作,291-298。高雄市:復文書局。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與社會參與在定義(下),社區發展季刊,38,59-64。
薛明瑤(2003)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
賴兩陽(2005)。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