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升學主義談華人成人的價值觀
謝宏福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壹、
前言:
走過教育改革十年,許多教育政策或是方針配合著社會需求或是國家的發展而訂定出來的,例如高中升大學的多元入學政策、學力測驗及指定考試測驗、國中升高中的基本學力測驗、國小到國中的九年一貫課程,這許多的政策及方針最終要目的或是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及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但事實上,從國高中學校數從八十五學年度217校,到九十一學年度為302校,增加85校,反之,全國高職學校數則從八十五學年度204校,減為九十一學年度之170校,減少了34校,台灣八十七學年度大專院校為137所,到了95學年度大專院校總數為163所(教育部,2007),據周文菁(2004)表示,在實施大學多元甄試入學後,教育部曾在2004年電話調查有7成7的民眾覺得升學壓力並沒有因為教育改革而有緩和下降之勢,反倒是更加重升學壓力。為何學生的升學壓力並沒有減輕反而愈趨向加重之勢,或許是主要關鍵出現在積壓華人成人價值觀裡的「萬般皆下品」觀念。
貳、升學主義的內涵:
何謂升學主義,王震武與林文瑛(1994)曾經整理出四種對升學主義的代表性看法:(一)徐南號認為升學主義是對教育抱持高度的信心和希望,因此是提升台灣教育水準的可貴動力,更是台灣教育的特色和優點。他說:「台灣兒童升學競爭的惡化」明顯是改革落後所造成,不宜嫁罪於升學主義。」(頁226)(二)楊國樞與葉啟政的觀點則是認為,所謂升學主義就是不顧個人的性向、才能,拼命為「升學」而升學的現象(楊國樞、葉啟政,民68)。(三)此一觀點認為,當個人不計一切健康上、人格發展上、經濟上的代價,但求升學,便是升學主義(黃炳煌,私人談話)。(四)學校一切活動的目的都該是在為升學做準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不惜違反法令規章和公認的教育原理。
主義是一種信仰及想法,當一個社會普通存在一種主義,代表這個社會已接受了這個主義的價值,受到了宰制,像共產主義,以馬克思「唯物論」的思想為主要架構,許多國家接受了「唯物論」,利用其基礎理論發展出了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號稱為一個消除了階級的社會主義,一個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一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私人不能擁有財產,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會經濟權利,人們不再將勞動做為謀生的手段,而「勞動將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像早期中國大陸,蘇俄…等國便是接受馬克思的思想而成為共產主義國家,人民在這些國家裡沒有私有財產,沒有競爭力,一切以黨的利益為優先。所以,主義是會主宰人們的意識型態而傾向主義的中心思想精神去活動及進行。台灣的升學主義,似乎顯示了學校教育已接受了升學主義,在升學主義的陰影下,台灣的學校教育活動好像都是為了「升學」這二個字而存活著,如果升學主義真的帶來之前所述這麼多壞處或是發生讓人不可置信的事,為何升學主義依舊主制著台灣的學校教育呢?這其中便是有個意識型態在支持著升學主義,使它存活、活躍,怎樣都揮之不去。這意識型態便是承續中華文化以來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
參、「唯有讀書高」價值觀的深層涵義:
從既往的「士大夫」社會價值觀伸延到民國43年台灣正式舉辦大學聯合招生裡,社會的一般價值總是浸入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唯有讀書高」的概念一直盤據著華人的社會,除了可以「優而仕」外,還有幾項的原因:1、自我能力的表現;2、傳統讀書人的優越感;3、良好的工作待遇的基礎。
1、自我能力的表現:
明代的學校制度,從開始的童生到率性,一級一級的過關,都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到真正能「進仕」,其過程無不艱辛困苦,俗語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當然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肯定,畢竟能打敗這麼多人才能從中脫穎而出,對自己的能力當然有信心。時空移至今日,在大學指考奮苦作戰的考生中超過十萬人次(聯合新聞網,2006),能打敗眾多競爭對手而考上國立大學者,其實也是這些學生們中的佼佼者,因此也算是自我能力的一種肯定,而肯定下的再提升價值。國外學者Dore(1976)曾提出一項結論,學歷也算是自我能力的指標,早期西方國家,其學校制度尚未完備成形,獲得大學文憑的人不多,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求職不依靠文憑,可是當科技或是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需要更專業的人才做專業領域的工作時,就開始要求員工的學歷,學歷成為一項能力指標,而學歷的高低正是個人受到何種訓練的指標,學歷成為評鑑人才的指標,當學歷成為求職的必需條件時,那社會必定以學歷為首要標目,就了成了「學歷社會」(黃俊傑,1988),就像是台灣的「升學主義」一樣,為了升學就是要上好的大學,得到好的學歷,這樣才會有好的工作機會。
2、傳統讀書人的優越感:
「士大夫」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深植各朝代的教育理念裡,但到了明清兩朝的更愈顯明朗,更有清楚的「仕紳階級」色彩,因為不但國子監學生有種種的現實利益,連地方官學的諸生也有不少「好處」,包括:「師生(不含附生)月廩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魚肉。」(明史),包括附學生員在內都享有免差役的特權(程方平、畢誠,1996,頁281)。「讀書」對於讀書人來說不但是高尚的行業,而且意味著「讀書人的階級」是凌駕於一般庶民,只要讀書有成,就可以使整個家族處於社會的優越地位及良好的社會聲望(取自王震武,2002)。在現今的大學指考裡,能脫穎而出考上台大、政大…等國立大學的同學的其優越感也容易油然而生,其情境不同但基本脈絡相差不遠;歷來的
3、良好工作待遇的基礎:
在工作待遇方面,在明朝的生員開始,便有朝廷對生員貼補的制度,一級一級進階到率性,到「入仕」便有朝廷的俸祿,這是在明代的清況,到了現今, 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今年(2007)研究所畢業生起薪平均為32755元,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8631元,而專科畢業生平均為26030元。調查指出,近3年來,社會新鮮人起薪變化呈現出薪資漲幅與學歷成正比的現象。相較2004年,2007年社會新鮮人起薪中,碩士新鮮人薪水調漲4.95%、學士新鮮人調漲3.51%、專科新鮮人調漲2.57%,可見學歷愈高,起薪調漲幅也愈大(東森新聞報,2007)。
肆、結語:
社會的情況符應著台灣固有的觀念,所以觀念不改,大學升學壓力一直擔在莘莘學子的肩上,為了改善學生的升學壓力,從2002年教育部推行多元入學制度,希望透過彈性的設計,以適性學生的能力,可以甄選到適合的大學科系,可惜教育部這樣的美意終究還是敵不過盤固台灣人已久的「士大夫」及「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價值觀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促成,在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真的可以還給莘莘學子一個快樂、無窮歡愉的學校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台北市衛生局(2007)。青少年心情溫度持續加溫 國高中生3人有1人需減壓。
線上檢索日期:
江思瑩(2004)。台灣教育改革以後國中教師教色變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陳昭玲(
陳曼玲、程佳英(
博啟倫(2004年12月10日)。人本主張教師聘約明載不得體罰
規範老師體罰 教局促修法。中華日報,第20版。
黃恩齡、江昭青(
楊惠芳(
教育部(2007)。高中職定位及社區化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線上檢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