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之探究
戴宗良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研究生
壹、前言
許多的研究顯示個體與母親之間的依附經驗,會持續影響到幼兒期、兒童期的適應及人際關係,甚至影響到更久遠的成年生活適應、與未來配偶和小孩的親密關係(陳秀菁,2002)。親密能力愈好者,其人際親密感就愈好。人際親密能力是一種行為能力,是指一個人與他人維持持久親密關係的能力。而母親對子女所表現的「母職親密能力」,直接的影響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廖六微,2005)。東南亞國家之經濟社會發展、國民教育水準普遍落後於我國,而且與我國文化殊異,因此,所表現的「母職親密能力」讓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知覺母子親密感有否差異必需探討。陳木金(2000)的研究也指出父母的婚姻關係,影響了親子和家庭的關係。婚姻關係會因溝通、工作衝突、教育程度、家庭暴力等而受到影響。廖六微(2005)研究發現母親婚姻關係的和諧程度、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母親年齡等對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有影響。外籍與大陸配偶年齡較輕,囿於語言溝通,教育程度較低,先生工作衝突或有時必須長期在外工作等婚姻關係,當然會影響了親子和家庭的關係。所以處於這種婚姻關係下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知覺母子親密感與一般家庭子女的差異程度也是探討的重點。
孩子課外補習、上才藝班、安親班的時間占去了大多親子相處的時間,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因為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無法提供孩子上補習、才藝班等費用,與子女相處時間較長。依據廖六微( 2005)研究顯示每日母親在家陪伴家人時數五小時以上的「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高於每日母親在家陪伴二小時以下的「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所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知覺母子親密感方面,應該比一般家庭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高嗎?值得探討。林振隆(2004)在外籍與大陸配偶親職勝任感研究發現,外籍與大陸配偶親職勝任感各層面及整體均趨向正向感受多於負向感受。外籍與大陸配偶不同的教育程度、常使用語言聽懂的程度不同、常使用語言會說的程度不同、先生的教育程度不同、和先生認識方式不同之外籍與大陸配偶親職勝任感達顯著差異(林振隆,2004)。可見外籍與大陸配偶受先生影響親職勝任感,母親在親職方面勝任愉快,會改善親子關係,也是直接影響母子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
一、本研究目的:
(一)探討不同個人因素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知覺母子親密感上的情形。
(二)探討母子相處的不同因素對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知覺母子親密感上的情形。 
(三)探討母親因素的不同對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知覺母子親密感上的情形。
二、研究問題: 
(一)不同個人因素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有差異? 
(二)母子相處的不同因素對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有差異? 
(三)母親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有差異?
三、研究假設:
 (一)個人因素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1-1年級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1-2性別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1-3出生序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1-4性生理成熟程度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1-5與父母關係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1-6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1-7是否母親親生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二)母子相處因素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與有差異。 
   
2-1家中子女數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2-2有無安親課輔班,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2-3每週補習時數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2-4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2-5母親陪伴家人時數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三)母親因素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3-1母親年齡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3-2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3-3母親婚姻關係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3-4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3-5母親的國別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四、名詞釋意:
  
(一)母子相處情形的因素:本研究所稱之「母子相處情形的因素」,著重在影響母子相處的時間因素上。如家中子女數會分散受試者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受試者外出補習的時數、母親下班後在家陪伴家人的時數等等。
   (二)母子親密感:「母子親密感」在本研究是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主觀知覺到的母子親密接觸的頻率與親密關係的程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覺得與其母親有話說、無事不談,感覺彼此相親近,有安全感,感到親子之間的相處正向且帶有欣喜之情緒感受。
  
(三)母職親密能力:「母職親密能力」是指母親在與孩子相處時,母親個人所展現的親密能力,是一種建立母子親密關係的能力。     
  
(四)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為表尊重這些外籍女性與來自大陸配偶,自民國九十二年八月六日起,內政部發函通令各機關更名為「外籍與大陸配偶」。故本研究將「新移民女性」或「外籍新娘」及「外籍配偶」等以「外籍與大陸配偶」稱之,她們與台灣男士結婚所生的小孩,居住在台灣者稱為「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
  
(五)知覺:「知覺」是指個體的感官系統接受外界刺激,經由一系列神經傳遞運作,最後作出反應的整個歷程。此歷程包括感官系統對刺激的選擇﹑接受能力﹑中介的神經層對輸入訊息的化約﹑傳遞以及大腦對訊息的統整與解釋。知覺也指與外界物體及過去經驗有關連的統整經驗,它偏重心理性的、個別差異較大、所得經驗較統整有組織,而且不以現實刺激為限,層次較高的活動(例如有幻覺或者視而不見,這表示並非所有的感覺都會產生知覺)。
  
(五)親密感(intimacy):「親密感」(intimacy):雖然親密感的定義隨著不同研究者而略有不同,但絕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包含了:彼此信任、尊敬彼此、深度的彼此自我坦露、互相分享彼此感受的心靈交流、溫暖、愛、仁慈、親近、相互依賴等成分(吳慈恩, 1998;McAdams, 1980;McAdams and
Powers, 1981;McAdams and Bryant, 1987)。是人與人之間健全、頻繁、多元化相互聯繫形成的結果。例如母子之間信賴、坦誠、尊重、承諾、安穩、支持、分享、自我坦露、相互關係、始終如一、了解、接受等等。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進行區域比較及考量代表性,得知九十五學年度嘉義縣全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就讀國小高年級以上人數還不多,不適合採取隨機抽樣後,採用配額抽樣方式(quota sampling)。此抽樣法以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就讀嘉義縣國小五、六年級及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為研究之母群體,共得樣本有566
人。寄出566份問卷,回收之問卷總回收量是489份,廢卷(含遺漏值>5%)18份,國三9份,小四2份,得有效問卷460份.再依表3-1佔母群比率抽取450份樣本為止,不再取樣。其中五年級學生為198人,六年級學生134人;國中一年級學生73人;國中二年級學生45人。
表1  預定抽樣之各年級學生人數與百分比
| 
   | 
  
   五年級  | 
  
   六年級  | 
  
   國一  | 
  
   國二  | 
 
| 
   母群體人數  | 
  
   250  | 
  
   174  | 
  
   88  | 
  
   54  | 
 
| 
   佔母群比例  | 
  
   44%  | 
  
   30%  | 
  
   16%  | 
  
   10%  | 
 
| 
   問卷回收數  | 
  
   205  | 
  
   137  | 
  
   73  | 
  
   45  | 
 
| 
   按比率預定抽取人數  | 
  
   198  | 
  
   134  | 
  
   73  | 
  
   45   |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廖六微(2005)編撰的『母子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包含「填答者基本資料」、「母子親密感量表」、「母職親密能力量表」三部分之結構與內容。
(一)填答者基本資料:此部分為填答對象就其個人和其母親的個別資料填寫,有十六
項,因為研究對象不同,基本資料不同。
(二)母子親密感量表:本量表採用廖六微(2005)「母子關係量表」。該量表內容包含六個向度:「依附與親近」、「知心感」、「認同與喜悅」、「身體的親密」、「自我揭露與受重視感」、「親密張力」是試題中的負向題。效度方面KMO取樣適切性檢定值高達.958。Bartlett
球形檢定卡方值為8877.259,達到.000
顯著水準。信度方面:Cronbach
α 為.8888,因素一「依附與親近」為.8940;因素二「身體親密」為.8686;因素三「受重視與自我揭露」為.8506;因素四「親密張力」為.7759;因素五「知心感」為.7728;因素六「認同與喜悅」為.7686,整體而言信度不錯。
(三)母職親密能力量表:本量表使用廖六微(2005)「母子關係量表」該量表包含六個向度「主動親密的能力」、「自我坦露的能力」、「情緒支持的能力」、「衝突處理的能力」、「照顧與協助的能力」、「破壞親密的負向行為」(負向題)。
效度方面:KMO 取樣適切性檢定值高達.958,Bartlett
球形檢定卡方值為8877.259,達.000
顯著水準,總解釋變異量為57.768%信度方面:總量表Cronbach
α 為.9395。因素一「情緒支持與衝突處理」Cronbach
α為.9183;因素二「照顧與協助的能力」為.8084;因素三「自我坦露的能力」Cronbach
α 為.8098;因素四「主動親密的能力」Cronbach
α 為.8063,整體而言信度不錯。
叁、分析結果:
一、個人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
本節旨在探討個人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以t考驗檢定假設1-2、1-4,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假設1-1、1-3、1-5、1-6,1-7共分為七點加以敍述考驗的結果。
(一)年級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研究對象為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國中一年級、國中二年級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其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1。
表4-1年級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年   級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國小五年級  | 
  
       
  195  | 
  
      111.12  | 
  
      21.47  | 
 
| 
   ②國小六年級  | 
  
       
  130  | 
  
      108.35  | 
  
      22.46  | 
 
| 
   ③國中一年級  | 
  
         73  | 
  
      101.10  | 
  
      26.63  | 
 
| 
   ④國中二年級  | 
  
         45  | 
  
       88.64  | 
  
      24.18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2。
表4-2年級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事後比較  | 
 
| 
   組間    21076.849    3    7025.631   13.339  .000    ①>③                                          
           ①>④  | 
 
| 
   組內  
  231228.650   439    526.717                 
  ②>④  | 
 
| 
   全體  
  252305.544                                  
    | 
 
p<.01 ①國小五年級 ②國小六年級 ③國中一年級 ④國中二年級
由上表可知,不同年級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差異(F=13.339,P<.01)。所以採用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國小五年級(M=111.12)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顯著高於國中一年級(M=101.10)、國中二年級(M=88.64)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子親密感;國小六年級(M=108.35)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顯著高於國中二年級(M=88.64)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子親密感;國小五年級與國小六年級、國小六年級與國中一年級、國中一年級和國中二年級等,只要相差ㄧ個年級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並無顯著差異。這樣的結果顯示年齡愈小的孩子與母親的親密感愈高, 隨著年齡的增加與母親的親密感減低。
(二)性別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t 考驗,結果如表4-3。
表4-3性別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t考驗摘要表
| 
    性  別  | 
  
    個  數  | 
  
    平均數  | 
  
    標準差  | 
  
       t  | 
  
       p  | 
 
| 
      男  | 
  
     215  | 
  
    102.88  | 
  
     21.34  | 
  
     -8.01  | 
  
     .015  | 
 
| 
      女  | 
  
     225  | 
  
    109.58  | 
  
     25.74  | 
  
   | 
  
   | 
 
p<.05
由上表可知,考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逹顯著水準(t=-8.01,p<.05)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女生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109.58)顯著高於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男生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102.88)。
(三)出生序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將出生序分為獨生子女、老大、中間子女、老么四類,各類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4。
表4-4出生序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出 生 序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獨生子女  | 
  
         37  | 
  
      104.08  | 
  
      
  30.23  | 
 
| 
     老  大  | 
  
       
  246  | 
  
      108.95  | 
  
      
  22.70  | 
 
| 
     中間子女  | 
  
         76  | 
  
      101.17  | 
  
      
  23.70  | 
 
| 
     老  么  | 
  
         84  | 
  
      104.54  | 
  
      
  23.77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出生序的不同而有差異, 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5。
表4-5出生序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異來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平均平方和  | 
  
     F        
    | 
  
     p        | 
  
   | 
 
| 
    組 間  | 
  
     4169.703  | 
  
      
  3  | 
  
     1389.901  | 
  
   2.459  | 
  
    .062  | 
  
   | 
 
| 
    組 內  | 
  
   278135.841  | 
  
     449  | 
  
      565.23  | 
  
   | 
  
   | 
  
   | 
 
| 
    全 體  | 
  
   252305.544  | 
  
     452  | 
  
   | 
  
   | 
  
   | 
  
   | 
 
①獨生子女 ②老大 ③中間子女 ④老么
由上表得知,考驗的結果F值=2.459,P值=.062(P>.05)未達顯著水準,我們發現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不會因為出生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與子女的出生序無關。
(四)性生理成熟程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性生理成熟程度是指是否已進入青春期:即女生有月經,男生有夢遺現象。從交叉表的樣本資料中明顯的看出男女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性生理成熟程度不同的人數百分比有差異,如表4-6。
表4-6男女性生理成熟程度百分比摘要表
| 
      性   別  | 
  
         有  | 
  
     還 沒 有  | 
  
      總  和  | 
 
| 
         男  | 
  
     
  28(12.8%)   | 
  
     
  190(87.2%)  | 
  
     218(100%)  | 
 
| 
         女  | 
  
     
  83(36.2%)  | 
  
     
  146(63.8%)  | 
  
     229(100%)  | 
 
    進一步以卡方考驗分析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男生與女生進入青春期的百分比是否有顯著差異,如表4-7
表4-7性生理成熟程度男女百分比卡方考驗摘要表
| 
   | 
  
      數  值  | 
  
     自 由 度  | 
  
       
  P  | 
 
| 
   Pearson 卡方  | 
  
     113.502  | 
  
       
  1  | 
  
      .000*  | 
 
| 
   觀察值個數  | 
  
      
  450  | 
  
   | 
  
   | 
 
*p<.05
卡方檢驗結果P=.000(p<.05)達顯著水準,也就是說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男生與女生進入青春期的百分比,達到顯著差異;因此,乃進行資料分割,分別考驗男生的母子親密感和女生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性生理成熟程度之不同而有差異,如表4-8
表4-8  男女性生理成熟程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t考驗與敘述統計摘要表
| 
    性別  | 
  
   性生理成熟程度  | 
  
   個數  | 
  
    平均數  | 
  
   標準差  | 
  
     t  | 
  
    P  | 
 
| 
     男   生        | 
  
         有  | 
  
    27  | 
  
     96.96  | 
  
    19.86  | 
  
    -1.547  | 
  
    .123  | 
 
| 
       
  還沒有  | 
  
   188  | 
  
    103.73  | 
  
    21.46  | 
  
   | 
  
   | 
 |
| 
     女   生  | 
  
         有  | 
  
    82  | 
  
     99.04  | 
  
    99.04  | 
  
    -4.882  | 
  
    .000  | 
 
| 
       
  還沒有  | 
  
   143  | 
  
    115.62  | 
  
   115.62  | 
  
   | 
  
   | 
 
由上表得知男性生理成熟程度t=-1.547,p>.05未達顯著差異,沒有性成熟男生(M=103.73) 未顯著高於有性生理成熟男生(M=96.96)顯示男生性生理成熟度不影響其知覺母子親密感。女性生理成熟程度t=-4.882,p<..05達顯著差異,沒有性成熟女生(M=115.62) 顯著高於有性生理成熟女生(M=99.04)影響其知覺母子親密感。顯示男生性生理成熟度不影響其知覺母子親密感。
(五)與父母關係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將與父母的關係分為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與媽媽較親密、與爸爸較親密、與爸媽一樣親密、與爸媽兩人都不親四種選擇。各種選擇之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9。
表4-9與父母關係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與父母的關係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媽媽較親  | 
  
       
  125  | 
  
      110.49  | 
  
      19.67  | 
 
| 
   ②爸爸較親  | 
  
         55  | 
  
      
  82.93  | 
  
      22.32  | 
 
| 
   ③一樣親  | 
  
       
  240  | 
  
      113.01  | 
  
      19.98  | 
 
| 
   ④都不親  | 
  
         23  | 
  
      
  70.78  | 
  
      21.23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與父母關係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10。
表4-10與父母關係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事後比較   | 
 
| 
   組間     72063.727     3     24021.242  58.507  .000*  ③>②                                                     
  ③>④  | 
 
| 
   組內    180241.817   439      410.574                
  ①>②                                                     
  ①>④  | 
 
| 
   全體    252305.544   442                                                                                                  | 
 
*P<.05 ①媽媽較親 ②爸爸較親 ③一樣親 ④都不親
由上表可知,與父母關係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差異(F=58.508,P<.05)。所以採用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與爸媽一樣親密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的母子親密感(M=113.01)顯著高於與爸爸較親密的母子親密感(M=82.93)和與爸媽兩人都不親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子親密感(M=70.78);與媽媽較親密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110.49)顯著高於與爸爸較親密的母子親密感(M=82.93)和與爸媽兩人都不親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子親密感(M=70.78);與爸爸較親密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的母子親密感(M=82.93)並未顯著高於與爸媽兩人都不親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子親密感( M=70.78)。
(六)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是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主觀知覺母親對他的學業滿意度是非常滿意、滿意、普通、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五種選項。因為非常滿意與非常不滿意兩組的人數比率太低,因此將非常滿意合併至滿意一組;非常不滿意合併至不滿意組。不同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11。
表4-11 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非 常 滿 意  | 
  
     18  | 
  
      126.55  | 
  
      
  19.27  | 
 
| 
       
  ②滿 意  | 
  
     78  | 
  
      113.04  | 
  
      
  23.73  | 
 
| 
       
  ③普 通  | 
  
    277  | 
  
      106.11  | 
  
      
  22.92  | 
 
| 
       
  ④不 滿 意  | 
  
     52  | 
  
      
  99.60  | 
  
      
  21.94  | 
 
| 
       
  ⑤非常不滿意  | 
  
     18  | 
  
      
  80.94  | 
  
      
  21.98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12
表4-12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事後比較   | 
 
| 
   組間    24844.00    
  4      6211.00    11.96  .000*   ①>③     
                                                      
  ①>④  | 
 
| 
   組內   227461.54    438      519.319                
  ②>⑤                                                    
    | 
 
| 
   全體    252305.544   442                             
    | 
 
*p<.05 ①非常滿意②滿意③普通④不滿意⑤非常不滿意
由上表可知,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差異(F=11.96,P<.05)。所以採用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非常滿意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126.55)顯著高於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普通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106.11)和顯著高於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不滿意(M=98.60)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母親對其學業滿意度滿意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113.04)顯著高於母親對其學業非常不滿意(M=80.94)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七)是否母親親生的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部份外籍與大陸配偶嫁給台灣的男性是再婚者成為繼親家庭,前妻子女對外籍與大陸配偶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有差異,因此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 如表4-13
表4-13是否母親親生的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 
    是否親生  | 
  
     個 數  | 
  
    平均數
    | 
  
    標準差  | 
  
      t  | 
  
      p  | 
 
| 
       
  是  | 
  
      397  | 
  
    108.15  | 
  
     23.40  | 
  
     5.041  | 
  
    .000  | 
 
| 
       不是  | 
  
      45  | 
  
     89.76  | 
  
     21.26  | 
  
   | 
  
   | 
 
*p<.05
由上表得知是否母親親生的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t=5.041,p<.05),母親親生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108.15),顯著高於非親生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89.76)。
二、母子相處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
本節旨在探討母子相處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以t考驗檢定假設2-2,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假設2-1、2-3、2-4、2-5,共分為五點加以敍述考驗的結果。
(一)家中子女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家中子女數分為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以上, 其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14。
表4-14家中子女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家中子女數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 一
  個  | 
  
       
  39  | 
  
      
  101.74  | 
  
       
  29.56  | 
 
| 
     ② 二
  個  | 
  
      
  195  | 
  
      
  109.99  | 
  
       
  22.16  | 
 
| 
     ③ 三
  個  | 
  
      
  160  | 
  
      
  104.43  | 
  
       
  22.61  | 
 
| 
     ④ 四
  個  | 
  
       
  49  | 
  
      
  102.02  | 
  
       
  27.99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家中子女數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15。
表4-15家中子女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事後比較
    | 
 
| 
   組間      4922.049    3     1640.683  2.912  .034  | 
 
| 
   組內    247383.495  439      563.516                
    | 
 
| 
   全體    252305.544  442                                       
    | 
 
*p<.05 ①一個 ②二個 ③三個 ④四個
由上表可知,家中子女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差異(F=2.912,P<.05)。
(二)有無安親課輔班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安親課輔班是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是否參加課後的安親班或課業輔導班。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參與安親班或課輔班而有差異,乃進行t考驗,結果如表4-16。
表4-16有無安親課輔班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t 考驗摘要表
| 
    安親課輔班  | 
  
    個數  | 
  
    平均數  | 
  
    標準差  | 
  
      
  t  | 
  
      
  p  | 
 
| 
       有  | 
  
    220  | 
  
    107.79  | 
  
     23.40  | 
  
     1.345  | 
  
    .179  | 
 
| 
      沒 有  | 
  
    219  | 
  
    104.72  | 
  
     24.41  | 
  
   | 
  
   | 
 
由上表得知,考驗的結果t=1.422,P值=.156(P>.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不因參安親班或課輔班而有差異。
(三)每週補習時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每週補習時數共分為0 小時、1-3 小時、4-6 小時、7-9 小時、10小時以上。每週補習時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17。
表4-17每週補習時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每週補習時數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0 小時  | 
  
      219  | 
  
      102.10  | 
  
      
  25.06  | 
 
| 
     1-3 小時  | 
  
      139  | 
  
      108.85  | 
  
      
  22.47  | 
 
| 
     4-6 小時  | 
  
      
  51  | 
  
      109.53  | 
  
      
  19.85  | 
 
| 
     7-9 小時  | 
  
      
  19  | 
  
      119.63  | 
  
      
  19.01  | 
 
| 
    10 小時以上  | 
  
      
  13  | 
  
      117.31  | 
  
      
  24.77  | 
 
為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每週補習時數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18。
表4-18 每週補習時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異來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平均平方和  | 
  
     F  | 
  
     P  | 
 
| 
    組 間  | 
  
    10249.335  | 
  
      
  4  | 
  
     
  2562.334  | 
  
   4.653  | 
  
    .001  | 
 
| 
    組 內  | 
  
   240095.513  | 
  
     436  | 
  
      
  550.678  | 
  
   | 
  
   | 
 
| 
    全 體  | 
  
   250344.848  | 
  
     440  | 
  
   | 
  
   | 
  
   | 
 
由上表得知,考驗的結果F=4.653,P值=..001(P<.05)達顯著差異水準,所以採用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每週補習時數對子女知覺母親的親密度並未達顯著差異,是否上安親班和課輔班及課後額外的補習時數的多寡都不影響母子親密感。
(四)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時數共分為15 分鐘以內、16-30 分鐘、30-60 分鐘、1-2 小時、3 小時以上。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19。
表4-19 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15 分鐘以內  | 
  
    189  | 
  
      96.28  | 
  
      24.43  | 
 
| 
      ②16-30 分鐘  | 
  
     85  | 
  
     108.28  | 
  
      18.89  | 
 
| 
      ③30-60 分鐘  | 
  
     57  | 
  
     113.16  | 
  
      21.76  | 
 
| 
      ④1-2 小時  | 
  
     50  | 
  
     117.20  | 
  
      18.94  | 
 
| 
      ⑤3 小時以上  | 
  
     60  | 
  
     120.73  | 
  
      20.17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20。
表4-20 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事後比較   | 
 
| 
   組間     40415.277     4   10103.819  20.947  .000*  ⑤>①                                                    
  ⑤>②  | 
 
| 
   組內    210306.673   436    482.355                 
  ④>①                                
                      ③>①  | 
 
| 
   全體  
  250721.950   
  440                            
  ②>①                                                    
    | 
 
*p<.05 ①15分鐘以內 ②16-30分鐘 ③30-60分鐘 ④1-2小時 ⑤3小時以上
由上表可知,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間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差異(F=20.947,p<.05)。所以採用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3小時以上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M=120.73)顯著高於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16-30 分鐘( M=108.28)、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15分鐘以內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96.28);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1-2小時以上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M=117.20)高於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15 分鐘以內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M=96.28);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30-60 分鐘( M=113.16)高於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15 分鐘以內(M=96.28)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16-30 分鐘(M=108.28)顯著高於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15 分鐘以內(M=96.28)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五)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是指母親下班後陪家人的平均時數,共分為約1-2 小時、約3-4 小時、約5-6 小時、約7 小時以上、遠距離工作或不常回家等選項。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21。
表4-21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約1-2小時    | 
  
     87  | 
  
      102.79  | 
  
      22.11  | 
 
| 
    ②約3-4 小時  | 
  
    117   | 
  
      105.83  | 
  
      21.57  | 
 
| 
    ③約5-6 小時    | 
  
     87  | 
  
      105.20  | 
  
      22.73  | 
 
| 
    ④約7 小時以上  | 
  
    109  | 
  
      114.06  | 
  
      23.75  | 
 
| 
    ⑤遠距離工作或不常回家  | 
  
     41  | 
  
      
  96.27  | 
  
      30.61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22。
表4-22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事後比較   | 
 
| 
   組間     11871.769    4   2967.942    5.417  .000    ④>①                                                  
    | 
 
| 
   組內    238836.210  435    547.899                 
  ④>⑤                                                 
    | 
 
| 
   全體    250207.980                      
                     | 
 
*p<.05 ①約1-2小時 ②約3-4小時 ③約5-6小時 ④約7小時以上⑤遠距離工作或不常回家。
由上表可知,每日母親陪伴家人不同時數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差異(F=5.417,P<.05)。所以採用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約7小時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M=114.06)顯著高於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不常回家(M=96.27),也顯著高於每日母親陪伴家人時數約1-2小時(M=102.79)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三、母親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
本節旨在探討母親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假設3-1、3-2、3-3、3-4,
3-5共分為五點加以敍述考驗的結果。
一、母親年齡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母親年齡分為29 歲以下、30-39 歲、40-49 歲、50 歲以上四組。其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23。
表4-23母親年齡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母親年齡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29 歲以下  | 
  
      
  36  | 
  
      100.42  | 
  
      27.35  | 
 
| 
     ②30-39 歲  | 
  
      274  | 
  
      108.55  | 
  
      22.32  | 
 
| 
     ③40-49 歲  | 
  
      123  | 
  
      104.98  | 
  
      24.65  | 
 
| 
     ④50 歲以上  | 
  
       
  8  | 
  
      90.00  | 
  
      33.46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母親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24。
表4-24 母親年齡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 
 
| 
   組間     4947.536       3      1649.179      2.952    .032  | 
 
| 
   組內  
  244163.462    
  437      
  558.726                       
                                                       | 
 
| 
   全體  
  249110.998    
  440                                            
    | 
 
①29歲以下 ②30-39歲 ③40-49歲 ④50歲以上
由上表可知,母親年齡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差異(F=2.952,P=.032,P<.05),因此採用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可是在的多重比較表中,發現各年齡組在多重比較後,各組間沒有顯著差異(p>.05)。
(二)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母親教育程度分為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學(專科)、研究所,其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25。
表4-25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母 親 年 齡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國小  | 
  
     170  | 
  
      
  106.43  | 
  
      
  23.37  | 
 
| 
     ②國中  | 
  
     126  | 
  
       106.13  | 
  
      
  23.05  | 
 
| 
     ③高中職  | 
  
     100  | 
  
      
  104.53  | 
  
      
  25.29  | 
 
| 
     ④大學(專科)  | 
  
      34  | 
  
      
  114.47  | 
  
      
  26.07  | 
 
| 
     ⑤研究所  | 
  
      
  4  | 
  
       
  91.25  | 
  
       
  2.5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母親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26。
表4-26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異來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平均平方和  | 
  
     F  | 
  
     P  | 
 
| 
    組 間  | 
  
    2776.297  | 
  
       
  4  | 
  
     694.074  | 
  
   1.218  | 
  
    .302  | 
 
| 
    組 內  | 
  
   24463.752  | 
  
      429  | 
  
     569.846  | 
  
   | 
  
   | 
 
| 
    全 體  | 
  
   247240.048  | 
  
      433   | 
  
   | 
  
   | 
  
   | 
 
由上表可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因母親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沒有差異(F=1.218,P=.302,P>.05)。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彼此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三、母親婚姻關係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中母親婚姻關係同住和諧、同住偶爾爭吵、同住會爭吵、分居離婚或死亡。其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27。
表4-27母親婚姻關係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母 親 婚 姻 關 係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①同住和諧  | 
  
     195  | 
  
      112,65  | 
  
      22.01  | 
 
| 
    ②同住偶爭吵  | 
  
     158  | 
  
      102.65  | 
  
      21.12  | 
 
| 
    ③同住會爭吵  | 
  
      22  | 
  
      101.18  | 
  
      25.81  | 
 
| 
    ④分居離婚或死亡  | 
  
      68  | 
  
      
  98.72  | 
  
      29.89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母親婚姻關係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28。
表4-28母親婚姻關係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事後比較
    | 
 
| 
   組間    14443.844      3   4814.615  8.886  .000   ①>③   | 
 
| 
   組內  
  237861.700   
  439   
  541.826              
  ①>④             
                                                       | 
 
| 
   全體  
  252305.544                                     
    | 
 
*p<.05 ①同住和諧 ②同住偶爭吵 ③同住會爭吵④分居離婚或死亡
由上表可知,母親婚姻關係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差異(F=8.886,P<.05)。所以採用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母親婚姻關係同住和諧(M=112.65)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顯著高於母親婚姻關係同住會爭吵(M=101.18)的母子親密感,同時母親婚姻關係同住和諧(M=112.65)也顯著高於分居離婚或死亡(M=98.72)。
四、母職親密能力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差異
本研究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的得分,分為高、低兩組。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而有差異,乃進行t 考驗,結果如表4-29。
表4-29 母職親密能力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t 考驗摘要表
| 
   母職親密能力  | 
  
    個數  | 
  
     平均數  | 
  
    標準差  | 
  
      t  | 
  
      
  p  | 
 
| 
      高分組  | 
  
    120  | 
  
    127.48  | 
  
     17.04  | 
  
   -16.951  | 
  
     .000  | 
 
| 
      低分組  | 
  
    118  | 
  
     84.28  | 
  
     22.00  | 
  
   | 
  
   | 
 
*p<.05
由上表得知,考驗的結果t=-16.951,P值=.000<.05 達顯著水準,代表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因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而有差異。母職親密能力高分組(M=127.48)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顯著高於母職親密能力低分組(M=84.28)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
為進一步檢測母職親密能力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相關的程度,乃進行相關考驗,兩者的相關與顯著性如表4-30。
表4-30母職親密能力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子親密感之相關、顯著性摘要表
| 
   | 
  
   個數  | 
  
   平均數  | 
  
   標準差  | 
  
     Pearson    相關  | 
  
     P (雙尾)  | 
 
| 
   外籍與大陸配偶 母職親密能力  | 
  
   448  | 
  
     75.72  | 
  
    20.73  | 
  
         .753**  | 
  
    .000  | 
 
|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子親密感  | 
  
   443  | 
  
   106.37  | 
  
    23.89  | 
  
   | 
  
   | 
 
由上表可知,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顯著的高相關。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越高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也越高,就如國內陳秀菁(2002)的研究一樣,大學生的人際親密能力與其親密感有典型的相關。母親容易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越強,親子的親密感受就越高。
五、母親的國別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
本研究中母親國別分為越南、印尼、柬埔寨、泰國、菲律賓、中國大陸、其他等七種,其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31。
表4-31母親國別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母親國別  | 
  
      個 數  | 
  
     平 均 數  | 
  
      標 準 差  | 
 
| 
     越南  | 
  
      
  62  | 
  
      106.32  | 
  
      
  25.24  | 
 
| 
     印尼  | 
  
      213   | 
  
      107.32  | 
  
      
  22.05  | 
 
| 
     柬埔寨  | 
  
       
  4  | 
  
      107.50  | 
  
      
  19.18  | 
 
| 
     泰國  | 
  
      
  35  | 
  
      
  99.71  | 
  
      
  24.99  | 
 
| 
     菲律賓  | 
  
      
  16  | 
  
      108.88  | 
  
      
  27.71  | 
 
| 
     中國大陸  | 
  
      109  | 
  
      106.06  | 
  
      
  25.77  | 
 
| 
     其他  | 
  
       
  4  | 
  
      112.25  | 
  
      
  29.97  | 
 
為考驗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是否因母親國別的不同而有差異,乃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32。
表4-32 母親國別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變易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     | 
 
| 
   組間      
  1996.511     
  6      
  332.752   
  .580    .747  | 
 
| 
   組內     250309.033    436           
                                                       | 
 
| 
   全體     252305.544    442                             
    | 
 
由上表得知母親的國別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F=.580,p=.747>.05)未達顯著差異,母親雖因國別不同文化上有所差異,但證實母愛無國界。
伍、結論與建議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將主要發現歸納成研究結論,分別敍述如下:
一、個人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
(一)年級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年級越低母子親密分數越高。本研究中國小五年級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最高;國小六年級次之;國中一年級和國中二年級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母子親密感最低。這樣的結果顯示年齡愈小的孩子與母親的親密感愈高, 隨著年齡的增加與母親的親密感減低。羅國英(1995)研究指出,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有親密度減低,衝突增加的傾向;本研究與廖六微(2005)研究有相同的結果,証實年齡影響孩子與母親的親密度。
(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女生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顯著高於男生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此結果與國內的研究有不謀而和之處:陳若男(1993)對兒童手足關係的研究也證實女性手足之間的親密感高於男性手足和異性手足之間的親密感;而陳秀菁(2002)的研究也指出大學女生的整體親密感有別於大學男生的親密感;與廖六微(2005)的研究顯示女生比男性有較佳建立親密情感的能力結果相同。
(三)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不因出生序的不同而有差異。與廖六微(2005)研究結果相同,表示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青少年時期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與子女的出生序無關。
(四)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男孩的性生理成熟程度其知覺母子親密感美有顯著差異,與廖六微(2005)研究結果有差異,可能與家庭生長背景有關擲得再研究。還沒有月經的女孩其知覺母子親密感顯著高於有月經的女孩,與廖六微(2005)研究結果相同。
(五)知覺與爸媽一樣親密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的母子親密感最高;知覺與媽媽較親密的母子親密感次之;知覺與爸爸較親密的母子親密感再次之;知覺與爸媽兩人都不親的母子親密感最低。本研究的資料顯示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與父母兩人一樣親的青少年最多(N=240, M=113.01),可見,大多數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與父母雙方的關係相當好,是幸福的一群,也與廖六微(2005)研究結果一樣。邱珍琬(2003)對一般大學生的調查也有相同的看法,大學生認為自己的父親依然扮演傳統威嚴的角色,不善於表逹情感,與孩子較為疏離的情況。與父母都不親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人數最少,母子親密感最低(N=23,M=70.78),是值得教育及社會工作者關懷的一群。
(六)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親對自己學業滿意度愈滿意的,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愈高;知覺母親對自己學業滿意度愈不滿意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愈低。研究結果驗證研究者的假設,外偶與大陸配偶對孩子前途的期待,往往轉化為對學校課業的要求;與台灣父母對孩子前途的期待,轉化為對學校課業的要求一樣,與廖六微(2005)研究結果雷同。一些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課業的失望,最常引起親子之間的衝突(楊佳雯,2000;周婉湘,2001)。因此,當母親對孩子的學業滿意度越高,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越好;當母親對孩子的學業滿意程度普通和不滿意的,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每況愈下,也難怪曾有某高中輔導室主任感嘆的說:親子關係日益淡薄,父母眼中只有成績好的孩子(曾意芳,1997)。
(七)是否母親親生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差異,親生者高於非親生者。與伍韋韋(2003)在研究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影響親子關係中提到非親生子女影響親子親密關係結論相同。
二、母子相處因素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
(一)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不因家中子女數而有區別;與廖六微(2005)研究一般青少年家中子女數會影響其知覺母親的親密感的結果有差異,外籍配偶母親大多比較忙碌工作,孩子較少和母親互動,這是否顯示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對母親有較多的體諒或母親與孩子們之間的溝通路徑沒有問題,是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不因參與安親班或課輔班而有差異也與廖六微(2005)研究一般青少年不因上安親班而影響其知覺母子親密度結果相同。。
(三)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不因每週補習時數的不同而有差異,與廖六微(2005)研究一般青少年每週補習時數不會影響其知覺母親的親密感的結果相同,代表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不因每週補習時數的不同而有差異。
(四)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越多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越高,每日和母親單獨說話時數愈少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愈低,因此,多和孩子單獨說說話,有促進母子親密感的功能。
(五)每日母親下班後在家陪伴家人時數五小時以上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高於每日母親下班後只在家陪伴二小時以下的青少年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研究結果顯示母親在家的陪伴時數越多者母子的親密感越高,感覺母親常不在家或每天下班後僅一二小時在家的母子的親密感較低。這與廖六微(2005)的說法一致:有時親子僅是共處一室,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在做,但是「一起」的感覺對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仍是很重要的。
三、不同母親因素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的差異情形
(一)母親年齡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沒有差異,這與廖六微(2005)研究一般青少年母親年齡不同會影響其知覺母親的親密感的結果有差異不同;或許母親是29歲組人數有36人及母親是50歲組以上有8人,人數太少,所以研究結果會有所不同,尚需研究。
(二)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沒有差異,與廖六微(2005)研究一般青少年母親教育程度不同不會影響其知覺母親的親密感的結果相同。
母愛源於天性,後天教育程度的不同,雖多少影響母親教養孩子的信念與態度,只要有心與孩子建立親密感,教育程度不是影響因素。
(三)母親婚姻關係同住和諧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高於母親婚姻關係同住會爭吵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這驗證了研究者的假設,證實母親婚姻狀況影響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如同陳木金(2000)的研究所指出的,父母的婚姻關係,影響了親子和家庭的關係,本研究與廖六微(2005)的研究結果相同,證實親子關係要親密圓滿,父母的婚姻和諧程度具有指標作用。
(四)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因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而有差異。母職親密能力高分組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高於母職親密能力低分組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有很高的相關。
(五)母親的國別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的母子親密感沒有差異。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針對外籍與大陸配偶、學校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數項建議。
一、對外籍與大陸配偶身為母親的建議
(一)積極參加學校為外籍與大陸配偶開辦的各種研習:由於文化、言語、文字、生活習慣的不同,外籍與大陸配偶應抽空到住家附近學校或文化機構參加政府或民間團體,專為外籍與大陸配偶辦理的研習,除了有助於快速融入本國生活外,同時也學習台灣語言文字,能串起本身生活經驗與知識,懂得如何教導、養育子女的知識,做好親職工作,增加與子女親密能力。
(二)體認親子親密感的變化:了解親子親密感是維繫親子關係的要素,也是確保下一代能夠有一固幸福美滿及健康的婚姻家庭生活的關鍵。當子女年幼時,親子雙方通常都容易與對方維持較親密的關係,隨著年齡和生理的變化,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青少年階段母子關係開始受到考驗,青少年階段可說是親子關係變得更複雜的開端,他們一方面希望擺脫束縛表現獨立自主的一面,一方面受到挫折時仍需要父母們的支持和鼓勵。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溫暖且親密的,青少年的獨立仍倚賴與家庭維持正向的聯繫,方能逹到成功的適應。
(三)提昇外籍與大陸配偶本身的親職親密能力:許多老師發現,有問題的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多半是沒能得到父母妥善的照顧;青少年受憂鬱所侵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個親密信賴的家庭關係。根據一些成長中或是已經成年的孩子的說法,他們認為與雙親的身體接觸還是需要的,那是表示親近的一種動作,就是大學生也期望的父母的角色是可以談心、多點時間陪伴子女的父母、主動表示與回應親密需求的父母(陳秀菁,2002)。家是與一同分享喜樂與哀傷的低方,是建立在心事的分享及產生的溫暖感覺上,說親暱的話、表逹自己內在的觀感和較多的肢體接觸。雖然親密能力有些來自天生的人格特質,但大部分來自後天的學習,參加學校辦理的親子各項活動是最佳學習場,所有助於親職能力的提升。
(四)想辦法增加陪伴孩子及與孩子說話的時間
雖然外籍與大陸配偶的家庭夫妻大多必須工作養家,但是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下班後或陪伴時數多者,母子的親密感優於母親不常回家和僅陪伴一二個小時的母子親密感。可見母親的陪伴和交談對青少年子女的幸福和情緒有重要的幫助。親子關係是需要足夠的時間是來培養,孩子的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形成皆來自於重要他人的回饋而不斷的修正。想要教養快樂健康品德端正的孩子,父母一路上的攜手陪伴是不可少的。
(五)調整符合孩子能力的學業期待
本研究顯示外籍與大陸配偶對孩子的學業滿意度高者, 青少年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越高,反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對孩子的學業越不滿意者,其子女所知覺的母子親密感越低。可見課業上的壓力或挫折經常點燃親子間互動的負面情緒。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性向和能力,父母若只看重學業的考試成績,對一些不善紙筆測驗的孩子是不公平的。現代父母應有多元智慧觀,賞識其獨特的能力和優點。父母對孩子的反應與評價正與子女的自尊息息相關。因此,明智的父母應先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再經由良好的親子互動提升孩子的學業成就。
(六)建立和諧的婚姻關係
本研究顯示外籍與大陸配偶婚姻和諧的青少年子女知覺母子親密感優於父母會爭吵的青少年。可見,父母婚姻關係的品質深深的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情緒因擾,為人父母當瞭解並努力經營自己的婚姻。同時也警告身為外籍與大陸配偶的先生們,多尊重、多教導、多包容外籍與大陸配偶,更是建立合諧婚姻關係關鍵。
二、對家庭工作者的建議
(一)提倡愛家行動:本研究顯示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與父母親兩人一樣親的青少年其母子的親密感最好,勝於知覺只與媽媽較親密的母子親密感,可見父親的角色具有加分的作用。在今日講求兩性平權,鼓勵父親表現溫暖感性的一面,發揮愛家行動是親職教育的另一扇窗。
(二)外籍與大陸配偶夫妻應將「培養親職親密能力」規劃納入親職教育中親子關係的良窳是親職教育成敗之主要關鍵,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向是帶給孩子最多的喜樂與最好的影響。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教導子女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如何成為青少年子女心中的親密老爸和老媽,在親職教育中值得被教導和提升;尤其是年齡尚輕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小媽媽們。本研究顯示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知覺母職親密能力沒有隨著母親年齡增加而提升,是否有哪些原因與無奈,是需要相關單位優先重視與協助的。
(三)教育工作者應協助外籍與大陸配偶夫妻肯定子女學業之外的能力與價值:每個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鶴立雞群,但學業成績優異一方面來自個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來自遺傳資質的不同,許多的老師常發現一些父母對孩子不恰當的期許,研究者發現,有些家長如較低社經地位者,常誤認為孩子的成績可以一路「打」出來、「逼」上來,沈重的學業期待在學童階段殘害了小孩的身心,到青春期階段更賠上了親子的關係。大部份外籍與大陸配偶學力較低,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在親職教育中幫助家長建立適當的學業期待,以改變父母對子女的價值觀、信心與能力等多方面的肯定,是刻不容緩的。
(四)對學校教育的建議:踴躍承辦政府委辦各項外籍與大陸配偶研習,幫助她們走出家庭,提升行動力,改善家庭氣氛結構,除了可以提升外籍與大陸配偶與子女的親密能力,也有助於學生學業與健全人格的發展。也導正大陸與外籍配偶親職知識與態度。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外籍與大陸配偶母子為研究對象,今後的研究可以外籍與大陸配偶父子為研究對象,以瞭解外籍與大陸配偶父子親密關係的情況和好爸爸的父職親密能力是否與母親的母職親密能力有差異性。因研究者本身的能力與時間的考量, 研究對象僅以嘉義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青少年初期學生為研究之母群,因此在堆論上有其限制,今後的研究可以擴大研究的母群,以其他地區或不同年齡層之學子進行研究。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問卷對外籍與大陸配偶是繼母(喪母、原生母親離婚、幼年母親離婚印象模糊)等的受試者並沒有特別考量,造成這類受試者無心作答或答題不全,形成廢卷,是研究者的疏忽。建議母親已經死亡及多年沒有與母親接觸的外籍與大陸配偶單親子女可以不列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變項:可以進一步探討外籍與大陸配偶年齡與親密感的關係、外籍與大陸配偶父母家庭結構、管教方式、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氣質、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健康情形等因素對母子親密感的影響。可以進一步探討外籍與大陸配偶母子親密關係對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家庭生活適應和行為困擾之間的相關情形。或許可以進一步探討影響母職親密能力與其原生家庭、教養信念、子女氣質、社經地位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