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共讀圖畫故事書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

 

李雨潔

嘉義大學幼研所

壹、緒論

科學家認為閱讀可以活化大腦,使神經網絡變得綿密。因為閱讀是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而主動歷程會促使神經連接(《科學人》第45期,200511月)。洪蘭認為說教的方式並不適合孩子,教導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說故事。孩子可以透過故事閱讀來理解世界,大量閱讀是增加人類背景知識的最佳方式。但故事懂多少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親子共處的時間。親子關係需要經營,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透過故事-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讓孩子感受父母對他的愛。當親子共同做一件事,這個感覺會在故事內容已經淡忘掉後,化成一股支持孩子上進的力量,許久後還能感受到父母陪伴的溫馨(洪蘭,2007)。黃迺毓(2005)提出共讀是一種省時省力的教養方式,從生活習慣、行為規範、情緒疏導,到文化價值觀和人生信仰,都在有趣的共讀中,自自然然的傳遞了。高淑貴(1988)所做的「已婚職業婦女子女照顧之研究」,已婚的在職母親對安排三歲前孩子的教養,她們比較偏好由至親的家庭來照顧。目前因為學齡前幼兒的母親勞動率增加,所以親屬照顧的比率有逐年增加的情形。由過去的研究知道,協助照顧的親屬以夫妻雙方的父母為主(胡幼慧,1995)。又研究指出三歲是幼兒閱讀態度與習慣的建立的重要關鍵,根據國際閱讀協會理事長Kwilliams表示:父母是孩子生命裡的第一位老師,且小孩在四歲之前的閱讀經驗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喜歡閱讀,而且樂於追求閱讀的樂趣,對於孩子人生閱讀樂趣的養成具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部,2001)。因此在現代這個時期,對於由祖父母協助教養的孩子而言,祖父母的教養方式─言教、身教與境教都會對幼兒造成相當深遠的影響。

一般探究親子共讀的主題大多都是關於母親與孩子共讀的情形,對於祖孫之間的共讀狀況似乎還沒有人在做這方面的探討。因此想要藉此機會深入了解祖孫之間的共讀,以提供大眾對於祖孫共讀有更多的信任與認識。畢竟目前台灣已經漸漸進入老年社會,又雙薪家庭為多數,且外籍配偶之比率亦逐年升高,故阿嬤與孫輩的共讀研究或許可以提供社會作為參考。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祖孫共讀的過程中,祖母如何表達故事意境。

(二)探討祖孫共讀的互動歷程中之非口語互動。

二、研究問題

(一)祖孫共讀的過程中,祖母說故事的方式、提問方式以提討論方式為何?

(二)祖孫共讀的互動歷程中之非口語的互動為何?包含其肢體表現、神態表情等。

三、名詞釋義

(一)圖畫故事書

是指透過文字與插畫以連續分頁的方式,傳達特定故事的作品,兼具文學性與藝術性(游雅玲,2006)。

(二)祖孫共讀

一般認為親子共讀是一種家庭閱讀,也是學習型家庭的雛形,在孩子閱讀童書的過程中,父母也能保留一份童心,並透過與孩子的對話、討論、分享彼此的感動與思想(談麗梅,2002)。本研究的「祖孫共讀」是指祖母和幼兒一起進行閱讀活動,包括祖母說故事給孩子聽、閱讀紙本故事書、討論故事內容等,雙方在故事進行中有所互動。

(三)互動歷程

本研究是指祖孫在共讀時的口語和非口語的互動方式。口語互動-指在共讀中祖母說故事的方式以及提問方式;非口語互動-祖孫在共讀中,其肢體表現與神態表情。

 

參、研究方法與實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的研究方法,以一位公務員退休之祖母及一位未滿三歲之幼兒為研究對象,以參與觀察法進行研究。五月五日起至五月二十六日止,每週六上午十點至十一點,共四次觀察並輔以訪談。

二、研究工具

(一)觀察紀錄

描述共讀中的情境脈絡及祖孫的非語言訊息和其互動方式,並紀錄祖孫對於情境的閱讀反應及研究者自身的省察。

(二)V8攝影

研究者使用V8攝影將共讀的互動情形完整紀錄,以便日後詳細謄寫逐字稿,找出有意義資料。

三、繪本挑選

由於1-3歲之幼兒已經逐漸注意書中故事的前後變化,他們喜歡情節簡單、可預測的故事。且幼兒在此進入命名階段,能理解簡單的故事情節,更喜歡問:「是什麼呢?」,語彙的進展則是能說出簡單語句。故此次祖孫共讀之研究在繪本挑選方面,參考專家學者之建議,著重與幼兒生活相關並熟悉的繪本,另挑選可預測的簡短趣味性故事,做為共讀活動的開始。

選用的繪本有:

(一)小狗愛玩耍。上誼出版社。

(二)艾瑞卡爾-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上誼出版社。

(三)艾瑞卡爾-好餓的毛毛蟲。上誼出版社。

(四)岩村和朗-14隻老鼠大搬家。漢聲出版社。

四、資料整理與分析

每次觀察攝影完後,研究者盡量於兩日內將錄影帶內容逐字謄寫,轉譯成逐字稿,如內容無法解讀則再次與祖母做進一的確認。針對觀察內容的逐字稿反覆閱讀並加以省思分析,歸納出相關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的資料編碼方式利用“奶”為祖母之編碼代碼,幼兒以“幼”為編碼代碼,中文之後的數字則是該研究對象發言的時間及第幾次發言。如為觀察則註明“觀”,訪談資料則加註“訪”如,『奶052』則表示,祖母五月五日觀察資料的第二次發言。

五、可信度檢驗

在以人為工具的觀察研究過程中,信度與效度之問題易為人所質疑。故為確保研究資料的可信度,使用研究參與者檢驗、研究稽核、文獻檢驗等三項檢驗。將逐字稿與分析資料與研究參與者進行討論,確認其語意及編碼的一致性,並且參考專家學者和其他同儕之觀點,以檢視研究內容的正確性,避免資料分析的偏見,以確保文本分析的可信度。另外,以共讀相關理論為基礎,檢視所分析的祖孫共讀互動中,找出相關發現。

 

肆、研究發現與討論

張靜文(2002)認為「共讀」的精髓在於共享生命的歷程,大人在共讀中引導孩子展開創造性的思維,幫助孩子勇於表達自我。共讀就是在閱讀、思維與溝通不停的運轉中,彼此分享喜怒與夢想。

一、口語互動

依據觀察資料所得,將共讀的口語互動方式分為說故事的方式以及提問方式,說故事的方式為「照本宣科」、「看圖說話」與「經驗聯想」三種型式;提問的方式則有知識性提問及封閉式問句,以下就各型式分別探討

(一)說故事的方式

阿嬤說故事的方式以看圖說話為多,比較少照本宣科,最常將故事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經驗最連結。

1.「照本宣科」保持著作的原味:

  【例一】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呢? (奶124

     【例二】

:喔!你看,毛毛蟲自己造了一間房子,叫做繭。牠在裡面住了兩個多星期。你知道牠住了多久嗎?十幾天喔!很久喔!然後牠咬了一個洞,鑽了出來。你看,牠變成了蝴蝶。毛毛蟲變蝴蝶啦(手指比劃蝴蝶)!(奶1937

:恩(點頭)。(幼1933     

2.「看圖說話」自主想像從心出發:

    【例一】

奶:現在開始講故事喔!這邊不是有太陽嗎?後來太陽下山了,太陽下山就變晚上了,晚上月亮跑出來了。這是一片葉子,上面有個小小的蛋,這就是毛毛蟲的蛋。你家窗口那個蛋,有沒有變成鳥寶寶?有幾個蛋?(奶1910

:兩個。(幼1910

 3.「經驗聯想」生活事件之連結:

【例一】

:這是樓梯,是不是?(奶0510

:是。(幼057

:是不是上下樓梯要抓著扶手,抓穩才不會摔倒?(奶0511

:牠沒扶(看奶奶一眼)。(幼058

:因為小狗很厲害啊!牠動作很敏捷,跑的很快,對不對?(奶0512

:對。(幼059

:你有看過小狗摔倒嗎? (奶0513

:沒有。(幼0510

(二)提問方式

1. 知識性提問

        除了焦點聚集在書本上之訊息,例如字詞意義、數數兒、認識顏色等;還有其他一般常識問題。

    1)字詞意義

【例一】

奶:棕色是什麼?你知道嗎?就是這個顏色(手指書頁上的棕色熊),像木頭的這個顏色,就是棕色。(奶125

:棕色。(幼123

    【例二】

幼:造橋要幹麻(疑惑的表情)?(幼26102

奶:有橋的話,牠們才能從橋上面走過去啊!才不用繞很遠很遠的地方啊!也許他們繞很遠很遠的地方還不能過去,因為這個水實在太大,他們只是小老鼠而已,過去是很困難的。(奶26106

【例三】

奶:假如牠們有橋的話,就會很方便,現在他們拿很重很重,很堅固的木材,放在兩邊岸上。(奶26107

幼:岸上(抬頭看著阿嬤)?(幼26103

奶:岸就是水的兩邊叫做岸。水在流,這個岸(手指書頁圖案)這是對面的岸 。把木材放在上面固定好,他們就可以從上面走過去,那就是叫做橋。(奶26108

2)數數兒

     【例一】

:我們兩個一共有幾個眼睛?(奶1217

:一共有…(看著阿嬤)。(幼1215

:數數看(拉著幼兒的手指眼睛)。(奶1218

:一、二、三、四。(幼1216

【例二】

奶:你看,(手指封面的老鼠)一、二,數啊(拉著孩子的手指頭)。一、二、三,一起數。(奶263

幼: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幼262

3)認識顏色

【例一】

:這裡有很多不同不同的顏色。你指指看綠色在哪裡?(奶194

:綠色在這裡。綠色在這裡(手指著書頁上的綠色小圓圈)。(幼194

4)一般常識

【例一】

:太陽又出來了。那個小小的蛋,變成小小隻的毛毛蟲了。阿嬤問妳。兩個蛋會變成幾隻鳥寶寶?(奶1911

:兩隻鳥寶寶。(幼1911

【例二】

:(奶奶看了文字一遍)毛毛蟲它有很多的毛毛對不對?你的毛毛在哪裡? (奶1929

:在腳上(舉高腳)。這是毛。腳毛。(幼1926

2. 封閉式問句

        阿嬤在與幼兒共讀時,提問的句型多為封閉式的語句,例如,「對不對?」、「是不是?」等,詢問方式較為固定,少有開放性的問題引導。

【例一】

:牠躲在這個包包,好漂亮的包包。這裡有風車,還有房子,還有好多玩偶。他跟玩偶坐在一起,藏起來了,讓媽媽找不到,對不對?(奶056

:。(幼05054

奶:對齁。這些都是玩具。只有狗狗是真的,對不對?(奶057

:。(幼05055

    【例二】

     奶:這個毛毛蟲很沒有規矩,對不對?(凝視幼兒並皺眉)爸爸是不是說,要先吃完第一顆,才能吃第二顆,是不是?(奶1917

:恩(點頭)。(幼1916

   3. 開放式問句

【例一】

奶:假如你要摔跤了,人家也要來幫忙。阿嬤要摔跤,你要怎麼辦?(奶2632

幼:保護(雙手圈住阿嬤的身體)。(幼2625

二、非口語互動

祖孫在共讀活動中,除了口語的對話之外,其肢體表現與神態表情亦是溝通的方式。在共讀活動中,雙方以眼神、臉部表情、手勢及其他肢體動作等訊息表達內在狀況的互動行為(簡淑珍,1998),分述如下:

(一)眼神交流

祖孫在共讀活動中,以眼神的交流代替詢問或回答。幼兒偶有凝視他處的時候,但是當阿嬤問話時,亦是立即回應,故非神遊他方。

【例一】

     :狗媽媽終於找到小狗了。終於是什麼(看著幼兒眼睛)?(奶0527

:(回視阿嬤)很困難的事情做好了,叫做終於。(幼0525

:棒。(微笑凝視)(奶0528

    【例二】

奶:太陽已經下班了,到處都暗暗的,會冷喔!他們在生火。(奶2645

幼:火(看著阿嬤? (幼2640

奶:這是火,很燙的喔!可是坐在這邊就比較溫暖。(回視幼兒)生火了,就像點燈那樣(手指客廳的電燈),就像電熱氣那樣,好溫暖,而且亮亮的不會冷,也不會暗啊!(奶2646

(二)擠眉弄眼

臉部表情的顯現可以加強故事內容之戲劇張力,活化故事的細節。

【例一】

:毛毛蟲寶寶,(幼兒臉貼近書頁看圖)你再靠近一點,毛毛蟲就爬到你鼻子上,坐好坐好坐好。毛毛蟲爬到你鼻子上(幼兒移動身體離開阿嬤身邊),好噁心。過來坐好。(奶1913

:噁心(露出驚恐的表情)。(幼1913

(三)比手畫腳

以肢體動作來強化口語表達之不足處,也能增加共讀活動的趣味性。

【例一】

     :毛毛蟲爬到身上會癢癢的。跟爸爸搔癢是不一樣的。爬過去的癢(手指爬在幼兒手上),就像被蚊子叮的癢(幼兒用手抓身體)。(奶1914

    【例二】

:怎麼可以通通都咬一口。這小毛毛蟲怎麼這麼糟啊(皺眉)!糟怎麼比?(奶1921

:糟(大拇指向下比)~~~!(幼1918

:實在糟(大拇指向下比)~喔!竟然巧克力蛋糕也吃,冰淇淋也吃,小黃瓜也吃,乳酪也吃,火腿也吃喔!只有這切下來的這三片火腿他沒有吃到,還好,還好(啪啪,手拍胸口)。(奶1922

:先把它吃掉,吃掉(假裝拿起來吃)。(幼1919

【例三】

:蝴蝶是不是好漂亮?它的翅膀好大,顏色很多喔。你看它身體這麼小,翅膀這麼大,所以它可以搧阿搧阿飛起來(阿嬤兩手做翅膀拍動狀)。(奶1940

幼:嗯(看著阿嬤)。

三、研究發現

(一)說故事的方式,祖母著重生活經驗和主觀感受的分享。

(二)祖孫共讀時,焦點聚集在書本上之訊息,例如數數兒、認識顏色、字詞意義等知識性問題為多,且多封閉式提問。

(三)祖母歷練豐富,看圖說話聯想流暢。

(四)共讀時少有語調變音,多為鋪陳敘事。

(五)幼兒在共讀活動中多以點頭或凝視回應祖母的問題。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祖孫共讀活動中,幼兒不僅只是用眼睛觀看繪圖、用耳朵聽阿嬤說故事,幼兒利用全身的感官來閱讀。幼兒的注意力不會因為其身體表現而分心,或不再專注故事。透過共讀活動的對談-以口語和非口語的型式,讓祖孫雙方共同成長與學習新知。

 【例一】

研究者:阿嬤您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親子共讀?

阿嬤:年輕時候只有忙著工作做家事哪有什麼時間可以孩子一起、或唸書阿、看什麼,都沒有。

研究者:喔!那麼開始照顧孫女之後才開始孩子一起看書或者是進行遊戲之類活動

阿嬤:對啊!退休之後生活比較輕鬆,幫忙帶孫子。她媽媽都會買玩具、書啊、VCD這些東西給她,不然整天和她在家也很無聊。孩子還沒上學,總是要教。

【例二】

研究者:阿嬤在說故事之前,通常已經想好要跟孩子說些什麼嗎?

阿嬤:不會事先想啦!就是說一面看,一面想到說跟我們日常有關係的。像是她的經驗之類的,做一些臨場記實的一些引導。引介啦!譬如說,她應該注意些什麼,平常我跟她講的,跟現在看到的這些做整體的結合。(奶2610

【例三】

阿嬤:最近的小孩子都一直看電視,對眼睛也不好。像岩村和朗的書就很有趣,而且他那個繪畫的手法…非常好,看起來就很溫馨。(奶2612

【例四】

阿嬤:岩村和朗的風格非常的好。他注意到的事情很多,跟我們實際上的生活真的是很相關啦!雖然不是完全一樣,可是相關就能夠給小孩子一些好像很切實際的那種認識。(奶2613

由於社會型態的變遷,雙薪家庭增多,三歲之前的幼兒如未上幼稚園,則多是由至親照顧。因此個案中的阿嬤負起照顧孫兒的責任,時間從早上八點半到晚上九點。阿嬤與孫兒共讀時,大多是將故事融合了生活事件。未進行研究之前,阿嬤平常有空閒時也會和孫兒一起看書,只是很少能這麼完整的看完一本書,因為還需要打理家務等。但是,阿嬤認為在忙也要找時間和孩子共同閱讀。祖母第一次與幼兒開始有完整的閱讀時間,是在共讀活動開始之後。

閱讀是一種移情作用,幼兒在故事中認同接近自己的角色。透過閱讀,幫助幼兒開展心性,啟發智慧。閱讀的能力是累積出來的,透過長時間的感受溫馨閱讀時光,充實幼兒的心靈,給予幼兒大腦突觸發展的機會,增加腦部的理解能力。閱讀是培養思考的最佳良方。

二、研究建議

(一)和幼兒討論時,多留意繪本封面、蝴蝶頁部分的插畫內容。

(二)能多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想像、推理。

(三)依照故事的發展,設計動、靜態之活動。

(四)進行故事錄音或故事接龍等方式,讓幼兒感受閱讀的魅力。

(五)因應社會型態之變遷,有效結合家長、學校、社區資源來協助祖孫進行共讀之準備活動。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科學人(2005)。第45期。遠流。

洪蘭(2007)。爸媽溫馨陪伴孩子愈受教。學前教育雜誌,三十卷,第一期。信誼基金會。

高淑貴(1988)。已婚職業婦女子女照顧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教育部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179-10。台北市:教育部。

黃迺毓2005。閱讀,讓親子攜手成長。天下雜誌教育特刊親子別冊。天下文化。

黃慶惠(2006)。繪本故事媽媽:你也可以做做看。台北:天衛。

張靜文(2002)。親子共讀魔法DIY。台北:匡邦文化。

游雅玲(2006)。親子共讀圖畫故事書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恐懼類主題」為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淑珍(1998)。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中的角色。載於「幼兒園中教學與學的對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9-122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