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成小語
廖子成
南華教社所研究生
南島週報
偏見停一停,男女一樣行
看到美聯社前日以「insane (瘋子)」及「scum of the nation(民族敗類)」等污辱性字眼報導副總統呂秀蓮參選的消息,格外諷刺,也使得此項話題充滿性別意識,令人遺憾。而萬事達卡前日發表「二○○七年亞太區女性進步指數」,台灣女性的社經地位明顯躍升,從去年的第九名,一口氣進步到今第三名,且中上收入水準女性首次超越男性,看來女性未來在各領域的發展,將是世界重視的議題。
台灣一向以尊重民主人權發展自居,特別是兩性平權的落實,在今日台灣亦有相當進展,並且深入民間,諸如女性擔任政府及民間要職人數的增多、彰化縣蕭家斗山祠超過百年歷史的祭祖大典今年首度由女性擔任主祭官、羅東高中透過學生票選推動校服修正……等等,顯示性別的刻版印象已逐漸瓦解。
男女性在生理上的基本差異,加上傳統社會長期「重男輕女」建構,性別偏差與迷思即是中國揮之不去的文化夢魘,再加上雜誌、報紙、電視等各種傳播媒體皆對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推波助瀾,例如:電視節目中,男性都是從事地位較高的工作(如:醫生、律師),經常三妻四妾、劈腿成性;至於女生,則常以接待者或家務工作者的角色出現,並要表現出吸引性、服從性的特質,家暴的對象幾乎都是女性,美容與瘦身廣告中建構出的女性身體標準迷思,皆是助長性別偏差與迷思的積累。
筆者身在國小教育工作十多年,親自見證性別平等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播種、萌芽,自93年立法院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兩性平權觀念從逐漸落實於校園中:中小學每學年進行四個小時性侵害防治課程教學,也將把性別多元與性別尊重融入九年一貫國教課程各領域教學中,使下一代從小建立兩性平等與互相尊重的觀念下一代。性別意識可以融入教育的實踐之中,媒體大眾亦有文化傳承的重責大任,但願男女皆能正向看待兩性均衡發展,揮別男性主流意識,建構平權、多元文化。也許,將來當總統的會是你的女兒或是老婆。
假性資優 不如免了
教育部為破解國中以資優教育之名,行能力分班之實,下令自九十六學年度起,取消國中資優生集中成班,要求資優生常態編班,採分散式教學,且學生入學一年後,符合標準或鑑定的才能編入資優班。一時之間,引起不少家長恐慌,因為他們多年來為子女安排「前進資優班」的補習,將無用武之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但人中龍鳳畢竟是鳳毛麟角,若是經過花大錢惡補出來的資優生,充其量不過是「假性資優」罷了,除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之外,對子女的發展不見得有多大幫助。如同所謂的「揠苗助長」,如果資質不夠,進入臥虎藏龍的資優班,勢必成績墊底,壓力沉重,自信心被消磨殆盡,即使混到了文憑,也賠掉了人生。
傳統升學主義下所謂的好學生,無非是成績好、會讀書、考試滿分,但近年在國際間發光發熱的運動選手,如王建民、林義傑等人,並非傳統定義下的好學生或資優生,但他們憑著後天的努力與毅力,不僅為自己闖出一片天,更為臺灣爭光。試問,有多少傳統定義下的優秀學生能像他們一樣?
教育部喊了多年的多元教育、適性發展,就是希望發掘每個學生的潛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值得這些忙著為子女鋪路的家長深思;而學校也必須重新找回自身的價值,不是依靠文憑的流通價值而生存。
你今天被呆帳了嗎?
隨著各家銀行陸陸續續公布的億元呆帳大戶,據估計,到去年底,一億元以上的呆帳戶數接近一千五百戶,令人嘆為觀止,能藉此看清這些人貪婪的嘴臉,還真要感謝前日淘空力霸的王姓大老呢!原來不少在各領域能呼風喚雨、喊水會結凍的大企業老闆、領袖級人物原來也是表面光鮮、打腫臉充胖子式的風光,前人「錢進大陸、債留台灣」的典範可尋,這些呆帳大戶又有何懼哉?最後是不是又要全民買單?小老百姓平日只要欠銀行區區數萬元,就得天天被銀行催討、鬧自殺……,筆者不僅要問:社會公平正義何在?
這樣的現象,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利」委、政客、財團根本就是『利益共同體』,藉著選舉的操弄,搞人情、搞關說、搞供養,若壓對寶,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若壓錯寶,則夾著尾巴落跑,擇日再圖東山再起。
借錢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希望政府不要只是用嘴巴拼經濟,除了積極修法防範與圍堵之外,盼能積極處置這些投機份子,以收殺雞儆猴之效。若只是用人民的納稅錢,來補貼遭掏空的金融機構,不僅對納稅人不公平,對這些投機份子無疑又是一次大富翁的金錢遊戲。
政治是現實的,人民是健忘的,若真是避過這個鋒頭,這些大尾的,又將是活龍一條!
你看到的是新聞真相嗎?
從多年前蓋達恐怖組織領導人賓拉登藉由半島電視台放送其恐怖言論,及近年流行香港狗仔文化帶領偷拍及爆料潮流,到近日的電視台記者協助黑道份子拍攝「嗆聲影帶」的新聞,不禁使人懷疑,你我每日接受這麼多媒體資訊,但「我們看到的都是真實的嗎?」現在該是好好反省媒體與消費者關係的時候了。
二十世紀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包括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網路在內的傳播媒體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資訊讓我們隨手可得,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但卻拉遠了心與心的距離。當我們每天從這些傳播工具媒體接收訊息時,是否曾意識到你我已身處在媒體的控制中?選用某種傳播媒體傳遞的訊息時,此一選擇其實就已無形中接受了媒體所賦予的社會意義或價值觀而不自知。
例如每天在民主殿堂上演的政治鬧劇,和不斷被放大的充滿腥、羶、色的社會新聞,不停的在各大電視台的整點新聞24小時放送、爛炒,政論節目中「名嘴」百家爭鳴、四處開罵……這些訊息,試問,有多少人能隨時做出正確批判、篩選?好像我們身邊盡是充滿這些人性的陰暗面,無怪乎有錢、有閒、有能力的上流社會人士移民潮不曾中斷。
公共資源本是社會公器,應為人民服務,但冠冕堂皇的說是能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倒不如說社會公器以淪落為少數社會菁英階層操縱把持媒體發言權的「個人私器」。多年前國內有位媒體鉅子曾經說過:「我家電視台的新聞連我自己都不看,不是給你們知識份子看的,我是辦給高中以下程度的觀眾群看的!」身為閱聽、閱讀大眾是否就成了「垃圾桶」、「飼料雞」?
筆者身為基層教育人員,看見屢見不鮮的校園暴力、性侵害、學生自殺新聞不斷發生,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過度渲染的媒體算不算是幫凶?名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若媒體能自律,善盡把關責任,多報導人性善良面,相信能改善社會風氣,也將還給下一代一個乾淨的成長空間。
你也是「直昇機父母」嗎?
最近最流行的親子教養話題,大概就屬天下雜誌最新一期的報導:別當「直升機父母」了!「直升機父母」,意指台灣有六百萬父母們,時常「盤旋」在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場域,時時關心、處處保護,服務隨傳隨到。目的無他,就是希望子女能在雙手呵護下無憂無慮的長大,最好是將來能成大功、立大業、賺大錢,然後自己年老時子女能體會他們的苦心,而「心甘情願」的奉養他們一輩子。殊不知,父母過度保護的行為,子女雖能片刻滿足父母「贏過別人」的虛榮心,卻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而教育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老太爺、小公主,以及缺乏挫折容忍力、無生活自理能力的「草莓族」!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強」的廣告行銷成功深植人心,讓現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產生焦慮感,總希望集畢生心力、時間與金錢,投注在他們的身上。因此,教改十年後的今天,孩子面對的卻是補習更盛行、書包更沉重、壓力更多元的學習世界,每天忙、盲、茫的結果,能讓孩子更優秀?腦袋更充實?未來更有競爭力?
我時常跟家長開的玩笑:別再當一個「孝」子、「孝」女了!今天成了孩子的「直昇機」,是不是還要當他們的「印鈔機」、「提款機」、「垃圾車」?放手讓孩子享受從生活中「做中學」的樂趣吧!當你越是「盤旋」在孩子周圍,越是限制他們的發展,還給他們寬廣自由的天空去學習飛翔,笨鳥也許慢飛,總有一天,能獨自遨翔天際。
正視高齡社會帶來的問題
隨著第二次世界戰後嬰兒潮的三、四年級生陸續進入退休年齡,使得各國的社會福利政策面臨更多的考驗,而對這些戰後嬰兒潮轉變成近年的大退休潮現象,加上平均壽命延長,以及近年來生育率的急速下降,全球人口結構逐漸趨向老化,預估2050年時,全球有1/4人口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約20億人,比現在增加約3倍。面對這樣青黃不接的年代,未來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壯年後也將註定背負「少數人」養「多數人」的窘境,未來也勢必帶動新一波全球的經濟及教育革命。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年後的現在,這批曾經在政治、產業、文化、教育各領域扮演改革的菁英角色,也是二十世紀全球化、資訊化過程的主要推手,更是奠定各個國家戰後民生發展的基礎,除了為國家創造了經濟奇蹟、也為個人累積了大筆財富,成為各世代裡消費實力最雄厚的一群,所以多數在目前工作崗位上幾乎都是「位高而權重」,如今陸陸續續退休,隨之而來引發的社會問題,諸如技術銜接、養老金、退休金制度、健康及醫療等等社會福利進一步加速支出,政府若無提早妥善規劃因應、未雨綢繆,勢必會排擠其他預算,造成財政赤字的擴大、大幅度加稅,不僅耗損社會成本,成倍數增加的重擔,逐漸落在下一代肩上。
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行政院端出社福政策大菜--長期照顧十年計畫,面對目前總統選戰的膠著化,不免令人擔心政府的誠意,並且國家正面臨財政困難之際,難免令人擔心「錢從哪裡來?」。希望政府能為解決這項有如燃眉之急的問題提出配討措施,不是因應選舉而神來一筆開出的政治芭樂票,否則大溫暖、大投資,也將變成「大口號」、「大謊言」。
多元入學之我見
近日大學甄選陸陸續續放榜,一如以往大家的預料,眾明星高中又幾乎囊括了公立大學的多數名額,期中以台大甄選入學今年錄取1200多人只有正取1名低收入戶學生最引起廣泛討論,也引發社會對政府多元入學方式不利弱勢學生的質疑。為此,教育部特別發布新聞稿指出,教育部的立場是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甄選入學是則是為兼顧平衡城鄉差距與特殊取才為目的,請各個學校努力研究適當的推甄辦法,如此把責任踢給學校的作法,筆者不敢苟同。錯誤的政策足以殺人,教改十多年來,多元入學卻造成城鄉差距更多元、補習班花樣更多元、學生要讀的教科書參考書更多元,難道是這些大學開放更多名額或降低門檻來接收低收入戶學生這種「安慰式」的入學方式就能滿足社會期待嗎?
相信現在的六、七年級生對以往的聯考制度都有參加的經驗吧!每年只有1次聯考機會的「單一」入學方式聯考雖然有給人「一試定終身」的殘酷舞台印象,但所有學子不論貧富貴賤、鄉村或城市,至少機會都是均等的,從陳水扁由三級貧戶如今翻身位居總統之尊即是窮學生靠自己努力苦讀改變命運的最佳例證,反觀現行多元入學政策,學生除了學科能力必須達到一定要求,各方面的才藝更要凸顯其「多元發展」,這對於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社經背景較佳的學生來說,只是花「更多錢」買學科、才藝能力、買得獎記錄……,對於社經地位低的小老百姓出頭天的機會相對減低,以社會學的角度而言,這種文化資本的累積,讓弱勢家庭更弱勢,優勢家庭更優勢,無疑又是複製社會階級的另一個符應現象。
多元入學的理念立意良善,在於鼓勵每個人發揮不同的才能與智慧,以符合社會多元發展,但中國社會千百年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文憑情結與迷思,讓我們擺脫不掉「不讀書就會輸!」魔咒,加上媒體推波助瀾,把新聞焦點集中在誰考滿級分?誰上台大醫學系?明星高中上榜比率多高?弱勢學生在議題炒作下更顯得弱勢,真正盼望政府高官把教育改革聚焦在社會與家長心態上的導正,唯有如此,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脫離苦海,活出自我。
老舊遊覽車重出江湖,人民權益何辜?
尤記得去年底梅嶺遊覽車車禍造成二十二人死亡,交通部在輿論壓力下火速整頓遊覽車管理,自今年
台灣政府政策決定似乎甚無章法,經常因人設事、因人廢法,且經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尤其選舉一到,漫天空頭支票、芭樂票、如雪片般飛來,讓大眾不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是經常上演無厘頭的鬧劇,如花費鉅資蓋航空站養蚊子、九年一貫弊病一堆不司檢討就推出十二年國教大菜來混淆視聽……等等,政府若是隨手畫個大餅讓人民暫時充飢解渴,浪費民脂民膏只為一圓高官的春秋大夢,「爽」了高官,卻「艱苦」了普羅大眾。無非應驗了一句話:「權力使人腐敗」。
美國總統威爾遜曾說:「人類因夢想而偉大」,期待政府為人民築夢,亦該理性實踐,秉持良心與公義經營台灣,該硬的就要硬,該管的就要管,也期待人民早日覺醒,喚醒心中的正義,監督政府任事。
聽「話」的藝術
繼奧運聖火傳遞路線所引發運動與政治的話題在台灣政壇吵翻天之後,近日當紅流行新歌《中國話》在部分網友及媒體過度解讀下,也在流行音樂界吹皺一池春水,原因無他:台灣人喜歡把所有事都牽扯到政治,在執政黨近年來恐「中」、去「中」的意識型態下,政治人物歇斯底里的聞「中」色變,再加上媒體無中生有、小事化大的議題炒作下,凡是牽扯到「中國」的人事物,總是成為泛政治化的犧牲者。
這首《中國話》的歌詞簡單,旋律輕快,配合著許多華人世界耳熟能詳的念謠、繞口令,夾雜著許多外國人用著字正腔圓的中文唱和,的確是輕鬆又可愛,令人琅琅上口的歌曲。而且歌詞大意也是說以往我們努力地練習英文,現在時空轉換,全世界都認真的學習中國話。從歌詞意境上,正說明了「學習華語、華文」是現在的國際驅勢。不論台灣或大陸上的中國人,雖不能因身處於華人世界而起沾沾自喜之心,但對於目前英語霸權凌駕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等領域之上,「華語學習是世界趨勢」的論述,的確讓我們有一吐怨氣之感!而這首歌中歌頌的「中國」,應是指歷史上的「中國」,而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如同我們論述「孔孟」,當然指的是歷史上代表儒家思想的孔孟,而非只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孔孟,他們代表的是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記憶。若要刻意背棄「中國」符號象徵的意識型態,除非我們也要背棄歷史?背棄列祖列宗?
政治不能無限上綱,臺灣這幾年總是繞著政治議題在內耗,而體育賽事或是音樂藝文,只是小老百姓遠離政治紛擾、消除工作壓力、單純的欣賞行為與生活休閒,若是硬把它跟政治牽扯在一起,只會剪不斷、理還亂,讓小老百姓對政治失望,對環境失望,對一切失望,因為連單純的欣賞空間都是一種奢求。
校園權力拔河—誰贏?誰輸?
校園師生間或親師間的權力拔河,一直是社會聚焦的議題,報章雜誌前不久才報導「老師逼學生吃粉筆」與「逼學生吃抹布」的不當管教事件,,值此敏感時刻,教育部制訂的《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草案終於出爐,更引發各界熱烈的注視與討論。值得一書的是,對以往管教與體罰的模糊界線有明確定義,讓教師管教學生時有「法」所依循。社會輿論也大多抱持正面立場,皆認為「打罵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學生有犯錯的權力,教師應秉持愛心、耐心對待孩子,放棄體罰、認真教書。立意良善而有據,但卻忽略教育問題潛藏的社會脈絡問題。
多數華人父母天生「保護」子女的本能,自不能容許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不當管教,經常可見家長為某位老師的教學或管教方式,跟校長、老師理論的情形,最後的結局也大多是「校長陪笑臉」、「老師道歉」了事,家長與校方的權力拔河,家長似乎明顯佔了上風。老師也會因怕動輒得咎而採取自保的教學態度:能教就教,不能教就算了!家長或許爭回了面子,但卻失了理子。近幾年,經常聽見許多具有教學熱誠的老師因學生難教而受傷心寒,大嘆不如歸去。
學生偏差行為,多數源自偏差的家庭教育,許多校園管教問題其實是家庭問題的延伸,而且背後隱藏的問題也往往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在學校,學生的偏差問題,學校老師當然有義務與責任去即時導正,問題的根本,還需從整個大環境著手,政治人物少些口水,成人世界多些關懷與正義,輿論報導多些人性光明面,社會祥和,教育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天底下沒有「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道理。若期待老師能秉持源源不斷的教學熱情,除了管教辦法需明確規範,還得增加配套措施,如增加教師編制、協助校園安全、減少行政工作、降低班級人數、加強師培教育……等,才
近日有一位藍領階級勞工寫信給大學校長指有些社會新鮮人頂著高學歷的光環進入職場後,表現卻缺乏應有的工作態度與倫理,過於自私、缺乏謙虛、不夠尊重工作等等缺點,他的批評獲得不少人的共鳴,但也有年輕人認為這是杞人憂天、LKK的論調。如果從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佈今年二月的失業統計,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達4.36%,已經遠超過平均失業率的3.78%的數據(換句話說,失業的大學生卻比高中職生還要多)上看,也許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的隱憂,就不能說是杞人憂天了,這些國之棟梁代表台灣的未來,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全球化衝擊,我們的競爭力在哪裡?我們應從基礎教育開始反省。
現代家庭子女數少,各個都是寶貝,父母像直昇機一般盤旋在他們的生活、學業領域之上,時時關心、處處保護,卻剝奪了他們從失敗中建構成功的學習機會。再加上華人社會奉「文憑社會」為圭臬,以為追求高學歷可作為獲取高職位的敲門磚,智育掛帥之下,卻長期忽略品格、道德、倫理教育,怕苦怕難、眼高手低、缺乏群性成了常態,也造就了高IQ、低EQ、低AQ(逆境商數)的新新人類,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不僅侵蝕家庭資本,將來也耗損社會成本。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儒家思想或許不符現代教育潮流,卻是目前教育問題的一帖良藥。未來市場競爭力,取決於格局氣度與任事態度,所謂: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唯有去除文憑至上的迷思,重視品格操守、重整道德倫理、強化群性發展的根本做起,才能提高格局與態度,讓自己成為真正有用、好用的人。
門面之爭 阿Q式的勝利
執政黨為了滿足阿Q式的自我認同,終於對中正紀念堂採取各種正名「手段」,強掛「台灣民主紀念館」立碑,把「大中至正」牌樓改成「自由廣場」,接下來又要拆銅像、推倒琉璃牆。台北市政府也不甘示弱,採取以牙還牙的策略,欲將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命名為「反貪腐民主廣場」,一場政治角力戰由室內打到戶外,由論述上的口水戰,正式轉為「仙拚仙」的近身肉搏戰。
台灣是一個蕞爾小國,國際政治與經濟上一直被中國大陸孤立,實在沒有分裂的本錢。如今看到地方與中央又為了意識型態再度上演對立的戲碼,真令人感到悲哀,民生經濟逐漸凋零、國家競爭力節節敗退,百姓肚子與荷包竟然比不過這些政客的面子問題,「民主」的真諦在一些政治人物眼中,似乎一直是收攏信徒與滿足個人權力慾望的工具罷了。民進黨執政七年來,嘴巴喊著拼經濟,近年來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嚴重,痛苦指數也一再飆新高,是政策錯誤?還是無心經營?一再浪費公帑搞正名,當成執政後的改革紀念,口口聲聲以「民主進步」自詡,卻始終玩著權力分贓的遊戲。
台灣已經夠亂了、夠慘了,執政黨剩下一年可為自己立下豐功偉業,請多想想民生問題,而非政治鬥爭問題。老百姓不在乎「中油」還是「台油」,能買到低價的油就是好油;中正紀念堂管它叫「中正廟」還是「民主堂」,老百姓只想要有個像樣的休憩場所罷了。明年就要選舉了,奉勸政治人物端出真正的牛肉來,而不要只是「說」出一口好菜。
提升作文能力,從語言品質做起
今年國中基測首度將寫作測驗納入升學採計,今年的題目是「夏天最棒的享受」,知名作家余光中表示,題目中的「棒」字,是很多學生的口頭用語,比較「俗」,他認為用「好」字比較恰當。也
「棒」字在台灣使用非常普遍,皆意在形容「很好」,有學者考證「棒」字源於中國北方江湖賣藝者的矯健身手,並暗指服用其壯陽藥物後才能「耍得好棒」;亦有另一說法,是娼妓指恩客性能力強,而誇讚說:「真棒!」。似乎「棒」字的使用皆有「性」的聯想。文字遭到濫用,大陸也是不遑多讓,在中國大陸流行用「搞」字取代很多動詞,近日在一場屏東大學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中,筆者親耳聽聞大陸某學院教授將「搞」字「搞」到極致,短短十分鐘演說,在連珠砲似的鄉音裡竟夾雜了近百個「搞」字,「搞」的大家滿頭霧水,這似乎也算是另類的語言奇蹟。
有人說語言是一種地圖,它指涉了世界上我們看的見與看不見的事物與現象,它除了是符號,也是代表深層的文化。中文有意境上的美感,有時像詩,有時像畫,即使是白話文、方言的使用,皆可看見文化之美。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若經常誤用、濫用,孔子地下有知,也會暗自垂淚。希望這些學者、教授、老師們不要以為在文字上「搞」些創意就覺得自己很「棒」,請多讓語言文字的使用有基本的價值與內涵。
歡迎回到真實世界
這陣子在演藝圈突然爆紅的「星光大道」,因為標榜「清新脫俗」、「真情流露」,有別於一般虛擬的、劇本式的節目而能創造超高收視率。一時之間,這些參賽的年輕小伙子也享受到一夕成名的特殊待遇,追星粉絲、唱片合約、演唱行程、經紀人安排,的確享受了原本平凡之外的特殊禮遇,但隨之而來的卻也是高道德標準的輿論檢視;所以星光幫頭號人物楊宗緯馬上被媒體拆穿某其謊報年齡參賽的事件,雖有迷哥迷姐與節目主持人死忠力挺,他在承受不住壓力下,最後含淚選擇宣布退出比賽,估不論其觸犯了法律上的偽造文書罪名,本事件仍然值得我們省思。
首先是節目品質的沈淪,本節目能引發廣大的迴響與共鳴,無非是提供一個讓平凡的年輕人舒展歌藝、憑自己實力競爭的舞台,沒想到節目驟紅之後,一切媒體慣用伎倆馬上對這些平凡的年輕人加以「染指」,比賽未結束就安排簽合約、演唱會、開部落格、專屬造型設計…,由平凡至星味十足,少了原有堅持的真實性,卻多了銅臭味,這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也被媒體消費了。
楊宗緯的「超齡」參賽後選擇以道歉退出比賽,知恥近乎勇,值得欣慰。但節目製作單位與歌迷力挺,直稱「說謊」不算什麼,卻令人奇怪。難道國人價值觀已轉變?誠實變得不重要?「誠信」仍然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樣一個充滿欺騙、扭事實曲的世界,我們該如何教導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