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飛舞的螺旋粉蝨
吳明志 黃秉紳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研究生
壹、
摘要
在一次偶然教學活動中,發現校園的樹上,若隱若現著一些螺旋粉蝨。本研究是以觀察、測量、比較的方式,探討螺旋粉蝨與植物之間的關係,以瞭解:
一、瞭解螺旋粉蝨喜歡在哪一種樹活動。
二、研究螺旋粉蝨什麼時候活動量最大。
三、比較出螺旋粉蝨對哪一些顏色較為喜愛。
四、瞭解螺旋粉蝨對哪一顏色光較為喜好。
五、研究螺旋粉蝨對味道的反應。
六、探討能消滅螺旋粉蝨的方法。
綜合整理此次實驗結果及參考相關的資料,本研究得到下列的結論:
一、 樹葉越厚,螺旋粉蝨越不喜歡棲息。
二、 葉面上的螺旋粉蝨數量少於葉背上的數量。
三、 螺旋粉蝨在清早和傍晚的時間最活躍。
四、 螺旋粉蝨喜歡黃、綠色,可用黃、綠色黏紙來捕捉。
五、 螺旋粉蝨的嗅覺不靈敏。
六、 製作消滅螺旋粉蝨的藥物,應以毒性為主,不必刻意以味道吸引它。
七、 要以捕蚊燈來捕捉時,捕蚊燈的燈光以黃、綠色效果最佳。
八、 用白開水噴灑的效果最符合環保和經濟效益。
關 鍵 詞:螺旋粉蝨、視覺實驗、嗅覺實驗
貳、
研究動機
在上學期為了迎接五十週年校慶,配合校園綠化工作,老師們正忙著指導大家站在二樓的走廊,往外看高大的欖仁樹「咦!樹葉怎麼會變色呢?」再仔細看一次,也是如此;走到樹下順手撿起一片欖仁葉,發現有許多細細白白的粉沾在上面,再仔細一看,「是小白蝶耶…!哇,它會飛…」「你們看!樹上好多隻呢!」「好噁心喔!…」「每片葉子上都有!真是『恐佈』!」
「好!我們一起來消滅它,別讓它再危害這棵大樹了」「好哇!可是怎麼做呢?」
課本和圖書館都找不到讓我們滿意的資料,只查到這種小蛾叫做「螺旋粉蝨」,懷著好奇好玩的心,我們幾個同學就一起請老師指導大家觀察研究。
參、研究目的
一、瞭解螺旋粉蝨喜歡在哪一種樹活動。
二、研究螺旋粉蝨什麼時候活動量最大。
三、比較出螺旋粉蝨對哪一些顏色較為喜愛。
四、瞭解螺旋粉蝨對哪一顏色光較為喜好。
五、研究螺旋粉蝨對味道的反應。
六、探討能消滅螺旋粉蝨的方法。
肆、研究設備與器材:
一、望遠鏡、色紙(紅、綠、黃、紫、橘、藍)、燈泡、雙面膠、噴霧器、果汁機
、記錄本、長竹竿、塑膠碗、杯子、保鮮膜、顯微鏡。
二、辣椒、大蒜、洋蔥、白開水、香水。
伍、研究過程與結果
研究一、螺旋粉蝨喜歡在哪一種樹活動?
(方法一)
1.實地觀察學校內的六種樹。
2.數量多寡的定義,由手掌面積大小來區分。取和手掌同樣大小的葉子來觀察;螺旋粉蝨的數量如果少於十隻就稱作「少」,多於十隻就稱作「多」,如果多於二十隻就稱作「很多」。
3.如果葉子的面積小於手掌面積,就多取一片相同樹上的葉子;以此類推,直到與手掌面積相同大小。
4.如果葉子的面積大於手掌面積,則以裁剪樹葉來取相同的面積。
結果:觀察結果如下
樹名 |
欖仁樹 |
橡膠樹 |
麵包樹 |
槭樹 |
菩提樹 |
聖誕樹 |
遭受感染程度 |
很多 |
少 |
很少 |
多 |
多 |
很多 |
(方法二).採葉子量厚度
(單位公分)
結果:測量結果如下
|
欖仁樹 |
橡膠樹 |
麵包樹 |
槭樹 |
菩提樹 |
聖誕樹 |
10片 |
0.8 |
1.9 |
1.8 |
0.7 |
0.5 |
0.6 |
20片 |
1.9 |
3.9 |
3 |
1.5 |
1.4 |
1.3 |
50片 |
4.3 |
10.5 |
8.5 |
4 |
2.8 |
3.9 |
平均每片 |
0.09 |
0.21 |
0.17 |
0.08 |
0.05 |
0.07 |
(四捨五入取到小數第二位)
發現:1.葉子越厚,受感染程度越嚴重。
2.葉面比葉背的感染較少。
研究二、螺旋粉蝨什麼時候活動量最大?
(方法一).選一固定區域,每隔一小時觀察並紀錄。
結果:靠樹梢外圍較光亮處紀錄如下
時間 |
樹木名稱 |
活 動
情 形 |
07:00 |
麵包樹 |
大約30~35隻 |
08:00 |
麵包樹 |
減少,大約剩下10~15隻 |
09:00 |
麵包樹 |
大約15~20隻 |
10:00 |
麵包樹 |
減少,大約10~20隻 |
11:00 |
麵包樹 |
大約10~15隻 |
12:00 |
麵包樹 |
大約10~15隻 |
13:00 |
麵包樹 |
大約15隻 |
14:00 |
麵包樹 |
大約15隻 |
15:00 |
麵包樹 |
增加一點,大約20隻 |
16:00 |
麵包樹 |
增加,數量約40隻 |
17:00 |
麵包樹 |
減少一點,大約40~45隻 |
結果:靠樹幹較陰暗處紀錄如下
時間 |
樹木名稱 |
活 動
情 形 |
07:00 |
麵包樹 |
大約100~105隻 |
08:00 |
麵包樹 |
大約100隻 |
09:00 |
麵包樹 |
大約90隻 |
10:00 |
麵包樹 |
減少,大約80~85隻 |
11:00 |
麵包樹 |
數量大約70隻 |
12:00 |
麵包樹 |
數量減少為55~60隻 |
13:00 |
麵包樹 |
都飛走了 |
14:00 |
麵包樹 |
大約有50~60隻 |
15:00 |
麵包樹 |
大約50~60隻 |
16:00 |
麵包樹 |
數量增加,大約65~75隻 |
17:00 |
麵包樹 |
增加大約115~125隻 |
結果:靠樹梢外圍較光亮處紀錄如下
時間 |
樹木名稱 |
活 動
情 形 |
07:00 |
欖仁樹 |
大約45~55隻 |
08:00 |
欖仁樹 |
大約43~52隻 |
09:00 |
欖仁樹 |
大約40~45隻 |
10:00 |
欖仁樹 |
數量約55~60隻 |
11:00 |
欖仁樹 |
減少,數量約30~35隻 |
12:00 |
欖仁樹 |
數量減少為20~25隻 |
13:00 |
欖仁樹 |
數量約20~25隻 |
14:00 |
欖仁樹 |
數量不變,約10~15隻 |
15:00 |
欖仁樹 |
數量增加,大約15~25隻 |
16:00 |
欖仁樹 |
數量增加,大約35~40隻 |
17:00 |
欖仁樹 |
數量增加,大約45~50隻 |
結果:靠樹幹較陰暗處紀錄如下
時間 |
樹木名稱 |
活 動
情 形 |
07:00 |
欖仁樹 |
大約120隻 |
08:00 |
欖仁樹 |
大約100隻 |
09:00 |
欖仁樹 |
大約90隻 |
10:00 |
欖仁樹 |
數量約80隻 |
11:00 |
欖仁樹 |
數量約60隻 |
12:00 |
欖仁樹 |
數量減少,約60隻 |
13:00 |
欖仁樹 |
數量約60隻 |
14:00 |
欖仁樹 |
數量增加,大約100隻 |
15:00 |
欖仁樹 |
數量不變,約110隻 |
16:00 |
欖仁樹 |
數量增加,大約120隻 |
17:00 |
欖仁樹 |
數量增加,大約170隻 |
發現:1.在早上8時以前和傍晚4時以後所觀察到的活動量最大。
2.每一種樹的情形都不相同。
3.每週觀測一次,連續觀察四週,將結果平均後紀錄下來。
研究三、螺旋粉蝨比較喜好哪一種顏色?
(方法一).利用捕蠅紙、雙面膠及各顏色色紙製成色板,將色板放置在感染最多的欖仁樹上。
結果:各顏色紙沾黏到螺旋粉蝨的個數如下
第一組
日期 |
紫 |
紅 |
黃 |
橙 |
綠 |
藍 |
1201 |
3 |
3 |
3 |
1 |
4 |
1 |
1208 |
3 |
4 |
5 |
3 |
7 |
6 |
1215 |
3 |
4 |
5 |
3 |
7 |
6 |
1222 |
1 |
3 |
5 |
6 |
2 |
6 |
1229 |
5 |
10 |
54 |
6 |
5 |
7 |
合計 |
15 |
24 |
72 |
19 |
25 |
26 |
第二組
日期 |
紫 |
紅 |
黃 |
橙 |
綠 |
藍 |
0102 |
2 |
3 |
3 |
3 |
4 |
1 |
0109 |
3 |
4 |
5 |
3 |
6 |
5 |
0116 |
2 |
3 |
6 |
2 |
3 |
4 |
0123 |
1 |
2 |
5 |
5 |
4 |
4 |
0130 |
4 |
3 |
5 |
6 |
3 |
4 |
合計 |
12 |
15 |
24 |
17 |
20 |
18 |
(方法二).把各顏色色紙黏在塑膠碗裡覆蓋保鮮膜後,將塑膠碗固定在竹竿然後裝
半碗水吊在樹上觀察。
結果:螺旋粉蝨淹在各顏色碗中的個數如下
第一組
日期 |
紫 |
紅 |
黃 |
橙 |
綠 |
藍 |
0202 |
1 |
5 |
8 |
5 |
11 |
1 |
0209 |
1 |
1 |
7 |
8 |
23 |
1 |
0216 |
1 |
1 |
15 |
4 |
14 |
3 |
0223 |
2 |
1 |
16 |
3 |
15 |
5 |
合計 |
5 |
8 |
46 |
20 |
63 |
10 |
第二組
日期 |
紫 |
紅 |
黃 |
橙 |
綠 |
藍 |
0305 |
3 |
1 |
7 |
2 |
10 |
0 |
0312 |
2 |
0 |
6 |
4 |
9 |
0 |
0319 |
3 |
10 |
12 |
11 |
22 |
0 |
0326 |
1 |
2 |
15 |
6 |
18 |
1 |
合計 |
9 |
13 |
40 |
23 |
59 |
1 |
發現:1.在黃、綠色中所觀察到的數量最多。
2.其它顏色的個數不多。
研究四、螺旋粉蝨對哪一顏色光較為喜好?
(方法一).把各顏色的燈泡固定在竹竿上,然後綁在樹上燈下再各綁一裝半滿水的杯子;每天早上一到學校就觀察,當作是前一天晚上的結果;下午放學前再觀察一次,當作是今天白天的情形。
結果:螺旋粉蝨白天淹在各顏色碗中的數量如下
(下午觀測紀錄)
日期 |
白 |
紫 |
紅 |
黃 |
橙 |
綠 |
藍 |
0115 |
6 |
2 |
1 |
1 |
0 |
3 |
1 |
0201 |
14 |
11 |
6 |
0 |
9 |
6 |
5 |
0215 |
3 |
0 |
0 |
10 |
2 |
2 |
0 |
0301 |
4 |
1 |
3 |
9 |
6 |
7 |
5 |
0315 |
3 |
2 |
4 |
11 |
5 |
8 |
4 |
合計 |
30 |
16 |
14 |
31 |
22 |
26 |
15 |
螺旋粉蝨晚上淹在各顏色碗中的數量如下
(早上觀測紀錄)
日期 |
白 |
紫 |
紅 |
黃 |
橙 |
綠 |
藍 |
0117 |
4 |
1 |
1 |
8 |
4 |
7 |
2 |
0205 |
2 |
0 |
0 |
9 |
1 |
3 |
1 |
0226 |
2 |
0 |
1 |
8 |
3 |
5 |
3 |
0313 |
1 |
1 |
2 |
7 |
4 |
6 |
2 |
0327 |
3 |
0 |
1 |
5 |
5 |
4 |
1 |
合計 |
12 |
2 |
5 |
37 |
17 |
25 |
9 |
發現:1.黃、綠光下杯中的數目多於其它顏色的光。
2.早上的觀察碗中,發現會有其它的昆蟲也淹在杯裡。
研究五、觀察螺旋粉蝨對於味道的反應如何?螺旋粉蝨嗅覺實驗
(一)、器材:辣椒、果汁機、噴桶、大蒜、小紙杯、濾網。
(二)、時間:每天早上8:00,每隔30分觀察一次 。
(三)、地點:教室前的欖仁樹。
(四)、步驟:把約30~40條的辣椒、大蒜、洋蔥分別和
裡攪拌,約1分鐘後,用濾網過濾在小紙杯裡,再倒入噴桶裡 。
(方法一)、把辣椒、大蒜、洋蔥分別放入果汁機中加
布過濾到杯中,再倒入噴霧器;分別定一區域噴灑、觀測紀錄。
結果:
時間 |
辣椒汁 |
大蒜汁 |
洋蔥汁 |
白開水 |
香水 |
氨水 |
30分 |
38 |
37 |
41 |
38 |
39 |
40 |
60分 |
40 |
39 |
35 |
36 |
29 |
33 |
90分 |
39 |
40 |
39 |
41 |
40 |
39 |
120分 |
41 |
40 |
38 |
37 |
36 |
38 |
合計 |
158 |
156 |
153 |
152 |
144 |
150 |
發現:1.剛噴灑時,螺旋粉蝨會驚嚇紛飛,各種汁液情行雷同。
2.經30、60、90、120分鐘後觀察的情形相似。
陸、討論
一、植物的葉片厚度太厚,螺旋粉蝨的口器可能無法刺穿到葉脈而吸取汁液,自然而然的在此種樹上棲息的數量會減少、時間也會減少,相對地危害也會減輕。
二、因為葉面上大都有一層光亮的蠟面,且葉面上較易受風吹雨打和天敵的影響,使得螺旋粉蝨在葉面棲息的數量不多!
三、經過一段期間的觀察記錄,發現螺旋粉蝨最活躍的時段是在清晨和傍晚,而天亮到7點之前和下午5點以後到天黑,這兩段期間並沒有歸類在研究時間的範圍內,可能是本研究可以再延伸之處!
四、螺旋粉蝨的一生大都在樹葉上,對黃、綠色兩種色系較認同,可能容易對這兩種顏色產生安全感。
五、螺旋粉蝨對於光的誘因似乎不大,可能是因為燈泡的發光不均勻,各顏色的光中參雜著鎢絲發的紅色光;如果改用日光燈,效果可能會不同。
六、在顏色光的喜好研究中,不管是下午的觀測紀錄或早上的觀察紀錄,螺旋粉蝨數目並不多;所以光並不是很大的因素。但是黃光綠光這兩種光線,佔本研究中陳列出各顏色光的比例,還是相當高。
七、螺旋粉蝨對於較辛辣的味道,像辣椒、大蒜、洋蔥的排斥性並不高,可能是螺旋粉蝨沒有嗅覺或嗅覺器官對於辛辣味較不敏感。
八、基於螺旋粉蝨對於辛辣的味道較無反應,建議相關單位在配製消毒水或農藥時,可以不添加辛辣味道,以免施藥者反受辛辣刺激之苦。
九、在螺旋粉蝨對於味道的反應中,可以觀察出白開水對於螺旋粉蝨的效果與其他種類噴劑的效果雷同,所以用白開水噴灑是最符合經濟效益,且最符合環保的防治方式。
十、可以再延伸螺旋粉蝨對酸鹼的反應,試試看在酸鹼比例中,能否找出對於我們家園最環保的防治方法。
柒、結論
一、
樹葉越厚,螺旋粉蝨越不喜歡棲息。
二、
葉面上的螺旋粉蝨數量少於葉背上的數量。
三、
螺旋粉蝨在清晨和傍晚的時間最活躍。
四、
螺旋粉蝨喜歡黃、綠色,可用黃、綠色黏紙來捕捉。
五、
螺旋粉蝨的嗅覺不靈敏。
六、
製作消滅螺旋粉蝨的藥物,應以毒性為主,不必刻意以味道吸引它。
七、
要以捕蚊燈來捕捉時,捕蚊燈的燈光以黃、綠色效果最佳。
八、
用白開水噴灑的效果最符合環保和經濟效益。
捌、參考資料
一、
植物防治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二、
農藥世界 ----------- 第147期
1995/11
三、
植物百科全書 ------- 小牛頓出版公司
四、
自然生態實驗室 ----- 護幼社文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