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的原因

鄭琹之 

嘉大幼教所

壹、前言

   隨著全球化與國際化的來臨,台灣社會文化的發展也越趨多元化,尤其隨著經濟自由與發展,逐漸擴大與國際社會交流並有所機會前往大陸及東南亞各地區經商,亦開始與這些地區做經濟、文化上等交流。台灣由於男多女少的人口比率不均,以及女性不婚的比例增高,使得處於社經地位不利的男性,因而取不到老婆,但又不想孤單過一生或無後代的傳承,紛紛藉由仲介迎取外籍配偶。

    台灣男性迎娶外籍配偶約開始於1970年代末期,是因為早年自大陸撤退來台的退休老兵,面臨婚姻擇偶與傳宗接代之困境,於是由少數在台灣的東南亞歸僑為媒介將貧困的婦女及東南亞國家外籍婦女,如印尼、菲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地,來台與他們婚配。而台灣籍男子迎娶東南亞配偶的趨勢,則是從台資外流東協各國的趨勢同步。1986至1991年間,因台灣對東南亞投資擴張,尤其以泰國及馬來西亞為主,菲律賓亦吸引不少台資,是以東南亞外籍配偶以來自泰國與菲律賓最為普遍,馬來西亞配偶較少。然而,自1991年開始,印尼配偶開始顯著增加,最近隨著越南和柬埔寨外資市場開放後,前往迎娶外籍配偶的台灣男性也越來越多。1996年以後,在婚姻仲介業的推波助瀾下,原籍越南之女性嫁到台灣來,在人數上已經成為各國之冠。

根據內政部2006年第30週統計通報,截至2006年6月底台灣的外籍配偶(不含大陸港澳)79千人占在臺外籍人士14.7,而外籍配偶較上年同期減少7.6%,主要係因為取得我國國籍者增加所致,目前仍以越南籍62.5%占最多。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 2006年度出生嬰兒約16萬8千人,生母國籍為外國籍者(不含大陸港澳)占6.75%共11,351人,這一股跨國婚姻正在改變台灣的面貌,而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已成為台灣社會不得不正視的族群。而很多外籍配偶嫁到台灣,主要原因是「經濟誘因」、「生活環境較佳」、「減輕原生家庭的負擔」、「朋友或親戚介紹」等,在來到台灣時,才發現生活沒有他們想像中的美好,在身、心、文化上還沒有接受且做好準備時,就要迎接下一代的來臨,使得新台灣之子在生理不滿足、資源和教育不充足的情況下,而衍生出更多的問題,所以想藉由資料搜集,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的原因,並給予分析與建議。

 

貳、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的現況

  在許多的相關研究上指出,面對外籍配偶子女方面,孩子的共通問題是來自於語文學習的問題,語文的問題會影響到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習慣及教師與孩子的溝通教導。

   鍾鳳嬌、 王國川、陳永郎(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本研究目的在比較不同國籍與不同家庭背景之本、外籍配偶的子女之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的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外籍配偶子女較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方面有顯著落後的情形,在心智能力方面也有些許的差異,在學習行為上則沒有顯著差異性。

   根據一份臨床調查研究發現,外籍配偶之子女在認知和語言發展上有九成出現邊緣化遲緩現象。在蔡榮貴、黃月純(2004)的研究中也表示,外籍媽媽的中文語言能力不好,連帶使得他們的孩子發音不正確說話帶有口音腔調被取笑或語言遲緩的問題。所以,導致外籍配偶子女易被種族歧視、標籤化;無法自我認同看清自己、缺乏自信而感到自卑產生疏離。

但也不是全部的研究都指出,外籍配偶子女都有語言遲緩的問題,在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的論文中,其研究結果表示,雖然外籍配偶子女家庭社經地位不佳,但對孩子學業成就並未造成很大的影響,且外籍配偶子女在注音符號、國語科的學業成就表現,並未顯示受外籍母親語言刺激不足的不利影響。

綜合以上說法,我歸納出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的原因,

1.父母的教養觀

    幼兒時期是正值學習模仿的階段,許多動作或語言來自於生活週遭的學習。因此除了學校的教育外,家庭教育亦是幼兒學習的主要環境,家庭中父母的教養觀更是影響子女學習的原因之一,研究指出家長參與學生學習,對於學生的學業成就很有幫助,父母的關心與參與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成就,而父母對子女學習成就期望越高者,其子女學業成就越高(劉秀燕,2003)。

父親在教養孩子方面,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限於外籍配偶來自不同國籍、語言與文化的狀況下,父親教養方式對子女的行為表現更顯重要,但本國籍的父親大都忙於工作甚少與孩子互動,或是心智有問題,所以孩子都是由母親來照顧,使得家裡的小孩在語文發展的重要時期缺乏正確的典範,因此學習將會較一般兒童要來的慢。

   在劉秀燕(2003)的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中,也發現有些外籍配偶家庭與一般家庭一樣,擁有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對於子女忽視、不關心的,但相對的也有採關心及民主教育方式的家庭,而後者對於子女之表現也有較好的影響。因此外籍配偶家庭父母的教養觀對其子女的口語表達學習有其影響。而且有些本國籍父親老來得子,似這個小孩為寶,所以將所有的資源和冀望都放在這個小孩的身上,希望這個小孩不要輸給別人,就會給予他很多的教育,所以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小孩的學習影響很大。

   2.變調的楷模

     外籍配偶來台通常沒有完整的語文學習管道,導致在沒有學習正確的語文發音之下,外籍配偶常說著一口外國口音的國語、而和自己子女長期互動之下,孩子自然而然便習得母親的國語口音。這樣的語文在入學後便會產生適應及學習上的問題,因為奇怪的口音可能會被其他同學排斥,甚至嘲笑,因而讓他們不喜歡講話,也因為如此,容易造成外籍配偶子女的人際障礙與學習怯弱,也在同儕團體中成為弱勢,易被欺負的一群。

3.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狀況

  在一般家庭之中,母親是孩子最主要的照顧者,而外籍配偶們卻往往因為中文的聽說讀寫學習困難,而無法帶孩子閱讀、認字、教導日常用語、正確的發音及學校課業的輔導,自然而然的這群孩子課業上的指導及協助資源便較少。根據王秀紅、楊詠梅(2002)研究也發現,東南亞外籍子女使用的字詞,比同年齡兒童少、語文中缺乏複雜性、比較少開口主動說話或社會行為較少,平時也較少文字性的遊戲,間接使子女在發展上有語文表達及學習較慢的現象。

 

參、建議

   綜合以上而言,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的原因,可從四個方面闡述之。在父母教養觀方面,如果父母對其小孩是抱持著關心、民主的態度,用積極的教養態度去教育這個小孩,則外籍配偶子女與一般家庭小孩並不會有差別;但如果父母因為忙於工作,而外籍媽媽在口語與閱讀上有障礙,很少與小孩溝通,也很少關心自己的小孩,則其小孩會較有口語表達與發展上的障礙;在變調的楷模方面,因為習得母親的國語口音,被學校同學排擠或取笑,而害怕開口或不想開口;在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狀況方面,媽媽是主要照顧者,但外籍媽媽對中文不是那麼的熟練,只能用簡單的對話溝通,使得外籍配偶子女使用的字詞較少,比較少開口主動說話,間接的在發展上有語文表達較慢的現象

所以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給夫家的建議

     多數的外籍配偶都肩負著養兒育女的重擔,但又為了要得到夫家的認同,所以一方面自己學習中文、學習適應台灣社會生活,另一方面也必須學習如何教養下一代。因此造成她們蠟燭兩頭燒的現象,所以夫家應該多給予外籍配偶更多精神上的支持,給予她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適應台灣的生活,不要認為他們是生產的工具、帶小孩的角色;亦要尊重她們的當地文化特色,讓母親用自己的母語與小孩對話,讓小孩可以體會更多元的文化。

二、給外籍配偶的建議

    用積極的態度學習中文,儘快適應台灣生活,因為外籍配偶在台的學習與適應能力,影響其子女的學習與成長;鼓勵參加家政班或養兒育女的知識增進,用正面積極的教養觀去教育下一代,讓外籍配偶的子女跟一般家庭的小孩沒有兩樣。

三、給外籍配偶子女教師的建議

     1.家長與教師應充分使用教學媒體

      家長與教師可以佈置環境與使用各種媒體,如玩具、圖片和視聽器材…等,因為使用語言學習的相關教材可以提升學習效果。

     2.提供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

       教師應設計真實的語言學習課程,像是示範真實生活活動或遊戲,以提升小孩語言與識字能力。

     3.清楚溝通

       教師應清楚的與外籍配偶子女溝通,在語言表達上盡可能清晰明確,尊重與接納孩子在語言學習上的障礙,可先利用音樂、圖書與非語言反應協助小孩學習,隨之再擴展小孩的學習內容。

     4.同儕互動與參與

       讓外籍配偶子女與同學、朋友一起活動與遊戲,有助於增進小孩語言技巧。

     5.要求父母參與學習

       父母參與學習一直是學者專家的建議,在語言學習上亦然,尤其是學前階段,父母在小孩的成長上扮演積極的角色,如果發現小孩有口語障礙,應立即尋求協助。

肆、結論

    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已不是特殊現象,而是與我們的社會、生活習習相關,所以,政府更應積極開辦培訓外籍配偶的專業教師,其重點應該著重在瞭解東南亞各國語言、文化與生活習性,以便能對外籍配偶與其小孩有更多的了解與尊重,並提供協助。況且並非全部來自外籍配偶家庭的孩子都有學習遲緩、口語不清的情形,但不可否認的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比正常家庭的子女都需要家人及老師更多的鼓勵和耐心,而現代這類家庭的小孩越來越多,需要的是大家多一點的付出及包容,相信他們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所以,就讓我們敞開心胸,迎接這些新住民吧!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6)。95年1至10月嬰兒出生狀況統計。台北:內政部。

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4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2006)。95年6月底在臺外籍人士統計。台北:內政部。

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4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

中華日報醫療網(2004)。嘉基:新台灣之子 九成出現邊緣化遲緩現象。

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2月4日。網址:

http://www.cdncare.com.tw/20041116/jkbj/40000000200411151

王秀紅、楊詠梅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許雅惠合著(2005)。外籍配偶與外偶家庭問題。社會問題(252)。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莫黎黎、賴佩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黃祥德(2006)。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18-24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5-17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對策。台灣教育,626,32-37。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南。

鍾鳳嬌 王國川 陳永朗(2006) 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37411-429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