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曾志全
玄奘大學社福系
摘要
隨著1990 年代開始台灣與大陸、東南亞間經濟交流的日趨頻繁,台灣男性與大陸、東南亞籍女性通婚的比例逐漸升高,與跨國婚姻相關的家庭、社會、移民等等議題,也在媒體新聞的報導下成為台灣社會的焦點之一。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目前台閩地區的大陸與外籍配偶人數約34
萬人之多(內政部,2006),儼然成為台灣繼閩南、客家、外省(1949 年移入台灣的大陸人)以及原住民之後的第五大新興族裔,面對這群新婚姻移民,作為接待社會(settle
society)的台灣,除了面臨人口組成改變所引起的移民法規、社會福利、個人或家庭基本權益等需求之外,接下來尚需面對,即是這一群新移民婚生子女-「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
然而這些外籍配偶的社會問題,或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究竟是源於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本身,亦或這些「問題」的印象係來自於官方與媒體之大眾建構,以及一般人對跨國婚姻者的錯誤刻板印象?本研究在探討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基於對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的關心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學習表現等各種教育情形和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生活經驗究竟產生了哪些困難?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了解探討的。
根據結論外籍配偶在學校生活適應並沒有太大的問題,都很適應學校生活。
一、在自我適應層面上
清楚知道自己的缺點,並能勇於接納自己,清楚知道自我評價與態度。
二、在學習適應層面上
大部分以上是喜歡上學且能聽懂老師的上課內容,在學校該玩則玩,該認聽講
也能全神貫注,且能把老師交待的功課完成,但主動性稍不足,只會完成老師
交代的功課並不會主動複習或預習課業。
三、在師生關係層面上
普遍認為導師是了解他的也清楚知道他的學習狀況,並且對待每一位同學是公
平且不偏心,並不會因為母親是外籍配偶的身分而認為老師有特別照顧他。唯
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並不會想要主動找老師幫忙。
四、在同儕適應層面上
外籍配偶子女在同儕互動中並不會有被排斥或看不起的情況,和同儕之間樂於
一起學習,並懂得與人分享問題與感受互動情況良好。
關鍵字:跨國婚姻、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
壹、緒論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近年來台灣跨國婚姻盛行現象如雨後春筍,跨國婚姻所組成的家庭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外籍配偶遠渡重洋嫁到台灣,在台灣落地生根,衍然形成台灣第五大族群;由於擁有外籍配偶的家庭數目明顯成長,因此台灣的人口結構便隨著這波新移民潮而逐漸改變,同時,隨著「傳宗接代」階段性任務的達成,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即將進入學校就讀,因而衍生出外籍配偶之家庭除了對於經濟、文化方面的適應問題之外,接踵而來的便是,孩子年齡漸長的教養問題,親職教育對他們而言更是一項艱辛的挑戰。
由於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對我們的語言、文字,和對台灣學校教育方式之瞭解可謂生疏,再加上夫家若是屬於勞動階級或社經地位相對不利的家庭,則她們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條件必定是相對弱勢,外籍配偶來台通常沒有完整的語言學習管道,在沒有正確的語言發音的教育環境背景之下,新移民女性的國語必然是外國口音,在此情況之下,親子長期互動,自然而然便習得一口母親國語的口音,這樣的語言在進入學校體系後便會產生適應及學習上的問題,因為奇怪的口音可能會被其他同學嘲笑或排斥等(余淑真,2006)。如此,容易造成外籍配偶子女的人際障礙及學習怯弱,也容易在同儕環境中成為弱勢、容易被欺負的一群。外籍配偶因為在語言、文化上的隔閡,再加上外籍配偶家庭大部分處在社經地位弱勢、社會福利資源欠缺以及社會支持網絡系統薄弱的社會階層,因此她們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心力來教養其子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現況,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政府相關部門制訂政策及教育單位輔導參考之用。
一、研究動機
隨著新移民家庭的數量增加,我國外籍配偶(新移民)子女入學的人數也年年增加,在93學年度就讀國中小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有46,411人,較92學年度就讀國中小外籍配偶子女人數增加16,371人,而94學年度就讀國中小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有60,258人,已超過六萬人數(如表1-1)。根據教育部(2004)統計,新台灣之子學童在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之比率日益增加,全國369個鄉鎮市區中,有46個鄉鎮市從93學年度開始,新台灣之子學童入學國小新生比率超過10%,從這些數據顯示,相信不久的將來,新台灣之子的入學人數在某些地區的國小很有可能超越一般家庭婚生子女,成為某些地區國小裡的多數人口。
表1-1 全國及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單位:人;%
學年度 |
合計總人數 |
國中人數 |
國小人數 |
|||
全國國中小數 |
外籍配偶子女國中小數 |
全國國中數 |
外籍配偶子女國中人數 |
全國國小數 |
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人數 |
|
92 學年 |
2,870,076 |
30,040 |
957,285 |
3,413 |
1,912,791 |
26,627 |
93 學年 |
2,840,356 |
46,411 |
956,922 |
5,504 |
1,883,628 |
40,907 |
94 學年 |
2,783,149 |
60,258 |
951,236 |
6,924 |
1,831,913 |
53,334 |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研究者整理製表
在國內研究中,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在學習及適應上面臨問題,林璣萍(2003)以量化研究新移民女性所生子女就讀高雄市各國民小學一、二年級學同發現,新移民子女確實存在整體學習弱勢的現況;父親之社經地位及籍貫對子女的學校適應有影響;父、母親之語文能力對子女的學校適應有影響。盧秀芳(2004)以質性研究台北市三名案例發現,新移民女性子女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導致學校生活困難重重、在國語科目上的弱勢導致學習成就偏低、父母社經地位的低落是影響學校生活重要因素;台北市議員厲耿桂芳委託學者針對台北市各小學新移民女女性進行抽樣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台北市四成六母親為新移民女性的國小學童,感受到自己與其它同學的差異,甚至有學生表示,由於這些差異,感受到同學的異樣眼光,開始討厭上學。我們若能針對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因素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必能在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中,防範不力因素,在教育政策規劃時,提供更多良好策略規劃,並發展訂出適切的教育政策,以做好因應之道。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及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自我適應、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適
應)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個人及家庭背景因素對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上是否有差異
存在。
(三)歸納研究結果,提供給相關政府單位、學校輔導工作人員及新移民家庭家長
參考,以幫助政府相關部門制訂相關政策。
三、名詞釋義
(一)學校生活適應
係指個體為與其學校生活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種反應,藉以維持身心和諧愉快的過程(張春興,1994)。綜合各學者的看法,本研究欲探討學校生活適應,包含四個:自我適應、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四個層面。
(二)外籍配偶子女(新台灣之子)
現在台灣社會所稱「新台灣之子」有廣狹二義:狹義而言,係指限於外籍配偶所生的孩子,稱為「新台灣之子」。廣義的解釋,則因為「新台灣」的名詞十分崇高,將來所有在台灣生長的人,均將為「新台灣人」,而「這一代新台灣人」所生的孩子,稱為「新台灣之子」,而本研究所指是狹義的「新台灣之子」-為台灣男子和東南亞女子婚配,所組成的跨國婚姻家庭,而所生下的子女稱為「新台灣之子」。
(三)跨國婚姻(international marriage)
「跨國婚姻」,意指男女雙方來自不同國家的通婚現象。其形成的原因可能為留學、移民、工作或婚姻媒介,在資本國際化下,形成的一種女性的特殊移民,即較低度開發地區的女子嫁往高度開發地區,陳烘玉(2004)透過婚姻媒介形式形成的「跨國婚姻」,亦有以「商品化跨國婚姻」或「異國婚姻」稱之。因人力物力限制,本研究中「跨國婚姻」著眼於大陸籍、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家庭。
貳、文獻回顧
外籍配偶帶著異於台灣文化之文化背景進入家庭,她們肩負著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之多重角色,又沒有養兒育女的經驗,再加上置身異國,她們的子女在進入正規學校時可能會面臨到一些適應問題。本章即針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問題進行相關文獻之探討。
一、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台灣的外籍配偶愈來愈多,從十多年前台灣出現第一位印尼外籍配偶開始,緊接著大陸、越南等東南亞的年輕女子大量快速的進入,根據內政部(2006)調查95年嫁入台灣的外籍配偶有20716 人佔全國結婚數的14.5%,且92年平均每5.96對結婚的新人中就有一對是中外聯姻,中外聯姻對數佔總結婚對數16.77%(詳見表2-1),上述情況對台灣的社會結構將是重大的衝擊。因為這些跨國聯姻的家庭,有95%以上於婚後的第一、二年便有下一代(夏曉鵑,2000),外籍配偶的家庭似乎傾向多生育子女,這樣的狀況反映出台灣的人口失衡可能將會由這群外籍配偶所生之子女來平衡。但這種狀況是喜或是憂呢?喜的可能是外籍配偶所生之子女剛好彌補我們社會人口結構上的空缺,減緩少子化之後的社會問題。憂的是外籍配偶來台後,常因語言、文化及生活習慣差異,而衍生出許多適應上的困擾,而對於下一代的教育也有著諸多的潛在隱憂,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對這些孩子的教養照顧問題,將成為社會不得不關注的重點。
表2-1、歷年外籍配偶結婚登記人數表
年別 |
我國總結婚登記數(對) |
合計(人) |
外籍新娘(人) |
外籍新郎(人) |
中外聯姻所佔比率(﹪) |
民國87 年 |
145,976 |
10,413 |
8,625 |
1,788 |
7.13 |
民國88 年 |
173,209 |
14,670 |
12,717 |
1,953 |
8.47 |
民國89 年 |
181,642 |
21,339 |
19,062 |
2,277 |
11.75 |
民國90 年 |
170,515 |
19,405 |
16,988 |
2,417 |
11.38 |
民國91 年 |
172,655 |
20,107 |
17,339 |
2,768 |
11.65 |
民國92 年 |
171,483 |
19,643 |
16,849 |
2,794 |
11.45 |
民國93 年 |
131,453 |
31,310 |
28,134 |
3,176 |
23.82 |
民國94年 |
141,140 |
29,607 |
25,288 |
3,319 |
20.14 |
民國95年 |
142,669 |
23,930 |
20,716 |
3,214 |
16.77 |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06)。
以下就針對目前國內外有關外籍配偶子女生活適應的研究進行探究:
(一)個人心理適應層面:
東南亞外籍新娘的下一代,日後可能會面臨血統及國家認同上的困擾,較一般人特殊的外型也可能造成同儕間的排擠或側目,成為團體中的特殊人物或代罪羔羊,因而造成自卑心理,不敢對外人談及母親,或將所受之挫折歸罪於母親等問題(顏錦珠,2001)。莫藜藜、賴珮玲(2004)的研究中亦指出,外籍配偶子女面對整個家庭與社會對於自己母親國及與身分的歧視,勢必在內心產生越來越大的迷惑、衝突與矛盾,如果站在母親這一邊,怕被歸類成低能、弱勢或卑微的族群;如果站在父親或台灣社會一般人這一邊,就成了歧視自己母親的人,由於部份家庭因經濟能力差,外籍新娘太年輕不會照料孩子,導致孩子有些在智能與生長方面出現遲緩狀態(陳庭芸,2001)。許多外籍新娘因為老夫少妻、適應不良、溝通不足、個性不合,經濟問題或是親族誤解導致婚姻破裂,她們需獨立撫養子女,或是拋夫棄子離開家門,而這些失親的孩子,若沒有替代的照顧系統,對於生活及學業成就都會有極大的影響(林璣萍,2003)。同一研究亦指出,外籍配偶子女之身心障礙比例高於普通兒童,其中以語文、情緒、學習等三障礙分布比率較高。
早期台灣有身心障礙的男子,在婚配時也會娶有障礙的女子為妻,但自從有外籍新娘的選擇後,這些男子可藉由與健全的女子通婚後而改善其遺傳機率(林璣萍,2003),但嫁到台灣來的外籍新娘因為有生活適應的問題,累積許多壓力,相對也衍生出許多心身症,這些遺傳因素及心理疾病,也會影響到子女的智能及生理發展,因而影響其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能力,如在「台灣變貌新移民潮」一文中楊艾俐(2003)指出:孩童與母親臍帶相連,透過母親認同社會,母親原本文化被壓抑,也不能認同台灣,將來對台灣也可能產生認同問題,進而退縮;小孩也可能遭受其他學童拒絕、排斥。以移民美國的中國母親為例,若母親願意對不同文化多接觸,並鼓勵孩子接受不同文化,及多參加學校的活動,有助於孩子對自我產生認同,並喜歡到學校(陸錦英,2001)。研究者認為母親與小孩共同參與學校事務對外籍配偶子女來說可以有增強學習的效果。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在個人心理適應層面有適應不良的情形出現,如:自卑心理、身分認同、生長遲緩等問題。但是,在面對文化衝擊時,父母對於子女若多給予支持,並經常和子女溝通文化差異,讓子女瞭解兩種文化都應尊重和參與,應能幫助子女減少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心理衝突,接受自我的多元文化身份,進而和學校環境中的人、事、物產生良好的互動。
(二)社會關係層面:
外籍新娘對於子女在校情形傾向於相當關心或完全放任的兩種極端態度,進而影響到學校教師與她們及其子女的互動關係(蕭昭娟,2000)。根據林璣萍(2003)研究發現,在團體適應量表方面,外籍新娘子女在退縮、膽子小、動作速度跟不上班級活動的腳步、上課沒反應、發呆或打瞌睡等顯出較高比率的現象,在人際互動量表方面,外籍新娘子女髒亂無法維持個人衛生及脾氣很大與人爭執佔較大比例。外籍媽媽的中文語言能力不好,連帶使得他們的孩子也碰到發音不正確或語言遲緩的問題。這些孩子去學校上學,還會被同學恥笑是「落後國家人民所生的小孩」,對他/她們的心理發展與人際關係都有不良的影響(莫黎黎、賴珮玲,2004),其子女行為表現上,負面行為表現較多,如打架、遊蕩、頂撞大人等等(劉秀燕,2002)。
在國外Imamura(1990)的研究亦有相同的發現:外籍配偶缺乏當地語言能力去組成當地母親網絡,在遊樂場上同時也限制了為孩子選用當地材料、書,而缺乏翻譯孩子外出時喜歡說外來語,但若孩子沒有學習父親社會語言,則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中將被拒絕。而邱琡雯(2003)以日本川崎市的菲律賓新娘為研究對象時發現:這群日本川崎市的外籍配偶被剝奪的不僅是只有工作機會,從文化邊界標誌的觀點來看,她們在接待社會承受了相當的污名,對於自己的下一代是否也會遭受相同的對待也令她們擔憂不已。有些受訪者的子女正值小學階段,因為菲日混血兒童通常外觀比較凸出,有著深邃輪廓、大眼睛、雙眼皮等,難免會受到其他同儕的欺負或排擠。
綜合以上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在社會關係層面均有適應不良的傾向出現。
(三)學習適應層面:
外籍新娘本身由於國語能力普遍不佳,對下一代的課業無法指導,有部分的外籍新娘甚至需要子女的教導(顏錦珠,2001)。同樣的在蔡奇璋(2004)研究中亦指出外籍配偶及其家人在參與子女學習上皆有心理上的障礙。此外,有些外籍新娘對小孩子的教育採取完全放任、漠不關心的態度,而將教育責任完全交給學校,如此亦加重教師的責任(蕭昭娟,2000)。再加上,母親的語文能力直接影響孩子的語文學習。父親對子女的主要學習領域無明顯影響,顯現父親對子女教育上的關注程度較少,但在基本學習能力的評估上,父親卻有較大的影響,顯現在跨國婚姻中,雖然大部分的母親為主要照顧者,孩子基礎的學習能力主要還是受父親影響,這可能與母親沒有能力指導課業有關(林璣萍,2003)。同一研究亦明白指出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校以語文、情緒、學習等三障礙分布比率較高。所以,語言、文字的障礙,外籍新娘無法適度的參與子女受教育系統的活動,也無從提供相關的協助(陳源湖,2001)。
管教孩子是一件困難的事,孩子有問題時,不知向誰請教,不認識字又無法負起教養責任(朱玉玲,2002)。由於外籍新娘不但不僅低識字,而且不識字(就中文讀寫說算而言),可知對於子女的教養學習會有影響(賴建達,2001)。再加上,外籍新娘的子女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管教態度較放任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突頻繁及主要照顧者語言能力不好、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外籍新娘子女在行為表現上似乎有負面表現、學業成就較低落、語言程度較差的現象。在學業成就上,以語文發展能力較為遲緩(劉秀燕,2002)。在盧秀芳(2004)的研究中指出,外籍新娘是影響其子女語言發展的關鍵人物,因外籍新娘子女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導致學校生活困難重重,加上外籍新娘子女學前教育基礎普遍不足,因此出現了在國語科上的弱勢導致學習成就偏低的現象。
由以上文獻可以理解,外籍配偶子女似乎存在部分學習弱勢的情況,然其所面對的問題可能來自身心遺傳、智能、語言、文化、家庭的社經地位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問題是既成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有些因素卻可透過教育及政策施行或文化融合的過程獲得改善。台灣目前要面臨的可能是跨文化融合的問題,我們樂見異文化的進入,更希望藉以調整台灣社會的體質朝向正向發展,我們可以看見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在很努力的適應與學習,但他/她們需要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同與鼓勵。
叁、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獻資料分析法屬非反應類研究法之一,指的是從政府文獻或以前的調查中蒐集現成的資訊進行分析。文獻資料的來源包羅萬象,可以是政府部門的報告、工商業界的研究、文件記錄資料庫、企業組織資料、圖書館中的書籍、論文與期刊、報章新聞等等。其分析步驟有四,即閱覽與整理(Reading
and Organizing)、描述(Description)、分類(Classfying)及詮釋(Interpretation)。文獻分析法是運用文獻資料,對作為研究目標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透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與研究,以歸納出結論,或是印證特定的論點(黃騰霆,2004)。文獻是指人們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和視頻等手段記錄下來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資料(王麒銘,2002)。
本研究的相關文獻取得,可以從網路資源、研究論文與期刊專書三個方面獲得。
肆、資料分析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分析,針對余淑貞(2006)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現況
(一)整體而言新移民女性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良好。
(二)新移民女性子女自我適應良好,並未受到母親身份影響。
(三)新移民女性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唯主動性稍不足。
(四)教師並不會因為其特殊身分背景而特別照顧,教育態度與其他同學一視同仁。
(五)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同儕適應上並未受到種族歧視影響。
二、不同家庭背景現況與學校生活適應差異情形
(一)母親這個角色與母親國籍以及其特殊的背景並不是造成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
生活適應差異主要原因。
陳金蓮(2004)研究可以呈現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的情形:
一、外籍配偶子女在自我概念上有較低的自我評價
二、外籍配偶子女在同儕互動方面並未受到族群歧視的影響
三、外籍配偶子女在師生互動方面傾向被動的模式
四、家庭社經地位低落是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的重要因素
五、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積極參與將能彌補外籍配偶家庭先天的弱勢
周秀潔(2004)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情形與一般學童並無不同
二、學校適應問題源於家庭經濟與氣氛的複合作用
周美慧(2006)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校適應方面-親師、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很少,但同儕間的互動良好;學業
成就也有優異者,但大多屬中等以下並不是新台灣之子本身能力問題,而是受
外在的環境因素,如家庭低社經、文化不利、父母教養態度等因素影響其學業
成就。
伍、結論
教育問題是需要全民共同關心的,希望政府今後任何政策的實施,應尊重各方學者專家的評估,避免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對移民政策的相關配套。外籍配偶在台人數已近三十萬人,以每名配偶平均生育兩名子女計算,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牽涉台灣三十萬個家庭、六十萬個孩子的未來,各有關單位請強化法律的相關規範,加速彌補此教育問題的缺口。
多數人均會認為要強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必須從改善父母的教育態度、增進其父母的語言能力與教育其父母參與其學校教育開始(蔡榮貴、黃月純,2004)。以教學而言,其具體作法是:新臺灣之子進入學校教育後,教師除了要以新的思維和力量觀點來處遇新臺灣之子外,更要在預期心理和價值觀方面,予以新臺灣之子一個新的支持及鼓勵,此外,在教學歷程中也需張針對這群學生的個別差異實行創造性的教學策略和客觀的評量與回饋方式,最後,在經由評量結果施予補救教學,為新臺灣之子在學習上提供一個適切的協助。此外,更必須加上行政體系的配合,如教育政策的制訂應以多元文化的尊重和交流為考量,並積極培育專門師資,務使其適才適所、因材施教,再加上新聞媒體公正客觀的主導下,將能使新臺灣之子在臺灣的學校教育上和社會觀感上獲得公平的對待。
近年來大陸及外籍配偶家庭日益增加,大陸及外籍配偶所生子女所佔的比率也日益增加,對台灣的教育、衛生、社會福利制度都形成新一波的問題與挑戰,外籍配偶不僅影響目前台灣的社會,她們的子女也將影響台灣的未來,不能不慎予因應。大陸及外籍配偶家庭在台灣已有多年的歷史,但是由於社會歧視、媒體的偏頗報導以及政府的消極因應,使外籍配偶的生活機會及公民權益受到很大的限制。內政部於2002年訂定的「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結合各有關的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共同辦理生活適應輔導、醫療優生保健、保障就業權益、提升教育文化、協助子女教養、人身安全保護、健全法令制度、加強宣導族群平等與相互尊重觀念等八大重點工作(邱汝娜、林維言,2004),但其成效如何,仍有待評估。未來除了統合各相關部會,對大陸及外及配偶提供教育、福利、醫療等必要的扶持外,著手建立大陸及外籍配偶的基本資料,確實掌握其需求,積極發展新移民政策,以因應這種未來人口趨勢的發展有其必要與迫切性。
陸、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6)。內政部統計通報。台北市:內政部。
王麒銘(2002)。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興起與早期發展(1954~1968)。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周美慧(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與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國科會東南亞區域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統計處(2004)。九十三學年度國中小外籍配偶人數概況分析。2007年5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論文。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聖、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6-91。
陳源湖(2001)。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討。成人教育,68,5-34。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325-342。
黃騰霆(2004)。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組織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12。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達(2001)。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Imamura,
A. E.(1990).
Strangers in a strange land:Coping
with marginality in international marriag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
17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