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之理念與實務
巫俐敏
彰師大工教所技職行政管理
壹、前言
處在多元時代背景的衝擊之下,資訊科技迅速的發展與流通,社會多元化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全球的經濟型態已在改變,人類面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而知識經濟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改革和創新。因此,我們的教育已不能再閉門造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學習型態及學校經營方式勢必有所改變,應力求觀念與組織的革新並型塑開放與創新的學校文化。進步主義大師杜威曾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校教育的內涵,要盡量和實現生活相結合。」然而在這種開放的大環境下,教育改革的呼聲風起雲湧,教育漸漸地引進了「市場機制」,希望透過市場的力量對公立學校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基本的出發點是歸咎於公立學校教育的惰性、官僚化以及績效不彰,為了賦予學校經營的鞭策機制,於是導入「競爭」、「選擇」的理論,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整體教育的品質與競爭力(張炳煌,民87),也因此突顯出教育經營方式變革的必要性。
再者,近年來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學生數逐年遞減,不僅都會地區學校班級數日益減少,偏遠地區的小型學校受到的衝擊尤其大,將導致教育投資使用效益偏低,進而產生教育資源浪費的情形(吳政達,2006)。因此,如何提昇學校經營管理能力、建立學校特色,提高家長滿意度,以帶動良好的辦學績效,繼而達到學校永續經營的目標,將是各級學校未來努力的方向。
學習、創新與知識成為當前企業與組織經營管理的核心議題,亦是維持組織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然而,學校體系在面對知識經濟「創新」、「人才培育」的兩大重點時,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項挑戰,也是學校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隨著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2002)的腳步,創新經營為當前沉悶的教育政策改革,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活水,也試著為長期傳承的學校運作體制打破僵局,尋求可能的出路(鄭崇趁,2006)。
有鑑於此,本文將從學校創新經營的基本概念出發,藉由理論基礎的論述來強化學校創新經營的重要性,最後再逐一探討應用策略及具體做法,期能提供教育界人士重新思維與參考。
貳、學校創新經營的基本概念
吳清山(2004)認為學校創新經營乃是創新與經營的結合體,以「創新」為體,以「經營」為用,發揮學校教育功能。吳清山和林天祐(2003)將創新經營(innovation management)界定為:「一個組織在產品、過程或服務」等方面力求突破,改變現狀,發展特色,以提昇組織績效之策略。並進一步結合創新的意涵界定學校創新經營為:「在學校環境的場域中,採用創意的點子將其轉化到學校的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以發展學校特色,提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因此,以下將先說明「創新」的意涵,再進一步探討學校創新經營的相關概念。
一、創新的意涵
根據韋氏字典的解釋,創新(innovation)是一種被個人或機構採用的新觀念、方法或事物(Rogers,1995)。而Benzie (1999)認為所謂的採納創新,是在一個已改變或正在改變的情境脈絡下,學習新的方法去處理新的事務的活動。因此,創新的意義包括「改變已建立的事物」和「引介新的事物」兩者。而對於創新之多元意涵,將歸納多位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分類成下列面向之表格加以探討:
表1 創新之意涵一覽表
層面 |
學者 |
觀點 |
本 質 層 面 |
Certo(2003) |
創新之過程,即是採取有用的點子,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 |
Drucker(1993) |
創新既是觀念性的,也是認知性的。 |
|
Rich(1992); Rogers(1995) |
創新乃是指任何新觀念、方法或策略,是經由一位個人或其他採用單位所知覺出的一種新觀念、實務或事務。 |
|
Robbins(2004) |
創新是一種新的意念,此意念可用來提升某項產品、過程或服務之效能。 |
|
吳清山、林天祐(2003) |
創新是變革的一種,它是一種新的觀念應用在增進產品、過程或服務效果上。 |
|
吳清山(2004) |
點子是構成創新的動力,亦是創新的活水源頭。 |
|
目 標 層 面 |
吳清基(1989) |
強調創新的目的是在於提高教育內容的附加價值,強調用心呈現、講求創意。 |
張明輝(2004) |
創新是落實創意的一種過程、行動和結果;創新的目的在提升個人或組織的績效。 |
|
陳聖謨(2004) |
創新經營應該合乎教育目標的規準。 |
|
過 程 層 面 |
巫宗融譯(2000) |
創新是使創意成為一種有用的商品、服務或生產方法的過程。 |
吳清山(2005) |
創新定義為:運用創意點子,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使其促進組織品質改進與提升的過程。 |
|
吳曉川(2003) |
創新是淘汰舊的東西,創造新的東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事物內部新的進步因素通過矛盾鬥爭戰勝舊的落後因素,最終發展成為新事物的過程。 |
|
陳今珍(2004) |
創新可視為創意活用的過程。 |
|
張寶誠(2002) |
創新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而不是一帖救急的速成良方,創新的範圍擴及策略、人才資產整合、文化再造、技術研發、組織重整及管理制度的建立等。 |
|
結 果 層 面 |
Afuah(徐作聖、邱奕嘉譯,2000) |
創新是使用新的技術及市場知識,提供顧客新的產品及服務。 |
Hagen(引自莊立民,2005) |
一種新思想、新的產品之觀點,來界定創新是一個存在的組織,因心理或美學新概念的注入,而獲得實際的改善,所呈現出來的組織新風貌 |
|
吳思華(2002) |
創新指的是將創意形成具體的成果或產品,能為顧客帶來新的價值,且得到公眾認可者。 |
|
樓永堅(2004) |
真正的創新,是指新產品、新服務、新製程、新技術、新原料及新的經營模式等各種新穎、有用、能提高生活品質的作品或服務的結果。 |
資料來源:修改自張妙琳(2005)
從以上意涵中可看出,創新特質包括如下:
1.創新涉及的層面相當廣,除了具體的事物,如科技性的產品或技術,更包含有抽象的思維與觀念。
2.創新是個人的主觀認知,是個體過去從來未有的認知經驗與未曾從事的行為,發生於社會系統成員間的溝通行為。
3.當個體一但採納創新時則會有不同於以往的認知、與價值觀,在行為方面亦有不同於以往的做法。
因此,創新一詞在知識經濟時代,乃是組織為提昇競爭力,不斷求新求變以取得優勢領先地位之關鍵。換句話說,可以將創新視為讓整體更能夠適應市場與需求者潮流的轉型方法。總之,創新是一個求「真」的過程,是一個求「美」的境界,而內涵在求止於至「善」。
二、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
(黃宗顯,2004)「學校創新經營」可以視為:經營一所學校時在理念思考、方案規劃、策略實踐等所創造出的有別於學校自己以往或他校已有的各種新作為。如同企業組織一樣,學校想要尋求進步和獲得良好的辦學績效,學校領導者需要有創新經營的理念、熱情、與行動力(Bossidy & Charan, 2002);需要用心去營造有利於創新經營的促進性環境。其所包含的層面(張妙琳,2005):
(一)就場域而言:在學校環境下進行,可能在行政經營的改變;也可能是教學的調整。
(二)就方法而言:是採用創意點子,而且轉化到學校服務、產品或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工作方法的過程,是一種學校從理念引導到行動實踐過程。
(三)就目標而言:它是有其價值性目的,主要在發展學校特色,提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換言之,學校創新經營是建立在教育價值基礎之上。
此外,國內外尚有多位學者提出不同的觀點,茲將彙整成下表:
表2 學校創新經營之意義一覽表
學者 |
觀點 |
Drucker & Leonard(巫宗融譯,2000) |
需具有簡單、易操作、不分心之原則。 |
Kuczmarski (劉蘊芳譯,2000) |
對組織的發展能扮演兩種關鍵的功能,一是保護組織的競爭優勢,二是滿足服務關鍵者的需求。 |
Rich(1992) |
任何新的觀點、方法、活動計畫或科技,被用來改善教育品質者,乃屬於教育的創新。 |
吳清山(2004) |
是創新與經營的結合體,以創新為體,經營為用,發揮學校教育功能。 |
吳清山、林天祐(2003) |
一個組織在產品、過程或服務等方面,力求突破,改變現狀,發展特色,以提升組織績效的策略。 |
林新發(1998) |
組織經營的理念作為學校經營的借鏡,進而發展出學校經營特有的創新策略,即為學校創新經營。 |
李良相(2002) |
在於如何創造新的成長空間,找出新客戶群,提供具有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彈性更高的新創造價值產品。 |
黃宗顯(2004) |
係在理念思考、方案規劃、策略實踐等方面,所創造出之各種新作為,而有別於學校既有或他校已有之基礎。 |
陳今珍(2004) |
採用創意點子,並轉化到學校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過程,以發展學校特色,提升學校效能和達成教育目標。 |
資料來源:取自張妙琳(2005)
綜合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學校創新的內涵應是組織做有系統的改變,將資源、創意、知識、計劃與經營管理等元素運用與變革,透過及集體對話與團隊問題解決,創造具有價值與新穎、適切之產品、服務、程序、技術、管理策略等。
三、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
(一)知識經濟理論
1996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發表「知識經濟報告」,認為以知識為本位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自此而後,「知識經濟」即普遍受到各國學者與政府的高度重視(楊國賜,2002)。
學校是培育人才最重要的場所,處於開發人類智慧資本的第一線;一般而言,學校組織特性較為穩定及保守,因應環境變革的能力較弱。但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發展趨勢下,未來學校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需要面對無國界的競爭,因此,似乎也應朝著更具效能的經營策略而努力。
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與人力素質提升,為追求學校教育的卓越發展,教育組織必須突破傳統且能展現具體績效的創新理念,應用情形有策略聯盟、聯網組織、知識管理、行銷公關、危機管理、網路科技及人力資源管理等經營理念,但其主要內涵及精神,在教育組織的實際運作過程中,仍有相當程度的適用性。惟如何擷取這些經營理念的精神,有效促動及活化較屬保守性的教育組織或學校組織,則可進一步增進學校組織因應變革的能力(張明輝,2004)。
綜觀國內大學發展,因知識經濟時代來臨而面臨重大轉型,包括:教育理念、經營型態、課程更新,在多元化、自由化、民主化、國際化的衝擊下需以新思考模式、採納新管理機制、建立新文化價值觀念來形成新的大學文化(楊國賜,2002),反觀現今的國民中小學教育亦須如此,才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衝擊。
(二)學習型組織理論
Senge(1990)認為,所謂「學習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乃為組織中的個體能不斷的交互學習,以完整的解決組織問題,並促使教育人員心悅誠服的對問題解決方案接納,同時也因對「思考力量」(idea
power)的尊重,創意的思維能不斷的擴散於組織,以使整個組織成為學習的文化,組織不斷注入活水,學校或教育行政組織在成員的相互學習中,更新組織傳統,達到組織發展的目的;Senge亦指出,有效學習型領導能夠激發組織成員加強學習,延伸這種學習型領導將激發學校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產生校長、老師與學生彼此良性溝通機制,而形成整個學校的學習氣氛與文化,稱之為學習型組織(Senge,1990;郭昭佑、陳美如,1995)。
從國內外學者對學習型組織的定義與特徵的看法中歸納出學習型組織包含的概念有以下幾大方面:
1.總體來說:學習型組織是(1)會學習的組織(2)會生產知識、分享知識的組織(3)持續一起學習、成長的組織(4)能持續不斷學習與改變的組織(5)能適應環境變動的組織(6)不斷擴張能力的組織(7)能創造的組織。
2.具有願景的組織:學習型組織是(1)知道為何而學習的組織(2)全員投入的組織(3)能彼此信任、互補長短、為共同願景而學習與改變的組織(4)具有共同願景的組織(5)重視願景、價值、與意義的組織(6)不斷釐清現況、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創造真心嚮往的結果的組織(7)員工在工作中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3.透過團隊學習不斷改善心智模式的組織:(1)會不斷挑戰自我心智模式的組織(2)能不斷在行動中反思的組織(3)能集體思考、破除組織迷思的組織。
4.具有系統思考能力的組織:(1)能觀照整體、洞察未來、了解互動的組織(2)能夠用結構影響行為來思考的組織(3)能以因果回饋來思考的組織。
5.正面的組織文化:(1)不玩弄政治的組織(2)忠於事實、組織目標而非忠於人的組織(3)開放而授權賦能的組織。
從上述概念中省思:在一個富於多變、競爭激烈、資訊超載的時代裡,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正可提供教育革新一個思考的新方向,亦能真正符合多元社會的潮流。
(三)創新管理理論
創新管理是指組織管理者藉由創意環境的建設,成員的對話,引發組織成員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轉化,並針對未來組織可能面臨的問題,激發,突破現況,追求新的方法,與永續的經營發展。
針對創新管理的理念,經營創新管理的領導者所需具備的特質應有:
1.具有未來的遠光
2.保持主動積極的態度
3.發展自我創意及個人魅力
4.謹慎思考決策及正確的授權與賦能
5.與組織建立良好關係
6.有效運用衝突
7.適時激勵組織成員
綜上所述,具有創新管理特質的領導人在學校經營中可參考的策略如下:
1.設置適合行政人員(教師)辦公環境:學校如能提供同仁具有創意的工作環境,允許同仁發揮創意,自行佈置辦工場所或教
學場所,除能提高同仁工作士氣外,亦能透過創意環境的陳設,激勵學生的創意思維與表現。
2.建置可令校內成員能充分表達意見、溝通的管道:創新管理是一種集體參與對話的結果(馮清皇,2002),集思廣益出來的答案即使並不是最好,但卻絕對是最能夠被接納的,學校創新管理進行的內容往往會突破以往學校既定的行政型態,這種態勢之下,如果由校長獨斷的進行改革,遭遇的阻力是可想而知,所以,一個良好的溝通機制是絕對必須的。
3.養成敢於改變的態度:就學校行政層面而言,在研訂學校行政措施時,宜突破傳統思維,揚棄一成不變的運作方式。並不是舊的行政制度就一定不好,但一個好的行政制度在不斷沿用之後,便容易出現墨守成規的情形,成員會有一切照章辦事的態度出現,如此造成行政的效率每況愈下。
總之,創新管理的主要目的即在於鼓勵組織應隨時利用新思維、新方法、新產品的不斷創新,期能隨時保持生存競爭力,為組織的永續經營與發展,創造出一個更寬廣的空間。如果學校的行政乃至於教師的教學都能夠有著敢於創新的態度,如此也將間接影養學生,養成學生的創造力,讓他更能夠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會。
(四)創造力理論
創造力是改變既有領域,或是將既有領域轉為新領域的任何作為、理念或產品(杜明城,1999)。創造力是人類所獨具的稟賦,也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教以及科技進步的原動力。為因應全球經濟型態之改變,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創造力的開發已形成世界各國推動教育改革的趨勢。
事實上,教育是一種最高的藝術形式,如果教學有創意,學生的學習會更有興趣;如果學生的學習有興趣,教育的效果會更令人滿意,成功的教育要創造力的表現,發揮創意,才能適應教學的多元多樣化,教育的目的在於「保存」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將此累積之文化結晶「傳遞」給生生不息的下一代,更進而以已有之文化為基礎,開創更豐富更進步的新文化,以求文化之日新月異,進步不已(陳英豪,民79)。
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02)即指出:開發創造力攸關未來國家之發展,為使推動工作明確回應當前之教育現況與問題,提出創造力教育推動之基本原則。陳龍安(1997)亦綜合這些原則歸納出創造力開發的十大原則:1.支持性的環境、2.以能力為本位、以知識為基礎、3.計畫具體可行、活動簡單有趣、4.思考技巧融入、自然融合課程、5.擴散聚斂思考、兼顧並重推動、6.真實生活問題、課程設計為本、7.創意師生團隊、互助合作學習、8.重全方位學習、多元智能發展、9.改進評估方法、多元創意方式、10.具前瞻開創性、兼顧創意倫理。
綜上所述可知,創造力是一種知識、經驗、技能與能力等等,與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個體與環境融合而成的知能,而這些真要歸功於數千萬年來不斷進化而成的創造能力,它在人類的思考與行動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促使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社會和環境對創意表現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創造力無疑地需要重視認知和人格的研究,但若置外於社會-情境,將不利於創造力研究的完整模式。Gardner 提倡多元智慧理論,不僅影響人們對智能的想法,在教育上更開啟了另一片視野。一如多元智慧的觀點,創造思考就像麵包中的發酵粉,只是加入少許份量,學校經營型態的改變威力就無限擴張喔!
(五)組織發展理論
組織發展為一九八○年代以來歐美學術及實務界所提倡致力於增進公、私營機構生產效能及工作生活品質的新興管理思潮。組織發展學簡言之即為整合性地運用科學管理學派、行政管理學派、官僚體制學派、行為學派、系統理論及權變理論,從策略、結構、程序、技術、文化及人員等介面,計劃性地增進組織之運作效能、調和組織與環境之互動及提昇組織成員之福祉和向心力。
組織發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簡稱OD),其起於1940年後期的科學,是一融會各領域相關專業知識,而提出關於組織適應現今社會快速變遷的因應技術,亦即所謂的干預技術(intervention),以符合時代變遷之組織變革需求。更聚焦來說,組織發展乃是一項以行為科學知識為其理論架構,以特殊行動方案與技術為其執行基礎,目的在維持、更新及改變人為組織制度與人際關係的計畫性努力(吳定,1984)。
組織發展的重點在於如何運用特定的干預技術(intervention),以促成組織的改變與發展。
然而,組織發展之所以有貢獻的原因有(吳定,1984):
1.組織發展從系統觀,全面性提升組織效能。
2.組織發展結合專家介入,使理論與實際結合,使目標更易達成。
3.組織發展干預技術(intervention)可彈性應用於不同變革對象。
組織發展主要是由組織變革執行者,針對變革組織做診斷評估後,依其需求選擇適當的干預技術(intervention),幫助組織進行變革。因此,學校組織在進行變革或創新時,亦須參考其方式與技術,取其菁華,避其缺失。
參、學校創新經營之實務
學校創新經營是一項持久性、挑戰性和艱鉅性的教育改造工程,其發揮的功能(張明輝,2003),如圖一所示:
圖一:學校創新經營的功能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而Shapiro(戴至中譯,2002)亦提出組織創新經營,應需具有7R的思維觀念:
(一)重新思考(rethink):以「為什麼/Why?」來思考。
(二)重新組合(reconfigure):以「什麼/What?」尋找新答案。
(三)重新定序(resequence):以「何時/When?」考量活動運行時機和順序。
(四)重新定位(relocate):以「在那裡/Where?」探討活動進行。
(五)重新定量(reduce):以活動頻率的思考點為主。
(六)重新指派(reassign):以「誰/Who?」來負責執行任務。
(七)重新裝備(retool):以「如何/How?」處理或完成任務。
本文之旨趣則藉由上述的理念中,提供學校創新經營應有之思維,並擷取創新經營之精髓,歸納出一些能配合之具體的行動;然而各校環境背景各有差異,希望能提供方向,因地制宜,參酌選用。
一、學校創新經營內容
吳清山(2004)認為有效成功的組織採取創新經營是大勢所趨,學校創新經營的內容可從觀念、行政、教學、課程、學習等構面思考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下列八項:
1.觀念創新:如學校人員價值、思考方式、意識形態的改變。
2.技術創新:如教學、評量、工作方式,資源應用…等改變。
3.產品創新:如學生作品、教師教具、教師著作、課程設計…等產品表現。
4.服務創新:如行政服務、社區服務、家長服務…等改變。
5.流程創新:如教務、學生事務、總務、輔導、人事、會計業務處理程序,開會流程…等改變。
6.活動創新: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運動會、體育表演會、開學日、家長日、節慶、教學觀摩會、戶外教學活動、城鄉交流活動、畢業旅行、教師進修活動、自強活動
家長參與活動…等。
7.環境創新:如建築物設備之美化與改變、室內設備擺設的調整、環境空間的重新規劃、教學場所與運動場所的佈置…等。
8.特色創新:如發展學校特色,型塑學校獨特文化…等。
因此,從學校系統來看,學校中凡屬於教育政策的更迭、教育理論的發展、課程架構的轉換、教學方法的變更等等均屬於創新的事物(李新鄉,2004)。所以必須體認的是,學校從事創新經營已是時代發展的必要行為,是具挑戰性的任務。故在傳統與創新銜接之改變歷程與文化形塑上,無論心態、觀念都得有求新求變的體認(吳清山,2004;張明輝,2004;湯志民、廖文静,2002)。而學校若能善用創新經營,是有其實際的價值,至少在行政管理、課程教學、家長參與、教師專業發展、校內外資源運用或師生校內外表現等方面,相信可使學校脫胎換骨,令人耳目一新,進而建立一所有特色的學校(吳清山,2004)。
但學校在推動創新經營時,不免要注意:不是譁眾取寵、不是曇花一現、更不是愛出風頭,應掌握以下幾個原則(吳清山,2004),如圖二所示:
圖二:學校創新經營的原則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只要善用創新學校經營的各種可能做法,相信將能使成員知覺與組織表現更契合進而達成由精緻到卓越的教育目標。
二、學校創新經營實施步驟
圖三:學校創新經營實施步驟
資料來源:取自吳清山(2004)
三、學校創新經營具體可行的實施策略
學校創新經營,不是一種口號的呼籲,而是一種行動的實踐,「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逐漸成為當今學校經營的主流(吳清山,2004)。因此,學校創新經營不僅是一種任務,也是一種使命。依據兩位學者的觀點,整理並比較其提出的具體可行的策略,如下表:
表3 學校創新經營的實施策略歸納表
學者 |
實施策略 |
吳清山(2004) |
1.校長積極倡導創新,鼓勵成員勇於創新 2.形塑學校為學習型組織,塑造學習文化 3.建立學校人才庫,善用學校人力資源 4.鼓勵成員提出創意,作為校務推動參考 5.提供各項充分資源,以利創新經營推動 6.觀摩標竿學校校務經營,激發革新動力 |
鄭崇趁(2006) |
1.提升開會品質與效率 2.落實分層負責及績效責任 3.激勵創意思考實踐共同願景 4.設置建言獎,鼓勵創意點子 5.增進教師會專業成長的組織功能 6.倡導教師普遍參與行動團隊及行動研究 7.鼓舞教師進行知識管理並建置個人教學網頁 8.對教師及學生實施激勵策略 9.開發多元教育資源,有效進行資源整合 10.發表學校特色課程與教學展現創新經營賣點 11.舉辦班級創新教育活動競賽 12.推展教師及學生能力護照 |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四、學校創新經營與創新教學舉隅
學校創新經營是一種觀念的轉化,也是一種文化的重塑,它需要值基於學習型組織,才能可長可久。而學校創新經營決不是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框架之內,應該鼓勵成員跳脫框框,勇於嘗試,才能讓學校找到新的機會點。有鑑於此,學校行政層面應帶頭創新,各單位權責內有哪些方向可著手?如下表之整理:
表4 學校行政經營創新舉隅彙整表
行政單位 |
行政經營創新舉隅 |
校務規劃 |
1.標準化作業程序(SOP) 2.校務發展計畫(SWOT分析) 3.教師活力營 4.教師探索體驗營 5.行政團隊生活體驗營 6.學校整體形象設計(CIS設計) 7.組織再造(設置研究發展處) |
教務行政 |
1.各學科主題教學(配合節日及社區資源) 2.體育教學(體適能闖關活動) 3.外語教學(使用英語點餐活動) 4.炊事教學活動(以英語正確回答問題後取得炊事材料) 5.櫃台化的註冊程序(改善註冊流程) 6.教學設備管理(自行研發實用之掛圖架及置物箱) 7.設置免費校園網咖(彌補學生之數位落差) 8.閱讀百分百活動(將圖書輪流送至教室供學生閱讀) |
訓輔行政 |
1.開學典禮活動創新 2.畢業典禮活動創新 3.畢業時教師送給學生的另類畢業光碟 4.校慶活動創新 5.愛心義賣(園遊會)活動 6.萬聖節、聖誕節變裝活動 7.優良學生選舉活動創新 8.學生才藝表演創新 9.學生社團活動創新 10.學生班聯會主導環保短劇比賽 11.晨間團體輔導時間(學生角色扮演) 12.成立家長愛心義工隊 13.家長體驗學習活動 |
學生輔導 |
1.親子共同學習(製作小天使布偶) 2.義賣小天使布偶(結合社會資源) 3.教師製作小天使布偶鼓勵學生 |
與家長、友校及社區互動 |
1.協助家長會開辦課後才藝班 2.與其他學校策略聯盟辦理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3.運用學校特色資源及設施(如舞蹈班、傳統藝術等)開辦教職員工及家長班隊 |
總務行政 |
1.數據管理:包括掌握水電費支用情形、掌握電話費支用情形等。 2.電腦自動控制系統:包括語音電子連絡簿、校園安全監視系統、水質監測系統等。 3.顏色管理:校園電源箱、清潔責任區及各種管線使用不同顏色標示,以方便管理。 4.校園自然生態園區規劃 5.新校舍落成內部設施充實:包括學生參與校舍外牆美化設計、學生及校友參與命名和題字、校史室數位化典藏規劃、圖書館採用橡膠地板降低噪音等。 6.無紙會議(會議通知及紀錄上網公告) 7.影印機、印表機網路連線 8.出納業務電子化(ATM轉帳及銀行電匯) 9.其他如:水溝加裝垃圾截流網防止淤塞、利用水位差供水,減少電費支出、地下室裝置自動照明設備,增進師生安全、實施網路修繕登記、游泳池出口裝置下吹式烘乾機,避免學生感冒、提供冰箱、微波爐等家電用品,方便教職員工使用等。 |
人事行政 |
1.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的跨校策略聯盟 2.發行人事簡訊 3.人事資料網路查詢系統 4.差假手續申請標準作業程序及網路化 5.學校網站人事問題Q &A |
會計行政 |
1.e化會計作業 2.數位化電子帳簿 3.虛擬電子市集(會計資訊檢索、統計分析) 4.表單填報審核網路化 |
學校活動 |
1.全校馬拉松賽跑活動:師生共跑、親子共跑、正確運動知識、體適能教育、急救常識、參考校外路跑活動 2.社區資源運用(與紙博物館之策略聯盟):親子共學、校園佈置、資源回收教育、發展學校特色 |
資料來源:取自張明輝(2004)
至於課程與教學層面的創新,得視各學校發展的本位課程及環境特色,藉由教師們共同集思廣益,發展屬於自己特色的課程。下列舉隅的例子,都是全校動起來創新的最佳範例。
表5 學校課程與教學創新舉隅彙整表
學校 |
|
主題 |
台南縣新營市新生國民小學 |
→ |
找到「童玩」裡的創意教學點子 |
台北縣坪林鄉漁光國民小學 |
→ |
漂流教室—讀天讀地讀十方 |
台南市立延平國民中學 |
→ |
雙語桃花源 |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中學 |
→ |
雙語環境優、英語學習樂 |
台南縣下營鄉甲中國民小學 |
→ |
營造多元學習校園讓夢想無限起飛 |
高雄市五權國小 |
→ |
I can make it!自我積極挑戰 |
高雄市光武國小 |
→ |
無限的有線─方框外的廣闊舞台 |
高雄市立陽明國中 |
→ |
『生命』是一首美麗的詩-共譜生命的樂章 |
台北縣深坑國小 |
→ |
「綠色學校•豐富童年」∼水與綠的環保生態校園 |
高雄市左營區文府國民小學 |
→ |
「陶」不掉的童年故事 |
台南縣官田鄉嘉南國小 |
→ |
Open Your Mind花與綠構築校園人文印記 |
台北縣立板橋國民中學 |
→ |
以社區活動模式推展科學教育 |
資料來源:引自張明輝(2006)
從上表中可發現:創新學校經營不再是大型學校的專利,偏遠地區的小型學校同樣做得到。台北縣偏遠地區的特色小學走出自己的路,如上表中的漁光國民小學,利用相異的特色課程展現另類的學校創新經營。本文也許無法詳述其做法,但希望能藉由這些主題,讓行政人員或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們更用心觀察週遭所處的環境與資源,重新思維課程與教學創新的新方向!
肆、結語
學校創新經營絕不是噱頭而已,更不是巧令名目的新口號。當學校面臨學生人數日減時,與其憂心忡忡後果,不如積極思考如何活化發展,創造學校存在的價值。Drucker(1993)認為創新即工作,它是需要知識基礎,也需要大量的聰明才智。所以學校經營必須集思廣益,善用成員點子和智慧,共同思考學校創新經營的有效方法,才能確保原有的特色於不墜,甚至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形成學校新的特色(吳清山,2004)。開拓無人競爭的藍海轉機。
學校教育成敗的因素雖然很複雜,但辦學者正確的教育理念與踏實的作法則具最重要的指標作用。面臨新的世紀與九年一貫課程的變革,建立學校本位課程、強化學校經營的績效與競爭力,培養富有自律、自尊、自重、自主、學習、創造能力的新國民,在在需要有宏觀與遠見、有洞察力與企圖心、能自我省思批判、能積極主動參與的經營者與教育同仁。辦學不在多言,唯愛與榜樣而已,也唯有腳踏實地全力以赴,關懷與倡導兼俱,積極的引領學校和社區共同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吳定(198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
吳思華(2002)。從製造臺灣走向知識臺灣--「創意、創新與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力量。創業創新育成,5,7-9。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1),23-41。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佑(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巫宗融(譯)(2000)。Peter F. Drucker & D.Leonard 著。突破性思考(Breakthrough thinking)。台北市:天下文化。
李新鄉(2004)。創意領導與創新的學校經營─組織心理學的探索觀點。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辦之「現代教育論壇-面對新世紀學校創意經營」論文集(頁42-49),嘉義市。
李良相(2002)。價值創造導向的經營模式創新─以M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Creativity
by Mihaly Csiksentmihalyi, 1996)。台北:時報文化。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7。
徐作聖、邱奕嘉(譯)(2000)。Allan Afuah 著。創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台北市:華泰。
秦夢群(無日期)。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2.nioerar.edu.tw/basis3/27/gb2.htm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編印。
莊立民(2005)。台灣資訊電子業組織創新力成模式之研究-以六家企業個案為例。商管科技季刊,6(1),69-62。
張妙琳(2005)。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策略與執行措施。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座談會講義,157,10-27。
張明輝(2006)。台北市麗山國中教學輔導教師座談-課程與教學創新。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curriculum/curriculumandteachinginnovation.pdf
張明輝(無日期)。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經營理念。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al/artical(schooladmin)-14.html
張炳煌(1998)。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昭佑、陳美如(1995)。一個發展性的概念-學習型組織對教育行政領導的啟示。研習資訊,12(6),60-63。
陳今珍(2004)。學校本位校務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英豪、吳裕益(1981):修定賓州創造傾向量表指導手冊。高雄市:復文。
陳聖謨(2004,5月)。從更新到革新----談學校創新經營的進化論。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辦之「現代教育論壇-面對新世紀學校創意經營」論文集(頁88-96),嘉義市。
陳龍安(1997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
張寶誠(2002)。再談創新。能力雜誌,558,12-13。
黃乃熒(1995)。一個發展的概念-「學習性領導」在教育行政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3(1),64-74。
湯志民、廖文靜(2002)。學校文化與學校內部社區。教育研究月刊,95,31-42。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物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77:32-42。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期,頁52-58。
楊國賜(無日期)。知識經濟裨益提升高等教育素質。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ncu.edu.tw/~ncu7006/cnormal/ncu_report/910625_2.html
樓永堅(2004)。迎接創新時代。政大EMBA 4/26
典範創新發表會講稿,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emba.nccu.edu.tw/memory/activity/20030426_1.htm
劉蘊芳(譯)(2000)。Thomas D. Kuczmarski 著。創新K管理(Knowledge)。台北市:經典傳訊。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南投縣校務經營與管理座談會講義,46-52。
戴至中(譯)(2002)。Stephen M.Shapiro 著。創新:變動年代的企業求生與致勝藍圖(Innovation: A Blueprint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anAge of Change)。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Benzie, D. (1999). Formative
evaluation: Can models help to shape innovative programs?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3), 251-262.
Bossidy, L. , & Charan, R. (2002).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 done.New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NJ: Prentice Hall.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society.
Rich, J. M. (1992). Innvo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Free Press.
Senge, P.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