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英國小學科技教育課程之比較
廖秀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一個國家的興盛與否,跟科技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係,科技的高度發展,必帶來國家文化、交通、經濟、民生、國防等建設之提昇;然而欲發展科技,首重科技教育人才的培育,是以「科技教育」是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因素之一。而科技教育若要有效落實、提昇國民科技素養,有賴科技教育課程的發展,當然課程的發展不僅要體察國內需求,更要順應世界潮流,才能培養既本土化又具宏觀地球村世界觀的優質公民。
所以本班所有同學隨即針對全球科技教育的相關資料進行蒐集,期望能從資料的蒐集、研讀、分析、彙整,從中獲得各國科技教育課程內容之比較差異,提供將來科技教育之課程發展研究。由於科技教育首重國民小學的啟蒙階段,所以就台灣與英國小學現行學制、科技教育課程演進、科技教育課程之內涵與架構,分析比較兩國科技教育課程之發展。
貳、台灣與英國現行學制及小學課程
一、台灣
我國學制是採單軌制,在清朝末頒佈欽定學堂章程之後始有正式明文之學制。當時學制或抄襲日本,或模仿英法,或遷自德國,未能自成體系、形成一貫。民國建立後,我國始仿照美國學制,採用
(一)、台灣現行學制
1、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我國現行幼稚教育法規規定,幼稚園收受年齡4歲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兒童,採自由入園方式,不具有強迫、義務性質。
2、國民小學教育
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目的在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國民小學在學年齡為6歲至12歲,採學區分發入學制,修業年限6年。
3、國民中學教育
亦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目的在繼續國民小學教育,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樂觀進取之青少年與健全國民,採學區分發入學制,修業年限3年。
4、高級中等教育
我國採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分流制度,高中是介於國民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普通教育,在學年齡15至18歲;高職則以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為宗旨,在學年齡15至22歲。
5、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專科學校、獨立學院、大學及研究所。專科學校之教育以教授應用科學、養成技術人才為宗旨,而獨立學院、大學和研究所則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目的,圖1為我國教育制度圖。
圖 1 台灣學校制度
資料來源:李隆盛,民88
(二)、台灣小學課程
隨著教育部於
1、人本情懷方面:包括瞭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2、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和、知與行之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等。
3、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4、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生態)。
5、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
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為達成上述十項課程目標,新課程擬具十項國民教育基本能力為指標如下(教育部,民89):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技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二、英國
英國教育歷史相當悠久,早期教育大都由教會所控制。至1944年教育法案通過後,才確立公共教育的體系,因此英國才有公立學校(政府補助學校)及私立學校兩大體系。1988年教育法案通過後,教育亦有重大變革,因此英國的教育制度歷經一段長時間的演變,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學制(林清江,民71)。英國的學校制度為雙軌制,義務教育的年限為11年,自5歲開始至16歲止,英國學校制度如圖2。以下茲分別說明英國各階段之學校制度如下(李隆盛,民88b):
(一)、英國現行學制
1、學前教育
5歲以下的兒童沒有義務教育,學前或幼稚教育機構有兩種不同的型態:一種是單獨設立之幼稚學園,不附屬於任何小學之內;另一種是小學內附設的幼稚班。
2、初等教育
屬義務教育,由實足5歲至16歲都必須接受教育。其中百分之90唸公立學校,百分之10進入私立學校或獨立學校。
3、中等教育
中學教育約從11歲到16歲,參加過「普通中學教育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GCSE)考試後才算結束。
圖 2 英國學校制度
資料來源:沈姍姍,民89
4、擴充教育
提供16歲以後的課程。範圍涵蓋很廣,有職業、專業、技術、手工藝、藝術設計等課程。此外,還有參加GCSE的科目。
5、高等教育
包括大學、高等教育學院以及藝術設計學院。這是為18歲以後的學生群所上的課程。研究所或高等(postgraduate)學位通常是完成相關科系的大學教育之後,繼續深造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
(二)、英國小學課程
1988年,英國政府頒佈教育法案,制訂全國中小學一致實施,適用於5至16歲學生的國定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國定課程包括三個核心學科(國語、數學和科學)和七大基礎學科(科技、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第二外國語)在義務教育階段必須修習;各科訂有其目標及內容,惟對於授課時數並無規定。國定課程對於宗較教育仍如以往規定為必修,但因不屬於國定課程的範圍內,因此未規定其內容。國定課程並規範了四個學習階段,此四階段對應之年齡、年級與要求之成就水準如表1:
表 1 英國國定課程階段、年齡、年級與成就水準對照表
資料來源:黃嘉勝,民88;沈姍姍,民89
國定課程的各科均包含下列三個要素(黃政傑,民85;黃嘉勝,民88):
1、成就目標:指不同能力和成熟度的學生在7、11、14 及16 這四個關鍵階段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理解能力。
2、學習方案:此指對不同能力和成熟度的學生,在上述四個關鍵階段時,學校所必須教導的事項、技能和過程。
3、評估安排:此指對於達到或接近上述四個階段的學生,依據既定的成就目標,對其學習成就所做的評估安排。
參、兩國科技教育課程之演進
一、台灣小學科技教育課程之演進
由於受到我國傳統思想及科舉制度的影響,工藝一直到清朝末年新式教育的興起方才躋身於學校教育之中(李隆盛,民75)。我國新式教育的發展可以推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所建立的新式學制,這是仿照歐美及日本的新式學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頒佈的「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初等小學堂及高等小學堂均列入「手工」科,但為隨意科,明訂依地方實際情形斟酌傳授,這是我國新式學制中的新興科目。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教育以不同的面貌呈現,但在今日的社會中,不可否認的,科技已經在人類社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公民應需具備科技相關知識及運用科技的能力,才能提升科技社會的生活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學校實施一般的科技素養教育。為提昇全體公民的科技素養能力,應當將科技視為一門學科而於中小學階段實施,依科技教育實施階段及目的,可分為科技素養教育和科技專門教育兩大型態,前者通常在中小學階段實施,是普及所有學生之一種普遍性學科的覺知與認識,亦稱為「科技素養教育」,後者通常是高中選修課或職校和大專院校中實施,為學生職業生涯準備的教育,即稱「科技專門教育」(李隆盛,民88)。
從清朝末年以來的教育沿革,依據魏炎順(民89)的看法,國內勞作教育的演進,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萌芽期(清末至1911):手工課程擺脫傳統科舉制度的影響,開始進入小學課程中。
(二)、草創期(1911年9月至17年2月):不論是初等小學堂或高等小學堂,手工均為必修,課程內容以簡易細工、竹工、木工與金工為主,後又增加簡易製圖內容。強調工藝與日常生活之結合,由切身的、地方的及世界上的角度,培養其工藝知識、技能與情意。
(三)、確立期(1929年8月至1962年7月):初期因抗戰因素,課程內容較偏向生活所需之基本之能,以及手腦並用的生產勞動訓練,1959年至1962年間,復加強設計創造能力與職業觀念之啟發。
(四)、九年國教期(1968年9月起):1968年所公佈實施之「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中,勞作更重視職業興趣的陶冶、生計認知、我國工藝文化,以及配合時代進步之家庭電器介紹。後來,因教育部為減輕學童負擔,並且認為勞作與美術之間的內容有所重疊,遂於1975年課程標準中,將勞作與美術合併,採合科教學。
(五)、九年一貫課程期(2001年9月起):政府基於教育改革的需要,以統整為此次課程的主要精神,因此將原勞作課程與自然科學併入同一學習領域,成為「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之一。
二、英國小學科技教育課程之演進
英國於1601年制定濟貧法時實施強迫學徒訓練制度,這可視為英國義務教育的濫觴(周志宏,民91),但當時實施該項制度的理由著重在社會與經濟層面上,而非以教育觀點出發,學徒訓練制度的內容除培養兒童的一技之長外,也藉此養成兒童勤勉的習慣,這亦是英國工藝科技教育課程的開端。
十八世紀後期,手工的教育價值透過盧梭、斐斯塔洛齊、福祿貝爾等人的倡導,運用雙手工作有助於心靈教育的觀念獲得接納。英國的工藝學校與某些教會學校將手工列為學校的課程,正式於學校中傳授。工業革命之後,重視兒童手工課程的學校可分為二類:工業技術學校與農業技藝學校。這兩類學校皆承認手工課程的價值,不單在發展均衡的個體,而且亦在協助學術科目的學習(黃光雄,民87)。當時設立手工課程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訓練兒童獲得一技之長,加入生產行列;另一方面則可陶冶兒童的品格,此舉對於英國的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層面的影響十分深遠,亦奠定英國成為工業大國的穩固基礎。
1889年,在國會特別委員會與皇家委員會的建議下,國會通過技術教育法案,各地得設技術教育委員會,利用科學藝術部的撥款補助各地學校辦理技術與勞工教育,此為英國地方政府承擔技術職業教育的開始。1902年的教育法案設立了地方教育局,除了負責初等與中等教育外,並負責高等及技術職業教育。1918年費休爾法案通過,建立英國國家教育制度,也將技職教育納入體系中。1944年的教育法案,將免費教育提高至十五歲,倡導中等教育的三分制,亦即中等教育階段除現代中學及文法中學外,設立技術中學,加強技術教育的推行,並發展推廣教育使部分及全日制學生繼續接受教育至十八歲為止(黃政傑、李隆盛,民85)。英國政府與地方重視技職教育的發展,也使得以手工教育為主的技職教育逐漸轉型為工藝教育,以更契合國家整體發展的需求,而工藝教育實為科技教育的前身,科技教育的發展也有了全面及往下紮根的發展。
1970年以前,手工課程內容是以學習手工具操作技能為主;而1970年以後,手工課程的範圍加廣,並改名為手工、設計與科技。它主要是強調工具操作的知能和技術,並透過作業教學法,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技能。其課程涵蓋下列幾個傳統科目:記憶與設計、商業教育、手工藝、設計與科技和家政,而名稱則逐漸蛻變為「設計與科技」(Design & Technology;D&T)課程。1988年以後,由中央制定全國中小學一至實施的國定課程,並設置有「科技」學科之教學,內容即相當於我國的工藝與生活科技教育課程。其課程內涵為設計與科技及資訊教育,其目的在於教導學生運用知能解決實務問題,是國定課程中強調實務導向的學科。
肆、兩國科技教育課程之內涵與架構
一、台灣小學科技教育課程之內涵與架構
民國八十二年(1993)修正公布公布國小課程標準,各校自八十五學年度起實施。本次課程標準中的美勞科課程總目標包括:(1)表現領域:運用造形媒材,體驗創作樂趣,培養表現能力;(2)審美領域:經由審美活動,體認藝術價值,提升審美素養;(3)生活實踐領域:擴展應用藝術及結合生活科技知能,涵養美的情操,提升生活品質。其中與科技相關的是「結合生活科技知能」,然而科技被看成是學習的與表現的工具。根據課程標準所列教材綱要,美勞教材分為表現(包括教材特徵、心象表現、機能表現)、審美(包括教材特徵、美感認知、欣賞與鑑賞)及生活實踐三大類。其中機能表現被視為「設計」與「工藝」的統合表現,提及科技的部分,為中年級以上在「機能表現」方面應「構思製作程序與方法」、高年級學生在「心象表現」方面「可以增添科技媒材」。此外,在「生活實踐」方面,應「從科技的應用中,瞭解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陳朝平、黃壬來,民84)。
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已於九十學年度實施,而在最新頒佈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將「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列為國民教育階段所應培養的十大基本能力,並且將「自然與生活科技」規劃為國民教育階段七大學習領域之一(李隆盛,民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所培養之國民科技素養,依其屬性和層次來分項,分成「過程技能」、「科學與技術認知」、「科學本質」、「科技的發展」、「科學態度」、「思考智能」、「科學應用」、「設計與製作」等八項來陳述。表2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能力指標以上述八個構成面向為架構,列出能力指標項目與次目標數目加以分析。
表 2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能力指標分析表
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與生活科技相關之能力指標項目與內涵,編號A-B-C-D代表意義如下:「A」代表能力指標,「B」代表學習階段序號:1為第1階段一二年級、2為第2階段三四年級、3為第3階段五六年級、4為第4階段國中一二三年級,「C」代表能力指標之次目標序號,「D」則代表流水號。
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與生活科技相關之能力指標項目與內涵
過程技能
科學與技術認知
科技的發展
科學態度
思考智能
科學應用
設計與製作
二、英國小學科技教育課程之內涵與架構
國定課程科技教育的成就目標主要由十個成就層級(Levels of attainment)及多項成就陳述(Statement of
attainment)所組成。國定課程的實施對象是5 歲到16
歲的學生,此一年齡區段的學生,亦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相當於一般國家四層學齡分法。設計與科技教育的課程,即依此四個主要階段來編寫,以達到所謂的成就目標(attainment targets),為因應學生生理年齡的差異(國小至高中),難易能力等級共有十級(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8)。
英國的科技教育課程其目的在教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務問題,教學活動例如鼠夾的設計、製作與行銷等,是國定課程中強調實務導向的學科,它重視科技整合觀念,而「設計與科技」除了作為學科名稱之外,也是傳遞科技教育的重要概念,這一概念即強調手腦並用,加強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培養。
科技課程的目標在不同關鍵期,有其不同的標準取向,以下列出各關鍵期的課程目標。英國中央政府頒行之「科技國定課程」對於「第一關鍵期」、「第二關鍵期」均屬於必修科目。第一、第二關鍵期(Key Stage1、Key Stage2),相當於台灣學制之國小部分。英國設計與科技課程之實施情形,詳見表3所述。
表 3 英國設計與科技教育課程實施一覽表
資料來源:黃嘉勝,民88
(一)、第一、第二關鍵期
1、設計與製作成品研究。
2、發展與實作技能與知識。
3、調查、重組與評估簡單的作品。
(二)、第三關鍵期
1、介紹人造器物,系統與環境的發展、運用與批判。
2、培養學習使用科技器具。
3、發展設計與製作的基本能力。
(三)、第四關鍵期
1、教導學生透過設計和製作技術的學習,發展設計與科技能力。
2、增進工業知識、控制系統,使學生能分析、研究、評鑑生活上所用到的工業產品優劣,並能應用於實際工作中。
英國國定課程設計與科技之課程內涵,係以成就目標方式來陳述關鍵期一與關鍵期二(小學部分)之課程標準內容。英國小學科技教育課程成就目標以「發展、計畫和傳達創念」、「製作能力」、「評鑑能力」、「材料成分的知識理解」和「過程技能」五大面向為架構,下含37項成就目標敘述。
由表4看出,37項成就目標中,有31項是強調科技素養能力,包括設計、製作、評鑑等能力外,還加上傾向實際操作的過程技能能力,足見英國小學科技教育課程十分注重科技素養能力的培養,以實際的科技素養能力為架構的英國科技教育課程,也是國定課程中強調實務導向的學科。
表 4 英國國定小學科技教育課程成就目標架構分析表
資料來源:黃嘉勝,民88
英國國定課程設計與科技之課程內涵,係以成就目標方式來陳述關鍵期一與關鍵期二(小學部分)之課程標準內容。編號A-B-C代表意義如下說明:A為關鍵期;B為成就目標;C為成就目標內容敘述之流水號。
英國小學設計與科技課程成就目標
編號 發展、計畫和傳達創念
製作能力
評鑑能力
材料成分的知識理解
過程技能
伍、結論
綜合以上之比較,台灣的學制採單軌制與英國雙軌制不同,雖然義務教育的年限比英國少二年,如表5,但目前教育部正朝向高中職社區化的目標發展,希望破除明星高中制度的迷思,長遠的目地是向十二年國教邁進,期望能超越歐美先進國家,延長國受教的年限,進而提高國民的素質。
從兩國科技教育的演進得知,英國的科技教育起步較台灣來的早,著重設計與製作層面,而台灣早期的科技教育受美國影響較大,直到2000年方有小學科技教育課程的延生,如表6所示。而且英國將科技列為獨立的學習領域,課程中強調真實生活的器物、系統之設計與製作,解決問題與滿足需求,講求實務、行動與設計能力;有別台灣與自然合併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中亦強調「創意與製作」與英國D&T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表7所示。兩國相同之處屬皆共同由國家來規劃科技課程,擁有全國一致性成就目標或能力指標做為科技教育的教學目標。
雖然實行九年一貫課程將科技教育安排在七大學習領域中,表示我國的科技教育正逐漸受到重視,往下紮根,但有關當局若只是表面注重科技教育的發展,忽略科技教育的實際價值,將使我國下一代公民,於世界科技的舞台中逐漸褪去競爭的光環,期望在教改提昇教師專業自主下,能建構全方位的科技課程,落實國民的科技教育,培養國人高度的科技素養。
表7.臺灣與英國國定課程架構對照表
整理自:教育部,2001;曾國鴻、李權哲和蔡聯澄,1998。
參考書目
李隆盛(1996)。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江(1982)。比較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政傑(1992)。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魏炎順(2000)。國小勞作教育科技課程的趨勢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
黃光雄(1990)。英國國定課程評析。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炎順(1993)。科技與藝術的整合-美勞教育特點初探。中學工藝教育月刊,26(4),7-11。
周志宏(2002)。受教育的權利與使受教育的義務。教育研究月刊,97,36。
曾國鴻、莊淑如、惠志堅(1997)。中英國小科技教育課程比較之研究。教育研究資,5(3),86-94。
張永宗、魏炎順(2004)。台灣與英國中小學階段科技教育課程之比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33-49。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2004)。http://www.dfee.gov.uk/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