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職業教育之變遷與現況

趙明顯 吳如寳 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壹、歷史沿革

大陸職業教育是在經濟基礎非常落後,教育極其薄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910l日揭開了中國大陸歷史的新篇章,此時,百暱待舉,教育也處於歷史轉折的時期。1954年通過了第一部憲法,憲法規定了「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展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明確賦予了職業教育應有的地位,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1949年至21世紀初,大陸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林本長,2004):

 

一、國民經濟恢改復造時期(19491957年)

國民經濟的恢復興建設,急需培訓和培養大批的技術工人和幹部。這一時期的技術教育,一方面是根據中央的方針、政策,接管公立學校,對公、私立學校進行整頓改造;另一方面繼承職業教育的優良傳統,吸收前人的有益經驗,學習蘇聯的辦學模式,建立了一批新的職業學校。

(一)接管、改造舊學校

1949年人民政府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了不同的辦法:對公立學校由各地軍事管制委員會派代表接收,並採取「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辦法;對私立學校一般採用「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使之適合國家建設的需要。19516月全國中等技術教育會議決定,改造現有的技術學校,使之適合建設的需要,協助企業部門創辦新的技術學校,舉辦短期培訓班,把部分普通中學改為中等技術學校。1952年,政務院頒發了「關於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提出中等技術教育採取以調整、整頓為主,有條件發展的方針。從19501953年上半年,基本上確立了從初級到高級的技術教育體系。

(二)創辦中等專業學校

1953年國家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迫切需要各類專業人才。教育界出現了全面學習蘇聯教育的高潮,高教部對中等技術學校進行了全國性的調整,停辦了一批條件差的學校,把原來多科綜合性的技術學校改組為單科性學校。195411234日高教部頒發「中等專業學校章程」,各地把原來接管的高級職業學校改造為新型的中等專業學校,開設了新的專業,規定了培養目標和學習年限,在校園占地、校舍建築、圖書配備、師資建設等方面都達到當時的最高標準。19565月高教部召開全國中等專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中等專業教育要加速發展,同時要積極發展業餘中等專業教育。技術教育進入了以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為主體的發展時期。

(三)發展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的基礎比較薄弱,1949年中國大陸只有3所技工學校(甘肅省機械製造學校、大連鐵路工廠青年技術學校、鐵道部哈爾濱車輛技工學校)。1953年國家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工人技術學校是培養熟練的主要方式之一。19541956年勞動部制定了「技工學校暫行辦法」、「工人技術學校標準章程」,使技工學校的培養目標、學制、教學工作、機構編制、領導管理、師資建設、辦學條件等得到進一步明確和加強,使教學計劃、大綱、教材、各項基本制度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和全面性。技工學校成為培養中級技術工人的主要陣地,採取多種形式(藝徒學校、技工學校、技術培訓班)和多種學制(三個月、半年、一年、一年半等)進行技工培訓。

 

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81965年)

(一)大躍進中職業教育的大起大落

1958421「人民日報」彼表大力發展民辦農業中學的社論,「職業教育」這一概念又重新提出。浙、豫、閩、遼等地紛紛回應,開始創辦農業中學、工業中學和手工業中學,把畢業生培養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又有一定生產技能的勞動者。19581960年,農業中學有3萬多所;中等專業學校1958年劇增到2085所,在校生108.4萬人;1960年又猛增到4261所,在校生131.7萬人,超過了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1959年初召開了教育工作會議,指出教育工作由於發展速度過快,規模過大,影響了教育質量,要貫徹調整、鞏固、提高和重點發展的方針(田慧生,1997)

(二)推行兩種教育制度,創辦半工(農)半讀學校

在調整、整頓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強調要貫徹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並舉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實行「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即一種是全日制的學校制度和全日制的工廠、機關勞動制度;一種是半工半讀的工廠勞動制度:創辦半工(農)半讀學校(唐德智,2002)。此後,在天津推行「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試點,半工半讀學校有了較快地發展,至1965年半工半讀學校有7294所,學生126.6多萬人。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國民經濟瀕臨崩漬,職業學校遭受的破壤尤為嚴重,

19601970年,各類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大量被撇銷、停辦。技工學校、職業學校、半工半讀學校,到1969年實際上都已不復存在。19759月教育部積極貫徹「教育要整頓」的指示,使各類教育開始復甦。經過全面整頓,到了1975年底,中專和技工教育從1967年的低谷開始回升。19784月教育部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結構,擴大職業學校比例,職業學校得到快速發展。

四、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78年—迄今)

(一)撥亂反正,整頓恢復職業教育

面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職業技術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出現了大辦職業高中,恢復中專、技校,創辦職業大學的新局面。197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比例」。1980年召開了全國中等專業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中專多元化的學制;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有計劃地發展,使中專與高校保持適當比例;確定辦好239所全國重點中專學校(教育大辭典編撰委員會,1991),同年,教育部修訂了中專學校專業目錄。至此,中等專業學校走向穩步發展的道路。

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加快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穩步地有計劃地發展技工教育,並在此基礎上於1988年創辦了高級技工學校。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加強技校師資隊伍建設,1979年建立了兩所技工師範學院,(現為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和吉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為技工學校培養合格師資。政府還加大了對技工學校的投入,改善了教育條件。

(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興起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興起的。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各地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急需高等專業人才,一些大中城市試辦高等職業教育,主動為當地培養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職業大學應運而生。而這些職業大學根據地方經濟建設需要,設置專業;學制一般為三年,也有兩年、四年的。1980年在南京創建了第一所職業大學—金陵職業大學,同年還成立了合肥職業大學、江漢大學、西安大學、成都大學、常州工藝技術學院、杭州工專、洛陽大學等。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還包括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術專科學校、成人高校、電視大學等。職業大學的迅速興起,是教育結構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它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進行教育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19851996年是職業教育事業全面崛起的時期。1985527頒佈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且強調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並且對職教發展的重大問題做了明確規定,成為指導職業教育發展的綱領。「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力爭在五年左右,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教育體系」;將中專、技校、職業中學列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範購,還確立了「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把教育與就業結合起來,把職業教育與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聯繫起來,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勞動技術大軍打下了基礎(劉佛年,1997)

1986l月召開了第一次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技術教育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發展經濟的關鍵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確定了對職業教育要加強領導,改革體制,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實行多層次、多種方式、大家辦的方針。此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得到新的發展。

1991年召開了第二次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從五個方面加以強調:1.提高對職教地位作用的認織,仍是職教發展的關鍵;2.城鄉教育要相互溝通,城市教育向農村輻射,因地制宜發展職教;3.教育改革與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同步進行;4.加強和改進政治思想工作和德育工作;5.提高質量、提高效益,建設一批具有示範性的骨幹職業學校。到1995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在校生人數占高中階段的50%。

1996年底,國家教委提出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高等專科、職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以及招初中畢業生的五年專科。

20世紀90年代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專科教育受到關注,推廣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了高職高專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各類高職高專院校在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和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發展1996年以後,職業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與職業教育有關的四部法律相繼頒發:l993年的「教師法」、1994年的「勞動法)、1995年的「教育法」、以及1996年的「職業教育法」的頒發,使職業教育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改革。

「職業教育法」頒佈以後,各省、市、自治區認真貫徹執行,把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積極制定促進和保障職教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優化資源配置,加大投入的力度,明顯地提高了辦學效益,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的作用。為貫徹「科教興國」戰略,1999年初國務院批准施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它是進一步實現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宏偉藍圖。「行動計劃」對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新舉措,明確了今後 35年乃至21世紀初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要求從各地實際出發,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建立符合國情特點的職前教育與職後培訓相互貫通的體系

五、中高等技職教育發展現況

中高等技職學校是依教育目標,循序有計畫的培養技術及產經人才,屬於職前教育,成人教育則有別於正規教育,依據大陸國家教委成教司長董明傳(1993)的說法,大陸成人教育涵蓋:對培訓崗位職責所必須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術和實際能力,進行掃除文盲教育,對已離開學校上崗人員繼續進行基礎或高等教育,對已受高等教育的專業或管理人員進行更新和擴展知識及提高能力的繼續教育,對全體公民提供建設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等五方面的任務。但是中國大陸成人教育真正進行的大部分著重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服務,其主要目的就是開展崗位培訓。198612月中共官方李鵬1985527日頒布「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先培訓,後就業」的中等職業教育原則,為建設具備勞動技術的人力資源打下基礎。

七、經濟發展模式對職業教育之影響:

在計畫經濟體制下,為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低線需要的德、智、體、群、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需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中專學校和技工學校招生嚴格實行國家計劃,由國家控制統籌包辦和統一分配的制度,中專畢業生享受國家幹部待遇,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技工學校畢業生由勞動部門安排就業。配合市場經濟的建立,人才及勞動市場結構大幅改變,畢業生面向市場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改革應運而生。1996年開始實施招生收費並軌制,因此國家不在包辦分配制度,學生實行學歷證書和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畢業後由市場選擇。可增加勞方與資方的自主選擇權,由於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職業教育更進一步提出加速發展的要求。

八、當前職業教育的重要政策:

1)、繼續實施出中後教育的分流,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2)、通過「三改一補」,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現有高

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和成人高校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同時

又發展職業認證的非學歷教育。

3)、對農業、少數民族地區和弱勢群體,採取扶持和保護性政策。

4)、城鎮普遍實施勞動預備制度。

5)、實行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准入政策。

6)、企事業等社會組織實施職業教育政策。

7)、實行產教結合的政策和原則。

8)、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和措施。

9)、職業教育經費籌措的政策,建立多渠道籌集技職教育經費的機制。

10)、實行鼓勵和支援發展民辦和中外合作舉辦職業教育的政策。

(費重陽, 2004

大陸教育職業教育之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近幾年來技職教育政策重點以堅持改革,促進發展為原則,積極鼓勵民間辦學,並頒布「民間教育促進法」及「中外合作教學條例」。

九、大陸發展職業教育之發展困境:

士大夫言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鄙視勞動、輕視技術教育的價值觀根深蒂固,因此職業技術學校總是放在次要的選擇,因此技職教育再發展上要注意幾個方向上的偏頗:

a、偏重普通高中的熱潮:

政府強力推行一胎化政策下,父母對子女期待更高,因此選擇普通高

中的人數較多且中等職業學校視為最後的選擇。影響技術人員培養的素質。

b、等職業學校銜接大學有落差:

職業教育之快速發展,但大學招生人數卻未相對提高,高中生可銜接大學,但

職校生卻無高等學校教育可繼續深造。

c、職業教育終結性模式和職業需求的不足:

就業機會存量雖大幅增加,但多元化的行業別,與培訓之人員卻不平衡。

d、成人教育的內涵過於強調當前崗位培訓:

教育仍為經濟服務之具,社會中對外資機構過度期待,過於強調當下的職業訓

練,但當經濟未能如預期發展,就業市場供需無法平衡,透過崗位培訓人員未

能保留在原崗位,又無其它專長時,都會造成社會問題。

十、結語:

綜合上述中國大陸職業教育發展歷程隨著時代的演進,有很大起伏,期間深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非常深遠,造成一些困境。不過在經濟、社會逐漸成熟與發展下,職業教育受到官方普遍重視,經一系列的改革及學習國外經驗,現階段在國家政策引導下,職業教育漸漸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朱懷江, 2002 中國電腦巨人-聯想集團傳奇18年。 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台灣)

江文雄 王義智主編,2004 兩岸技職教育。 師大書苑。 

郭陽騫, 2003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概況-以大學科技園區及大學對區域產業發展影響為例。 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78

溫世仁著,2004 中國經濟的未來, 天下文化書坊      

大陸國務院 (1993)。中國教育革和發展綱要。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國教育部編 (1999)。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3)。20051118,取自: http://www.moe.edu.cn/wreports/index_no.htm

田慧生編 (1997)中國教育的現代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江文雄、王義智編 (2004)兩岸技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李建求(2003)。工業化、資訊化與中國高職教育的發展。20051027取自:http://www.edu.cn/

李隆盛 (1999)。科技與職業教育的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林本長 (2002)中國大陸上海地區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台北。

唐德智 (2002)中國大陸中等職業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

孫琬鍾等編 (1998)。教育法律法規全書。北京:中國法律年鑑出版社。

徐明珠 (2004)。台灣技職教育西進大陸之研究。建國科大2004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

會報告,未出版。

馬叔平、耿學超、劉志合編 (2000)北京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張健等編 (1984)中國教育年鑑1949~1981中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張樂天等編(2000)。教育法規導讀(修定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 (1991)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 (1991)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克孝 (2001)。職業與技術教育課程概念。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立群 (1997)。職業技術教育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劉佛年主編 (1997)中國教育的未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顧明遠編 (1990)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