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美感相關因素之探討
A
study on the aesthetics of web pages and the relative elements
蔡秋華
Chiu-Hwa Tsai
世新資訊傳播所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aesthetics of web pages, users, and designers through aesthetics
concept. This study has examin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analyzed the five
elements that affect the ways aesthetics is formed: simplicity, preference,
pleasure, usability, and style. And, by user-center and aesthetics diversification concepts, together
with the findings of earlier studies,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the necessit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ive elements, web design, and user’s needs. Hopefully this study
would sum up the user’s knowledge and needs for the
aesthetics of web pages and provide a possible way for future web design
development.
Keyword: aesthetics, aesthetics of web
pages, HCI, web design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美感的概念探討網頁美感與使用者、設計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透過相關文獻資料的探討,分析影響美感形成的五個面向:簡易、偏好、愉悅、可用性及風格。並以使用者為中心、美感多元主義之概念依其背景脈絡,佐以各學者論證,分別論述這五個元素與網頁設計、使用者需求之相關與必要性。本研究希望能歸納出使用者對網頁美感的認知及需求,對未來網頁設計的發展,探索出一可尋之脈絡。
關鍵字:美感,網頁美感,人機互動,網頁設計
一、緒論
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現代到後現代社會,社會的演進過程使得人類生活受到科技迅速發展的影響及資訊傳遞形式的快速變遷而有了具大的改變。過去以生產為導向的賣方市場,已經轉變成以消費為導向的買方市場。於是商品製作的探究也不就再侷限於探討物體本身,而是透過使用者為中心(User-centered)的概念[12]去引導出更適合使用者需求的科技。這樣的趨勢具體地反應在強調以人為本的現代資訊科技[5]。現代的資訊科技建造者與設計者必須以人文觀點,回到使用者的思考角度,尊重使用者不同的需求[6]。在這個潮流中,與過去最大不同的是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已不僅僅止於實用性和易用性,在個人主義色彩的消費概念意識逐漸發展中,具體地顯現了使用者無論在消費上或使用介面上都展現了更多的個人化及風格化。一個具有美感、能觸動消費者情感和情緒的商品更能引起人們愉快的經驗,也才是讓人想要擁有的最大誘因[2]。因此,從具體的日常生活用品到無形的意識形態概念都有了新的需求及詮釋,商品的功能性不再是唯一的訴求,競爭從價格、品質延伸到美感和風格,具有美感的商品才是現代成為極具優勢的賣點。尤其是筆記型電腦、手機、數位隨身聽等科技產品,光是價格和性能已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具有個性充滿時尚感的外型或賞心悅目的色彩搭配,才能讓消費者感到驚豔,希望能夠擁有,並進而消費與購買。同樣由新型態資訊科技所產生網頁,也具有類似的情形。
另一方面,資訊時代網際網路使用的普遍化,網路人口佔社會總人口的比例正逐年增加,形成網路的使用不再是少數人工作上的專業而趨於大眾平民的日常生活使用。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最新公布的「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在2006年6月時,台灣地區上網人口為1,538萬人,佔全部人口的67.69%。網路資源的快速擴展,使得大多數不熟悉電腦操作技術的使用者正在網路上消費、研究、娛樂、社交。網頁設計正朝多元化發展,為了使他們得以順利使用,使用者界面、網頁操作、網頁設計等人機之間的互動關係,成為重要研究的議題,包括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機互動),使用者介面設計,網頁可用性等方面。
因此,綜合以上所言,資訊型式和消費型態的改變,使用者在網站上瀏覽各式的網頁時,無論是商業消費或學術研究,已不再滿足於功能性簡單、實用但刻板的網頁設計。多數使用者認為網頁的第一印象將會間接影響他們使用網頁的興趣。過去研究對網頁設計的研究大多傾向於實用性、技術面、易用性等功能性需求的探討。本研究則認為“美感的設計於使用者的偏好方面較傳統的操作易用性反而有更多的影響力”的觀點[4],因此引發了以下對網頁設計美感問題之探討:
●使用者對美感的定義、感受度如何?
●什麼樣的網頁設計才是使用者認為具有美感的?
●具有美感的網頁,會不會影響使用者的資訊使用?
●有了視覺、聽覺上的刺激,使用者萌發的美感對網頁設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藉由上述的問題,本研究想瞭解的是當使用者在瀏覽網頁時,其界定的美感概念、條件及要素,並探討網頁使用者、美感、網頁設計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及相互影響。並希望藉由使用者對美感的定義,了解使用者的技術能力上、生活體驗中或行為模式並進一步說明使用者和網站設計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也期望去解析具有美感的網頁設計除了功能性、易用性的強調,以使用者中心為著眼點,去探討使用者對網頁設計的需求和期待。同時,瞭解了上述問題後,使用者和網頁設計間未來還有著什麼樣的發展關係,並期望以此探究的結果能有助於發展未來的網頁設計趨勢。
二、網頁美感概念之探討-美感多元主義
美感是生活必需,美感不是奢侈品,它是一種宇宙共通的人類欲望[2]。我們身處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受到媒體、科技及多元文化的衝擊,對美感的概念不再處於傳統的單調既有原則,而是融合了社會、環境、文化等時代因素所產生的具有個人化風格的美感。在這個時代中每個人所認定的美感並非一致,但卻都能同時並存,它是一個多元主義,是可以互相碰撞而產生新的元素,也可將原物件重新搭配組合而形成不同的、新的美感概念[2]。
然而美的價值是主觀的,且只能透過經驗來發現,不能預先推論[2],本研究將從簡易(simplicity)、偏好(preferences)、愉悅(pleasure)、可用性(usability)、風格(style)等幾個使用者經驗的面向去探討,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歸納出這些因素與網頁設計、網頁瀏覽的相互影響。
就美學標準而言,「簡易」(simplicity)的概念由來已久,且自18世紀以來經常地被稱頌著,如:德國美學家Winckelmann在“Plurality in Simplicity”提到簡易是實現美最困難的途徑[9]。網頁呈現出何種樣貌,是被使用者公認其具有「簡易」之美?如果有些東西是難以使用時,那麼它的美感同時也是不被認同的[1],但也有學者認為,美的事物和簡易使用這兩件事通常似乎是呈現反比的現象[3]。使用者能在網頁上得到他們之所以上網來的目的就是「簡易」。依據這個概念,使用者有明確的目標驅使他們去瀏覽網頁,這期間是不能容忍被其它因素所阻礙的。「簡易」對他們而言,少了阻礙或少了複雜,是一種介於其它事物的一種美感的概念。
Karvonen對美感的概念強調的是,最簡單的基本需求及目的,「簡易」就美和美感的考量上,實際上是並不需要做什麼的[3]。德國的美學家Winckelmann即論及,在達到美的境界中,「簡易」是最困難的一個途徑,藝術家可用很多方法去創造無足輕重的作品,這是十分容易的;但相反的,要創造出有意義的作品相對的卻較困難。換言之:美的作品是以「簡易」的方式完成的。
以Norman對產品設計的觀點, “美但難以使用”(beautiful but difficult to use)並不是一個良好的設計概念。對使用者而言,「簡易」才是一個好的設計,同時也是首要考量,因此使用者所認同的網頁美感,「簡易」也就變成了首要之務。一個好的網頁設計若能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及目的,減少使用上的繁複及阻礙,即是使用者所認同具有美感的網頁。
網頁帶給使用者的第一印象,美是最重要的因素[10]。在Schenkman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就使用者對網頁的喜好程度而言,不外乎是有較多的圖表搭配文字,整個網頁的概觀和美這些因素,雖然使用者會去考量網頁的複雜性、易讀性和瀏覽的順序,會影響使用者的「偏好」也有適用性、資訊提供的豐富性、網頁的傳輸速度和內容是否切合所需的主題等等因素,但使用者會喜歡該網頁有時往往僅是因為它們本身所認定的美感,即使用者本身的「偏好」。
因此,對使用者而言,美感有著最高的期望值,也因著這個特性,在使用者的「偏好」中,引導出美感的重要性。使用者對網頁美感的「偏好」和認同,也可以說是使用者對需求的一種渴望,Postrel認為美學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感受。我們以美學的選擇來表達認同,但這種認同通常不是我們所擁有的,而是我們渴望擁有的[2]。因此無論是網頁設計還是網頁的瀏覽,設計者和使用者對網頁美感的認同均是十分主觀且個人化的,是個人的「偏好」影響了他們的選擇與決定。在Angeli 等人的研究中指出,使用者的「偏好」會影響網站設計的風格,相對的,網站的設計也會影響使用者接受和學習認知的深度[13]。
以目前網站的發展而言,網站的設計除了顧及商業性功能及使用性外,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概念已逐漸形成網頁設計上的一個趨勢,因此使用者的「偏好」便十分主觀的影響了使用者對網頁美感的認知。但必需考量的是,使用者偏好哪一種網頁可能與他們所面臨的情境相關,而這其間的相互關連性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美會讓人自動感到「愉悅」,不需加以指導,美的效果是立即的、視覺的以及情緒層面的。而人的品味各有不同,每個人對網頁美感的認定也有很大的差異,但由美學因素觸發的「愉悅」感,會因為人類生理結構普遍相同,產生大同小異的生理反應[2]。除了簡單的基本需求是使用者認定的美,「愉悅」的使用網頁為使用者對美的另一種基本需求[9]。
好用的產品並不是等同於令人「愉悅」的產品。但令人「愉悅」的商品比那些令人不愉悅的商品更常被使用,一個能令使用者感到「愉悅」的網頁,就使用者層面而言,即是具有美感的訊息存在。美的「愉悅」本身也具有品質和實質,而設計品質意味著「愉悅」,當我們意外的看到優質的設計,我們經歷了「愉悅」的感覺,因此,優質的設計也帶來了「愉悅」[9]。
在多元化社會的衝擊及生活品質、物質需求日益滿足下,使用者越顯注重感官的實質意義,除了功能性需求,設計者還得提供美的愉悅及意義。在網路上愉悅的瀏覽及搜尋,是使用者對網頁美感的認同。
4.可用性(usability)
產品設計在外形和功能性的對立由來以久,過往由於較注重商品使用的功能性,大部份設計強調產品的可用性和使用率效,但是,若這些強調可用性的商品也同時具有較多的美感,那麼這些商品也許較易社會化進而符合設計者和使用者的需求。過去許多學者認為美感與可用性之間並不相容,比方說Norman曾經認為產品的設計不應只為設計者觀點獨佔,而將使用者的美感概念置於可用性之前[1]。而Tufte則認為那些會影響或阻礙使用者閱讀的設計皆是沒有必要的裝飾[8]。
但今天學者則傾向於一個好用的產品對使用者而言即是具有美感。比方Norman最近的研究--「情感設計」,便大力鼓吹這個觀念[4]。
從較早注重商品的可用性來詮釋使用者對其美的評論,到可用性和美感兩者並重,在這樣的演變過程中讓我們理解到,對使用者的認知,美感影響的程度是美感和可用性兩者並重,類似的這些研究結果發現,社會心理學家所討論的,是在使用者的人格特性評估下,他們對物質吸引力的影響,這也呼應了使用者的偏好、渴望和愉悅程度是會影響他們對網頁美感的感受度[8]。
5.風格(style)
美感理論家Ellen Dissanayake主張每個人天生都有”刻意與眾不同” 的天性,是人類逐漸演化而來的生物本性[2]。當社會文化逐漸傾向個人的獨特性後,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風格,人類對美固然有一些稍具統一的標準看法,但這並不表示人們不會有強烈想表達自己對美感的想法,尤其個人主義盛行後工業社會大量生產的商品已不再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各式客制化的個性商品反成賣點。因此原有一成不變的美感階級開始瓦解,對美的需求及概念不再侷限於傳統或上流社會的想法,也不僅限於物品本身的功能性,而是偏向於講求個人品味的風格。諸如;滑鼠造型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功能性,成為多款新式有趣的造形;筆記型電腦在原有的功能性外強調個人化時尚風格的外型;數位隨身聽,手機都逐漸走向炫麗的個人風格化商品來搶攻市場的個人化需求。隨著這一波美感階級的瓦解及個性商品的盛行,對網頁美感的評論,也趨使使用者走向個人風格化,如:google首頁、msn分享空間提供多種可選擇之風格主題供使用者搭配,個人部落格以強烈的個人風格來吸引人氣,各購物網站營造和商品符合之時尚風格來增加買氣。
由此可見,美感不再是一成不變,也不再是大多數人同意的觀點,讓使用者感受到美的網頁可以是酷炫詭譎的鬼魅風格,也可以是富麗堂皇的奢華風格,網頁美感的創意可以來自設計者個人風格,也可以是符合消費族群的意識風格,而其共同點即是。
三、研究設計與討論
分析了諸位學者對影響美感因素之概述,概分為五大面向。站在設計者的立場而言,值得深思的是網頁設計的美感因素是否僅侷限於文獻中的這幾個論述?亦或是有更多、更新尚未被開發的概念元素是影響使用者對網頁美感的認知?近年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概念及資訊行為研究逐步形成[12],因此,以設計者的角度,融合使用者為中心的概念,用使用者對影響美感因素之觀點,去改進網頁設計所呈現出的美感,進而為使用者所接受,是本研究設計主要的目的。
每個人在美感的領域,都是獨一無二的創造者和觀賞者,而美感的經驗則是一種沈思 [3]。它是一個歷程,而在這些體驗的過程裡,要透過研究方法或邏輯推演去粹取使用者對網頁美感認知的元素,這是本研究追尋的宗旨。從訪談過程、資料收集、分析方法,到推論的過程再到結果的論述,本研究從文獻探討裡分析出的幾個”點”的面向,意圖建構出使用者對美感認知的整個交錯圖像。
本研究實證部份擬以質性深度訪談為基礎,收集分析受訪者對網頁美感的認知觀點,粹取出影響使用者對網頁美感的基本元素。依據這些元素與文獻論述中的因素進行差異性的交叉比對,並以這些元素為問卷設計之素材,擴大樣本數進行量化的統計分析,期推論出影響使用者對網頁美感認知的相關因素,以及彼此之間的深淺、高低程度。研究架構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架構設計
四、結論及建議
從工業社會大量生產到後現代風格社會客制化產品的興起,有別於前者以「生產」做為「第一現代」的核心生活脈絡,後者則是以,「消費」做為「第二現代」的聚焦生活脈絡[7]。若以使用者中心的概念而言[12],網頁設計不再只是站在設計者(生產)的角度去思考或發展,而是逐漸轉移到以使用者的觀點(消費)去衡量其需求。
而消費者在供過於求的經濟結構下,消費型態從基本的飽足轉變到消費意識的品質需求。於是網頁設計的「功能」需求也就不再滿足於上網瀏覽的使用者,促使本研究透過文獻資料去分析形成及影響美感的元素,據以在下一實證研究階段去探討使用者對美感的認知,並分析形成美感之因素,進而探討對網頁設計及使用者這三方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期能歸納出使用者對網頁美感的需求,對未來網頁設計的發展,歸納出一可尋的脈絡。
五、參考文獻
[1] 唐納.諾曼(Norman, D. A.)(2000):設計心理學: 以使用者為中心、安全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設計原理(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卓耀宗譯)。臺北市:遠流。(原作1998年出版)
[2] 維吉妮亞.帕斯楚(Postrel.V.(2004):風格美感經濟學(The substance of
style: how the rise of aesthetic value is remaking commerce,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閰蕙群、陳俐雯譯)。臺北市:商智。(原作2003年出版)
[3] 賈克.瑪奎(Maquet, J.)(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The
Aesthetics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武珊珊、王慧姬等譯)。臺北市:雄獅。
[4] 唐納.諾曼(Norman, D. A.)(2005):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 or hate) everyday things)(翁鵲嵐、鄭玉屏和張志傑譯)。臺北市:田園。(原作2004年出版)
[5] 孟憲鈺(2000):科技以人為本,共創繁榮世紀 : 台灣邁向資訊社會的新主張。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6] 賴鼎銘(2004):資訊科學的思考。臺北市:文華。
[7]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The Lifestyle Society)。臺北市:天下。
[8] Tractinsky, N., Katz, A. S. and
Ikar, D. (2000). What is beautiful is usable.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3, 127-145.
[9] Karvonen, K. (2000).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In University of
Helsinki (Ed.), Proceedings on the 2000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Usability (pp.
85-90). New York: ACM Press.
[10] Schenkman, Jönsson, B. N., & Fredrik U.(2000, Sep).
Aesthetics and preferences of web page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5), 367-377
[11] Hoffmann,
R., & Krauss, K (2004).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Literature on Visual
Aesthetics for the Web. Proceedings of
SAICSIT 2004, 205-209
[12] Rioux, K. S. (2004). Information Acquiring-and-sharing in Internet-based Environm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dividual User Behavi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he Texas at Austin.
[13] Angeli, A. D., Sutcliffe, A., & Hartmann, J. (2006, June). Interaction, Usability and Aesthetics: What Influences Users’ Preferences. I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Ed.),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CM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DIS (pp. 271-279). Pennsylvania: AC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