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之探討

邱雅芳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   前言:

    傳統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分工清楚,男生負責家庭經濟,外出工作賺錢養家,女性則負責家中事務,如照顧父母、教養子女、整理家裡等。但由於現今男女接受教育的機會均等,就業市場對女性員工的需求,多數女性婚前都有一份工作,婚後基於經濟、心理考量,多數女性仍繼續在職場工作,雙薪家庭因應而生。

    雙薪家庭,女性分擔了傳統男性的經濟責任,就兩性平權而言,相對的,男性也應當分擔傳統女性的家務。但許多相關研究都顯示,家庭形態改變,家務分工模式卻未有明顯不同,男性實際分擔家務的比例仍舊過少,女性仍是家事的主要勞動者和子女的主要教養者。因此,想了解雙薪家庭中,夫妻家務分工,失衡的原因;失衡後對婚姻的影響;並提出建議。

 

貳、   雙薪家庭的成因

雙薪家庭誕生的成因,高淑清(2000)歸納許多學者的看法,認為基本上有以下三個需求:

一、經濟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與物價的上漲,多數男性已無法獨自維持一個家庭的開銷,尤其是如果想過稍有品質的家庭生活,能出國旅遊、到餐廳用餐、讓孩子學才藝等,一定得需要夫妻雙方均外出工作,才有辦法。

二、心理需求:

    許多研究證實,工作能提昇婦女的自尊心與榮譽感。比起家庭主婦,職業婦女較不易感到焦慮與沮喪。投入職場對婦女而言,有追求自我實現與心理健康的意義。

三、社交需求:

    婦女外出工作,因能接觸到家庭以外的社交環境,進而拓展視野與人際關係,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源網絡。

    以往傳統婦女的生活重心只有家人,不論外在行為表現或內在想法,一切都與家人有關,完全爲家人付出,以家庭成員的需求為主,甚至為家庭自我犧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其實也表示,傳統婦女沒有自我,快樂掌握在他人~家人的手裡。因此,當全心付出後,家人的回饋和反應不如預期時,便易有失落感。反觀,職業婦女的生活重心,除了家人,還有工作,職場上雖有你爭我奪辛勞的一面,但只要付出心力,多半能從中獲得回報,進而肯定自己的能力,有快樂操之在己的感覺。

    因此雖然職業婦女,常有蠟燭兩頭燒之感,但根據高淑清(2000)研究發現,多數職業婦女在家庭經濟壓力減輕時,仍不願放棄職場的工作,返家當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可見對職業婦女而言,投入職場原因,心理需求因素遠比經濟因素多。如此,雙薪家庭勢必不可能有減少的趨勢,因此,能改變的就只剩家庭的部份,家務分工也就更顯重要。

 

參、   家務分工現況

    過去,家庭主婦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做家務。現在,職業婦女卻要在下班後的短短幾個小時內完成一切家務。加上,女性潛意識裡,仍認為自己對於家庭有較多的責任與義務,也希望符合社會傳統價值觀對女人的要求標準來持家,致使女性必須身兼妻子、母親、職業婦女等,比過去傳統社會更多的角色。相形之下,雙薪家庭中的男性,不論在傳統社會或是現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差異都不大,唯一的差別是比傳統社會時,多負擔了一點點的家務,以符合現代社會對「好先生」、「好爸爸」的形象。

    呂玉瑕、伊慶春(2005)曾比較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夫妻家務分工的情形,結果發現兩時期女性在經濟角色、社會性別階層結構以及性別意識皆有相當變遷下,家庭的家務,仍舊是維持傳統,妻子負責為主,丈夫參與家務的比例仍低,只是1990世代比起1970世代已明顯增加。不過,丈夫參與的增加,主要是各項家務由「夫妻一起」負責的比例增加,而不是丈夫「單獨」做某項家務。整體而言,20 年來,在初婚家庭中,妻子仍然負責絕大多數的家務,只是丈夫相對負擔的比例有提高。也就是在雙薪家庭中,女性比男性承擔了更重的負擔與壓力。

 

肆、   家務分工對婚姻的影響

    王沂釗(2000)綜合李良哲、林松齡、楊雅惠、劉惠琴等多位學者的觀點後,結論出引起婚姻衝突的原因有:傳統家庭社會結構強調「家」的重要性與現代社會強調「重視個人情感需求」的對立、與其他家人的相處情形、夫妻對於家務分工與決策權力的不平衡、家庭經濟條件及工作性質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個人心理適應狀況與適應彼此的人格特質等因素。

    言滔(2006)在發表的文章中提到,英國一家研究婚姻與兩性關係的機構,對近年來研究兩性關係的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出了影響兩性關係和諧的二十四個因素,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家庭分工。在家庭分工問題上的分歧會造成夫妻雙方的不和諧,這些分歧來自於不同的人對家庭角色和公平的理解。

    綜上資料可發現,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有絕對的相關,是保持婚姻持久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夫妻兩人在實際家務處理表現與認知的差距愈大,對婚姻的滿意程度也就愈低,甚至會因此引發不滿與衝突。婚姻關係中的衝突是十分自然且無可避免的,但是否會因此對婚姻造成負面影響,與夫妻雙方對衝突的態度與處理方式有關。台灣的夫妻,常會為了避免夫妻正面衝突,引發自己不愉快的負向情緒,或擔心對孩子造成心理影響,而往往採取姑息、忍耐或逃避的方式面對問題,殊不知,此態度與處理方式反而更嚴重影響婚姻的關係與品質。或許正視問題,找出問題形成背後的原因,再慢慢思索、溝通、協調出夫妻雙方都能接受滿意的解決方式會是比較好的解決策略。因此,接著探討造成家務分工失衡的原因。

 

伍、   成因

    雙薪家庭相對於單薪家庭,在家務分工上,男性已主動且參與較多的工作。不過,最常做的家務皆不是每日經常性的事情,是有選擇性的,時間也較為彈性且短。女性花在家務時間為男性的2.83倍。

    為什麼傳統性別分工的現象沒有隨著家庭型態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呢?為什麼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角色分工的基本趨勢仍主導著現今的社會型態呢?是否意味著,深層的父權制度一直是存在著。

    王行與莫藜藜(1996)透過個別訪談 (24)及團體座談 (12)質化研究的方式,對於36位來自都會社區中產階層家庭的已婚男士,從事「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從家庭功能、家庭需求、家人關係以及性別角色四個層面來探討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其中「性別角色」層面,研究結果發現,「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型態仍主導受訪男性們對家務分工的看法,雖然實際上他們大部分都會參與家事,並能侃侃而談,似乎不認為做家事是丟臉的事。顯示現代已婚男士,一方面接受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觀念,想成為顧家,顧妻子,也顧兒女的新好男人,但另一方面,卻又擺脫不了傳統性別角色觀念的影響。

    方美玲(2005認為是受了傳統原生家庭的影響。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默會地學習了父母所傳遞的傳統教養的觀念及性別意識,再將長久以來所內化的知識實踐於行為中,並且形成特定的思考模式和行動原則。也就是說,個體在毫無察覺的情境中主動地學習了傳統原生家庭父母家務分工的模式與性別角色意識,並將這種已內化的性別分工的知識實踐於自己婚姻的家務工作中。

    除此,近年來也有不少對父職角色關注的相關研究出現,例如:賴爾柔與黃馨慧(引自 方美玲,2005)研究發現,已婚男性參與家務的工作項目有明顯的性別區隔現象,特別就「照顧小孩」的方面,發現由父親一人單獨負責的情況最少,而且與長輩(特別是母親)同住也會減少已婚男性參與家事的機會。

    綜上資料來說,男性對分擔家務的態度與行為,除了受傳統原生家庭父母家務分工的模式和性別角色意識的影響,也和生命中主要的兩個女人(老婆和媽媽)對男性分擔家務的態度有關。

 

陸、   結論:

    無論家務分工的態度與事實為何,當代台灣社會中家務分工的性別差距仍是十分明顯的。謝秀芬(引自  蘇倩雪,2002)研究發現婦女期待理想的家庭生活條件之一是:丈夫能分擔家事。顯示家務分工對婚姻的重要性,及現代婦女對丈夫能分擔家事的渴望,也顯示家務分工的不平衡,但它不僅僅是男性的問題,女性也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女性方面,首先是心態上要做調整。要降低標準和要求,不去計較男人做不好的部份,不要求對方照自己的方式、步驟去做家務,多點彈性、讚美與感激,不要讓男性有挫敗感。其次,要期待、要溝通,不讓自己扮演守門的角色,讓男性以「不會」為藉口,逐步教,多鼓勵、讚美,增強其成就感與參與感。

    男性方面,對於參與家務,現代男性最主要是「知行不一」,認知層面和實際行動不一致。領悟到參與家務對他們生活和婚姻的重要,但實際行動上雖比傳統家庭的男性多,卻仍不足,和每天花在家務時間上的女性相比仍有極大的落差。期待男性能「知行合一」,實踐之!

    除此,夫妻倆亦可運用ByalickSaslowy1993年提出的團隊時間管理概念(引自 高淑清,2000),將另一半視為有效資源並善用之,已達到相輔相成的目的。作法是將日常生活作息的安排,事先規劃並與另一半溝通協調,例如事先講好誰開車載小孩、今天誰有時間去採買日常生活用品等為自己和另一半提供即時的工作與家務進度計畫,除了可以相互配合、避免誤會外,也可減少因為沒有事先溝通,導致雙方同時做一件事,或都沒有人去做,或越幫越忙的情形發生。

    家務分工其實是為了合作。藉由參與家務的過程中,增進彼此的情感,也是經營培養夫妻情感的方式之一。兩性結合成為夫妻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也不是為了照顧彼此的父母,而是情感上的依附,若夫妻雙方均能以此觀點來著眼,那麼因兩人結合成為家庭,所產生的家務便不該僅是女性的責任,而是夫妻雙方應該共同面對承擔的事,女性不需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為自己應該承擔所有的家務,不須承擔因工作,減少做家務時間而感到愧疚,男性也同樣不該有做家務是「幫」太太、「體貼」太太的心態,而是像婚前薪水可以完全屬於個人,而婚後就該把薪水部份用在家庭一樣的理所當然。

 

參考文獻

王行 莫藜藜(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二期線上檢索日期:200613。網址:http://www.scu.edu.tw/sw/publish/jour2.htm#2-3

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061231。網址:https://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方美玲(2005)。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061231。網址:https://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

    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41-94

言滔(20061103):24個因素影響兩性關係和諧度。中國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061225。網址:http://www.chinanews.com.cn/jk/lxxt/news/2006/11-03/814898.shtml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1-154)。台北:師大書苑。

蘇倩雪(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