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單親家庭的優勢與困境
戴宗良
嘉義縣新港鄉 古民國小 校長
一、
前言
根據內政部在1999 年的統計,台灣男女未婚的比例,在三十歲的年齡層非常高,平均是一個未婚女性對兩個未婚男性,也就是這個年齡層的男性要娶到同樣年齡層的女性機率只有二分之一。若是在婚姻市場的條件不好的男性,那麼往外發展變成另外一條可供選擇的路,因此,與東南亞地區女子結婚的人數逐年增加,不斷產生新移民家庭,是造成往後新移民子女人數劇增的原因,當然,也會產生新移民單親家庭。
一般單親家庭的肇因中,離婚為最大的影響因素,因為婚姻不是夫或妻單方面委曲求全就能穩住或挽回的,所以許多單親家庭的形成並非出於自願的選擇。新移民夫妻在訴諸離婚的過程,配偶雙方亦承受許多來自個人心理與社會的雙重壓力,即成為單親之前家庭內的不穩定的風暴時期,和成為單親之後必須面對與社會社會主流家庭型態間差異的壓力;喪偶的新移民原本待在封閉的低社經地位家庭,成為新移民單親家庭後,得立即承擔整個家庭經濟重擔,所面臨的經濟壓力幾乎無法承擔。其實,不對的是人們總以異樣的眼光,甚至帶著看好戲的心態去預期單親家庭可能為社會帶來的問題。尤其對越來越升高的新移民單親家庭比率,以視而不見或苛責的態度來處理,對問題的解決於事無補,重要的是幫助新移民單親家庭找出問題的根源,發掘其本身潛在的優勢,同是社會大眾能接納並尊重不同型態的家庭,才能降低問題的嚴重性。
關於國內、外的單親家庭方面,在美國單親家庭已變成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家庭型態,超過27%的美國家庭型態是屬於單親家庭(Berman, W. H., & Turk,
D. C. 1981);專家更預估1980年代的小孩再他們滿十八歲時,有一半的機會會生長在單親家庭(Beane, J. A. & Lipka, R. P. 1986) 。民國七十八年內政部的台灣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所得到的單親家庭比例是7.5%;1992戶口普查資料顯示單親戶有10.85%,2000年有52,670對數登記離婚,和當年結婚對數之比約為1:3.5,2002年有61,213對數登記離婚,和當年結婚對數之比超過1:3,2006年年離婚率達1.89%;此比值雖低於歐美已開發國家,在亞洲則僅次於韓國。
如今結婚率仍在高水準下,每年卻有如此多的離婚,不可忽視其對社會的衝擊。
目前大部分研究單親家庭的文獻,仍把焦點放在單親家庭環境對小孩教養不足上;但是對新移民單親家庭的文獻,目前完全沒有。其實一般單親家庭對家長及小孩皆會造成相當深遠的影響,當然對新移民單親家庭的家長及小孩應該會有更嚴重的影響。研究者如果無法擺脫過去以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單親家庭,那麼只會加重問題的嚴重性,也無法看到一般單親家庭優勢的一面,更別論新移民單親家庭有無優勢面。
二、新移民單親家庭成因(以本校外偶班為例)
新住民成為單親家庭成因,根據我辦理的外籍配偶基本教育班三班、語言學習班一班與機車考照班四期的學員(有些重複)共246名調查,目前成為單親家庭共有6位。成因如下:
1、喪偶:丈夫年紀大死亡有一位,因車禍死亡有一位,職場工作死亡一位。
2、離婚:女逃家遭離婚的有一位(後來缺課,沒有婚生子女),子女已就讀國中才捲款逃回印尼的一位,被老公(再婚)惡意離婚的一位(沒有婚生子女)。
三、新移民單親家庭探討
新移民單親家庭的成因大多是喪偶或有少部分新移民離婚造成單親家庭,以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居多。我們先從下列四個主要議題來探討新住民單親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及其優勢所在。
(1)父親單親家庭和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在親職經驗上的差異程度為何?
(2)新移民單親家庭親職問題會隨時間改變而有所差異嗎?
(3)新移民單親家庭所面臨的困境為何?
(4)個人或家庭的力量對新移民單親家庭何者有特別幫助?
(一)在理論基礎方面
動態理論系統認為家庭是一個不停改變的實體,呈現連續的創造力,而不只是一個平衡或靜態的系統。所以,制度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新移民單親家庭也是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是所有家庭成員所共同製造出來的結果,對家庭內每個成員都具有相當深的影響力。
動態系統理論把焦點放在由家長(新移民)和他們的小孩共同組成的新移民單親家庭,如何隨時間改變家庭內功能。隨著時間家庭成員間的互動,經過單親過渡期後,反而能刺激個人成長且改善大人和小孩的生活環境。目前的研究大多奠基於先前研究工作所強調的重點上,即單親家庭的親職關係是一個不斷交互影響與改變的過程,家庭的改變受到諸多內外在的影響,如個別成員的發展,親友網路的互動關係、大社會環境力量的支持。
另外,許多先前研究單親家庭的文獻,大多把焦點放在單親家庭(新移民單親家庭)對小孩負面影響的結果(鄭照順,1999);Block,J &
Robins,R.W.(1993)的一篇文章中陳述:
根據社會科學的證據來看,離婚和未婚生子等破碎家庭的小孩,在一些幸福指標的成績,比不上完整家庭的小孩。
此種負面結果的強調,反映出社也會對單親家庭的曖昧關係,一方面單親家庭增加的比率已漸漸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趨勢(新移民單親家庭亦同)。然而長久以來,我們所認為理想的家庭型式一直是雙親家庭,但在家庭型式逐漸改變的情況下,單親家庭越來越普遍,也慢慢挑戰我們對幸福家庭的看法,是否雙親家庭才可以是健康、幸福家庭的代名詞?許多先前的研究,往往也忽略了團體內單親家庭的差異,亦即新移民單親家庭並不是一個同質性很高的團體,同樣是新移民單親家庭卻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所經驗的世界亦有所不同。當我們狹隘的只去比較單親和雙親家庭時,很容易忽略此日漸普遍,但不同新移民單親家庭類型之間的重大差異;此種缺乏對團體內新移民單親家庭差異的關心,造成了一些最需要扶助的父母和小孩,反而得不到幫助並造成適應不良。
(二)張高賓(1997 )研究的結果顯示:
(1)
來自離婚家庭的小孩,比較有沮喪及情緒方面的困擾。
(2)
學校表現方面,來自離婚家庭的子女在行為和學習上比較困難。
(3)
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子女,在早期就必須被迫承擔大人的責任。
(4)
當長大成人後,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孩可能在教育和經濟上的成
就較低,以後成為單親家庭的比率也較高。
(5)
和配偶較難維持長久良好的關係。
(6)
有研究指出,以上這些負面結果是形成單親家庭最常見財務困
難的根源。
(三)女性貧窮化和角色壓力
在單親家庭的比例上,有87%是屬於母親單親家庭,顯見父親單親家庭仍是少數,行政院主計處指出,台灣地區有35%的單親家庭的經濟負擔,落在母親身上,新移民單親家庭的母親教育程度偏低、所從事多是低薪水的工作,可說是經濟中弱勢族群的代表。和男性比起來,女性在工作的參與上,也呈現較不連續的狀態,傳統上「男主外,女主內」性別腳色的分工,加上懷孕因素的影響,女性常被迫中斷其在事業上發展。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3年台灣婦女處境報告」,調查就已顯示台灣地區女性曾經因為結婚而離職者佔一半以上(53.49),而曾因生育離職者約佔三分之一(31.7%)。職業區隔及男女薪資結構的不平等,始來自新移民單親家庭的母親,較難提供一份令人接受的生活水準,所以新移民單親家庭的母親大多需要仰賴社會福利,假如,又缺乏小孩的支持與教養小孩能力,可能加重她們財務上的困境,有78%的母親單親家庭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是金錢,在95年底,新港鄉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仍接受社會福利救助(列入低收入戶)。可見女性貧窮化的問題,無疑仍是許多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最難克服的部分。
(四)困擾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最主要的問題
(1)經濟越來越吃緊不得不變賣一些物品,維持最基本開銷。
(2)為照顧孩子工作難持續,生活越困苦,有時候連最基本的開銷都無法維持。
(3)最後恐怕淪為妓女賣淫(本校曾有一位家長,雖不是單親但老公無法謀生,娘家又需要錢只
好賣淫)。
(4)新移民單親家庭除了家庭財務上的困難外,親職問題---單親母親的腳色過度負荷也是生活中
經常面臨的經驗;有工作的新移民單親母親常有一種社會疏離感,在配偶社交圈裡,由於缺
乏另一半,她們很強烈的意識到孤獨感與無助感(三位新移民母親家庭的學員口述共同點)。
由於新移民需一肩挑起小孩及家中財務需求的全部責任,金錢是變成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最
重要的考量、困擾之一。
(五)父親單親家庭的問題
父親單親家庭(目前本鄉一家)所遭遇到的問題少於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部分來自男人對於個人的問題與感情較少自我表露,大部分的母親單親家庭有角色負荷過重的問題,家中沒有另一成人分擔家事,的確是一項很重的負荷(藍采風,1996)。一位有三位年幼子女的母親(與新移民逃家者鄰居)說:其實不僅母親單親家庭有這方面的困擾,父親單親家庭也有角色及工作負荷過重的現象;這位父親(幼時小兒麻痺)形容煮菜是一件很痛苦、折磨人的事,辛苦工作一整天後,實在已無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家務工作上,很多事情只好給國中的老大幫忙做。另一普通的問題是社會生活及親職責任兩方面的協調困難。一些母親和父親單親家庭都嚐過孤獨、無助感,甚至還覺得他們是被摒棄於社會情境之外。對單親者而言,性生活的調適也是困難所在,一位新移民單親母親陳述:
結婚這麼久的一段時間,實在很難去適應單身生活,而我也不願意想起老公還在的往事及一切有關的事,真的很難適應;有時候還會被性騷擾。
父親單親家庭比母親單親家庭遇到較多的是與前配偶關係的問題,男性與配偶這方面困擾是女人的三倍,在被我問及成為單親(就是那位惡意離棄新移民者未再婚前)之後,男性所遇到的三件最大問題時,這位父親說:
前妻想取得子女的探視權,將兩個女兒作為報復我的工具,當我想要再娶新移民時,我們的子女可能受到嚴重的忽略、我倍受冷嘲,其他一切還好。(可是他後來還是將新移民在未取得身分證之前,強迫她離婚)
由於大部分的單親家庭是屬於母親單親家庭(鄭麗珍,2000),所以在父親單親家庭的研究著墨較少,而大部分研究父親單親家庭,主要在探討為什麼父親能獲得監護權,我們較少知道父親單親家庭的親職經驗。Gongla, P. A 指出,所有父親單親家庭的經驗很難類化,或許應該有更多的研究在了解何種因素的影響,能使父親單親家庭成為一位更好的父親,和子女間有更好的適應。除了經濟和前配偶關係的沒有問題(那位逃妻者)外,父親單親家庭及母親單親家庭似乎都有著類似的經驗,一般單親家庭父母認為單親的親職經驗會隨著時間越來越駕輕就熟,所以新移民單親家庭亦同。
由於一般社會強調雙親家庭才是理想型態,所以對單親家庭的研究多著重在單親家庭問題而較少探討其力量;不同於典型家庭的型態很容易被認為是有瑕疵的,因此,新移民單親家庭的潛在優勢常在此種情況下被忽略了。
四、新移民單親家庭的潛在優勢
健康的單親家庭是較少被人研究的領域,Hoepfener, R.(1971) 認為良好的溝通及社會支持,對父母及小孩的心理健康有正面的影響,因此,有較大社會支持網路的單親家庭,其家庭成員的適應較佳。但是新移民家庭大多是低社經家庭,在成為新移民單親家庭的過程中(如生病住院),新移民必須獨自處理許多不同情境的問題,所以,新移民解決問提的能力變的較堅強,人格也較獨立。而來自單親家庭的青少年和一般家庭的青少年比較起來,有更高的自主權和責任感。關於這點,住在大客村新移民母親說:「老公死後,公婆就少裡我,孩子變的較懂事、獨立不黏我,也比較不會亂吵。」。在現代快速變遷的社會中,獨立是極被推崇的人格特質之一,因此,新移民單親家庭成員的獨立個性成為將來生存之道的重要關鍵。
(一)單親家庭的優勢條件
根據黃馨嬅(2001)在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論文中,描述單親家庭優勢,也可以作為新移民單親家庭的潛在優勢如下
(1)
親職技巧:單親的親職工作會遇到較多的挑戰,而這挑戰也將提供單親家庭成長與分享的機會,會變得較為堅強,所以新移民單親家庭也會如此。如在獨立扶養子女時,親子間更懂得相互扶持,父母也更有耐心,願意幫子女處理問題。
(2)
家庭管理:在親子時間的規劃上,有較多的彈性,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好安排。
(3)
溝通:成員彼此間有有較大的互賴與支持,能同心協力處理日常生活事宜與所碰到的問題;為了要孩子自願合作,與孩子做家庭討論會常常召開,孩子能直接參與做決定,也較有意願實現所做的決定。親子溝通時,單親父母會傾聽子女的心聲,讓子女自我做決定,父母也會把決定權留給子女……所以,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是非常獨立、負責,同時有很高的自尊。
(4)
自我成長:儘管一開始單親父母仍有許多自我懷疑,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維持家庭?而大部分的父母最後都能渡過生活的難關,激發潛能,體驗成功的感覺。
(5)
財務支持:對子女的財務支持的優勢,是大部分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感到最驕傲的一件事,也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6)
當兩人感情不睦,經常有高度衝突;成為單親之後,可消除家庭的敵意、緊張,增進家庭的團結與一致性。尤其在高度衝突情況下,孩子的情緒常被忽略,孩子缺乏安全感,離婚後這些情況可以改善。
(7)
新移民單親家庭的子女能體驗,較為廣泛的生活經驗及豐富的人生。
(8)
單親父母如果不把自己隔離起來,同質性的社區成長團體,可以提供支持、活動、分享、個人成長與新的友誼關係。
(9)
孩子在新移民單親家庭中,子女與新移民互相依賴中,子女會覺得有價值、有用、被需要,因為要分擔家庭責任。
(二)、單親親職的改變:
當家庭成為單親家庭後,父或母親在單親家庭中得兼任母或父職的角色,因此親職方面會有所改變,張高賓(1997 )在單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中統計如下:
(1)約2/3的單親父母覺得生活愈來愈容易付出。
(2)約1/4的單親父母覺得生活上有困難,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感覺子女越難管教之外。青少年階段正值身心各方面的轉型,有許多方面要適應,受到同儕的壓力也特別大,如果父母無法幫助子女順利適應別人的噓聲,多數的青少年會以判逆的行為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3)約小於10%的單親家庭認為單親親職不會隨時間而改變,包括一開始很難到最後還是很難;或單親親職關係一直是很容易;或沒有所謂困難或容易。
(三)父親單親家庭與母親單親家庭之差異經驗:
大致說來,父親單親家庭與母親單親家庭似乎都有一些類似的經驗,對大多數的單親家庭而
言,隨著時間親職問題越來越容易解決,角色負荷過重是都會遭遇的困境。然而父親單親家庭和母親單親家庭仍有一些不同的經驗(張高賓1997):
(1)
父親單親家庭在照顧子女及家務處理上,比較容易獲得親朋、好友的幫助,同時擁有較多的外界資源。
(2)
社會大眾對男性再婚較不會持有異議,因為男性工具性的角色裡,原本就比較欠缺自我照顧的能力,所以須有人照顧,因此父親單親家庭,父親再婚機率就比較大。女人的命運則大不同,一旦喪偶,則須自立自強,甚至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為丈夫、兒女、及其家族守寡一輩子,才是貞潔的表現。
(3)
和前配偶的關係是大部分父親新移民單親家庭的難題之一。當母親沒有得到子女的監護權和子女有較多的連繫與互動,父親會和前配偶有不斷的衝突發生(張英陣、彭淑華1995)。
(4)
財務及工作上:父親單親家庭的財務穩定往往高於母親單親家庭,男性的收入較高且工作的彈性較大,因此,父親單親家庭較容易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獲得協調,同時較能在工作中得到滿足與安全感。母親單親家庭除了財務上的困難外,較沒有外界資源及事業強力支持,對母親單親家庭而言,金錢是一很嚴重的問題。行政院主計處(2003)調查:女性薪資大約只為男性85%,此薪資結構的不平等待遇,反映出對女性工作的歧視,因為女性較容易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而中斷工作,而就應從事較低心和卑賤的工作嗎?
社會的眼光: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劃分,父親被賦予較堅強的角色,是家庭經濟的賺取者;母親則為溫柔,充滿母愛的照養者(曹琇玲2000)。此種性別刻板印象,一般認為父親新移民單親家庭是不正常的,是不易被人接受的家庭型態。但是母親新移民單親家庭,則被認為是應該的。
五、政策擬定與實施
鄭麗珍(2000)認為,我們不應該老是拿單親家庭和雙親家庭的小孩做比較,重點應放在—
如何促進小孩良好適應和成長的因素,而不拘限於不同的家庭經驗,否則,將忽略最需要外力幫助的家庭,反而得不到最基本的奧援,處於社會低設經地位的新移民家庭更需社會資源。以下建議希望能提供政府對新移民單親家庭福利政策擬定、實施之參考:
(1)
金錢仍是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終重要關切問題之一,政府應為婦女及一些弱勢團體爭取較佳工資,或有給的專長訓練。
(2)
學校課程設計:教育年輕男女經濟上的獨立、如何支持家庭並成為家庭有貢獻的一份子。高中職上學校,教導學生一些如何成為有效能的單親父母。
(3)
其他文教組織,都市新移民單親家庭可以利用的支持網路資源,幫助新移民單親家庭以新的觀點(正向框視)看待自己的問題,鄉下需依賴學校、衛生所等提供資源幫忙。
(4)
社會局成立新移民單親家庭協助輔導機制,到各鄉鎮辦理相關活動,了解新移民母親單親家庭困境,能給予適時援助。
六、總結
所有的家庭都有其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擅用家庭優勢,特別是非典型家庭;固然新移民單親家庭的小孩也如同雙親家庭的子女一樣,可能有一些偏差的行為,但是在新移民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卻比同年齡的孩子較獨立、成熟,所以新移民單親家庭的子女也有其積極、樂觀進取的一面,未必不如雙親家庭的孩子;不停強調新移民單親家庭,只會增加標籤和負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不能認為所有的新移民單親家庭,都是問題家庭,除了社會對新移民單親家庭的肯定外,單親者本身內在積極信念的增強,相信新移民單親者也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天空。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張英陣、彭淑華 (1995),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7,11-25。
張高賓(1997 ),單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琇玲(2000),
原住民高低學業成就學生家庭教育之質化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馨嬅(2001),
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鄭麗珍(2000),家庭結構與青少年前期學童的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專案委託研究。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二)、英文部分
Beane, J. A. & Lipka, R. P. (1986).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erman, W. H., & Turk, D. C. (1981). Adaption to divorce: Probleman
cop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1),143-189.
Block,J & Robins,R.W. ( 1993 )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nsistency
and change in self- esteem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Child
Development, 64,909-923.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19 87). Single-parent family. In M.
B.
Heussenstamm, F. K., & Hoepfener, R. (1971). Black, white, and brown
adolescent alienation. Education Leadership, 30(12),241-244.
(三)、網站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dgbas03/stat-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