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學理論與策略分析

黃榮賢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研究生

 

壹、        前言:

九年一貫課程中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STS(科學、科技、社會,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學法正符合這兩項目標。

 

貳、        STS教學的定義:

STSScience-Techology-Society的簡稱,它強調科學教育應注重「科學、科技和社會」的互動,而非只講究科學概念之學習。STS 1980年代以後科學教育家所提出,針對科技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為培養具有科學素養能力的公民而發展的科學教育概念。美國在80年代初所推行之STS教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有Yager等人。Yager 曾經對科學教育下過這樣的定義:科學教育,此一學門主要在研究科學與社會間之交互關係,也就是說研究科學對社會的衝擊及社會對科學的影響(Yager, 1984)STS是針對科技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為培養具有科學素養能力的公民而發展的科學教育理念。對一般學生而言,科學學科常讓他們覺得無聊,而且與實際生活沒有關連。因此,Yager1990年提出:要用STS教學課程讓學生對一些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產生興趣及好奇心,然後以科學的態度及探究過程、科學概念知識尋找解決問題之道,讓學生產生創造力,並加以應用於社會上(林顯輝,民82)。

 

參、        STS教學的特徵: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

二、以問題為中心。

三、根據學習者的已有知識。

四、連結於教室外的世界。

五、連結於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議題。

六、培養能作抉擇及解決問題的高層次思考。

七、鼓勵個別學習,同時鼓勵合作學習,以提昇倫理及社會價值觀。

 

肆、        STS教學的策略:

一、選擇小主題融入已有的課程中:

這種方式基本上仍維持學科的分際,現存課程仍保有其結構、目標及內容的嚴謹性及完整性,只是在適當的單元中,引入有關科學、科技及社會的相關議題。這種做法的優點是讓學生較有興趣的學習「有用」的知識,同時STS的議題可以強化現存課程的整體性及凝聚性,較容易為學校所接受,因此此一方式也是最可行的。相反的,其缺點是融入式的方法無法對STS議題作深入的探討,對於STS強調的價值省思及社會行動則無法兼顧。

二、延伸現有的單元課程:

此一方式就是修正一些舊單元模組或創造新的單元模組,將其納入現行的課程中,以數星期或數月的時間來實施STS教學。此一方式的優點是可以對STS議題作深入的探討,而且在實施的時間、地點上有很大的彈性。其缺點是必須跟現行課程搶時間,當教學時間不敷使用時,對STS議題的探討,也可能不夠深入,甚至無法實施。

三、創立一個全新的課程:

選擇一個大型的議題,如「空氣污染」,進行STS的教學,課程往往是長期的、跨科際的。課程的安排不再以科學知識內容為重點,只要是與科學、科技、社會三者互動有關的生活議題都可以列入教材中。此種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使STS課程發展成一有深度、內涵、且緊密完整的課程,可充分的探討科學、科技、社會三者間的複雜關係。但是這種設計必須要小心謹慎設計,否則學生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技能、價值觀的學習,將會被剝奪。同時在進行學科整合時,哪些學科該整合?各學科間如何整合?又是一連串難以解決的問題(蘇宏仁,民85)。

伍、        STS教學可行的教學步驟

一、              察覺研究問題:

引導學生察覺日常生活中可研究的問題,老師們在上課時應提醒學生多留意身邊的問題,鼓勵學生多留心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多從自己的舊經驗中去思考,多收集與科學相關的書報雜誌及資料,注意社會大眾所關心的話題,這些均對察覺研究題目時,有相當大的助益。師生也可進行腦力激盪,察覺研究問題並思考解決之道。

二、              確定研究題目:

對許多學生來說,訂定一個研究題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必須釐清研究目的,確定要證明或回答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如此方可正確地思考研究計畫的流程與執行。          

三、              擬訂研究計劃:

確定研究問題之後,就要開始規劃如何進行主題探索。包括: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器具、可使用哪些實驗方法、如何去收集資料、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小組研究工作的分配等等。主題探索的目的在於驗證所提的假設或解決問題,研究流程須合理而有層次,並從不同方向去思考,融入以前的學習經驗和習得的概念、技能等,教師可以鼓勵兒童提出不同的研究流程,再依其可行性逐一討論,找出最合適的研究計畫。研究計劃擬訂後,全班同學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共同討論,相互給予建設性的回饋意見,各組可依其他同學與老師的建議修改研究計畫,使研究計畫更為完備。

四、              收集研究資料與整理:

  研究過程中,須收集並記錄最可靠、最客觀的資料。研究資料的呈現有許多種,較常用的有表格、圖示等方法,原始的研究資料經過統計方法的歸納與統整,使讀者一目了然。一般而言,原始的資料及記錄是看不出其間的關聯和重要性,必須經過統整、分析與解釋,才能表達出意義,進而歸納出研究結果。

五、              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的成果,應撰寫成報告發表,讓同學或他人了解研究內容(魏明通,民83)。

陸、        STS教學活動實例:

教學主題:隧道要如何興建,才能對環境造成最少的傷害?

 

    

柒、        STS教學評量方式:

至於STS理念之評量則是多元化,對於STS課程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之領域,Yager 則建議了以下六個領域:科學知識(concept)、科學過程(process)、科學態度(attitude)、創造力(creativity)、應用(application)、世界觀(world view)。但是STS評量方式多由教師以其專業能力,以適合之方式加以評量,例如,「實作評量」或「歷程檔案評量」。因為實作評量可以藉由實際操作,瞭解到學生的過程技能,這是一般紙筆測驗評量比較無法評量到的。至於歷程檔案評量則是將學生的各項學習歷程列入評量的內容當中,教師便能藉此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瞭解的程度、遭遇的困難,或學習的態度等有所瞭解。

捌、        結語:

STS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訓練未來的公民,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與生活、社會相關的議題有所察知,關心,甚至採取相關行動,如此更能體會科學、科技、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建立科學學習之於自我的生活意義。

 

玖、        參考書目:

林顯輝(民82)科學、技學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8724-32

蘇宏仁(民85。科學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為導向的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902-11

魏明通(民83)。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科學教育月刊,1713-1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