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
楊雅娟
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研究生
壹、前言
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新世紀,人們處在生活、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呈現複雜、渾沌與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各企業組織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與挑戰,為因應變革,他們意識到必須改變傳統的觀念與工作性質。Peter F. Drucker(2000)曾提出說:「二十一世紀,最可貴的資產會是他們的知識工作者和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Lessem也曾指出:「二十一世紀可預見是『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時代」,自從1990年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出版後,各界對學習型組織的探討頓時蔚為風潮,Peter
Senge陸續出版有關組織學習的相關著作,試圖將理念落實至組織內部的運作,包括1994年出版的「第五項修練實踐篇」(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1999年出版的「變革之舞」(The Dance of Change),以及2000年出版的「學習學校」(School that Learn)等,將學習型組織推展到運用以及實作階段,並廣為教育界所應用。
近年來社會變遷及政經情勢改變,使得教育改革成為全民訴求。在提昇國家競爭力、面對國際化的衝擊及社會革新與邁向現代化方面,教育改革被視為極為重要的策略。改革的核心正是學校教育的革新,而學校教育的核心即是「學習」(蘇明燦,2001)。面對時代的潮流,學校與教育單位自不能置身於外,因此教育部特定1998年為「終身學習年」並發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提出學習社會將成為我國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的遠景,之中提出了十四項行動方案,其中有五項是針對學習型組織而設計;2000年行政院人事行政侷促動「建構完整公務人力資源發展體系,型塑學習型政府方案」之研訂;2003年規劃舉辦「推動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並據以訂定「型塑學習型政府方案」,可見教育部非常重視學習型組織的激發。
貳、學習型組織
一、學習型組織的起源
(一)全球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
在全球化之下,越來越多廣及全球的顧客出現,消費者有更多的期望及品質要求,企業組織為求生存發展,必須因應改變、提高效率,促使組織朝向學習型組織發展。
(二)知識時代的來臨: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工作逐漸被機器所取代,相對的,更多工作需要高度知識與技巧,知識將超越資金、土地、勞力,成為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資源,成為知識經濟的時代。組織的核心問題指向如何透過系統化的學習獲取、運用、發展及創造知識,因此學習型組織的發展更形重要。
(三)組織與管理典範的變遷:
隨著組織的變遷,傳統的管理理論存在著各種侷限,必須改變心智模式與行為,促進個人成長,裨益工作發展,因此組織有必要成為一個學習系統,提供適合學習的環境。
二、學習型組織的意義:
針對學習型組織的意義,有許多學者進行探討,分別提出許多不同的看法,Peter
Senge認為「學習型組織」為組織中的個人能持續的擴
展能力、創造真正滿意的結果,並培育出新的而且具延展性的思考型態,使共同願景得以實現,而成員不斷學習如何一起學習。此看法曾獲
得廣大迴響,另外許多國內的學者也對此提出看法,如下列表述:
國內學者對學習型組織所下的定義 |
|
研究者 |
定義 |
吳清山(民86) |
指出學習型組織是:能夠持續不斷的學習,及運用系統思考從事各種實驗與問題解決,進而增強個人知識、經驗和改變組織行為,以強化組織變革及創新的能力。 |
林新發(民87) |
學習型組織是組織在動態的環境中,能不斷學習,及運用系統思考,結合成員的自我超越,嘗試各種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而擴充個人知識和經驗,以改變組織行為,並透過建立共同願景,結合團隊學習的方法,以增進組織的適應、革新的能力。 |
秦夢群(民88) |
認為學習型組織的重點是追求新知,以因應變革;重視團隊工作的方式;重視系統性思考,以觀點整體解決組織問題。 |
謝鳴鳳(民90) |
學習型組織是使學習不斷在個人、團隊、組織中持續進行,並與生活及工作各層面相結合的組織,並運用系統思考解決問題,進而擴充個人知識與經驗,改變組織的行為運作,以增強組織適應環境的變遷及組織自我革新的能力。 |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見解,筆者為學習型組織定義如下:
學習型組織是使學習不斷在個人、團隊及組織中持續進行,促使成員的潛能不斷發展,並運用系統思考的方式解決問題,增進組織適應環境及自我革新的能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理論核心-五項修練
(一)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指要擴展個人的能力,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能自我超越的人,要有積極的心態,要有追求突破、邁向卓越的想法,不以當前的成就或績效為滿足,能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他們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個真正的終身學習者。
(二)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深植於我們心靈的各種圖象、假設和故事,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成為一種長期根深蒂固的信念假設。改善心智模式需從發現個人的內在思維著手,隨時審視自己的思維,避免過度推論造成偏見;改變既定的思考模式,進行反思及探索,開放心胸,尊重參與,接納異議。
(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共同願景就是組織成員所共同持有的意義或景象,它會創造出成員一體的感覺。「建立共同願景」強調由下而上,必須由成員共同策訂,使成員的個人價值觀及其對於組織的關切與期望有表達的機會,透過彼此的互動與參與,逐層凝聚共識,使願景既是組織的目標,也是每個成員的願望。大家必定會發自內心為共同願景努力與奉獻。
(四)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團隊學習」是指團體成員共同與相互的學習,透過深度匯談與討論,使全體成員均進入學習狀態,真正一起思考交流,集合團體的智慧,進行整體搭配的行動,往組織目標邁進。
(五)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
系統思考是指在面對複雜問題或事件時,應對問題或事件作整體考量,擺脫思考的隱蔽,摒除片段的思考,觀照整體,看到事件背後的結構、因素,及其間的互動關係,進而尋求一種平衡。系統思考是學習型組織的軸心,它可協助組織瞭解並因應外在渾沌的環境,將組織導向為一個有學習能力的組織。
參、學習型學校組織
一、學習型學校組織的構成要素
國內諸多學者雖從不同角度與研究文脈定義「學習型組織」,基本上仍脫離不出「組織成員需不斷地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創造真心嚮往的結果,培養全新的、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願景,且成員間不斷地學習如何一起共同學習」的範疇(Senge,1990),筆者綜觀學者分析(魏惠娟,2004;陳嘉彌、潘慧玲、魏惠娟、張明輝、王麗雲,2004;蔡佩娟,2004),認為促使「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要素需包括:
1.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體,不斷思考如何設計優質學習活動,使學生持續成長並具備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
2.校內教育工作人員必須不斷的反省與學習,充實專業知能,並以此為改革動力。
3.領導者常鼓勵同仁積極學習、同儕合作與相互學習,並暢通溝通、討論的管道。
4.學校是學習本位的系統組織,應設置推動組織,來統籌相關的活動、資源,擬定計劃,將學校營造成為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
5.學校的領導者應為學習的領導者,對學校同仁起示範作用,帶動學習風氣。
6.以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為方法,訂定核心策略,雕塑學習型學校的圖像。
7.學校應是一個與社區結合的開放系統,妥善利用社區資源。
二、影響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因素
(一)外部環境因素:
1.政治層面:教育改革、教育政策
2.社會層面:教育監管、社會價值觀、學生流動性
3.經濟層面:教育資源
(二)內部組織與結構因素:
1.校長:領導風格
2.行政單位:行政革新
3.全校教育人員:學校組織文化、工作情境、同儕合作、學習型組織。
上述資料引自(陳嘉彌、潘慧玲、魏惠娟、張明輝、王麗雲,2004)根據「臺灣地區組織學習問卷」之調查資料所分析的結果。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004年6月,27卷2期,頁315,陳嘉彌、潘慧玲、魏惠娟、張明輝、王麗雲,2004。
(三)學習型學校的有利條件(黃清海,2000):
1.環境方面:社會大環境的推動、教育改革的提倡、校園民主思潮的影響。
2.人的方面:教師的素質提高、師資多元化的衝擊、家長對教育的關心。
3.事的方面:進修制度的漸趨完備、國教經費漸漸充裕、資訊的普及化。
(四)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學校可能的困境(黃清海,2000):
1.
學校外部的問題方面:(1)制度上有待建立教師成長的機制;(2)教師進修缺乏以學校為中心的系統化設計;(3)傳統社會價值觀念的宰制;(4)有限且不均的外界資源。
2.
學校內部的問題方面:(1)科層體制的行政命令,影響學校運作文化;(2)教師缺乏需求與認同感;(3)教師工作負荷重,課餘時間分散難運用;(4)教師教學孤立,缺乏團隊學習觀念;(5)教師專業自主的能力尚需培養;(6)有限的的經費及設備,形成學習型組織障礙。
三、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策略
學校要經由組織學習的推動,達成永續生存發展的目標(針對學校內部改善為主)。筆者綜合各學者的看法,歸納出以下幾項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策略(張明輝,2000;陳文彥,2001;蘇明燦,2001;蔡佩娟,2004;吳三靈,2004):
(一)建立組織學習的觀念及推動共識:推動組織學習需掌握由上而下全員參與的原則,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凝聚組織成員的共識與承諾。學校首長必須主動表現對學習的重視,肯定學習的價值,讓成員了解組織學習代表組織型態的變革,不僅止於知識或技能的獲取與補充,而是從觀念、工作流程、制度、決策等方面徹底改變,組織由傳統轉變為靈活、局部片面導向系統思考,是工作方式的全面性改變。
(二)診斷組織學習的障礙:設計「組織學習自我診斷量表」,逐項檢視組織目前的狀況;或透過集體匯談、深度訪談等方式,找出組織學習的障礙所在,予以改進。
(三)建構學校共同願景:規劃辦理「共同願景」研討課程,透過對話討論,激發組織成員的熱誠,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溝通機會,分享個人願景,了解組織的迫切需求,塑造團體願景圖像,建立共識與承諾,凝聚學校願景的焦點與能量。
(四)營造良好的學習型學校環境:包含物理環境,如軟硬體設備,校園學習空間的規劃;心理環境,如提供學習的支持性環境、暢通溝通討論的管道,建立回饋機制等。
(五)培育學習型領導人才,建立新的領導力:領導者必須跳脫傳統的領導觀念,因此學校行政主管需率先領導學習,具備自我改造的能力,以身作則,並擔任催化者的角色,營造集體學習的氣氛與意識。
(六)訂定學校組織學習計劃:指進修計畫制度化,對於學習的課程、時數、地點、方式、人員及進度等均能經由專業人員的妥善規畫安排;另一方面則指進修活動制度化,能契合成員的內外在學習需求,並根據事前規畫好的進修計畫確實徹底實施。
(七)建立學校學習社群團隊:健全學校學習系統,增進組織成員專業成長的管道,可以學校為單位成立組織學習推行委員會,進行任務編組,培育種子教師,組成行動學習小組,將學習活擴展至每位老師,必要時可進行校際聯盟,增加交流分享的機會。
(八)實踐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包括鼓勵成員自我超越,實現心靈深處熱切的盼望;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建立共同願景,打造組織生命共同體;團體學習,激發團體智慧及培養系統思考能力,成就見樹又見林的藝術。
(九)
進行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再學習與標竿學習的靈活運用:阿吉利斯(Argyris)及熊恩(schon)提出組織學習有三個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及再學習。單環學習強調在既定的組織目標、政策、規範下學習,檢視組織整體環境,以符合組織內部的規範與標準,是一種組織內部適應的過程;雙環學習涉及重新修正組織目標、政策、規範與組織意圖的關係,涉及了組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再學習指組織成員從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得到失敗的教訓後,尋找正確的學習方式進入第三層次的再學習;標竿學習則是先判斷需改善的地方→建立有效學習團隊→分析現在的狀況→向良好的典範學習→找出新的解決辦法。組織需視情境之不同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十)發展學校特色:發展學校特色可激發學校教育同仁的創意,強化學校同仁對學校的承諾。發展學校特色的過程,應透過溝通討論→選擇並確定發展的項目→掌握發展的效標,強調獨特、優質、公平、效能及教育目標→構思發展的方案。此一過程需發揮系統思考的能力,統觀學校教育環境與活動的每一層面,切勿自我設限而窄化了學校特色的範圍和內涵。如:本位課程的設計、社團活動的設立…等,學校特色代表獨特的學校文化,可塑造學校自我的形象,強化學校的競爭力。
(十一)
建立知識管理機制:知識管理經常被定義為創造、儲存與運用知識以促進組織績效的過程,也是組織學習的利器,知識的儲存,有助於保存組織的共同歷史記憶、及工作資訊與技巧的傳承,也可促使人們的內隱知識外顯化的過程,以在組織中有效的運用知識的效能。
(十二)
加強與社區及學生家長的互動:社區是學校環境的外在系統,社區人士及學生家長對學校有很大的影響力。社區資源是學校學習與教學資源很重要的一部分,學校意識社區的學習中心之一,因此健全家長會的功能,引進社區專業人士,善用社區資源,對學習型學校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幫助。
(十三)
執行成效之評量與改進:學習型學校的建立需加強行動中「反思」的能力,學習型組織是「持續」學習與轉型的組織,而不是「完成」學習與轉型的組織,所以要隨時檢視組織內部及外部現實狀況,對相關方案提出修正,以符合組織的需求。
由於學校情境與其他組織不同,要進行理論移植的同時,需要經過轉型與內化,因此審慎評估學校內外部之影響變數,再據以擬定執行策略,並不斷檢視修正,應該是個比較好的做法。
肆、結語
組織學習理論(1960年代)的提出促使人們重視組織成員個別學習的重要,學習型組織(1980末期-1990年代)概念的崛起,更促使人們重視成員間之團隊合作、集體學習的功效。長久以來,學校組織一直是被視為一穩定保守的機構,然而隨著資訊社會及知識時代的來臨,學校將面對很多的挑戰與競爭,因此追求卓越成為我們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誠如Senge所言:「沒有任何組織可以達到永遠卓越的境界,所以任何組織都必須時常處於不斷學習的狀態,以使組織變得更好」。學校組織必須促進成員心靈的成長、思考模式的轉變、運作方式的調整,鼓勵集體學習,建立知識管理機制,發展成學習型組織,徹底革新,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讓成員與組織同步成長,保持優勢的競爭力,朝永續生存成長的方向邁進。
參考書目
1.
吳三靈(2004)探索學校組織學習的有效方法。研習資訊,第21卷第1期,頁1-12。
2.
魏惠娟(2004)學習型學校的規劃與實踐:一個學校的經驗。研習資訊,第21卷第1期,頁13-19。
3.
陳嘉彌、潘慧玲、魏惠娟、張明輝、王麗雲(2004)當前影響學校發展學習型組織因素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27卷2期,頁307-324。
4.
蘇明燦(2001)發展以學習型組織為核心的學校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40期,頁32-36。
5.
蔡佩娟(2004)學習型學校理論在國民小學行政策略上應用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6.
Laurie W.Pant(2001)The growing role of informal controls:Does organization learning empower or subjugate worker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01)12,69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