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的人際互動來看國小教師的同事關係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楊蘭映
壹、
前言
本研究旨在由中國人的人際互動慣有的習性來看現今國小教師間的同事關係,其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小教師如何建立同事關係?
二、國小教師認為同事關係良好或不好,對其有何益處或害處?
三、國小教師認為同事之間應保持怎樣的相處之道?
貳、
文獻探討
本章節主要根據學者的理論與研究研究,來分析歸納中國人在人際互動中,有那些慣有的習性。
一、習慣區分自己人與外人
中國人在人際互動上,習慣區分成自己人與外人兩種。
喬建(1982)描述現代中國人常見的十二種關係種類,所有關係都是基於關係雙方共同的經歷,這十二種關係分別是:親戚、同鄉、同學、同事、同道、世交、上級、下屬、老師、學生、熟人、朋友或知己。楊國樞(1993)認為中國社會的關係可根據人們與關係夥伴之間的遠近分為以下三種:家人、熟人和生人等(引自張志學,2001)。
鄒川雄(2000)認為,中國人區別公開場合與私下場合的一個最主要準則是區分出「自己人」與「外人」;當有外人在場時,這是公開互動;若都是自己人,則是私下互動;對自己人則講「心底話」,對外人則講「表面話」。
石秀印(1993)根據十個人際交往的兩極特性維度(謙讓/爭取,顧人/顧己,愛人/整人,救助/冷漠,服務/懈怠,熱情/冷淡,真情/功利,主動/被動,保人/自保,合作/自顧)將個人會如對待他人分為兩種取向:「指向他人」和「指向自己」。
綜合上述學者論述可知,中國人在交往互動時,若是只在公開場合互動,往往講的都是客套話或是表面話,且交談的對象大多只是外人,而只有在私下場合來往互動時,會講心底話或真心話的,才是自己人。
二、在公開場合的人際互動:面子文化
高夫曼認為,如果一個人在某個情境中,能夠成功地表現出被人讚許的合宜形象,就是「有面子」(in face);相反地,如果表現的形象不當,就是「失面子」(out
of face)的行為了(引自莊慧秋,1988)。
鄒川雄(2000)認為中國人在私下場合,不但被允許道人長短及隱私,而且還樂此不疲,而在公開場合,不僅不應讓人沒面子,而且更應積極主動作面子給別人(例如將功勞歸給別人,讚美別人),而此兩者常是一體兩面,日常用語中有「看在你的面子上」或「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均是這種面子操作的例證。
由上述可知,在公開場合時,中國人不喜歡給別人難堪或丟臉,對於別人說錯的話,往往都不願直接指正,而當別人有功勞時,則會大力推崇或讚揚,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保留別人的面子或是讓人有面子。
三、在私下場合的人際互動:人情法則
中國人在人際互動上,往往講求一些特定的人情法則。
楊中芳(2001)表示,人情法則是指:(1)需要時予以同情、體諒、幫助(2)平時以餽贈禮物、相互問候、拜訪以維持良好關係(3)按均等法則分配資源(4)受恩、受情需回報。
鄒川雄(2000)認為,在私下場合,人們確實是心裡有數,一點也不含糊,人們必須將真正的互動「情感的流露」和「現實的利益」等問題,於私下互動中獲得解決,也就是他們必須依照「現實的邏輯」,而非公開場合的「理想的邏輯」來解決。
所以,中國人在與人交往時,必須要儘量把握一些人情交往的原則,如時常給人關懷、送禮問候、利益幫忙等相互原則,否則就可能會破壞彼此的關係。
叁、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觀點,藉由小樣本的研究,並以深度訪談法為主,文獻分析法輔,採立意取樣,針對五位現職國小教師進行訪談,訪談時間為2006年6月9日至2006年6月10日,其後將訪談所得資料予以歸納分析與詮釋,作最後結果呈現。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訪談大綱、訪談紀錄、錄音筆,由研究者依訪談大綱訪問研究對象,進行錄音,再製作成訪談紀錄,以下分別介紹: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五位現職國小教師,其簡介資料如表3-1:
表3-1:研究對象簡介
國小教師A |
女,教學年資20多年,擔任職務:教師。 |
國小教師B |
男,教學年資20多年,擔任職務:主任。 |
國小教師C |
男,教學年資4年,擔任職務:教師。 |
國小教師D |
男,教學年資30多年,擔任職務:校長。 |
國小教師E |
女,教學年資30多年,擔任職務:主任。 |
(二)訪談大綱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擬定訪談大綱,做為訪談時的重點提示,為避免遺漏重要問題,在正式訪問中隨著主題關聯變化及受訪者回答的狀況,調整或追加討論一些問題,訪談大綱如下:
1. 個人基本資料。
2. 您如何與同事間建立關係?
3. 您是否會因為某些因素而特別與某些同事間建立關係?(如同事性別、年齡、個性特質、專業背景)
4. 您是否會將同事區分成親疏遠近或自己人跟外人的關係?
5. 您如何判斷或區分同事關係間的親疏遠近,且對其態度是否有差別?
6. 您覺得與同事關係良好或不好,對您本身有什麼好處或壞處?
7. 您覺得當一個國小老師,與同事維持怎樣的關係或相處之道是最好的?
8. 關於國小教師同事間的人際互動,您有無需要補充的?
肆、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同事建立關係法則:主動接近並維持好形象
研究者:您如何與同事間建立關係?
B老師:我覺得首要先給別人好的印象,別人才願意跟你建立關係,其次就是要主動,不過說是這樣說,但也要看人的個性,像我覺得我的個性本身就是不太會主動跟人建立關係的,所以很多同事都曾經跟我說過,剛開始看到我覺得我有點高傲,而且很難接近,不過熟了之後就覺得我人還蠻好接近的。
莊慧秋(1988)認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當情境不同,每一個人該扮演的角色也會不一樣,不管私下的真實自我如何,每個人都會試著在每個情境中,維持合宜的形象,以便贏得別人正面的評價,就如同一位演員一樣,不管在後台的原來面目如何,一旦站在站到台前,就會盡力表演所扮演的角色,以便贏的觀眾的掌聲和肯定。
而根據研究者的訪談紀錄發現,C和D國小老師都認為,要和同事建立關係,首先一定要先維持良好的形象,這樣別人才願意與你做朋友,除了要建立良好的形象外,還有主動也是很重要的原則,所以平常如果能夠主動去關心、幫忙同事,很快的就可以和和同事間建立關係。
二、同事關係建立的因素
研究者:您是否會因為某些因素而特別想與某些同事間建立關係?(如同事性別、年齡、個性特質、專業背景)
A老師:會是會,但是不是刻意的,比方說這個老師平常就感覺比較親切
熱情,那你一定會比較想跟他接近,可是如果這老師平常就給你一副冷冰冰不太想理人的感覺,那你當然會比較不會想跟他往來,而且如果是學校同事的話,通常同一學年的,會因為比較常討論事情,自然比較熟,如果是不同學年的,就比較少往來,當然就會比較不熟。
大石勝男等(2001)認為,志同道合的人、話談得來的人,較能與之溝通的人、興趣相近的人,會因為各式各樣的雷同處而形成一個集團,這是十分自然的事,如果苛責這種團體,就相當無趣了。
而根據研究者的訪談紀錄也發現,國小老師都認為與同事間的人際互動,確實會因為某些相同背景或因素,如性別、年齡、專業背景等,而跟某些老師容易混成一片,但是他們都認為這種感覺,並不是主要或刻意的,而是在無形之中,自然而然發生的情形。
三、同事親疏遠近的關係
研究者:您是否會將同事區分成親疏遠近或自己人跟外人的關係?
B老師:我覺得同事之間一定會有比較熟或比較不熟的,可是我覺得就我而
言應該要從兩種層面來看,如果純粹是同事關係,那其實不太會分
什麼親疏遠近,可是如果已經很要好,可能私底下會約出去玩或是
去打球的那種,對我而言就已經比較不算是同事算是朋友了,朋友
當然就比同事更要好。
根據研究者的訪談紀錄發現,國小老師們雖然會將同事們分為親疏遠近的關係,但是如果是在學校的公開場合中似乎又區分的不是很明顯,他們似乎都覺得,同事關係的往來其實都差不多的,如果真的比較要好同事,就應該算是朋友或好朋友,而對他們而言,朋友關係似乎又比同事關係更為親近一點,他們區分的方法大致可分為私下較常往來,或是心理面的感覺。
四、對待生人與熟人的差別
研究者:您對待熟跟不熟的人,在公事或在私事上是否有差別?
B老師:基本上如果是公事的話,我覺得態度一定要一視同仁,可是如果是
私底下的話,比較熟的當然就會比較常互相幫忙或往來。
依據訪談記錄研究者發現,大部分的國小老師,都認為對待不管熟或不熟的同事,在公事的態度處理上,他們都認為應該要一致,但是在私底下的話,通常會有所區別,不過也有老師有不同的看法。
D老師:我對待同事不管是在公事上或私事,我的態度跟方式都沒有差,但
是在心裡面還是會有差別。
研究者;為什麼您在公事上,態度跟方式都不會有差別,但是在心理上才會
有差別呢?
D老師:因為我覺得如果對待別人態度或方式有差別,可能會讓別人誤會,
甚至可能會讓有心人士利用這些行為來作文章,可能會意間得罪別
人,但是在心理上,一定還是會有差別,比方說常幫忙你的,你一
定會比較喜歡他。
所以,雖然D老師對待熟或不熟的同事,在公事或私事上態度或方式上不會有差別,但是在心理上,也仍是會區分較喜歡與較不喜歡。
五、同事關係好與不好的優勢與劣勢
研究者:您覺得同事關係好與不好,有何好處或壞處?
A老師:最大的好處是,比方說你臨時有事有事情想要請人代一下課,如果
你跟同事維持良好關係,就很容易請到別人幫你代課,可是如果你
跟同事關係不好,你要找人幫忙你代課,別人可能就會不理你或不
幫你,不過以國小老師來講,其實你真跟同事關係維持的不好,對
你其實也不會怎樣,只是說可能你工作上的心情會比較不愉快,或
是有時後有些事情想找人幫忙就比較不容易而已。
B老師:比方說我現在在學校帶球隊,有時比賽我要找老師幫忙載學生,如
果我跟他比較好,他可能就會願意幫忙我載學生去參加比賽,可是
如果不熟的話,他就不會想幫忙你,你也不好意思叫他幫忙。
E老師:我覺得如果同事關係較好的,他幫忙你做事時,都會比較用心,且
可能因為比較熟,彼此比較有默契,他比較能做出我想要的東西,
如果是不熟的,如果有事情請他幫忙,他有幫我做,我就覺得很感
謝了,也不敢叫他修改或做好一點之類的。
鄒川雄(2000)認為,相當親密之人,不習慣過直接講述意見或感受來表達自我,總喜歡在實際行動中培養默契,或是通過非語言的方式,讓真情自動流露出來,因此,互動者必須花心思去體會出藏在對方外在表達之內的真正情思,尤其必須心領神會那些話語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也就是能領悟非表面且非字面的深意。
劉萃俠(2001)則表示,「信任」是一種「保證」,是一種確知對方:(一)有能力提供自己所需(二)願意與自己進入這一互惠的交換(三)不會為了對方自身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的安全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國小教師同事間如果人際互動良好,便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方便,反之,如果人際關係互動不良好,則在公事上會有許多不便之處,心理上也會覺得有不愉悅之處。
六、如何維持良好的同事關係
研究者:您覺得該如何才能與同事間維持良好的關係?
B老師:講真的,我覺得要跟人相處良好,其實避免有衝突或是有利益是最
好的方法,而且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真的是不經一事不長一
智,像我剛開始教書的那年,做事情就比較衝,因為我覺得應該怎
麼樣就是怎麼樣,所以有時在無形之中會得罪別人,後來跟一些同
事比較好後,有些同事就會跟你說,怎樣比較好,漸漸的我現在很
多為人處世的態度跟想法,都跟以前年輕的時候不太一樣了。
古碧玲、余德慧(1988)表示,在我們的主觀感覺裡,確實可以體察到自己周遭環境的「議論系統」,個人的舉止常常會招來「評判」,更糟糕的是,很少人會當面說,卻有很多人會在背後說,那種感覺真如同「芒刺在背」,摸不到看不見,卻發酸作痛。
大石勝男等(2001)則認為,經驗豐富又具有年資的人,他們擁有傳統的智慧,我們必須吸收這種智慧,再提高自己的技能,來豐富自己的人際關係。所以,在與同事間相處時,有一些前輩會提供一些年輕的後輩一些建議,如果後輩能夠很快的吸收,並且融會貫通,運用在職場上,在同事間的人際互動上,便能達到事半公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不聽前輩的建議,便很容易吃悶虧或遇到挫折。
而維持國小教師良好的同事關係,除了多聽前輩給的一些人生智慧以外,D老師認為培養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也是很重要的。
D老師:我認為如果要和同事間維持良好的關係,出了你本身的態度要好以
外,你的能力也很重要,因為如果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不管是校
長、主任或是其他老師都會很想接近你,請你幫忙或詢問你看法跟
意見,可是你如果沒有能力,大家自然不會看重你或想接近你,這
樣你也很難跟同事間有互動,當然能力很重要,態度也很重要,如
果你能力很好,卻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別人也不會想跟你來
往。
Blue(1964)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建立在兩種基本的社會歷程之上:
「內在吸引力」(intrinsic
attraction)是各人和一個機智、美貌、或著與自身相似的人在一起,因為其關係的內在性質,而產上了愉悅之感;「外在的吸引力」(extrinsic
attraction)則是個人為了獲取對方所擁有的物質資源,便掌握有可以影響個人的社會權力(黃光國,1995)。
根據研究者的訪談發現,增進國小教師同事間的關係,除了態度要好及多聽前輩的建議以外,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唯有能力強的老師,上司才會比較器重你,同事也會比較想接近你、跟你請益,無形之中,便可增加許多同事間人際互動的機會。
伍、結論
在國小教師的同事關係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可以使工作起來效果事半功倍,且工作時也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而想要建立並維持良好國小同事關係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者歸納如下:首先,剛開始建立關係時,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因為有好的印象別人才會願意跟你建立關係;其次,關係建立後,不論做任何事,都應該要儘量秉持主動的態度,無論是主動關心、主動幫忙、主動詢問,都是建立良好的同事關係的一個開始;再其次,在交往的過程中,在公事上,無論是處理態度或是方式,都應該保持一致,才不會被有心人士在背後說閒話或惡意中傷,而在私底下,對於自己平日較要好的同事,應該要多加以主動幫忙跟關懷,這樣才能讓同事間的情誼日漸加溫,最後,研究者認為,無論是國小同事關係或是其他職場上的同事關係,在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真誠的心去交往,因為惟有真誠,同事之間才能彼此信任,不會有所懷疑跟隔閡,這樣才能擁有真正良好的同事關係。
參考書目
大石勝男、關根正明、飯田稔(2001),《教師與同事》,台北:國際村。
古碧玲、余德慧,1988,(中國人的情面焦慮),《中國人的面具性格》,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莊慧秋,1988,(中國人的面具性格-自我形象的整飾),《中國人的面具性格》,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楊中芳,2001,(有關關係與人情夠念化之綜述),《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
鄒川雄,2000,《中國社會學實踐》,台北:洪葉。
顧瑜君,1988,(內外有別,豈可不分),《中國人的面具性格》,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台北:心理。
劉萃俠,2001,(一九八八年以來大陸人際關係與交往研究概述),《中國人
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
張志學,2001,(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認知),《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
彭泗清、楊中芳,2001,(交往觀 系的影響因素與發展過程),《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