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季登斯<<結構化理論要點>>來檢視政府透過教科書給予我們的意識型態
林怡秀
南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
一、前言
季登斯(Giddens)嘗試利用其本身所提到的「結構化理論」之部分核心概念來思考現代人當前面臨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以及在這種情況下所感受到困惑和可見的出路為何?(謝立中,2000)。
我們可以從電視上,可以看到台灣的政治,是屬於致少二大檔黨派<國民黨、民進黨>互相的競爭、互相爭取權力的政治立場。而二派的政治的政治理念,又有差別,相對的,追求權力的政府,也會影響社會中的意識型態,從教科書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改變,教科書不斷的更改,像地理、歷史也改變的許多,試圖透過他們的想法改影響民眾。教科書對我們影響很深遠,從小我們就接受國民義務教育,長達12年,而學校的教師、父母告訴我們,要好好的唸書,因為考試要考教科書的東西,既使是錯的,也是盲從的追求,絲豪不敢有反抗之心,教科書上寫的東西就是對的,教科書影響我們亟深,我們的思想,決策都受到教科書的控制,受到政府的控制。
我想試著從季登斯的結構化理論談起,從功能論談政府透過教科書間接給大眾一個統一的知識與想法,企圖整合社會大眾,與詮釋學的角度來說明人的行動的意義,試著批判教科書,很多給我們不切實際的想法、觀念。
二、知識是流動不固定的
知識的流動,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流動的快速,網際網路更帶動知識的快速。季登斯說結構是超越時空的限制,就是「主體的不在場」,透過網際網路,知識不在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教室中,由教師傳授的那十二年的教科書,知識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傳達,更可以知道全世界的資訊,但不用全世界跑透透,網際網路改變人與空間的關係,使知識傳播的更廣、更充實。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表示,未來十年知識發展的諸多可能性中,今日我們所能掌握到的不過是百分之二的部份。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知識爆炸的威力,也第一次真正體會到每個人的有限性。知識的進步,已經不在是課堂上的教科書了,但是我們還是沒有辦法擺脫傳統的觀念想法,季登斯認為人類行動者認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的特徵。實踐的連續性是以反思性為假設前提的,而我們應把反思性理解為持續發生的社會生活受到監控的特徵。這是不是可以告訴我們政府透過教科書給予我們的意識型態的真正目的,我們中教科書的毒太深了,如果不能開放心胸來接受,填鴨式的教學,應付考試的教育中活著,懂的很少,只能在教科書陰影下存活,在政府的控制下的可憐的人。
三、教科書告訴我們該怎麼走下一步
季登斯用結構化「模態」(modalities)來構性特徵聯繫起來。行動者在互動系統的再生產中利用了結構化模態,並藉助同樣的模態反覆構成著系統的結構性特徵。行動者的行動都被掌握在社會規範中,人類的行為不僅能在日常行為的常規狀態下監控自已及他人的活動。
季登斯認為行動並不是一些行為的組合,而是經驗的延綿給予話語層次上,而「行為」方得以構成,行動有其自我分層模式,對行動的反思性監控、理性化及動機激發過視為行動中的一系列過程,且行動的反思性監控是日常行動的慣有特性,它不僅涉及到個體自身的行為,還涉及到他人的行為,而行動還產生了非意圖的後果。
現在教育雖採用一綱多本,但是一綱還是由政府制定的,政府透過教科書給我們規範、行為的準則與價值觀,從小我們就被教導成要遵守規局的人,那我們個人的行動與反思性就在這個價值觀的範圍,如果超過這範圍,就是違法,只能在這一定的範圍思考事情與行動,而我們的思想也受到控制,所以當我們做錯事情時,也透過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這樣做是不對的,而不斷的反省。而教科書它給我們的價值觀,引導我們該怎麼走下一步,教科書的知識是神聖的不可侵犯,但是誰又想到我們的思想已經在政府的掌控之中。
四、教科書給予的顯功能與隱功能
教科書告訴我們很多累積經驗的事情,我們可以知道自然科學的奧妙,可以懂數學的運算,可以認識很多事情,所以教科書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求知識是好的,幫助我們能進這個社會中必要的學習,也是幫助我們工作必要的基本知識,也是我們社會化中的工具,透過教科書教導我們人格,教科書也幫我們整合在這個社會中,大家有很統一的想法、規範、思想,它清楚明白的定義與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而什麼又是錯的,例如:孝順父母是對的,而偷錢是錯的。
教科書他間接了傳導很多文化符號給我們,而這裡也包含了統治者要給予我們的意識型態,這在以往國民黨執政時非常的明顯,教科書的知識,確實造成出很多的社會知識份子,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中存在很多的不平等,也是透過教科書間接造成的,而教科書的知識卻無人可否認,而學生一味的接受教科書給予的知識,卻不知道教科書裡面有很多不合理的道理,但教科書給予老師與同學都有很深重的升學壓力,而教科書透過老師來督促同學用功唸書,每天考試,因為要升學,所以教科書裡面的內容,全是對的,而沒有思考,就死背,造成填鴉的教育體制及明星學校所帶來的「教育階級意識」,教科書中告訴我們:人要努力用功、求學,才有成功的機會。以往我也覺得這是對的,但慢慢的長大,才發現原來很多家庭的父母,沒有辦法提供子女唸書,而教科書卻很少提到當一個家庭沒有能力供他唸書時的後天成就,如果說家庭的資源是平等的,大家都有能力唸書的話,這句話是很對的,但這樣的家庭資源不平等的情況下如何得到大家的認可,而教育階級意識給我們中毒太深了,又如何擺脫這樣的不平等偏見,教科書傳導給我們的知識,間接的造成階級不平等的原因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例如:男主外、女主內,女生是溫和的像徵,男生是權力的像徵,這是很不合理的,但是因為教科書寫的,教科書給人的印像是權威、知識的像徵,造成家長、教師有這樣的關念,一代傳一代,有多少的女性這樣背負多少不平等,女性主義、弱勢團體如果能走到今天的被人接受的地步,我相信也是經過很多努力。
例如:女生是溫和的、是需要受保護的、依賴性高而需要受別人照顧,這樣的觀念產生多少的暴力、家暴事件,還有教科書告訴我們女生要做家事、及家庭主婦、犧牲奉獻、顧家的、善於照顧別人的,所以應該投入家務勞動。,這樣的想法,這些看似和平的句字,背後卻有多少權力及多少的不公平在運行,如果一個民主的國家,更要男女平等,而現在女生已經很多在職場上發光、發熱,但做家事的人還是以女生趨多。另有社會學研究證明即使在妻子工作收入較高的家庭中,妻子投入家事時間仍比先生多,除非女生的薪水比男生多,才有講求平等的待遇,但這又考驗女生在職場上不平等的待遇。
例如:現在戀愛有很多種,而其中的男女生戀愛是很一般大眾化的,但同性戀也慢慢的趨多了,但很多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戀情,對同性戀有很深的刻版印象,因為教科書從小告訴我們男女生相戀,一個家庭中,要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而這些的後果就是多少的歧視與不平等,多少的人必須要偷偷摸摸、流著眼淚,渡過多少的不平等的日子,我們不能一味的茫目的相信教科書,但教科書的知識卻是影響一代又一代,錯的知識、不合理的知識,我們要勇敢的批判它。
五、人應是改變事物的能力
季登斯在能動作用與權力這一章節中,談到個體有能力「改變」既定事態或事件進程,這種能力正式行動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喪失了這種「改變」能力,及實施某種權力的能力,那麼他就不再成其為一個行動者。
教科書影響我們的意識型態太深了,而我們更應該用心的審查每一科給予我們的下一代如何的觀念,不要讓上一代的悲劇,讓下一代又重演。
人應是要有改變這社會事物的能力,而不是認為政府給予我們的觀念都是好的,這個社會很明顯的有分階層,有出生良好的富有家庭、中產家庭及中下階級及貧窮家庭,而政府人員通常是出生良好資源的家庭中,他們給我們的意識型態通常是上產階層家庭中所有能力做的到的,卻往往忽視到貧窮的家庭及弱勢團體,我們應該要去改變它,你若問我:弱勢團體及貧窮家庭沒有社會資本,如何對抗,如何有能力爭取呢?一個人的力量沒有辦法改變太大,就團結起來去爭取,不然就透過現在的媒體,我相信媒體的力量更可以聚集很多力量的工具,而我們也可以透過第三個團體去爭取,現在的社會除了政府與市場互相競爭之外,還有很多非營利團體,透過他們應有很多的申訴管道。
這是一個民主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有權力去爭取自已的權力,而這也是民主的政府,更要照顧到社會中的每一分子才對。
六、不要盲從的追求教科書
政府透過教科書間接給予我們的不合理的一切,不要盲從教科書中的知識,因為盲從就等於會造成多少的悲劇,多少的刻板印象,多少的不公平、與歧視,我們應要用平等而不盲從的心去看事物,並去揭發那些不合理的事情,現在是民主的社會,而我們都有應有自已的權力,我們盡我們的義務,但是也要保障我們的權力,當我們覺得不合理時,更要去爭取。
網路時代的來臨,現在家庭中致少有一台電腦,知識也不在限於教科書中,且知識是流動的,隨著時間不停的改變,我們更不應該為了升學考試,而死讀教科書,應要多方面,且多多充實自已,當知識見聞廣了之後,就知道自已應該要爭取的東西是什麼了。
七、結論
教科書的意識型態,我一直想要寫,除了自已的親身體驗之外,在求學之中也看到很多事情讓我驚訝,唸書時唸的學校並不是明星學校也不是特別優秀的學校,讓我有機會看到很多的不平等遭遇,而讓我覺得很心痛,而這些都是教科書裡沒有提到的,而教科書所給我予我的知識表面上像童話故事中的美好,但仔細的回想之後,較讓人看到教科書中的不公平,對他們來說很不合理,而從小就不斷的把教科書當成聖旨的我,讓我非常的措諤。
而人是可以改變的動物,在政府權力之下的我們,並不是沒有力量,還是可以改變它,只是時間的長短罷了,就像季登斯說的:人如果沒有改變的力量,他就不在是一個行動者,而我們不要當一個盲從的人,更應該努力去爭取自已應有的東西。
八、參考資料:
一、中文書籍:
1、謝立中(2000)。《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下)》台北:昭明出版社。
2、Giddens(2002),《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台北:左岸。
二、網址:
2、
http://www.nhu.edu.tw/~jai/12-1.doc
3、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Learn/idea/EduReform/03Process/ReformProcess2nd.htm